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会见记》文学及传译价值探析
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传统的特点及其对现今翻译的启示
河南大学题目: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传统的特性及其启示姓名杨翠翠学号 104753110619学院外语学院年级专业 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名称翻译概论任课教师姜玲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传统的特性及其启示杨翠翠(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 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并对中国后世的哲学思想﹑语言、词汇﹑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分析佛经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及采用这些策略的原因入手,从而揭示中国佛经翻译传统的特性,即并非勒菲弗尔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中认为的中国译者更倾向于归化原文,而是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些翻译传统以及这些传统译论对我们现今翻译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佛经翻译;翻译策略;翻译传统;启示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Inspir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ScriptureYang Cuicui(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 is the main stream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with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that are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e reasons of using them. The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ar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lternately dominates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thus they develop themselves into maturity until the final realization of two principles’integration, not Lefevere’s idea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that Chinese translators always tend to acculturate.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we are going to elaborate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ideas of China and the inspirations obtained from th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Key words: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traditions; enlightenment一、引言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中认为,“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教典籍翻译对文学语言的影响
佛典翻译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文学价值高、影响比较巨大的有以下几部分。
佛传:这是记述佛陀生平的一类经典,其中优秀者堪称传记文学的杰作,所塑造的佛陀形象也堪称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典型。
据佛教史的记述,佛陀寂灭之后,大迦叶带领众弟子结集早期佛典(《阿含经》),已包含有佛传成分。
到部派佛教时期,形成了叙述佛陀一生的完整佛传。
由于佛教各部派关于佛陀的传说不尽相同,结集的佛传也有多种。
如大众部的佛传名《大事》(Mah?wastu Awad?na,中土未译),法藏部称《本行经》。
佛传是最早传入中土的佛经的一部分。
按所出年代,现存汉译佛传有:东汉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异译吴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东汉昙果、康孟祥译《中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异译唐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东晋迦留陀伽译《十二游经》,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北凉昙无谶译、马鸣作《佛所行赞》(异译刘宋宝云《佛所行经》),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宋法贤译《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等。
各种佛传记述范围不尽相同。
有的从佛陀前生写起,有的从释迦族祖先写起,有的从佛陀降生写起,等等。
其核心部分是所谓"八相示现"(或称"八相作佛",即下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或无"住胎"而有"降魔")。
值得注意、也是对形成其文学价值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虽然所描写的教主佛陀形象多有神秘、虚幻的成分,但基本是作为现实的"人"来表现的。
例如描写作为"太子"的佛陀曾耽于世俗享乐,也曾结婚生子,求道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也经受磨难和考验,等等。
如此较强的现实性,是佛传作为文学创作的卓越之处。
汉译佛传中最为杰出的当数马鸣(公元2世纪)所造、昙无谶所出《佛所行赞》(另有宝云异译)。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创刊背景1812年8月,米怜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开展传教工作,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继马礼逊之后派往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
米怜抵达澳门后,因澳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不允许新教传教士传教,澳葡当局限期米怜离开。
1813年7月20日,米怜离开澳门,偷抵至广州,因属非法居留中国,无法展开传教活动,于次年初辗转至南洋。
同年9月期间米怜曾一度返回广州,试图在广州或澳门建立传教据点。
