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课时)教案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教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人口与环境〔导入新课〕热点问题: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这是一重大人口政策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
〔展示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形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考情分析〕1.以各种人口数据统计图(坐标图、柱状图、人口年龄构造金字塔图等)及表格等资料切入,考察人口增长形式的判断、特点及地区分布。
对这一考点的出现频率将会增大。
2.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以某区或者者某城的人口数据统计图,人口迁移变化情况图等切入,考察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等问题。
特别关注部分区的“未富先老〞,人口迁移对城化的影响。
考察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构建体系〕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与环境人口构造:年龄构造、性别构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习过程〕考点一:人口增长形式及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形式〔读图,复习相关知识点〕〔提问,总结〕1.人口自然增长率2.说出图中1,2,3的人口增长形式类型,各形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人口增长形式的转变是图中哪一要素先发生变化的4.人口增长形式转变的根本原因5.目前,兴隆国家、开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形式〔随堂练习〕2021年中国、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读下表完成下题。
总人口2000~2021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年龄构成0~14岁15~60岁60岁及以上中国1亿0.57%1001%70.14%16%印度1亿6%10432%60.4%%注: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男性人口数。
.中国、印度人口增长形式分别是(D)A.传统型、传统型B.现代型、现代型C.现代型、传统型D.传统型、现代(规律方法)区别人口增长形式的方法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以下,死亡率大致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人口问题〔考虑讨论〕结合人口增长形式特征,考虑大多数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提问,总结〕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过大措施:①实行方案生育政策;②开展社会消费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形式向现代型转变兴隆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措施:①鼓励生育;②吸引外来移民;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鼓励老有所为,延长退休年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5篇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1《地图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2、平移指向标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2《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2讲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概念①概念: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因素和条件。
②属性: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①根据自然属性,分为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根据,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③根据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布①特点a.分布广泛,但很,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b.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
c.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的制约。
②应对:调配资源,其方式主要是远距离输送和再输送。
【思维点拨】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一是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表现为人类在不同时期为维持生存和发展有不同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体现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提高。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农业社会阶段: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
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③信息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
【特别提醒】辩证看待技术革新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
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其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关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根据,复习时,不再寻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公道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全、完善而清楚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到达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门,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行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
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第二章区域可连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连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地理基本技能第一讲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讲等值线的判读第三讲统计图表的分析第四讲地理数据分析与运算技能培养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第二讲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二讲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第三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五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第三讲人口、交通和城市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第一讲区域空间定位第二讲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第三讲国土整治和可连续发展第四讲区域特点分析与差异比较专题七选修部分第一讲旅行地理第二讲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讲环境保护考前冲刺专题八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第一讲挑选题常用答题技能第二讲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专题九热门问题专题十规范答题要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2】一、学生基本情形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案(教师版)
【解读考纲】考点解读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一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1.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会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性及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3.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真题剖析定位】(2012福建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3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7题。
图3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境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2012安徽卷)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28-29题。
图10表3年份“水银行”买入“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2)水量(亿m3)价格(美元/m2)水量(亿m3)1991 0.10 10.12 0.14 8.151992 0.04 2.34 0.06 1.971993 0 01994 0.04 2.72 0.06 2.09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9.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2012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们们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考二轮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地理高考二轮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知识回顾
(一)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写出名称,并标出三大水循环类别。
驱动水循环能量主要来自
。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哪些环节?
太阳辐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蒸腾)、下渗
水循环的过程
参考: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写出名称并标示水循环 的三种类型。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 森林植被恢复后, 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请用流程图表示出森林破坏后,对水循环哪些 环节产生影响。
二、下垫面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③ 蒸发(腾)量增加 ④ 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二、下垫面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1.(2016年Ⅲ卷)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 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 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 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举例湿润地区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生态环境)的影响
植被 破坏
下渗 减少
降水更多转化为 坡面径流
地下径流减少
冲刷能 力强
涵养水源能力 下降
水土 流失 严重
蒸发(腾) 减少
气候变干
降水减少
空气湿度 下降
土地退化
举例湿润地区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 路面 硬化
下渗 减少
降水更多转化为 坡面径流
1、除实验二、三、四的变量外,推测对降雨蓄渗率影响更大的一个变量M,分 析变量M与蓄渗率的关系。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9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八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B.工业企业技能改造严重滞后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思路分析】2.常见误区要避免某能源消费总量和某能源消费比重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的原因分析(1)青藏铁路: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方式,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改变,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水源不被截断等。
(2)京沪高铁: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线路基础稳固程度。
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2.框图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中图版
第2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情分析]以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示意图、景观图,探讨区域要素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收集等活动,描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并探讨这种区域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5页考点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2.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因素分布典例人地关系采集和狩猎阶段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依赖自然农业社会阶段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改造环境、驯化禽畜、栽培作物工业社会阶段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山东东营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德国南部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1.在现代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相对东北平原来讲,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逐渐丧失。
由于耕地面积减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粮食不断减产。
面对这些问题,请你为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指出方向。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调整农业结构,减少传统作物的比重,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城市周围发展乳畜业及花卉果蔬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各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对地理环境的要素需求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小,表现如下: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高考倒计时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
区域差异分析 33.读世界两半岛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两半岛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半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B.乙半岛的大量峡湾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甲半岛石油资源丰富 D.乙半岛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
(2)乙半岛气温常年高于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地区的主要 影响因素是
() 2.任何区域的发展都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 3.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反映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特征。
() 4.在区域的开发中,区域发展策略是一成不变的。
()
5.区域中的人类活动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然环境 特征。
