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辩证秘方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辩证秘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医治疗心衰三个典型辩证特效偏方:一、心肺气虚型【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袪淤。
二、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三、心肾阳虚型【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心力衰竭中医治验一得曾章玉陈华我们从中医“虚损”、“痰饮”、“瘀血”角度纯用中药治疗20多例心力衰竭患者,大多取得完全控制症状的效果。
心力衰竭包括左右心衰竭。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 . + +・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姜淑琴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中医院, 辽宁 大连 ! ) ! " # $ !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 辨治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患者心气亏虚, 心血耗伤, 心失濡养, 母病及子, 脾必受损, 脾 气为 虚日久, 运化失职, 又可致水湿、 痰瘀互结; # 瘀血内停, 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心气亏虚, 无力帅血, 血行不畅而致血 瘀; 心阳亏虚, 心火不能下温肾水, 水寒不化, 水 $水湿泛滥, 湿停聚, 不能运化排泄, 泛滥为肿。临床上各型常兼杂合并出 现, 治疗上可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病程来辨证用 药。一般来说, 心脾两虚或心肾阳虚多见于心力衰竭的早期 或慢性心力衰竭, 治疗以扶正固本为法, 宜补心气, 健脾益肾。 心脾两虚合并水湿泛滥、 心肾阳虚合并瘀血内停多见于慢性 心力衰竭之急性发作期, 治宜标本兼顾同治, 可用苓桂术甘汤 加党参、 黄芪、 泽泻、 丹参等或用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风心病, 先由风寒湿邪侵害, 继而损害心瓣膜, 出现心气虚, 心血虚, 使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 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行气, 辅以养心安神, 可用桃红四 物汤加香附、 郁金、 五味子、 远志等。 中西结合并用 # 治疗审时度势,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各种心脏病迁延不愈的后期阶段, 病情发展多较危急, 因此除了辨证治疗外, 争分夺秒, 积极抢 救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关键。临床中应根据心力衰 竭的轻重缓急, 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心力衰竭, 仅 用中药治疗即能达到满意疗效; 对于中重度心力衰竭, 多合并 多脏器损害, 病情严重, 除辨证应用益气温阳、 利水活血中药 外, 还应配合西药, 以免贻误病情。此外, 中西药并用, 还能够 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近年来, 国内已开发出了多种中药 静脉注射制剂, 如参附注射液、 生 (参) 脉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 液等。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简易急救心力衰竭的验方, 如用强 心散 (蟾酥!份, 茯苓+份) , 每日用量为(其中蟾酥 # #/ # 0 ) , 每日分-次口服, 一般在用药后, / $ % $ )1心力衰竭即有 0 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之,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 利用中医 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具有广泛的 发展前景。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
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
