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的一些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药理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1.药物分类: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注射、皮肤贴剂等方式进行。
吸收后,药物会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
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化学变化使药物转化为可排泄物。
最后,药物通过肾脏、肺、肠道等排泄出体外。
3.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对生物体产生作用。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等。
4.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受体结合,通过改变受体的活性来产生药理效应。
5.药物的剂量依赖性和效应依赖性:药物的剂量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的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效应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6.药物的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所需要达到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口的确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有效剂量下可能产生的不希望的效应。
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8.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对方的药物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添加作用、拮抗作用、代谢酶作用等。
9.药物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效应。
根据个体的遗传差异,药物对不同个体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10.药物的治疗原则: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
例如,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避免相互作用、监测药物血药浓度等。
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于理解和应用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学习和掌握药理学有所帮助。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激动剂、拮抗剂、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来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2. 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也是一种分类药物的方法,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酚类、醚类、醇类、酸类等。
3. 按照药物的临床用途分类在临床应用中,药物可以根据其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镇痛药物等。
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效应的。
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节受体的活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2.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毒性等方面。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是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4.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机体内主要通过代谢和排泄来清除,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和肺脏等途径。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药物的药效学1. 药物的药效药效是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效应的程度和性质,包括药物的疗效、毒性等。
药物的药效决定了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是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2.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整理)自己总结的一些药理学重点
一.拟胆碱药的临床应用利用本类药物的M样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缩瞳或治疗胃肠弛缓、食道梗阻、子宫弛缓、胎衣不下、子宫蓄脓、排除死胎、尿潴留。
N样作用治疗重症肌无力、箭毒中毒等。
本类药物作用快而强,多数药物选择性小,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应用须谨慎,选择明确的适应症,严格控制用量。
过量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毒。
二.拟肾上腺素药临床应用1.休克:去甲肾上腺素药为缩血管药的代表,用于一时未能补充血容量的休克,如中毒性、心源性和麻醉药血管扩张所致的休克,小剂量短期使用。
异丙肾上腺素常用于感染性休克,血容量补足,心输出量不足。
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
2.收缩血管: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于黏膜炎症、过敏性疾病,配合局麻药等。
3.支气管平滑肌:肾上腺素用于支气管喘息的急性发作,麻黄碱用于轻症的治疗或预防,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快而强,但选择性差,心血管不良反应多。
三.局麻作用机理稳定神经膜,阻碍Na+内流,制止去极化。
是封闭Na+的内口,与Na+内侧的受体结合,使Na+通道蛋白构象改变,促使Na+通道闸门关闭。
四.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火酶(1)水解酶:如倍它-内酰胺酶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2)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集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2.改变靶位结构(1)改变靶蛋白结构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倍它-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2)增加靶蛋白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3)生成耐药靶蛋白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倍它—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如:细菌对倍它—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4)改变代谢途径如:磺胺药5)其他,入主动外排作用五.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阿莫西林钠盐和阿莫西林三水化物盐。
在碱性溶液中可迅速破坏,应避免与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合用。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医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理医学知识点总结大全药理医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涵盖了药物的运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医学领域,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药理医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通常经过代谢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的速度可能受到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化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吸收过程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口服给药和肠道吸收等因素的影响。
分布过程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以及血脑屏障等相关。
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则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清除等问题。
3. 药物靶点药物在体内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来产生药效。
了解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
药物靶点可以是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和选择性的药物。
4.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的剂量、副作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赖等。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药理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药物的发现、筛选、优化和临床试验等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将新的药物带进医疗实践中。
新药研发的成功不仅需要对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严格的研究设计与监管。
以上只是药理医学领域的一小部分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
药理医学的发展对于促进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进步至关重要。
对于医学从业者和患者来说,了解药理医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运用药物,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过程,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肤吸收等途径。
