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
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
[ 收稿 日期] 2 1-31 010.3 [ 基金项 目] 湖南 省情 与决策 咨询研 究项 目(90 Z 9) 0 1B Z 4
[ 作者简介] 邓益军 (9 3) 17一,女,湖南邵东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4 7
创 新 与创业 教育
2 1 年第 2 01 卷第 2 期
办高校应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结合 自身办学特色,通过政、企 、校三方合力 ,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 目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 全 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为 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 [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 中图分类号】 G6 8 4.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9 X 2 1)2 0 4 - 4 648 3 (0 0 — 0 7 0 1
理论研 究
邓 益军 :浅议 民办高 校创 新创业人 才的 培养
浅议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邓益 军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数 学系,湖南长沙,400) 12 5
[ 摘要]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机制不健全和创业实践服务平 台缺乏等 问题,民办高校 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低 、创业能力弱、创业 困难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
大赛 自 19 开展 以来 , 规模 与影 响逐年增 99年 其 大 , 省 市 县 区 等 都在 组 织 各 种创 新 创 业 计划 各 大赛。为了参加创业竞赛 ,各高校纷纷开展创 新创业教育,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 .通 过 创 新 创 业 讲座 和 报 告大 会 等 开 展 创 新创业 教育 人才 培养 通 过聘请 企业 家 、创业 家和 政府 官员等 来 校 进行创 新创 业讲座 ,或 组织创 业家 、成功创 业 学生等 的创 业报 告大会 ,培养 学生 的创新创 业 精神 ,激发 学生 的创业意 识和热 情 。 3 依 托实训 中心 、实训基地 或企业 等来 开 . 展创 新创 业教 育人才 培养 依托 大学 生创业 实训 中心 ,创 业基 地或 企 业 ,通过创 业 实践活 动来 开展创 新创业 教育 , 注重 学生创 业 知识和 创业技 能 的培养 。只有 少 数办 学规模 较 大 ,资金实力 雄厚 的 民办学校 建 立 了校 内大 学 生创业 实训 中心 。湖 南涉 外经 济 学 院就建立 了数控模 具实训 中心 ,汽车 拆装及 维 修实训 基地 ,酒 店管理 实训 中心等 来开 展创 新 创业人 才 的培养 。 】0 ) 南长沙 医 学院与 【( m湖 1 10 多家用人 单位 与企业 建立 长期合 作关 系 , 0 争 取企 业对 学校创 业教育 的支 持 ,丰 富学 生 的 创 业知 识与 实践 。 4 .通过 就业与 创业指 导 , 开展创 新创 业教 育人才 培养 市场经 济 的发展对 于创 新创业 人才 的需求 使得 面 向市 场办 学 的 民办高校 纷纷 开设 了 “ 就 业 与创业指 导 ” , 课 通过 就业 与创业信 息 咨询 , 知识 与技 术指 导 ,经 验交流 等激 发学生 的创业 动机和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 二 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 民办 高校创 新创 业教育 还处在 自发 、 分散 、 摸 索阶 段 ,其 重 点往往停 留在创 业计划 大赛 和 就业指 导上 ,而对 于大 学生创 业知识 及实 践技 能 的培 养相对 缺乏 ,一 些 民办 高校甚 至仅 在学 生毕业 之 际才 开始 就业 与创业 指导 。在 民办高 校毕业 学生 的抽样 走访 调查 中, 9 . %的学 有 19 6 生 表 示 并 未 接 受 系 统 的创 业 知 识 与 技 能 的培 养, 7 .8 而 83%的学生表示一般通过创新创业讲 座 、创业报 告大会 及 就业指 导等接 受创新 创业 教育 。由此可见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 及程度 很低 。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蓝草 盛显容 王海洋 毛志雄 贺章波 余莉 李琼 高亚文 叶艳胜 贾向红 李妍辉 袁琳 周传和 杨崇君 杨子红 林松 熊荣伍 李书安 张维功 张亿瑞 李亚 谭晓明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例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程顶层设计研究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公文处理工作能力视阈下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医学生生死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以开设生死教育课程为视角 高职院校干部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第 2 页,共 10 页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文华学院 文华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构建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创新理论是由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的,他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教育领域,创新理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则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人才培养理论则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创新理论、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这些理论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这些理论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民办高校发展与创新研究
民办高校发展与创新研究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本文将就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创新研究作一探讨。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等教育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发明显。
民办高校总体处于低劣发展情况,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具有很好的潜力。
首先,民办高校起步晚,相对于公办高校发展的时间要短,但是它们利用市场机制来迎合不同的学生需求,越来越被学生接受。
其次,民办高校因为资金不够充足,很早就开始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把高等教育变成了有形的商品。
此举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赢得了不少资金实力不太雄厚的家长和学生的支持。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不断增强,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
传统的国有高校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
与之对应的,民办高校依托市场法则,不断改革创新办学理念和运营模式,走向了规模化、精细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民办高校发展与创新现状1、创办特色学院或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要想与其他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必须有不同的战略理念。
因此,许多民办高校转向办学体系的改善和创新。
有些民办高校把“特色”作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办学特色的不断打磨,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有些民办高校则把重点放在高职教育上,推出一系列符合市场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
2、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形成双赢局面民办高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对民办高校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费、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等。
利用政府扶持和民间资金的优势,部分民办高校共同成立了教育联盟,各自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在共享和互助的基础上,实现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提升。
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使学校节约了成本,实现了互惠共赢的局面。
3、引进名师,提高高端学者比例民办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拥有引进或聘请人才的权利,从而需要积极引进名师,提高高端学者比例。
“创新创业+专业”视阈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创新创业+专业”视阈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当前,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认可。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创新创业+专业"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以期为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相关理论和案例,探讨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建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创新创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型,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人才需求和市场挑战。
研究关键问题和挑战,探索解决之道,提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与建议,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为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总结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潜力和优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而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1 民办高校培养创新 、 创 业人才的必要性
1 . 1 培养创新 、 创业人 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 着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 ,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 生 产 自动 化
第二 , 要改 革教 学方 法 。探索 适 合 民办 高校 学 生特 点 的教 学
方法 , 有针 对性地采取 引导式 教学 、 探 究式 教学 和实践 式教 学 方法 。第三 , 应改革教 学质量 评价 制度 , 教 学评 价 的内容 要体 现 时代要求 , 有助 于调动学 生的 主动性 , 有 助 于发展 学生 的潜
金支持 , 帮 助学 生 了 解并 充 分 利 用 国 家 的 优 惠 政 策 , 等等 。
2 . 1 教 学 定位 不 合理 目前 , 在 民办 高校 的教 育培训中 , 许多 民办 高校机 构认为创
新、 创业能力 培训是 在学 校的教 育职 能之外 的 “ 精英 教育 ” , 没 有 专门的课程 , 也没有 专业 的师 资队伍 。有些 民办 高校甚 至把 创新 、 创业教育仅作为就业指导 工作 的补充 , 错误定位 严重影响
的需要 。
3 . 1 培 养 大 学 生的创 新 思 维和 理 念
