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
”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
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下面,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活动,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非常的幼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世界的。
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的否定。
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遭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
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消失,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使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通过开展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
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
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
我就谈谈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看法:1 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
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
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经常把其他资料、专著上的有关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也把其他学科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
在长期的“能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2 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首要的是激疑、导疑,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所需而适当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开动起来。
其次,教师在数学中应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培养其质疑的习惯。
平常学习时,一定要学生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
学生只有经常这样做,才是真正学会读书,才能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与事件,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且尝试着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要多样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多样化。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选择,涉及到不同的时代和地区。
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并且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种引导和激发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探究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不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还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历史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项目探究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深入研究和探索。
这种实践机会和项目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学生创新和创造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和创造。
学生可以尝试着改编历史故事、创作历史剧本,或者使用不同的媒体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学生的创新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思维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思维。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并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师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关键词:创造性教育发散思维视角转化法创新意识参考文献《教育时报》《现代教育》《中学心理学》《河南教育》正文: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历史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执着地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要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实践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高低成正比。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追求创新,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1、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南。
教学方案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刺激学生创新欲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客观保证。
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
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2、树立新的教学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抠死教条,视学生为被动接受容器,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使学生没有创新的欲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自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获得知识,而应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也不只是让学生能解答出一个个问题,而应是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创新的精神。
总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是主动求知的“主人”,教师不再是支配学生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在,为未来铺就道路。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记忆课本上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才能够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其次,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历史事件和问题,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这样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研究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发展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关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浅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
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信息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我把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当作教学第一能力层次来抓。
在落实基础知识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培养其获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等基本技能,以此作为教学的第二能力层次来抓,为创造性思维训练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如教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课的“团结抗战”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我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共抗日通电的黑体字材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提出了哪一主张?这一主张是怎样实现的?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黑体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为补充地完成以上问题的解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感性认识并具有解答该问题的基本技能后,我把教学引向第三能力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科学性,还有可操作性。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到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也就是“心理安全”状态下,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问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教学中,我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或问题,我都认真地倾听,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大胆地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也就是求异思维。
