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以下是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的初步探析:
忠实于原著:许渊冲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他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将原作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传达给读者。
传递文化精髓:许渊冲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他注重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翻译传递给读者。
注重语言艺术:许渊冲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艺术性,他认为翻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他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节奏,力求在翻译中保持作品的文学美感和语言魅力。
平衡文化与读者需求: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原作的文化特点与读者的理解需求。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翻译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翻译家,许渊冲注重翻译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性。他提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翻译
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许渊冲的翻译艺术观是多维度的,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等多个层面。上述观点只是对其艺术观的初步探析,更详细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阅读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和相关论著。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
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
持形式美感的“形美”。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
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
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
一、《凉州词》诗歌背景
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
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
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
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
惆怅的思乡之愁。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
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
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
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摘要:中国众多翻译家中,许渊冲无疑是最成功最知名的一位,在其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本文将通过分析许译《红与黑》和归纳相关评论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学翻译的真谛。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红与黑》
在许渊冲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在此之前,至少已有4种中译本,但没有一种能达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这一要求,为此许渊冲着手于《红与黑》的翻译工作并于1993年完成这部译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译《红与黑》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可以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成为轰动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询问了众多学者和译者对许译《红与黑》的观点和看法。从没有一部译作引起过如此大的关注,也从没有一位译者引起过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优势
尽管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被诉多学者所批评,他仍有许多优势不容忽视。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翻译,文学翻译找到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在许渊冲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文学翻译的特质却没有被清晰界定。1934年,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即艺术”,但中国翻译界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著名作家茅盾如此定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原著中的艺术意境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读者能够受到鼓舞、感动,并且阅读译作就如同享受阅读原作一般。”茅盾证实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其提出的“艺术意境”似乎有一些飘渺,离准确定义还相差甚远。相比之下,许渊冲采取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是一种艺术。在其翻译的《红与黑》中,就有众多体现,《Mme de Rênal était exaltée par transports de la volupté morale la plus élevée》,許渊冲翻译为“ 德雷纳夫人心情激动,如醉如痴,仿佛神游九天之上”,通过“心情激动”“如痴如醉”“神游九天”这些翻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许渊冲完全发挥中文凝练的优势,与原文产生一种竞争。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
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许渊冲 译诗六论
许渊冲译诗六论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诗六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忠实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2.优美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注重语言的优美,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3.韵律原则:翻译诗歌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韵律,使译文具有音乐性。
4.意象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把握原文的意象,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5.文化适应原则:翻译诗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
6.创新原则:翻译诗歌时要有一定的创新,使译文具有新的艺术价值。
这些原则为翻译诗歌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忠实、优美、韵律等方面的要求。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一、本文概述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文学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翻译学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关于文学诗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文学诗歌翻译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于“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的阐述和应用,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美学目标。我们还将关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语言转换和审美传达等问题,从而揭示其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对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美论”和“三化论”上。他主张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三重境界,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不仅要有“信”,即忠实原文,更要有“达”和“雅”,即表达流畅、优美,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化论”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方法,包括“深化”“等化”和“浅化”。深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提炼,使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等化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表达上应尽可能对等,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浅化则是指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理解。
许渊冲翻译理论
“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百诗”
著作: 《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文学翻译谈》台北 :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英对照》北京:新世界出版,1994
Vanished springs : 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 Beijing: Panda Books , 1998 等。
化 吸引,感觉难以名状。
论
4.重复的使用
e.g.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中文 的优势是,文字精练,常常一词多义,而且成语典故较多。而英文 的优势是用词精确,逻辑思维严密,语法结构严谨清楚。
化
论
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信、达、优。
1.“信”可以同等为忠实,要做到“三确”:正确、准确、明确
三 优
2.“达”可以同等为通顺,就是要做到“三用”:通用、连用、
化
