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水圈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第七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直接形成瀑布的地质因素有: ❖ 岩石软硬差异 ❖ 断层 ❖ 冰川悬谷 ❖ 熔岩堵塞 ❖ 火山口排水
河床岩层软硬相间形成的急流和瀑布
2.下蚀极限与河流平衡剖面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可能无 休止地进行下去,而是有一个极
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如果河流
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 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 小斜度时,亦即河流的每个地 段都达到其下蚀的极限,这时 所连成的特殊河流纵剖面,称
河谷是由流水切割形成的 谷地。它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
部分,与相邻的河谷之间由分 水岭相隔。河谷两侧谷坡坡麓
之间的平坦部分,为谷底。谷 底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位为河 床,平水期露出水面的部位为 河漫滩。
河谷按谷坡的斜度、高度,以及
谷坡高度和谷底宽度之间的比例
大体可分为“V”形谷,“U”形 谷和碟形谷。一条很长的河谷,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 和磨蚀。
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
的作用,称下蚀作用。
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
的作用,称侧蚀作用。
一.河流的下蚀作用
1.河流下蚀作用的强度
在整个河床的纵剖面上看,不同 河段的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因而使 谷底纵剖面起伏跌宕,呈现不同的 河床形态。有的是深塘回水;有的 是急流险滩;有的是高悬的瀑布。
二.洪流地质作用
片流沿山坡的最大斜坡面 流动,当其汇积于沟谷中,便形成
集中流道的洪流。主沟的洪流
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泻,水量集 中,流速很大,具有强大的动 能,它能携带大量泥、沙、碎 屑和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及沟 壁进行猛烈的冲击、破坏,具 有强大的冲刷作用。由洪流切
割形成的槽地称为冲沟。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
一.雨蚀与片流剥蚀
雨滴溅落到山坡上时,山坡 受雨滴的冲击而逐渐降低,这种
第7章__水__圈
使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北部出现暖冬; 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风暴发生频繁; 对我国的暖冬、旱涝、我国东北的冷夏、以及我 国东南沿海的热带风暴都有一定影响。 这种大范围的海气相互作用说明了地球系统各 圈层不是孤立的,要综合起来研究。
--海水密度:海水的密度随温度、盐度和 压强变化,纯水在4℃时密度最大。 --海水的颜色、透明度:海水对篮、紫等 短波散射强,因此呈蔚蓝色,海水透明 度差异明显,受水的颜色、悬浮物、海 水涡动、径流的等的影响较大。 --海水的运动: 潮汐、海浪、洋流。
--海潮: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 期性升降的现象。 --海浪:由风的作用产生的风浪; 因地震或风暴产生的海啸(印度海啸) 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波; 由气压突变而产生的气压波等 --洋流: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 作的定向流动,可分为风洋流、密度流、倾斜流、 补偿流、潮流等。 (赤道流、墨西哥湾流、西风漂流、南极绕极地 环流,影响我国的黑潮暖流、亲潮冷流)
--水库:我国已建成水库86 000座(截止1990年), 总库容占全国湖泊蓄水量的64%,控制了 15%的平均径流。 --地下水:全球地下水面积达1.3×10^8平方公里, 占淡水量的22% 地下水形成:大气降水、海洋水的渗透 地下水性质:颜色、气味、矿化度、硬 度。 地下水运动:流动、渗透和扩散。 地下水类型: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湖泊: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0 000平方公里, 占大陆面积的1.8%。 湖水的性质:水温、水色、水的透明度 , 以及湖水中含的化学成分, 矿化度 <1g/L称为淡水湖。 --沼泽: 全球沼泽面积1120 000平方公里,大部 分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寒湿地区,我 国沼泽则集中在四川、东北三江平பைடு நூலகம்、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沼泽形成的气候条件:温湿或冷湿 沼泽的水文特征:水体流动慢、径流小
自然界的水循环
2、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
课堂练习
A.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 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1、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 )
A.海洋水 B.冰川 C.河流水 D.淡水湖泊水
三、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运动使自然界的水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1)缓解了高低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
(2)把陆地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输送到海洋;
2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课堂练习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水体 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广;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水圈构成 大气水:占0.001%; 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占96.53%; 陆地水:约占3.5%;
全球水
人类可利用
液态淡水
海洋水 96.53%
2.53%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
冰川水 68.69%
蒸腾
蒸发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蒸腾
发生领域:海洋及其上空。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转正述职汇报
海洋
降水
蒸发
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可以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水圈与水循环过程
水圈与水循环过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
