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doc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
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学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处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列频数分布表•教学难点:组距的确定.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探究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二、新课1 •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 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书中P163收集的63个数据.I5S[5S]I J O I朋159]5]15K1591581541S815116915&m158£591701S31601^9159160]GJ172IGt133162 162m IS?162162IS!15T)57164ISS15G|65156154JG3156157J 53ICS159157155156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 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 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 •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 149=23 (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②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s 152,这时组距=152- 149=3,则组距离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172-149 23 (最大值-最小值)宁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宁组距=:=.=7 -,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s 12组较为恰当.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女口: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身扁分细划记T2155正一&市冬:.r-15H iEiE r12dulJE rFL61<:.r- 164正iE10.»- : li>7正T3167<,r<U7O iF417^::.r1732讨论交流:1. 你能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何种信息?2. 比较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师生共同归纳:所以身高在155<x<158, 158W x<161, 16K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s 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168页练习题(不画频数分布图)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你有何感想?五、作业布置必做题:习题10.2第2,3题(不画统计图)选做题:习题10.2第5题10.2直方图(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过程与方法:能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教学难点: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弓I入新课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新课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1) 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2) 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X (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3) 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2 •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 然后在横轴 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 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 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 得到频数折线图.将上述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过程与例题解答过程类似,可让学生自己完成. 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将数据分成 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对比,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得越细致,对 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四、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2第1题 选做题:习题10.2第4题 板书设计: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 性.过程与方法:三、例题讲解:教材P166例题: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 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cm )ft, 2亠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 二口5* S Ik T他口5.算氐样H 3 9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见课本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教学难点: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 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二、探究新知活动一: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3) 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 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5) 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三、课堂小结1 •当前水资源状况.2 •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3. 节约水资源的办法.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课题的书写格式及要求•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课题撰写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分析课题报告中的有关信息,会写简单的课题报告•教学难点:如何写简单的课题报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探究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是最快捷、最有效、最可行的维护水资源可利用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我们学习制作课题报告,来反映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二、谈论交流资料展示(投影)已发表的完整课题报告.让学生阅读这些课题报告,结合自己对课题报告的认识,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思考、交流.(1) 课题报告的主要结构是什么?(2) 写课题报告有哪些要求?(3) 写课题报告有什么用处?资料展示(投影)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学生口头描述课题报告的写法.三、牛刀小试,评比反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整理有关数据,把这些数据添加到提纲中;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写一个简易的课题报告,在课堂上层示、评比.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及课本中的有关数据,结合统计图表,写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说明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并提出有效办法,针对性解决问题.本章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分清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画统计图进行描述数据,并能区分各种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感受统计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回顾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熟悉知识体系教科书177页本章知识结构图二:重温知识要点1.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2. 利用直方图进行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过程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复习题101、下列调查用全面调查方式最合适的是()A、调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是否过重B、调查中小学生课外资料花费情况C、调查某种组奶粉的合格率 D 、调查禽流感病例在各省市的分布情况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中的样本是()A、这批电视机的寿命B、抽取的100台电视机C、100 D 、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3、 某商场随机抽查了某月 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单位:万元): 2.8,323.4,3.7,3.0,3.1, 则这6天的平均营业额为 _______ 万元,估算该商场这 个月(30天)的总营业额是 ____ 万元。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难点: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情境一根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了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情境三小亮在“智力快车”竞赛中回答10个问题,小亮能答对几题、答错几题?(学生自己先思考5分钟后,再讨论。
最后由4个人一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说出讨论结果.)(二)探索活动,揭示新知1、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那么可得方程:()2、你能列出所有输赢的所有可能情况吗?3、如果设投中了()个两分球,()个三分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4、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列出这名球员投中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情况,根据你所列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三分球(2)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球(3)如果这名球员投中了10个球,那么他投中了()个三分球,()个两分球列出上面三小题的方程:(1)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2x+y=20(2)设赢了x场,输了y场,2x+3y=35-10(3)设答对x题,答错y题,x+y=10观察方程:(1)这三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你能根据这些特点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联系,观察方程中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次?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几次?得出结论:像这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41课时
12
/ 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12
/ 2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课时42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初一年级第下册
课型
12
/ 3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课时XXX XXX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授课教师总第43
12
/ 4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12