浅析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析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历史是由历史发展的时间、空间以及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三维度组成,这三维度呈立体交叉网络状动态结构;从不同的交叉点延伸出来的脉络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揭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面对历史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历史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略谈浅见。
一、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多种教学手段交互利用,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使学生感悟历史的真实,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
二、引导思维过程的发展,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掌握历史知识的思维过程是:感知形象一形成表象一引起历史想象和联想一形成概念一得出结论。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思维目标,循序渐进地、有重点地感知形象素材,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和联想。
再根据所形成的概念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疑难,引导学生多面向、多角度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要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扣‘开思维的阀门,在较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并得出理性认识。
例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原因”时,为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英国是个岛国,人口不如欧洲大陆多,物产不如欧洲大陆富饶,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在欧洲大陆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者加以归纳和总结,问题便迎刃而解。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层 将 引发 夺权 之乱 ,祸 及 国家 。学 生 顿时 明 白 了 “ 西 安事变 ”
为 什么要 和平解 决。 历 史 刨造 思维 的培 养是一 个全 新 的课 题 , “ 创造 活动 可 以
培 养集 中思 维主 要 是培 养抽 象 、概 括 、判断 和推 理 的能 力。这
里仅讲 分散性 思维 的培养 。 1 、多角度 、多侧 面思 考,提高思 维的流 畅性 思维 的流畅 性指 对 刺激很 流 畅地作 出反 应的 能力 ,即单 位 时间 通过 的思维 量 。教 师应 鼓励 学生 多 角度 、多侧 面地 思考 , 寻求 尽量 多 的答 案 。如 《 空 前繁 荣 的春秋 战 国文化 》一 课 ,可 提问 : “ 老子 、孔 子和 诸子 百家 的哪 些 主张 (思想 )对 你有启 迪 ? 每人列 举五 例 以上 。 ”学生 的 回答 内容 会 涉及 辩证 思想 、 学 习 方法 、教学 方 法 、社会 改革 、法 制建设 、人事 制度 及人 生 观 、世 界 观 等方 面 ,学 生 思 维 活跃 、流 畅 ,课 堂 气 氛 热 烈活 泼 。‘ 2、利 用假设 或变 式 ,训 练思维 的变通 性
浅谈 中学历史教 学创造 性思维的培养
河北省 涿 州 市实验 中学 耿文 杰
创造性 思维 就 是指 以探索 和 创造 的精神 和方 法 学习 ,对未 知或 已知 的 知识进 行有 创见 的思索 。史学 界一 般认 为 ,历 史创 造性 思 维只适 用 于历史 研究 ,但 “ 历史研 究 和历史 教 育都 是 以
思 维 的变通 性指 对 刺激随 机应 变 的能力 。教学 中可 利用 假 设 或 变式 ,让学 生 短时 间 内提 出解决 问题 的新 思路 、新 方法 。
近代史 的开端 ”这 一结 论时 :引 导学 生进行 发 散性 探究 ,立刻 有学 生提 出 富于创 新的 问题 : “ 尼德 兰革命 是 世界 上最 早 的资 产 阶级 革命 ,也 代 表了 人类 历史 发展 的趋 向 ,但 为 什么 不是世 界近 代史 的开端 呢?” 针对 这种 情况 ,教 师须 及时 引导 ,使 其 思维走 上正 确 的轨 道 ,使学 生提 出并 解决 的 问题符 合能 力培 养 的需要 , 适 应 素质 教 育的要求 。 二、提 高 “ 三 个维 度” .培 养学 生的分 散思维 研 究表 明 ,一 个创 造 性活 动 的过 程 , 要 经过 分 散思 维到集 中思 维 ,再 从集 中思维 到分 散思 维 ,经过多 次循 环 才能 完成 。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
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一、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二、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已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但学生在学习中,答题思路和运用知识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历史学习中得不到正常发挥。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所谓历史思维,主要指通过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思考、判断、运用等方面的思维要求。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呢?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归纳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历史“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要理解许多历史现象相联系,而又好像是从这一具体事件抽象出来的规律性”。
学生学习历史,依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至将来参与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这既是目前我国中学文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学文科教学的方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促成抽象思维,以便发现历史规律。
如学习中国现代史四次统一战线,我们可以从每一时期的背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等方面去分析,为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政策和路线不同?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
这样,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实现了一举多得。
规律性的知识是具体知识的升华,规律性的知识能发人深思,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知识,训练学生从“已知”解决“未知”的思维过程,就使新的知识纳入一个新而且严密的体系之中,形成可以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二、用“形象记忆法”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是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有各种个别的、偶然的或特殊的现象。
用于本事物缺乏联系的知识,去努力找出与其他事物有联系的一面,采取形象记忆法,可以加深印象。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要传授历史的事实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各种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
一、为什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力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创造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1. 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通常有多种解释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他们多元思考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并培养出对问题多元化的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和背景,培养自己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
同时,自主研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效果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面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创造性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成就都是来自于人们对现有知识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 力 。 根 据 教 育 的 开 放 原 则 ,民 主 平 等 性 原 则 主 体 性 和 主 导性 原 则 ,在 教 学 中 ,充 分 激 发 学 生 主 体 参 与 意
识 ,如 采 用 讨 论 、辨 析 、学 生 讲 课 等 多种 形 式 ,诱 发 学 生 进 入 学 习 角 色 ,在 激 发 学 生 自主 意 识 时 ,刺 激 他
深 入挖 掘 ,可 促进 创 造思 维 的活 跃 。
3 拓 宽 知 识 面 。补 充 思 维 “ 源 ” . 能
展 多 种形 式 的 具 有 创造 性 的 实 践 操作 活动 。 ()撰 写 1 历 史小论 文 ,为激 发学 习历 史的兴 趣 ,引导他  ̄l fI - N读大 量课 外书 ,并结 合课 本 内容 自拟题 目 ,撰 写小 论 文 。提 高学 生 的写 作水 平 ,拓 宽 知识 层面 ,利于 创造 能 力 的培
和 良 好 环 境
增宽。
鼍 圈 豳 离 麓黧
育 实 操 的 践 作
教 无定 法 ,但 教 可择 法 ,教 亦 可 创 法 。为培 养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教师 应 勇于 扬弃 旧的教 学 方 法 ,探 究并 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 力 ,需要一个 良好的教 育环 践新 教 法 。 1 角 色置换 ,主体 参 与 ,培 养创 造 动机 . 境 ,包 括物 质 环境 及 心理 环境 ( 良好 的情 绪 、 态 ) 即 状 。
欲 ,并使之在学 习态度上 由 “ 我学”转 变为 “ 要 我要
学 ” 。
们 的创新兴趣 。同时 ,还应 引导学 生对某些观点 、结 论提 出质疑 ,进 行讨论 、辨析 ,充分 调动 学生的参与
意识。
2 加 强 学 生创造 思 维 的 实践操 作 能 力 .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前言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历史教学被指责为单调乏味,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相关策略的应用。
研究背景历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延续。
中学历史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民族自信心的教育。
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往往只是重点讲述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影响等,容易造成学生的枯燥感。
