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关中地区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

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

历史地理第+二辑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 本文承蒙张泽咸先生提出多处修改意见,谨此致谢!① 参见拙作《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r 载.«中国农史相990年2~3期;《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f 载《中国农史》1992年2期。

一② 周殿杰:《安史乱前唐代经济重心在北方说b 载《学术月刊辺982年9期。

③ <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产!日唐书•食货志入④ 《通典"卷6 «食货•赋税下和⑤ 《证类本草"卷2产秫米”条引《唐本草注⑥ 《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通典*卷6;«册府元龟》卷24、卷25、卷484、卷502。

⑦ 《元和郡县志通典》卷6《赋税新唐书•地理志》等。

⑧ 《通鉴》卷211 ; «新唐书•五行志三》;«唐会要》卷44=全唐文"卷271韩思复《谏捕蝗疏》等’⑨ 《册府元龟》卷484、卷502。

⑩ 《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卷24〜25。

⑪ 《新唐书•独孤及传⑫ 《旧唐书・武元衡传和《新唐书-五行志二和《丈平御览$卷838;«全唐诗*卷878 “打麦谣”。

⑬ 《唐太宗集》第262页《赈关东等州诏仁第265页«旱蝗大赦诏⑭《全唐文•卷26玄宗《宣慰河北州县制性华林甫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粮食生产的地理分布状况,在其形成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地 域范围和集中产区。

宋、元、明、清以来,这种状况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南稻北麦;但 在宋朝之前的唐代,情况并非如此。

据笔者初步研究①,就唐代绝大部分人的粮食而言,占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粟(谷子),其次是麦,再次是稻,它们的集中产区也因情况不同而别。

大体说来,唐代粮食生产的综合分布状况,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区:黄河中下游粟-麦-稻区、江淮荆湖稻-麦区、巴蜀稻-粟-麦区、河西粟-麦区和岭南诸地粮食 稀疏区。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古代河西走廊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和中西交通方面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央王朝以及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和开发。

其间,令人尤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尽量利用天然环境发展农牧经济,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至唐代,这里已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但是,自西汉至清末近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的活动却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地制约了河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正确审视历史上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存在••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在古代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天然绿洲的沙漠化••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历史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的天然绿洲沙漠化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典型的区域主要有:••1.石羊河下游民勤西沙窝古绿洲••在今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的西部,有一条南北长135km,宽20~30km的沙漠化地带,俗称西沙窝。

如今在这片茫茫沙海中还残存着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端子号等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并由北向南依次排布着三角城、连城、古城、文一古城等多座废墟,其周围还暴露着各种丰富的古代遗物和成片的古弃耕地,向人们昭示着昔日绿洲的繁荣。

据李并成先生考证,连城和文一古城遗址分别是西汉武威郡所辖武威县和宣威县治所;最北端的三角城遗址是汉代一处城障烽燧;处于连城和文一古城之间的古城汉时称平泽亭或晏然亭。

汉代这里曾是一个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的地区,史称武威(即连城遗址)以西地方,“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从这些城址的设置和史料反映的情况看,汉代石羊河下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正是在今天沙浪滚滚的西沙窝地区展开的。

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

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

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古代中国是一个优美而繁荣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自然景观。

然而,这样的繁荣与美丽并非是不受限制的,而是建立在对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今天的文章将介绍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以及其对历史文明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极为丰富多彩。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山地、丘陵、平原、水域和盆地。

这些自然景观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水、土地、森林、动植物等。

其中,山地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占据着中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地形的不同,山地可以分为丘陵和高山。

在古代中国,丘陵被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而高山则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平原则是古代中国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环境,占有中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平原通常位于江河的下游和海岸线附近,具有较为肥沃的土地和水资源,被广泛用于农业和渔业。

水域是古代中国生态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水道等。

中国的江河水网极为发达,是古代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中国的湖泊和水库则常被用于灌溉和防洪。

盆地是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地势低洼,形成一个封闭的地域景观,通常具有一定的自然屏障作用。

盆地的生态环境较为封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资源利用古代中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动植物、矿产等。

这些资源为古代中国的文明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域为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这些区域的土地肥沃,种植业和畜牧业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发展。

