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合集下载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能有效达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

首先,异化是一种比较保守、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在异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紧密地遵循原文,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不去尝试太多的权衡,从而与原文保持一致,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本意。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我要去商店”,就是一种异化翻译。

其次,归化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翻译策略,它强调的是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追求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度和接受度,所以会有更多的权衡和变通,从而让译文更加地地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中文“我要去商场”,就是一种归化翻译。

由于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意,因此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可能带来译文的生硬和死板感。

而归化翻译更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也容易给译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容错空间,有可能会牺牲原文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译者的语言能力来恰当地选择异化或归化,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与流畅性。

总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互斥,而是有机结合,在目标译文中协调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求真求实、富有感染力。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 23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苏州大学/彭硕【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在进行西班牙语-汉语翻译时如何遵从“归化”与“异化”的原则,避免“翻译症”和“外国腔”,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好的接受度。

【关键词】西班牙语 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何为归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

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

译入语读者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文章或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为此,外译汉时经常使用四字格成语,用译入语中的形象代替译出语中的形象,如以下几例:1)La noche gana el día en invierno. (昼短夜长)2)Se hizo rico de la noche a la mañana. (一夜暴富)3)El náufrago herido se encontraba entre la vida y la muerte. (生死攸关)归化能使译文增彩生辉,感染力强,在一些情况下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使用得当,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但如果滥用,就会造成“以辞害义”的结果,看如下实例:4)Si Echevería consigue un tercio más de votos ,sufriremos una derrota total. (不能译成:如果埃切维利亚再度掌权,我们可就败走麦城了。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一、异化与归化的含义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Foreignization: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e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 and absorbs foreign language expressions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Domestication: the language tradition that abides by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 of native language .二、翻译实例:1、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his head in the clouds sometimes , but his feet always on the ground .异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的头有时要放在云层中,但他的脚应该永远站在地上。

归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应该有时富于幻想,但时刻必须从实际出发。

2、Go to law for sheep , you lose a cow .异化法翻译:为了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

归化法翻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异化法: trump card王牌sour grapes酸葡萄grade inflation分数贬值归化法:talk horse吹牛at a stone’s throw近在咫尺,一箭之遥wet like a drown湿如落汤鸡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猪A big reward will make the brave come forward.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Only a headhunter like Bo Le---an ancient Chinese good at headhunting fine steeds---can discover talented people. 有伯乐而后得千里马。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223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刘畅(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翻译界争论了多年的两大翻译策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大家的争论主 要集中在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

总体来说归化和异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也表达了译 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把握。

在我看来异化不能算作能与归化抗衡的一极,它只是在归化无法顺利实 施时的一种暂用手段,归化才是万古不变的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本文将针对几例异化定义做浅显的反驳,但 是也要肯定异化在几个领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化异化存在的必要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223-02翻译从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无论是中国或是 西方,翻译的历史相当悠久。

但是翻译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一系列翻译理论还是近代才开始的,本文以下观点都 是针对英译汉角度谈归化与异化。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⑴中提 出来的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 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 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 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 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一) 对归化的理解归化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须到位,与作者建 立起心灵沟通,真正了解作者意图,利用自己对译人语的 理解优势,站在读者一边,给读者讲述作者的故事。

(二) 对归化的态度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 译人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

这都是我 们可以做到的。

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 众更快捷地读懂外国作品、文化等等,而不是不负责任地 全部罗列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前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

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朱晶来源:《消费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

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往越来越多。

在各种交流中,翻译活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而在翻译中灵活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就可以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不但可以完成传递原信息的目的,还可以传递文化,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一、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即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即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一)归化翻译法在翻译活动中,有时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会出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在此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其缺点则是无法深入了解译作的文化本质。

例如,英语成语中as timid as a rabbit(or hare),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经过这样的“归化”处理,就会使读者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接受了。