/ 5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12
/ 6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授课教师XXX 总第44课时
课题课型新授课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45课时XXX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授课教师总第
课型
12
/ 8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12
/ 9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课时总第 46授课教师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 XXX
12
/ 10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 1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表格式)
12
/ 1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10.1 统计调查约3课时10.2 直方图约2课时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约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本章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10.1节“统计调查”,主要介绍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介绍了抽样调查.教科书首先设置问题1,要求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教科书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对于扇形图,学生在小学只能从扇形图中读出信息,不会画出扇形图来描述数据,在本节中,教科书结合问题1介绍了如何画出扇形图,这是本学段的一个教学要求.问题1的统计调查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直接得到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第二手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安排在课题学习和习题中.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也是本节重点介绍的统计调查方法.教科书沿用问题1的情景,设计了问题2,介绍利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在问题2中,调查全校学生对五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结合着必要性的讨论,教科书给出了与抽样调查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如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等.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好的代表性,抽取样本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教科书介绍了一种利用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实现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这个抽样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学生理解样本的代表性.有了样本数据,就可以整理、描述和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的情况.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单随机抽样,以及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有所了解.在问题1,2的基础上,教科书设置了问题3.问题3是比较学生所在学校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教科书没有给数据,也没有给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科书这么做的目的是考虑到统计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希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这种有效方式学习统计内容.问题3中设置的三个小问题,事实上是给学生完成此问题适当的引导.其中调查方案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权衡,选取相对合适的调查方案.即使是调查同一所学校,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但要能解决所提问题为前提,其实这是辩证地认识两种调查方式特点的过程,更是正确认识统计方法特点的过程.通过问题3,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被用来根据部分的情况估计整体的情况,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选学栏目“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10.2节“直方图”,重点讨论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取值比较少的数据(如前一节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可以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于取值比较多的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教科书利用问题4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教科书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10.3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教科书选择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气息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为主题编写课题学习,这不仅有利于统计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且具有“节能减污,保护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个课题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回答问题.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调查知识,完成一个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为题的统计调查活动,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撰写一份报告.课题学习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对数据进行合适处理,可以挖掘其中蕴涵的信息,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在经历这个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三)本章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2.通过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5.能画扇形图和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并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即现象的变化趋势.7.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1.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2.在统计过程中学习统计,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4.准确把握教学要求5.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
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教案
§10.1平方根教学目标: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及平方根的概念,并会用符号表示;理解平方与开方之间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会用计算器求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及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难点:a是非负数;正确区分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第1课时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dm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裁出一块面积为25212dm?边长应取多少dm?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2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引入新课)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讨论:1、什么样的运算是平方运算?2、你还记得1~20之间整数的平方吗?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教材=,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总结: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为a,即2x aa 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另外:0的算术平方根是0探究: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剪开,将所得的四个直角形拼在一起,就的到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x=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22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x=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⑴100 ⑵4964 ⑶0.0001 ⑷0 ⑸124点拨:由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出发来解决问题思考:-4有算术平方根吗?备选例题: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 B. 2x ≥ C. 2x > D. 2x ≤ ㈣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小结: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2、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拓展:已知21a -的算术平方根是3,31a b +-的算术平方根是4,c 求2a b c +-的算术平方根 ㈤课堂跟踪反馈1、 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___,225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0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2、1612181____,_____2581=-= 3、16_____, 0.64-的算术平方根____ 4、 若x 是49的算术平方根,则x =( )A. 7B. -7C. 49D.-49 5、 47x -=,则x 的算术平方根是( )536、 若()2130x y x y z -++++=,求,,x y z 的值。
最新【四清导航】2017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教案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2 直方图
2∶4∶3∶1,已知第一组的频数是 40,那么第三组的频率是__0__.3__,第二组频数比第 四组频数多__6__0____,这组数据共有__2__0_0___个.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本次决赛共有________名学生参加; (2)直接写出表中 a=________,b=________; (3)请补全下面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组别 成绩 x(分) 频数(人数) 频率
一 50≤x<60
2
0.04
二 60≤x<70
10
0.2
三 70≤x<80
四清导航
14.解:(1)200-(35+40+70+10)=45,如下图:
(2)设抽了 x 人,则24000=4x0,解得 x=8 (3)依题意知获一等奖的人数为 200×25%=50.则一等奖的分数 线是 80 分
四清导航
【综合运用】 15.(10 分)(2016·桂林)某校为了解本校九年级男生“引体向上”项目的训练情况, 随机抽取该年级部分男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满分 15 分,成绩均记为整数分),并按测试成 绩(单位:分)分成四类:A 类(12≤m≤15),B 类(9≤m≤11),C 类(6≤m≤8),D 类(m≤5) 绘制出以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抽取样本容量为________,扇形统计图中 A 类所对的圆心角是________度; (2)请补全统计图; (3)若该校九年级男生有 300 名,请估计该校九年级男生“引体向上”项目成绩为 C 类的有多少名?
