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Word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一)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
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
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撰写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
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
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
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
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
”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
他们已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高考语文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级病菌日前,加拿大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流行病学家雅克·佩潘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
他们发现,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茵——一难辨梭状芽孢杆茵历经两年变异,已成为致命的“超级病菌”,它可引起65岁以上老年人和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产生严重痢疾,并最终致死。
从2003年年初至今,这种“超级病茵”已使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100多名病人死亡,如不采取紧急行动,这种病菌可能引发一场致命传染病的蔓延。
此种病菌引发的痢疾异常严重,因此传染率也很高。
雅克·佩潘预测,今年魁北克省因感染该种变异病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人。
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医院的投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说,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医院床位紧张,只有老人或是病情非常严重病人才“有资格”住院,有许多病人不得不几天或是更长的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
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院内的清洁工作也问题多……这些情况都使院内和院际之间的疾病传染率急剧上升,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
同时,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再次向人类敲响了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警钟。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茵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人类很可能将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截至上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死于细菌性感染的人数已达到2000万,这是40年前的3倍。
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由于抗菌药无法控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老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又越来越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医学工作者开发种新的菌药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抗菌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0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0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0?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探讨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探讨发觉,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好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其次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探讨人员发觉,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
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特别有益的成分。
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苍老,还可以防止认知实力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探讨所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他们的探讨发觉,很多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殊有益。
但几乎全部的专家都认为,假如认为只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慧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养分的失衡,食品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
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
探讨发觉,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苍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
那些特别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很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
饱满的午餐会降低大脑的活动实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惊慌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
2019年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Word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太空行走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
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
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
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
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
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
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
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
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
这就是减压病。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
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
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2019年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Word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精品
甘肃省张掖市2018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001.《警惕“生态癌症”——蓝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
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
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
“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
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
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
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
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
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教育专用】2019年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Word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XX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5完整篇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5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5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ﻭ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上层(执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吸引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生活中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者为了维护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长期的阶级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等级制度、保证权统一和稳定而的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3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3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3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
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
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
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
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
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的延伸。
但是苏末一开始就放弃了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
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
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二期)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干扰项拟制的判断在原材料中完全找不到依据,是编题者有意提出来混淆视听的。
(3)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纸浆厂,但佩蒂对此有相同的看法。
通观全文,并重点查看邓肯森、佩蒂的论述,均没有明示或暗示“该工艺容易掌握”、“对造纸原料要求低”的半点信息,纯属无中生有。
(4)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提出新的见解”应是原来有旧见解,而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但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问题,文中并没有提到原来有什么见解,而现在美国科学家却提出了“新见解”。
三、指东说西,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拟制干扰项时,如果提到原文中某个词(或短语)的概念,就要特别警惕是否偷换了概念。
解题时,选项中的词(或短语)同原文的词(或短语)是否等值概念变换,选择项在表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或短语),是否把原文对名词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
(5)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原文中对应句子为“未发现具有已接收信号特征的电波源”。
主要信息是“未发现……电波源”而不是选项中的“未发------特征”。
选项将概念“电波源”换成了“特征”。
(6)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关系的重要渠道。
此句把原句中的“迷走神经”换成“情绪的变化”而不能成立。
原文中的信息为“另一部分变成了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端”。
四、颠三倒四,逆情背理。
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