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1 治疗原则补虚——补气、养阴、温阳泻实——化痰、利水、行瘀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⑴心肺气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慢性 心力 衰 竭 ( C H F )是 各 种 心 脏 疾 病 导 致 心 功 能 不 全
的一 种综合征 ,绝 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 降,使心 排血 量不能满 足机 体代谢 的需 要 ,器官 、组织 血 液灌 注不 足 ,同时 出现肺循环和 ( 或)体循环淤血 的表现 ,故又称之
顾 健 霞 主 任 医师 对 慢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中 医认 识 与 辨治
李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2 0 1 1级硕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伟 顾 健 霞
合肥 2 3 0 0 3 8
2 3 0 0 3 1;2 .安徽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心 内科 ,安徽
【 摘
要】 心力衰竭是发生率 持续增加 的  ̄ l l l t 管病理生理综合 征之一 ,其死亡 率高 ,治疗棘手 ,严重威胁人 类生命安全 ,是 目前心
经 验
交 流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1 O 9・
Ex p e i r e n c e C o mmu n i c a t e
慢性心衰是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是 大 多数 心血 管疾 病的最终归宿 ,也 是最 主要 的死亡 原 因。西医 大多见 于冠 心病 、高血压病 、风心病 、扩张性 心 肌病 、先 天 性心 脏病 等疾病 中。中医文献 中没有 慢性 心衰 之病名 ,宋代古 籍 中 最早出现 “ 心衰” 一词 ,如 《 圣济 总录 ・ 心脏 门》 日 “ 心 衰则健忘 ,不足 则胸 腹胁 下与腰 背 引痛 ,惊 悸 ,恍 惚 ,少 颜色 ,舌本强”,显 然这 里所 说的心衰与现代 医学 的心力衰 竭相差甚远 ,只 是字 面意思 接近 而 已。中医对 与慢性 心衰 相关的描述最早见于 《 素问 ・ 咳论篇》 日 : “ 心咳者 ,其状 引心痛 ,喉 中介 介如 梗 ,甚则 眼肿 喉痹 。心 咳不 已 ,则小 肠受之 ,小肠 咳状 ,腹满 ,不欲饮 食 ” 。《 金 匮要 略 ・ 痰饮 篇》 日 “ 膈 间之 饮 ,其 人 喘 闷 、心 下 痞 坚 ,面 色 黧 黑 ” 。 《 金 匮要 略 ・水气 篇》 曰 “ 心水 者 ,其身 重 而少气 ,不得 卧 ,烦而燥 ,其人 阴肿 ” 。“ 心 水” 所表 现 的身 重而 少气 、 身重肢体浮肿 、喘咳不 得 卧、水 溢肌 肤 以下身 为重 的症状 与现代 医学 的心 力 衰竭 非常 相似 。因此 顾主 任认 为 ,根据 古代文献研究 和临床 观察 ,中医 “ 心悸” 、“ 心水” 、“ 喘 证” 、“ 饮证” 、“ 水 肿” 、“ 胸痹 ”等疾病 中都有 心衰 的临床 表现 。根据 中医辨证 和西 医辨病 相结 合 ,总结 中 医对 慢性 心衰 的认识 ,对 中医药 防治慢性 心衰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基于现代医学理论的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三部曲
syndrome diferentiation ofheart failure. Keyw ords:heart failure;TCM syndrom e differentiation:clnical guidelines
Abstract: M odem m edicine believes that heart failure is fl syndrom e w ith clinical m anifestations such as pulmonary/system ic hyperem ia and tissue hypoperfusion caused by various causes of systolic or diastolic dysfim ction. TCM believes that the disease is located in heart,and related to the kidney.the spleen and the lung.The basic pathogenesis is 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in which the deficiency is m ainly caused by the heart Of qi or yang.and the m ain results are blood stasis and fluid retention stagnating in the interior.This article draw up a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心功能的可靠标志心力衰竭诊断的主要标准是认定患者的心功能是否低于正常值,可以根据一下项目来评估:(1)心电图的变化,可以从心脏的极化程度、心房和室的电导变化、电容性变化以及QRS段的降低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2)血液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心功能低下时,肌酐和尿素氮会随着心脏容积沉积继续升高。
