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76中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第七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最终5篇)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最终5篇)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最终5篇)第一篇: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方程的解的概念。

掌握验根的方法。

体验用尝试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难点:尝试检验法教学过程:1、温故方程是含有xx的xx.归纳:判断方程的两要素: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通过填空让学生简单回顾方程概念,并总结方程两要素)2、知新根据题意列方程:(1)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8折后售价为xx可列出方程、(2)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_______(3)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33米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下潜至3500米时,它承受的压力约为340个大气压、问当它承受压力增加到500个大气压时,它又继续下潜了多少米?设它又继续下潜了x米,x米增加大气压个。

可列出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80%x=72观察比较方程:(学生根据方程特点填空)等式的两边的代数式都是xx___;每个方程都只含有___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___(教师总结)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提问:需满足几个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概念)1、两边都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教师引出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3、(接下来一起将前面所学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5x=0(2)1+3x(3)y2=4+y(4)x+y=5(5)(6)3m+2=1–m(这里需要让学生较快的先找出方程(1)、(3)、(4)、(5)、(6),并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不是方程。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

详细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教学重点: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年龄问题、速度问题等,引出方程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 b = 0(a、b是常数,且a≠0)。

3. 解题方法与步骤(1)去分母: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消除分母。

(2)去括号:将方程两边展开,合并同类项。

(3)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两边的同类项合并。

(5)化系数为1: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定义2.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4. 例题及解题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2x + 5 = 3x + 13(x 2) = 2(x + 1)(2)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6岁,三年后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2倍。

求小明和小红的年龄。

2. 答案:(1)x = 4;x = 4(2)小明:12岁,小红:6岁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困惑,及时解答,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一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方法1: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也就是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所以,x=23.理性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5x-2=85x=8+2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

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解:移项,得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4.运用反思、拓展创新[例1]解下列方程:(1)2x+6=1(2)3x+3=2x+7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解方程: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

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5.小结回顾: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师强调:移项法则。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通用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1)知识目标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借助“列表法”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体会“列表法”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法学法优选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技巧让学生归纳。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教案精选: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实例:小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10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减30,小华实付70元。

请同学们帮小华算一下,她实际付的单价是多少元?2. 例题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100 x = 70。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

引导学生解方程:100 x = 70,得到 x = 30。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一件衣服原价80元,商店搞活动满200减80,小明实付100元。

请同学们帮小明算一下,他实际付的单价是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5. 板书设计板书题目:100 x = 70板书解题步骤:(1)移项:100 x + x = 70 + x(2)合并同类项:100 = 70 + x(3)化简:x = 30六、作业设计(1)小王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是200元,商店搞活动满100减30,他实付170元。

(2)小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5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减20,他实付30元。

2.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x + 30 = 100(2)50 2x = 30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1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四、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考虑几个问题: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学生能够认识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内容: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锻压前锻压后底面半径 5cm 10cm高 36cm xcm体积π×25×36 π×100?x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π×25×36=π×100?x.解之得 x=9.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2) 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分析:锻压前锻压后底面半径 5cm 长acm, 宽bcm高 36cm xcm体积π×25×36 abx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我们知道, 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实际效果:长(cm) 宽(cm) 面积(cm2)长方形1 15 5 75长方形2 13.6 6.4 86.4长方形3 12.8 7.3 93.44长方形4 11.6 8.4 97.44长方形5 11 9 99长方形6 10 10 100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内容:课本例题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环节五:课堂小结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六:布置作业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8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8篇

管理饭堂工作总结
饭堂是学校或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提供员工和学生们日常所需
的营养餐饮,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因此,对于饭堂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饭堂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我们对饭堂的食品安全和卫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我们加强了对食品供
应商的审核和监督,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们对饭堂的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改,加强了员工的卫生意识和培训,确保饭堂的卫生状况达到了标准。