但是两地的传教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传教工作毫无希望。
米怜最终决定把传教重点放在比较支持新教传教事业的南洋,开始以马六甲为中心,向南洋华人传播福音。
按照先前与马礼逊共同商定出版一份中文刊物以便传教的计划,米怜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二、报刊基本信息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时间:1815年8月5日停刊时间:1821年12月创办人: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创办地点:马六甲主编:威廉·米怜、梁发(助手)出版周期:每月发行量:初期每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
发行总量:至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售价:非卖品发行地点:主要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性质:宗教期刊规格:每期5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面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角署有“博爱者纂”(“博爱者”是米怜的笔名)。
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如同中国的线装书。
三、宗旨及主要内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属于宗教性质,该刊的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语)。
从内容上看,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办报理念“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通过《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所能看见的《序》《释疑篇》《告帖》《月食》等文字,不难看出刊物“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无论从刊物的内容编排上,还是从出版形式上,编者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季羡林人生境界四题
收稿日期:2011-02-1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课题批准号:DJA080187作者简介:郭庆玲(1987 ),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011年7月第30卷第7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ul.2011Vol.30No.7季羡林人生境界四题郭庆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文章以季羡林自身事迹为出发点,把思想方面、精神方面、气质方面和人格方面这四种境界作为主要方向,最终达到德育教化的启迪作用。
我们在德育教化中,找准方向,不断推进,从知识教育,到方法教育,最后上升到人格教育,层层递进,形成阶梯,不断完善社会的德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精神;气质;人格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 (2011)07-0111-05一、思想方面季羡林治学六七十年,涉及的领域甚是广博,十分罕见。
季羡林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古今中外的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宗教、文化交流,甚至还包括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玉缀说:“季羡林先生在东方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主要社会学科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留给我们的人文学术遗产丰厚翔实、珍贵无比。
”(一)语言研究季羡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除了通晓德文、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主要研究领域是:梵文、佛教语言、中亚古代语言。
并且,由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的巨大贡献,因此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1]。
简而言之,他研究的这些语言发生于东方和西方之间。
从时间上看,大约属于公元前后,所以任继愈先生戏称季羡林的学问是:“操非中非西之学,治非古非今之术。
”概略地说,季羡林的学问“在中西之间”。
季先生在留德十多年间,学习了吐火罗文。
成功
功
季羡林
注意下列字词
言简意赅( gāi ) 期( jī )年 憔悴(qiáo cuì ) 晷( guǐ ) 不期( qī )而来 囊( náng )萤映雪 蓦( mò )然 烦琐(suǒ )
悬梁刺股
明白之至
家喻户晓
智者乐,仁者寿, 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 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 景,他把心汇入传统, 把心留在东方。
6.成功----理想 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 定获得成功。(美· 爱因斯坦) 7.成功----失败 在我年轻时,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为了 不甘于失败,我便十倍努力工作。(英· 萧伯纳) 8.成功----毅力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 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 9.成功----恒心、经验等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 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美· 爱迪生) 10.成功----合作?惜时?专心?细心?激情?拼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 是为了突出 “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品读课文
探究讨论
2、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 “三种 境界说”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经典的比喻,作 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 “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作者有 自己的理解。 作者是怎样理解的? 你对王国维的“境界说” 有何理解?
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 万泉集,小山集 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学海泛槎