同时,古代中国也注重保护土地资源,譬如《齐民要术》就详细地记载了一系列地修复技术。

森林资源也是古代中国有力的支撑,它可以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船舶、房屋、农耕工具等方面的实用价值等。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建设

一、关于生态环境的史料引入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学者、专家也在生态、气候、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各国政府也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致力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探索,减排、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相继出台。

都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的生态家园和环境保护。

但同时也说明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悠久的话题。

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认真研读我国传统的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其中就有大量生态环境的理论思想和技术思想的内容。

“环保”、“尊重自然”、“和大自然保持和谐”等等。

我们可以就我国较早期先秦时期的诸多诸子的思想加以探析,就可见一斑。

先秦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诸多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在这些思想家和诸多流派的思想主张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见梁惠王时宣讲仁政王道的思想理念时,就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的思想观点十分明确,人类行为一定要和自然规律相符,只有这样,大自然的自然资源才能供给人类,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的环境保护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有相同的理念。

除此之外,荀子还提出了保证这些措施得以贯彻落实实施的主张“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3.《国语·鲁语》曾记载: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

从唐诗看唐代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状况

从唐诗看唐代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状况

从唐诗看唐代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状况摘要:唐代蜀道题材诗歌数量可观,这些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蜀道地区的相关信息。

唐代诗人在蜀道题材诗歌中描写了很多蜀道地区的植物和植被景观,系统分析梳理这些植物信息,可以窥探蜀地的生态状况。

从唐诗来看,唐代时期蜀道地区森林蓊郁茂密,植物种类多样,可分为普通野生树木、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等三大类。

相关诗文等历史文献说明唐代四川地区的生态状况极为优良。

关键词:唐诗;唐代;蜀道;四川;植物;生态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62-07Abstract:There are large number of poems of Tang Dynasty which describe the Sichuan road,these poems contain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bout Sichuan road area. A lot of poet describing plants and vegetation landscape in these poems.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of plants,we can spy on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Sichuan. From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the period of Sichuan Road area lush dense forests,plant species diversity,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s ordinary wild trees,crops and ornamentals. Historical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tell us that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of Sichuan region is extremely good.Key words:poems of Tang Dynasty;Tang Dynasty;Sichuan road;Sichuan;plant;ecological唐人出入长安的通路,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向东经渭河与黄河河谷平原至洛阳,再向东即可与华北平原广大地区相联系,还有一个方向是先向南翻越秦岭至汉中盆地,复分两途,若向东经汉水河谷至湖北,可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联系,若再向南,则需翻越大巴山脉,进入四川盆地。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

全球资源竞争日益激 烈,资源供应安全面 临挑战。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加速,对土地、水资 源等产生更大需求。
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突
资源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对环境 造成破坏和污染。
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 可持续发展。
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
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挑战
01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 发规划,确保资源可持 续利用。
环保技术创新
企业积极引进和研发环保 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 污染。
环保文化培育
企业加强环保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形成 人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 的良好氛围。
04
CATALOGUE
平衡策略与实践案例分享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
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 化产业结构。
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
对环保的认知和理解。
02
举办环保主题活动
组织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吸引公
众参与,增强环保意识。
03
加强环保教育体系建设
将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
惯。
拓展多元化参与渠道和方式
自然资源法
规定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保 护责任,强调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 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提出在资源开 发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执行力度及效果评估
环保政策执行情况
地方政府积极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 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投入。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就在不停地探索着适应自然环境的种植方式。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中部为咸阳盆地,西南为秦岭山区,南临商洛高原,北邻梁山山脉,总面积达到30000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大,地形平坦,是一个十分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带。

由于地处内陆,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温差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少雨,降水不均,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常伴有飞沙走石的沙尘暴。

二、古代种植业的发展在早期,受限于气候和自然环境,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农作物都是比较耐旱和耐寒的粗粮作物,如棉麻、黄米、黄豆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膳食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适宜种植的作物逐渐增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小麦。

小麦是一种对气温适应力很强的作物,比较适合在关中平原这样的地方生长。

引进小麦的同时,还引进了种植小麦所需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工具,这些对于关中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农民们还大力种植柿子、香菇、板栗、栗子、蜜桃等水果和蔬菜类作物,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产出也日益增多。