民办高校 在培养 大学 生 的创新思 维和理 念时 , 第一, 要优 化课 程模式 。在 课程 内容 的设置 上要 考虑 到专业 知识 的前 沿 性 和系统性 , 在课程结 构设 置上要 充分 考虑 实践性 课程 设置 。
完善的创新 、 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可是 目前来看 , 民办学校的创
新、 创业教育还处在 自发 、 分散 、 摸索 阶段 , 没有建立系统 全面的 培养体系 , 人才培养 服务保 障、 组织管 理 、 评价 监督等机制还 不
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研究近年来,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热点话题,被广泛地讨论和传播。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创新创业在高校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此,建设创新创业类社团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社团建设的意义、建设的重点和策略、以及社团的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团建设的意义1.1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创新创业类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承担项目策划、组织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2 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创新创业类社团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平台,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
1.3 促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对于促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类社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了解和体验创新创业,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建设创新创业类社团的重点和策略2.1重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能力。
社团应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培养,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2)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与活动。
社团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与活动,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3)建立社团团队和企业家导师。
社团应通过招募企业家导师和建立团队管理机制来提高社团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
2.2策略(1)确定社团目标与使命,定义社团的经营范围和特色。
(2)招募杰出学生和优秀企业家导师组成社团骨干,管理与运作社团。
(3)积极进行媒体宣传,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积极扩大社团的组织机构和活动范围。
(5)不断引入新的活动和项目,提升社团的竞争力。
三、社团管理和监督3.1 社团管理(1)设置社团委员会社团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一定规模的委员会,来协调和管理社团日常事务。
民办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成为了摆在教育行业前沿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机会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民办本科高校在过去的几年里也繁荣发展,不仅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然而,在民办本科高校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短板,这些都给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而在创新中,人才是最关键的一环。
因此,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和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则是推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要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追求传统教育的严谨性,更要考虑到创新教育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文化体育、社会拓展、创业体验等课程,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素养,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和职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四、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共赢合作,资源整合,项目驱动。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
以面向市场,面向工业产业化为半径,为各种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项目,涉及房地产、文化创意、信息产业、文化等多个领域。
五、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前沿科技、工程、文化需要,应该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民办院校“大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院校“大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的数量与规模逐年增加。
面对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民办高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让自己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通过实施“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然而,民办高校在实施“大创”项目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基础资源不足民办高校“大创”项目实施中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资源不足。
许多民办高校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财力、人力等方面都较为薄弱,这会制约“大创”项目的实施。
特别是在场地、设备和人员等方面,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优秀的教师指导。
由此,很多项目开展了一段时间后便不了了之,无法充分实现其预期效果。
对策:民办高校需要更加积极地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争取政府资金和政策倾斜。
此外,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经费,例如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依赖外部资金支持等。
同时,民办高校需要找到更多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创新,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二、项目选择不合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优秀的指导教师,一些民办高校在项目选择上不够理性,难以保证项目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了解市场和行业的信息与经验,许多民办高校选择的项目不符合市场需求或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
民办高校要重视市场与社会需求,在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到市场潜力和应用广度,尽量选择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通过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
三、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很多民办高校在“大创”项目实施中,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有待提高,项目选择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2.09.07•【字号】浙人社发[2012]264号•【施行日期】201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2〕26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踊跃申报。
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3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2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2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人力社保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联系电话:*************传真:*************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2年9月7日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省劳科院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就业与再就业L2012A001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蒋晓冬,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0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娟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3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伊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4浙江省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张惠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5“蚁族”群体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永良,浙江理工大学L2012A006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刘央央,浙江财经学院L2012A007 "民工荒"视域下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侯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8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贾淑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9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0浙江大学生就业“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基于台州四个农村的调查,郑苍钧,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杨振华,湖州师范学院L2012A0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3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网上公共创业基地运营机制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宝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4分层次递进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王美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5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与就业变化关系的研究,唐伟,浙江科技学院L2012A016农民创业培育对策研究--基于湖州农村中小企业实证分析,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7民办高校大学生传承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研究,陶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8诚信缺失视界下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杨洁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9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研究,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0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应巨林,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21“开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朱敏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2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翟东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3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现状与生态环境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研究,曾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4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余益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6新媒体与就业:网络传播的崛起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徐晓昀,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7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林祥,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8 90后职场新人“高离职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入职毕业生的职业-组织双重承诺视角,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29基于“校-企-政”合作模式的海岛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研究--以洞头县为例,於佩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30基于体教结合视角下的退役职业运动员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退役职业运动员为个案,许为东,嘉兴学院L2012A031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生就业研究,傅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洪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研究,汤国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研究--以义乌为例,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5人才供需平衡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嘉兴商贸流通业为例,项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6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林海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7就业文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陈旦秋,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8“两创”战略下的绍兴创业型城市建设研究,吴永生,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9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社会保障L2012B001 基于IPD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张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2 浙江省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3 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毛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4 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5 构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研究,郭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6 基于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张少华,浙江理工大学L2012B007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徐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8 对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9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建,崔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2B010 浙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11 浙江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朱俊华,浙江鑫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L2012B012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社区养老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肖娟,浙江工业大学L2012B013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吕美忠,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4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5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情况研究,方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L2012B016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及基金平衡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戚伏堂,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L2012B017 对加强社保基金阳光监管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8 浙江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研究,周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L2012B019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可行性分析,裘凯音,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职业能力建设L2012C001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萧山地区为例,廖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2基于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玉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翻译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胡囡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4 提升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究,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5 高职教育区域性技能人才整合开发的系统性研究,陈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6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游戏研究,傅晶,浙江理工大学L2012C007 服务业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为例,林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2C008技能与人格培养相融合的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09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颜碧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0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国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L2012C011 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付姝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2 基于群岛新区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杨奇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质量监控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4 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张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5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6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孙建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7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8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启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9 提升职业能力促进技能成才创新培训模式研究,叶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L2012C020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的对策研究,张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21 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庄永达,宁波大学L2012C022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以中国美院为例,郁新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3 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葛军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4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沈建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5 基于职业生涯辅导师制度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韩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6 