惯用,即“译文应该是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语言,用词能和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摘要: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
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
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有很大
帮助。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
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
译目的论决定。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方法;目的论;三原则
1.引言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他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译
成英文,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由“三美、三化、三知”论,创优竞赛论,译诗观构成的翻译思想体系。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思想。目的论
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是
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
确定。
2.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概述
许渊冲教授把自己的诗歌翻译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他早在1979年就
提出了译诗“三美说”,具体来说,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其中“音美”指的是译文要尽
可能的和原文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尤其是在诗歌当中;“意美”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传达美
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而所谓“形美”是说译文诗歌要和原
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
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
许渊冲翻译提倡“三美”,即画美、音美、形美。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1、《垓下歌》
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 XIANG YU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2、秋思
AUTUMN THOUGHTS
马致远 Ma Zhiyuan
枯藤老树昏鸦,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小桥流水人家。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古道西风瘦马,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夕阳西下,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断肠人在天涯。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3、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翻 译
Translation
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 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 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标 准
信
等值地再现原
达
译文的语言表 达要做到与原
雅
等值地再现原著的话
语风格,传达原著的 美学信息和风格信息。
著的意义内容,
许先生按原诗的节奏,择用aabb尾韵,保留了原作的 形美和音美,译品接近原诗的自然节奏。
无边落木萧萧下,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草字头”用重复sh(sheds,shower)的译法
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三点水”用重复r(river,rolls)的译法
自成一派—“三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 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 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 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 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 快。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
一、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新批评于20世纪在英美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和40年代,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新批评占据了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若干年后,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有深远的影响。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建立于现代语义学和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对文本肌理展开深入透视,是一种给予文本充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十分注重文学本体的阅读方式”[1]。“文学本体论”是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法使文学回归本体、语言和艺术本身。对于文学批评,细读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也可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因为翻译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上的。通过细读原文本,理解原文本的深刻含义,才能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理论,创造出符合受众期待的译本。本文通过细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对许渊冲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
二、原诗与译诗对比分析
《无题》“To One Unnamed”
相见时难别亦难,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东风无力百花残。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大风歌》两个英译本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大风歌》的两个英译本
将中国的古诗翻译为其他语言向来被翻译界视作“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教授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不但为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评价诗歌译文的标准之一。三美论诗歌翻译评价依据一、引言
诗歌是表情功能与美感功能最突出的一类文本。因为诗人往往会将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韵律,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翻译常被视为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
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教授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不但为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评价诗歌译文的标准之一。
二、《大风歌》的原文分析
1.《大风歌》原文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大风歌》原文的解读
《大风歌》之所以称为歌,因为它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刘邦登上皇位的第十一年),征战得胜后,回到故乡沛县,召集故人饮酒时唱起的。短短三句,却唱得刘邦热泪纵横。为什么会这
样?这是因为在这短短的三句歌辞中,凝聚了他一生的经历、思乡的感情和巩固新政权的理想。第一句,从“风”“云”写起,“风起”故“云散”,一方面写实,另一方面将自己喻为“风”,将其他各方势力喻为“云”,自己像风卷残云般将其他势力击退,其中虽不乏艰辛,但终于守得云开,到了“声威加于海内”得胜回到故乡的一天,他怎能不慷慨激昂,引吭高歌,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溢于言表。同时,他又在担忧守业之不易,面对着内忧(国内对于新政权的反抗)外患(匈奴等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他迫切地希望能够有许多忠实于他的新政权的英勇之士来镇守四方。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看Sonnet148四译本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看Sonnet148四译本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即忠实美、流畅美和诗意美。将这一原则应用于他的翻译作品中,尤其是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可以发现他对原文的忠实和原汁原味的保留,同时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美感。
针对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本文将从Sonnet148这首经典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四个中文译本中进行分析。
首先是许渊冲自己的译本《莎翁十四行诗选》,下面是Sonnet148的翻译:
"爱,你将真心与美貌通通高估,
都是妾自恋的隐喻,
心实质感算不了什么,
只受荣预防虚荣煽动。
思念迁移了爱的阵营,
相爱却不能相合。
君心舞弄爱善变,
和忧国忧民捻连接。
这些歌声尽管天妒,
没关系,它只是爱的一个片语。
我宁愿爱不所得,以智慧安度,
也不愿用愚蠢的狂妄而痛苦。"
这个译本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力求保留原文的意思和语感。译文中使用了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例如“爱的阵营”、“真心与美貌通通高估”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
第二个译本是陈伟译本:
"夫君玩爱沉欺弄,
厌忧愁劳隐权谋;
美貌云雾无辨我,
夙愿超然题网友。
离合之情我不要,
忧国忧民起哀愁。
天之饼干福星火,
酸溜溜泡泡也有。
泪点白驹跃谷致,
精灵智者勇于生。"
这个译本在保留了原文的押韵和意境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采用了一些意象和典故,如“天之饼干福星火”、“泪点白驹跃谷致”等,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独到之处。
"爱和玩是一回事,
线贴上脸,装饰为益;
其实又怎终真情亲?
