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中峰初级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优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伤仲永》优秀课件
《伤仲永》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伤仲永》这一篇文章。
该文章位于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朋友仲永的感慨与怀念。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友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意义,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文章主题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伤仲永》。
2. 在黑板上列出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生僻词汇和句式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友谊的描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友谊的文言文作品,如《出师表》、《兰亭集序》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人教版
课题名称《伤仲永》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和节奏;3、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1、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归纳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小组讨论,分析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沦为普通人的原因。
3、学习本文见闻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内在联系常见文言词汇的理解;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重点及突破重点:疏通文章大意突破: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质疑,师生共同答疑解难。
难点及突破难点:分析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沦为普通人的原因。
突破:从第一段仲永父亲的形象入手,再结合第三段作者关于“受于天”和“受于人”的议论加以突破。
易混点及解决易混点:本课中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的用法和意义。
解决:了解“之”和“其”的常见用法和意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最佳词义。
能力生长点明白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预设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疏通第一段大意。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成才与天资关系更紧密还是与后天教育更紧密?请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二、投放目标,引领方法(见第一课时目标)三、互动求知,合作探究1、作家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字音和节奏:仲隶邑扳谒泯(1)、金溪民/方仲永。
(2)、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3)、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 /一乡 / 秀才/ 观之。
七年级下语文5-《伤仲永》人教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pān
环谒于邑人
yè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泯然众人矣
mǐn
解释加红色旳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以为异 给 写 题 全
自是
这
指物作诗立就
完毕
邑人
同乡人 同县旳人
奇之
以为……奇
稍稍来宾其父
渐渐;把……当做来 宾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父利其然也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旳人 旳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 扎克
13、天才就是99%旳汗水加1%旳灵感。—— 爱因斯坦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旳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旳忍耐 4.……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yì
pān
yè
正音,正确朗诵
chè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mǐn
正音,正确朗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北宋]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旳主张。继 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 一定成就。但因为保守派旳 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5 伤仲永》优质课教案0
5.伤仲永王安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2.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3.会流畅地翻译课文。
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预习课文,回答问题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哀伤仲永?哀伤仲永这个幼小天资聪明的神童因为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四.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理解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逐步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与背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如何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标记生字词。
(2)组内交流,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深入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全班交流答案,讲解错误原因,指导解题技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文,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同学: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同学准备课堂争辩。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公开课教案课文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干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同学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同学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问题组] a、全文可分为几局部,规范是什么?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3、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巩固训练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争辩。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争辩。
公开课教案:巩固旧知精读研讨引导同学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课文的两局部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局部?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叙事局部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局部是叙事,第二局部是说理。
两局部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在第二局部的议论。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安石(2)简介课文背景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揭示文章主旨。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人才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板书设计【板书】伤仲永作者:王安石课文结构:总分总主题: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2.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人才的理解更加深刻。
(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六、课件设计1.课件《伤仲永》2.课件内容:(1)课文原文及注释(2)作者简介(3)课文结构分析(4)重点词语解释(5)课堂练习题(6)教学反思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优质课《伤仲永》课件.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优质课《伤仲永》课件.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友情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3.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4. 段落分析: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间的感人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表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伤仲永》2. 生字词:英年早逝、怀念、感慨、表达手法3. 段落分析:文章结构、表达手法4. 主题思想:对友人的怀念、感慨生命短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
答案: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回忆与仲永的友情,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
2. 作业题目:请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段关于友情的文字。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伤仲永》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5 伤仲永 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
(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师:你能背吗?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
人教版初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5 伤仲永》优质课教学方案0
一.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难点:2.了解“之”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明确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组讨论1、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阶段呢?4、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展示: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流露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阶段呢?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第一阶段写得最详细暗含文章主旨,符合作者写作意图。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4、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议论中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人教版初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5 伤仲永》优质课教学方案2
伤仲永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升准确翻译课文的水平。
3.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点1.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学习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2.查找王安石的相关资料,课上介绍二、课堂展示(一)预习检测(二)解题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并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3.理解文章大意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②对文中的"之""于"实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当堂检测抽问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文言词汇2.翻译句子二、研读赏析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5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2、弄懂文章主旨【教学突破】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师应抓住“朗读”来实行教学,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延伸】教师准备:1、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持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实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三、预习检测:读准下列字音隶邑扳谒称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2、学生听范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及感情。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师生从字音、停顿、感情上实行评价。