印度古代语言 印度历史与文化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吐火罗文研究 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 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二) 佛教与佛教文化(一) 佛教与佛教文化(二)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糖史(一) 糖史(二) 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一) 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二) 罗摩衍那(一) 罗摩衍那(五) 罗摩衍那(六上) 罗摩衍那(六下) 罗摩衍那(七)
关于弥勒的题词
关于弥勒的题词摘要:一、弥勒的题词背景及意义1.弥勒形象的起源2.弥勒题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3.弥勒题词的寓意及象征意义二、弥勒题词的种类与特点1.不同字体的弥勒题词2.弥勒题词的内容及寓意分析3.弥勒题词的审美特点三、弥勒题词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1.书法作品中的弥勒题词2.绘画作品中的弥勒题词3.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弥勒题词四、弥勒题词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1.弥勒题词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2.弥勒题词在佛教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3.弥勒题词的现代价值及意义正文:弥勒,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将在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临人间,救度众生。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弥勒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最受欢迎的佛教菩萨之一。
而弥勒的题词,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
一、弥勒的题词背景及意义弥勒形象起源于印度,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弥勒的形象逐渐中国化,形成了大肚弥勒的形象。
在中国文化中,弥勒题词具有极高的地位,人们通过题词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期许。
弥勒题词的寓意丰富,既有宽容、大度、包容的品质,也有祈求丰收、平安、幸福的愿望。
二、弥勒题词的种类与特点弥勒题词有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字体,各具特色。
其中,行书和楷书最为常见,行书流畅优美,楷书端庄秀美。
弥勒题词的内容多以佛教经文、诗词、格言等为主,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
在审美特点上,弥勒题词追求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弥勒题词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在书法艺术中,弥勒题词常常出现在作品的开篇或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绘画作品中,弥勒题词有时作为画面的一部分,与绘画内容相得益彰。
此外,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如雕刻、陶瓷、剪纸等,弥勒题词也屡见不鲜,充分展现了弥勒题词的广泛应用和艺术价值。
四、弥勒题词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弥勒题词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以能书写漂亮的弥勒题词为荣。
同时,弥勒题词在佛教文化中广泛传播,成为佛教徒心中的神圣符号。
“武侠小说”作为专有名词的最早出处暨见南山人考释
2019年06月第39卷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June,2019Vol.39No.3“武侠小说”作为专有名词的最早出处暨见南山人考释赵海涛(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200433)摘要:《香艳杂志》1914年第2期载见南山人所撰短篇小说《金钏缘》,题目上方出现“武侠小说”一词,这应是该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之时。
见南山人有可能就是杜求隆,杜求煌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于1856年31岁时放弃科举;其所辑之《茶余漫录》于1877年出版,与人合撰之《客中异闻录》于1879年出版。
《茶余漫录》中的《小松籁軒记》写于光绪三年(1877),时年杜求煖52岁。
关键词:武侠小说;见南山人;杜求煌;杜晋卿;《香艳杂志》;《茶余谈荟》;《茶余漫录》;《客中异闻录》中图分类号: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9)03-0032-06在侠文化尤其是武侠小说研究中,不少学者会提及“武侠小说”这一专有名词的最早出处,以此展开相关论述。
学界一般认为,《小说大观》第3期(1915年12月)发表的林纾(1852-1924)短篇小说《傅眉史》,首次标出“武侠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名称。
然而以笔者所见,《香艳杂志》第2期(1914年8月前后)①发表的见南山人短篇小说《金钏缘》,其题目上方已标注“武侠小说”四字。
一、“武侠小说”作为专有名词的最早出处与《金钏缘》较早关注“武侠小说”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这一问题的是马幼垣与叶洪生。
马幼垣在《〈水浒传〉与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②一文中的“注7”说:“清末民初的期刊,不论性质,多收小说作品以醒篇幅,并每注明所收小说的类别。
为数不少的小说期刊,更是如此。
在这些早期期刊里,现在会被称为武侠小说的作品,当日恒归类为’义侠’、’侠义'、’武事'、’侠情'、’勇义’、’技击'、’尚武’等名目。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一、积累和运用〔28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干涸(hé) 阔绰(chuò) 一霎间(shà) 戛然而止(gá)B.手段(jì) 收敛(liǎn) 口头禅(chán)九曲连环(qū)C.花圃(fǔ) 牟取(móu) 地窝堡(pù)义愤填膺(yīng)D.伺候(cì) 角逐(jiǎo) 文绉绉(zhōu)参差不齐(cī)2.以下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阴凉真谛世外桃源精妙绝伦B.蝉娟肆虐沤心沥血三顾茅庐C.踊跃云宵应接不暇坐无虚席D.燥热震憾涣然一新生意盎然3.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益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闻对我们很感兴趣。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指导出席了这次迎新会。
