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编写人:任玉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09-2-2【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学习作品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鉴赏、讨论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往年做过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其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了南北朝以来的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收为《昌黎先生集》。
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背景介绍: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和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之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文体知识: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这篇文章却不拘一格,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世传诵。
【学习过程】:一、逐段诵读(1—5),读准字音和句读,翻译重要词语和句子。
(A级)(一)字音1、闻汝丧()2、及长()3、不行所怙()4、兄殁()南方5、吾往河阳省坟墓()6、归取其孥()7、丞相薨()8、佐戎()徐州9、汝遽()去吾10、万乘之公相()(二)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第一段:1、丧:2、乃:3、诚:4、羞:第二段:1、不省所怙:2、既:3、就食:4、早世:5、翻译句子:惟兄嫂是依第三段:1、省:2、止:3、果:4、成家:5、少年:6、旅食:7、翻译句子: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我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共两课时)年级:高二语文班级姓名: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主审时间:【学习目标】1.介绍作者及文体。
2.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课前预设:学生可能在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方面有困难!【学习过程】一、情景创设(已备)二、导向自学作者及背景简介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3、有感情地分段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划分段落。
4、在诵读中积累重点(1)实词:衔()哀致()诚掇汝而就()汝不果()来不克()蒙其泽吊()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2)活用:成家以致汝()业其家()长吾女及汝女()(3)虚词: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乎:()矣:其信然矣()三、互动展示四、当堂检测:完成课后第二题?五、课堂小结:六、课后反思:七、作业批改:祭十二郎文(共两课时)年级:高二语文班级姓名: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主审时间:【学习目标】1、在第一课时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叙事、抒情时文意的曲折起伏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祭⼗⼆郎⽂教师版(学案带答案)《祭⼗⼆郎⽂》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解婷婷审核:⾼⼆语⽂互研组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学习⽬标】1.积累⽂⾔词语,积淀⽂⾔语感,培养翻译能⼒。
2.体会⽂章的感情,把握课⽂边泣边诉的语⾔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化的优良传统,珍惜⽣命,关爱亲⼈。
第⼀课时【学习⽬标】读并体会⽂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
【课前预习】⼀、⽂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军⼈物,唐宋⼋⼤家之⼀。
他主张⽂章要⾔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章,语⾔新颖流畅。
我们学过他的散⽂有《马说》,《师说》等。
唐宋⼋⼤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种⽂体,也有⽤以祭神祭物的。
祭⽂⼀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吊唁慰问,号召⽣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背景介绍韩愈三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
韩会有⼀个嗣⼦(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
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这篇祭⽂,⼀字⼀泪,读来令⼈⼼酸。
【预习检测】写出加点字的读⾳。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1.文本概述《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
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1.深入解读(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
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
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
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3)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文本背景《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黑暗而凄凉的生活场景,与中国革命斗争时代相呼应。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文言文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阅读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 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具体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祭十二郎文》复习学案
《祭十二郎文》复习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衔:乃能衔哀致诚()2、怙:不省所怙()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4、孥:请归取其孥(nú)()5、果:汝不果来()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8、窆:窆(biǎn)不临其穴()9、尤:其又何尤()二、通假字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零丁:零丁孤苦()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4、敛:敛不凭其棺()三、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4、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诚知其如此()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其信然邪?其梦邪?()⑤又可冀其成立邪()⑥其又何尤?()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敛不凭其棺()四、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4、视:而视茫茫()5、致:将成家而致汝()6、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7、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五、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
②今义:男子结婚。
)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
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
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
②今义:几何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6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6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__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__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__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预习案】【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归取其孥()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如吾之衰者(3)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7) 汝殁以六月二日(8)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9)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10) 其信然邪?其梦邪?(11) 其能久存乎?(1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文本研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 ,世称_____________ ,唐代着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___ 一起倡导了“ __________ ”,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 学案
