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精彩对话。

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争不断,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称霸天下。

齐宣王也有称霸之心,于是孟子便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主要人物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2、齐宣王齐国国君,有称霸的野心,但在孟子的引导下,对齐国的治理理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转变。

三、重点字词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秋毫之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舆薪”指整车的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老”“幼”都是动词,分别指尊敬、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中“权”指用秤称;“度”指用尺子量。

四、文章主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他指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称霸天下。

五、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举重物和见细微来比喻齐宣王有能力行仁政却不行。

2、对比论证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明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3、举例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六、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1、保民而王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王道。

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2、制民之产给百姓分配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3、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百姓的道德和礼仪,提高他们的素质。

七、对话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步引导他思考仁政的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三:一词多义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④任重道远(路,道路)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四: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梳理+知识点整理+作业布置文言梳理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动,使……听闻)乎?”2.孟子对.(回答)曰:“仲尼之徒.(一类人)无道.(说,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不..(没有流传)焉,臣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也。

无以得已,“以”通“已”),则王.wàng(名→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3.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可以王.(名→动,称王)矣?”4.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代词,没有谁)之能御.(抵抗)也。

”5.曰:“若.(如,好像)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

”7.曰:“何由..(从何处,怎能)知吾可也?”译文: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8.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到……去)?’对曰:‘将以.(介词,用,拿)衅.xìn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这样)无罪而.(连词,表转折,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拿)羊易.(交换,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9.曰:“有之。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宾语前置
这样
许:相信,认可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之,提宾 第二个见:被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人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第三层
独:却
宾语前置
刑:型,做榜样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惟:只是 赡:足 治:讲求 6、无失其时/无夺其时 无:通毋 失,夺:错过,耽误 7、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第三部分2
制:规定
所以:表原因
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第三课时
巩固练习
通假识别
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1、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五 十 步 笑 百 步.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

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

2. 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对于;今义,表属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活着的人;今义,生活,或维持生活的费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古义,丝织品;今义,一种布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古义,检查;今义,审查处理(错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路上;今义,油漆或涂料。

一起而之:古义,同一个;今义,表示数量或程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古义,使……受到危害;今义,危险,不安全。

3.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形容词作名词,须发花白的老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 一词多义:保:保民而王,安;养生丧死无憾,保障。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是王道也,道路;道之以政,方法。

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大王。

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王以括为能乎,认为。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物;食之以时,吃。

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是何异乎,宾语前置标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标志。

检:谨庠序之教,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齐桓晋文之事
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爱”“若”“徒”“宜”四 字及次常用字“御”。 2.翻译重点句子。 3.梳理文化常识。
(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 以,则王乎?”
(第27段)曰:“①然则王之所大欲 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 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第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第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 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第30段)曰:“可得闻与?” (第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 王以为孰胜?”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
之涂,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
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大__王__最__想__得__到__的__东__西__便__可__知__道__了__:__是__想___开__ _辟__疆__土__,__使__秦__楚__来__朝__见__,__统__治__中__原__地__区__,__安__抚__四__方__的__少__数__民__族__。__(_但__是__)_ _以__这__样__的__做__法__,__去__谋__求__这__样__的__欲__望__,___就__像__爬__上__树__去__找__鱼__。__(得___分__点__:__朝__、 _莅__、__中__国__、__若__)__ ②译文:_天__下__那__些__想__要__(_表__示__)憎__恨__他__们__的__君__主__的__人__都__想___跑__来__向__大__王__诉__说__。 _(_得__分__点__:__疾__、__赴__)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孟子提倡“制民之产”,即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和生计,认为这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他主张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使人民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提高个人品德和智慧, 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念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当时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齐桓公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绝对权力;晋文公则注重文治,强调君主的智慧和策略。
尊重传统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是历史的珍贵 遗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以保持社会的文化底蕴。
追求和谐
齐桓公和晋文公致力于实现国家内部 的和谐稳定。这启示现代社会应追求 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实现 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05 结论
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和士人
所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观念对后世 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形成。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个性、 情感和人文关怀,为现代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4 现代启示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01
重视民意
齐桓公和晋文公以民意为重,通过赢得民心来巩固政权。这启示现代政
治家应关注民众需求,以民为本,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础。
02 03
改革创新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改革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 国家发展。这启示现代政治家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归纳
可得闻与 (助动词,能)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领会、理解) 得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动词,得到、找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同“德”,感激,感恩)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形容词,得意,满足)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表现) 视之,形若土狗 (名词,形状) 形 无案牍之劳形(名词,形体、身体) 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 (动词,比较,对照)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连词,那么) 则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表假设,如果)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用,加强对比)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惜,舍不得)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痛惜,哀怜)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动词,替换) 有复于王者 (动词,禀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及,推广到) 犹缘木而求鱼也 (动词,攀援,攀登) 殆有甚焉 (副词,恐怕,可能)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用作动词,称重) 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动词的活用 危士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乃……也”表判断)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也”表判断) 非不能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是诚不能也 (“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省略句 臣闻之(于)胡龁曰 (省略引出对象的“于”)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省略引进处所的“于”) 将以(之)衅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_内容重点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_内容重点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内容重点一.预习1.明白文章中字词句的解释2.把文章译为语体文3.孟子怎样游说齐宣王行仁政4.前置知识(1)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事迹(2)王者和霸者的分别(3)仁者首要条件是要有「不忍人之心」二.内容重点学习检查点1.孟子回避回答「齐桓晋文之事」的原因2.孟子引导齐宣王思考成为「王者」的经过:(1)用「以牛易羊」的事,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不忍人之心。

(2)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比喻,说明齐宣王能够用恩于禽兽而不能用恩于百姓,是不合理的事(3)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支」的比喻,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人之心而未能称王,是因为齐宣王不为,而不是不能。

(4)引用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明推恩的重要。

三.修辞手法1.比喻(1)「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2.引用(1)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排比(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梅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设问(1)「无以,则王乎?」(2)「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5.反问(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四.默书1.背默全课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
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