吸收受药物的溶解度、分子大小、离子性等因素影响。
-药物的分布: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受体内的蛋白结合和脂溶性等特性影响。
-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可分为相位Ⅰ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相位Ⅱ反应(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
-药物的排泄:指药物从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
2.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介导的作用:药物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使受体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药效。
-酶介导的作用:药物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改变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离子通道调节剂:药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影响细胞内的离子平衡。
-细胞膜传导调节: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上的离子泵和转运体,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3.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生物利用度、药物的半衰期等。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等。
包括药物的最大效应、有效浓度、剂量反应曲线等。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干扰或增强药效的现象。
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共同作用的增强或减弱、药物代谢酶的相互抑制或诱导等。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与特定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5.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遗传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药物靶点的敏感性等方面会有差异,导致药物反应的差异。
-年龄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有差异,同样,不同性别的人也会有差异。
-疾病状态: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发生改变,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临床药理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学习合理用药和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理重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动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须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5.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指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7.代谢(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恒比消除:在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恒量消除: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体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11.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率。
12.消除率(clearance,CL):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抗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在药理学中,了解药物如何在体内产生作用以及对机体有哪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包括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1. 化学结构分类:a. 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b. 酯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乐定等;c.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2. 作用靶点分类:a. 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等;b. 酶抑制剂:如ACE抑制剂、贝他受体阻滞剂等;c. 离子通道调节剂:如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激活剂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1. 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a. 激动剂:结合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如β受体激动剂;b. 拮抗剂:结合受体阻断自然激动剂的结合,如贝他受体阻滞剂;2. 酶介导的药物作用:a. 酶抑制剂: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如ACE抑制剂;b. 酶诱导剂:增加特定酶的活性,如肝素诱导肝酶。
3. 离子通道调节剂:a.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如地高辛;b. 钾离子通道激活剂:促进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如利尿酮。
三、药物代谢1. 药物转化:a. 直接代谢:药物在体内直接被代谢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b. 间接代谢:药物先被代谢成中间产物,再转化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
2. 代谢途径:a. 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代谢,如维生素D;b. 肾脏代谢:某些药物在肾脏中代谢,如青霉素类抗生素;c. 胃肠道代谢:少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代谢,如酒精。
四、药物副作用1. 常见的副作用:a.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b.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等;c. 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副作用的发生与预防:a.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b.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能相互影响代谢和作用机制;c. 预防策略:合理用药、避免过量等。
综上所述,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影响。
整理的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整理的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的知识,本文将整理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机制。
一、药物的基本概念1、药物是指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不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免疫调节药等。
3、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可分为口服制剂、注射剂、外用制剂等。
4、药物的用法:药物的用法可分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如抗生素对细菌的杀灭作用;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影响生理机能或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如利尿药通过促进尿液排出而发挥利尿作用。
2、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一般经胃肠道吸收,注射药物则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3、药物的分布: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分布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但不同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不同。
4、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酶的代谢,生成活性产物或进行排泄。
5、药物的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部分药物也可通过肝脏排泄或经汗腺、呼吸等途径排泄。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1、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2、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轻微不良反应,一般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抗组胺药的嗜睡反应等。
3、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洋地黄中毒等。
4、过敏反应是指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等。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1、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可出现药物的相互作用,如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可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等。
2、药物的相互作用可分为药效学相互作用和药动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的作用相互影响,如利尿药与降压药合用可增强降压作用;药动学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可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如咖啡因可增加口服避孕药的吸收等。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和药效产生的机制。