三、古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关中平原之所以能够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气候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农民采取了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古代,灌溉是关中平原经济主要手段之一。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通常的灌溉方式是引水灌溉。

农民会沿着山梁,挖开用来引水的渠道,将水引到耕地,让土地充分吸收水分,有效地避免干旱和土壤沙漠化的问题。

在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灌溉、水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农民们开发了大面积的水源,并将其灌溉到一些需要水分的作物上。

他们使用了一些新的设备工具,如水车和灌溉器,以提高灌溉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的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唐代关内道研究

唐代关内道研究

唐代关内道研究唐代关内道研究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关内地区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关内道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内道,即指唐代时期关中、陕西、山西等地区所组成的发达交通网络,是唐朝政权的命脉之一。

关内道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经济发展和政府措施等。

首先,地理因素对关内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关内地区山水相连,地势平坦,易于修筑道路和运输。

尤其是关中平原的地形条件,为道路的修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关内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和商业发展。

这些地理条件为关内道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其次,经济发展是关内道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代经济的繁荣是关内道发展的根本动力。

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农业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积极的农业政策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为道路运输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手工业方面,瓷器、丝织品、铜器等各类手工业产品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产品,许多商人通过关内道进行贸易往来,进一步推动了道路的繁荣。

商业方面,唐代商业发达,街市繁华,商人众多,商贾云集。

关内道不仅是国内商品的集散地,也是与中东和欧洲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这些经济的发展为关内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最后,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关内道的建设。

在唐代,政府重视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不断修筑道路和桥梁,提供良好的运输环境。

尤其是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关内道与其他地区形成了更为便捷的交通联系。

同时,政府还采取措施保护商人和商业活动,鼓励商业发展,推动了关内道的繁荣。

总之,唐代关内道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为关内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经济的繁荣为关内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为关内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推动力。

关内道的繁荣不仅为唐代社会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一、引言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明,然而,这段历史也伴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发展。

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即水资源问题和森林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国家,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

古人智慧地利用了各种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水库和堰坝等,来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

然而,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水资源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首先,古代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方的江河洪水频繁,每年都会造成大规模的洪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贫乏,在农业生产中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是古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了水资源,而污水的排放和水体的污染也随之而来。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城市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此外,古代中国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频繁出现干旱。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森林资源问题森林资源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古代中国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古代中国的森林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木材的采伐上。

尤其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用于耕地的开垦和农业用材。

由此造成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和植被退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壤的侵蚀。

其次,古代中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欠缺。

很少有专门的法规来保护森林资源,也没有相应的机构来管理森林资源。

这使得森林资源的盗伐和非法砍伐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导致森林资源的损失更加严重。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1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1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唐朝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状况

唐朝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状况

唐朝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状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文化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唐朝时期,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并且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状况,从土地制度、农业技术、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唐朝的土地制度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家庭人口数量进行重新分配,每户人口大致享有相等的土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其次,唐朝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唐朝,农民们开始使用铧犁、深犁等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灌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许多农田开始利用引水系統,确保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此外,唐朝还采用了多种农作物的轮作和套种,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并保护了土地的肥力。

这些农业技术的改进使得唐朝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除了土地制度和农业技术的改革,唐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唐朝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税收体系,规定农业税只能收取农民产量的一部分,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

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县级官员,负责监督农业生产和保障农民的权益。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互助合作,组建农村合作社,共同经营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然而,尽管唐朝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由于进一步的农业发展,农田的集中程度增加,不少农民被迫丧失土地,成为佃农或者沦为地主的仆役,他们遭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另一方面,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常常无助于力,洪水、干旱等灾害经常带来歉收,给农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

综上所述,唐朝的农业发展主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来推动。

这些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药与环境绿色农药的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与环境绿色农药的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与环境绿色农药的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药与环境:绿色农药的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研发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药已成为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药与环境问题农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首先,农药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破坏土壤质量,导致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其次,农药的使用也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农药通过土壤中的径流或渗漏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甚至威胁人类健康。

此外,农药还会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破坏了自然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