(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 60 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多少辆?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4 中心对称》教案_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华东师大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心对称第二单元中心对称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中心对称概念、性质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内容解析中心对称是旋转角为180°的旋转,是一种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中心对称图形是对轴对称图形,旋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通过本节课再次体会旋转变化,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习中对“对称图形”知识的认识.本节课从旋转变化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先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类比旋转得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与对应点所连线段之间的关系获得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画出一个图像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以画出的图形用描述的方式给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类比中心对称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求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加深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心对称概念、性质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画一个简单几何体关于某一点对称的图形,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中心对称的性质,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问题的过程.知道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联系与区别.感悟类比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能根据两个图形的特殊关系的到中心对称是旋转角为180°的旋转,类比旋转的定义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渗透旋转变化的思想.抽象出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达成目标(2)的标志:学生知道中心对称是旋转角为180°的旋转,进而得出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称中心到两个对称点的距离相等.知道中心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它绕一个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完全重合.中心对称反映了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后能够重合;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对称中心可以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是具有某种性质的一个图形.而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对称中心,图形绕中心旋转180°,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图形沿轴对折.三、学生学情诊断学生学过轴对称图形,旋转的概念及性质,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不难,但是需认识到中心对称的旋转角度必须是180°,而且这使得对称点和对称中心三点共线.而中心对称图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学习静态图形已成习惯,对运动变化不适应,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具体图形,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满足的条件.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中心对称性质的探索、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策略分析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有中心对称性质的事物,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认识;经过轴对称图形的探索,学生具备了观察、归纳的能力;旋转的学习也为学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类比分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五、教学过程前面我们研究了旋转及其性质,现在研究一类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及其性质.1.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问题1 (1)如左图,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图1 图2 (2)如右图,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师生活动:教师展示两组图形,演示旋转过程,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两个图形重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感知中心对称的特征,为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作铺垫.从旋转变化的角度让学生从几何图形中体会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问题2 你能说说上述两个旋转的共同点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适时追问.教师追问1:图形中旋转中心是哪个点?教师追问2: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师追问3:两个图形的关系是什么?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简称中心).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的共同点:(1)两个图形;(2)(选定)一个点;(3)旋转角是180°(4)两个图形重合.发现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而概括出中心对称的概念.问题3 中心对称与旋转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发现其联系——中心对称和旋转都是绕着某一点进行旋转后两图形重合;区别--中心对称的旋转角都是180°,旋转的旋转角度不固定,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为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作铺垫.问题4 对称中心和对称点事如何确定的?你还能指出图2中其他的对称点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明晰概念,让学生结合图1、图2理解定义中的“某一点”,明确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关系,为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作铺垫.2.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问题5 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它会有哪些性质?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科书64-65页的画图(图3):旋转三角尺,画关于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利用画好的图形,分别连接对应点AA′,BB′,CC′.图3教师追问1: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教师追问2:△ABC与△A′B′C′有什么关系?教师追问3:你能从以上过程中得到什么结论?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具体图形,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追问4: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你能从旋转的性质出发总结(演绎、类比)出中心对称的性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适时提出以下问题.教师追问5:中心对称的旋转角度是180°,这使得对称点和对称中心这三点有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设计意图:通过中心对称性质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演绎和类比等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清楚“三点共线”这一几何事实的表述方式.3.应用中心对称性质画图例(1)如下图4,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2)如下图5,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图4 图5 师生活动:学生依据中心对称的性质动手画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待学生完成作图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教师追问1:为什么这样作出的点A′就是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教师追问2:怎样画出△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要画一个多边形关于已知点的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这个多边形的各个顶点关于已知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设计意图: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画图,加强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为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作铺垫.4.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问题1:(1)图4我们已经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那么我们观察画出的图形整体有什么特点?(2)图5我们也观察画出的图形整体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感知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作铺垫.教师追问1:旋转的对象都是几个图形?教师追问2:图形都是绕着什么旋转?教师追问3: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师追问4: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出: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板书: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中心对称图形的共同点:(1)一个图形;(2)绕着某一个点;(3)旋转角是180°;(4)与本身重合.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问题2: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手中的学具,归纳出初中阶段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通常匀称美观,我们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中心对称图形,如雪花.在很多建筑物和工艺品中也常采用中心对称图形作装饰图案,如地毯.另外,由于具有中心对称图形形状的物体,能够在所在的平面内绕对称中心平稳地旋转,所以在各种机器中要旋转的零部件的形状常设计成中心对称图形,如水泵叶轮等.问题3: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中心对称图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给足够的时间小组交流归纳,看看哪个小组说出的图形最多.