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化和异化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英语)
下面请看一些例子:
一、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在汉语中有相应的对应体:
1、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2、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3、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4、lucky dog
幸运儿
二、相应的汉语中的许多表达方法,在英语中也可以找到相应 的对应体: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周红娟【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它们并不矛盾,只是取向不同,重要的是如何恰当选择。
本文在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两者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习语翻译一、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有不同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
1.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归化。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了什么。
他重视读者反应,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文本。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异化。
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
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该差异。
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二、归化与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
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
下面以实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靠拢目标语的文化表达。
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忽略形式,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内容。
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差异。
如果习语译文的表达内容和形式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对于与宗教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最好采用归化,比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运用归化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译为“上帝的磨转得慢,但一定会转”目标语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作者:胡静闫世晓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2期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
这种行为要通过语言之间的转换来完成。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同,如风俗传统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这种转换就显得相当不容易。
如何很好地进行转换,真实反映另一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许多翻译家们提出了很多的翻译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异化和归化。
归化就是译文应像目的语一样流畅自然;异化就是译文应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应能传达“异国情调”。
那么这两种策略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理论依据。
一、归化和异化的理论基础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之一。
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的理由: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翻译中归化异化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翻译中归化异化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摘要: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两种翻译策略对文化的传播,交流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归化与异化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归化异化英语习语翻译1 引言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两大主要的翻译方法。
而且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两种方法选择的争论。
直译主张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与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译文的异化;而意译主张改变原文的风格,但是保留原文的内容,这也就导致了译文的归化。
因此,归化(adaptation),又称domestic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异化(alienation),又称foreigniz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王戈冰,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001)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因此在语言翻译中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源文化与目的语的差异。
在处理方法的问题上,温努提(Venuti)就概括了归化与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他说: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方法,前者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文化之中,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后者则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外国去。
”(载张美芳2001:31).对于翻译中到底是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近年来,以上两种翻译策略的争论也日趋激烈,以习语的翻译为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习语,由于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也造成了这些习语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在译文的语言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习语。
因此,如何处理源语与译语中文化个性浓重,表达方式相差甚远的习语呢?翻译习语时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呢?本文着重研究这两种研究策略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2 习语的定义及其特征2.1习语的定义所谓的习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归化与异化在汉语歇后语英译中的运用
归化与异化在汉语歇后语英译中的运用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歇后语按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双关式歇后语和比喻式歇后语。
本文拟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出发,谈及歇后语的构成及类型,探讨汉语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歇后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一、引言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具有语言生动、诙谐幽默、富于哲理、启迪人生等特点,是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歇后语不仅在社会各阶层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文章中也随处可见。
从翻译角度看,由于歇后语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成为汉语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对译者无疑是一大挑战。
如何再现歇后语的语言风格和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同时,歇后语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歇后语这一名称,如果直译成英语,是“rest-ending sayings”or“post-pause expressions”。
根据其结构,也有人译作“exam ple-explanation-sayings”[1](P64)。
1986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的语言教授汉语学家罗圣豪先生(Prof.John S.Rohsenow)在其编著的《汉语歇后语词典》中译歇后语为“enigmatic folk similes”。
“similes”指歇后语一般由喻体+本体组成,喻体是形象的比喻,本体是对前面喻体的解释,说明其实质意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folk”表明歇后语起源于民间,在日常口语中用得尤多;“enigmatic”表明这种表达方式具有谜语的性质和特点,也可以说是由谜面(喻体)+谜底(本体)两部分构成的一个谜语。
