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之“了”的用法
对外汉语语法“了”的教学
⑥我昨天去A书店买B一本书C?【了】 句: ⑦老师辅导A我学B两个小时汉语。【了】 句: ⑧明天咱们做A作业再复习B一下语法吧。【了】 句: ⑨明天快要A降温B。【了】 句: ⑩飞机两点A快要到B。【了】 句: ①我学A两年汉语B,还差得远,得继续努力C。【了①】【了②】 句: ②我学A两年汉语B,这个月就要回国C。【了①】【了②】
汉语语法1 “了”
汉语语法的特点
1、汉语的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 AB---AABB, 们~,着、了、过) 2、汉语十分重视语序和虚词(难点)不太好VS 太不好,吃饭VS吃
了饭VS吃着饭 3、汉语中的词、短语、句子,结构相似 4、其他特点:
量词多 补语多 语气词多
助词“了”
了 1
③在连动句、兼语句中,“了2”用在后边的动词后。 “动词①+宾语+动词②+了2+宾语”。
如:昨天我请张老师给我辅导了一次语法。(兼语句) 他说到伤心处,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连动句)
④在某种条件、方式或原因下,得到某种结果。 如:在他的帮助下,困难很快的解决了。 经过研究,我们同意了你的建议。
②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后不能用“了”。 有:感觉、希望、决定、决心、打算、喜欢、爱,等。
如:来中国前我就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成为真正的“汉语通”。 (不能说“我就决心了一定要学好”) 我打算周末去旅行。 (不能说“我打算了周末去旅行”)
③能愿动词后不能用“了2”。
如:现在我能用汉语表达我的想法了。
天冷了。 冬天了。 吃了。
如: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所属变了) 下雨了,回屋里去吧。(情况变了) 苹果已经红了,可以吃了。(性质、状态变了) 他三年没回家了。(持续时间的情况) 小红今年16岁了。(到达某一数量) 我去图书馆看书了。(陈述、说明语气) 他的性格已经不像从前了。(确定语气)
对外汉语语法点“了”的作业
对外汉语语法点“了”的作业“了”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汉语语法点,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被用到。
在中文中,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如表示动作完成的“了”和表示变化的“了”等。
下面,本文将会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了”在不同语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一、表示动作完成的“了”“了”在中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动作的完成。
这个用法非常普遍,表现在多种语境中,比如:“我吃饭了”、“我做完作业了”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了”通常紧跟在动词后面,表示此动作的结束。
有时,为了更强调动作的完成,还可以在“了”前面加上“已经”,表示这一动作已经完成了。
这种用法的例子很多,不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也适用于更多情况。
比如,“我学会了怎么开车”、“他说了两个小时的话”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了”的作用都是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二、表示变化的“了”除了表示动作完成之外,“了”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用法,即表达变化。
在这种用法中,“了”通常放在形容词、副词等词的后面,用来表示这些词所描述的事物或状态的变化。
举个例子,“天气变了”、“他变了一个人”等等。
这种用法的重点在于表达变化。
它不仅适用于形容词和副词,同样也可以在句子中加入名词,表示这个名词的变化。
比如,“这个城市的面貌变了很多”、“我和我的朋友关系变了”等。
在这些句子中,“了”起到了表示变化的作用。
三、其他用法除了上面介绍的两个用法之外,“了”还有其他一些用法。
例如,可以用“了”来表示一个陈述已经得到了确认,比如“对,我明白了”、“好的,我们这样做了”等等。
另外,“了”还可以用来加强感叹句的表达,比如,“好了!我要完成这个项目”、“快点,时间不多了”等等。
在这些情况中,“了”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句子的表达效果。
总结综合来看,“了”在中文中有非常广泛的用法。
无论是表示动作完成还是表达变化,都体现了这个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的用法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
汉语语法——了和过的用法
S V过No次O。(# times)
•我看过三次(cì)日本电影。
S V过+quantity+O。
•我看过三个日本电影。
S V过+TD+O。
•我学过一年法文。
–I took French for 1 year before.(We don’t know when exactly.)
怎么说?
My Chinese used to be very poor. Now I speak well.
4 fixed expressions with “了”
•太好了!Great!
•太热/冷/贵/……了too adj.
•别忘了!Don’t forget!
•够了!Enough!
•我走了。I’m off now.
-上个周末我去了王府井,吃了北京小吃,还买了一件旗袍。
2不VP /没VP /还没VP
•不VPdoesnot VP/ (habitual) did not VP
•没VPdidnot VP
•还没VPhas/hadnot VPyet
• Use不withmental verbssuch as想/喜欢/知道/认/识, etc.,even for past events.