教师及时点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及常见中心对称图形的几何图案.设计意图:加深了对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心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的美.5.小结反思(1)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根据性质作图.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两个核心知识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2)课堂检测.六、课堂检测题必做题1.(10分)在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平行四边形 D.正方形2.(10分)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正方形B.矩形C.菱形 D.平行四边形3.(10分)下列汽车标志图案中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4.(10分)下列标志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5.(10分)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6.(20分)如图(1)所示,魔术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然后蒙住眼睛,请一位观众上台,把某一张牌旋转180°,魔术师解除蒙具后,看到张扑克牌如图(2)所示,他很快确定了哪一张牌被旋转过,则应该是( )A .方块4B .黑桃 5C .梅花6D .红桃77.(30分)在①线段,②角,③等腰三角形,④等腰梯形,⑤平行四边形,⑥矩形,⑦菱形,⑧正方形,⑨圆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选做题为班级设计一个成中心对称图形的班徽.。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 轴对称
10.1 轴对称10.1.1 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1.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与成对称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8~P10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2.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4.下列体育运动标志中,从图案看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B)A.4个B.3个C.2个D.1个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图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知,只有D是轴对称图形.【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例2】如图,△ABC和△AED关于直线l对称,若AB=2 cm,∠C=95°,则AE=________,∠D=________.【互动总结】(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有AE=AB=2 cm,∠D=∠C=95°.【答案】2 cm9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C)2.下面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D)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B)A.4 cm2B.8 cm2C.12 cm2D.16 cm24.观察下图中各组图形,其中成轴对称的为①②④.(填序号)5.如图所示,哪一组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解:④⑤⑥中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所示是4×5的方格纸,请在其中选取一个白色的方格并涂黑,使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涂法有()A.4种B.3种C.2种D.1种【互动探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知,一共有3种涂法,如下图所示:【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生活中的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图形成轴对称特征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2 轴对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掌握用“连结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能熟练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概念的理解及作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画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02~P10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垂直平分线.2.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3.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4.以下图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轴对称图形中,恰好有两条对称轴的是()A.正方形B.等腰三角形C.长方形D.圆【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B.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C.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D.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故选C.【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轴对称的条数,仍然是根据定义进行判断,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注意不要遗漏.【例2】找出下列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并画出来.【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找到并连结对称点,作出对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解答】所画对称轴如下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如果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D)A.等边三角形B.正方形C.角D.圆2.图中由“○”和“□”组成轴对称图形,该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C)A .l 1B .l 2C .l 3D .l 43.试画出下列正多边形的所有对称轴,并完成表格.正多边形的边数 3 4 5 6 7 … 对称轴的条数34567…根据上表,猜想正n 边形有n 条对称轴. 4.如图,作出它们的对称轴.解:如图所示.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的再认识⎩⎪⎨⎪⎧轴对称的判定画对称轴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3 画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掌握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并从实践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作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5~P10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略2.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新图形上一个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画已知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解答】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最后顺次连结即可.【例2】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DE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F处,若∠EFB=60°,则∠CFD=()A.20°B.30°C.40°D.5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可知,∠EAD=∠EFD=90°.∵∠EFB=60°,∴∠CFD=30°,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面是四位同学作△ABC关于直线MN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B)2.如图所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解:如图所示:3.在3×3的正方形格点图中,有格点△ABC和△DEF,且△ABC和△DEF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下面给出的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解:如图所示: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与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关键在于将图形抽象成各点,然后作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即可.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4 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使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2.使学生能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称轴对进行图案设计.【教学难点】寻找对称轴以及如何利用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7~P10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下列各图,均是圆与等边三角形的组合,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B)2.观察下列轴对称图形的构成,然后在答题纸横线上画出恰当的图形.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如下图)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长方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下边长方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正方形和圆呢?怎样设计图案才能保证其成轴对称图形?【解答】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轴对称可以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一个图形经过不同位置的几次变换,若再结合平移、旋转等,便可以得到非常美丽的图案.【例2】将一个四边形纸片依次按图1、2的方式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裁剪成图4样式.将纸片展开铺平,所得到的图形是图中的()【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严格按照图中的顺序,向右对折,向上对折,从斜边处剪去一个直角三角形,从直角顶点处剪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展开后实际是从原菱形的四边处各剪去一个直角三角形,从菱形的中心剪去一个和菱形位置基本一致的正方形.故选A.【答案】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此类问题,只要亲自动手操作,答案就会很直观地呈现.【例3】如图,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求作一点B、C,组成△ABC,使△ABC的周长最小.【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别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关于ON的对称点A″,连结A′A″,则A′A″与OM交点为点B的位置,与ON交点为点C的位置.【解答】如图所示,点B、C即为所求作的点.【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凡是涉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结合所学轴对称变换来解决,多数情况要作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下列某品牌T恤的四个洗涤说明图案的设计中,没有运用轴对称知识的是(C)2.