水圈是水在地球大气中、地表、地下等各种地质成分之间循环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地球气候和气象变化,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对地球和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水圈的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水体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循环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将水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气中的水蒸气、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冰雪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返流四个主要阶段。
1. 蒸发:太阳能照射地表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使水表面的水分分子不断运动,增加了分子的动能,从而使液体水转变成水蒸气。
2. 凝结:当水蒸气遇冷遇凉时,其热量会减少,分子运动减慢,最终形成水滴或冰晶,即凝结作用。
3. 降水:凝结物聚结成足够大的液体水滴或冰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4. 返流:降水后,一部分水被地表的植物吸收或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还有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从而完成水循环的返流过程。
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界的重要循环过程,也被称为“自然的植物灭火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地球的温度和湿度。
三、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通过调节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维持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2. 影响地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过蒸发和降水,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湿度,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3. 支持农业生产:水循环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水源,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4. 调节自然灾害:水循环对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通过调节降水量和地下水位,能够有效减缓旱灾、洪灾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圈的组成
2、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除一部分蒸发外,其余则通过 地面或地下汇集到河流,这种汇水过程称为径流。 大气降水到地面后汇集到河流的情况也各不相同,通常有 以下过程: ①大气降水阶段。降水是径流的来源,降水总量、降水强度、 历时长短、降水分布往往对径流的形成请重要作用。 ②植物截流阶段。降水初期,雨滴落在植物枝叶上,几乎完 全被叶面截留,成小水滴或薄膜负在叶面上。 ③流域蓄渗阶段。直接降落到地面或经过植物截留后落在地 面上的水滴,不能立即在地面产生径流,还需下渗和填 洼。
3、河水补给来源
1)雨水补给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冰川融水补给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5)地下水补给 一条河流的河水补给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以一种形式为主的混合补给形式。
4、径流的变化
1)径流的季节变化
随着气候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一年中河流不及状 况、水位、流量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特征,可将河流分为 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 或冻结期。 中国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一般是夏秋季为汛期或 洪水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图6-6 P138)
(四)冰川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由于天气寒冷,大气降水为固体 形式,地面被冰雪所覆盖。冰雪经过重结晶变成具有可塑 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沿地面缓慢运 动就形成的了冰川。 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是由于所处纬度高,冰雪难以融化而形成,呈 盾形,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林兰岛。 山岳冰川: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而形成的,呈舌状,主要 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Eg:喜马 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 冰川占陆地淡水总体的68.7%,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被利用。
下渗:发生在降水期间或期后,只要地面有水存在,下渗就继续。 填洼:指流水或降落的雨水,在低洼地方停蓄的过程。
第七章 流体地球化学
第七章流体地球化学第一节地壳中的流体一、流体的定义我们采纳Fyfe(1978)[6]的建议,用流变学的术语,并从地质情况来进行考虑如果一个体系在应力或外力的作用下能发生流动或变形,并且与周围物质处于相对平衡,我们就把它叫作流体。
换句话来说,当一个应力作用到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改变它的大小、形状、组成和位置。
按照流变学的定义,流体是由应力和应望率所确定的。
对于地球中的物体来说当一个压力作用到该物体时,根据其应变率的不同可以分为牛顿流体(图7.1曲线A)和非牛顿流体(图7.1曲线B)。
为对比起见,也在图7.1中列出了固体的特征曲线(C和D)。
二、地球中的流体流体对地球中的所有地质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流体在地球的地质过程中所起的全部作用至今并不完全清楚。
地壳中的流体的总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中估计出来。
现在的海洋质量为1.4×1024g,地壳的平均质量是2.3×l025g。
如果我们假定地壳中的含水量与海水的质量相似的话,那么地壳中的含水量也是1.4×1024g,约占地壳总质量(1.4×1024/2.3×l025)的6%左右。
大多数人的估计是地壳中流体的量约占总质量的3%-6%,如果占3%,则为6.9×1023g。
地幅中流体的含量,有人认为约占地慢的0.03%,即为1.2×1024g 与地壳中的含水量相当(地慢总质量为4×l027g)。
海水、地壳中、地慢中流体的质量是十分相近的。
现代板块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板块俯冲时,把地表水带到了地下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地方,这些水(至少是一部分)又通过循环回到了地表,其中另一部分可能在地下深处被固定在含水的矿物如滑石、金云母、角闪石以及其它相中。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知海水(水圈)、地壳和地慢中的流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且又是互相循环的。