2.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药物引起生物体变化的机制。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
4. 药物的剂量和浓度效应: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浓度在生物体内的变化对药效的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
5.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和毒性机制。
药物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安全性,预测潜在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毒理学信息。
6. 药物开发与评价:包括药物筛选、合成、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
药理学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确定候选药物的活性、选择优化方案和评价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药理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全面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药理学知识点范文
药理学知识点范文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药、抑制药、交感药、副交感药等;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中枢镇痛药等。
2.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例如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受体、干扰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抑制酶的活性等。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新的药物。
3.药物的吸收: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被生物体吸收,例如口服、皮肤吸收、静脉注射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4.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5.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通常会经历代谢过程,其中包括阻滞、转化或转运。
药物的排泄可以通过肾脏、肝脏、肺等途径进行。
6.药物动力学:药物的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7.单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效应通常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些剂量上达到最大效应。
在这个剂量之后,增加剂量将无法再增加药物的效应。
8.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9.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的生理或行为反应。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方面。
10.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由遗传因素、性别、年龄、肝肾功能以及与药物代谢和排泄相关的其他因素引起。
以上是药理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药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药理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点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第一章:药理学概述
- 药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药物的种类与分类
-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药物的作用机制
-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 药物的激动作用和抑制作用
- 药物的调节作用和替代作用
第三章:药物动力学
-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 药物的分布与脱散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方式
-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药物的药效学- 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 药物的剂量和效应关系
- 药物的时效和持续时间
第六章:免疫药理学
-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
- 免疫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神经药理学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递质和神经传递的机制- 神经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方式
第八章:心血管药理学
-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心血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消化系统药理学
-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消化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呼吸系统药理学
-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
以上是药理学各章的重点总结,希望能为您对药理学的学习提供帮助。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药理学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过程的学科,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物分类1. 根据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
- 间接作用药物: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其他物质或过程来发挥作用。
2. 根据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 预防药物:用于预防疾病的药物。
- 诊断药物:用于帮助诊断疾病的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 有机药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
- 无机药物:不含碳元素的药物。
4. 根据来源:- 天然药物:从动物、植物等天然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 合成药物: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的药物。
- 半合成药物:在天然物质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药物。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敷、静脉注射等。
- 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血液循环、组织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活性或无活性物质的过程。
-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等途径从体内排出。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
-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减弱或改变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
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 药物剂量是指给药时的药物用量。
- 药物剂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剂量越大,疗效可能越强,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使用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效应。
- 药物安全是指在使用药物时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分类、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相互作用、剂量与疗效关系以及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等方面。
了解这些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使用,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问题回答:第一章总论基础知识1、药物运转的基本规律:方式:①被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简单扩散是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
(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脂溶性高低和极性大小。
pH值对弱酸(碱)性药物转运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喜欢碱性环境,反之亦然)。
)②主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换、排泄2、首关消除:指药物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关消除。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①两者结合具有可逆性和饱和性,其在血液中维持结合与游离的动态平衡;②结合后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而暂时“储存”在血液中,不能到达靶位发生作用;③结合具有非特异性,而可供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及结合位点有限,多个物质可能竞争结合同一蛋白或相同位点而发生置换现象。
4、肝微粒体酶:肝微粒体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是一个酶系统。
可催化数百种药物的氧化过程,又名单加氧酶。
特点是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5、酶诱导和抑制: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增强的为酶诱导剂,减弱的为酶抑制剂。
