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诊疗方案2x2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显好转 ,肝回缩 ,T I、A T均下降 5 %以上。 BL L 0 无效 :症状无改善 ,T I、A T无好转或升高。 BL L
2 结果 .
2 1 两组疗 效 比较 .
见表 1 。
24 )岁 ,病程 6d~ 0年;血清病毒学 检测: .6 1 甲型肝炎 3 0例 ,乙型 肝炎 2 0例 ( 括 急性 、慢 包
作者简介 :都传林 (99一 ,男 ,贵州独 山县人 ,主 治 医师,主要从事 中医内科诊 治工作。 16 )
・11 ・Biblioteka 2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0 6月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V0 4 No 2 L2 .
Ju do in a dcl ol ef ai a t s o m ̄ f a n nMeia C l g rN t nli Q e o o ie
性 急性 发 作 ) 。对 照 组 5 0例 ,男 3 1例 ,女 l 9 例 ;年龄 1. 6 0 5— 6岁 ,平 均 (55± .7 岁 , 2 . 24 ) 病程 7 d一95年 ;血 清 病 毒 学 检 测 :甲 型 肝 炎 . 2 9例 ,乙型肝炎 2 例 ( 括 急性 、慢 性 急性 发 1 包
例 ,女 2 0例 ;年 龄 l 1~6 5岁 ,平 均 (4 5± 2.
g ,赤芍 1 3 ,金钱草 1 — 0g O~ 0g 5 3 ,虎杖 1 , 5g
五 味子 1 ,郁 金 l , 白术 l ,甘 草 6g 2g 2g 0g , 湿重 者加 茯苓 、泽 泻 各 1 ;热 重 者 加 黄芩 l 5g 0 g ;腹 胀加枳 实 、厚 朴 、 陈皮 各 l ;恶 心 、纳 Og 差加 山 楂 l 、鸡 内金 1 ;肝 区疼 痛 加 柴 胡 5g O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中医医案——急性黄疸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解毒利胆汤治疗重症肝炎病案:张某,女,43岁,2006年7月10日。
主诉:身黄,发热,乏力1周,加重3日。
病史:患者一周前,因身体疲劳后醉酒,出现身体倦怠、精神疲惫,目睛发黄,腹胀,右肋胀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黄疸性肝炎,三日后病情加重,面目及周身皮肤呈橘皮色,高热39℃。
初诊:发热、身黄、目黄、小便黄,右肋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64.5μmol/L,结合胆红素35μmol/L,非结合胆红素30μmol/L,ALT:288U/L,AST:324U/L。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肝炎中医诊断:黄疸辨证审机:毒热深陷,胆汁外溢。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利胆。
方药:解毒利胆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15克双花25克连翘15克旱莲草30克滑石15克丹参2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甘草15克水牛角2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6年7月13日。
前方连服三剂,大便溏泻2-4次/日,腹胀减轻,精神好转,小便频,颜色逐渐变浅,体温38℃,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是毒热未得外宣,湿毒仍然郁闭,欲退其热,必先解其毒,仍以凉血解毒退热为主。
生地25克水牛角30克茵陈25克栀子15克双花25克连翘30克大黄10克赤芍25克板蓝根30克丹参25克枸杞子30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6年7月20日。
连服七剂,身热已退,体温正常,面目、皮肤黄褪去,恶心、呕吐症状缓解,食欲及体力情况恢复,症见乏力、自汗、脉沉不数,舌质淡。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27μmol/L,结合胆红素13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4μmol/L,ALT:70U/L,AST:52U/L,予以健脾养胃,疏肝补气之中药汤剂治之。
方药:柴胡15克郁金25克党参25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枸杞子30克白芍25克木香15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海蛸25克瓦楞子30克丹参25克甘草15克按语重型肝炎,中医属于阴黄,多由外邪诱发,系湿热郁结,蕴热酿毒,内扰于肝,不得外泄,胆液炽盛,上扰心包,蒙蔽清窍,故高热、烦躁,是邪热内陷营血之重症,在治法上需速给大剂清热解毒,扫荡肝胆之毒热,使之向外宣解,以分散其内攻之势,方能转危为安。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
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1)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ALP、GGT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
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肝炎诊疗指南 (2)
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 肝炎等。
药物性肝炎
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表现为药物性肝炎或药物性 肝病。
酒精性肝炎
根据肝炎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性肝炎,采用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如乙肝抗病毒
药物、丙肝抗病毒药物等。
抗炎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采 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如糖皮 质激素、抗生素等。
抗纤维化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采 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如 秋水仙碱、干扰素等。
案例二: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的特点
慢性肝炎患者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 。