-每天我都吃了早饭(以后)去上课。
2.Mandatory:S V了+ quantified O: (for past events)
-昨天下午他学习了三个小时,觉得特别累。
-昨天上课的时候,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但是老师没回答。
?3.Time-in-the-past,S VP了:(past event;action verb)——去、吃、买、喝、做……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一文旨在深入探究现代汉语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表现。
句尾“了”作为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语法标记,其用法和意义相当丰富和复杂,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其用法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
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句尾“了”的基本语法意义进行概述,包括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以及表示将来时态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句尾“了”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如与动词、形容词、时间词等不同词类的搭配,以及在不同句式中的表现。
文章还将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说,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用法。
文章还将探讨句尾“了”与其他语法标记的关系,如与“已经”“曾经”等词的搭配使用,以及与“着”“过”等体标记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还将总结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特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句尾“了”的用法,提高汉语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句尾“了”在现代汉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语法意义丰富而复杂。
它常常用于句子的末尾,用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这种用法可以称为“完成态”或“实现态”。
当句尾出现“了”时,它标志着该动作或状态在说话时刻之前已经完成或实现,且该动作或状态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
句尾“了”还可以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当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是说话人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或者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一种新信息时,句尾就会使用“了”。
这种用法可以强调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性,提醒听者注意这种新情况。
同时,句尾“了”还可以用于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
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可能不想或不能直接陈述某个事实或观点,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时,句尾“了”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语气显得不那么生硬或直接。
汉语语法之“了”的用法
汉语基本语法一、助词“了”的用法。
二、助词“了”一般有两种用法,分别为“了①”和“了②”。
“了①”——表示动作完成,用在动词后面。
“了②”——表示事态变化、确定的语气。
用在句子后面。
三、关于“了①”的一般用法:动词+“了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主要用于动词后。
动词如果有趋向补语,“了①”放到它们的后面。
如:他买了一本书。
上午我发出去了一封信。
我终于看到了长城。
注意:“了①”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实现,不只用于过去时,在将来某一时间里完成的动作,也可以用“了①”。
如:明天下了课,我去找你。
四、必须用“了①”的情况。
①动作在某一时刻完成、实现(句子中有具体时间)。
如:昨晚,我给妈打了电话。
②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或假设条件。
“动词①+了①(+宾语+就/再/才)+动词②”。
如:看了她的信,我就伤心得流下泪来。
(顺序)下了课咱们再去图书馆吧。
(顺序)努力了才能成功。
(假设)③在连动句、兼语句中,“了①”用在后边的动词后。
“动词①+宾语+动词②+了①+宾语”。
如:昨天我请张老师给我辅导了一次语法。
(兼语句)他说到伤心处,禁不住叹了一口气。
(连动句)④在某种条件、方式或原因下,得到某种结果。
如:在他的帮助下,困难很快的解决了。
经过研究,我们同意了你的建议。
五、可以省掉“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连续动作(尤其是中间没有语气停顿)时,为了表现动作的连续,可以省掉“了①”。
如:他披上(了)衣服拉开(了)门,轻松地走了出去。
老李赶忙迎(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说:“谢谢你!”②动词后有结果、趋向等补语,而且强调补语。
如:看着这张照片,我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
③要强调状语时,动词后不用“了①”。
如:上次他照顾(了)我,这次我照顾他,我们互相照顾。
六、不能用“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习惯性、经常发生、有规律的动作,不用“了①”。
句中常见的词有:常常、总是、每(天/月/年逢/次)、偶尔、很少,等。
如:他刚来中国时学习很努力,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了”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的正确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在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时间的过去。
它在句子中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句末。
例如,“我读了这本书”和“这本书我读了”都是正确的句子,其中“了”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二、具体用法1.表示动作完成“了”最常用的用法是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我去了一家新餐厅,吃了很多美食”表示“我”已经去了一家新餐厅,并且吃了很多美食。
2.表示过去时间除了表示动作完成,“了”还可以用于表示过去时间。
例如,“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电影”表示“昨天晚上”这个时间点上,“我”已经看了一部电影。
3.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在一些情况下,“了”还可以用于表示对未来的预测。
例如,“明天可能会下雨了”表示“明天可能会下雨”这个可能性已经存在。