因此,“enigmatic folk similes”基本上反映了汉语歇后语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特征。
习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 要:本文阐述 了归化 与异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英汉文化差异在习语 中的体现 ,并借助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的灵活运用,
提 出 了汉语 习语 的翻 译 方法 。 关键 词 : 习语 翻 译 归化 异 化
汉英两种语言均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习语 。所谓 习语 ,即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句,是语言在使用过程 中形成 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汉语 习语的翻译,早就是译界关注的一道景观 。 译者所面I 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更是一种语 言文化的传递过程。 } 缶 传统翻译涉及两个翻译原则 :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主要是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对两种语言形式 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 式所折射的文化差异作出不 同的处理 。文化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文化之间总存在着大大小小 的差异 ,这就决定 了习语 翻 译 中归化 和 异化 都 是不 可 或缺 的 。 1 理 论 依 据 . 所谓归化 ,就是要求译者向 目的语读者靠拢,用 目的语读者习惯 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源文的内容,主张以纯熟地道的译语和与 源语言相关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而本族文化中无语言表达 的形象,则站在本族文化 的立场上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解释 。从这 个角度 ,归化相当于意译。归化法 的优点在于使译入语的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不会产生陌生感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归化, 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所谓异化 ,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表达方式来表达源文的内容,保留构成源语言的文化因子, 即源语中特有的而译入语中没有的语 言文化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异化相 当于直译 。异化翻译的方法有助于译文读者 了解源 语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异化 ,则会影响中国读者对译 文的理解,反而不利于文化 的交流 。 归化和异化可看作意译和直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完全等 同于意译和直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 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归化 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 、诗学和政治层面。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 ( ia EA N d .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
异化和归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异化和归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作者:王荣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7期摘要: 异化和归化不仅可以从语言层面上来讨论,而且可以从大的文化背景下来透视问题;异化和归化是一对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异化的问题也有可能经过一定的时期之后变成归化的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合理运用异化法和归化法,它们是矛盾的两方面,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关键词: 翻译归化异化直译意译一、异化和归化的理论来源归化这一理论来自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异化则来自于十九世纪的德国。
异化和归化这一对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差异。
异化和归化问题历来是翻译界争执的两个重要概念,国内外对此问题的论述不在少数。
有人认为异化翻译法好,因为可以更充分地体现源语文化,更加具有异国风味。
有人则认为归化翻译法好,这样可以使读者通过最熟悉的途径了解异语文化中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利于读者接受。
本文从这两种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来分析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合理运用。
二、区别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这两组概念范畴直译与意译是翻译学中常见的一对术语,由于它们与异化和归化这两个概念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被混淆。
我认为有必要在开篇对这两组概念作一简单的区分,以便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组概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首先,直译是指对原文从字到词,亦步亦趋的翻译方法,意译是指并不拘泥于原文字词,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的翻译方法;而异化和归化是指译者向原作者靠拢还是向读者靠拢的问题,向原作者靠拢的翻译方法是异化法,向读者靠拢的翻译方法成为归化法。
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把意译等同于归化,把直译等同于异化。
这是因为直译和意译这对范畴是参照于原文来说的,只是简单地从语言层面上就可以判定。
而异化与归化问题有更宽泛的范畴,它们从简单的语言层面摆脱出来,在大的文化背景下透视翻译问题,还牵扯到价值观念、诗学传统等问题。
其次,在任何历史时期只要拿出原文和译文作一番比较,就能立刻判断出译者是采用了直译法还是意译法;而异化与归化问题却是动态的问题,因为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异化的译文,也许随着历史的推移,原先对目的语文化产生剧烈冲击的异化问题有可能被受容后,被现代人视为一个归化的问题。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中英文习语互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中英文习语互译中的应用作者:宋科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归化、异化都以原语是译者的外语,译语是译者的母语为前提。
本文首先分析了习语常见的译法,然后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英文习语互译之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应该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从而使得中英文习语互译更好的表达出来,要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完成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归化异化中英文习语翻译翻译是一项传统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活动,翻译有着自身复杂性以及历史性,因此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翻译之中,往往用到归化与异化的策略,总体来说,归化策略便是使得译本能够贴近读者,使得读者对于文章理解更加的深刻,便是将文本拉近读者,异化策略则相反。
归化、异化体现为两种方法取向,可以视为一种策略性的抉择。
1 习语常见的译法人们使用习语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表达意思,二是要表达得生动形象。
习语是是在生活之中,长期沿用的,并且整体的词语有基本的固定的结构。
具有着一定的特征性,整体性、言简意赅、含义精简以及意义含在字面之下;另外,词语结构相对紧密,而且具有着一定的凝固性,不可变动性,汉语习语的形式以四字格居多;而英语习语的形式则不定。
1.1 直译、意译与套译法直译就是同时译出修辞意义与字面意义,如:“趁热打铁”就是从英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直译成汉语的。
如果习语中词语所指事物是全人类共有的,不是来自典故,就可以直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其中词语的联想意义,再以逻辑推理,推出整个习语的修辞意义。
在英语成语翻译之中,有些成语可以应用多种翻译方法。
例如,“覆水难收”可以意译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也可以直译为 Split water cannot be gathered;还可以套译成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作者:胡伟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归化与异化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中心问题。
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不可取的。
但如何做到平衡,把握好“度”,也是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语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在翻译习语时,要注意文化的异质性,使归化与异化达到辩证统一,这样有利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渗透。
本文通过对比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特点等,讨论如何运用两种翻译理论指导习语的翻译。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一、文献综述1.归化与异化理论的源起与发展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异化和归化这一对对应概念,以指两种相反的翻译策略。
