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一、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
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导学提示〗动机是情意性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而需要与一定诱因的结合则导致动机。
本章着重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与人的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需要Top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是研 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 维度第一节个体心理 能否被觉心个体心理现知到理象的粗略分学类的性个体心理质与行为心理学是科学 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 科学性第一章 绪论心理过程认知: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图一)情绪: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历程。
(图二)意志: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 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图三)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状 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图四)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状态。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 理现象。
(周围很安静)自我意识:个体对于自我的意识。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潜意识:不能觉知到的心理活动。
是人 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熟形式。
行为:有机体的任何可 测量的反应。
心理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
(上网这个行为) 内隐行为:即心理活动。
可复制性: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 所提供的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重 验性。
(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方法得到相同结果)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和提出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和验证假设系统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描述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从 质和量上进行描述。
揭示心理规律:探讨各种心理现象 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探明心理结构:探明各种心理现象是由哪些因素构成 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问题。
可证伪性: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推导出的各 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确定心理机能第一:要弄清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 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
第二: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一行为事件或任 务来定义,但要科学的研究它则需要由一组操作来定义。
可公开检验原则:科学发现心 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定义学习困难学生:智力正常,通过学习无法达平均 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理 评,否定或继续发展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1-3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六章感觉
⼼理学导论(黄希庭第⼆版)第六章感觉第六章感觉第⼀节概述⼀、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刺激物作⽤于某感受器所产⽣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看到⽼师在讲课)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步,是我们关于世界⼀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感觉信息的神经加⼯的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机体的感受器,也是过滤器,它们只反应某种类型的刺激,⽽完全不反应其它种类的刺激。
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的必要条件之⼀。
(我们⾛到⼀个地⽅,眼睛会主动观察周围)2、传⼊神经的活动:传⼊神经的活动。
编码:体内外的信息在传⼊神经通路中是以单个神经元或⼀群神经元的电位形式呈现的。
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式代表或表⽰作⽤于机体⾝上的刺激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质的活动:从感受器经脑的各部最后到达⼤脑⽪质是由⼀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
感觉信息在到达⼤脑⽪质之前都要经过⽪质下中枢的各中继核。
中继核不是⼀个简单的接⼒站,它们都有进⼀步加⼯信息的作⽤。
感觉传导系统中较低⽔平上的简单信息加⼯为复杂的⽪质⽔平上的信息加⼯准备好适当的输⼊。
最后⽪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它按严格配置接收传来的信息。
然后⼜从该区域将信息再输送⾄联络区进⾏更⾼级的加⼯,这样就产⽣了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阳光温暖)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视觉机械能的——听觉化学能的——味觉和嗅觉热能——⽪肤对温度的感觉3、临床上(1)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2)体表感觉,包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3)深部感觉,包括肌⾁、肌健、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4)内脏感觉第⼆节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阈限: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与否的界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
心理的生物基础是生而具有的,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
关于心理的生物基础,已在上一章讨论过了。
本章将讨论心理的环境基础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的内容Top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与有机体没有联系的外部世界,对有机体来说,无所谓环境。
个体生命的起源,从受精的一刻开始,通过合子、胚胎(怀孕的第二周至第八周)和胎儿的发展。
有机体就被置于母体的特定环境——子宫里。
显然,每个合子所处的环境(子宫)是不同的。
这种环境对有机体身体和出生后行为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怀孕的头三个月母亲感染风疹常会使婴儿智力落后并县造成身体上的缺陷,如眼白内障或耳聋。
母亲的疲劳或吸烟会刺激胎儿活动。
母亲长时期的情绪激动,还会影响出生后于女的情绪特征。
出生后,人所处的环境纷繁复杂.人和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
没有环境基础。
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
有机体必须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这叫生态平衡。
如果有机体生活的环境超出了他适应的范围,就有死亡的危险.人生活于他所适应的环境里,并对生活环境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
人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包罗宇宙间的一切现象。
对人类环境的分类,无异干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分类,这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等。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
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二、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的适应。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六章 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我们的感官随时都在接收着难以计量的庞杂的信息。
但我们只对其中最有意义的极少的一部分加以反映。
这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就是注意。
本章着重介绍各种注意的特点和衡量注意品质的若干特征,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解释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Top一、什么是注意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
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
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
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
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
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
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
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二章言语
第十二章言语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第一节概述一、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5500多种。
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
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
有时候,从一个讲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的人口中发出的言语,听上去简直像一阵阵连续的声音激流,而不像有独立的词汇。
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能产性、结构性、意义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第一,语言的能产性(productivity)。
语言的能产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一种语言都能够产生出无数种各不相同的句子,它能产生出的新句子数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
另一方面是指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表达。
例如,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用英语、俄语或波斯语来表达。
第二,语言的结构性。
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