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肝脏超声 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肝炎的生活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避免过度劳累和 不良生活习惯对肝脏的影响。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肝细胞免 受氧化损伤。
食物禁忌
高脂肪食物
高糖食物
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 于肝脏的健康。
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高盐食物
刺激性食物
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会刺激肝脏,不 利于肝脏的健康。
06
案例三:重症肝炎的紧急治疗
重型肝炎的症状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针对胎黄病(黄疸)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包括以下内容。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XXX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此外,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肝功能可正常,但应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可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XXX、XXX主编,XXX,20xx年)。
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有五个:一是黄疸出现过早,即出现在24小时以内;二是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需超过221μXXX(12.9mg/dl),早产儿需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需超过85μmol/L(5mg/dl);三是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需超过2周,早产儿需超过4周;四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需超过25.6-34μmol/L(1.5-2mg/dl);五是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就属于病理性黄疸。
在证候诊断方面,湿热内蕴证的特点是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本博文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急性黄疸型肝炎1、吴瑞宏,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水头北街人,1984年4月24日初诊。
内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黄疸指数15,射浊5,射絮+,G.P.T.112(门诊号014779)。
全身忽然发黄3日,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若浓茶,泻下物秽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
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侧重芳化: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克(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克(捣后),鲜生姜1O片,姜汁1盅对进,3剂。
4月27日二诊: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黄,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
茵陈45克,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六一散21克(包煎),炒麦芽60克,猪苓、泽泻各15克,生姜7片。
5月5日来门诊复查,黄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阴转而愈。
1987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
按:中医学无肝炎病名。
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
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冷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故余治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
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进手。
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冷败坏中焦气化。
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
结果导致苦冷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进血分而转为肝硬化。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40.1轻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
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
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40.2重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
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
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
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戊型肝炎中医治疗
戊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概述
肝炎就是自己的肝脏里面出现了炎症,而且不同的患者肝炎的病情原因也是不相同的,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由于病毒所引起的,这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基本上来说肝炎是分为慢性的,和急性的,患者在患上肝炎以后就会感觉到自己的食欲没有以前那么好的,而且消化的功能也变得特别差,这样的话就会使得自己吃完饭以后腹部胀痛,所以肝炎的中医饮食方法是有哪些的呢?