其次,我们对饭堂的用餐环境进行了改善。

我们重新布置了饭堂的桌椅和装饰,使得整个用餐环境更加舒适和温馨。

我们还加强了对饭堂的清洁和维护工作,确保饭堂的整洁和卫生。

另外,我们还对饭堂的服务质量进行了提升。

我们加强了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我们还加强了与顾客的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这段时间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对饭堂的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提升饭堂的管理工作,为员工和学生们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和用餐环境。

我们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饭堂的管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完整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完整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完整版教案: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7章《一元一次方程》。

该章节主要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方程的解法:代入法、移项法、合并同类项法;3. 方程的应用:线性方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移项法和合并同类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小明买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 概念讲解: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形式和含义;3. 解法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代入法、移项法和合并同类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5. 应用讲解:通过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6. 练习讲解: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并进行讲解和点评;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方程的解法:代入法、移项法、合并同类项法;3. 方程的应用:线性方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20元钱,买了一支铅笔花了3元,还剩下多少元?答案:17元。

2. 题目:某数加上5等于10,求这个数?答案:5。

3. 题目:某数减去3等于7,求这个数?答案:10。

初中七年级数学代数教案: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代数教案: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代数教案:一元一次方程一、引言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代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学习代数的基础就是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最简单的一类方程,它的解法直接体现了代数的基本思想和运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七年级数学代数教案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知识概述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变量只有一个,且次数只有一次的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的实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要找到使得方程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原则是:对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使得方程两边的结果相等。

这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计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性质。

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列写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代数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列写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利用具体的例子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示范问题:问题1:如果一个数加上5等于8,这个数是多少?问题2:如果10乘以一个数等于30,这个数是多少?二、探究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规律。

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实物或数字等来辅助学生理解和演算。

示范问题:问题1:解方程2x + 3 = 7。

问题2:解方程5 - 3y = 12。

三、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探究,在班级中共同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初中七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课堂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引言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节课以七年级数学教材中“解同种题目(数在等号左侧)”为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表示表达式、算式和方程关系的基本概念。

b. 掌握计算过程与原理。

c. 能够灵活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a. 注重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抽象概念。

b. 采用示例演练、举一反三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表达式、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2. 解同种题目(数在等号左侧)。

四、教学流程(一)认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现在他们把这些苹果全部放在一起。

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以通过运算得出答案为8。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字母来代表未知数,进而建立方程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概念讲解1. 引入表达式、算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

表达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数学式子;算式是含有等号的两个表达式相加或相等的数学式子;方程是含有未知数并且等号成立的等式。

2. 解释同种题目(数在等号左侧)如何转化为方程进行求解,并通过示例演示具体操作。

(三)方法讲解和示范1. 教师以“6x + 4 = 34”的例子详细讲解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a. 将所有变量项移到一个侧边,常量项移到另一个侧边;b. 合并同类项;c. 化简得到最简形式;d. 求解未知数。

2. 教师通过更多的类似例题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确保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有充分理解。

(四)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解的概念;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包括逆运算和等式性质;3.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2.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笔、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这个问题?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解决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ax + b = c;3. 解释方程中各元素的含义:a为系数,x为未知数,b和c为已知数;4. 强调方程两边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可以进行相同的运算,保持等式成立。

三、解方程的方法(20分钟)1. 逆运算法:通过逆运算将方程转化为x=的形式,解释逆运算的概念;2. 举例演示逆运算法解方程的步骤;3. 引导学生运用逆运算法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等,引导学生建立方程;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举例演示和练习训练,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引言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中代数是数学的基础。

初中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代数时,常常会遇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清晰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二、基础知识回顾1. 代数式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及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

例如:2x + 3y - 5。

2. 方程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并且要求找出使得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例如:2x + 3 = 7。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1. 步骤1:将方程化简为最简形式将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并将变量项放在等号左边,常数项放在等号右边。

