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被替代现象初探

合集下载

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具体案例300字

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具体案例300字

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具体案例300字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小明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他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太积极。

老师发现他总是不专心听课,做作业时也常常心不在焉。

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成绩也不太理想。

经过与小明的家长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些可能影响他学习动机的因素。

首先,小明家庭环境较为单一,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和鼓励。

他的父母很少参与他的学习,也很少与他讨论他在学校学到的内容。

这导致小明在学习上缺乏支持和激励。

其次,小明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尤为明显。

他发现自己在这些科目上的成绩总是比其他科目要差,这让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

他开始觉得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因此对学习失去了动力。

此外,小明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较低,他不爱回答问题,不愿意积极提问。

这使得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错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为了帮助小明重新获得学习动机,老师和家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加强了与小明之间的沟通,经常鼓励他、赞扬他的进步,并给予他一些额外的帮助。

同时,家长也开始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在家里和他多进行学习交流,并帮助他解决学习困难。

其次,学校为小明提供了适当的学习辅导和额外的学习资源,以便帮助他提高语文和数学的成绩。

在课堂上,老师积极鼓励他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增加他的参与度。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恢复了学习动力。

他开始更加专注地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终,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语文和数学的成绩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当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家庭环境、学习困难和参与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激发学习的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异构想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异构想初探
方 法 1 :

相 异 构 想 形 成 的 原 因
1经验 的局 限性 .
2 0 8 % 0xo 50 0
经验 是 客 观 现 实 的 反 映 , 人在 生 活 过 程 中通 过 实 践 或 训 是
练所 获得 的知识或技能 的反映 。 小学生 由于生活方式普遍较为
方 法 2:
lO OO 20 8% 0x0 5 0 8 % 0x0
2认 识 的肤 浅性 .
黄 色的边都揭下 , 伸直 、 平 , 展 出示在图形下方 , 让学 生直观 感
到 周长 就 是 求封 闭 图形 一 周 的 长 度 。也 就 是 说 , 长 可 以拉 成 周

条 条 的线 段 。接 下 来 , 师 让学 生 拿 出 一 组 与 屏 幕 上 一 样 的 教
课改 纵横 - 专题透视
师: 观察 真细心!你 准备 用什 么方法求和呢? 生 :先把这 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 同分母分数 ,再进行计
算。 生 也 可 以把 这 些 分数 化 成 小数 , 求和 。 : 再

师: 还有更 简便的方 法吗? 师: 不管是把异分母 分数转化成 同分母分数 , 还是把 分数
买 一个价格为 10 2 0元的洗衣机 。李阿姨要买一个 5 0元的电 0
饭 煲 。 个 人 合 着 买 比分 着 买 可 以省 多 少 元 ?” 过 思 考 , 生 两 通 学
们 想 出 了 两 种解 题 方 法 。
等 不 同 , 于 同 一 事 物 的 认 识 也 不 尽 相 同 , 样 他 们 对 同一 事 对 这 物 就 形 成 了不 同的 感 性 认 知 。 确 的 感 性 认 识 能 够 帮 助 学 生 形 正 成 科 学 的 概 念 ,对 学 生 学 习新 的数 学 知 识 起 着 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 片 面 的 、 误 的 相 异 构 想 会 使 学 生 的学 习形 成 负迁 移 , 而 错 阻 碍学生接受正确的概念 , 成认识上的歪 曲。 此 。 造 因 在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研 究 相 异 构 想 问题 具 有 一定 的现 实 意 义 。 面 就 结 合 自 下 己多 年 的 教 学 实 践 ,谈 谈 相 异 构 想 对 数 学 教 学 影 响 的 点 滴 体