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1,图2所示的方向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剪裁得到图4,将图4的纸片展开铺平,再得到的图案是(B)3.小明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4×4方格内有3个小圆,其余方格都是空白,请你分别在下面四个图中的某个方格内补画一个小圆,使补画后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解: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参见下图.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图形给人以美感,所以人们常利用轴对称来设计图案.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本章复习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本章复习【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与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4.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过程与方法】先复习本章全部知识点,特别要回顾用表格整理数据和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描述数据的的技能技巧,再通过典题剖析、小结反思、拓展练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利用图表描述数据.2.综合地运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运用统计知识解决有关的综合题、难题,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二、回顾思考,梳理知识1.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样本收集数据.全面调查的优点:全面、准确;缺点:(1)费时、费力;(2)对带有破坏性的实验无法采用.抽样调查的优点:(1)省时、省力;(2)适宜于对实验带有破坏性的事物进行调查;缺点:不全面,不准确.3.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4.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计图表描述出来,可以使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5.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扇形图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直方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某校320名学生在电脑培训前后参加了一次水平相同的考试,考分都以同一标准划分成“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为了了解电脑培训的效果,随机抽取32名学生的两次考试考分等级,所绘制的统计图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这32名学生经过培训,考分等级“不合格”的百分比由___下到____.(2)估计该校,培训后考分等级为“合格”与“优秀”的学生共有____名.(3)你认为上述估计合理吗?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1)考前24/32×100%=75%,考后8/32×100%=25%.(2)320×(16/32+8/32)=240(名)(3)不合理,它只是随机抽取,而没有“不合格”、“合格”、“优秀”的三个等级中按一定的比例分别来随机抽取,即没有分层抽取,故样本缺乏代表性.例2为了居民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情况,某中学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对本城区居民家庭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为“不再使用”,B为“明显减少了使用量”,C为“没有明显变化”.(1)本次抽样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2)图中=_______(户,c=_______(户);(3)若被调查的家庭占全城家庭数的10%,请估计该城区不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家庭数;(4)针对本次调查结果,请用一句话发表你的感想.解:(1)800÷72°/360°=4000(户),故本次抽样的样本容量为4000;(2)a=4000×(1-10%-20%)=2800;c=4000×10%=400;(3)2800÷10=28000(户)或4000÷10%×70%=28000(户);(4)“不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家庭占绝大多数”、“环保意识增强的家庭是多数”、“少数家庭还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等.例3初三某班对最近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得分取整数)进行统计分析,将所有成绩由低到高分成五组,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请结合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共有____名同学参加这次测验;(2)在该频数分布直方图中画出频数折线图;(3)若这次测验中,成绩80分以上(不含80分)为优秀,那么该班这次数学测验的优秀率是多少?解:(1)2+9+10+14+5=40(名);(2)图略;(3)14540×100%=47.5%.例4(云南楚雄中考)在2009年楚雄州“火把节”房交会期间,某房地产公司对参加本次房交会的消费者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根据问卷调查,将消费者年收入的情况整理后,制成表格如下:根据调查问卷,将消费者打算购买住房面积的情况整理后,作出如图所示的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注:每组包含最小值不包含最大值,且住房面积取整数.(1)根据表格可得a=_____,被调查的1000名消费者的平均年收入为_____万元.(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3)若楚雄州现有购房打算的约有40000人,请估计购房面积在80至120平方米的大约有多少人?解:(1)200;2.39;(2)图略(3)(36%+24%)×40000=24000(人),所以估计购房面积在80至120平方米的大约有24000人.例5 一个水库养了某种鱼10万条,从中捞了20条,称得的质量如下(单位:kg):2.50 1.50 1.00 2.80 1.601.702.903.00 1.90 2.802.60 2.80 2.70 2.60 2.701.602.00 2.10 2.20 2.30经市场调查,1.00~1.50(不包括1.50)kg的鱼每千克8元,1.50~2.00(不包括2.00)kg的鱼每千克9元,2.00~2.50(不包括2.50)kg的鱼每千克10元,2.50~3.00(不包括3.00)kg的鱼每千克11元,3.00(包括3.00kg)以上每千克12元.请你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估计该水库中这种鱼的价值.分析:用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或频数折线图分析.解:依题意,取组距为0.5kg,3.00 1.000.5=4,所以应分成5组.列频数分布表.可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如图所示:于是可估计在1.00~1.50kg范围内的鱼有100000×1/20=5000(条),在1.50~2.00kg范围内的鱼有100000×5/20=25000(条),在2.00~2.50kg范围内的鱼有100000×4/20=20000(条),在2.50~3.00kg范围内的鱼有100000×9/20=45000(条),在3.00kg(包括3.00kg)以上的鱼有5000(条).可估计价值为:8×5000×1.25+9×25000×1.75+10×20000×2.25+11×45000×2.75+12×5000×3.25=2450000(元).可估计该水库中这种鱼的总价值为2450000元.【教学说明】用统计知识估产、估值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中考中对本章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用图表描述数据,同学们一定要加强对往届这方面的中考题的训练与研究,以便在今后的考试中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1.布置作业:从教材“复习题10”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学中努力用课标中的新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素材积累】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10章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教案设计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教学目标:1.会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设计简单的试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并估计总体数目.了解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2.学生经历阅读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取——放——取”的方法.3.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悟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体验试验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动手试验开展“取--放—取”活动,用样本估计总体.难点:“充分搅匀”使取得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理解用样本对总体只是一种估计.教学过程:(一)阅读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在统计调查中,问卷的设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考试中有无作弊现象,社会上的偷税漏税等,更要精心设计问卷,设法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他们能够如实回答问题,否则,被调查者往往会拒绝回答,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例:某区卫生公共部门为了调查本地区中学生的吸烟情况,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使用了两个问题.问题1:你父亲公历生日是不是奇数?问题2:你是否经常吸烟?调查者设计了一个随机化装置,这是一个装有大小、形状和质量完全一样的50个白球和50个红球的袋子.每个被调查者随机从中摸取一个球(摸出的球再放回袋中),摸到白球的同学如实回答第一个问题,摸到红球的同学如实回答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往一个盒子中放一个石子,回答“否”的人什么都不必做.由于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否”,而且回答的是哪个问题也是别人不知道的,因此被调查者可以毫无顾忌地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请问:如果在200人中共有58人回答“是”,你能否估计此地区中学生吸烟人数的百分比吗?解:由题意可知,每个学生从口袋中摸出的一个球是白球或红球的可能性都是50%,即我们期望大约有100人回答第一个问题,另100人回答第二个问题.在摸出白球的情况下,回答父亲公历生日是奇数的可能性是1860.51365≈,因而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100人中,大约有0.5110051⨯=(人)回答了“是”,所以我们推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100人中,大约有58517-=(人)回答了“是”.即估计此地区大约有7%的中学生吸烟.【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1节简单随机抽样的学习,对样本、总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得样本再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感到过于简单,小学知识足矣,无须很深的数学知识.这里安排阅读思考,学生感悟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认识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二)实验探究【问题】一个瓶子中装有一些豆子,你能用几种方法估计出这个瓶子中豆子的数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开始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1.(全面调查) 直接数出瓶子中的豆子数.2.