)4、全班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译读课文、合作探究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协助。
六、精讲点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的文言字词:1、通假字:扳通“攀”2、一词多义:之、于、其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写名词活用为动词(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3)、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活用为动词3、几个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2)、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3)、还自扬州倒装句,准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七、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2、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初一语文伤仲永优秀公开课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中的伤仲永故事;2.分析伤仲永的性格特点和境遇;3.学习掌握古诗词的欣赏和背诵;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伤仲永的故事背景介绍;2.伤仲永的性格分析和形象塑造;3.古诗词的欣赏和背诵;4.诗文创作和思维拓展;5.品味伤仲永故事的真谛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伤仲永的性格特点和境遇,并通过诗词欣赏与背诵展现;2.引导学生进行诗文创作和思维拓展。
四、教学方法1.阅读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互动讨论和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看一段介绍伤仲永故事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谈论对伤仲永的第一印象。
2. 伤仲永的性格分析和形象塑造(10分钟)•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伤仲永的性格特点和境遇,通过课文片段和相关古诗词来进行分析和欣赏。
3. 古诗词的欣赏和背诵(15分钟)•选取与伤仲永故事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背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和表达技巧。
4. 诗文创作和思维拓展(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伤仲永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诗文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创新思维和个人情感。
5. 品味伤仲永故事的真谛和价值观(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伤仲永故事所传递的真理和价值观,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6. 课堂练习(10分钟)•批判性思维题目:你如何评价伤仲永的行为和牺牲?请给出你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资源1.视频教学资源;2.相关课文片段;3.古诗词选集;4.诗文创作习作范文;5.课堂练习题目。
七、学生评价与反馈在课堂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收获,为后续教学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复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获奖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 ”;乙文中陈际泰 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 却能“ ”。(用原文)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 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三、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1、邑人奇之 2、 父异焉
四、词类活用
以……为奇
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
意 动 用 法
以……为利 ; 以宾客之礼相待 认为……有利可图
七:内容理解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用原文)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的语句是:(两处)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 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 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 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 见 之 怒 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所 , 踞高阜而 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 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 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 无若际泰者。(《明史》)
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 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可以看出后天的 努力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 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 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 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 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 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 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 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 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 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 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 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 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 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 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 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 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 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的人,不让(他)学习。
5.你认为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除了其父“不使学”以 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示例:其父没有学识,目光短浅,不懂教育;周围的人 们一味地捧杀;重利轻学、趋炎附势的社会环境…… 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联系社会、自身,畅所欲言。
本课小结 让我们记住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 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同学们珍 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 会有用的人。
(三)领悟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三句中的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明确: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 形象跃然纸上。 2.第三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就事论理, 辩证有力,明确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北宋]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
故事,积累文言词 汇。 2.梳理情节,探究、 学习写作技巧。 3.分析人物形象, 感悟文章所蕴涵的 道理。
推进新课
一、知故事,记词句 1.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读、重音、感情 的处理。
2.结合课下注释,读读译译,圈画难词、难句,同学 之间交流。 3.教师检查、点拨,学生释疑、识记。
三、懂人物,悟道理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 怎样看的? 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把方仲永 当做赚钱的工具。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 “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 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触。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 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 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 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 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 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 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们不禁想问,到底是谁造 就了神童的悲剧呢?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 当做宾客。
3.最后一段中“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 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 能的人。 4.学完本文,再思考题目中“伤”的含义。 明确:“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 的哀伤、惋惜之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也。 翻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了。他最终 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于:比。 于:被。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幼年时天资过人的神童方仲永才华衰 退,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
二、理情节,学写法 (一)理清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以议论的表达方 式为主。
2.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 用意何在?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闻 详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见 略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叙述真切可信,有力地突出了文 章主旨,体现了“伤”的含义。
闻 略
3.课文展示了方仲永什么变化?这体现了本文什么写法? 明确: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 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 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这是先扬后抑的 写法,其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 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 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二)体会写作特色 1.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 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 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