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

在 目的语中表现文 化差异 。异化 翻译追求最 大限度的等值 。 但是 , 异化 翻译也有 自己的劣势 , 它常常使译文 句式生硬 , 晦
涩难懂 , 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 困难。常见的异化 翻译 策 略有“ 音译法 ” 和“ 直译 法” 等。
归化 和异化 问题 涉及某些含 有文化色彩 的语 句 的翻译
译文 ( 1 ) 简洁达意 , 但丢失了原文 的文化 内涵 ; 译文( 2 ) 再现 了原文意义 , 且形象生动 , 但“ 诸葛亮” 一词属归化过度 ; 译文 ( 3 ) 则 同时满足 了达 意、 顺畅性及 文化 内涵 的传达几方 面, 因此比前两个译文要 更胜一 筹。其 实 , 如果 根据 以上 两 条标准 , 很多我们认为 已有定论的译 法都是可 以商榷或改进 的。比如 K a K r p H 6 r a r l o c ,  ̄ e Ⅱ 0 , 人们~ 向认为应该按归化 法译为 “ 如雨后春笋” , 这当然是可 以的。但我们 能否用异化 法译为 “ 如雨后的蘑菇 一般” 呢?笔者认为 这也是完 全可行 的。无论是从“ 蘑菇” 这种植物在国内的普及范 围, 还是从人 们 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来看 , 绝 大多数读 者都应该能理解 并接受这种译法。当然, 在翻译 中遇到那些文化 因素特别浓 厚 的词语时 , 由于两 种语言 间文化上 的巨大鸿 沟 , 仅 靠异化 法 可能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其意 , 这 时可尝试 在异化的基础上 加 释意 的方法来处理 。
多数 翻译教材都认为应该 直接归化译 为“ 多此 一举 ” 。不过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可以商榷 的。如本例 中的两种译文 , 译文
问题。处理翻译 中的文化 因素应该是归化 还是异化的 问题 , 主要应考虑 以下 两条标 准 : 1 ) 译 文是否 有 利于原 作 意义 准 确、 顺 畅的传达 ; 2 ) 译文是 否有利 于不 同语 言间 的文 化交 流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简单回忆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

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开展。

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

1归化和异化概述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translati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

而意译那么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hleiera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

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

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

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

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

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

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开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议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常常被用来处理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探讨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对翻译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一、异化策略异化策略,即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态、文化特征和习惯用法,对目标语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整。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留现象学、文化背景或学术观点等议文学特色。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异化策略:1. 保留原文结构与语序: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即使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不自然或怪异。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论述思路。

2. 保留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议文学中常涉及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为了确保学术准确性,翻译者应该保留这些专门的名词,避免译语化或替换。

3. 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个性,翻译者可以尽量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切原文。

二、归化策略归化策略,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或阅读习惯。

在议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可以提高读者的可理解性和阅读流畅性。

以下是可采取的归化策略:1. 转换句式与语序: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句式和语序,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通顺。

2. 考虑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需注意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中可能引起歧义或不易理解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以保持理解的连贯性。

3. 使用本土化词汇与习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使用本土化的词汇和习语,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增加读者的亲近感。

结论: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们在平衡原文风格保持和适应目标语言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工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确保翻译品质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

“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

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

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

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

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

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作者:孙楠楠来源:《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第22期摘要:长时间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做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本文从理论与翻译实例两方面来论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并试图探索“归化”与“异化”使用中度的把握的问题。

一、“归化”与“异化”释义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对立意见,即归化(domesticating)与异化(foreignizing).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谈到这两种翻译方法:“就文体和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尓马柯区分的两种翻译方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来”。

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指以目的语为文化归宿的翻译方法,运用目的语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译文通俗易懂,跟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它不考虑原文的目的和形式,而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尽可能地达到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在英美翻译文化中,一直以归化理论为主导,其主要代表是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倡功能对等,强调原文和译文读者反映的对等。

而异化翻译则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语言和文化特色,以便更好地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其目的是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二、“归化”还是“异化”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近年来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被西方大众所接受的翻译,功夫为Koufu而不是Shadow Boxing,豆腐为tufou, 麻将为majiang等等。

这些词汇采用的都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而不是归化法,可见这种异化法翻译的词汇还是为大众所接受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国外旅游,可以更多的收到异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浅析如何处理科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浅析如何处理科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浅析如何处理科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科技翻译的两种策略,是同一个问题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哪一种更能促进文化交流成为选择标准。

关键词:科技翻译归化异化关系1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1.1 什么是归化和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策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二者必选其一,只是采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异化翻译策略从语言上讲,要求译者尽可能向原文靠拢,以凸显原语言的文化特征,这就势必会打破译语的语言规范性,牺牲其流畅性;从文化上看,则保留原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以达到翻译的根本目的,即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

例1.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异化翻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归化翻译:捷足先登。