(抽样调查)(1)先将豆子分成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豆子的粒数,我们估计瓶中豆子数. (2)称重法:先取出一些豆子用天平称其质量为n,并数清这些豆子的粒数p,再称出瓶中豆子的质量m,我们估计出瓶子中豆子的粒数q:pq mn≈⨯(3)量体积法:先取出一些豆子用量杯量其体积为n,并数清这些豆子的粒数p,再量出瓶中豆子的体积m,我们可以估计出瓶子中豆子的粒数q:pq mn≈⨯(4)采用“取--放—取”的方法(本节课的主要试验方法).3.动手试验:例:从瓶子中取出一些豆子,记录这些取出的豆子的粒数20个,给这些豆子做上记号,把这些豆子放回瓶子中,充分摇匀.从瓶子中再取出一些豆子,记录这些豆子的粒数25个,其中带有记号的豆子粒数7个;估计原来瓶子中豆子的粒数约等于________个.请同学们试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试验记录表教师:若要得到较准确的数据,可重复活动(3)---(5)多做几次,最后求q 的平均值.思考:1.为何要“充分摇匀”?2.各小组通过试验所得到的最后结果为什么有所不同?【设计意图】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统计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统计思想,了解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三)巩固提升鱼塘里有多少鱼?你用什么方法可以估计?1.讨论各参考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2.定方案,回答实际问题.试验法(参考答案)(1)先从池塘的不同地方捕捞若干条(m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回池塘里. (2)经过一段时间,等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鱼群中以后,再在同样的地方捕捞,若捕捞出p条鱼,其中有标记的鱼有n条;则池塘里的鱼有pq mn≈⨯条.教师:给出“取-放-取”方法的名称.(四)总结反思本节课我们通过动手试验采用“取--放—取”的方法估计了瓶子中豆子的粒数,试验也是一种获取数据的方法. 感悟到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及认识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五)课后作业请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调查某物总体数目”的题目;并可以利用“取-放-取”这一方法进行调查.简明地写出操作步骤.。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优秀教案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8 160 160 159 158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 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这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讲授新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反映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 对 63 名学生的身高做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 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如图:
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 155~164 cm(不含 164 cm)的学生中选
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 63 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
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三、巩固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 2 或 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 40 名队员,
请试试看.
【答案】 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
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
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10.2 直方图(2)
【教学目标】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 示的实际意义. 【重难点】 重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 难点 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统计调查(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第1课时统计调查(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统计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意义.2.掌握用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3.掌握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的方法.4.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5.能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做一次简单的统计调查.【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引入统计调查,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布置学生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做一次简单的统计调查.【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用统计表整理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扇形统计图的画法.一、情景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________.首先设计问卷,用问卷调查法_____数据.为了使被调查的人易于答卷,也为了收集数据便于操作,所以最好将问卷的题目设计成______题,请设计问卷.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提前提出问题,出示设计、制出的调查问卷,然后下发调查问卷,3分钟后收集数据.用表格统计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思考:1.条形图和扇形图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2.怎样画扇形统计图?【归纳结论】1.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图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但不能直接判断出每组数的绝对大小.2.扇形图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画扇形图时,用圆代表总体,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的一部分,画扇形时,先确定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如果某部分占20%,则它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360°×20%=72°.扇形图画好后,要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及相应的百分比.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对“天宫一号”空间站的零部件合格性的调查应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2.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小明所在小组的同学与一家玩具生产厂家联系,给该厂组装玩具,该厂同意他们组装240套玩具.这些玩具分为A、B、C三种型号,它们的数量比例以及每人每小时组装各种型号玩具的数量如图所示.若每人组装同一种型号玩具的速度都相同,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填空:(1)从上述统计图可知,A型玩具有套,B型玩具有套,C型玩具有套.(2)若每人组装A型玩具16套与组装C型玩具12套所花的时间相同,那么a的值为____,每人每小时组装C型玩具____套.3.“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市轰轰烈烈开展,为了解同学们最喜爱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小王对本班50名同学进行了跳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踢毽子等运动项目最喜爱人数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的人数分布直方图,若将其转化为扇形统计图,那么最喜爱打篮球的人数所在扇形区域的圆心角的度数为()A.120°B.144°C.180°D.72°4.为了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一问题是“你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共有4个选项:A.1.5小时以上B.1~1.5小时C.0.5~1小时D.0.5小时以下如图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本次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2)在图①中将选项B的部分补充完整;(3)若该校有3000名学生,你估计全校可能有多少名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0.5小时以下.【教学说明】题1可采用抢答方式练习,题2、3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题4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给予提示,最后指派学生上台写出解题过程.【答案】1.全面调查2.(1)132 60 48 (2)4 6解析:(1)A型玩具有240×55%=132(套),C型玩具有240×25%=60(套),B型玩具有240-132-60=48(套);(2)由题意得:,解得a=4.故2a-2=6,即每人每小时组装C型玩具6套.3.B解析:喜爱打篮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0/50×100%=40%,因此所求的圆心角度数为360°×40%=144°.4.解:(1)60÷30%=200(名),即本次一共调查了200名学生;(2)选项B的学生有200-60-30-10=100(名),补图略;(3)3000×5%=150(名)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统计调查,全面调查,条形图,扇形图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例题对教学课堂概念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统计调查(2)【知识与技能】1.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抽样调查.2.掌握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3.理解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概念及它们在抽样调查中的合理性,并能设计出简单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4.掌握折线的画法,并能从折线图中获取信息.【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入手,理解抽样调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为了使抽样调查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我们必须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两种简单的抽样方法.最后学习折线图,知道折线图也是描述数据的一种方法.【情感态度】在了解统计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锻炼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本领,提高数学兴趣.【教学重点】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抽样方案的制订,折线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某校有2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分析:如果采用全面调查,那么花费时间长,消耗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只要调查部分学生就能了解全体学生喜爱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调查方法就是________.这样,就必须引入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总体”的定义:________.“个体”的定义:________.