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伤寒与副伤寒_课件模板

合集下载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教材教学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教材教学课件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02
03
血常规检查
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可出现 白细胞减少,尤其是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学检查
通过血培养、骨髓培养等 方法,可分离出伤寒或副 伤寒杆菌,这是确诊的重 要依据。
免疫学检查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 或尿液中的抗原,如肥达 反应等,有助于伤寒与副 伤寒的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流程
伤寒与副伤寒的发病机制相似,主要是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 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同时,病原菌可侵入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 引起相应病变。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主;肝、脾等器 官可出现肿大、充血等病变;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 缓脉等。
毒血症状严重者,在足量抗菌 药物治疗同时,可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减轻症状。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抗 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减轻症状,如地塞 米松静脉滴注,2~3天后减量,
用1周左右。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湿热郁阻证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 加减。
热毒炽盛证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 汤加减。
形态与染色
副伤寒杆菌与伤寒杆菌 形态相似,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 好,最适温度为37℃,
pH为7.2-7.4。
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等 ,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尿 素,氧化酶试验阴性。
主要有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和荚膜
(K)抗原。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个人卫生和规范化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风险、维持个人健康。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伤寒与副伤寒.ppt

伤寒与副伤寒.ppt
• 逍遥型:起病时毒血症症状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因突 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在就医时被发现。
• 顿挫型: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于1周左右发热等 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临床表现
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并发症
• 肠出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可以粪便隐血阳性至大量 血便。
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 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 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病程为1个月。
临床表现
非典型伤寒:除典型伤寒外,临床偶可见到轻型、暴发型、 迁延型、逍遥型及顿挫型等其他类型的伤寒。
• 轻型: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 痊愈。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后早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已接受过 伤寒菌苗注射者。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 患病者极少。
• 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 居多。分①散发型:多由于与轻型患者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 起;②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随水或食物进入小肠后,侵入肠黏膜:
• 部分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
其他:应与斑疹伤寒、急性病毒性肝炎、布氏菌病、疟疾、 恶性网状细胞病、风湿热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给予消化道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 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 • 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 •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粪便等变化。 • 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退热后,食欲增强时,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件

h
27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1、轻型: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
抗菌素、曾接受伤寒疫苗预防者。全身毒血症 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健康。易漏诊、误 诊。
h
28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2、爆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
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 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如能及时诊断,进 行有效的病原、对症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h
13
(三)易感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 的个体, 均属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再次发病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夏秋多见。 儿童和青年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常见的 传染病,
h
14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数量 、致病性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淋巴组织 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 结节”。
h
8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h
9
生存能力: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 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 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 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 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h
10
流行病学 Epidemioligy
•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 临床表现。
• (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 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 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 现谵妄、甚至昏迷。

伤寒与副伤寒 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  PPT课件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
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恢复期仍可排菌。 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 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 的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 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 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 周。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 呕吐、出冷汗、脉搏细数、体温暂时下 降等,但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 膜炎征象,肝浊音界减少或消失,X线检 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计数升高。
3.其它
尚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肺部感染、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胆囊炎 等。
老年伤寒 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 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 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 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1.再燃 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 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 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血培养阳性。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 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 病程第7-14d,在胸腹、肩背部分批出 现,一般约为10个,直径2-4mm,压之退 色, 2-4d后消失。
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 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 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 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孔 慢性带菌者治疗:氨苄西林、喹诺酮
类药物,治疗6周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第2、3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 噻肟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 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25mg/Kg 1.5/d,分2-3次静滴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临床表现(1)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3.消化道症状 5.皮疹(玫瑰疹)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 释放内毒素致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 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
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 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
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 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肥达氏反应: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 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 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 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ppt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ppt课件
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 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 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肠道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 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 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 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 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 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 少等。
热,毒,肿,缓,疹,低
一.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 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宽0.5~ 0.8/µ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
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1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

伤寒与副伤寒 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广泛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于水源、食品卫生和 个人卫生的重视
保持清洁,常洗手,妥善处理 食品,避免食用劣质或不洁食 品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推广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安全卫生标准 ,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减少食源性传染 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 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以青霉素 为首选 轻型伤寒患者可口服3-5天即可 痊愈,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副伤寒一般也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若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
总结
总结
伤寒和副伤寒是常见传染病, 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平时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饮 用未经消毒的水,食用不洁餐 饮
总结
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提高公众卫 生意识和健康素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 任
伤寒与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总结
什么是伤寒与 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 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病原体属于鼠伤寒杆菌属 ,副伤寒病原体属于伤寒杆菌 属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食物和饮 水传播,主要在夏秋季流行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类似,但严重 程度较轻
伤寒与副伤寒 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7-14 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咳嗽 等,但体温会逐渐上升
疾病的高峰期为第二到第三周 ,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腹 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伤寒轻,多数患者 只表现为轻微咳嗽、发热等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PPT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PPT课件
爆发型fulminant type


迁延型sustained type
逍遥型ambulatory type
小儿伤寒child typhoid fever
老年伤寒senile typhoid fever
典型伤寒
潜伏期:3~60天,平均10-14天
初期 第1周

发热:最早出现,阶梯型上升,有畏寒 少寒战,热退少汗
病原学
致病毒素
为强烈的内毒素,少量的内毒素即可 产生临床反应(寒战、发热、白细胞减少); 此菌本身不产生外毒素,在菌体裂解 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原学
抵抗力
自然界生活力强,水中2-3周,粪便中2-3月,牛奶 中可繁殖; 冰冻环境可存活数月; 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敏感,日光数小时死亡, 60 ℃后30min死亡, 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 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伴有乏力,纳差,咽痛,咳嗽 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极期