(3)评价心脏的超声结果,考察心室收缩末期变化和胸腔内液体增多情况。
2.体力活动受限对于病人的行为及体力活动,在诊断心力衰竭时也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并取得病人有效的体力活动受限的证据,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包括做一些比较重的体力锻炼,如普通的走路、跑步、蹦床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行为中,患者是否表现出体力解析、呼吸困难或激烈的心跳等症状。
3.心肌酶的变化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心肌缺失或损伤,引起心肌的合成和恢复能力下降,并表现出心肌酶的改变,即血清肌酐水平升高,也可测定血清中肌酐肌醇联合物、LDH和CK-MB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
4.放射性核素测定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来检查心肌灌注能力和心室吸收能力,常用放射性核素有99Tc-MIBI,201Tl,放射性核素提供了认定心室衰竭的有力依据,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患者心肌灌注和灌注区域的状态。
5.其他检查(1)肠动脉测定:需要进行肠动脉分灌技术,以评价肠部血流量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2)血液气分析:除一般血液检查外,还可以测定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反映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
(3)核磁共振成像:该技术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心脏的心室使用率、血管状态及血流速度等信息,对于确定心功能的不全程度有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要根据以上各个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此来确定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应及早开展治疗,以控制病情及预防进一步发展。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中医药诊治心力衰竭思路初探
关 键 词 心 力 衰 竭/中 西 医 结 合 疗 法 ; 中 药/ 药效 学 ; 辨证 ;
辨 病
若 为外感 表邪 、 蕴 肺化痰 者 , 则入 金荞 麦 、 鱼腥草 、 蚤
休 等解表 土 品。 阳虚 水 泛 者 用 真 武 汤 , 病 情缓 解 后 发 。上 述
体拮 抗 剂 , 但 要 注意 观察 其可 能 出现 的副 作用 。
2 注意 临床 分期 , 有 助辨 证 用药
一
随着 中药 药 理 学 的研 究 , 某 些 中药 治 疗 心 衰 的
阶段 若 失治 、 误治 , 将 会 出现 阴 竭 阳脱 , 此 型 治疗 颇 为棘 手 , 当益 气 回 阳 固脱 , 常 以参 附 汤 、 四 逆加 人 参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2
文 献 标 志码 : B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一f o l 0 . 2 0 1 5 . 0 7 . 1 9
・
临 床 经 验
・
中 医药 诊 治 心 力 衰 竭 思路 初 探
孙振祥 , 孙 兴 华
( 河 南 中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摘 要 本 文 提 出对 心 力 衰 竭 的诊 疗 思 路 : 急 性 心 衰 时 当 中 西
由心 肺 累 及 脾 、 肾、 肝 等 多个 脏 器 , 以心 为主 。治 疗 要 以辨证 为 主 。如痰 饮 阻 肺 者 , 用 苓 桂 术 甘 汤合 葶
脉滴 注 , 若能 酌 服葶 苈 大 枣 泻 肺 汤 、 参 附龙 牡 汤 、 四
逆汤 之类 中药 煎 剂 , 可标 本 兼 治 , 回 阳 固脱 , 收效 更 佳 。神 经 内分泌 抑 制 剂 一般 不 予考 虑 , 除 非 病 因 为 急性 心 梗所 致 , 早 期在无禁忌症情 况下 , 可用 B受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是查“脉象”,可以结合其它条件,如