C、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以及勤洗手,勤锻炼,常饮薄荷叶与金银花茶,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途径。
D、在创立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中,我市教育系统提出了“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带动一片社区,全体师生带动整个社会〞的口号。
4.将以下句子连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①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②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
③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④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5.以下表述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水经注?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三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黄发垂髫〞中“黄发〞、“垂髫〞分别代指孩子和老人。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
作者: 斯拉菲尔·玉素甫;多鲁坤·阚白尔;克由木·霍加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97-112页
主题词: 弥勒会见记 婆罗门教 回鹘文 梵文 佛教经典 写作 中天 新疆社会科学 慈善 古文字研究
摘要: 我区博物倌保存的《弥勒会见记》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比较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
自一九五九年出土以来,一直沉睡至今。
近年来,自治区博物倌古文字研究室维吾尔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斯拉菲尔·玉素甫等同志对这份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
他们首先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按叶逐行进行了转写,然后又根据转写翻译成维文和汉文。
转写和维文译文发表在本刊维文版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回鹘文原件第二章第五叶正面影印件附在本文之后。
这里仅刊载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和汉文译文,以供对《弥勒会见记》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参阅。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件(28张)
③相互尊重和认同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④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融合为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拉美孕育了古老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
文明和印加文明。多年来,中拉人文交流频繁,教育、文化等领域
合作蓬勃开展。这表明( )
①中国首先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中拉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③中拉文化深入交融,逐渐趋同
2. 文化交流的要求(如何促进文化交流、文化发展?)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 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 习、相互借鉴。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特别注意: 1、文化文化交流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化多样性为单一性。 2、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不是文化渗透、不是文化霸权。文化交流 是双向的。 3、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 以任意交流与借鉴”。
利玛窦
利马窦除传播天主 教教义外,还广交 中国官员和社会名 流,传播西方天文、 数学、地理等科技 知识。利马窦绘制 的献给明朝万历史 皇帝的《坤舆万国 全图》、他出版 《四书》的拉丁文 译本,将孔子思想 传入意大利。利玛 窦撰写的《天主实 录》,与徐光启等 人共同翻译欧几里 得《几何原本》等 书。
从丝绸之路看中西文明碰撞交融
鉴真东渡
具有极大的历 史意义促进了中日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使佛教更为广泛的 传播。他不畏艰险, 东渡日本,讲授佛 学理论,传播博大 精深的中国文化, 促进了日本佛学、 医学、建筑和雕塑 水平的提高,受到 中日人民和佛学界 的尊敬。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又名《马可·波罗 行纪》、《东方见闻 录》)记述了马 可·波罗在东方最富 有的国家——中国的 所见所闻,后来在欧 洲广为流传,激起了 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 向往,对以后新航路 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同时,西方地 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 描述,绘制了早期的 “世界地图”。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2页
主题词: 弥勒会见记;印度戏剧;吐火罗文;讲故事;回鹘文;戏剧作品;戏剧性;表演者;舞蹈;皮影戏
摘要: <正> 本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在我国新疆考察,发现了一大批古代民族语文的文书残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弥勒会见记》吐火罗文本和回鹘文本,都是残缺不全的.这批文书带回德国去以后,他们的学者就努力从事解读工作,迄今为止,已经获得十分令人满意的成果,促进了有关学科的进展.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东吐火罗文) 的残卷已经由Emil Sieg和Wilhelm Siegling编订出版:。
新疆焉耆县发现吐火罗文A(焉耆语)本《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
作者: 李遇春;韩翔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弥勒会见记;吐火罗文;千佛洞;新疆地区;焉耆都督府;残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地;博物馆文物;维吾尔语
摘要: <正> 1974年冬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的七个星千佛洞附近,农场工人取土时发现一迭吐火罗文 A(焉耆语)文书残卷(图一一四)。