基于杭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7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赵艳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8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9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黄象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0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汪永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1 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营销员为例,童旭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方军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33 产业升级背景下温州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钟小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4 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徐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5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吕凤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6 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研究,郭宏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7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开发研究,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8 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秋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9 保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研究,张绪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2C040 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张艳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1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政策研究,韩娟,浙江财经学院L2012C042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窗口行业礼仪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胡晓敏,浙江工业大学L2012C044 基于“集群效应”的工学结合实效模式构建及运转探索--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张素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5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朱一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46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潘亚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8 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某高职学院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胡叶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佘曙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50 体育锻炼行为对职业能力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C051 国家新职业标准开发与研究--以龙泉青瓷为例,蔡志阳,丽水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L2012C052 加强本土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C05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王国忠,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收入分配及劳动关系L2012D001职工收入公平感与组织稳定的结构研究,胡坚,浙江理工大学L2012D00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周琼,绍兴文理学院L2012D003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对策研究,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04基于岗位绩效的劳务派遣工薪酬问题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05慈善事业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吕鑫,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06最低工资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兼论收入效应的城乡差异,刘恩猛,中国计量学院L2012D007关于基层欠薪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余瑞,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08劳动关系相关法学概念辨析--以劳动法律关系二元结构为视角,金荣标,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2D009员工满意视阈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0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隐性冲突研究--基于员工沉默行为的视角,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马正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D012浙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宏宇,宁波大学L2012D013协商民主视角下劳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封红梅,宁波大学L2012D014构建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研究,边浩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舒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6浙江省行业劳资集体谈判研究,胡靖春,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7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晋,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8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施卓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9基于社会资本视域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D020民营企业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认知及行为选择--以宁波为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1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服务外包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顾玲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义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朱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3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转向及秩序构建--以浙江省劳资群体性事件为例,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L2012D024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以慈溪市为例,周干尔,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5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兴,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6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以衢州市为例,陈连金,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5.浙江家庭服务业问题研究L2012E001 浙江家庭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现实困境、制度安排及发展趋势,徐建军,宁波大学L2012E002 浙江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朱红缨,浙江树人大学L2012E003 浙江省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研究,赵逸斌,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E004 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5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权利及其实现--基于杭州家政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高周荣,浙江工业大学L2012E006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立法保护模式选择研究,周述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L2012E007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8 浙江发展月嫂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E009 家庭服务业项目开发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黄国平,宁波大学L2012E010 京沪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严先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公共行政和人才人事类(省人科所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务员队伍建设R2012A001杭州市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王加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A002 12333公共服务热线品牌塑造研究,沈珏,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2A003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工会帮扶网络研究,薛圣白,杭州市总工会R2012A004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刘召靖,浙江工业大学R2012A005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尧骏,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6 高校创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回归研究,杨勐,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邬红波,宁波大学R2012A00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郁峰,中国计量学院R2012A009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研究,朱丽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A010大学校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裴剑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1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研究,林依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2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吴佳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3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研究,白峰,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A014 