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 北师大版(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 北师大版(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图形方法求解过河问题;2.熟练掌握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3.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用图形方法求解过河问题;2.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1.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监控设备;2.教师准备白板、笔和彩色小球或纸片;3.学生准备好笔、本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1.老师利用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过河问题,启示学生要独立思考。

2.提醒学生,过河问题是耗时的,需要仔细思考。

2. 探究(35分钟)1.把彩色小球(或纸片)排成不同的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2.让学生从一个指定的位置开始,用图形方法求解过河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一些规律。

3. 感性认识(10分钟)1.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过河方法,并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感受这些联系是有用的,能够对解题起到帮助作用。

4. 总结(10分钟)1.总结学生在探究过河问题中所发现的规律;2.带领学生自己总结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1. 讲解(10分钟)1.运用黑板、彩色透明片,讲解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2.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过河问题中的关键点:问题的抵消。

2. 练习(35分钟)1.把画好的图形放在教室前面,让学生一个个依次选择,并在本子上画出解题过程;2.让学生根据自己解题的方式找出规律并应用到其他问题中。

3. 检验(5分钟)1.抽查几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并引导全班对其进行评估;2.发现问题的地方并纠正错误。

4. 总结(10分钟)1.总结常规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2.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方式,培养其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1.检查学生对过河问题的掌握程度;2.总结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帮助学生纠正和弥补知识中的漏洞;4.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教学。

参考资料1.《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版》2.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6课时 过河(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第6课时 过河(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6课时过河(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模拟物品过河和相关计算,运用归纳法总结出物品过河的规律,培养三年级学生“发现规律”的动手、思考和总结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模拟物品过河,理解重量对过河的影响。

2.能够总结规律,掌握物品过河的计算方法。

3.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考,合作,表达个人看法和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多个物品过河的计算方法。

2.怎样通过模拟和归纳法总结出物品过河的规律。

3.怎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四、教学活动活动1:欣赏视频播放视频《村庄过河》, 学生观看后,老师可提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过河”和“重量”的关系。

活动2:模拟物品过河1.老师在课堂上举例子,模拟两个人过河或两只小猪过河,学生通过模拟,探讨重量对物品过河的影响。

2.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模拟多个物品过河,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物品,并根据相应的重量进一步探究计算方法。

活动3:总结规律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个物品和多个物品过河的计算方法。

2.老师提出问题,如:三只小羊和一个小狼如何过河?学生可以自行思考并总结计算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小组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

活动4:展示合作成果1.老师提醒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配合,分享思路,并形成共识。

2.学生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疑问,进一步促进交流和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上述活动的观察和评价,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同时,可以借助测试、问卷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态度。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过河(2)》精品教案(word版)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过河(2)》精品教案(word版)

1.出例如题说一说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同学学们可能会说,一共有70人,大车限乘46人,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小车限乘8人,剩下的人都做小车,需要多少辆?可以先求剩下的人数,然后再求需要小车的数量。

可列式子为:解决问题1.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余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本日记本?混合运算的顺序为: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课堂练习〔42-24〕÷6=18÷6=3〔条〕答:至少需要35条。

〔1〕〔100-64〕÷6=36÷6=6〔袋〕答:剩下的钱可以买6袋面条。

〔2〕19-4×4=19-16=3〔元〕答:果汁每瓶3元。

〔3〕20元买2袋面条,还剩多少钱?20-6×2=20-12=8〔元〕答:还剩8元。

3.加上小括号,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15 - 6 ÷ 3 =32 × 5 +3 =1615 ÷ 6 - 3 =54.笑笑买了一种糖,付了20元,找回2元。

她买的可能是哪种糖?买了几袋?(20-2)÷2=9〔袋〕(20-2)÷6=3〔袋〕(20-2)÷9=2〔袋〕3.2 观察的范围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发现,大局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视线,什么是观察的范围,观察的范围会受到观察的高度、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等,说明了这个年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画视线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范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过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过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过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相等”的概念。