次年春,新疆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该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发现地点作了调查。
七个星千佛洞位于焉耆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当焉耆——库尔勒公路以北。
其东面约6公里有一座'唐王城',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约12公里是古焉耆国都城和唐焉耆都督府的所在地——博格达沁。
两种西域古文字写本《弥勒会见记》
两种西域古文字写本《弥勒会见记》《弥勒会见记》是讲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生平事迹的一部原始剧本。
作品描述了弥勒菩萨上兜率天,以及在弥勒净土的各种趣事见闻。
全剧由1个序幕和25幕正文组成(德国藏本为27幕),每幕标有地点、出场人物和演唱曲调,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剧本。
作品以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对白传播了佛教思想,这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戏曲表演在9-10世纪流行弥勒崇拜的土鲁番地区大受信众的欢迎。
回鹘人在9世纪中叶有一支迁至吐鲁番盆地后建立了高昌王国,在宗教方面,原来信奉的摩尼教依然存在,还有一部分人接受了景教,但最为盛行的是佛教,王国内伽蓝林立,梵音遍传。
10世纪80年代,宋朝使者在当地所见唐王朝颁赐佛寺的匾额还有50余块之多。
此时回鹘人的文字也由原来使用的突厥文改变为回鹘文,这是一种用粟特字母拼写回鹘语的拼音文字,直至16世纪中后期还在吐鲁番地区使用。
从回鹘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修建佛寺、抄写佛经作为一种功德,这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就是一个名叫依塔思·依干的都督为了自己死后能够见到弥勒佛成道而请人抄写的。
1959年4月新疆哈密县天山公社的维吾尔族农民牙合亚热依木无意发现交县文化馆。
经过专家的辨识,这部出土文献是蜚声中外的佛教文学作品《弥勒会见记》的回鹘文写本。
此本残,共293叶(586面),每叶高22厘米,长44厘米,左边第7-9行间画有黑色圆圈,中有一小孔,用以穿绳,此种装帧称梵夹装。
根据此书的跋语得知,《弥勒会见记》最早是由圣月菩萨大师从印度语译为吐火罗语,再由智护法师译为回鹘语。
其具体抄写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从8世纪中到11世纪,意见不一。
据中国学者耿世民研究,此书至少由3个抄经人写于公元1067年。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作为一部早期的戏剧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974年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母本——吐火罗文写本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
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读后
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读后99年秋天,照例去国际展览中心看每年一度的国际图书展览,逛了一上午国内部分的书展,看到的都是一套套的重印书,感到人困体乏而又一无所获.转到国际展台的德国部分,眼前忽然一亮,一本朴素**的英文书映入眼帘,书的封面上“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季羡林”这几个熟悉的名词马上吸引住我,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读后(3)自从1983年开始,季先生就担任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一职,除了在组织上和指导思想上推动敦煌学的健康之外,季先生还身体力行,以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的研究,开拓了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
XX所谓“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以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吐鲁番、和田、库车等地出土的文献,理所当然地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对象。
从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内学人把敦煌学看作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奋起直追,希望在敦煌学领域里打个翻身仗.现在看来,学者在主要利用汉文史料从事研究的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历史、经济、法制以及敦煌本地历史地理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必再“伤心”了。
但让人忧心的是,敦煌学的范围极其广泛,我们在、、摩尼教方面,在于阗语、粟特语、藏语文献方面,都和国际学术水准相距甚远,而国内庞大的敦煌学研究队伍中,仍然有许多人固守那些汉文世俗文书,炒冷饭,使得国内的敦煌学研究,正在日益走进困境。
XX在1988年的敦煌学研讨会上,季先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敦煌在,敦煌学在世界!”这种看法获得国内敦煌学人的认同,但要真正去体认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不妨读一读季先生这部英文著作.季先生以古稀之年,克服重重语言障碍,用国际通行的英文,解读“天书”般的吐火罗语文献,在向来被认为是研究西域古代语言文字中心的德国出版这本专著,把的敦煌学研究成果,推向了世界。
XX我总是觉得,在季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哈密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的主要内容及文化意义
哈密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的主要内容及文化意义
黄适远
【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8)002
【摘要】<弥勒会见记>共27章,哈密文本有25章,为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版本.<弥勒会见记>是目前所存篇幅最大、数量最多的回鹘文佛典,同时也是一本大型佛教剧本.<弥勒会见记>的出现和形成正是文化交融后所形成的西域佛教艺术特有风格的舞台戏剧.至唐代,西风东渐,最终对于中国戏剧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黄适远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
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出版 [J],
2.语言接触视域下的佛教外来词--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为例 [J], 郑玲
3.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及其语言特点 [J], 杜曼·加合甫;