2-3周
高热:多呈稽留热型,持续10-14d
全身中毒症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 系统;

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中毒性肝炎 皮疹:第7-13d,玫瑰疹,2-4,2-4d消

全身中毒症状
恢复期
4周末始
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TWO CONCEPTIONS

复发(relapse):退热后1-2w,症状再现,血培养转
阳性。(轻,短,少)

再燃 (recrudescens):病后2-3w体温开始下降尚未 正常,又开始上升,持续5-7d才恢复正常,血 培养阳性。(加剧)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 Vi抗体的效价低,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 者。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副伤寒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副伤寒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副伤寒>>>
诊断:
期可发生休克且持续时间较长,白细胞虽 可正常或稍低,但常伴核左移。确诊须依 靠细菌培养。
6.粟粒型肺结核 发热较不规则,常 伴有盗汗、脉较快、呼吸急促、发绀等, 有结核病史或有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X线摄片可见肺部有粟粒状阴影。
7.布鲁菌病 有与病畜接触或饮用未 经消毒的牛、
内科学疾病部分:副伤寒>>>
治疗:
的疗效确切,见效迅速,使用方便,价格 适宜,曾被视为首选药物普遍使用。另一 方面,氯霉素治疗伤寒也陆续出现诸如复 发率上升、骨髓抑制、退热时间延长,以 及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等问题, 使人们对伤寒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重新进 行认真的评估。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 报道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
内科学疾病部分:副伤寒>>>
治疗:
营养充分、易消化的饮食。供给必要的维 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 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 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时,可逐渐进稀 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 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左右才 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摄 入液量约2000~3000m
内科学疾病部分:副伤寒>>>
病因:
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型。 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 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在 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 类。
(二)发病机制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 相同,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 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
内科学疾病部分: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温迅速升高,热型不规则,多伴有寒战、 头痛、全身酸痛等。儿童患者可伴有惊厥 与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谵妄或昏迷。病 程中常有肝、脾肿大,易出现黄疸及肝功 能异常。热程约1~2周,以后热渐退,病 情趋向好转。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

分类与病因
疾病分类为伤寒与副伤寒, 其病因主要与食物中的致 病菌、不洁环境以及个人 卫生状况相关。
历史渊源
伤寒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 与实践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的黄帝内经等古籍中。
病情表现与主要症状
1 发热
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7.5 摄氏度,伴随着寒战和盗汗。
2 咳嗽与喉咙痛
有些患者会出现咳嗽、喉咙痛等呼吸道症 状,甚至出现咳嗽带血痰的情况。
3 腹痛与腹泻
4 乏力与全身不适
某些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 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患者往往感到疲倦、乏力,全身不适,表 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通过全面的临床症状观察、 体格检查和特殊实验室检查 来进行确诊,如血液检测、 呼吸道分泌物检查等。
3
个人卫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病患接触等,以降低感染 风险。
总结和提问
传统中医
《伤寒及副伤寒》是中医学中 重要的疾病,在中医理论和实 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共卫生
掌握《伤寒及副伤寒》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对公众健康和疾 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与创新
持续进行疾病相关的研究,探 索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 提高疾病管理水平。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我们将一起探索《伤寒及副伤寒》的世界,了解其 概念、分类与病因,病情表现及主要症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最后,我 们将分享预防与控制措施,并进行总结和提问。
什么是《伤寒及副伤寒》?
概念
《伤寒及副伤寒》是中医 学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主要由致病因子引起,临 床症状复杂,对公众健康 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 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 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 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 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 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 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 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 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 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
症状及病史: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 (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 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 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 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 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 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伤寒与副伤寒症状_伤寒与副伤寒有什么 症状
临床症状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 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 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 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 梯形上升,于5~7天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诊断:
伤寒与副伤寒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伤寒与 副伤寒
1.慢性肠炎:临床上表现为发烧,粘 液便,类似痢疾。此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 人。
2.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病人有高烧、寒战、厌食和贫血等症状, 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等),一般可从 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 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 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 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 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 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 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 常见。
(5)对慢性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 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 疗。
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 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 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手术。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伤寒与副伤寒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身体部位: 全身 腹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科室: 传染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简介: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 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 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 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 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 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 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 子等海产品。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 就餐。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预防: 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 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 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 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 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 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 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 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 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 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 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 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 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 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 相似。
诊断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 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 者接触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病因:
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 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 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 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 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 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 抗原性较强,故常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病因:
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 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 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 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 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 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 烈的内毒素,对本病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 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与副伤寒>>>
病因:
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 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 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 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 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 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气营、血辨证施治。
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 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预防_伤寒与副伤寒怎么调 理
预防伤寒、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 把好“病从口入”关: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病因:
“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 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 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 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 “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 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 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 (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 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 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 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 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 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 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 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 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 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 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 或网状内皮系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病因:
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 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 “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 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 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 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 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 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毒症状,以及 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白细胞计数减少,分 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呈4倍以上 增长,抗“O”>1:80,抗“H”>1:160 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 阳性率最高,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症状及病史:
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 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 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 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 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 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 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症状及病史:
型。 (一)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
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 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 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 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 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 心肌炎,肝炎
内科学疾病部分:伤寒与副伤寒>>>
并发症:
伤寒与副伤寒并发症_伤寒与副伤寒有哪 些并发症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 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 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 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 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