“归化”通常是指使译文自然流畅,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规范。
归化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减少对原文的更改,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情调。
简言之,异化倾向于源语文化和原文作者,归化倾向于译入语文化和译文读者。
2.归化与异化理论的争论如何处理异化和归化的关系是翻译中的核心问题。
对于保持原作的风格还是力图让读者读懂的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要么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施莱尔马赫认为,两种方法之间是截然相反的,无论采用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坚持到底,如果将二者混合使用,必将产生不良后果,使译作的读者无法理解原作的意图。
韦努蒂认为,“流畅的翻译策略会覆盖文化差异,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他把归化翻译视为一种强大的文化霸权,因此“异化翻译可以被视为一种反对民族主义的形式”,而他本人明确表示自己倾向于“异化”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其实是一种“抵抗式”的翻译,故意采用一种不流畅的翻译风格,凸显源语文本的异质性。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及其他提倡归化翻译的学者认为归化的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试图把源文本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强加到目标文本不仅不现实,而且危险。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王宁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简短又生动形象的短语或句子,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
现如今,世界各国间交往日益密切,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贸等方面,文化交流也在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习语的翻译与传播尤为重要。
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差异,中西方习语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使读者能够更加明晰习语翻译时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若习语翻译不当,极有可能造成误解。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语言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偏差。
近年来,习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尤金·奈达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①(郭建中,2000)。
我国学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分为两派,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归化法,以梁实秋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异化法。
本文将主要探究英汉习语互译时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并且也将重点对归化异化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已越来越重视,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习语的翻译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英汉习语翻译现状的研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习语翻译策略,有效地提高英汉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一.文献综述为了世界各国文化能够良好传播,习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
归化异化策略是英汉习语翻译时所采用的的主要策略。
本章将简述对归化异化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学者英汉习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一)归化与异化定义归化与异化最早是由韦努蒂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论英汉词典中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 化 ” 异化 ” 两 种 翻译 方法 是 近 年来 翻 归 与“ 这
译界讨论较多的话题 。这对术语是 11 83年 由德国
收稿 日期 :051 -7 20 .21
作者简介 : 马琳(90一 女 , 18 ) 西南科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 20 04级研究生 , 究方 向为双语词 典理论及缩纂 。陈丛梅 , 研 西南科技 大学外 国语学 院教授 、 硕士生导师。
关键 词 :英汉词典 ;习语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中圈分类号 :H 1. 35 9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7 6 2—62 (0 6 0 — 03— 4 1x 2 0 ) 1 0 8 0
词典学家兹古斯塔早前为双语词典所下的定义 是“ 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 的词汇单 位之间找 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 [ 《 ” 。1H 因此在双语 】o
・
8 ・ 3
维普资讯
种 语言 的 翻译 , 以 对 归化 与异 化 的 研究 也 同样 可 所
载 的文化 内涵 。
以拓展到双语词典这一领域。词典翻译有其不同于 文学翻译之处 : 首先 , 词典被公认 为是一种工具书 ,
有解词 释 义之 功 用 。 因而 在 观 、 性 的原则 , 量 避免 过 多个 客 理 尽
1 以动物作比喻的习语 . 英语中存在许多以动物作为喻体的习语 。由于 风俗习惯 的差异及英汉两 个 民族传统价值 观 的不 同, 英汉两 种语 言 常用 不 同 的动 物 作 为 喻体 来 表 达
人感情的介入 ; 其次 , 双语词典翻译是一种不完全语 境甚至是无语境条件下 的翻译 , 这就要求双语词典
特点就决定 了“ 双语词典对单语词典 而言 , 其本质 特征是 对 译 , 即两 套 符 号 的对 应 ” 【l ’ 种 “ 。2 这 J 对 应” 很容易给词典使用 者造成 一种错觉 , 使他们 认 为在 目的语 和源语 之 间有 一种 逐字 对应 的关 系 。然 而, 事实并非如此。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典各 个义项翻译时还必须充分考 虑使 目的语更恰当、 准 确的表达源语 , 以免造成 因词典使用者理解上 的偏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习语中翻译中的运用
A Brief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Foreignization in Idiom TranslationXXAbstract: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also transfer of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re are cultural differences due to the distinction in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ways of thinking, etc. Such cultural differences give the two languages unique cultural charm, but also bring barriers to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For this problem, theorists put forward the two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m in idiom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main strategy for idiom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s supplement one because of it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in cultural exchange and enrichment,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Key Words:idiom translation; culture;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application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习语中翻译中的运用XX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化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Proverb Translatio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onghe University Luo Xuan[Abstract]Proverbs are culture-loaded linguistic symbols. The E-C/C-E proverb translation involve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employing foreigniztion instead of domestication in proverb transl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mainly employed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conveyance of the cultural peculiariti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wherever necessary domestication should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natural and fluent expression, but domestication should not distort the cultural flavor of the original.