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把握伴随心衰发生的脉象特征,以
便有效做出诊断。
一般来说,中医认为,心衰的脉象特征有慢、细、弱,以及沉闷
四大特征。
具体表现为:①脉搏慢:心衰患者的脉搏通常不明显,或
比正常人弱,但也可有间歇性加强,但不持续超过十秒;②脉搏细:
患者的脉搏弦细,力弱,触及时乏力,甚至阻力消失;③脉搏弱:患
者在安静状态时,脉搏较弱,缺乏弹性,但受挤压或转位时可加强;
④沉闷:患者脉搏沉闷,缺乏节奏,也可出现而无拍性节律的忽强忽
弱现象。
心衰患者可能伴有阴盛阳虚的脉象,常见的表现为静脉脉搏厚重,双侧颈静脉动脉压差明显,可以持续超过十秒,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桡动脉脉搏消失或细弱;股动脉、腓动脉可消失,或仅细小可闻。
另外,中医还可以通过视察皮肤、面部及舌苔等外观特征,以及
探察肝、脾及肾脏的触诊病理,来诊断心衰的脉象特征。
具体表现为,心衰患者的皮肤会呈现暗淡无华的青苔状态,大指尖有潮红现象;面
部及颈部表现为色青冷涩;舌苔薄白,不易拔起,舌下有凝血;肝脾
上触觉活泼,肾可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1 病 因病 机
恶 性循 环 。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研究认 为 ,充 血性 心 力衰 竭与气 虚、 血瘀 证 密切 相关 。研 究表 明 【, 虚血 瘀证 充血 性 l气 】 心 力 衰竭 患者 心搏 出 量 、 心输 出量 、 心搏 指 数 和心脏 指 数 均低 于正 常 ,说 明患 者存 在 低心 输 出量 、高外 周 阻 力 。对 血黏 度 、 微循 环 更新 时 间 、 循环 平 均滞 留时 间 微 和有效循环血量的观察发现 ,气虚血瘀主要 由脏腑功 能 减 退所致 。多数 研究表 明 , 浊 、 痰 水饮在 充血性心 力 衰 竭 的发 生发展 中起着 重要 的作用 , 一般在 充血性心 力 衰 竭 中为标实 的表 现 。 学者 幢对 16例 心气虚 心 阳虚 有 4 证 的充血性 心力 衰竭患 者左心 功能参数 进行 了观察 , 发 现 心血管疾 病最终 将 出现心 阳虚衰 , 心功能 泵血功 能 左 极 度 下降 。 随着 心 衰 的不 断加重 , 血性 心力 衰竭 的证 充 型 有从心 气虚 向血瘀痰 浊 、 肾 阳虚转 变 的趋 势。 心
心衰的辨证治疗
心衰的辨证治疗心衰病属于本虚标实之患,脏腑虚损失调为本,痰饮水湿内停为标。
病位在心,渐及肺脾肝肾。
故心力衰竭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辩证应标本兼顾,将脏腑虚衰与邪实结合进行辩证。
单纯的左心功能不全,通常表现为“心肺气虚”或“气阴两虚”;当它合并了肺感染的时候,则表现了虚实夹杂,原有的心肺气虚或心气阴两虚仍然存在,又增加了“痰热壅肺”一证;气为血之帅,心肺气虚或心气阴两虚,均有气虚表现,气虚帅血无力,而致血脉淤阻。
左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通常在肺,右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表现在肝、脾、肾,全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则遍及全身,特别是肺、肝、脾、肾。
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殃及脾肾,严重者往往表现“阳虚(脾肾阳虚)水泛”,更甚者出现“阳气虚脱”,因次,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种证型并见是心功能不全的证型特点。
为了讲述起见,下面依据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概括成6种基本证型加以介绍。
(一)辩证用药1.心肺气虚主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舌胖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或兼促、涩、结代。
治法:养心补肺,健脾益气。
方药:养心汤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肉桂3g(焗)、五味子10g、当归12g、川芎9g、半夏12g、茯苓15g、远志10g、酸枣仁15g、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药述评:方中人参、黄芪以补心气;肉桂以温心阳;川芎、当归养心血;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法半夏除痰降逆;甘草调和诸药。