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初探

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初探

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初探作者:李远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年第11期异化指的是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读书本该使人聪慧,特别是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加严密,思考问题更加严谨,而且数学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处处得以体现.但是什么让我们的数学教育“变了形” 、“走了味”,成了一种异化的数学教育呢?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的现象在一般情景下,数学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教学内容或相关的问题为载体,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手段,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数学认知活动呈现出来,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形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情景”而强行导入情景,为了“形式”而只走形式,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境.在教学方法上,有的数学探究过程有形无实,形式上“轰轰烈烈”全员参与,但效果几乎为零,学生自己提不出新的问题,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就连错误的见解也没有.在教学评价方面上,有的老师对学生成长评价反应太迟钝,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步),教师的要求则是更高,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还是摘不到桃子”,让学生丝毫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老师到学生追求的都是急功近利,都不想做茧中的“蛹”,都竭力成为钻出来的“蝶”.于是乎我们看到的是选择题怎么选,填空题怎么填,解答题怎么答等情况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殊不知,这是一种扭曲、异化了的数学教学,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数学教学的本原,即使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却下来了,完全是一种“泡沫”式的教学,是一种“虚火”,表面上兴旺发达,实质上“空洞虚荣”.这样的异化现象不胜枚举.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数学教育中的异化有它自己的起因与特征.原因之一是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我们常常出现背离教育本质的倾向,当我们的指挥棒(中考、高考)没有消失时,不少教师教育学生时就会迷失教师的基本的方向.素质教育口号响,法律法规变了样;教学模式年年变,我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应试教育的实质,我们更多的则是无奈.在经济社会中,万事万物都让人联想到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且追求的是“多、快、省”.教育亦是如此?!虽说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和经济工作无法相提并论,但时至今日,“以分数论英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教育工作混同于一般的经济工作,让教育工作服从经济规律,教育能不被异化吗?也许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异化现象的对策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准则确立了范畴,教师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育者的关键词应该而且永远是师德、道德、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防止数学教育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有必要注重以下几点:1.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课堂讨论是现行教学中必可不少的一个环节.其实对于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只有两个:一个是概念,另一个就是解题.围绕着这两者,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两个问题也应该且必须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这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基本点,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学生讨论的一个大框架.让学生自主讨论是没有错,关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讨论能帮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要义、理解内涵,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2.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笔者听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成功”的气氛,对学生暂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么就是降低难度,要么就是让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回答,形式上“轰轰烈烈”,其“后”教学效果却不太好.华罗庚先生当年只是初中毕业,学的也只是小学数学和一点点中学数学,然而他却在数学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我们现在的本科、硕士毕业的人,为什么拿起书来口若悬河,放下书本却一筹莫展?这与当初中学教师的过度帮助是分不开的,也直接造成他们后来只会解题,不会研究与讨论问题、更不会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在数学本原性问题里“深耕细作”,课堂上只依靠教师的教,不依赖学生的深思,我们教育的产品到头来只会是把学生培养成“标准答案”的“高人”,数学素养上的“矮人”.。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学用脱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知识和实际运用中存在脱节现象的情况。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为解决学用脱节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整改。

本文将探讨学用脱节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学用脱节存在的问题学用脱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记忆无法应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导致学生在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习策略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时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而只能死记硬背。

3.理解偏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

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而没有深入剖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准确理解问题,进而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应用情境缺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应用情境。

他们只是进行机械的知识学习,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导致学习和实践脱节。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学用脱节的整改措施1.培养实践能力:为了解决学用脱节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实习、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减少学用脱节的问题。

2.加强课程设置:学校需要重新设计课程设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课程可以增加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增加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实验和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报告6篇

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报告6篇

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报告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报告6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阅读。

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过程性评价初探

小学生《科学》学习态度过程性评价初探

生 人 数众 多 , 评 价 时 有 时 甚 至还 会 出现 张 冠李 在 戴现 象 。显然 这样 的评 价 缺乏依 据 , 是不 公平 、 不 合理 的 , 是不 为学 生所 认 同的 。 从教 学实 践 来 看 , 生 在学 习态 度 方 面 仍 存 学
在 电阻 丝两端 的指示 灯 的亮暗来 显 示 的。指示 灯
的培养 , 经常采用 口头表扬 、 红花奖励 、 小组竞赛
短 、 度快 , 速 变化 角度 大 。使学 生能 够清 晰地 观察 到 电阻丝受 热 膨 胀及 受 冷收 缩 的 全 过 程 , 生 能 学
越亮 , 说明 电阻 丝两 端 电压越 高 , 流过 电阻丝 上 的
电流 就 越 大 , 阻 丝 就 越 热 , 针 的 偏 转 就 越 明 电 指
电阻 丝会 发 热 , 电流 越 大 , 温度 越 高 , 阻丝 受热 电 后 因热胀效 应 , 长度 会 发 生 变 化 。这 个 变 化 肉 眼 不易 观察到 , 们 通 过 与 电 阻丝 相 连 的指 针 的转 我
动来 表现 电阻 丝长 短 的变化 。这样 指 针起 到 了放
可 以重 复多 次 。 提 高 了课 堂 的效 率 , 且 实 验 的 而
践 作 品 分 析 法 和 书 面 作 业 等 级评 定 法 等 方 法 对 学 生 的科 学 学 习 态 度 进 行 评 定 。 分 发 挥 学 生 主 体 作 用 和教 师 引 导 作 用 , 充 使 评 价 成 为 指 引 、 进 学 生 发展 的有 效 工具 。 促 关键词 学习态度 过程性评 价 评 价 方 案
问题 。根据课 程标 准 中有关 “ 科学 态度 ” 的教学 内
容 、 堂教学 常规 和各册 的教 材 内容 , 整个 学期 课 对