三、注意事项1.“了”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
在通常情况下,动词后面需要使用“了”来表示动作完成;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比如在口语中,也可以省略“了”。
2.“了”的使用要与语境相结合。
有时候,即使动作没有真正完成,也可以使用“了”,比如在虚拟语气中。
3.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先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再逐渐学习更复杂的用法。
同时,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级学生,可以重点讲解“了”的基本用法,并通过大量的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对于中级和高级学生,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用法,如虚拟语气中的“了”,并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来掌握“了”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而写作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了”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高他们运用“了”的能力。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摘自《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一、知识讲解“了、着、过”这三个词,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
这三个词语,除“了”的用法比较复杂以外,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他们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下面非别进行介绍.(一)“了”的几种用法不少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其实,汉语的“了”在句子中要有下面几种用法,把他们弄懂,就可以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1.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了”常常用在句末,说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从语法上说,“了”是语气助词,但它所表示的却是动作的时间:他进城了/我去商店了/昨天我们去长城了应该注意到是,用“了”的时候,句子中动词的宾语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做定语,否则句子没有完,语义不清楚:我买本子了。
——我已经买了一个本子,还要买两个本子。
我看电影了。
——我已经看一场电影了,还想看第二场电影。
在有“来、去、到“等组成的连动句中,”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或句子之后:他去上海出差了/他来北京学了几个月汉语/他们到长城游览去了。
还应该特别注意到是,在否定句里,动词前应该用“没”,而“了”则不能再出现了:我没进城/他没去商店/昨天我们没去长城/我还没吃完饭。
2.表示动作的结束“了”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动词常常有宾语,而且宾语前应该有数量词与或其他成分做定语:小王买了一本书/小张照了一张相/我们刚才看了一场电影表示否定时动词前加“没”,同样不需要再出现“了”,而且宾语前的数量词等也不能出现:我没买书/他没照相/他们刚才没看电影/她没吃苹果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子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有可能在将来完成:我们下课了就回家/他吃了饭就去上课/咱们吗了东西就去看朋友这样的句子句么有了“了”时,句子的两个动作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因为句末的“了”决定了全局动作发生的时间:他下课了就回家了/我吃了饭就去上课了/我们买了东西就去看朋友了如果在表示动作结束的句子后再加上了一个“了”,则表示居中所说的事情是从过去的时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下去:我吃了一个面包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一)“了1”、“了2”的出现顺序问题现代汉语的“了”,一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了”。
一是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体的“了1”,一是用于句尾表示情状改变的“了2”;。
1、动态助词“了1”的功能和用法动态助词“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注意:1)“了1”虽然表示完成,但受使用环境及说话人主观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完成也不用“了1”。
在下列情况之下不能使用“了1”。
a、多次性,反复性经常性(即还在进行的动词,到发出的动作是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后不可。
如:*他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学了汉语。
*我每年都在上海过了很长时间。
b、不表示具体动作,没有完成意义的动词不可。
如:*现在他很想念了陆地上的生活。
*我去年就盼望了来北京。
*刚开始在北京生活,我感觉了很难。
“想念”、“盼望”、“感觉”都是表示人的一种带有经常性或持久性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动词,后边不应该带动态助词“了1”。
c、带宾语从句的动词后不可。
如:*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很喜欢中国。
*我发誓了我一定要学好汉语。
*我决定了暑假去旅游。
句中“发现”、“决定”、“发誓”等后面都带了小句宾语。
按照汉语的规则,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助词“了1”。
d、兼语句中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去年公司派了我去上海出差。
*我们都劝了她不要再等了。
e、连动句中后一动词表示前一动词的目的时,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昨天朋友来了看望我。
*他去了火车站买票。
*我们已经想了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f、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行为方式时前一动词后不应该用“了1”。
如:*老师笑了介绍自己。
*他指了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爸爸。
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伴随状态,并不表示前一动作结束后再出现后一动作,这时应该用“着”而不用“了1”。
g、否定副词”没”和”了1”不同现,即“没+动词 +了”是错误的。
如:*早上我没吃饭了.*过去我没去过了上海。
但如果否定副词“没有”前面如出现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即“时间段+没+动词+了”则是正确的。
助词了的用法
1、动+宾+了2 昨天晚上下雨了。 (肯定发生在过去的一个动作事件。) 2、动+了1+宾;动+(简单宾语)+了2(两个结 构可以选取教学)