“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编号:X41编制人:核心组审核:陈娟审批:使用时间:2013年月 _日班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诗人相关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在流畅翻译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脉络。
3.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你,深层体会韩愈对韩十二郎的情感。
【自学案】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孟津(今河南孟州)人。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
[1]2.相关背景《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作品,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
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自主检测一、字音辨识行第()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 ) 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二、重点实词衔.()哀致.()诚掇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汝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三、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四、通假字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以待余.年五、词类活用汝又不果.来业.其家东亦客.也莫如西.归中年..兄殁南方毛血日.益衰而视.茫茫惟其所愿.:传.之非其真邪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成.家以致.汝长.吾女及汝女乃能衔哀致诚.诚苍苍者欲化为白.矣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六、一词多义⒈致⒉就①乃能衔哀致诚()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致敬亭于幕府()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③将成家而致汝()③指物作诗立就()④何意致不厚()④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⑤余幼好书,家贫难致()⑥老妇前致词()⑦[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⒊之⒋始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①吾年十九,始来京城()②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③佯狂不知所之者()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⑤告汝十二郎之灵()⒌舍⒍其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③至舍,四支僵不能动()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④齐国其庶几乎()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⑤汝其善抚之()⑥屋舍俨然()⒎信⒏然①其信然邪?其梦邪?()①呜呼!其信然矣!()②愿陛下亲之信之()②虽然,我自今年来()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③吴广以为然()④低眉信手续续弹,()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⑤烟涛微茫信难求()⑤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⒐穷⒑书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①汝去年书云()②固将愁苦而终穷()②乃丹书帛曰()③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⒓以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①未始以为忧也()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②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祭十二郎文》学案(生).doc
敛不先(凭借)其棺使者妄称以廖(答应)之耳 员(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⑧敛不凭其棺,窒不临其穴。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B.惟兄嫂是依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辍汝而就(接近) 涅(突然)去吾而殁 抱无涯之成(忧伤) 止(停止)二岁 《祭十二郎文》学案题号 1 234567答案一、基础训练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皆州(bian) 殒(yun) (gu) 掣 jti) B.万乘(chGng) ® (si) <(he) 窒(bian) C.稼汝(chud)学(nil)尚 (sun) 纹(mo) D.奴婢(bi)薨(hong) 省亲(xing)强者(qiang)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 I.匕(等到)得软脚病B. 不省所值(依靠)C. 其又何尤(怨恨)D. 远县(准备)时羞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肯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B 、 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C 、 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D 、 而不悲者无与期矣 吾独卷困乎此时也 4. 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C 、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5.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汝殁以六月二日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学案
设计者:王颖
新课寄语:
同学们,我们即将学到的《祭十二郎文》是继《出师表》《陈情表》之后的又一篇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如果你曾经被诸葛亮的忠情所折服,如果你曾经被李密的孝情所感动,那么你就一定会被韩愈的真情所撼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本文章的风采吧!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2.体会文言语气词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韩愈这篇祭文,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要目的的惯例,也摒弃了四言骈文的老套,采用散文笔法,自由抒写。
文章不再受祭文篇幅短小的束缚,叙事简备,抒情尽致,洋洋千言,完全脱去前人写祭文的窠臼。
3.十二郎其人
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来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
“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韩愈和十二郎年龄相去不远,虽为叔侄,实同兄弟,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彼此孤苦相依,感情深厚。
但是长大之
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韩愈仕途不顺,宦海漂泊,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官运好转,叔侄终能相聚时,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闻十二郎死讯,悲痛欲绝。
家道衰飒、身世凄凉,种种悲情苦况齐来心头。
此外,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十七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疑点也让韩愈悲从中来,情不能已,于是写下《祭十二郎文》以祭奠30岁左右的侄儿。
二、整体感知
(一)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二)课文分析:
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2、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答: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
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
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
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答:
3、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答:
4、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
补充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â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尚飨.(xiǎng)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何
..邪
..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
..为信也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6、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
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一“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
7、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