地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流体:1.岩浆:各种成分的岩浆,从酸性到超基性,以及碱性岩浆,主要是一种硅酸盐熔融体,含H2O一般<5%。
水圈知识点梳理
水圈知识点梳理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总称,包括大洋、海湾、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以步骤思维的方式,对水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
第一步:了解水圈的概念和组成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和分布系统,包括水的各种形态和存储方式。
它由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组成。
水圈中的水分不断变化,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渗透等过程进行循环。
第二步:探索水圈的重要性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圈通过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供给人类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方面,对地球上的各个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步:深入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圈中的水分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和渗透等过程。
了解这些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圈系统的运行机制。
例如,蒸发是水从地表和植被表面变为水蒸气的过程,降水则是指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并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
第四步:认识水圈中的水资源和水文地质水圈不仅涉及水的循环,还涉及水资源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内容。
水资源是指可利用的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文地质研究则关注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理解水资源和水文地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第五步:探索水圈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水圈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会影响水圈的运行方式,同时水圈也对气候变化起着调节作用。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储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第六步:了解水环境与水污染水环境是指水体的质量和环境条件。
水圈中的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工业排放、农业污染等。
水污染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水环境和防止水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七步:研究水圈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圈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大量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水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对水圈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圈的组成ppt
2001年
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 后一滴水!
李白诗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
•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海洋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 陆 间 大 循 环
凝结 降 水
水汽输送
凝结
蒸发
海上内循环
凝结
降 水 蒸发
凝结
植 物蒸发
2 3
4 1
(1)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是: 蒸发 2__________ 水汽输送 1_______ 降水 4__________. 地表径流 3________ 海陆间循环 该循环发生 (2)图中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_, 海洋 和______ 陆地 之间。 的领域是______
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哪 水体的相互联系:
水流补给:河水的来源
几种水体? 大气降水 冰川融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其中大气降水 是主要的补给 水体。
1、关于黄河下游河水和两岸潜水的补给关系是:B A.潜水经常补给河水 B.河水经常补给潜水 C.黄河处于枯水期时,潜水补给河水 D.黄河水和潜水互补关系 2、陆地水体水源补给最主要的形式是:D A.河流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大气降水 3、河水中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是: A A.地下水 B.冰川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雨水
植物蒸腾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 动态平衡。 (2)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改造着地表形态。 (3)促使了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图 2图 3图 4图
1. 降水中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2.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3.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相 补给关系。 4.地下水补给。
关于水圈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水圈的知识点总结1. 水圈的组成水圈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地表水指地球表面上的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以及地表径流和雨水;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石裂隙中或者含水层中的水资源。
此外,气态水和冰雪资源也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态水指大气中的水汽,是水圈中含量最丰富的形态之一;冰雪资源包括南北极冰川冰雪和高山冰川等,它们对于地球气候和水资源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水圈的运行水圈中水资源的运行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散蒸发等过程。