他打了1八只兔子。
(叙述已完成的一个动作事件)
你已经是教授了2。
(提醒事态已经出现了变化)
3、动+了1+时量/动量补语;性状形容词十了1+数 量/时量补语/很多、不少(两个结构对比教学,教 前面结构的同时,引入后面的结构进行教学) 这个讲座每周两次,已经搞了1半年。 (动作完成的时间长短及动作完成的量。)
• 总之,助词“了”的教学要依据课本,参 照学生的偏误规律和习得顺序,按照实用 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让学生掌 握最基本的助词“了”的用法,减少助词 “了”已用用错、该用未用和“了1”、 “了2”混淆的偏误。
参考文献(阅读的论文)
王静,2007,“了”的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华中科技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忠,2002,“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汉语 学习》,第1期。 杨依萍,2007,现代汉语“了”的多角度考察,浙江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伟民,1999,对外汉语教学中“了”(le)的语法项目及 其等级切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期。 连晓磊,2011,二语习得中“了”的使用偏误及其教学 策略,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春燕,2011,对外汉语教学助词“了”的选项与排序 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晓琪,1999,汉语“了”字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曼祯有点感慨起来了2。 (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 8、动1+宾1+动2+了1+宾2 他们诬赖小明偷了1钱。 (兼语句中,了1放在动2的后边,强调动2是动1的前提。) 9、快/要/快要/将要/就/就要……了2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开假面舞会了2。 (表示事态将要出现变化或即将出现的情况。)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
摘自《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一、知识讲解“了、着、过”这三个词,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
这三个词语,除“了”的用法比较复杂以外,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他们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下面非别进行介绍.(一)“了”的几种用法不少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其实,汉语的“了”在句子中要有下面几种用法,把他们弄懂,就可以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1. 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了”常常用在句末,说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从语法上说,“了”是语气助词,但它所表示的却是动作的时间:他进城了/我去商店了/昨天我们去长城了应该注意到是,用“了”的时候,句子中动词的宾语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做定语,否则句子没有完,语义不清楚:我买本子了。
——我已经买了一个本子,还要买两个本子。
我看电影了。
——我已经看一场电影了,还想看第二场电影。
在有“来、去、到“等组成的连动句中,”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或句子之后:他去上海出差了/他来北京学了几个月汉语/他们到长城游览去了。
还应该特别注意到是,在否定句里,动词前应该用“没”,而“了”则不能再出现了:我没进城/他没去商店/昨天我们没去长城/我还没吃完饭。
2. 表示动作的结束“了”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动词常常有宾语,而且宾语前应该有数量词与或其他成分做定语:小王买了一本书/小张照了一张相/我们刚才看了一场电影表示否定时动词前加“没”,同样不需要再出现“了”,而且宾语前的数量词等也不能出现:我没买书/他没照相/他们刚才没看电影/她没吃苹果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子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有可能在将来完成:我们下课了就回家/他吃了饭就去上课/咱们吗了东西就去看朋友这样的句子句么有了“了”时,句子的两个动作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因为句末的“了”决定了全局动作发生的时间:他下课了就回家了/我吃了饭就去上课了/我们买了东西就去看朋友了如果在表示动作结束的句子后再加上了一个“了”,则表示居中所说的事情是从过去的时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下去:我吃了一个面包了。
第二章 “了”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章“了”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里面,“了”用于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了”表示某个动作已经完成了。
除此之外,“了”还可以用于句末,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的作用。
在这两种位置上,“了”的基本语法意义没 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它们的 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我们还是分为两个:用于动词后的,我们称为动态助词,用于句末的,称为语气助词。
一、动态助词“了”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动词有宾语,‘了1’用在宾语前。
(一)一个独立的简单句中如果有了“了”,动词后如果有宾语时,宾语一般要有数量词等定语。
例如:1)下午他们还请我们看了各种精彩的表演。
2)昨天我们参观了一个工厂。
(二)在下列情况下宾语前可以没有定语:1.表示第二个动作接着第一个动作发生的句子中,第一个“了”后也不用定语。
例如:1)晚上我看了电影就去找你。
2)明天我下了课就来你家。
2.句末有语气助词“了”或其他语气词。
例如:1)这时我明白了:出了问题了。
2)他犯了错误吧?(三)若否定动词的出现或完成时,就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但不能再用动态助词“了”。
例如:1)昨天我们没参观工厂。
2)上星期六我们没看电影。
(四)在“动词+了+宾语+了”的结构中,“了”不能省略,如果省略,语义发生变化。
例如:1)我喝了酒了。
(表示:动作完成,事态变化了。
)2)我喝酒了。
(表示事态变化了,但动作是否完成没有讲,可能还要继续,也可能不再继续了。
)(五)在“动词+了+数量宾语/数量词语+了”的结构中,“了”也不能省略。
例如:1)他读了两本书了。
(表示动作完成的数量)2)他读两本书了。
(表示发生的情况/变化)2二、语气助词“了”语气助词是由于语气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语法单位。
语气助词的表达是因,语气助词的使用是果。
为了在配合语气表明特定意旨的同时,使用表达的信息量得以加强。
3(一)位于句末的语气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它与动态助词“了”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即表示动作状态的出现。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