2.能够通过简单的过河问题,学习如何将物品等分,以及如何合理安排重量。

3.能够通过合作,完成过河问题。

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课堂中会用到用灵活的实物道具来模拟过河总任务。

可以使用草席、篮子、木板,石头等等,让学生实际参与。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孩子进入课程•小题大做,创造情境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

•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让他们尝试寻找答案。

第二步:引导孩子理解“相等”的概念•尝试用互相取代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同样的东西,让他们理解“相等”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认识到如果物品的重量不同,才需要考虑如何平均分配。

第三步:尝试简单的过河任务来模拟问题•将孩子分成小组,分别有 2 ~ 3 个孩子,然后分配不同重量的物品。

•制定游戏规则-在河边摆设图案,图案左边和右边均可放置物品。

•告诉孩子们必须像过河一样,用不同的物品去过一个固定长度宽度的河道,要求平均分配物品,且不能摔下物品或河岸。

•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这个任务,让他们能够对“相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步:总结过程中的要点•引导孩子们总结如何用“相等”来平均分配物品。

•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如何在过河的过程中,规划合理安排物品的重量和位置。

第五步:评估话题的学习•通过分享和提问,检查对于话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通过实践过河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物品的平均分配。

•通过讨论,共同寻找答案,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相等”的概念。

以上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做出调整,使教学更加有效和富有趣味性。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3.2过河(2)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3.2过河(2)教案

第6课时过河(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2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依题意可知,一辆大车限乘46位乘客,一辆小车限乘8位乘客,一共有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求至少需要几辆小车。

(2)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

①分步计算。

先求坐小车的人数。

题中表明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求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必须先求出坐满大车后剩下坐小车的人数,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0-46=24(人)。

再求需要小车的辆数。

剩下的24人坐小车,一辆小车限乘8位乘客,求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8=3(辆)。

计算过程:70-46=24(人) 24÷8=3(辆)②列综合算式计算。

由于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所以要把70-46用小括号“( )”括起来,列式为(70-46)÷8。

计算过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021)(70-46)÷8= 24÷8= 3(辆)学生交流后回答:学生1回答: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学生2回答: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教师对于学生的合理回答给予肯定,不合理的给予指导和鼓励。

提问: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汇报:用到了小括号,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1.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3题。

3.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6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本节课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 过河 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 过河 教案

入职前需要沟通确认的事情
(1)公司概况
A公司简介:公司性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产业结构;b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
c其他:组织结构。

(2)工作内容
a部门定位与职能;
b岗位工作职责;
c部门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情况。

(3)招聘方面(入职管理)
a背景调查时间与方式;
b入职手续办理流程;
c准备学历证书、身份证、职称等证件原件;d提供原单位离职证明与工作交接手续。

(4)培训方面
a入职培训时间、内容;
b在职培训;
(5)薪酬福利
a试用期开始时间、试用期期限;
b薪酬结构;
c试用期工资待遇;
d转正后工资待遇;
e 工作餐安排
f假日津贴:节假日补助、带薪休假;(6)劳动关系管理
A工资保密协议签订;
b劳动合同签订;
c六险一金种类、缴费比例、转缴手续;
(8)休假管理
a作息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北师大版(201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北师大版(201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尤其是用数棒、计数方法等少量数的加减法;2.能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学概念;3.能够根据图示,理解数学问题;4.能够解决“过河”问题,培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5.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2.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3.让学生学会小组协作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程PPT;2.教师准备草稿纸、笔、计算器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引导学生自由数数,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棒等教具,迅速计算出5、6、7等数字的数量,以了解准确数数的方法。

2、主体环节(1)引入1.让学生看一副河边的图示,引导学生语言思考;2.引导学生探讨图示中的小动物们怎么过河。

(2)讲解1.讲解“过河”问题中的数学概念,如哪种小动物需要和小学生一起过河,哪种小动物可以独自过河等;2.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如图示中小狗和小羊怎样才能安全过河。