1.2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基于以上所述,归化和异化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弱点,所以翻译文章时,应两者兼用,可以吸收一种翻译的优点来弥补另一种翻译的缺点。

因此,归化与异化是互补的、相关的,而不是矛盾的。

过分强调归化法会歪曲原文甚至误导读者,而过分强调异化也导致本土文化危机。

归化和异化是同一个问题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

1.3 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区别翻译界对这两组概念的混淆由来已久,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历史上,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这两组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涉及面不同:直译与意译涉及面只是原文的语言特点,是根据译文对原文语言的忠实程度来界定的,而一个特定的原文和它的某一个译本的文本状态是客观的、静止的,不以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也不因审视者的不同而变化。

第二,层次不同:直译、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指导前者。

方法和策略是有一定联系的,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与目标。

2 科技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1 科技翻译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各种科技书籍、实验报告、论文资料;二是设备操作规程、产品使用说明手册、专利说明;三是各类有关科技的会议、影片、录像、光盘等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有声资料等。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22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西安翻译学院/王媛【摘要】本文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首先简要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差异并举例说明,接着在实际运用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比较,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策略 归化 异化 运用翻译过程中有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也不例外,它们各有利弊,不能偏向其中的哪一种,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

其实这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在翻译过程中究竟用哪种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笼统而言。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及差异归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指在文学翻译中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这是一句英语谚语,字面意思是“好狗应得到好骨头”。

如果这样翻译,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就没有译出来,让中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而译文归化为“有功者受赏”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再如将Mary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这句译为“玛丽出生在富贵人家”就是一种翻译中的归化。

如果译为“玛丽是嘴里衔着银勺子出生的”,虽然文字表达还算通顺,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义。

当然此句也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式,但需要套用汉语的现成喻体——“嘴里衔着金汤匙出生的”。

这种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文化色彩上,都是一种“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翻译”,其特点就是译文的语言地道,意思清楚,读者易懂。

相反,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指在翻译策略上迁就原作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倾向于外来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S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er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译为“她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块手帕抹着她那鳄鱼般的眼泪。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作者:颜春晖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2期摘要:在翻译界,长久以来,就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恰当手段之一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主要的方式,是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一节选英文原著的翻译,来分析对归化和异化手段的选择,并说明两种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引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译者应充分认识构成矛盾的各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从主要方面入手,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这里提到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本文试在节选翻译美国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 1849-1909)的代表作《针枞之乡》的第20章之过程中,就译文当中所遇到有关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二、关于原作及作者萨拉·奥恩·朱厄特是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以缅因州沿海渔村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其文笔简洁大方,坚定、纤柔、有趣而成熟,她是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亦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乡土作家中最重要的女性作家。

《白色苍鹭》(A White Heron)是她最著名的短篇之一,1896年出版的《针枞之乡》又译《针枞之乡和其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是她公认的力作。

在了解了这样一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要关照到相应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注意到语言特点与相关的修辞。

《针枞之乡》讲述的是关于海滨小镇和当地沿海渔村里村民的生活故事,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文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地方文化和一些专业名词,语言晦涩难懂,如老渔夫的语言,一些捕鱼器具的描写,个别难理解的长句等,在翻译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源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试着将其不减风味地使用目的语翻译出来,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之一的归化。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

归化翻译是指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等因素调整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异化翻译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显示出原文的独特性。

下面将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进一步阐述和比较。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转变”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将尽量使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相符,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归化翻译注重语言的通畅和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构造复杂的句子。

通过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异化翻译则是一种以“保留原貌”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气、风格和文化特色,尽量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调整。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文更忠实地保留原文的独特魅力和神韵,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结合运用,取长补短。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翻译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时,可以使用归化翻译,将源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名称或概念,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在一些文化类的作品翻译中,例如文学作品、诗歌等,可以使用异化翻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原文的内涵。

总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策略。

归化翻译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异化翻译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姚琦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8年第4期摘要:文化差异是翻译中最难逾越的鸿沟。

翻译不能拘泥于字词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含义。

与其说翻译是语言文字的翻译,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

恰当地应用异化和归化策略,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异化;归化;目的语;源语言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翻译过程中,将相对陌生的语言文化转化为相对熟悉的语言文化,需要正确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

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科学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文化的桥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异化和归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们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翻译思想指导下,对作品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文化转向。

异化即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也指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言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的语。

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译者倾向于介绍异国风土文化,倾向于发挥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倾向于丰富目的语文化。