二、绿色农药的开发为了解决农药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研发绿色农药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能有效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害的农药。

绿色农药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天然的微生物菌株、植物提取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式。

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等特点,对人畜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2. 合理施药技术:合理施药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用量和频次,减少农药的残留。

通过科学施药,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以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防治效果。

3. 靶向开发新农药: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靶标,从而研发出对应的农药。

这些农药在目标生物上具有高效的杀虫或杀菌活性,同时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较小,降低了环境风险。

4. 农药与机械设备结合:农药和机械设备的结合可以提高施药的精准度和减少农药的浪费。

例如,利用现代农药喷雾器和精准定位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和流失,实现农药的精准喷洒。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除了研发绿色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需要综合治理措施。

唐朝的农业发展灌溉与农田改良

唐朝的农业发展灌溉与农田改良

唐朝的农业发展灌溉与农田改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致力于农业的发展,通过灌溉与农田改良等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朝的农业发展中的灌溉与农田改良方面的重要举措和影响。

一、灌溉的重要性与发展在唐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灌溉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举措。

灌溉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土壤湿度,增加农田可耕地的产出。

1. 黄河灌溉体系唐朝时期,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灌溉河流之一。

为了提高灌溉效率,唐朝修建了一系列灌溉工程,包括灌溉渠道、水坝和水利工具等。

这些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农业生产增长,同时也改善了黄河流域居民的生活条件。

2. 大运河的建设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也是唐朝灌溉和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

唐朝扩建和改善了大运河的水利设施,使得沿线的农田可以得到良好的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运输效率。

二、农田改良的重要性与进展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可耕地的利用率,唐朝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农田改良。

这些措施包括水土保持、耕地整理以及农业工具的创新等。

1. 强化水土保持在农田改良中,唐朝特别注重水土保持的工作。

例如,修建水渠,防止水土流失;修建田埂和沟渠,减少洪水对农田的破坏。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田的产量。

2. 土地整理与改良唐朝重视土地的整理和改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他们推行均田制,通过重新划分农田,使农民得到适合自己经营的土地,并增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唐朝还鼓励农民使用犁铧等农具,提高耕地质量和效率。

三、灌溉与农田改良的影响唐朝的灌溉和农田改良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田产量的提高通过灌溉和农田改良措施,唐朝成功地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改善的土地质量使得农田可以进行更加高效的耕种,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2. 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灌溉和农田改良除了增加农田的产量外,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唐代的农耕技术

唐代的农耕技术

唐代的农耕技术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是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科技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的农耕技术是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土地养护唐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养护是保障人民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唐代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土地的养护和管理。

在唐代政府颁布了《圈田田荒令》,即禁止长期荒置土地,规定荒地三年以上不开垦要收归国有。

同时还规定每一块土地都必须有石垣和沟渠保护,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侵蚀。

这些措施为唐代的土地养护奠定了基础。

二、灌溉技术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唐代的灌溉技术比前朝更为先进,灌溉设施更加完善。

唐代的九华渠、北运河、桥马渠等灌溉渠道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

通过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很大提升。

三、种植技术唐代的种植技术相较于前朝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在耕作方式上,唐代广泛应用了犁耕、耙地等工具,使得耕作工作更加高效。

唐代重视农作物的种质选育和土壤改良,例如唐代为了改良水稻,采用了裸麦、糜黍和甜菜来间作,使得水稻的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唐代还注重对肥料的运用,例如在四川地区,唐代的农民将蚕桑的粪尿当做肥料施于地里,使得古蜀地区的农业产出显著提高。

四、园艺技术唐代园艺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

唐代种花卉的范围和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唐代盛行的盆景、花鸟画等都是园艺技术的重要成果。

唐代还发明了园艺用水的工具,如喷泉、瀑布等,为现代园林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农业信息流通唐代的农耕技术不仅仅表现在对土地、灌溉、种植、园艺技术的发展,还包括农业信息流通的发展。

唐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料和记载。

留传下来的《永乐大典》、《温公典》、《全唐诗》等书籍中,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载让后世的农学家获得了很多灵感,并在不断演化和创新中,为农业技术的进步打下基础。