(3)实践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4人,让学生用草稿纸、笔来解决问题;2.告诉学生,小狗和小羊必须在同一侧,水牛要看护小狗过河,问学生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4)总结1.让学生分享每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结论;2.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过河”问题的数学概念理解。

3、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2.教师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笔记。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讲解“过河”问题;2.让学生探讨“过河”问题的其他解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
准备
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5.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 最多能坐8位乘客。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结合情境解释自己的算法
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
先理解题意
交流思考
独立计算
交流检验




过河(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对于一些问题在计算时没有小括号行不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 识 点
巩固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
内容
过河(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
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同步备课】第6课时过河(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6课时过河(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6课时过河(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能独立解决简单的过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一次过河、两次过河、多次过河。

2. 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画图法、列表法、逻辑推理法。

3. 过河问题的应用拓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排队、分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能独立解决简单的过河问题。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解决一次过河、两次过河、多次过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画图、列表、逻辑推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过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一次过河、两次过河、多次过河。

2. 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画图法、列表法、逻辑推理法。

3. 过河问题的应用拓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排队、分组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解决一次过河问题。

2. 提高题:解决两次过河问题。

3. 拓展题:解决多次过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过河(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过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解决过河问题,学生将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过河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分析问题的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得出答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过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卡片、图片、模型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

同时,学生也需要准备一些学习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或实例来引入过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理解问题的背景。

2.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 解答: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解决过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4. 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教师可以画出一个简单的过河问题的示意图,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人物和物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法。

作业设计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过河问题的日记或心得,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是否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一、教学内容我使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至39页的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3.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2.教学重点: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小熊过河图;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讲述小熊过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小熊过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4.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其他动物过河的问题;六、板书设计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河的宽度、深度2.每次跳跃的距离3.过河所需次数七、作业设计1.题目:小猫过河情景:小猫要过一条宽度为12米的河,每次能跳跃5米,问小猫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猫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2.题目:小狗过河情景:小狗要过一条宽度为18米的河,每次能跳跃6米,问小狗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狗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较为深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计算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果小熊过河时,河的宽度是变化的,每次跳跃的距离也不同,该如何计算过河所需次数?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过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团队合作解决“过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解决“过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白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北师大版2.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作业设计1. 让学生独立解决“过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让学生思考“过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引入阶段在引入阶段,我会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境,例如,一个农夫需要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过河,但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

这样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对“过河”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讲解阶段在讲解阶段,我会详细讲解“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2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1和“做一做”,以及第38页的“练习一”。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难点:理解乘法中数位的对齐和进位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笔算本,一盒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过河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熊要过河,河上有5块石头,每块石头可以承载10个小动物,问小熊一共需要多少次才能全部过河?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7页的例1,通过图示和实物模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例如,3乘以45,先将3乘以5得到15,写在个位上,然后再将3乘以4得到12,写在十位上,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135。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7页的“做一做”,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笔算乘法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笔算乘法的练习,例如,2乘以36,4乘以78等。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和“做一做”,以及第40页的“练习二”。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的进位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的进位规则,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难点:理解乘法中数位的对齐和进位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笔算本,一盒笔。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一些简单的笔算乘法题目,让学生回顾并巩固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9页的例2,通过图示和实物模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的进位规则。

过河(二)(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过河(二)(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5. 笑笑买了一种糖,付了20元,找回2元。她买的可能是哪种糖?买了几袋?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知识点总结: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自我课堂评价。
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重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运用小括号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计算。
2.解决问题。
一辆大三轮车运来24个西瓜,一辆小三轮车运来18个西瓜,每筐装7个西瓜,至少需要准备多少个筐?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过河(2)
(70-46)÷8
=24÷8
=3(辆)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巩固课,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是基础巩固,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并理解运算顺序和方法,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基础巩固为主;第二层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部分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找条件和分析条件,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解其数量关系,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辆)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 过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 过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过河教学内容:过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过河的场景,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过河问题。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过河问题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条线代表小河,河的两岸标出距离,用米来表示。