现代汉语结课论文题目:虚词“了”的用法分析姓名:周永乐学号:2013504059院系: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3级3班指导老师:余静虚词“了”的用法分析周永乐(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2013级汉语言文学3班)摘要:现代汉语中,虚词“了(le)”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虚词“了”有两个,语气词“了”和助词“了”。
两者字形、读音相同,但具体用法和语法作用却不相同。
关键字: 虚词“了”、语气词、助词、具体用法、语法作用正文:注意:语气词“了”和助词“了”可同在句末。
且都在句子末尾,可能是助词“了”,也有可能是语气词“了”,但意思有区别。
如:她写了。
(“了”若是语气词,则表示动作在进行,若“了”是助词,则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一、助词“了”。
1.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1)王春生从来没有忘了他爹的惨死跟妈的眼泪。
(周立波《暴风骤雨》)1《谈谈句末的“了”》张兰英-《东岳丛林》-20052)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加。
(余秋雨《霜冷长河》)也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
如:跟他们谈话就是我的工作,你要有什么话等我闲了再谈吧。
(《赵树理选集》)2.如果动词之后紧跟着另外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时,“了”就放在了补语之后。
如:1) "祥哥!"她往前凑了凑,"我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老舍《骆驼祥子》)2)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老舍《骆驼祥子》)3)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老舍《骆驼祥子》)3. “了”放在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后面(表示两个动词同时或者连续完成)。
如: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4. 连谓句、兼语句中,助词“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2。
如:她找我借了两本书。
连谓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才开始后一动作时,兼语句前一动作完成时,助词“了”可在前一动词后。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了”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助词之一,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其中,“了1”和“了2”是比较常见的两个用法,下面就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
“了1”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轻微的语气变化,表明句子的语气与前面不同。
它的使用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增加语句情感色彩,并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你怎么不吃饭了?”“你吃饱了?”这里的“了1”就是用来表示询问和疑惑的。
2. 表示惊讶、感叹或调整情感色彩的语气。
例如:“你真厉害了!”“这景色真美了!”这里的“了1”起到了调整情感色彩的作用,让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3. 表示强调的语气。
例如:“我可真是累了!”“这个礼拜天气一直不好了!”这里的“了1”强调了程度,让句子更有力度。
“了2”是中文中重要的语法助词,其意义比“了1”更加复杂丰富。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我吃饭了。
”“他来了。
”这里的“了2”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经历了变化。
4. 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了2”可以和“将要”连用,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例如:“我明天要去旅行了。
”“我快要迟到了。
”这里的“了2”表示将要发生的状态或动作。
5. 表示客观事实。
有时候,“了2”可以用于客观事实的描述。
例如:“他已经30岁了。
”“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了。
”这里的“了2”表示客观事实已经存在。
总之,“了2”是一个非常灵活、多义的语法助词,学习它需要大量的语境练习和反复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汉语语法之“了”的用法
汉语基本语法一、助词“了”的用法。
二、助词“了”一般有两种用法,分别为“了①”和“了②”。
“了①”——表示动作完成,用在动词后面。
“了②”——表示事态变化、确定的语气。
用在句子后面。
三、关于“了①”的一般用法:动词+“了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主要用于动词后。
动词如果有趋向补语,“了①”放到它们的后面。
如:他买了一本书。
上午我发出去了一封信。
我终于看到了长城。
注意:“了①”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实现,不只用于过去时,在将来某一时间里完成的动作,也可以用“了①”。
如:明天下了课,我去找你。
四、必须用“了①”的情况。
①动作在某一时刻完成、实现(句子中有具体时间)。
如:昨晚,我给妈打了电话。
②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或假设条件。
“动词①+了①(+宾语+就/再/才)+动词②”。
如:看了她的信,我就伤心得流下泪来。
(顺序)下了课咱们再去图书馆吧。
(顺序)努力了才能成功。
(假设)③在连动句、兼语句中,“了①”用在后边的动词后。
“动词①+宾语+动词②+了①+宾语”。
如:昨天我请张老师给我辅导了一次语法。
(兼语句)他说到伤心处,禁不住叹了一口气。
(连动句)④在某种条件、方式或原因下,得到某种结果。
如:在他的帮助下,困难很快的解决了。
经过研究,我们同意了你的建议。
五、可以省掉“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连续动作(尤其是中间没有语气停顿)时,为了表现动作的连续,可以省掉“了①”。
如:他披上(了)衣服拉开(了)门,轻松地走了出去。
老李赶忙迎(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说:“谢谢你!”②动词后有结果、趋向等补语,而且强调补语。
如:看着这张照片,我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
③要强调状语时,动词后不用“了①”。
如:上次他照顾(了)我,这次我照顾他,我们互相照顾。
六、不能用“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习惯性、经常发生、有规律的动作,不用“了①”。
句中常见的词有:常常、总是、每(天/月/年逢/次)、偶尔、很少,等。
如:他刚来中国时学习很努力,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
汉语语法-动作的完成:动词+了
汉语语法-动作的完成:动词+了
语法—— 动作的完成:动词+了
1动词后边加上动态助词“了”表⽰动作已经完成了。
例如:
A:你喝了吗?