学用脱节的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的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的整改措施摘要脱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的断层,导致难以理解和应用学习内容。

脱节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脱节原因,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帮助学生解决脱节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1. 脱节的原因脱节问题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原因:1.学习基础差: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可能没有打好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导致难以理解新的知识点,从而脱节。

2.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出现脱节现象。

3.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无法专注于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知识迁移不好:学生在应用学习内容时,难以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导致脱节。

2.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学习中出现脱节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有以下几种整改措施:2.1 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由于学习基础差是导致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非常重要。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可以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一些练习题,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2.2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如笔记法、思维导图、讲解给他人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脱节问题。

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遵循计划执行。

同时,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分心和干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4 实践与应用知识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是解决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加深理解,并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2.5 寻求帮助与反馈学生在遇到脱节问题时,可以及时寻求帮助和反馈。

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参加学习小组,与同学一起讨论和学习,互相帮助。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x x小学《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7月份,我们学校申报了武汉市“十一五”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本课题得到了市教院,黄陂区教科规划办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被列为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之一。

一、课题研究背景。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任务,而且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是我校老师的一致追求,这几年随着我街学校布局的调整拆校合并到我校的学生不少,由于路途的遥远,生活的不便,加之在原村小形成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给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全校大多数是农村子女,且留守生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弱化,单靠以前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感到很不轻松,且教育效果不佳。

3、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盲目而又盲然。

但是,在各年级各班总有一小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很多学习行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在他们身上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只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加以有意培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准备工作概况(一)开题前期研究概况1、开展前期调查,定准课题。

我校是一所街级中心小学,教师们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家访、开家长会、与学生的访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中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中留守生多,家中由老人带孩子,老人的溺爱、文化层面的低下、家校的路途遥远、老师的困惑等情况,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学校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结合武汉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进行了认真的选题,决定选择《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为我校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2、申报立项签合同。

课题确定后,我们认真填写了申报表,向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请报批,于二00九年九月得到批准,并于11 月份,与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签订了“研究合同”。

小学生寒暑假期学习状况研究论文

小学生寒暑假期学习状况研究论文

小学生寒暑假期学习状况研究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是全民族素质之保证。

国家“素质教育”“减负”等相关规范之后,小学生拥有的寒暑假期时间显著增加,寒暑假期时间的支配无疑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焦点话题。

健康的寒暑假期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健康的寒暑假期生活也许会对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因此,引导小学生合理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对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都十分重要。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小学生寒暑假期学习现状进行梳理。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某市三所小学为例,对这三所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针对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

调查从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作业量情况;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拥有量情况;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活动类型;社会各界对小学生闲暇时间合理支配的重视程度;小学生对寒暑假期时间利用的认识情况。