2. 集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组织学生模拟过河的情景。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1. 教师将小河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河的两岸标出了距离,分别是10米和5米,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一岸过河到另一岸,他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2:引导学生思考1. 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存在减法运算,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需要减去走过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人走了3米后回头,他需要继续走多少米才能到达终点?Step 3:实际过河体验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过河的情景。

一名学生扮演过河者,另一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过河者走过的距离。

2. 过河者从起点出发,每走一步,记录员都应该记录一下。

过河者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头,当过河者达到终点时,停下来。

3. 记录员将过河者走过的距离与河两岸的距离相减,得到过河者实际所需的距离。

Step 4:总结规律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过河问题中的减法运算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此时有两个人要一起过河,他们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5: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个过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A和B两人分别站在河的两岸,A距离起点10米,B距离起点5米,他们同时开始过河,请问A和B分别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2.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汇报给老师。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

Step 6:拓展练习1. 教师出示若干过河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答。

可以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

Step 7:小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法在解决过河问题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教学设计
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千以内数的读写练习。
-根据《过河》情境,列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如:小猫和小狗也要过河,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需要过几次?
4.教学拓展: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规律,如数的递增递减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数学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天,小兔子想要过河去对岸的森林找它的好朋友小松鼠。可是,河上只有一座小桥,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小兔子需要走过桥,然后回来接小松鼠。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兔子计算一下,它需要走过桥多少次才能和小松鼠一起到达对岸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一份小组学习报告。
4.创新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以《过河》为主题的小故事,要求故事中包含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5.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签字确认。
3.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如“+”和“-”,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4.通过对数的拆分和组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如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2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2过河(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2 过河(2)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2 过河(2)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课本第27页例2以及第2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题。

例2描述了甲、乙两个小队过河的情景,其中甲队有12人,乙队有18人,木船每次可以载6人,但需要1人舵手。

课本还提供了12道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过河问题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过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每次过河需要1人舵手”这一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包含例题和练习题。

2. 纸质小船模型,用于模拟过河过程。

3. 学生分组合作的道具,如小卡片、小木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过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同学们,你们见过小队过河的情景吗?过河时需要注意什么呢?”2. 讲解:通过PPT展示例2,引导学生关注甲、乙两队过河的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即先让甲队全部过河,再让乙队过河。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每次过河需要1人舵手,让学生明白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8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题,我在旁边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过河问题,其他组成员思考并解答。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过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下:1. 过河问题解题步骤:a. 确定过河人数和船的承载能力。

b. 安排舵手。

c. 制定过河计划。

d. 执行计划并完成过河。

2. 注意事项:a. 每次过河需要1人舵手。

b. 确保过河过程安全顺利。

七、作业设计1. 课本第28页的“做一做”。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过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学重点】1、进一步的理解在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步骤和准确性。

2、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老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渡过河没?学生:渡过。

老师:你们渡河的时候怕不怕啊?学生:不怕。

老师:那你们知不知道,每条船都是有载重的,不能超载,不然的话,可是很容易翻船的哦,下次你们坐船的时候一点要注意这点哦。

学生:知道了,好危险啊!老师:嗯,很好,那我们今天来帮助小明的班级来解决一下渡河的问题。

小明的班级男生29人,女生25人过河,但是每条船只能限坐5人,你们帮小明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船,他们班级的学生才能都过河?学生(分组讨论):至少需要几条船?必须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学生:那就是29+25=54(人),然后54÷9=6(条)就是需要6条。

老师:嗯,回答正确,那还有其他的办法嘛?学生:也可以这样算(29+25)÷9借用()来计算。

老师:嗯,回答正确。

二、自主探索。

1、根据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试着计算。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算法的机会。

学生写出连减算式或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3、在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的过程中,认识小括号,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1)鼓励学生把第一组、第二组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2)提出试着把第三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尝试。