研究表明:人参的心血管活性作用明显,如正性肌力及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作用,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休克作用,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肌氧代谢等作用,以及改善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增强机体特异性抵抗力及耐受力等作用,黄芪亦有强心作用,能显著提高左室的收缩功能,使心排出量增加20%。
本品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黄芪多糖对急性心梗犬心有改善心机收缩性能、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精神状态、面容等外在表现来辅助诊断。
3. 闻诊:医生会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和心音,以了解心肺功能状态是否受损。
4. 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如心悸、气短、胸痛等。
5. 切诊:医生会按照中医经典的脉象诊断方法,触摸患者的脉搏,分析脉搏的节律、力量和形态等,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6. 其他辅助检查:中医可能会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而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因此诊断可能会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建议及早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诊断与治疗。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视察诊断:常用来诊断心衰的方法之一。
在视察患者时,可
以观察患者的皮肤、面部表情和活动能力等,以判断患者心衰的程度。
二、问诊诊断:一个全面的病情调查是进行心衰诊断的重要手段,需要认真聆听患者的诉说,并根据汇总的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心衰
的判断。
三、体格检查诊断:常见的体征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生确
定是否存在心衰。
例如可见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心搏增强、心脏肥大、肺部流血等。
四、化验检查诊断:使用血液和尿液化验,可以检查心肌酶、心
肌素、乳酸脱氢酶等,以及血清肌酐、血氧饱和度等,以诊断心衰。
五、影像学检查诊断:通过x线片或CT扫描,可以查看心脏形态
和功能,并得到心脏的大小,有助于检查心衰的发展情况。
六、其他辅助检查诊断:电生理图可以检验心脏电传导,而心衰
可能会引起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心脏超声可以检测心脏的一般状况;
以及心肌静脉导管穿刺检查,可以诊断心衰发展的程度等。
总之,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涉及视察诊断、问诊诊断、体格检查
诊断、化验检查诊断、影像学检查诊断、以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都
是重要的手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有心衰及其发展情况。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以心悸、气喘和肢体水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心悸、气喘和水肿等主要特征。
早期症状为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包括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和心慌。
右心衰竭的症状以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为主,包括消化道症状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诊断方面,中医可以通过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等检查手段,辅助诊断心衰。
西医方面,左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和心慌等症状。
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消化道症状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出 :心水 者 , 身 重而 少气 、 。 其 不得 卧 、 烦而燥 、 人 阴 其 肿” 。因本病 多 反 复发 作 , 延 不 愈 , 致 心肺 气 阴两 迁 故 虚 , 失宣降, 肺 脾失 运 化 , 失疏 泄 , 肝 肾失 温煦 , 至痰 终