通过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四方面提出合理利用寒暑假期学习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现状;对策1. 绪论 (2)1.1问题的缘起 (1)1.2研究现状 (1)1.2.1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1.2.2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1.3研究意义 (2)1.3.1理论意义 (2)1.3.2实践意义 (2)1.4研究方法 (3)1.4.1文献研究法 (3)1.4.2问卷调查法 (3)1.4.3访谈法 (3)2.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3)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4)3.某市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利用现状抽样调查及分析 (4)3.1调查设计 (4)3.1.1调查对象 (4)3.1.2调查目的 (4)3.2调查结果 (5)3.2.1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活动类别及主要载体 (5)3.2.2小学生寒暑假期活动的主要载体分析 (6)3.2.3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寒暑假期学习的影响情况 (8)3.3基本结论 (9)4.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4.1社会公共设施投入不足 (10)4.2学校寒暑假期教育的缺失 (10)4.3学校活动场所匮乏 (10)4.4家长寒暑假期意识淡薄 (10)4.5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11)5改善小学生寒暑假期时间利用现状的策略 (11)5.1家庭 (11)5.1.1.强化家长的寒暑假期意识 (11)5.1.2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11)5.1.3家长与学校合作 (12)5.2学校 (12)5.2.1设置寒暑假期教育课程 (12)5.2.2开放学校资源 (12)5.2.3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13)5.2.4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 (13)5.3社会 (13)5.3.1增加公共设施 (13)5.3.2制定相关法律条文 (14)5.4小学生 (14)6小结 (14)参考文献 (14)1.绪论1.1问题的缘起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不光是在课堂上给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在寒暑假期时间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

小学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初探

小学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初探

小学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初探作者:李富春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10期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在各类学校、各个年级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智力方面、学习态度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都会造成学习困难的现象,但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差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而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困难、成绩差是必然的结果。

一、学困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被动应付。

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主张自主学习的要求时,学生的学习意识是“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对学习活动疲于应付。

在学习的情绪和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表现,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或者家长约束和监督不可或缺。

2.不愿深思。

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了思考、停止了探索,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自认为自己都会了,不愿意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也不愿意再听取其他更多更好的思路及方法。

3.不知所措。

自主能力差的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材料、信息及问题,因理解能力差而表现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三角形的类型”导学提纲,学困生不懂“类型”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教师的要求,于是胡乱翻看,甚至没有在教材找到对应的知识。

4.无法体味探究的乐趣。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应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步步为营、富有成就感的过程,但学困生因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不愿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他们享受不到过程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只把得出问题的结论作为学习的目的。

二、转化学困生的意义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能否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1.转化学困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对教育的要求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初探前几年,我教过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本来在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升入初中后成绩便不断下降,有的甚至一落千丈。

有的学生还在彷徨之余写信给我,向我求助。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后来通过认真分析我以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写信和那些成绩下降的学生交流,以及和同事们讨论交流,最后终于发现,上述怪现象的形成虽然有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等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他们在小学时,我们没有培养好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夫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用教。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当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把他们引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

小学阶段,从语文教学来看,低年级应以培养识字能力为主,让他们掌握如何去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到了中年级则应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到了高年级则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只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定会水到渠成。

二、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却相应盛行。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主体地位,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课堂教学形式。

如我以前在教学时常逐句、逐段分析课文,提出很多的问题让学生去回答。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看似主体,实则是被动的,如果离开了老师的引导,他们在分析课文时就无从下手,更不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反之,如果我们只是架桥铺路,点拨、引导学生去阅读,则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如我在教学《走进丽江》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后2题:想想丽江“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画出描写丽江“神奇”“美丽”的有关语句,接着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能懂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特点;第五、六自然段介绍了丽江的自然美丽景观;第七、八自然段介绍丽江其它景观。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初探

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初探

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初探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遭遇失败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其发生经历体验、认知、定势、形成四个阶段,会造成学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状态、厌学的消极情绪、低下的自我管理能力、失调的学习体验、被动的学习活动定势等危害。

应对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需要教师对学生葆有长久的积极心理期待,提高读懂学生学习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个体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区别对待合理把握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并重。

标签: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现象一、概念的提出习得性无助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

具体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二、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四年多的教学经验,通过平日里的教学观察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许多学生如果在某一门功课中如果经常失败,他就会放弃这门功课的学习。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产生厌学和惧学的心理,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

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三、分析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原因“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来自他方的负面评价比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绝大多数学生非常积极,成绩也不错。

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当部分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记住单词,不会翻译、又常常受到教师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一些简单的句子也写错。

“沉浸式教学法”初探

“沉浸式教学法”初探

“沉浸式教学法”初探沉浸式教学法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沉浸在所学的内容中。

这种教学方法通常结合了现代科技,并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工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场景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沉浸式教学法进行初探,探讨它的优势、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沉浸式教学法的优势1. 提供更真实的学习体验沉浸式教学法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学习体验,通过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特定的学习场景,比如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科学实验等。