() 6.在区域发展中,三大产业的地位是不变的。
() 7.在区域发展中,区域的空间结构会变得日趋复杂。( ) 8.遥感卫星只担负进行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的任 务。
答案 (1)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 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爪哇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经济相对落后 ,劳动力资源丰富,故农业地域类型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 水稻种植业为主。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式农场为主 ,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作物,商品化程度高;水稻种 植业生产规模小,劳动集约化程度高,机械化水平和商品 率低,单位面积产量高。 (3)城市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 播种面积减小;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A.洋流 C.地形
B.海陆位置 D.纬度
()
解析 第(1)题,甲半岛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且石油资源丰富;乙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峡湾 是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植被以森林为主。第(2)题,乙半 岛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而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常年受千岛寒流的影响,寒流具 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另外大陆东岸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也加 剧了地区的严寒。 答案 (1)C (2)A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考倒计时5天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
•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 (4)对环境的影响: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②在沿
线
• 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 从
• 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 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 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 破口,如下图所示:
(1)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高考倒计时5天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Fra bibliotek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加上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 了各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 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轻工业―积 提―累 高――资 技―金 术→重工业―加 提―强 高―基 科――础 技―工 水―业 平→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 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
• (3)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 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 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 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最终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 素。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学时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地理中有关原理、规律的实际应用,更是新课标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此,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掌握分析和比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答题模型,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人类活动的某些差异,人类活动的一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本节课应重点构建二者关系的分析思路图。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
所以,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区域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交通运输站点布局及交通运输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知识构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其知识框架见第一课时的图1。
【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能运用其理论分析评价交通站点的布局,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布局交通站点。
2.能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3.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交通运输站点布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2、复习难点:运用区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交通运输的变化预测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变化趋势。
【课前准备】教师需根据《考试说明》、教材、学生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认真批阅导学案,查找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进行归类,决定课堂策略,学生阅读《考试说明》和教材,完成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提前梳理主要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疑难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
表1 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图2线连接的地方早期,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影响较大,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站点布局的最主要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探究活动1: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评价交通站点布局。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通站点布局 ①将表1内容留白,请学生回忆后填充。
②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主要因素的影响。
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7页知识窗和图4—2—9评价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④展示典型例题1、2,要求学生解答后,归纳解题方法。
①自主填充表格空白,当堂背诵记忆表格内容。
②阅读教材图、文,评价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③做典型例题1、2,并分析归纳解题方法。
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培养读图能力,学会评价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形成解答这一类题的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学时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地理中有关原理、规律的实际应用,更是新课标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此,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掌握分析和比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答题模型,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人类活动的某些差异,人类活动的一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本节课应重点构建二者关系的分析思路图。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
所以,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区域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看出,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对我国重点开发的地区,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优劣势分析及发展方向的考查,另外,对我国的某个地区和周边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查。
因此,教会学生用整体性、差异性思维方式分析重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掌握区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理清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 学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内容解析]区际差异是区际联系的前提,区域间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优势条件和不足,区域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区际合作,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某地区某类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的优势可能在发展中丧失,而这类因素的优势又势必在另一地区中显现出来,这种区域间某类产业主导区位优势的变化和空间新差异必然导致产业发生转移。
该考点内容的思维导图如下探究活动2 学会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原因及影响。
[内容解析]资源空间分布和对资源的消费需求的分布不均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两个区域间,一方资源丰富而自身消费量需求量不大;另一方资源匮乏而对其消费需求量大,这就造就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如右图)。
但是资源能否成功调配又与消费需求区经济和技术水平、沿线自然环境复杂性有关。
对于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涉及改变消费需求区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原因。
资源跨区域凋配不仅对调入区和调出区,还对一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环境造成影响。
如图:【典型例题】右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A.①为资金B.②为技术C.③为劳动力D.④为原料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D.发达地区向欠发过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解题指导:1选 AC 2选 CD第1题:因为箭头①④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应为资金、技术,②③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应为劳动力、原料,由此判断AC正确,BD与题意不符。
第2题:因为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紧张,主要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由此判断CD正确, B项与题意不符;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应注意环境保护,防止将高污染企业转入,故A项与题意不符。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解题思路】1.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
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2.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故排除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水脏问题;D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
故选BD 3.(32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 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10分)(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10分)(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2分)3.(32分)⑴I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西北部山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退耕还林;东部平原、湖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⑵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
⑶(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对防城港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读图提升】[读图要求]:读甲、乙两幅图,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过程。
(1)据图概括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呈现的大致态势。
(2)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在哪里?(3)我国产业转移给东中西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读图解读]:读空间分布及变化动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征。
首先,我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作的同时,加大接纳海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与发展的重心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并逐步向交通便利的苏南、浙北、安徽等紧邻地区转移。
但是,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快速攀升,而中西部则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投资环境,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推动外资从东部周边梯度式转移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域直接转移转变;其次,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中、西部省市转移,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区域布局来看,呈现出向中西部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的趋势。
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的规模增长明显;再次,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的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转移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度和升级,以服装工业为代表的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读空间区位优势中西部重点地区跨越式吸收外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框架下,我国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发展中心,对区域内的市场辐射带动作用强,从而吸引外资加快在这些地区布局产业;另一方面目前跨国公司逐步将设计、研发、服务外包、高端微小制造等产品工序向中国转移,在这些较少受制于物流运输的环节,陕西、四川、重庆这类科技教育发达、高端人力资源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员工生活成本低廉、消费市场相对广阔的内陆区域,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将迅速增加,具备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