食品安全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朱金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5 网络危机传播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6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2A017 区域动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陈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8 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及其对现代公务员招考的借鉴价值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R2012A019浙江省乡镇公务员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应激励机制的构建,杜熙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20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信度实证研究,邵锦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2B001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钱逸昀,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开发模型与实证研究,陈晶晶,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3 高校校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运营研究,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4 促进知识型员工人才队伍稳定的对策研究,邱晓雯,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5 校企联合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实践研究,宋国琴,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6 浙江企业家跨国并购能力提升研究,贺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2B007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8 浙江省服装企业版师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夏帆,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9浙江省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对策研究,邵慰,浙江财经学院R2012B010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包晓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B011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罗丽莉,浙江万里学院R2012B012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R2012B013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2B014浙江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姚星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5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春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6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何学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7 转型升级变迁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陈晓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王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19 浙江国际旅游传播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敬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丘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1 浙江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宋静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2 高职院校数字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律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3 艺术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4 基于创新思维能力与训练基础上的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蓝少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5 经济转型期中小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黄秋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6 产业调整视阈下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研究,杨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2012B028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周春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2B02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建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0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郑荷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1 杭州市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黄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2 中高职一体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丽霞,杭州职业技术。
[民办高校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民办高校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一、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教育部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探索。
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民办高校由企业投资,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对产业化实践的深入理解。
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以民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深入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创新实践教学的现状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实践环节薄弱。
缺乏中青年骨干和双师型教师,整体科研氛围不浓,专业方向和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特殊和实际效果。
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不够,使其具有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得不到发挥。
各类大学都在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但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不多。
专门探讨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的著作,缺乏理论上的深度研究。
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定位处于两难处境,既非研究性实践教学,亦非职业教育的实践。
三、创新实践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一)创新实践课程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办学时间短,教学阶段缺乏实验场所,实习阶段无法进行集中性实习,自主实习缺乏指导老师和集体管理,实践实习时流于形式;创新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理论教学容易抓,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停留在口头上。
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应付性。
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就业率。
(二)创新教学实践的内容把课程实验、认知实习为实践教学的第一层次;实训、课程设计与实验为实践教学的第二层次;学科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实践教学的第三层次;以毕业实习为综合考评,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形成三个层次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梯次结构,把“教、学、做、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能力循环提升的实践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的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高校指导帮扶不到位等。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核心问题,但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未能突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等。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阶段性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1.普及理论基础教育,奠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从学生入学以来,就应把创新创业穿插入大学生涯的始终,向全体学生普及基础理论教育,通过开设《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等基础通识性课程,对刚入学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其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播种创新创业的种子,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2.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针对性提升双创技能。
工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学习后,对于有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的同学,应注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校教师对该生所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专业课程设置、技能培训要具有针对性。
基于SWOT分析的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Y学院为例
基于 S W OT分 析 的 民办 高校 发 展 战 略研 究