地球上的水资源受太阳能的辐射加热,形成水蒸气,经过大气运输后形成云,最终降水,包括雨水、雪、霜、雹等形式。
地表水的形成与河流、湖泊的形成相关,降水经过地表径流或者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转化关系,由于地下水矿化度低,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
同时,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借助蒸发、蒸腾等方式重新回到大气中。
3. 水圈的地球作用水圈在地球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圈对气候和大气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水圈中的水汽在大气中形成云层,对大气层的能量平衡和水汽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水圈对地貌地形的塑造有着影响。
河流冲刷地貌,湖泊形成湖泊盆地,冰川和冰雪资源对于高山地区的地貌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次,水圈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水资源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
4. 水圈的问题和挑战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采问题也逐渐凸显。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等问题成为当前水圈面临的挑战。
同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对地球水圈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好地球水资源,保持水圈生态平衡,成为了当前全球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 水圈的保护和利用保护水资源,维护水圈的生态平衡,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水 圈
第六章水圈本章重点:水循环;海水的运动形式;海洋环境。
本章难点:地下水类型及运移。
第一节水圈的构成及水的特性一、水圈的构成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按天然水所处环境不同,水圈的水可分为:◆海洋水约占97.25%,是地球水圈的主体。
◆陆地水主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及冰川。
陆地水占地球总水量约2.745%。
◆大气水是指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它以气态形式存在,绝大部分分布于大气圈的对流层。
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它们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是有差别的。
陆地水在体积上和质量上虽然比海洋水小得多,但它们广泛分布于陆地上,对陆地地形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水体的总质量为1.5×1018吨,总体积1.4×1018 m3。
二、水的特性• 1 水的化学性质水的溶解能力强,大多数物质都能被水溶解。
含盐度:盐度小于0.3‰水为淡水,0.3‰~24.695‰为半咸水,大于24.695‰为咸水。
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河水和泄水湖总是淡水,但不泄水湖大都是咸水,而且盐度很高,如死海的盐度达238‰。
海水的盐度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
在纬度30°附近,蒸发量大于平均蒸发量,盐度较高,特别是流动受限制的海如红海,盐度为40‰,地中海为39‰。
如果有大的河流流入海洋,海水的盐度就较低。
海洋咸水和陆地淡水中的盐分比例很不相同。
以主要盐分为例,海水中氯化钠含量很高,而陆地淡水中常以重碳酸钙占优势。
• 2. 水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压力:取决于盐度、温度和压力。
溶解有盐分的水比淡水重,并且盐度增加,密度也随之增大。
压力增大时水体的密度也增大,但是水的可压缩性很小(比钢的可压缩性还要小)。
因此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不大。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大多数物质是热涨冷缩,但淡水在4℃时密度最大。
温度继续降低时,水分子不是收缩而是膨胀,水的密度反而减小。
盐度为35‰的海水冰点在-2℃,密度最大时是在-4℃,比冰点低。
第七章水圈分解
湖泊、沼泽和水库
湖泊:陆地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
第 七
水体系,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 的自然综合体。
章
水 圈
吞吐湖:有水流入流出
古称西海,系断层陷落所成。中国最大的 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5米,面积4,583平方 公里,周长约360公里,湖面最长处106 公里,宽 63公里。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 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制 约,其次受陆地径流、 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因 素的影响。
陆地水
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河流、水系、分水岭
大气降水或地下涌 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 表低洼处,在重力作用 下经常或周期性地沿流 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形成河流。
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 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 统,就是水系。
陆地水:河流;湖泊; 沼泽;地下水;冰川。
地球上水的构成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与 地下,成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 冰川水、大气水以及存在于动、植物有机体内的生物水。这些水 体,通过水循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包围地球的水圈。 在这其中,海水构成水圈的绝大部分,海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97%;其次为分布在极地及陆地上的冰川固态水,约为 3x1016 m3;而陆地上的河、湖、土壤水、地下水等约为 4x1012 m3,水体分布很广,但其所占比重却很小。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近地面集中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地面附近,离地面距 离增大水越来越少。
垂直分层: 水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 相态分异: 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百分比/%
80.00
70.00
水圈的名词解释
水圈的名词解释水,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关键角色。
水循环在地球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称之为水圈。