[Key words]proverb, culture,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1.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roverbsAn English proverb says, “Proverbs ar 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 ence.”Proverbs, existing distinctively and numerously in almost every language, are the panoramic picture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raits of a community. They are an important integrated part of a language and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essenc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a nation. In content, proverb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tory, religion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a nation.In form, Proverbs are presented by sentences that cannot be substituted randomly. As a gem of a language and a mirror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cepts of a nation, proverbs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thout proverbs, a language will lack vitality, vividness and expres siveness. A proverb is defined as“A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s”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2). The famous Chinese《辞海》(2000) explains tha“t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的异化与归化
Assimilation or Dissimilation——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作者: 杨文伟
作者机构: 云南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蒙自661100
出版物刊名: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异化 归化 英语习语 英汉翻译 汉语 翻译方法
摘要:异化和归化是英汉翻译中两种基本方法.通过对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异化和归化译法各有春秋,难分优劣.在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只有合理、适
度地使用异化和归化法,才有利于中英文化的顺畅交流,才能促进中英文化建设的互补和繁荣.。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要:归化法与异化法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61-65.摘要:归化法与异化法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归化和异化在习语和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分析了如何结合具体语境来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关键词:归化异化英汉互译实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
因此,英汉互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个性,译者如何处理由于文化的个性所造成的文化差异成为了英汉互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针对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问题,产生了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法与异化法1.代表人物及相关理论翻译的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发表一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他说:“翻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个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由此,他提出了以原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两种翻译方法,但并没有给它们予名称界定。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时不应该只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他将“读者反应”作为功能对等上的特征,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即译语读者对译语信息的理解反应要与原语读者对原语信息的理解反应大致相同,译者可以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其次才是形式风格方面。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9-23T06:22:15.15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第14期作者:郭宏伟[导读]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郭宏伟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370212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因此,翻译谚语时既要准确理解其本身的意思,还要体现其背后的民族特色。
一般说来,翻译英语谚语时主要有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但如何正确地选择翻译策略是翻译好英语谚语的关键,所以本文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
关键词:异化;归化;英语谚语;翻译一、引言谚语是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语句,常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
在内容上,谚语多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在形式上,谚语的表达方式、结构特征等也浸透着民族语言的特色(阮玲会,2015)。
英语谚语作为西方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并吸收彼此的异质成分,来丰富本族文化,并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如何将谚语文化传递给国内外读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什么翻译方法,因此,有必要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英语谚语汉译中异化与归化的优势及局限性2.1英语谚语汉译中异化的优势及局限性异化翻译策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翻译过程中顺应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借鉴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文本的真实内容(徐劼成,2018)。
因此,异化翻译能够更准确、更充分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
虽然使用异化翻译法能够忠实于源语言,但有时也会让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无法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以至于排斥和疏远源语言。
“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运用“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运用【摘要】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近十年来翻译领域里的热门话题。
这两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本文基于异化和归化的理论根底,着重分析杰克·伦敦所著?野性的呼唤?的两种译本,分析异化和归化的优势和缺乏,提出在翻译中应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归化,异化,野性的呼唤一、引言国内有很多分析讨论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推进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异化能向读者展示源语言的文化,然而归化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意思,让读者更加明确,二者各有优势各具特色。
二、理论依据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所谓异化是指偏离外乡主流价值观,保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文的异域性,成心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说法是动态对等说,具体来说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然而,归化是把指在翻译中采取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奈达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那么,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奈达还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
三、文本分析杰克·伦敦所著的?野性的呼唤?有几种译本,本文作者找到了孙法理所译版本和张勇所译版本,并对他们的译本做了比照,他们对同样文本的所译风格不同,译本给读者的感觉也就不一样,有些地方用归化更有韵味,有些地方用异化更符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