为此,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以实施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由探索。
试图解释他们感到惊奇或不可理解的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学校应加强标准化教育的宽容性,探讨普通公民如何对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老师可以组织讨论或研究小组。
让学生参与到合作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更丰富、更有创意的想法。
采用带有挑战性的教育材料老师应该选择对学生有挑战性的材料,例如有关历史事件的复杂问题或极端的情况等。
使用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面对挑战,积极开展探究,从而增加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参与,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
鼓励学生自己发掘历史信息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信息提供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去发掘和研究历史。
通过进行独立研究,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从中得到启发,用自己的话去叙述历史。
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结论创造性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和培养的能力之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合作学习环境,采用挑战性教育材料,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及鼓励学生自己发掘历史信息都是具有效的策略。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 当脑 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 原来的神经联系 突然沟通 ,形成 了新的联系。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 思维活跃的一 种表现 ,它是创造发 明的先 导,在创 造发明过程 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为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就应 当有意识地 培养 学生的直觉思维 。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 为:( ) 1 引导学生认真学 习历史知识, 了解历 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 时代背景。 2 鼓 () 励学生对 问题进行推 测或猜想 ,培养 他们 的直觉 思维。 ()教师运用直觉 3 思维解答问题 ,提 出设想 ,对 学生起 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授 “ 西安事变” 目时,可提问:“ 如果杀 了蒋 介石, 情况将 如何?”学生分析 了当时国内 外 的形势 ,有的说把蒋介石杀 了,对 国民党上层 中不抗 日的人是个警告; 有 的认 为可能引发 内乱 ;有 的说 杀死蒋 介 石,对人 民、对 国家 、对共 产党进 行 的革命事业有利 。此 时,教师告诉 学 生如果把蒋介石 杀掉 ,国民党 卜层 将 引发夺权之乱 ,这会祸及 国家。学 生顿 时明白了 “ 西安事变” 为什么矍 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 。 2 、注重逆向思维。逆 向思维要求 我们在考虑 问题 的时候 能够 从相反的 角度 去分析 ,从而得 H 一般 思维达不 J 到的结论 。逆 向思维 的培养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 巧 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 , 教 师在教学 中应 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 引导 。比如说我们 一直强调 “ 统一是 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针对这 个问题 可 以让学生 思考 “ 分裂也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这 个命题是否具有合理 性 ?这样可 以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
的 分 散 思维
分散性思维的 “ 三个维度” ,即思 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和独创性 。耍培 养分散思维、就应 加强这 “ 三个维度” 的训练。 l 、多角搜 、多侧面思考 ,提高思
浅谈历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略, 稳定社会秩序 , 进行大规模建设 ; 是滋 生腐败 、 暴政 的
根源 , 不利 于建设民主政治 ; 钳制 了思想 ; 摧残 了文化 , 闭
塞 了才智 , 不利于科技创新 等等。可见 , 宽松 民主的课堂
氛围给学生开辟 出新 的思维境界。
3 . 灵 活 运 用 历史 教 材
精神 、 创新能力培养 的最好 时机 。教 师要切实 转变教 育
一
“ 我们传统 的师生 关 系是一 种不 平等 的人 格关 系 。 教 师不仅 是教 学过 程 的控 制者 , 教学 内容 的制定者 , 而
且 是真理 的化 身 和 绝 对 的权 威 。教 师 是 主 动者 、 支 配 者 。学生 是被 动者 、 服从者 。 ” 社会 、 学校 、 家长普遍认 为 能严 格管住学生的是好 老师 , 能遵 守条条框 框的是好 学 生 。在这 样的氛围 中, 师生很难在 平等水平 上探讨科 学 知识 、 交 流不 同意见 , 更不用 说对 学生 主体意识 和创新 精 神的培养 。 现代 教育理论认 为 , 不管 教师 年龄 多 大 , 学识 经 验
历 史 ・学科视点
浅 谈 历 史 教 学 对 学 生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培 养
浙 江 台州 市教 育局 教研 室( 3 1 8 0 0 0 ) 陈 家华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2 0 1 0年 7 月 印发 的《 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发 展规划纲要( 2 0 1 0 -2 0 2 0 年) 》 指出 , 要“ 创
、
思想是行 动的先导 , 转变 教育思想 , 更新教 育观念 , 是实施创新教育 的前 提 。历 史教 师在教学 中要 确立“ 创 新教育 ” 的全新学生 观 , 找准教 育与创新 的结合 点 , 培养 学生 的创造性 思维 , 激 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
浅议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议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
发散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常规,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的一种思维;聚合思维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案或共存的根本问题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综合信息的反馈。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平时的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在21世纪人才素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已成为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议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开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因此,教师应不断追求并能动地运用发散、聚合思维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历史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
2.教师应精心设计阶梯形和发散性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
教师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形问题,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铺设好的阶梯拾级而上,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发散思维的有效激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思维的流畅性越好。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过程中,教师应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创造条件,采用灵活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善于启疑例如在教学《“五四”风雷》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
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局部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
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
首先,我引导大家了解我国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史实,让学生明白,中国也算是个战胜国。
然后,又让学生表达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但为什么《凡尔赛条约》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上使中国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从而取得很好的启疑效果。
二、学会质疑例如,在讲“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我重点交代当时林彪选为党的副主席,并在党章中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按照逻辑推理,学生自然会提出:“既然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呢”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
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思维机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善于解疑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张学良是北洋军阀张作霖之子,又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怎么会发动西安事变这个问题是这一节的难点之一,为此,我除了引导学生看书、找出课文中给出的依据之外,还做了两项工作:其一是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少帅传奇》和电影《西安事变》中的有关内容,如他的部下被我军俘虏释放见到张学良的片断,又如西安事变发生前夕,张学良会见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而举行示威游行的西安学生的场面;其二是补充了有关史实,如蒋介石给张学良、杨虎城两条“出路”:要么出战陕北;要么移师福建、安徽等地。