4.异本对勘的典范之作——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为例 [J], 郑玲
5.《<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哈密本)与吐火罗A(焉耆)文本之比较》出版 [J], 保宏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批评及对当代翻译批评的启示
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批评及对当代翻译批评的启示
文军;高晓鹰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从对翻译思想、译家、译作、及翻译活动的评论方面探讨了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批评,对那个时期的翻译批评简要地做了总结,强调了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批评对当代翻译批评的启示作用,同时指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批评对中国建立自己独特的翻译批评体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文军;高晓鹰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主体研究——兼论文化翻译批评 [J], 赵冬梅
2.鸠摩罗什:丝绸之路成就的佛经翻译批评家 [J], 王晓农;王楠
3.论当代翻译批评中的排他性——兼论走向交往实践的翻译批评 [J], 宋晓春;秦绪华
4.文质彬彬——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批评看佛经翻译的审美理想 [J], 王福美;
5.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刍议——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启示[J], 李和庆;薄振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弥勒会 见记》 文 学及传 译价 值探 析
郑 玲
( 宁夏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摘 要: 《 弥勒会见记》 是一部长达 2 8 幕的佛教说唱剧本 , 因其作为较早的文学译著而富有 多学
科 多领 域 的研 究价值 。就 其 文 学价 值 来讲 , 它 不仅 是 崭 新 的文 学样 式 , 还 是 戏剧 文 学 的 素 材 库 。 《 弥勒会 见记 》 的传译 不仅 为丰 富和发展 回鹘文 文献提供 了良好 的前提 条 件 , 且 为 审视 民族 文 化 交
典, 而且还是一部 由“ 古印度文” 传译而来的最早的 文 学作 品 。无 论 考 究 其 形 式 还 是 探 析 其 内 容 , 《 弥 勒 会见 记》 都 可谓史 诗 型壮 阔宏 伟 的 “ 开放 式 ” 戏 剧 艺 术结 构 ¨ J 。该剧 每幕 之 内细分 为 诸 多 场 次 , 不 仅
据是 “ 无 正式 的剧本 ” 。但 是 , 忽视 西 域 戏剧 的存 在 及其 对 中 国戏 剧 的贡 献 及 影 响 , 便 急 于得 出 中 国戏 剧 发端 于宋末 的观 点 , 未免有 点偏 颇 。 因此 , 关 注和 肯定 西域 戏剧 在 中 国戏 剧 发展 史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可 以为我们 客观 而全 面地 审视 中 国戏 剧 发展 史乃 至 中 国文学史 提供 一个 全新 的研 究视 角 。
戏 剧史研 究 还是 中 国戏 剧 史 研究 上 , 均具 有 里 程 碑
意义。
知, 《 弥勒会见记》 原剧本最初用 “ 印度文” 写成 , 后 由圣 月菩 萨大师 编译 为 吐火 罗 文 , 之 后智 护 戒 师 又 将其译为突厥语 。其中 , 吐火罗文《 弥勒会见记》 有 德 国本( 发现于新疆 , 现藏德 国) 和新博本 ( 1 9 7 4年 发现 于新疆 焉耆 , 现 藏新 疆 维 吾尔 自治 区博 物 馆 ) ; 回鹘 文《 弥 勒会 见记》 有 哈 密本 ( 1 9 5 9年发 现于新 疆 哈密 ) 、 德 国胜金 口本 ( 德 国探 险 队在 吐鲁 番胜 金 口 所得 ) 和德 国木 头 沟 本 ( 德 国探 险 队在 吐 鲁 番 木 头 沟所得 ) 。哈密本 《 弥勒 会 见记 》 在 数量 上 远远 超 过 了德 国本 , 它虽然 仍不 是完本 , 但 大大有 助 于我们 进 步 弄清楚 该 书的结 构和 内容 。 在 目前 已知 的 回鹘 文 佛 教 经 典 中 , 《 弥勒 会 见
流打开了一扇窗, 还对古代维吾 尔语言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关 键词: 《 弥勒会见记》 ; 文学价值 ; 传译价值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3 7 ; I 1 0 6 . 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3 6 0 0 ( 2 0 1 4 ) O 1— 0 0 9 3— 0 3
明确标 明演 出 的时间 、 地 点 和场景 , 同时还标 以出场
人 物及 演 出曲调等 。这 充分体 现 了古代 维吾 尔人 的
聪 明才 智和戏 剧艺 术创 造力 。
季羡 林先 生 曾在 《 中 国 大 百科 全 书 ・ 戏剧卷》
2 . 它的发现对重新审视中国戏剧史具有一定意 义。《 弥勒会见记》 的发现 , 为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
第3 0卷第 1 期
2 0 1 4 年 1 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Q I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0 No . 1
J a n u a r y .2 0 1 4
一
、
《 弥勒 会见 记》 概 述
发 展写下 了浓墨 重彩 的一 笔 。作 为 “ 比用汉 文 写 成
《 弥勒会 见 记 》 是一部长达 2 8幕 ( 1个 序 幕 和
2 7个 正 幕 ) 的 佛 教 说 唱剧 本 。据 回 鹘 文 本 跋 文 可
的剧本早 六七 百 年 ” 的《 弥勒 会 见 记 》, 无 论 在 西 域
教史等众多领域提供 了可资借鉴 的宝贵资料 , 同时 对 我们研 究 回鹘 文佛 教 经 典 的 翻译 过程 有 所 启 示 , 为 回鹘佛 教史 、 民族 文 化交 流 史 和 语 言 接触 等 方 面 提 供 了宝贵线 索 。 二、 《 弥 勒会见 记》 之文 学价值 提及 中国戏剧 的形 成 , 以往 的 国 内外 学 者 普 遍 认 为 中国戏剧 发端 于宋 末 的杂剧 , 形成 于元 明 时期 。 换 句话说 , 宋 以前 的 中 国没 有 戏剧 。文学 史 学 家 冯 沅君在其《 中国文学史 简编》 中论及汉唐戏剧时写 道: “ 纵 观这 千余 年 的戏 剧 , 真 是幼 稚 的很 !既 无 正 式 的舞 台 , 又 无 写 定 的 剧 本 。 只 是 随 便 的 玩 耍 而 已。 ” l 2 l 2 H 该观 点有 一 定 的代 表 性 和影 响 力 , 主 要 依
收稿 E t 期: 2 0 1 3— 0 9—1 2
中对《 弥勒会 见记》 的学术和历史价值作 出如下论 断: “ 吐火 罗 语 的发 现 有 重 大 意 9 7 9一) , 女, 河北石 家庄人 , 博士 , 主要从事历史 与文化 、 突厥语族文献学研究 。
一
3 . 富有多领域 的研究价值 。《 弥勒会见记》 的
发 现与 刊布 , 为诸 如 中亚语 文学 、 历史 学 、 语 言学 、 佛
记》 独 具特 色 , 概 括起来 , 大致 有 如下几 点 。 1 . 它是较早的文学翻译作 品。《 弥勒会见记》 不 仅是 一部 讲 述 弥 勒 会 见 佛 祖 释 迦 牟 尼 的佛 教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