B:喝了。
/ 没有喝。
2 “V+了”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作定语。
例如:
(1)我买了⼀本书。
(2)他喝了两瓶啤酒。
(3)我们吃了⼀些鱼和⽜⾁。
3 如果宾语前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时,句末要有语⽓词“了”才能成为⼀个完整的句⼦。
此时,句⼦的功能是传达某种信息,以期引起注意。
例如:
(1)我买了书了。
(意思是:我不买了。
/你不要给我买了。
)
(2)我们吃了晚饭了。
(意思是:不吃了。
/你不⽤给我们做了。
)
(3)我喝了药了。
(意思是:不喝了。
/你放⼼吧。
)
4 如果宾语前既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句末也没有语⽓助词“了”,必须再带⼀个动词或分句,表⽰第⼆个动作紧跟第⼀个动作后发⽣。
例如:
(1)昨天,我买了书就回学校了。
(2)晚上我们吃了饭就去跳舞。
(此时,说话的时间是下午。
)
5 但是,要注意,在连动句中,第⼀个动词后边不能有“了”。
例如:
不能说:他去了上海参观。
应该说:他去上海参观了。
不能说:他们坐了飞机去北京。
应该说:他们坐飞机去北京了。
请登录学习更多的中国语法。
“了”在表示完成动作和变化状态时的用法较为常见和普遍。
“了”在表示完成动作和变化状态时的用法较为常见和普遍。
了在表示完成动作和变化状态时的用法较为常见和普遍了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助词,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变化的状态。
下面将介绍了在这方面的常见和普遍用法。
1.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改变:- 动作完成:了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达到了某种状态。
例如:“我吃饭了”表示“我已经吃饭完了”。
- 状态改变:了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名词后面,表示状态的改变。
例如:“他高兴了”表示“他从不高兴到现在变得高兴了”。
2. 表示时间或情况的变化:- 时间变化:了可以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的变化。
例如:“下午三点了”表示“现在已经是下午三点了”。
- 情况变化:了可以用在表示情况的词语后面,表示情况的变化。
例如:“天气变冷了”表示“天气从暖和到冷了”。
3. 表示经历或经验的积累:- 表示经历:了可以用在表示经历的动词后面,表示经历了某件事情。
例如:“我去过北京了”表示“我已经去过北京了”。
- 表示经验:了可以用在表示经验的名词后面,表示积累了某种经验。
例如:“他有了很多工作经验了”。
4. 表示语气的变化:- 变为肯定语气:了可以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例如:“我明天一定去了”表示“我一定会去”。
- 变为疑问语气:了可以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例如:“你吃饭了吗?”表示“你吃了饭了吗?”。
了在表示完成动作和变化状态时的用法非常灵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使用。
掌握了了的正确用法,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更加流利和地道。
汉语语法化的例子
汉语语法化的例子
1. 你看“了”这个字,以前可不一定就是表示完成时态的呀!比如说“我吃饭了”,这里的“了”就表示动作的完成。
它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个用法的,这就是语法化的有趣体现啊!
2. 还有“被”字呢!“他被打了”,这里的“被”清楚地表明他是被动的一方。
从以前到现在,它的这种表示被动的用法是逐渐形成的,很神奇吧!
3. 想过“在”字吗?“我在家里”,这个“在”就是表示所处的位置。
它的这种用法也是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确定下来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4. “得”字也很有门道呀!“跑得快”,这里的“得”表示程度。
它的这种用法也是语法化的结果呢,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呢!
5. “着”字也有说法哟!“他笑着”,这里的“着”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
以前可不一定是这样用的呢,这就是语言的变化魅力呀!
6. “和”字也不简单呐!“我和你”,这清楚地表示两边的并列关系。
它也是经历了一些变化才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用法,多奇妙啊!
7. “从”字呢,“我从家里来”,表示来源。
它原本可能没这个意思,慢慢就变成这样啦,像不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呀!
8. “比”字也值得一提呀!“我比他高”,这种比较的用法也是慢慢固定下来的。
语法化真的是无处不在,让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啦!