本文将对水圈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包括其组成、功能、影响因素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水圈的组成水圈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和转化的过程。
它由包括地球表面的水体、大气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在内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1. 地球表面水体:地球表面包含了广袤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冰雪覆盖的地区等水体。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水圈中最大的储水库,它不仅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能,还能稳定地调节气候。
2. 大气水汽:水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中的水汽。
当地表水蒸发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时,水汽进入大气层,并形成云、雾等形态。
通过气候变化和天气系统的作用,水汽最终会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表,维持着水圈的循环。
3. 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层土壤或岩石之中的水。
它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供给了地上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生活用水。
地下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滲透和地表水的入渗进入地下,经过长时间的滞留和过滤,形成储存量巨大的地下水库。
二、水圈的功能水圈的功能不仅在于满足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水需求,还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和土壤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圈是许多生物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各类生物依赖于水圈中的水体来获取生存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水圈中的湖泊、河流等水体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的场所。
2. 气候调节:水圈通过水的蒸发和降水等过程对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太阳能使得地表水蒸发,水汽形成云,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这一过程不仅能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还能平衡不同地区的气温,维持着全球气候的稳定。
3. 土壤形成:水圈中的水通过降水、河流和冰川的侵蚀作用,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
这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会沉积下来,逐渐形成土壤层。
巧学趣味地理-地球上的水圈
地球上的水圈水圈指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
水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9亿立方千米,若将水圈中的水平均铺在地球表面,水深约2718米。
水圈以两种成份(97.5%为咸水,2.5%为淡水)三相形态(大部分为液态,部分为固态,一小部分为气态)存在于地球上。
一、在空间分布上,水圈主要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大“水体”构成。
1、海洋水海洋总面积为3.6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海洋水是水圈中的“大哥大”,总体积为13.7亿立方千米,占水圈总储量的96.5%。
2、陆地水陆地水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的是“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陆地水按其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和冰川等)和地下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其中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量约占全球淡水量的2/3;按照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可以分为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和动态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补给,其中中国东南部水体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经流量(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与“降雨量”保持一致,而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区的水体主要靠冰川溶化补给,所以其河流的经流量与“温度”保持一致。
3、大气水指大气中含有的水汽的总称,一般用湿度表示大气中含水汽量的多少,湿度越大,一般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就越小,皮肤就滋润,湿度越小,一般干燥度就越大,皮肤就越容易皴裂,一般“沿海湿度大,内陆湿度小”,同一个地方,也往往是当地“夏天湿润冬天干燥”(冬雨型地区除外)。
二、在时间推移上,水圈在不断在进行“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经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水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水圈在地理学中,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和大气中的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圈层之一,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水圈主要由水体和水汽组成。
其中,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汽则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
水圈中的水体储量巨大,其中海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地下水则是人类饮水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来源。
2. 水圈的循环和作用水圈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和径流。