例如:2x + 3 = 7。

2. 步骤2:消去系数通过逆向运算,消去变量项前面的系数,使得变量项系数为1。

例如:(2/2)x + (3/2) = (7/2)。

3. 步骤3:消去常数项通过逆向运算,将常数项消去,使得等号右边为零。

例如:(2/2)x + (3/2) - (7/2) = 0。

4. 步骤4:求解未知数的值根据消去常数项后的方程,可以直接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x = 1。

四、示例讲解以方程2x + 3 = 7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步骤1:将方程化简为最简形式将变量项2x和常数项3合并,得到2x + 3 = 7。

步骤2:消去系数通过逆向运算,将变量项前面的系数除以2,得到(2/2)x + (3/2) = (7/2)。

步骤3:消去常数项通过逆向运算,将常数项3除以2并减去7除以2,得到(2/2)x + (3/2) - (7/2) = 0。

步骤4:求解未知数的值根据方程(1)x + (3/2) - (7/2) = 0可以直接得出x的值为1.五、练习与应用1. 练习题一:解方程4y - 5 = 11。

按照前面学习过程中所介绍的方法进行求解。

步骤1:将方程化简为最简形式,得到4y - 5 = 11。

步骤2:消去系数,得到(4/4)y - (5/4) = (11/4)。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一元一次方程;2.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掌握将方程系数化为1的技巧;3. 能够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将问题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小明和小华的年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表示并解决这个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识别一元一次方程。

3. 解法讲解:a. 移项:将未知数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移到另一边;b. 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两边的同类项合并;c. 系数化为1: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得到方程的解。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应用拓展: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2x5=3,5y+4=2y+9;b. 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6岁,两人年龄之和为42岁,求小明和小红的年龄。

2. 答案:a. x=4,y=1;b. 小明年龄为24岁,小红年龄为18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能否独立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讲解;4. 作业设计的题目选取和答案提供;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范本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范本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范本【教案名称】: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平衡法和等式转化法;3.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所学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平衡法。

【讲解】1.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解释方程中未知数和系数的含义。

2. 详细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平衡法和等式转化法。

a) 平衡法:以平衡法为例,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平衡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解释思路和步骤。

b) 等式转化法:以等式转化法为例,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等式转化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解释思路和步骤。

【练习】1.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2. 学生尝试解答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与分享。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重点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所学方法解答,并积极思考如何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实际应用示例等内容;2.练习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和每堂课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反思,并对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