这种真实的学习体验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专注度沉浸式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专注度,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和发现。

这种参与度和专注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提高学习效果沉浸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研究表明,沉浸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记忆能力,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1. 虚拟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实验操作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2. 虚拟历史场景在历史教育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虚拟实地考察在地理教育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遍全球”,通过虚拟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4. 虚拟语言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更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与虚拟化身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快地提高语言能力。

5. 虚拟职业体验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各种职业特点和要求。

习题教学中的“越俎代庖”所引发的思考

习题教学中的“越俎代庖”所引发的思考

生4 :可以列举 出所有可能 的结果 。
如:
( A、B C), B、A ( C), C B), (、 ( B、C), A 、B), B A (C ( C、A).
现都是探索性 活动的结果 ,是大量运 用
实验 、观察 、猜想 、直觉 、验证 等探 索 性方法进行探 索的结果 。故教者 在数学 的学 习活动 中需引导学生参 与探 索性学
过 程中 ,学 生 自主地进行 了数学知识 的 建构 ,获得成功 的感受 。 反观前者在学生产生 “ 愤悱” 之时 ,
案例 2 :在学 生 自主练习时 ,教 师
请了两位 同学在黑 板板 演 ( 事先在黑板 上画 了方格 图 ),之后要求 学生前后座 4人小组交流思考 : 师 :请大 家说说作 图的依据 。 生 1 :可 以利用全 等得到边 长是相
\ 乙 一 甲 ( 乙

C 、A 、B ,剩下的 由乙来选择 , 、A C C
也是 6个结果 。
Z 甲)
师 :通过这个 问题 的解决 ,你认为 在解 决等可能事件 时,你有哪些心得?
( 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个人 )。 问: ( ) 在 甲组的概率是多少? 1 ( B都在 甲组的概率是多少? 2M、
难 ,画不 出 、 画不 全 。
案例 2中教者在处理这个 问题 时 , 很好地利用 了学生 的心理 ,把 时间还给 学生进行实验 、观察 、猜测与解 释 ,鼓 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 生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不仅讨论本节课重 点三角形 全等成立 的条件 “ 边边边 ”在 作图中的
上 课 讲 多少 分 钟? 准 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 讲 多少 分
钟 ?作 为一名教师 , 经常这样 问 自己: 我

语文教学有效过程性评价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有效过程性评价方法初探

852018 . 7语文教学有效过程性评价方法初探董均立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评价语现状看,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合实际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教学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因此,发挥教学中的评价改革促使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的有兴趣”,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本文是我结合自身几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展开探究,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有效的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它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言水平、引导智慧、激励维度,是一个教师灵动教学机智与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例如在学完《捞铁牛》一课时,我问同学们:“怀丙和尚的做法好不好?假如他来到了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什么?”很多学生都说他的方法好,有的说:“怀丙师傅,你真棒,不愧为当时出色的工程师。

”有的说:“怀丙前辈,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做个出色的工程师,设计出独巨匠心的建筑,把诺贝尔的建筑奖杯捧回来。

”当孩子们说得这么精彩时,我高兴地评价:“说得真不错,为未来的诺贝尔获得者,咱们握个手吧!”顿时,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被表扬的同学脸上也乐开了花。

这时,还有小手举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怀丙前辈,你的方法是不错,但有个地方我认为做得不够好,在铲沙拔牛时,你一直把沙铲到河里,不是会使河里积满泥沙?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许多沙子。

初中课堂“边缘生”现象初探

初中课堂“边缘生”现象初探

初中课堂“边缘生”现象初探摘要:课堂“边缘生”指的是在课堂学习中脱离了主流学生群体、学习跟不上或完全放弃、并且被老师完全忽视的个人或小部分学生群体。

初中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此阶段的成长关系一生的成败,因此本文对边缘生的研究便确立在了初中课堂。

本文主要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边缘生是否存在、成因、特征做了初步探讨,并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关注此现象的教者、被教者及有关家长有所启示。