当太阳照射到地表的水体上时,水就会发生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随后,在大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并在形成过程中产生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后的水体,一部分通过河流等径流进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水圈的循环过程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降水可以提供养分给植物并维持陆地上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水圈中的水体也是动植物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水圈中的水蒸气也对大气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水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给水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人类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圈的平衡和水质。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水体污染的加重,使得一些水体不适宜饮用和生态环境破坏。
过度的农业灌溉也会导致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使地下水资源减少。
因此,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对水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快,海面上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4. 水圈管理和保护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进行水圈的管理和保护。
这包括加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水体的保护和恢复,促进水资源规划和科学管理。
同时,水资源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当从点滴小事做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拉尼娜出现的时间
王绍武等(1992)研究了过去500多年(14711987)的厄尔尼诺事件,在518年中共出现了100 次,总发生频率为19.3%。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后, 不一定会紧跟一次拉尼娜事件,如1982/1983年是 一次相当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它消亡后,热带太平 洋的海表温度只比正常年份稍低,并未构成拉尼娜 事件。1986/1987年是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 件,它消亡后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拉尼娜事件, 1991/1992年出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接着又在1994/1995年出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 尼诺事件。1997/1998年出现强厄尔尼诺事件后紧 跟着出现了拉尼娜事件。
水蒸气13000
冰川26000000
蒸发70000
降水110000
40000
河流12000 降水390000 40000 浅层地下水 4000000
蒸发430000
湖泊123000
3 地球表层的水量平衡
通过水分的循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以相 互沟通、转换,水也得到更新,从而使地球 上的水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一现象称为水 量平衡。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地球表层水的分布
£ ó ® º Ñ Ë ½ Ø ® Â µ Ë
´ û Ã ® Î À Ó Ë û Ã ® À Ó Ë
☻地球的总水量巨大,达14×108km3以上, 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
☻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为咸水,淡水只占 全球总水量的2.7%。约0.38×108km3。 ☻淡水中77.44%为两极冰川水,22.01%为 地下水。其余0.55%为江河、湖、土壤和 大气圈中的水。
海面温度有日、年变化。在大洋中心地区温度日变化不到1℃,北半球 一年中以二月和八月为最低和最高温时间,南半球反之。
海水的密度和压力
海水的密度比纯水大,约为1.022—1.028 g/cm3。
它随温度、盐度和压强而变化: 密度海水∝盐度(压强)/温度 海水以-4℃时密度最大(1.03g/cm3),结冰温度为 -2℃。 海水的压力随深度面增加,增幅约为 1巴(=1×105pa)/10m. 故1000m深处海水的压力约为100巴,足以将普通 木材的体积压缩1倍而使之下沉。
小潮:潮差最小时。
由于地球的自转,海岸上同一地点一日内向 着月球和太阳约各一次,所以一般情况下一 日内应发生两次涨潮和落潮,高低潮的间隔 平均约为6小时13分,平均周期为12小时25 分。 潮汐从低纬向高纬减小,两极地区没有大潮 和小潮的区别。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而 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流动, 这就是潮流。
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 反射状况。海水对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黄 吸收较强,而对短波蓝、紫光则散射较强,所 以海水多呈蔚蓝色。如果烟岸海水中悬浮颗粒 较多或水生生物较多,则颜色呈黄、棕或绿色。 ☻海水的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海水 中可见深度来表示。
2 海水的运动
C
潮汐是引力与离心力的 合力产生的结果
B
A 地球
月球
月球引力 D 月地系统离心力
引潮力(合力)
海
浪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它是指海水在外 力作用下,由于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 从而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海浪可以细分为风浪,潮波,海啸,气压波和船 行波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产生蒸发、输送、 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径流: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 或地下流动形成的水流。 ☺地下水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水分循环, 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其中一部分补给地 下水。地下水又可以涌出地表成为河流及湖 泊的补给水,再经蒸发进入大气。
自然界的五水转化系统
波峰 波长 波高 波谷
风
浪
深水波 :在深海或大洋区形成的风浪,波的传
播只是海水质点在平衡位置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
洋
流
洋流又称海流。它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以相对 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地球上的洋流分布 主要受盛行风、海水密度不均匀、地转偏向力、 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屿等影响。流动方向既 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其中能循环起 来的称为海洋环流。
海平面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50千米
