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
五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兰溪棹歌》
lán xī zhào gē3 兰溪棹歌作者:戴叔伦朝代:唐朝liáng yuâ rú mãi guà liǔ wān ,凉月如眉挂柳湾,yuâ zhōng shān sâ jìng zhōng kàn 。
越中山色镜中看。
lán xī sān rì táo huā yǔ,兰溪三日桃花雨,bàn yâ lǐ yú lái shàng tān 。
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兰溪棹歌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复前行,欲穷其 林。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3月9日语文作业
1、默写P16两首古诗。 2、完成前置作业。 3、读P18,注音。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 一弯如眉的新月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越中一带水清水清如镜,两岸景色尽映水 底。时值春汛,接连三天的春雨,使溪水 大涨,鲤鱼终于耐不住寂寞,在半夜时分 跃出水面,蹦上了浅滩。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棹歌:渔民的船歌。
三日:三天。
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
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建议查阅古诗鉴赏辞典或咨询语文老师。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阅读欣赏。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诗歌翻译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兰溪棹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溪棹歌《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兰溪棹歌作品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1]兰溪棹歌词句注释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⑷三日:三天。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兰溪棹歌白话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2]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3]兰溪棹歌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兰溪棹歌
兰溪棹歌(zhào) ⑴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作品注释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 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 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译文
•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 凉爽宜人。 •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 好看。 •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 • 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 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 民的欢乐心情。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戴叔伦《兰溪棹歌》高考诗歌精读
戴叔伦《兰溪棹歌》赏析古诗鉴赏1222 1414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②,越中山色镜中看③。
兰溪三日桃花雨④,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诗化散文】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拔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花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使整个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的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
戴叔伦的诗词《兰溪棹歌》
【导语】《兰溪棹歌》是唐代诗⼈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美景和渔民的欢乐⼼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兰溪三⽇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 兰溪,⼜称兰江,在东阳附近,这⾸诗是戴叔伦任东阳令时所作,是⼀⾸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
“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诗描写的是⽉下兰溪之景。
⼀般的民歌多选取⽇间之景,以展现当地⽣机蓬勃之美,作者别处⼼裁,选取夜间景物,体现出作者视⾓的开阔,构思的灵巧。
作者⾏⾈在兰溪之上,只见⼀弯如眉的新⽉,低挂在⽔边的柳树上。
夜⾊宁谧,湖⾯平静,两岸的⼭⾊像是投映在⼀个巨⼤的镜⼦⾥,真是⼀幅秀丽的图画。
“兰溪三⽇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两句是作者⾏⾈⾄滩头所见。
桃花盛开之时,春⾬绵绵下了⼏⽇,以⾄河⽔猛涨,⽔流急促。
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猛涨,却不使河⽔浑浊,因此才有“越中⼭⾊镜中看”之说。
鲫鲤之类的淡⽔鱼,极爱新⽔、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在⽔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
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从⼼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才想象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诗的前两句为读者呈现的是宁静的画⾯,后两句则以“鲤鱼来上滩”的声响为夜⾊增加了活泼的⽓氛,使得全诗动静结合有致,富有趣味。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物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字次公,⾦坛城西南窑村⼈,是唐代中期的诗⼈,出⽣于⼀个隐⼠家庭。
祖⽗戴修誉,⽗亲戴昚⽤,都是终⽣隐居不仕的⼠⼈。
戴叔伦年少时拜的学者萧颖⼠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诸⼦百家过⽬不忘”,是萧门弟⼦中出类拔萃的学⽣。
⾄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
在⼈⽣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棹歌:渔民的船歌。
三日:三天。
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择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兰溪棹歌》
译文
一弯残月如同纤细的眉毛,斜挂在水湾 边的柳树梢头;雨后清爽的空气,使人感到 一丝凉意。月亮的清辉,泻落到清澈的溪水, 平静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映出越中恬幽的 山色。一连数天的春雨,打残了盛开的桃李。 片片残红,落入猛涨的溪水,鱼儿嬉戏着春 水,欢蹦乱跳,半夜里竟然调皮地跃上了溪 边的浅滩。
提示: 这首诗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写的清新 秀美。诗中虽未出现“人”,却使人感到 了渔民的欣喜之情。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戴叔伦(732—789) ,唐朝诗人。 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 苏)人。 贞元进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 闲适情调。有《戴叔伦集》。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兰溪:在浙江兰溪市西南。 棹歌:渔民的船歌。 越中:这里指浙江中部。 桃花雨:指春雨。 滩:水边比岸低的地方,水浅时可以露出水面。
白居易(772—846) ,唐朝 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 官至刑部尚书。其诗语言通俗, 为新乐府运
唐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
注释: 遗爱寺:在江西庐山的香炉峰下。 弄:玩赏。 行:走。 闻:听见。
译文
青翠的香炉峰下,潺潺流动的小溪从山 上跌落下来,溅起乳白色的水花。我坐在溪 岸边的青石上,玩赏着水中的鹅卵石;五颜 六色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玲珑剔透。 遗爱寺周围,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为了赏 花,我绕着寺院走了一圈又一圈。寂静的古 寺中、幽静的山谷间,不时传来鸟儿婉转动 听的啼鸣。那条清澈的小溪,曲曲折折,始 终响着“叮咚”的流水声。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兰溪棹歌》
贞元进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 闲适情调。有《戴叔伦集》。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兰溪:在浙江兰溪市西南。 棹歌:渔民的船歌。 越中:这里指浙江中部。 桃花雨:指春雨。 滩:水边比岸低的地方,水浅时可以露出水面。
秀美。诗中虽未出现“人”,却使人感到 了渔民的欣喜之情。
白居易(772—846) ,唐朝 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 官至刑部尚书。其诗语言通俗, 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有 《白氏长庆集》
遗爱寺
唐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
注释: 遗爱寺:在江西庐山的香炉峰下。 弄:玩赏。 行:走。 闻:听见。
译文
一弯残月如同纤细的眉毛,斜挂在水湾 边的柳树梢头;雨后清爽的空气,使人感到 一丝凉意。月亮的清辉,泻落到清澈的溪水, 平静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映出越中恬幽的 山色。一连数天的春雨,打残了盛开的桃李。 片片残红,落入猛涨的溪水,鱼儿嬉戏着春 水,欢蹦乱跳,半夜里竟然调皮地跃上了溪 边的浅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示: 这首诗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写的清新
兰溪棹歌原文及赏析
兰溪棹歌原文及赏析兰溪棹歌原文及赏析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翻译: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题中“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
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 凉月如眉挂柳湾, 欢乐 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心情。
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
戴叔伦,唐代诗人。 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 (今江苏金坛市)人。 博闻强识,聪慧过人。他当时 的诗名很大。诗的题材内容丰富, 体裁形式多样。 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 录其诗二卷。
兰溪三日桃花雨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 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 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 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 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 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 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 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 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 景。
赏析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 “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 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 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 其境的美感。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 静 )景,后二句是 ( 动 )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 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 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 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 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 特的民歌气韵。
注释
①兰溪: 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新月。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②凉月: 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③越中: 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④桃花雨: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⑤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 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 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 (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半夜鲤鱼来上滩
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 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 “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 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 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 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 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 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 便显得更为浓郁。
越中山色镜中看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 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 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 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 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