酶诱导可引起合成的底物代谢速率加快,血药浓度下降,因此药理作用减弱。
6、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体内药物浓度比值恒定,也称恒比消除。
其药—时曲线在坐标图上为曲线,但在半对数坐标图上为直线,也称线性动力学过程。
7、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在半对数坐标图上药—时曲线下降部分呈曲线,又称非线性动力学。
半衰期不稳定,与给药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
8、药物消除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其可以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间隔一个t1/2。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学科。
药理学是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临床用药、药物研发和新药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口服、皮下、静脉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吸收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细胞内代谢等。
2.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分布过程。
药物分布受到血液流动、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药物的浓度不足或过高,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3.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酶促作用的化学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发生在肠道、肺、肾脏等组织器官。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解药物分子,使其易于排泄,并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可以增加、减少或改变药物的药效,也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4.药物的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肝脏、肺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的性质、剂量、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排泄不足可能导致毒性反应,排泄过快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
5.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清除率、半衰期、体积分布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用药方案。
6.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时间和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剂量反应关系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7.药性与指标药性是指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
药性的认识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不良反应。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免费药理笔记总结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
缩瞳、调节眼压和调节痉挛。
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
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与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
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
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
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
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禁用于青光眼与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同类药物莨菪碱。
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
解痉药:丙胺太林。
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
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
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
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
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
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
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
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
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响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
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
主要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
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拟胆碱药的临床应用利用本类药物的M样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缩瞳或治疗胃肠弛缓、食道梗阻、子宫弛缓、胎衣不下、子宫蓄脓、排除死胎、尿潴留。
N样作用治疗重症肌无力、箭毒中毒等。
本类药物作用快而强,多数药物选择性小,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应用须谨慎,选择明确的适应症,严格控制用量。
过量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毒。
二.拟肾上腺素药临床应用1.休克:去甲肾上腺素药为缩血管药的代表,用于一时未能补充血容量的休克,如中毒性、心源性和麻醉药血管扩张所致的休克,小剂量短期使用。
异丙肾上腺素常用于感染性休克,血容量补足,心输出量不足。
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
2.收缩血管: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于黏膜炎症、过敏性疾病,配合局麻药等。
3.支气管平滑肌:肾上腺素用于支气管喘息的急性发作,麻黄碱用于轻症的治疗或预防,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快而强,但选择性差,心血管不良反应多。
三.局麻作用机理稳定神经膜,阻碍Na+内流,制止去极化。
是封闭Na+的内口,与Na+内侧的受体结合,使Na+通道蛋白构象改变,促使Na+通道闸门关闭。
四.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火酶(1)水解酶:如倍它-内酰胺酶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2)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集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2.改变靶位结构(1)改变靶蛋白结构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倍它-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2)增加靶蛋白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3)生成耐药靶蛋白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倍它—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如:细菌对倍它—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4)改变代谢途径如:磺胺药5)其他,入主动外排作用五.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阿莫西林钠盐和阿莫西林三水化物盐。
在碱性溶液中可迅速破坏,应避免与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合用。
主要剂型有可溶性粉、片剂、胶囊、注射用粉针、注射用混悬液、注射用油剂和长效注射油剂等。
药理作用:抗菌谱,G+、G-(杆菌、球菌),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比氨苄青霉素增强2~3倍。
与克拉维酸(棒酸)联合应用,可克服它不能耐青霉素酶的缺点,从而增加抗菌谱,扩大临床应用。
药动力学特点:内服的生物利用度是青霉素的5倍,是氨苄青霉素的2倍。
应用:防治家禽呼吸道感染,对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禽伤寒及其他敏感菌所致的感染也有显著疗效。
六.头孢菌素类1.应用:内服或注射,主要用于宠物,耐药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很少作为首选药。
2.不良反应:过敏。
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3.临床应用:第一代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可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第三代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尿路的严重感染,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第四代用于对第三代耐药的细菌感染。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1.化学结构相似基本结构:糖元+氨基糖(通过氧桥连接)2.体内过程相似吸收:为有机强碱,口服难吸收,用于肠道感染和肠道消毒;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耳淋巴液和肾皮质中浓度高;可透过胎盘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消除:不被代谢,原形肾小球滤过排泄。
3.抗菌谱相似G-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球菌效差。
G+球菌:对耐药金葡菌有效,对链球菌无效。
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肠球菌、厌氧菌:无效。