我觉得汉语语法化真的是太神奇了,它让我们的语言不断发展和丰富,充满了魅力和生命力!。
X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Ξ刘勋宁提要从相当的角度来说,汉语句尾“了”其实是过去时的标志。
只是汉语句子的认知角度和构造形式与印欧语不同,因而看上去参差不合。
经常有人提出,汉语的句尾“了”有多个。
比如说,“太+A+了”与一般的句尾“了”不同,它不表示变化,是另外一个“了”;“吃饭了”表示的既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将来的事,因此这里的“了”也不应当是一个。
于是,就有了“了1”“了2”“了3”“了4”……的各种提案。
我们以为,这些“了”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之所以不断被分解,原因就在于过去把句尾“了”的意义描写为“表示变化”过于简单化,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
本文试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做更详尽的阐发,这些阐发包括语用的和认知的,以期对这些不同的“了”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 句尾“了” 过去时 完成体 言有所为关于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表示“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
这在教学上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我们可以指着窗外,向学生说明:刚才不下雨,现在下雨了,所以我们说“瞧,下雨了!”如果某人刚才在这里,现在不在了,我们可以对找他的人说“对不起,他走了。
”我自己也常常用这样的办法说明形容词带“了”:拿一把可以旋转上升的椅子,边旋转边说“高了,高了,高了。
”然后再放低,说“低了,低了,低了。
”不过,有时候会被学生将军:“老师,我昨晚上看电视了,这个‘了’怎么表示变化呀?”“太+形容词+了”,很多学者都指出不表示变化,因而有人认为是另外一个“了”。
至于在吃饭前说“吃饭了,吃饭了”,一直为人质疑,既不是完成,也不是变化。
所以有人把这些“了”离析为“了3”“了4”“了5”。
那么,这些“了”到底是不同的“了”,还是同一个“了”呢?我们试图寻求统一的解释。
一如果我们把“了”定义为“表示变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了”本身表示变化,还是和什么东西一起表示变化?如果说“了”本身表示变化,那就要说明“了”和它前面的成分是什么关系。
01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总第206期)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刘勋宁提要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
本文前两节分析各类实际用例,指出用“完成”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是讲不通的;“了”所表现出来的“完成”只是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它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
第三节将“V了”与“V完”格式加以对比,表明“了”的意义与真正的完成义是有相当距离的(二者对立)。
第四节提出我们的看法,词尾“了”应当看作应当看做动词“实现体”的标记,它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词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
本文还对“看了三年”和“看了三年了”两种句式的对立作了新的解释。
普通话有两个“了”。
一个出现在谓词(以下用V表示,包括动词、形容词和短语动词)之后,称作词尾“了”(简称“了1”);另一个出现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称作句尾“了”(简称“了2”).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句尾“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本文讨论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什么是“完成”?赵元任先生在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一书中释为“completed action”(动作完成)。
①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图解了“完成”貌(这里只取“着”和“了”的图解):a A c d B b______︱______︱_____开始线完成线认为A→B=进行貌(着),B=完成貌(了)。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索性把“了”释作“表示行为的结束”。
词尾“了”真的是表示“完成”吗?一1.1 最容易引起我们怀疑的是通常“动词+了”的释义方式②难以推及“形容词+了”,例如:A 看了一遍已经看完了大了一寸 *已经大完了砍了许多已经砍完了瘦了许多 *已经瘦完了B 吃了饭去吃完饭去红了脸说 *红完脸说还了债买还完债买低了头走 *低完头走有些语法书把B组例句里的形容词看作动词,这不改变解释不成立的事实。
了 字在人民日报的用法
了字在人民日报的用法(实用版)目录1.引言2.了字的含义和用法3.人民日报对“了”字的使用规范4.“了”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5.结论正文【引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众多汉字中,“了”字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字符。
从古至今,它在书面语和口头语中广泛运用,发挥着重要的语法功能。