二、步骤/方法:
1、肝炎这种疾病一般都是会反反复复进行发作的,所以就应该
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那么患者就应该要养成一个比较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的要合理去安排自己三餐的饮食,每天必须要摄入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
2、患者还需要多吃一些蔬菜,或者水果,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
每天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可以很好的去促进自己的消化功能消化的,不过一些豆制品,鸡肉等食物是要控制摄入量的,不能够吃太多的,因为会引起消化不良。
3、患者还需要喝一些泥鳅豆腐汤,这就是对于急性的肝炎有非
常好的疗效,因为是可以起到转氨酶降低的作用,不过一定要控制脂肪的摄入,如果是摄入过多的脂肪的话就可能会引起脂肪肝的存在,而且还要去控制摄入糖类的总量。
三、注意事项:
肝炎的患者还要合理的去使用一些中医的补药,不应该要过分的去服用补药,就算是要服用补药也要征求医生的意见,不过可以多吃一些五谷杂粮,或者是蜂蜜等食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46例疗效观察
是 宫颈 重 度 良性 改 变 或 上 皮 内瘤 变 , 2种 可 能 , 估 了 C N 有 低 I 和对 反 应 性 的改 变 过 度 诊 断 , 一种 对 有 存 在 病 变 危 险 提 示 , 是 而 不是 对 病 变 的 明确 诊 断 。 3 3 细胞 学 和 阴道 镜 结 合 提 高 筛 查 C N 的 阳 性 率 . I 有 资 料
表 明 , 胞 学 和 阴 道 镜 是 互 补 的 2种 方 法 。 Pt 等 J 细 ee 回顾 分
析 10 4例 C N 患者 细 胞 学 、 道 镜 结 果 并 与 细 胞 学 对 照 , 5 I 阴 细 胞 学诊 断 的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分 别 是 4 %和 7 , 7 % 阴道 镜 分 别 是 8 %和 1 % , 胞 学 和 阴 道 镜 结 合 分 别 是 9 % 和 1 % , 7 5 细 0 4 阴
观 察 宫 颈 及 下 生 殖 道 上 皮 及 血 管 的 病 变 , 早 期 诊 断 子 宫 颈 是 癌 和癌 前 病 变 的 重 要 方 法 之 一 , 可 疑部 位 活 检 , 提 高 活 检 在 可 的 阳性 率 和 诊 断 的 准 确 率 。 宫 颈 细 胞 学 检 查 作 为 初 筛 , 道 阴 镜 检 查 是 对 病 变 部 位 及 性 质 作 进 一 步 的诊 断 , 颈 活 检 组 织 宫 学病 理 检 查 是 最 后 诊 断 的 金 标 准 , 颈 细 胞 学 阳 性 者 应 做 阴 宫 道 镜 检 查 及 镜 下 病 理 活 检 。 本 组 细 胞 学 筛 查 A C 9例 , S US4 阴道 镜 下 组 织 活 检 , 理 诊 断 为 慢 性 宫 颈 炎 3 病 2例 , I 13 C N 4
[ 收稿 日期 ] 2 0 0 7—1 ~0 1 5
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淤胆型肝炎的住院患者。
一、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TCD编码:22.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淤胆型肝炎(ICD-10编码:K75.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湿热瘀滞证寒湿瘀滞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黄疸(淤胆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黄疸(淤胆型肝炎)的患者。
2.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3.合并严重的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
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收集患者的黄疸、皮肤瘙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胸脘痞满等症状和体征,注意舌、脉特点,动态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3)凝血项;(4)甲胎蛋白;(5)B超(腹部);(6)血清肝炎病毒学指标。
2.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MRI等,必要时可行肝穿刺病理活检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
(八)治疗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淤胆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瘀滞证:清热利湿,活血理气。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患者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患者20例
宋丽;宋晓红;张红梅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7(015)009
【摘要】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20例,并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20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7)
【作者】宋丽;宋晓红;张红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264500;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264500;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264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戊型黄疸型肝炎28例 [J], 谢玉珍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50例 [J], 王政刚;姜雪华
3.活血退黄汤加减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的临床观察 [J], 孙刚;白牧鑫
4.活血退黄汤加减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的临床观察 [J], 孙刚;白牧鑫
5.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戊型黄疸型肝炎 [J], 张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6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采取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采取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3.6%,治疗后TBIL、AST、ALT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5;治疗前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临床疗效戊型肝炎患者在发病后,黄疸是其常见合并症,待患者合并黄疸后,持续时间长,形成瘀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戊型黄疸性肝炎是戊型肝炎常见类型,其发病率高达50%,在对戊型肝炎治疗时,临床多以保肝进行治疗,但对于戊型黄疸性肝炎,效果不佳。
本文就以33例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异甘草酸镁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治疗,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生化指标、影像学技术等检查,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戊型肝炎诊断标准相符;排除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合并酒精性肝损伤患者;近期未使用影响血清胆红素的药物;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伴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等症状;接受治疗时间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血清胆红素(TBIL)>171μmoL/L;男43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5±5.6)岁;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注意卫生习惯,物品专人专用,消毒隔离,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