4.抗菌机理相似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静止期杀菌药(1)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起始复合物的形成;(2)延伸阶段:与30S亚基结合,使mRNA上的密码错译,导致异常的、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与P10蛋白结合,致A位歪曲,mRNA错译,阻止移位;(3)终止阶段:组织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亚基的解离。
5.细菌的耐药机制相似天然耐药:厌氧菌——药物透过细胞膜为能量依赖需氧过程链球菌、肠球菌——细胞壁通透屏障作用(1)产生钝化酶:如乙酰转移酶(2)细胞通透性下降:如绿脓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3)修饰靶蛋白(P10蛋白):结核杆菌对链霉素耐药(4)缺乏主动转运功能: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6.主要不良反应相似耳毒性:损伤第八对脑神经,造成持久性耳聋肾毒性: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肌毒性:氨基糖苷类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接头,氨基糖苷类与钙离子结合,阻止钙离子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防治:避免与肌松药合用;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和钙剂抢救。
八.链霉素第一个用于临床,亦是第一个抗结核药。
抗菌谱:对结核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
耐药性:细菌对链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临床应用:兔热病、鼠疫——首选(人医)兽医:肌肉注射,主要治疗结核病及其他全身性感染的疫病,如乳牛结核病。
口服,专治肠道疾病,对痢疾杆菌、密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口服链霉素治疗猪、羊、牛、马、犬、鸡、鸭、鹅等畜禽的肠炎、痢疾和猪由密螺旋体引起的下痢病,具有明显疗效。
治疗泌尿道感染宜同服碳酸氢钠使尿呈碱性。
不良反应:耳毒性最常见(前庭损害为主),其次为肌毒性过敏性休克,亦有肾毒性。
九.庆大霉素临床最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对多数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是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应用: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所致感染。
耐药性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恢复敏感性。
不良反应:同链霉素。
但对肾脏有严重损害作用,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及延长疗程。
十.卡那霉素药理作用:抗菌谱与链霉素相似,抗菌活性稍强应用: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金葡菌所致感染。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大,仅次于新霉素,细菌易耐药十一.新霉素药理作用: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钩端螺旋体、结核杆菌及某些原虫均有作用,对放线菌、真菌、病毒无作用。
是氨基糖苷类毒性最大者,可致永久性耳聋和肾损害。
预防、治疗畜禽肠道细菌性疾病,尤其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
十二.阿米卡星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其抗菌普较卡那霉素有所扩大,对绿脓杆菌有效。
耐酶(钝化酶),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绿脓杆菌所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用于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的细菌感染。
国外用于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及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尤适用于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也可子宫灌注治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氏菌引起的马子宫内膜炎、子宫炎和子宫蓄脓。
十三.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和抗菌特点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单位在A位特异性结合,阻止aa-tRNA 在该位置上的联结,从而阻止肽链延伸和细菌蛋白质合成;其次四环素类还可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胞内的核苷酸和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DNA复制。
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都有效,对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
对铜绿假单胞菌、病毒与真菌无效。
四环素类属快速抑菌剂,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
十四.氯霉素的抗菌特点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的首选药。
对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为杀菌药,对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也有效,但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十五.氯霉素的作用机制与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作用位点结合,阻止P位上肽链的末端羧基与A位上氨基酰tRNA的氨基发生反应,从而阻止肽链延伸,抑制蛋白质合成。
结合位点与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的作用位点十分接近,能互相竞争作用靶点,产生拮抗作用。
十六.氯霉素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一是可逆性血细胞减少,二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
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
十七.喹喏酮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抗菌谱广:G-(绿脓),G+(金葡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杀菌力强吸收快,分布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阻止浓度高,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尿中浓度高;抗菌作用独特,无交叉耐药性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十八.喹喏酮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氟喹喏酮类药对人体细胞拓朴异构酶Ⅱ影响较小。
抑制拓朴异构酶Ⅳ:在G+菌中。
十九.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抑菌药,磺胺药的结构和PABA相似,因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TMP对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敏感性>哺乳类二氢叶酸还原酶50000倍。
磺胺药+TMP,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
耐药机制: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合成过量的PABA。
产生低亲和性的二氢叶酸合成酶。
降低膜的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
各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二十.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全身感染,肌注、静注或内服。
一般与TMP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常用药物有SD、SM2、SMZ、SMD、SMM等。
肠道感染,选用肠道内服难吸收的磺胺类,一般与DVD合用,常用药物有SG、PST、SST泌尿道感染,选用作用强、排泄快、乙酰化率低、尿中药物浓度高的药物,如SMM、SMD、SM2等,与TMP合用。
局部软组织和创伤感染,SN、SD-Ag。
原虫感染,SQ、磺胺氯吡嗪、SM2、SMM、SDM等,用于球虫病、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猪弓形体病等。
其他,脑部细菌性感染-SD,乳腺炎-SM2。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静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表现为神经症状。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1周以上,主要症状为:1。
结晶尿、血尿、蛋白尿;2。
消化道障碍和多发性肠炎;3。
造血机能破坏,贫血、凝血延长、毛细血管渗血;4。
幼畜、幼禽免疫系统抑制;5。
家禽增重减慢、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多。
二十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抗炎:炎症是机体防御内外损伤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保护机制,但过强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非特异性,强,各种原因所致炎症反应均有效。
1)急性炎症:抑制渗出和细胞浸润,显著减弱或消除炎症部位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改善全身状况。
2)慢性炎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减轻后遗症。
抑制炎症体征的同时,也降低机体防御、修复功能,引起原发疾病加重,使疾病复杂化。
抗炎作用机理:(1)抑制粒细胞进入炎症区域:与抑制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及生物效应有关(2)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炎症时细胞与组织的损伤(3)收缩血管,减少渗出(4)增加细胞基质对黏多糖酶的抵抗力(5)抑制炎性细胞的吞噬功能(6)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二)抗免疫: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