归化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译者要把原作者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转化为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

归化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译文,使文章更具趣味性。

二、异化和归化的相互关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瓦里在归纳总结各国翻译家的实践经验之后,提出了12条翻译指导原则:必须译出原文文字;必须译出原文意思;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必须反映原作风格;必须反映译作风格;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班级:外语学院、075班学号:074050143姓名:张学美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

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

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

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

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

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

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

头一百年的文学翻译:归化为主调19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初始阶段, 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180 多种。

在林纾、伍光健、苏曼殊等人的带动下,20 世纪头十年掀起了一股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

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但晚清的文学翻译并未实行这三字标准。

当时,小说被选作改良社会的工具,并非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或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低世、醒世”的社会功能。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

为了博得读者的喜爱,译者大多采取译述法,常常出现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现象。

以林纾为例,他的译文不能说一点“异化”成分也没有,比如他把honey moon译成“蜜月”,就是典型的异化译例,但他更多的是采取归化译法,如他描写福尔摩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谈;而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体的古文,则被胡适责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因此,,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引进少量外来词之外,基本上谈不到异化翻译。

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不少作家、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

从翻译的策略来看,这次运动带来了两个可喜的变化:其一,彻底废除文言文,无论写作还是翻译,一律通用白话文,大大推动了国语标准化、统一化的进程;其二,翻译界出现了“欧化”主张,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

在提倡欧化译法中,鲁迅同样发挥了旗手作用。

早在 1 9 18 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陈福康,1 992 : 176 )1925 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陈福康,1992 : 176-177 ) 1934 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固有的白话不够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

”(陈福康,1992 : 300)1 9 35 年,鲁迅又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清调”。

(陈福康,1 9 92 : 301 )鲁迅的这些见解具有很大的超前性,按说在当时实行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无可否认,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也产生了不少负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

因此,从 30 年代后期起,中国译坛在翻译策略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异化翻译法Lawrwnce Venut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异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使得读者向作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争采取相应于源语的表达方式,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

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陈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

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

请看下面的译例: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C. Dickens: David Copperfiled, Ch.12)结果米考伯先生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和我的混合起来了。

(P)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

特别是吧mingle直译为“混合”,真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

其实,说谁与谁mingle their tears,只不过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泪“混合”在一起。

因此,相比之下,张谷若的译文较为妥当: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了起来。

再如:Mr. Bennet was among the earliest of those who waited on Mr. Bingley. He had always intended to visit him, thought to the last, always assuring his wife that he should not go; and till the evening after the visit was paid, she had no knowledge of it.(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ChZ , Vl )班纳特先生尽管在自己太太面前自始至终都说不想去拜访彬格莱先生,事实上一直都打算去拜访他,而且还是跟第一批人一起去拜访他的。

等他去拜访过以后,当天晚上太太才知道实清。

(王科一译)这是《傲慢与偏见》第二章的第一句话。

在前一章,贝内特太太急火火地动员丈夫去拜访宾利先生,丈夫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这第二章一开头,作者就给读者一个“惊喜”:贝内特先生己经去拜访过宾利先生了,然后再回头述说事清的来龙去脉。

译文抛开作者独具匠心的句法结构,而采取了“从头述来”的常规写法,这样一来,文字就显得平淡无奇,失去了原作那特有的突兀笔调;另外,说贝内特先生“是跟第一批人一起去拜访”的,更是不合清理:拜访者都是各有各的打算,只会逐个去拜访,哪里会“一起去拜访”呢?在我们看来,这段话完全可以采取“逐句译”的办法,译成:贝内特先生是最先去拜访宾利先生的人之一。

本来他一直打算去拜见他,可在太太面前却始终咬定不想去;直到拜访后的当天晚上,贝内特太太才知道实清。

这种追循原文句法结构的译法,较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轨迹,传达了原文的特有笔调。

三、正确把握异化与归化的“度”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只有把握好“度”方可游刃有余,否则只会过犹不及,事倍功半。

做翻译工作也是如此,翻译作品既不可过于“崇洋媚外”,一味以异化翻译为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给洋人统统穿上“长袍马褂”。

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法都不是万能的,在翻译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种翻译方法,就会走上极端。

首先译者在运用异化翻译法的时候,即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过读者的认知能力。

例如:翻译“to take French leave”这一习语时,如翻译成“作法国式告别”,那么译文就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异化过头了,读起来令人费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