隋唐“逐粮天子”史释

隋唐“逐粮天子”史释

隋唐“逐粮天子”史释李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隋唐前期屡次发生天子离京逐粮,就食洛阳的事件。

这是因为隋唐时期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灾害频发,幅员逼仄的渭河谷地无以供养京师庞大的人口。

而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汇集中原与江南地区的物资,从而成为天子逐粮的理想所在。

安史之乱后,北方衰落,经济重心南移,运河成为中央朝廷的经济命脉,政治中心随之东迁,天子逐粮洛阳成为历史。

关键词:隋唐;逐粮天子;经济重心;运河中图分类号:K241;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72(2021)04-0113-05隋唐两朝皆定都于关中的长安(今西安),关中平原为农业发达之地,因而常为立都首选。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隋文帝至唐玄宗两朝几代帝王期间,竟屡有天子因京师乏粮而频赴洛阳,因而被戏称为“逐粮天子”。

那么,究竟有哪些帝王曾“幸洛逐粮”,为何会京师乏粮,为什么要去洛阳,后来却不再去,这又与之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有何关联?一、隋唐时期天子逐粮概况(一)隋代的“天子逐粮”隋文帝曾幸洛逐粮,为隋唐“逐粮天子”第一人。

多数学者认为开皇十四年的幸洛逐粮“首开了‘天子逐粮’的记录”[1]69。

其实,早在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就曾洛阳逐粮。

①[2]63据《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四年九月“甲戌,驾幸洛阳,关内饥也”,开皇五年(585年)夏四月“戊申,车驾至自洛阳”[3]22。

据此可知,开皇四年隋文帝确曾幸洛逐粮,直至次年四月方从洛阳返回,原因则是“关内饥也”。

比较而言,李延寿有更详细交代:开皇四年六月“以雍、同、华、岐、宜五州旱,命勿出今年租调”[4]410。

大概是此次旱灾影响了农业收成,而且由朝廷免其租调可知受灾不轻,以至于九月发生饥荒,文帝不得不去洛阳逐粮。

有鉴于此,来年返回长安立即接受长孙平②的建议设置义仓,以备饥荒。

[3]22长孙平在上书中指出“去年亢阳,关内不熟”[3]684,因而造成“关右饥馁”[3]1254。

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政策

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政策

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政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农业生产方面,唐朝也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和政策,这些技术和政策,不仅对唐朝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最主要的是灌溉技术和节水技术。

灌溉技术是唐朝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在唐朝,灌溉工程是很发达的,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灌溉方式,如引水、挖渠、修堤、打井等等。

唐代大运河的建立,使得灌溉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使得华北地区的农田得到了大量的灌溉。

除灌溉技术外,唐朝还有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节水技术。

唐朝农业生产中非常注重节水,提倡节约用水,这样就可以节约水源,同时也能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

唐朝农民使用了很多种节水的方法,如利用地形高低差,采用分层灌溉和点滴灌溉等等。

这些节水技术,使得唐代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唐朝的农业生产政策唐朝的农业生产政策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政策是由中央政府制定和管理的。

唐朝政府实行了很多的农业生产政策,如实行粮食公债制度和农田均分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农民的利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粮食公债制度。

粮食公债制度是唐朝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政策。

这个制度规定,在农民耕种粮食的时候,政府会提供种子、耕牛等农业生产的必需品,而农民在收割后,则需按照政府规定的比例,将收获的粮食上缴给政府,这些粮食被作为公债,用于灾荒时期的救济和战争的军粮。

通过这个制度,既保障了农民的收成,又维护了国家的军事需要,实现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双赢的局面。

农田均分制度则是唐朝政府采用的另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政策。

这个制度规定,政府会将土地按平均分配的方式,分配给农民耕种。

通过这个制度,不仅使得土地得到了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同时也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耕作自主权,农田的品质也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我国属于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但建国之后,农业增长一直依赖于资源的现状并没有充分改善,过度开发农业用地,为了使农产量有效提升,使用过多的农药化肥,工业化的过程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无节制的开发生物资源,加之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

根据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其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长久的发展。

农业属于我国的第一产业,国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得到了有序发展。

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态来看,逐渐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过渡,通过对生产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我国农业环境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有序发展。