关键词:初中课堂;边缘生;成因;特性;建议一、边缘生是否普遍存在课堂边缘生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存在呢?笔者走进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在课堂上所观察到的情况笔者前不久去本市的一所初级中学听课,所听的班级是初一(一)班,那次听课没有事先通知任课老师,第一节是语文课,第二节是数学课。

这次听课让笔者吃惊,就是教室里靠近南边窗户的一排桌子,成了所谓的“边缘区”——一个完全被遗忘的角落。

老师讲课时,视线不对着这排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做任何学习上的要求,只要求这些学生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

这些学生也不跟着老师的进度学习,听音乐的,看课外书的,小声说话的,干啥的都有。

我数了一下,这个班有42名学生,第一节课有6名学生坐在“边缘区”,约占总人数的14.3%;第二节数学课,有9名学生坐在了“边缘区”,约占总人数的21.4%。

接下来,笔者去初二(二)班听了一节英语课,这个班倒是没有单独的“边缘区”,但是笔者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及角落里的四位学生(三个男生一个女生)根本就没有带英语课本,整个一节课他们始终没有抬过头看过老师一眼,不知道坐在那儿想什么,很显然,这几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已经被边缘化了。

(二)利用问卷所调查到的情况在听课之后,笔者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你认为课堂上是否存在边缘生”问题的调查,学生调查数据见表1。

有72.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存在边缘生,14.2%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仅有1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不存在边缘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法

解决问题策略教案编写:肖信主讲:肖信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替换法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渗透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出课题同学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聪明的曹冲用和大象体重相同的石头来替换大象,称出了大象的体重,用这种替换的方法在可以巧妙地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二、复习热身:钢笔的单价15元,签字笔的单价是3元。

(1)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支签字笔。

(2)买3支钢笔的钱可以买()支签字笔。

(3)买10支签字笔的钱可以买()支钢笔。

三、尝试用替换法解决问题例1、小明把720ml的果汁倒入9个小杯中,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例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大杯中,正好倒满。

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例3.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

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个大杯和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分析:把小杯换成大杯:3个小杯与1个大杯装的果汁一样多,那6个小杯可以换几个大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小结:此题的数量关系的特点是已知6个小杯和2个大杯共装720毫升果汁,又知道大杯装的果汁是小杯的2倍,我们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把大杯换成小杯,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

)例4.张叔叔买了1张餐桌和6把椅子,一共用去1080元。

代替型的教学过程

代替型的教学过程

代替型的教学过程替代性教学策略一理论依据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

这种策略倾向于学生当前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例如一个事实、一个概念、一个规则、一组联想、一种关系等加以组织、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丰富和发展。

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机械的、被动的。

有效的替代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接受学习的理论观点。

把接受学习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心理学是美国代表人物家奥苏伯尔。

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从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成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

因此奥苏伯尔强调,在理解接受性学习的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区分开来。

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不是一回事。

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

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

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可见,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同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分开来。

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接受学习可以是主动的接受,也可以是被动接受,这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基础等原因有关。

不能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划等号。

因此,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小学生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课题结题报告-(2)

《小学生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课题结题报告-(2)

《小学生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课题结题报告第一负责人:周八一第二负责人:周义强成员:王文健刘江平孙勇杨四美舒洁陈言新周玮玮章敏森单位:枞阳县周潭中心学校《小学生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于2015年 4 月被批准进行市级立项研探课题。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制定方案;依据方案,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小结,在小结中提高。

有效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了正确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对待周围的人充满关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课题陈述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不少人由于生活过于忙碌紧张而精神倾颓。

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快乐的双休日,穿梭在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于是,一系列“负向情绪”逐渐在孩子们心里滋生,有的孩子开始厌学,有的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拒学逃学,有的孩子以离家避校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如此的脆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可思议的逆叛?如今的生活吃穿不愁、丰富多彩,孩子们却为什么总是叫苦、喊累?为什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如此困难?孩子应该有怎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应该过怎样的学习和娱乐生活?这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在人们的面前,引发人们的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要刻不容缓义不容辞地对小学生中出现的负向情绪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撑开一片晴朗的天空。

尽管我校学生中有各类负向情绪现象的学生不是很多,但在平时的工作交流中,也有老师时常提到,班级中也有个别具有类似负向情绪的学生。

他们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写作、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被替代现象初探
作者:朱颖蓉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05期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