以 广 东 Y学 院 为 例
广 东白云 学院 周 利芬
摘要: 上 个世 纪 9 O 年代末 , 随着扩招序幕 的拉开 , 高校 在数量上 日 益增加 , 民办高校更显灵活发展 , 然 民办高校相对 而言具有发展 时间较 短、 办学资金有限 、 师资队伍薄弱 、 招收 生源 困难等现状 , 民办高校如何 克服 自身的劣势 , 回避 环境的威胁 , 在 激烈的竞争 中求突破 , 已成 为民 办高校求发展 需要解 决的首要 问题 。民办高校 的发展 方向、 发展 定位 、 发展策略等 均需要 战略的指 导。以广 东Y学院为例 , 借 用S WOT分析 法对该 民办高校的 内优势及劣势 , 外在机会及威胁展 开研 究, 提出 相应 的发展战略对策, 促进 广 东Y学院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S W OT分析 民 办 高校 发 展 战略 基金项 目: 广 东省教 育科学 “ 十- --  ̄ / - ” 规划2 0 1 3年度项 目《 应用技 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3 J K 3 0 8 ) 的阶段性成 果。2 0 1 4年度广 东省教育教 学成果奖 ( 高等教 育) 培育项 目《 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的阶段
S WO T 分析法也 叫态 势分 析法 、 优劣势分析法 , 是一种 常用的战略 规划 分析工 具 , 其 中S WO T 字 个字母 分别代 表 内部 的优势 ( s ) 和劣 势 ( w) 、 外 部的机会 ( 0 ) 和威胁 ( T ) 。S WO T 分析法是 内部 因素与外部 因 素完美组合 , 让组织机构能有效的发挥 自身条件的优势 、 充分的利用外 部环境 的机会 、 巧妙 的回避 自身存在的劣势 、 合理的规避外部存在的威 胁 。现运用 S WO T分析法, 对广东 Y学 院的优势 、 劣势 、 机会和威胁展开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探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探究作者:吕润鹏廖承煜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20期摘要: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还能够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的很多民办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學生创新创业社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然而,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不占优势,很多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对创新创业社团的高水平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该文阐述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团,课程体系,民办高校,问题成因,措施探究引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据统计,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人数比公办高校的人数少得多,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创新创业能力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民办高校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面临的困难1.民办高校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时存在的问题如今,由于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没有深入实际,教师只是给学生讲解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常识,当学生真正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时,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也无法用自己的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了解过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一知半解,意识不到创新创业能力对未来就业的积极意义,这归根结底还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得不到位,以及没有对创新创业的意义进行宣传。
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作者:马静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5期马静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人开始高度重视和关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高校稳定持续的发展,能否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入大量创新实战型人才,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
本文将进一步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双创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引言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民办高校教育要全面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理念,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园实践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新,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潜能。
民办高校要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力争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实用型的综合创新人才,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1、民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1.1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民办高校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的不断发展注定了未来经济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激烈,企业生产力水平会不断提高,对于高素质、高文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1]。
民办高校要想不被社会优胜劣汰,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民办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大力提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和指导,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训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2]。
1.2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民办高校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民办高校的创立本身就是一条道路曲折的创业之路,经过时间的积淀,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不平凡故事[3]。
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思考
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思考[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迅速。
活动新颖,吸引力大;思维活跃,创新力强;发展迅速,持续性好是其发展特点。
应进一步结合志愿服务,创业教育及创业竞赛,促进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 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创业教育;创业竞赛近些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扩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1]。
纵观学生社团的人数、类别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社团正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
其中,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速度尤为引人注目。
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2]。
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由于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帮助提高而受到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寻求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有效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特点1. 活动新颖,吸引力大与传统的以兴趣为凝聚力的各类学生社团相比,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往往因为其新颖的活动、对自身能力的锻炼、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广泛的人际平台而备受现代大学生的追捧。
以北京林业大学赛扶团队的发展为例。
赛扶(SIFE,全称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1975年在美国成立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
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1800多所大学的校园开展创业活动。
该组织倡导在校大学生运用大学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从而改变所在社区目标受众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3-01-04T02:04:48.16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7期作者:赵岩敏苏文凯祁颜荣[导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高校学术型社团主要是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赵岩敏苏文凯祁颜荣山东协和学院计算机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高校学术型社团主要是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主要从学术型社团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考虑两者的内外因素,通过三者有效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创新创业一、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现状高校学术型社团主要是指大学生致力于对某些客户课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而专业教师在指导下通过依托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组成及学术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为组织的学生群体。
1.学术型社团的主要特点(1)学术型社团专业性较强。
学术型社团和其他社团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一起,学术性专业较强主要是通过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从而依托专业优势,努力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创办的学术型社团,因此,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是压力和竞赛类的活动,常常让学生在学术型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学术型社团活动形式多样。
所谓学术型社团不仅仅包括竞赛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或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相对来讲内容较为丰富,这是学术型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体现。