“样本”的定义:________.“样本容量”的定义:________.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________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________被抽到,这种抽样方法叫________.问题2 某地区有500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应怎样调查?分析:由于这500万人个体差异大(如年龄段),所以不适合________抽样,而应当分成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进行________抽样,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这种抽样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先阅读教材,再完成以上自学提纲.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为什么要进行抽样调查?2.什么叫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3.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什么叫分层抽样?4.什么情况下适宜简单随机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宜分层抽样?5.折线图的特点是什么?【归纳结论】抽样调查:从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抽样调查.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样本: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注意:样本容量是一个数目,不能带单位,样本容量一定要适当,太少,则不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太多,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适合抽样调查的情况:(1)总体数目巨大;(2)调查具有破坏性.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层次,在每个层次都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适合的情况:个体的差异不大.分层抽样适合的情况:个体的差异大.折线图的特点:能较好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一批新型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B.调查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C.调查重庆市初中生视力情况D.为保证“神舟8号”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2.要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你认为合适的调查方式是.3.如图是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写出两条正确的信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4.如图是根据我市2007年至2011年财政收入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可得:同上年相比,我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年,比它的前一年增加_______亿元.5.某专业户要出售100只羊,现在市场上羊的价格为每千克11元,为了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该专业户从中随机抽取5只羊,每只羊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26 31 32 36 37(1)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什么?总体是指什么?(2)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6.某种电脑在七个月之内销售量增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2~6月销售量逐月减少B.7月份的销售量开始回升C.这7个月中,每月的销售量不断上涨D.这7个月中销售量有涨有跌【教学说明】题1、2、5考查的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样本、总体、个体等概念;题3、4、6考查的是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答案】1.D2.抽样调查3.(1)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9.6亿元(2)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4. 2011 505.解:(1)样本是5只羊的重量;总体是100只羊的重量.(2)5只羊的平均重量是:(26+31+32+36+37)÷5=32.4(千克),故100只羊的重量约为100×32.4=3240(千克),可卖3240×11=35640(元)6.C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点学生口答,老师将小结内容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主要讲解抽样调查问题,抽样调查要注意选取的样本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由样本估计总体时,要搞清总体和样本的比例及样本容量的大小.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盐津县六月上旬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轴对称3画轴对称图形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3
10.1.3 画轴对称图形1.使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对称后的图形.2.通过画轴对称图形,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的趣味感,培养审美情操.重点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画轴对称图形.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1.如图,作出它们的对称轴.2.如图,给出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那么如何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呢?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如图,实线所构成的图形为已知图形,虚线为对称轴,请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画的是否正确.(2)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你的方法是最简单吗?在格点图中,很容易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如果没有格点图,我们还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吗?画法:(1)过点A向直线L画垂线段AO,垂足点O;(2)延长AO至OA1,使OA1=OA.则点A1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做一做:你能画出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吗?画法:(1)画点A,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B1;(2)连结A1,B1.则线段A1 B1就是线段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做一做:你能画出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吗?画法:(1)画出点A,点B和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B1和C1;(2)连结A1 B1,B1 C1,A1 C1,则△A1 B1 C1就是△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三角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结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结论:先画点的对称点,再画线段的对称图形,最后画三角形的对称图形.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1】如图,方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B,C都是格点.画出△ABC 关于直线BM对称的△A1B1C1.分析: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结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解: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例2】如图,请把△ABC和△A′B′C′图形补充完整,使得它们关于直线l对称.(保留作图痕迹)分析:过点C,点B′作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结AB,BC,B′C及A′C′即可.解:如图所示:三、巩固练习1.下面是四位同学作△ABC关于直线MN的轴对称图形,其中正确的是( )2.下列各图都是一个汉字的一半,你能想像出它的另一半并能确定它是什么字吗?(有几个字的笔划在对称轴上).3.如图,先画△ABC关于直线l1的对称△A1B1C1,(直线l1过点C),再画出△A1B1C1,关于直线l2的对称△A2B2C2.4.如图,在网格中有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图形(阴影部分),用这两个图形拼成轴对称图形,试分别在图中画出两种不同的拼法.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10页“习题10.1”中第6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中学习数学.本课从最基本的图形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巧用幂的乘方分解因式幂的乘方公式:m n n m a a )()(==nm a , 它的逆向公式是:nm a =mn n m a a )()(=。
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面调查》优质教案
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面调查》优质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下第十章10.1统计调查(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全面调查。
统计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三个学段,尽管每个学段都提出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但要求不同。
本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掌握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征与制作,并能从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关计算或说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已经经过了两个学段的学习,但这些思想和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与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质的差异,学生要从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过度到不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的知识造成负迁移,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掌握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征与制作,并能从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关计算或说明;2、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步骤、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调查收集数据的步骤、方法与用划记法整理数据、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阅读、制作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学请认真阅读章前图中的内容,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1、章前图里的学生在做什么?他们正在进行统计调查2、我们为什么学习统计学?为了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从而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二、情景引入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舞蹈、歌曲、街舞、相声、戏曲五类表演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调查的对象是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解决.三、统计调查一般步骤(一)收集数据设计问卷调查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问卷中应该增加性别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统计调查抽样调查(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抽样调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统计调查抽样调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某个群体的情况,但又不可能调查所有人的情况?”(比如了解全校同学的阅读喜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抽样调查的奥秘。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抽样调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3)系统抽样的方法;