(3)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学生都真切体验到“算不对了”的时候,教师介绍可使用用小括号,并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过河(2)_北师大版

过河(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乘车”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能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能够探索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体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乘车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体会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比比谁是口算小能手。

16+4×58×2+640-32+8 2×8-1142-6×7 18÷(7-5)(62-32)÷6 14÷(9-2)(16+5)×1师: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2.请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2×4=8 19-8=11(2)16+2=18 18÷3=63.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家为了确保每一名小学生的安全,颁布了哪些有关乘车的规定吗?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按照新国标,幼儿专用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45人;小学生专用校车和中小学生专用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56人。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这一课的说课稿。

这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过河”中的内容,它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能够用字母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给学生们展示一个生动的场景——小桥流水,学生们听着我播放的轻柔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

接着我给学生们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趁机引导学生们用三句话描述情境图中的事情。

随后我给学生们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们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组合作,将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展开后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随后学生们动手操作,有的画图,有的算式计算。

我请几个小组代表汇报合作成果,并引导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用文字描述,有的用图形描述等等。

我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们用字母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最后我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首先我给学生们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河(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乘车”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能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能够探索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解决“乘车”问题的过程,体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乘车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体会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比谁是口算小能手。

16+4×58×2+6
40-32+8 2×8-11
42-6×7 18÷(7-5)
(62-32)÷6 14÷(9-2)
(16+5)×1
师: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什么?
2.请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2×4=8 19-8=11
(2)16+2=18 18÷3=6
3.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家为了确保每一名小学生的安全,颁布了哪些有关乘车的规定吗?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按照新国标,幼儿专用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45人;小学生专用校车和中小学生专用校车的最大乘员数应不超过56人。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乘车的学问,看谁发现并解决的数学问题多。

(板书课题:过河(2))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课本上的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读懂图意,理解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读图、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1:同学们都坐大车,需要几辆大车?(教师板书:同学们都坐大车,需要几辆大车?)
生2:同学们都坐小车,需要几辆小车?
生3: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教师板书: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2.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师:要想求“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师:请你先来帮忙算一算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再与伙伴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算法,指名板演。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70-46=24(人) 24÷8=3(辆)
B.70-46÷8
C.(70-46)÷8
师:请你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

师:比较几种做法,你认为哪种做法有道理?为什么?议一议70-46÷8这样列式对吗?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

师:这里为什么必须使用小括号呢?
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
师: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

3.看一看,说一说,类比迁移,解决问题。

师:请你用学过的思考方法想一想,(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除了书中呈现的情境,你还能联想到哪些问题?请你先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结合情境理解综合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妈妈用70元钱给笑笑买了1个单价46元的书包,剩下的钱买了8袋糖果。

每袋糖果多少钱?
三、结论总结
1.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乘车问题以及联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想想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几个问题中都是先求和或差,所以需要使用小括号。

2.总结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今天在解决问题时,再一次遇到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小括号的作用可神奇了,千万要记住它最优先算。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板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
四、课堂练习
1.看一看,说一说。

先坐满大船,剩下的坐小船,至少需要几条小船?
师:请大家先读懂图意,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画图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

指名板书:
(42-24)÷6=3(条)
看一看,说一说,用(4+2)×5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先把算式的含义想清楚,再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审题,先弄清综合算式的意思,再集体交流。

2.逛超市。

(1)李叔叔带了100元,买了1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袋面条?
(2)淘气买了4桶方便面和1瓶果汁,共花去19元。

果汁每瓶多少元?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请大家读懂题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审题,恰当使用小括号,分析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5-3)×9 (2+5)×5
48÷(3+5) 54÷(9-3)
2.妈妈给小亮买了一本48页的科技书,约定两人比赛同看这本书,妈妈每天看4页,小亮每天比妈妈多看2页,小亮几天能看完这本书?
选做题: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
过河(2)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70-46)÷8=24÷8=3(辆)
答:至少需要3辆小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