凝 、 血 、 湿相 互 为患 , 实错 杂 。 瘀 程 度轻重 的 瘀 水 虚 血
总结 出治疗 心力衰竭 的 临床 思路和 方法 . 同道商榷 供 1 治病 求本 , 谨审病 机 中 医古代 文 献 中虽 然 没有 器 质性 心 脏病 、 心力 衰
竭 的病 名 , 但类 似 心 力衰 竭 的一些 征候 、 治疗 早 已有详 细倚 息不得 卧 , 形如 肿” 其 ,
系也 很密 切 , 主血 脉 , 全身 气血 运 行 的 中心 , 气 心 是 心
能 平卧 , 卧则 喘 息气短 咳嗽 , 甚则 咳 略大量 白色或 粉红 色泡沫状痰 , 其病 变 机 理 为 心 脉 与肺 相 通 , 脉起 于 心 心 , 直 者却 上 肺 , 其 心气 虚 衰 则血 瘀 , 瘀 则 水液 也 随 血
维普资讯
中 医杂 志 2 0 02年 1闩 第 4 3卷 第 1 期
路 与 方 法
心力 衰 竭辨 治 的 临床 思路 与 方 法
微
主题词 心 力 衰 竭 , 血 畦一 医药 疗 法 克 坤
灵 梁 君 昭
以心 肾阳虚 为主 , 证 为标 , 理 因素为 水 湿 、 实 病 血瘀 、 痰 浊。 外邪反 复感 染 、 倦 、 劳 思虑 、 饮食 所伤 为诱 发及 加重 病情 , 促进 病变 发展 的重 要原 因 。 2 五脏兼 顾 , 病证结 合 心 衰与 心 、 、 、 肺 脾 肾等 脏器有 关 。其 本虚 邪实 , 虚 实错 杂 . 可困先 天 不足 . 或他病 及 心 , 因君 主 自病 , 或 心 体 受损 而发病 。丹 溪 心法 》 载 :心虚 而停 水 , 《 记 “ 则心 中 漉漉, 虚气流 动水 即上 乘 , 不 自安 。 张石 顽说 :水停 心 ” “ 心 下侮 其 所 胜 , 主畏 水 , 能 自安 , 为悸 也 。 这指 心 不 故 ” 出 了心悸 的发 病原 因 多 由气 血 虚弱 而 引起 . 时指 出 同 心悸 与停 水有 联 带关 系 , 与 心 力衰 竭 时 心悸 与 水 肿 这 症状并 存 的观点是 一致 的。《 匮要 略 ・水气病 篇 》 金 亦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 o g si a tF i r , C n e t e Her al e v u C HF) 指 心 排 出 量 绝对 或 相对 不 足 , 能满 足 机体 是 不
组织 一 般代 谢需 要 的病 理 状 态 , 各种 病 因 心脏 病 的 是
严 重 阶段 在过 去的 1 年 中 , 代 医学对 心功 能不 全 0 现
能 , 主要 的有 3个 方面 , 主阳气 、 最 即 主血 脉 、 神 忐 。 主
《 问 ・六 节脏 象 论 》 : 心 为 阳 中 之 太 阳 , 于 夏 素 说 “ 通 气 ” 《 问 ・金厦 真言 论 。素 亦说 :阳 中之阳 , 也 ” 所 “ 心 。
同病 , 尤 心 肾阳虚 占主要地 位 。 心病 日久 , 累及肺 、 可 脾 、 、 等脏 。 肾 肝 反之 , 脏病变 亦 可影 响及 心而演 变 为 他 心 气 , 阳虚衰 或 心 阳不足 , 心 心血 瘀 阻等病证 。如冠 心
的发 病 机理 和 临 床治疗 有 了 新 的进 展 , 仍 未能 从 根 但
本上 扭转 其病情 发展 与演 变 。 如何 治疗心 力衰竭 , 已成 为中西 医共 同注意研 究的问题 。 中医治疗 心 衰 . 包括 对 顽 固 陛心衰 已取得 了很 好的疗 效 。 们根据 l 年的 我 0余 临 床实践 . 结合 近期 中 医药 治疗心力 衰竭 的研 究概况 .
病 合并 充血 性 心 力衰竭 . 期为 左 心衰 竭 , 早 主要 表现 为 胸闷 , 吸困难 , 呼 动则气 短 加重 , 着病 情发 展 , 随 出现 不
谓 夏气 ”太 阳” 阳 中之阳 ”都 是 指心 脏 中 存在 着 具 “ “ . 有 火热性 质的 阳气 “ 心为火脏 ”血 液 的循环 , 胃的 , 脾 运化, 肾气的温 煦 等 , 不能缺 少这 种 阳气 。血 液之 所 都 能循环 , 则有 赖 于心脏 的推 动 , 素 问 》 :心主 身 故《 说 ” 之血 脉 ” - 之 所 能 主持 血 脉 , ,L 脏 全有 赖于 所储 备 的 阳气 , 因而有 “ 为血 帅”气 行血行 , 气 , 气止血止 之说 。 心 力 衰竭 的主 要病 理 变 化在 心 , 与肺 、 、 睥 肾的 关
之滞 留 , 而渗 溢于 脉 络之 外 当血 瘀 于肺 , 水液 滞 留而
虚弱 , 心阳不 足则 鼓动 血咏运 行无 力 , 每易形 成气 滞血 瘀. 又可 累及 肺 、 、 使 水液 运 化 排泄 障 碍 , 脾 肾, 肾脏虚 衰 不能纳 气 ’0 贝气逆 于 上 , 本病 发 展到 严 重 阶段 . 如 心
“ 喘息 胸痛 ”“ ,心动 悸 ”“ 结 代 ” , .脉 等 这些 记 载 至 少包
括 了心脏病 、 力衰 竭的 多种症 状在 内 。 脏的 生理功 心 心
不 同存在于 疾病 发 展的全 过程 。 治疗 上古 人有“ 喘 在 气
尿少 , 通身 肿胀 者 , 暖下泄 泻 ” 的治疗 方 法 。 我 们在 临 床实 践 中体 会 到 , 充血性 心力 衰 竭 的 主 要病 位 在心 , 不 局 限 于 心 , 常 是 心 、 、 、 但 常 肺 脾 肾等 脏
阳虚极就会 出现 心 阳气脱 的危 险重 症 本病 虚证 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