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 (1)政策: 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作用: 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1958年初到1960年秋 (1)政策: 急于求成,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 发动‚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 步发展。 (2)影响: 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思考:其它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960~1966年 (1)政策: 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2)影响: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 及工作经验。 思考:八字方针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1966~1976年 (1)政策: ‚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 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 ‚文革‛中,1973、1975年进行经济整 顿,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2)成就: 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及南京长江大 桥和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思考:如何看待文革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
主干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 立 ●政策: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一五‛计划。 ●成就: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 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 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 里,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 展的格局;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 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迈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张图学透
探索与失误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2
(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探索失误
政策调整
1960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71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一张图学透
1975年: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探索与 失误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后在全国范围内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共16张PPT)
考题引路
【例1】
(2015·新课标Ⅰ·31)下图为新中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 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 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立意与点拨】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 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 和解读表格信息。 【答案】 A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一五”计划 期间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 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 工业基础很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期间 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发展速度较 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 年均发展速度不如中国。故排除B项,选A项。 C项是在“二五”计划期间,D项结论从表格
【立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旨在 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 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1956年……四川、广东、 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的现象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故本题应选C项;自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分别通过合作社、 人民公社等形式加强管理,故A项的表述错 误;市场经济建立于改革开放以后,晚于题
【解析】
题中所述“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 的苏俄交往”应该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 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 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应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所以符合题意 的应该是A项,当时的苏俄、中国都实行了 开放政策。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 不是主要原因。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 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 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 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 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 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 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 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 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搞建设,这促进 了苏联热的学习,故选D项。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探索。
主干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2018安徽合肥质检)“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 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 化阶段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 ( A.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 B.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 C.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 D.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
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 “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 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 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 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 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2.(2018山东济南期末)195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河北省合作总 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 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 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 ( A.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D.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20世纪50-70制年代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干点二
1.过渡时期: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 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 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的发 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时间 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
作用
建国 第初 一 期到 次 1956
年
(1)从建立以社会主
(1)中国共 义公有制为主体、各 这种体制在建国
产党缺乏经 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 初期,对于恢复
济建设经验,场经济,向高度集中 国民经济、发展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 改革
新中国成立 采取保护中农和 后,新解放 小土地出租者, 区还没有进 稳定民族资产阶 行土地改革,级,废除地主阶 封建的土地 级的封建剥削的 所有制严重 土地所有制,实 阻碍了生产 行农民的土地所 力的发展 有制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的一些领导人
认为农业合作化
严重挫伤了生
的规模越大。公 提高公有化程度,产者的积极性,
有化程度越高, 扩大公有化规模 破坏了农村的
就越能促进生产
生产力
力发展
党中央正确总结 了合作化和人民 公社化的经验教 训,做出了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 制的前提下,把 实行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作为农村的 一项长期经营制 度稳定下来
照搬苏联经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工业曾起过积极
济模式
体制转变
作用,且取得了
(2)主观上 (2)核心:实行和强 一定的成效,但
追求“一大 化计划经济,废除生 它超越了历史发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16) 第16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探究一 巴黎公社的性质
史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 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 趋势。”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5.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巴黎公社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6.有人说,没有一战就没有十月革命,你觉得对吗? 提示:否。十月革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战只是十月革命的催化剂。没有一 战也会有十月革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7.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相同吗? 提示:否。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革__命____。 (1)对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 路。 (2)对世界:打击了__帝__国__主__义____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 斗争的发展。 (3)对人类历史:将__社__会__主__义____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 面。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 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昙花一现。十
义
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1
指导语 1.特点就是不同点、特殊点和创新点,在对比中寻找这几点,也就找到了 “特点”所在。注意从材料中搜寻答案:“是……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 展开……”“加强……工作”。还要注意所有的特点都是与清代矿业政策相 比得出的。 2.“意义”要立足时代背景分析,联系教材关于“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找出答题的相关角度:对矿产开发,对工业化建设,对“一五”计划,对制 度的自信力等层次深入展开分析。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 农业合作化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变为公有制,实行 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
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
人民公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模越大、公有化程度
社化
扩大公有化规模
越高,越能促进生产
力发展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
基础性作用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
影 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 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
响 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得极大提高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答: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 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指导语 1.先明确时空与材料的定位:“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分别对应材料一 的第一段与第二段。 2.注意从材料中搜寻答案: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分号将材料分为两部分;从某 个 部 分 中 找 出 与 问 题 相 关 的 语 言 : “ 以 …… 为 由 ”( 原 因 ) , “ 下 达 …… 命 令”(政策);“对……(原因)”“则……”(政策)。第二段的句号将材料分为 三 部 分 ; 相 关 问 题 的 语 言 : “ 指 出 ……”( 原 因 ) , “ 建 议 ……”( 政 策 ) , “但……而”(原因),“于……”(原因),“采纳……决定……”(政策)。 3.联系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明清时期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从19世纪70年 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 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试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北师大版
[史料解读] (1)史料一:“1953 年”“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 业”“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 工业,但又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2)史料二:“从投资的分配看……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 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 (4)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 的重要成果。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 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 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 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 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 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 个投资项目中有 472 个放在内地,其 余 222 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 1955 年国家对上海、 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 76%和 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 为负 4.49%和 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单
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萌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 (1949 年 10 月 建立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不久,对非
至 1950 年 6 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
月)
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 段(1950 年 6 月至 1952 年 8 月)
5.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 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 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 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 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 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 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 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 提示: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 × ) 提示: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开始。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建立公私 合营企业。( × ) 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 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最高形式,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工商业。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知识讲义:专题1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52 年底完成,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年)①工业化建设(1953—1957 年)A. 重点:重工业B. 结果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A.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B. 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五计划“的特点: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2、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事例表现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1962 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1965 年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1971 年周恩来恢复调整经济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2))探索失误:事例错误和危害1958 年总路线宣传中片面强调“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夸大人的主观作用,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比例失调,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 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极“左”,以阶级斗争为纲, 背离工作重心,直接经济损失5000 亿元。
(3))经验教训: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视角
2.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 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①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 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实行“一 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具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经历。
高频视角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 融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实现公有制 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表现为: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 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4)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高频视角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 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 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企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 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 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执行政府制定 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要求国营贸易公 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 段(1952 年 9 月至 1956 年 12 月)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 年我国 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 法定的经济体制
高频视角
4.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 (1949 年 10 月 建立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不久,对非
至 1950 年 6 公有制的私营工商
初步形成阶 段(1950 年 6 月至 1952 年 8 月)
易错考点
3.改革与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 提示: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 于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农民只是获 得了土地经营权。 (2)沿海开放城市不等同于近代的通商口岸。( √ ) 提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很多属于近代的通商口岸,但两者性 质不同。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被迫的,新时期的14个开放城市是 主动开放的。前者成为列强侵华的窗口,后者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 (3)中国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本质不同。( √ ) 提示: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 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港澳台地区保留资本主 义制度。
易错考点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 提示: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 × ) 提示: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开始。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建立公私 合营企业。( × ) 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 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最高形式,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工商业。
高频视角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 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相互联系、不可 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解放生产 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错考点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侧重点不同。( √ ) 提示:“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 面。“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 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 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高频视角
5.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 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 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时空坐标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1.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 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 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 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 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 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
高频视角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单一公 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 和行政管理为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