(7)当心脏收缩时,钙粒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心脏舒张时,钙粒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依照原文“当钙粒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粒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白:钙粒子流进心脏细胞——心脏收缩;钙粒子排出心脏细胞——心脏舒张,选项却将因果关系颠倒,造成干扰的错误项。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6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6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6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
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少一些。
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
“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是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南北两边就低下去。
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19年北京运动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建筑。
它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
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
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而又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1.依据原文,下面对“鸟巢”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鸟巢”是国家体育场,也是2019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央区。
B.它是由中外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C.场馆内外高低起伏变化,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
D.“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2.下列属于“鸟巢”设计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的原因的一项是()A.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B.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东西南北四方看台上观众的视线能够均衡地看到整个赛场的比赛情况。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解析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解析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11月3日,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两例患者,其体检样本经中国疾控中心检测,于11月12目中午确诊为肺鼠疫病例。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即日起重点筛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
自2019年11月12日至2019年11月15日,在传播媒体中共有与鼠疫事件相关信息49,491条,其中来自微博的相关信息最多,总计26,295条,占比53.13%。
据舆情发展趋势显示,事件于11月12日晚发酵,13目热度达到顶峰,在北京市卫健委回应后,关注度逐渐下降。
此次事件中,“是否出现传染患者”“如何预防鼠疫”“鼠疫如何传播”成为网友舆论的焦点,“病例”“北京市”“患者”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因媒体的科普,“旱獭”、“跳蚤”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主题词。
此次事件中,中性情绪占比82.21%,负面情绪占比17.18%。
(摘编自新浪网)材料二:鼠疫又称黑死病,属于甲型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达50%-80%。
个人防范应注意防止跳蚤叮咬,避免接触动物尸体,避免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如突现发热、寒战、淋巴结发炎肿痛或呼吸急促且伴有咳嗽或血痰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如今已有有效药物对症治疗鼠疫,尽管鼠疫会造成极高的死亡率,但是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阳光直射或摄氏100度煮沸1分钟均可杀死细菌。
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是抗生素,主要是链霉素。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鼠疫治疗都表明,链霉素是对付鼠疫的首选药物,无论对哪一型鼠疫都有效,只是用量对应不同鼠疫类型有差异。
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用药量大,腺鼠疫及其他各型鼠疫用药量较小。
不论哪一型鼠疫,早期、足量给药,再加上一般性治疗,如急性发热期病人应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丰流质饮食,肿大淋巴结的局部治疗初期多采用冷敷法,就可以有效治疗鼠疫。
26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9.doc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Word版(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
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D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论,与原文有出入.。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A项没有混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只是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认识不够.。
C项、D项都属于正确的认识,不是偏见.。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的原核生物只是“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而不是像题干中所说“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
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的主语表达应该是“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D项的表述有误,不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而是对“海水层”进行探测.。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项中两者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
B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推不出来.。
D 项推断有误,原文说“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主要途径.。
(二)蛋白的“邮政标签”我们知道,在高等生物的细胞内含有许多复杂而精细的亚细胞结构——细胞器(如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和溶酶体等),它们都由含双层脂分子的生物膜包裹起来,执行着各自特殊的生物功能.。
在一个普通的哺乳动物细胞里有大约10亿个蛋白质分子,它们时刻处于合成和降解的动态过程中.。
蛋白质一经合成,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中,也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
只有到达各自的工作岗位,蛋白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
除了细胞质中的蛋白以外,所有的蛋白质分子在运送过程中都必须跨越各种生物膜,而膜蛋白则将留在双层脂分子膜上.。
那么,这些新生蛋白质是如何被转运到指定地点的呢?特别是它们如何穿过包围着各种细胞器的双层脂分子膜呢?膜蛋白又如何留在双层脂分子膜上呢?1971年,京特•布洛贝尔正式提出了“信号假说”.。
他认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就像扔在邮筒里的信一样,每一封信上面都有一个邮政编码或地址标签.。
蛋白质分子的邮政编码就是分子内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称为信号肽,它指明了该蛋白质分子要去的目的地.。
换句话说,就是蛋白质分子内部自身携带的某种信号决定了它在细胞内的去向.。
从那之后的20年,京特•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们一步一步地寻找各种证据,以阐明这一假说的确切机制.。
1972年,英国剑桥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在抗体蛋白中发现了信号序列存在的证据.。
1975年,京特•布洛贝尔成功地破译了第一个信号肽序列,同时又提出内质网膜上存在允许蛋白质通过的通道,而且证实了那些被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都将通过这一通道进入内质网内控.。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发现了两种新蛋白质,从而使“信号假说”更趋完善.。
两个新蛋白质分别是信号识别蛋白(signalrecognitionprotein,简称SRP)和内质网膜上的SRP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称为泊定蛋白(dockingprotein).。
正是在这两种蛋白质的作用下,新生肽链被引导、进入内质网的内腔.。
与此同时,布洛贝尔和其他生物学家又分别发现新生蛋白质在跨越线粒体膜与叶绿体膜时也有与此类似的机制,同样存在SPR及其受体.。
最后一步结果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布洛贝尔以确凿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让人长期捉摸不定的、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确实存在,从而使“信号假说”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并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
现在“信号假说”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都已被实验所证实:无论是酵母细胞、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新生肽链上都存在着信号肽,正是这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着蛋白质分子在细胞内的去向.。
1、第一自然段指出:各种细胞器“执行着各自特殊的生物功能”,蛋白质“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
对两个“功能”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具备着不同的功能,但只有进入细胞器才能发挥出来.。
B.进入某一细胞器的蛋白质分子,使该细胞器具备了特殊的生物功能.。
C.进入某一细胞器蛋白质分子的功能,仅是该细胞器功能的一部分.。
D.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有关细胞器中,才能维持细胞器的特殊生物功能.。
答案:C(本题考查对概念间的关系的理解.。
文章提到了细胞器的功能与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又说蛋白质分子要不断输送到细胞器中,可见离开蛋白质分子,细胞器的功能就将荡然无存,对于生命体而言,二者的功能是一回事,分不出大小,因而C项是错误的)2、促成新生蛋白质被转运到指定地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A.信号肽与内质网膜蛋白通道B.信号肽与细胞器生物膜通道C.信号识别蛋白与泊定蛋白D.新生肽链与信号肽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义的理解.。
本文的题目是“蛋白的‘邮政标签’”,这个“邮政标签”就是“信号肽”,“信号肽”无疑是蛋白质得以转运到指定地点的最重要因素.。
转运要有通道,因而“细胞器生物膜通道”也很重要.。
文章在讲了“信号肽”与“网膜通道”发现后,指出信号识别蛋白与泊定蛋白的出现“使信号假说更趋完善”,可见信号肽与网膜通道的发现就已使“信号假说”基本完善,因而B项是正确的.。
A项提到的只是信号肽与某一种细胞器网膜通道,与题干义有所不同.。
C、D项的错误比较明显)3、第五段中说:“新生蛋白质在跨越线粒体膜与叶绿体膜时也有与此类似的机制.。
”“类似的机制”指的是()A、内质网膜上的SRP及其与新生肽链复合的受体.。
B、类似于SRP及内质网膜上的SRP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C、同样存在SRP及网膜上SRP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D、同样存在网膜上的SRP及其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答案:C(本题考查词语指代的内容,根据上文内容不难确定指代什么.。
B 项所写实际上是“与此类似的机制”中“此”指代的内容.。
并非“类似的机制”指代的内容.。
A、D项则把SPR信号识别蛋白都视为网膜所有,而文章并没有说SPR只位于网膜之上)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哺乳动物细胞里有大约10亿个蛋白质分子,它们需要陆续输送到各种细胞器或细胞外,直到全部输送出去为止.。
B、“信号假说”从提出到完善阶段,一切并非都只是设想而无直接证据.。
C、使“信号假说”成为系统理论的最直接证据,是证明了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确实存在.。
D、蛋白的“邮政标签”就是蛋白质分子内部新生肽链上的信号肽.。
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关键在于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文句,并确认该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