本文将以《人民日报》为范本,探讨“了”字在官方媒体中的用法,以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了字的含义和用法】“了”字在汉语中属于助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
它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称为“完成助词了”;另一种是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事态的变化或发生,称为“句末助词了”。
这两种用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能互相转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人民日报对“了”字的使用规范】作为我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文字使用上具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对于“了”字的使用,人民日报遵循以下原则:1.在表述事实、叙述事件时,尽量使用完成助词“了”,以表示客观事实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在表示观点、论述时,避免使用句末助词“了”,以免造成语气过于肯定,影响说理的充分性和严谨性。
3.在引用古代文献或诗词时,尊重原文的用法,不刻意改变“了”字的用法。
【“了”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了”字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观点,还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同时,“了”字在语法结构中也发挥着辅助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
【结论】通过对《人民日报》中“了”字的用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简单的字符在汉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官方媒体和正式场合中,正确使用“了”字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的用法。
一、选择题
()1.A他给我买来一点儿水果了。
B他给我买了来一点儿水果。
C他给我买来了一点儿水果。
()2.她明天不能回国,因为。
A她没买到了机票 B她没买到机票了
C 她没买到机票 D她没买到机票了
()3.你到哪去了?我都没找到你。
A给你打电话了四次 B打了电话四次给你
C给你打了四次电话 D打了电话给你四次
()4.我想。
A听我喜欢的歌星唱完了再离开 B听我喜欢的歌星唱完再离开 C听我喜欢的歌星唱了再完离开 D听我喜欢的歌星唱完再离开了()5.A我今天比平时一个小时早起了
B我今天比平时起早了一个小时。
C我今天比平时早起了一个小时。
()6.A昨天晚上我去图书馆了。
B昨天晚上我去了图书馆了。
C昨天晚上我去图书馆。
()7.A昨天我吃了饭就回宿舍。
B昨天我吃饭了就回宿舍了。
C昨天我吃了饭就回宿舍了。
()8.A我买了一条牛仔裤和一双皮鞋。
B我买了一条牛仔裤和买了一双皮鞋。
C我买一条牛仔裤和一双皮鞋了。
()9.A我去了银行换两百美元。
B我去银行了换两百美元。
C我去银行换了两百美元。
()10.A他写汉字写了四十分钟。
B他写了四十分钟写汉字。
C他写四十分钟汉字写了。
()11.A我们等了十分钟你。
B我们等了你十分钟。
C我们等你了十分钟。
()12.A昨天晚上我只睡觉了五个小时。
B昨天晚上我只睡了五个小时觉。
C昨天晚上我只睡五个小时觉了。
()13.她在五年时间里。
A学会了三门外语 B学三门外语会了 C没学会了三门外语 D没学会三门外语了二、改错句
1.刚才买一些水果了。
2.明天我去图书馆看书了。
3.昨天麦克没有来我宿舍了。
4.上星期爸爸不去上海工作。
5.昨天晚上我还没看足球比赛呢。
6.晚上我吃饭就去你那儿。
7.我每天下午去商店了。
8.现在我能用汉语说话。
9.他睡整整一天。
10.我在日本常常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品。
11.前天,我看一部特别有意思的电影。
12.我真喜欢跟朋友们一起去游览了名山大川。
13.虽然我没跟他见面,可是他的名字我早就听说。
三、连词成句
1.我刚才邮局一封信去了寄
2.我带忘了听力书
3.学汉语多了我一年了的
4.昨天我下午接机场去朋友了
5.因为感冒上课我所以没去了
6.我路上到大卫在下午遇了
7.多了你奶奶年纪大
8.三岁这个了今年孩子
9.我一套在了公寓外边学校租
10.我想食堂今天再不吃饭菜的了
11.上星期我又去饭馆吃饭跟那个朋友了
12.昨天了我去吃饭就东西超市买了
四、选词填空
了过
1.我来中国九个多月。
2.我以前来中国。
3.我们都读鲁迅的作品。
4.昨天我看一晚上电视。
5.我从来没去上海,我很想去那儿尝尝哈密瓜。
6.过去,我只是在电影上看见长城,今天终于亲眼看到。
7.他在这里学习四年汉语,今年暑假就要毕业。
8.从此他明白:千万不要离开正确的道路。
9.昨天我去书店买几本书。
10.我从来没见这么美的景色!
11.我尝,这个苹果挺新鲜的,你们也尝尝吧。
12.我在电视上看到哈尔滨的美丽景色,但是没去哪儿旅行。
13.马克让我到上海就给他打电话。
14.我认识张老师,她教我们语法课。
15.他去上海,还没回来呢。
16.以前小明去加拿大,现在在北京工作。
17.昨天我在书店买一本英汉词典。
18.明天我们吃饭就去西单,怎么样?不没
1.我喜欢游泳,我喜欢跑步。
2.昨天你去去书店?
3.A:昨天的篮球比赛打得怎么样?
B:对不起,我看,不知道。
4.昨天他给我打电话,我给他打电话了。
5.我常去图书馆看书。
6.我明天去超市,我要去书店。
7.昨天我去商店,我去书店了。
8.我学太极拳,会打。
9.玛丽,你想想家?
10.A:你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B:我还打呢。
五、完成对话
1.A: ?
B:我去书店了。
A:你买了一些什么书?
B: 。
2.A: ?
B:没有,我买苹果了。
A: ?
B:我买了两斤苹果。
3.A: ?
B:这个假期我打算去上海旅行。
A: ?
B:没买,我买了一张飞机票。
九、按要求完成句子。
用“V1了……就V2……”格式完成句子。
1.昨天我不舒服,下了课。
2.明天我吃了晚饭。
3.我到了北京。
4. 就回家了。
5. 就睡觉。
6. ,我的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