【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参阅相关资料和网上资源,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 +bx =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 +b =cx +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重点难点1.能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2.体会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是化归的一种手段.三易点1.系数化为1时,乘除颠倒.2.移项后不变号.3.移项和等式性质混淆.教学过程复习与回顾:通过课本介绍的中亚西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提出问题.应用问题1来回顾前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解决问题1.一个问题中多个等量关系的处理问题,有的等量关系是用来表示未知量的,不如本题中未知量有三个,但只能用一个未知数表示,这时就得需要用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有的等量关系是用来列方程的.2.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这个方程呢?3.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讲授新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1所得到的方程,并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例1解下列方程:(1)2x -x 25=6-8;(2)7x -2.5x +3x -1.5x =-15×4-6×3. 解:(1)合并同类项,得221-=-x .系数化为1,得x =4.(2)合并同类项,得6x =-78.系数化为1,得x =-13.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解决问题(1)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2)所列方程254203-=+x x 怎样转化为a x =,应用等式的性质变形,让学生观察变形前后的不同,自己提出变形前后的变化规律.教师总结学生得到的规律: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归纳本节学到的两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之间的关系.例2解下列方程.(1)3x +7=32-2x ;(2)x -3=x 23+1. 解:(1)移项,得3x +2x =32-7.合并同类项,得5x =25.系数化为1,得x =5.(2)移项,得x -x 23=1+3. 合并同类项,得 421=-x . 系数化为1,得x =-8.课堂小结:我们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基本思路是化归思想,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其实就是化归的一种手段.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正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有的学生可能受等式性质的影响,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些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说明,移项就是应用等式性质的结果.。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要让学生们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网!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所以 x=50 000.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 2x=10,所以 x=5.其苹果数为3× 5+9=24.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三、课堂练习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四、师生共同小结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五、作业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授课方案七年级数学授课方案一、授课内容与解析(一)授课内容 :章导言 ,引出方程的看法、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及与其相关的看法.(二)授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节看法课 ,是初中新课改人教版教材第三章的第一节课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 ,本章方案用 16个课时重点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解法、和应用 ,以此进一步感觉方程的作用 .其中一元一次方程方案用 2 课时 ,等式的性质用 1 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用 8 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应用 5 课时 ,复习 2 课时 .1.章导言在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拥有引导作用 .2.本章第一介绍的是方程,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以及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变形后都可以化为ax+b=0(其中 a≠0,a,b为常数 )的形式 ,把它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其中 ax叫一次项 ,a 叫一次项系数 ,b 叫常数项 .这就涉及到单项式的相关看法,而在此从前同学学过整式 ,在小学已学过了方程、方程的解等知识 ,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 ,但这个过程没有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 .由于初中阶段方程的学习主若是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学习 ,其中分式方程也是转变成整式方程来解 ,而一元一次方程又是整式方程的核心局部 ,所以本节课主要就是针对一元一次方程 ,从一元一次方程渐渐认识整式方程 ,为进一步认识方程确定基础 .3.由于本章和本节都是围绕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核心,从不同样角度张开研究 ,所以无论是方程的解还是解方程,都是为一元一次方程效劳的,都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依照多种实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等量关系 ,感觉方程就是将众多实责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的意义 ,列出方程 ,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 .而重点在于一元一次方程 ,包括它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二、授课目的与解析(一)授课目的 :1.经过办理实责问题 ,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搜寻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认识方程及相关的看法 ;3.初步培养学生获守信息,解析问题 ,办理问题的能力 .(二)授课目的解析 :1.经过办理实责问题 ,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主若是指让学生用小学的算术方法或列方程的代数方法解决多种实责问题,去发现关于某些实责问题仅靠算术方法很难解决或不可以能解决,从而意识到代数解法的宽泛性和优越性 .2.初步学会如何搜寻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是指解析实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而不涉及其解法 .认识方程的看法 ,主若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 ,是指结合详尽事例 ,从它们的表示形式上对它们有所认识 ,不涉及其运算或应用 .3.由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不但涉及一元一次方程的看法,还涉及列方程表达实责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后续内容还涉及其运算和应用 ,所以经过本节课初步培养学生获守信息 ,解析问题 ,办理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解析同学从实责问题中搜寻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详尽表现在。

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七年级数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进取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

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447225七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 x=125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化归x=a的形式
调配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布置:导航P57课时2




课题
例2 例3
课后反思
学生对水流逆流问题掌握不太理想,调配问题等量关系容易列错,用小学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好些
问题2:出示问题: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回忆解方程的步骤
二、 探索新知
问题1: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可填空:顺流速度________顺流时间________逆流速度_________逆流时间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顺流速度为(x+3)千米/时,逆流速度为(x -3)千米/时,列方程,得
2(x+3)=2.5(x-3).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2(x+3)=2.5(x-3)。去括号,得2x+6=2.5x-7.5移项,得2x-2.5x=-7.5-6合并同类项,得-0.5x=-13.5系数化为1,得x=27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7千米/时。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
2: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者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要在30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问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件的天数?
四、知识小结与活动经验
例3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1.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2.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
教学
重点
弄清题意,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具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
学生准备:教材 导航 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自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补充
集备
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 3(2-3x)-3[3(2x-3)+3]=5
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2×1200x=2000(22-x)
去括号,得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
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数学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09年11月日 课型:新授课
课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主备人




基础知识: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技能:
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基本思想
方法:
方程的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