通过形象直观的影视和具体详实的史料,要求学生归纳出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张学良具有一定的爱国根底。
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历史教学的任务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往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灌输知识为特征的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了。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经过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的信息、知识进行新思维的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观点、理论的思维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重视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本人就这些方面浅谈一下看法。
1.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探知的前提和动力是兴趣,它是指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奋发求知的内部动力。
倘若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就激发不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无动力探索历史知识,那么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首先是教材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其次,是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其兴趣。
如设疑激趣、直观教具激趣,以情激趣,热点激趣等。
2.创设新问题、新情景,以激活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激活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根据中学生喜新好奇、兴趣较广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一定能产生迫切地探根究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如教师在上《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课时,可事先准备好秦始皇画像,在上课前挂出,接着提问:画中的人是谁?以激发学生思考,之后指出“他是秦始皇“,教师通过形象描述秦始皇炯炯有神,傲慢不可一世的神态,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到底这个人物有哪些是非功过,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他呢?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1)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他对中华名族发展有什么贡献?(2)秦始皇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他是个暴君吗?他是否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样,就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思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
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该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我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教师一言堂,完全拘泥于教材的观点。
使学生养成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向权威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
时间上纵贯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
历史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中国的现实,世界的过去和世界的现实。
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潜移默化的影
响。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体现了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观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
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上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
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引入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人用子弹御敌,中国人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风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用它拿来当饭吃。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有的学生说:“中国封建统治者愚昧落后,不懂得创新。
”有的学生说:“西方人懂得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有的学生说:“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人们头脑的禁锢。
”还有的学生说:“中国人既聪明又愚昧,中国人的脑子里装着创造的智慧,却不能完成从创造到创造的升华。
而西方人却懂得用别人创造的成果为己所用,从而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人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特点,即在理解某一事物概念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质疑。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涉及很多帝王将相、民族英雄、爱国将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呢?对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留下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尽人皆知。
那么,文天祥应不应该阻挡忽必烈的统一呢?学生讨论,众说纷纭,有的同学说:“文天祥不能算英雄,他抗元体现的是愚忠,因为元统一是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
而文天祥抗元维护的是南宋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样一个腐败的王朝还有维护的价值吗?”有的同学反驳道:“蒙古贵族以其野蛮、落后、强悍的武装南下灭宋,一路无恶不作,企图毁灭先进的汉文化,汉民族处在亡族灭种的境遇里,文天祥为捍卫汉民族的利益,维护先进的汉文化,奋起代表汉民族人民进行抗元斗争。
这不是阻挡统一的潮流,而是寓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浩然正气,体现着高尚的民族气节,所以后人牢记他的名句。
”学生们唇枪舌剑的辩论,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也从中品尝到创造的快乐。
还有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学生突发奇想:“孙中山当时不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就好了”。
教师不妨提出,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是“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将会怎样发展”、“假如清军不入关,李白成农民起义军会不会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权”等等。
上述一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但它可以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品质,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中来的做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来启发学生。
例如: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如何理解伟大转折的根本点?大多数学生回答: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我说对,很多同学附和我,接着我又问正确吗?有些学生开始动摇。
我及时鼓励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把教材阅读一遍后再回答,学生们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转折的根本点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接着教师说:“那应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出来呢?”我启发学生“文化大革命十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呢?”学生答:“左倾错误思想”。
教师说:“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什么问题的讨论?”学生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有些学生恍然大悟,转折的根本点应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师总结:思想路线是指导一切问题的准绳,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中国就不可能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
在历史课堂中类似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已经非常熟悉,我在教学中经常把一些容易模糊的知识,设置问题,由学生来解决。
例如:洋务派和维新派代表的阶级利益和观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末新政中有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这些人回国后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不一致。
通过对教材深入分析使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知识过程中,坚定信心。
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这说明学历史有助于创造性思维,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一堂课都化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诸灵康:《关于加强创新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200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