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以偶然的方式来说话的。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盏灯”,而不说“灯一盏这是”。
第三,语言的意义性。
一种语言里的每一个词都表示有某种意义。
例如,表示某物(钢笔、房屋),表示行为(做工、跑步),表示关系(以前,并且),表示性质(温暖的、潮湿的),表示抽象概念(公正、道德)等等。
同时,词的各种不同组合——句子,可以表示更为复杂的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用词来表示简单意义,用句子来表达复杂意义的性质。
词和其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这种关系,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
第四,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它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的交际、交流思想(传递知识、沟通情感、表达意愿)的工具而服费于社会的。
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
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
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Top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黄希庭版《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1.描述研究:①自然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2.相关研究:①负相关性-1<=x<0;②0正相关<=x<=1;③无相关:03.实验研究:①自然实验法;②实验室实验法三.“心理学之父”——冯特心理学的产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
四.三大主流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2.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的意识分三类:意识、前意识、潜意识3.人文主义的创始人是马斯洛五.人脑在构造上分为三部分:后脑、中脑、前脑大脑半球各叶部的功能:1.额叶:语言 2.中央沟:运动 3.颞叶:听觉 4.枕叶:视觉六.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树突:接受信息2.轴突:传送信息3.细胞体:整合信息七.脑的三大机能系统:感觉机能系统、运动机能系统、联络机能系统八.人的心理与行为基础:生物基层和环境系统九.社会影响的概念: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的行为过程,包括其他人或团体的社会影响。
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①如,当你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会,席间有人更好歌一曲,尽管他唱的不怎么样,大家给他热烈的掌声,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会随大流给予鼓掌欢迎。
社会学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让一位真被试与另外7~9人(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一起坐在桌旁,实验者向他们呈现3条长短不一的线段,并要求他们判断哪一条和另外一幅画中的标准线段一样长。
每个人轮流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而被试在倒数第二个位置上。
在大多数实验里,每个人都说出同样的正确答案。
但在几次预先确定的关键试验中,实验者预先告诉助手说出错误答案。
结果发现,即使正确答案十分明显,但在关键试验中,被试迎合团体的意见平均达到32%,有74%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内省法(自我观察法):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或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通常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主要方面。
一种十分流行的模型是由下列四个主要成分,即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构成的。
构造主义: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
1879年他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间、联想等过程进行研究。
冯特的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冯特认为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
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认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只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
所有复杂的心理都是由这两类心理元素综合而成的。
因此,他的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心理化学。
冯特的理论体系为他的忠实弟子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命名为"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而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的"纯科学"分析,严重脱离实际,并且清规戒律甚多,因而其结局必然是短命的。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而较简单的动物行为比复杂的人类行为更具有根本性。
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
华生坚决认为,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感觉、知觉、意志、表象等是一大堆无用的概念应彻底加以摒弃,而代之以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华生的极端主张虽然没有被人们全盘接受,但行为主义就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而固定下来。
虽然新行为主义与旧行为主义相比,不论在外表上和意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仍然遵循着一个信条:对行为进行探讨,而无需涉及到意识。
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
其创始人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他们认为,知觉显然是无法用感觉元素的联合来解释的。
于是坚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乃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之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也像知觉一样,是通过整体进行的。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主观唯心论。
但该学派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则是正确的。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及学习和思维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还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学家。
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
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两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
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
为了减轻焦虑,自我便发展出了各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
无意识是正在被压抑的或从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它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对失言、梦等的分析可以窥见其一斑。
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有许多惊人的叙述。
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他甚至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表现;精神病则是由于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这些观点,在其学派内部意见也不一致。
如阿德勒宁愿强调自我,而不愿强调性欲作用。
荣格虽然仍使用"里比多'这个概念,但已排除了特定的性欲性质,指的是所有动机。
近年来新弗洛伊德主义已不再很强调性本能,而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
精神分析在西方心理学(如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精神医学和文艺创作中相当流行。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对心理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注意,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之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着意识,甚至决定社会的发展,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1,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2,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
无意识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1,搜集资料时,必须如实地详尽地记录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刺激和他的行为反应,包括口语报告。
2,在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整理时应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切忌主观偏见影响。
3,做结论时,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下判断,不要做过分的推论。
系统性原则:1,整体性。
2,等级结构性。
3,动态性。
4,环境适应性。
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问卷法和晤谈法的比较。
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
(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
(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2)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4)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有可能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
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太费时间;(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研究者的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4)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
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意识: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1.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3.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
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别: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