2.学术型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学术型社团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而活动参与程度相对来讲较低。
目前,学术型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术型社团满意度较低,从而反映出我国高校学术型社团体制并不惩处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学生根本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学术活动。
民办院校“大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院校“大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高校“大创”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也开始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然而,由于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资源、财力、师资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实施“大创”项目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缺乏优秀的科研团队目前,民办院校相对公办院校的实验室、科研团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造成了在“大创”项目实施中缺乏优秀的科研团队,难以推进科技创新。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民办院校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入到“大创”项目中。
具体可以通过加大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来吸引人才。
问题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在“大创”项目实施中,民办院校的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往往难以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这就需要民办院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实践考察、开设真实案例课程等,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际项目和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三:缺少资金支持“大创”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民办院校因为缺少政府的支持,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
因此,民办院校需要主动寻找资金支持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企业的赞助,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校友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问题四:缺乏学校的支持在“大创”项目的实施中,民办院校缺乏学校的支持和重视,这就会导致项目的无法推进和完成。
因此,民办院校需要通过加强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更加了解和认同“大创”项目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在民办院校实施“大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为民办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学生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学生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持续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这一概念,成为大家讨论的中心议题。
“新工科”产生的背景主要源于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严峻挑战。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定义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一方面需要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还需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而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核心能力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指导,在“新工科”背景下,在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应重点对人才培养做重新的定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欢迎并需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更新自我才智、创新不竭的人才。
而这些取决于大学是否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持续性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依赖性严重、创新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
人才来源于教育,要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新变革。
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和企业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盼。
(2)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研究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运用到信息学科学生的持续创新能力培养中。
其中,新工科是指按照工程师职业要求将传统的学科导向的课程进行重新架构,形成满足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民办高校在生源数量、办学规模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同时,社会层面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学生社团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在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李 飞◆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
一、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一方面,从理论角度分析,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许多民办高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在人才培养上也较为重视实践能力,但就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模式及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建设形势,在社团建设上缺乏重视,以综合型社团为主,来自学校管理层的支持较少,一些配备指导教师或顾问的社团,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严重现象;有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大部分时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样很难实现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分析,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在内的大学环境中,“社团”是一个有利于常规教学管理边缘的存在,来源于校方的认识十分模糊,且自发性组织形态下缺乏规范,这一定程度上与国内高校行政管理思维的“官本位”有关——我国社团在高校中的地位,远远不及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的社团,这也表现出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地位。
(二)存在问题
如果从学生社团发展的影响要素角度分析,其问题类型多、表现复杂,不利于展开策略研究。
本文从主体角度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学生本身。
第一,以学校为主体,由于对社团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从而严重忽视了资源投入和必要支持,导致学生社团难以为继、缺乏吸引力。
尤其在民办高校环境中,其自身的运营原本就缺乏国家教育资金、政策扶持,有限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主要用于常规教育,对于社团建设无暇兼顾。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采取常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灌输理论,这一做法显然是存在较大的实用性欠缺。
此外,以兴趣爱好为凝聚力的社团构建方式,需要持续不断地鼓励、支持,并配合专业指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有限,如“校企联合”的模式是无法自主实现的。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身对于社团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在专业方面的指导之外,还希望具有娱乐性、竞技性、经济性等吸引力,加上互联网经济社会中,学生可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社会发展的渠道增加,社团作为一种“空间局限”的组织,其吸引力也在不断降低。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措施
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创新创业”都是与理论教育相对立的概念,立足民办高校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不足的客观性,可在教学环节中适当融入实践内容,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展开创新创业实战,如发动高校教师带领科研团队或创业团队,这样“取长补短”,一方面也体现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专业社团水平,强化了社团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
第二,强化管理机制有效性。
制度是确保任何组织有序高校运行的保障。
民办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机制,但仅停留在教务、后勤和行政等方面,在学生社团方面的管理制度仍需加强,“创新创业”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从提升学生技能、专业知识等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社团发展模式。
第三,社团组织结构的优化。
整体上看,不管民办高校或公立高校,社团的自发性加强,这是导致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通过社团结构优化,将其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平台”,用来联系院系和社会组织(如企业、政府)。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工作用,它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合空间,同时也是民办高校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参与创业活动的平台。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而言,民办高校有着更高的自主性,这是发展特色社团的优势,学校可结合自身人才输出类型,统筹分析、统一规范,促进社团发展的专业性,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慧.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142.
[2]路海玲,吕坤,钱丹,严妍.高校专业社团的建立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41-42+5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8.4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