以内的海岸地区,海岸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 较内陆高出10倍。荷兰学者估计如果今后一 个世纪海平面上升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 将有500万km2,人口约10亿,耕地占世界的 1/3。
海平面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7
分水岭
干流河谷
水系与流域
河流的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形态
河谷 谷肩 谷底
河 床
谷坡
河 漫 滩
河 漫 滩
阶地 平水位
坡麓
洪水位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 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 域。实际上,它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 区。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河流的 发源地,指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河源 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河口是指 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 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 湖处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 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在水 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
河谷纵剖面形态
上游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 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 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河谷比降已经和缓,河床 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 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 成平滑下凹曲线。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 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 显著,到处可见沙滩和沙洲。
2000
吉连卡 黄 草 坪 宜 宾
第七章 水圈
地球表面3/4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及江河覆 盖。大陆表层岩石和土壤的空隙中也充填有大量地下水。 大气对流层中漂浮着大量的水气和雨、雪微粒。这些水体 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的质 量约有1.44×1018t,是地球总质量的近1/4000。
§1 地球表层的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长江河谷纵剖面图
1500
1000
500
重 庆
宜 昌
监 利
0
☺水在循环中不断地进行着自然更新(见表71) ☺降水、蒸发和径流水水分循环中的三个重 要环节,在水量平衡中,它们水三个主要因 素。
水量平衡的三点特征
①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 000 km3。 ②全球海洋的总蒸发量为430 000 km3,总降水量 为390 000 km3。蒸发量比降水量多支出的40 000 km3水以水蒸汽形式输送到大陆上空。 ③陆地上的降水量比蒸发量多40 000 km3,其中有 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 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 回归海洋,从而完成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洋流分类
洋流按其成因可分为风洋流、密度流、 补偿流和潮流等;
按其与流经海域水温差异又可分为暖洋 流和寒洋流;
按其与海岸的相对关系又分为沿岸流、 向岸流和离岸流。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是指海洋水体表面。一般是高潮 与低潮之间的平均海面。从测量学角度 看,全球海平面是指全球平均海平面, 它也是通常所说的大地水准面。局地海 平面是指某一具体地点(如塘沽、吴淞) 的平均海平面。
714 km,沿海地区是 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重心,又有黄河、 长江和珠江三大三角洲和低平的海岸平原,极 易受将来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厄尔尼诺-拉尼娜(EI Nino-La Nina)现象
厄尔尼诺原意是“圣婴”,最初用来表示某些年份 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一支微弱且向南 移动的暖洋流。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秘鲁 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km的赤道东太平洋上 海 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往往出现赤道东 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过去称之为反厄尔尼 诺现象,又称为拉尼娜现象, La Nina是“圣女” 的意思。
海。航运事业的发展和石油运输,每年有数百万吨以上的原 油、机油泄漏到海洋之中,使海洋受到污染。局部海域已严 重污染。
海水的盐度及其变化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 以g/kg表示。海水的平均盐度约为35‰。 海洋表层水的盐度与降水量、蒸发量和陆地流水补给 有关。全球海洋表面盐度以副热带海区最大(大西洋在 37‰以上,南、北太平洋也分别在36‰和35.5‰以上, 印度洋为35‰),向赤道和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小,南极 海区小于34‰。 最高和最低盐度值都出现在大洋边缘的海域中,如红 海北部高达42.8‰;波罗的海的含盐度只有15‰,其北 部的波的尼亚湾更低至3‰左右,称为淡化海。渤海的含 盐度为24‰,也较淡化。
§3 陆地水
陆地水包括冰川和洋盖,地面 流水,湖水,沼泽水,地下水, 土壤水和生物水等形式。
1
河
流
河流概述
河流是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 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河 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 络系统,这就是水系。多数河流以海洋为最 后归宿,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 或消失于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 陆河。
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后者不仅 驱动大部分的大洋环流,而且还制约着海洋生物系 统运转的速率。 ☻海洋的热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 部向外扩散的热能,如洋底岩浆喷溢和热泉涌出等。
太阳总辐射的60%被1米厚的表层海水所吸收。故此海面温 度较深部高。海洋表面年平均温度多在-2~30°,但在太平 洋西部赤道两侧为最高,形成著名的西太平洋暖池。温度 随深度而迅速降低的大洋水层(0—100m)称为温跃层。 100—1500m温度下降缓慢,再往下则稳定在2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