效尤非一见如故。
谋之权利费思对,
食时清欢不耽忧。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汉诗英译鉴赏(许渊冲)
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译诗过程中,“传达了原诗
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
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译诗只有音美
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译”。
由此可见“意美”的重要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正因如此,许先生并没有像美国译者宾纳(Bynner) 那样将其译为: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这样虽然忠于原文形式,却与原诗“登高望远” 的意境相去百度文库远。
而许先生的译文 “千里目”被深化为“a gander sight”,其中的浩瀚比 “千里目”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层楼”被深化为“a greater height”,诗人积极向 上的进取心境瞬间跃乎纸上。
整体而言,许译不仅把原诗壮观的自然美景淋漓尽 致地呈现给了读者,还“挖掘出了原诗中积极的精神 和作者开阔的胸襟,用英语再现出原作动人心魄的艺 术魅力”,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
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
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
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达、雅”。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2、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
《枫桥夜泊》。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全诗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 • 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the dales. (Weng)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三之
• 知之、好之、乐之 :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 “三之 ”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 就是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 • “意似”相当于“知之”;“意美”相当于“好之”; “神似”或“三美”才相当于“乐之”。要使人“乐 之”,必须先“自得其乐”,这是译诗的成败关键。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 • • •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采桑子
• • • • • • • • • • •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I'm grieved to find you unlike the moon at its b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it would accompany me without any rest. I am grieved to find you like the moon which would fain now wax, now wane. You wax and wane. When will you come around like the full moon again?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 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 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译 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 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 作。 • (《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 • • • • • •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 And soul of souls if you were dead.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 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 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语言的,译文也 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 译”等方法(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 容上却倒相同),如 • “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 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 说成“愿”,把“不似”说成“像”,译文和 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相同。
•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 翻译的本体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势论)是两 种语言关系的认识论;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 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 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总起说来,艺术论是文学翻 译的认识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就是“美化之艺 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 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 才能鉴赏,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 生造新词,而是巧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 “浅化”: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 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 “合译”等。如翁显良把“夜静青山空”中 的“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 如同句中的“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 “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又如“黄粱梦”不必说明小米没煮熟,一场好梦就 惊醒了,只译成“a golden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 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 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 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 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 能“神似”,也就是再创作。…… 再创作要发 挥译语优势,和原文竞赛,才能建立新的世 界文化。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许渊冲 的
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三美 三化 三之
• • • • • 《河南大学英语学报》1988年第1-3期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化:深化、等化、浅化; 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 三似: “似”是译文的必需条件,最低要求,一般 说来,不似就不称其为翻译; • 形似:一般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相似; • 意似: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有时还在形式上) 相似; • 神似:却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样,但 在内容上或精神上却非常相似。 • “形似”是“三似”的最低层次,如果原文的内容和 形式(即字面,下同)一致,那“形似”就等于“意 似”;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似有矛盾,那“形似”就 成了“貌合神离”。“意似”是“三似”的中间层次, 一般说来,要在原文和译文内容和形式上都一致的条 件下才能做到。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那就要得 “意”忘“形”,得其精而忘其粗,那就成了“神 似”,也就是“三似”的最高层次。
• 三美:“美”是译诗的充分条件,最高要求,一般 说来,越能传达原诗“三美”的译文越好。
• “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 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 就是“美”。
• 三美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 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 是形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 • • • • • • But would we wish the Farthest verge to see, There still is left to mount One Story more. Tr. W. J. B. Fletcher, 1918 Wish you an endless view to cheer your eyes, Then on more story mount and higher rise. Tr. Tsai Tingkan.1930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Tr. X. Y.Z, 1985 “千里” 和“层楼”
赠别(杜牧)
• •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 • • • • • •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Tr. Witter Bynner, 1929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For our sake it sheds tears until the sky is light. Tr. Hans Frankel, 1976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out heart. Tr. X. Y. Z.
• 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 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因此,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三化
“深化”: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 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如“人间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 “听”,有人加“让”;“分译”林语堂把辛 弃疾《采桑子》中的“愁滋味”,分开译成 “bitter and sour”。 •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Yang Xianyi) •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Weng Xianliang)
• 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 《文学与翻译》前言 2003年12月
•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的统一,而统一应该是提高。
• 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文的词汇有时相等, 有时不等;相等时,两种语文处于均势,那自然好; 如果一优一劣,那就要争取优势,…… 译文应该改变 译语的劣势,争取均势,最好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争 取均势可以用等化的方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的 方法;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的方法。浅化可以使人 知之,等化可以使人好之,深化可以使人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