(4)分层抽样的方法;
(5)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素养;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调查活动的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概率与统计方法进行科学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 授课教师XXX总第41 课时课题统计调查(一)课型新授课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教学目标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
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重难点点抽样数据描述作出判断教具准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学生思考取什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么方法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二、新课。
教上述情况显然不能。
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学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
过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学生思考抽取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 抽取。
方法程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
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抽取人数200 500 300 1000在抽取的1000 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让学生列出表格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师生一起共同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合计百分比整理完成统计表A新闻11 125 103 239 23.90%B体育47 114 63 224 22.40% C动画55 53 18 126 12.60% D娱乐74 176 59 309 30.90%E戏曲13 32 57 102 10.20% 合计200 500 300 1000 100% 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统计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11新闻5.5%20025% 34.5%体育23.5% 22.8% 21%⋯⋯⋯⋯⋯⋯⋯⋯三、小结。
本节课仍然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对数据较大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这里仍然要注意抽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会计算出各个层次所占的百分比。
作业布置P159 第5题;P161 第11题。
正板书副板书统计调查(一)一、情景创设3、⋯⋯⋯⋯⋯⋯⋯⋯板书设⋯⋯⋯⋯⋯⋯⋯⋯⋯⋯三、小结计二、新课⋯⋯⋯⋯⋯⋯⋯⋯⋯⋯1、⋯⋯⋯⋯⋯⋯⋯⋯2、⋯⋯⋯⋯⋯⋯⋯⋯统计知识的教学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以来该部分内容既令教师教得吃力又让学生学得困难,学生花了很教学后记长时间跟着教师一步步地绘制图表,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然而学生对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的研究却很少。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统计知识,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干巴巴的数据,而是一个个具体又生动的情境。
丰富的网上资源,方便了学生搜集数据,Excel 的绘图功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效率,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既达到了学会用画图软件工具制作统计图表的信息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的教学目标。
一节课完成了原来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 授课教师XXX总第42 课时课题统计调查(二)课型新授课进一步巩固分层抽样的方法,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教学目标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
在分层抽样中的数据整理和描准确绘制各种表格和图形来重难点点述描述数据教具准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教上节课我们对数据较大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那么一般地对这类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常学生思考后回采用分层和按比例进行抽样)答二新课。
程上节课我们在500万观众中抽取1000名观众并按青学少年:成年人:老年人=2:5:3 的比例抽取后得到了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为200,500,300 人。
1.如果要抽取500 名观众,并按青少年:成年人:老过年人=3:4:3,则各段应抽取多少人数。
2.若在各段抽取的人数中对各节目的喜爱情况分别为:青少年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6;31;42;64;7,成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85;60;15;31;9,老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70;30;7;15;28。
绘制出500名观众最喜爱节目的统计表。
3.计算各个年龄段中对节目爱好的百分比。
4.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爱节目的变化情况。
注:1、2、3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作适当提示,对于第4点师生一起完成。
三、小结。
统计调查这一单元主要讲了调查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是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要注意抽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随机性,这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总体的数据较大、情况对象复杂时,就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在描述数据时,多采用的是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扇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的具体数目字;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各段的变化趋势。
作业布置P160第9、10题;P161第12题。
正板书副板书统计调查(二)一、引入板书设计⋯⋯⋯⋯⋯⋯⋯⋯⋯⋯二、新课3、⋯⋯⋯⋯⋯⋯⋯⋯4、⋯⋯⋯⋯⋯⋯⋯⋯1、⋯⋯⋯⋯⋯⋯⋯⋯三、小结2、⋯⋯⋯⋯⋯⋯⋯⋯⋯⋯⋯⋯⋯⋯⋯⋯⋯⋯教学本节所学的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后记从而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是一节自主探究课。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 授课教师X XX总第43课时课题直方图(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教具准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教师作适当点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拨。
二、新课。
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 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 收集的63 个数据。
教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学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过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程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组距172 1493233723,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划计频数149x152注:画记也可以写成频数累注意表格所表示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填写,实践。
计。
152x155155x158158x161161x164164x167167x170170x173合计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三、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2或则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40名队员,请试试看。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
作业布置P168练习(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P169第2题(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计正板书副板书设书板直方图(一)一、复习引入⋯⋯⋯⋯⋯⋯⋯⋯三、练习二、新课四、小结教学后记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条形图和扇形图的基础上,再次接触的一个新的统计图,主绍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是一节合作探究课。
初一年级第下册主备课:XXX 授课教师X XX总第44课时课题直方图(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说出该标矩形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重点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各矩形的高的确定和小长方形表示的实际意义难点教具准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教来描述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新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学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过⑴.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
如图:⑵.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程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频数小长方形的面积,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组距频数组距让学生观察P165 的直方图,教师作重点讲出各矩形所表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
示的意义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