因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象也尤为严重,总的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持续增加,由于受到荒漠化、盐碱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正在持续减少。

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很多草地已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多种自然灾害的出现,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逐渐增加,给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乡镇工业的兴起造成农业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现象。

最近几年以来,乡镇工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其对外排放了大量污染物,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根据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的非点源污染问题,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佳宏伟(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19 19:19:51发布)阅读819次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佳宏伟(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关键词]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摘要]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X2;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6-0112-08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in Recent Ten YearsJIA Hong-w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review of studies Abstract: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 have achieved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se achievements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 ment, ancient capital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animal-plants and regional desertization, disasters, disease and pestilence, the changes of climate, etc. which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ies.近十余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人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因素,已成为国际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种植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其中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植物具有水土保持、固碳减排、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促进探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对关中地区的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及特征分析: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

(2)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通过费用法、市场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等方法,对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3)政策建议:针对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

3. 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将对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本研究将为实现关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预期的成果包括:(1)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和特征分析报告。

(2)关中地区种植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报告。

(3)政策建议报告。

(4)学术论文若干。

(5)地图、图表等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onm e nt
关 中地 处 陕西 省 中部 , 南 倚 秦岭 , 北 临 渭北 黄 土 政 治经 济 文化 中心 。在大 量 增加 的人 口和 政府 政 策
关 键词 : 唐代 ; 关中; 农 业开发 ; 生 态环 境 中 图分类 号 : K 2 4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2 9 1 4 ( 2 0 1 4 ) 0 5 — 0 0 8 1 — 0 7
On t he Re l a t i o ns h i p Be t we e n Ag r i c u l t ur a l D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Ec o l o g i c a l En v i r o nm e nt i n G ua nz ho ng Ar e a i n Ta ng Dy na s t y
ve l o p me nt o f s oc i a l e c o n o my , b ut c a us e d a s e ie r s o f e c ol o g i c a l e n vi r o nme n t pr o bl e ms . Thi s pa p e r t r i e s
Abs t r a c t :The a g r i c ul t u r e i n Gu a n z h o ng r e g i o n o f S ha a n x i pr o v i n c e i n t h e Ta ng Dy na s t y c o n t i n —
u e d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b a s e d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Qi n nd a Ha n D na y s t i e s . A ri g c u l t u r a l d e —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
WA NG Y a h ( 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C u l t u r e,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y a n g 7 1 2 0 0 0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
S e p. 2 01 4
第2 9 卷 第5 期
V_ 0 1 . 2 9 NO . 5
【 历史学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论唐代 关 中地 区农业开发 与生态环境 的关 系
王 颜
( 咸 阳师范学院 历史 文化学院 ,陕西 咸 阳 7 1 2 0 0 0 )
摘 要: 唐 代 关 中地 区的农 业在 秦 汉农 业 大 开发 的基 础上 继 续 向前 发展 。农 业开发 促 进 了关 中地 区城 市环境 的改 善 , 促进 了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 但 也 引起 了一 系列 生 态环境 问题 。探 讨 唐代 关 中农 业 开发 情 况与 生 态环 境 变化之 间 的关 系 , 可 以 为 当前 的 西部 大 开发提 供 历 史依 据 和借 鉴 , 实 现社 会 和 资源环 境 的协调 发展 。
c u r r e n t we s t e r n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n d r e a l i z e s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o c i e y t nd a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
大唐故少府监范阳县伯张公去奢墓志铭如此则可见农业发展不仅将闲置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还修复和治理了一些因水灾或其他原因导致土壤环境恶化的土地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其能够重新成为良田充分利用了关中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
2 0 1 4 年9 月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me n t i n Gu a n z h o n g r e g i o n i n t h e T a n g Dy n a s y, t a n d p r o v i d e s t h e h i s t o ic r a l b a s i s nd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m ent .
Ke y wo r d s : he t T ng a Dy na s y; t t h e c e n t r a l S h a a n x i p l a i n ; a g r i c u l ur t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
v e l o p me n t p r o mo t e d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c i y t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Gu a n z h o n g r e g i o n , nd a p r o mo t e d t h e d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