因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被替代的现象,主要有课堂教学中教师替代学生,优生替代普通学生以及家庭学习中家长替代孩子等。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家长学习替代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但是小学生的心理结构又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像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被动地学习,甚至有些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因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被替代现象尤为显现,主要体现在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过程之中。

一、小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被替代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大多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教师将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凸显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权,具体表现为教师替代学生和优生替代普通学生。

(1)教师替代。

教师替代学生的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可能一堂表面看似精彩无比的课,却只是一场热闹的表演,教师在其中充当了编剧、导演、主角、评论员,而学生只是观众。

“通常教师替代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降低问题难度或者给出较为明显的提示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难点。

” 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汉语拼音ei的声调时,她利用生活中包含ei的词语来导入ei的四声调,出示杯子、被子等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ei的第一声(ēi)和第四声(èi)。

这个方法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导入自然,学生容易掌握。

但是,该教师在出示杯子图片的同时,把杯子的拼音(bēi zi)、被子的拼音(bèi zi)也一并出示。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ei的第一声和第四声。

教师在出示拼音时,实际上学生的思考就被教师所替代了,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讲评练习时,小学生被教师替代的现象也是非常凸显的。

当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遇到障碍,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提升。

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是公布标准答案,并加以讲解,表面上看似进行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的思路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

于学生而言,他们只是沿着教师的思路走,没有从根本上学会解决问题;于教师而言,只是就题论题,没有
真正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以老师的思维被训练接近完整,而学生的思维依旧是单一的、零碎的。

(2)优生替代。

优生指的是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比较积极活跃的学生,而普通
的学生在课堂中通常会被优生所替代。

在课堂中,优生更加自信地回应教师的问题,所以会给课堂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懂的教学内容假象。

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优生比普通学生反映更快、举手更频繁、准确率更高,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流畅的教学过程,叫优生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点普通学生回答更高。

在公开课上,教师经常为了保证课堂气氛和正常教学进度,往往只是指名优生回答,以求在课堂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优生掌握了课堂知识不代表普通学生也掌握了,这也造成所以学生都弄懂的假象,这也会使优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而其他普通学生则因为对课堂知识心存疑惑而失去了参与课堂讨论的勇气和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较突出的问题则是组员的思维被组长思维所替代。

“小组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不注意调控,就很容易出现下列状况:简单题目,对对答案;难的题目,小组讨论,抄抄答案;开放题目,小组讨论,凑凑答案。

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是锻炼了小组长的能力,其他学生也只是凑凑热闹而已,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只有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行动起来,个个都主动思考,人人都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人皆精彩的理想课堂。

二、小学生在家学习过程中被替代
小学生在家的学习必不可少,家长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家长的教育、督促和帮助有重要关系。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家替代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笔者曾经遇过一位学生,他上小学三年级了,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追根溯源,原来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其父母工作比较清闲,有大量的时间照料他的学习。

有一次孩子忘了写作业,时间又太晚,父母担心孩子因未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干脆“越俎代庖”,替代孩子完成了作业。

家长替代孩子完成了几次作业之后,小家伙“忘”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临时抱佛脚赶作业的情况也不断增加。

当这名学生上小学二年级后,其父母的工作开始繁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替代孩子写作业了,但是在一年级他已习惯了家长替代完成作业,所以到了二年级乃至三年级他仍然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关注过度,全程看、陪、包办,这样可能会暂时出现令人鼓舞的现象:作业全是对钩,考试成绩大幅上扬。

但这仅是表象,而且这种表象也不会持久。

在这种辅导模式下,孩子会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方法的摸索过程也被剥夺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机制”丧失了。

父母的过分热心对孩子具有这样的
暗示作用:学习是父母的事,我是替他们学习的。

全程看、陪、包办是一种短视行为,贻害长远。

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被替代现象的出现应该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综合考虑找原因,解决替代问题就必须从观念上加以调整。

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家长应该改变全程“跟踪”的辅导方式;教师与家长共同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念上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减少对学生的替代,把学生主动发展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方光宝.课堂教学中的替代问题及其应对[J].学术瞭望,2013(8).18—21.
[3]裴瑞英.阅读教学教师替代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广东教育,2010(7).
[4]王欣.合作学习中的“思维替代”现象及解决方法[J].教育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2013(5).1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