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合集下载

未来移动终端无线充电实现

未来移动终端无线充电实现

4试 验结 果 与分析
通过对某款K 波段F MC W 雷 达 前 端VC O的 电压 一 频 率 曲线 的 测量 , 得到如 图3 所示的结果 。 频谱仪测 出的该款雷达实 际VC O特
[ 7 ] 汪学刚。 向敬 成。 冯建 雄。 袁湘辉 . 用迭代方法精确实现 F M C W信号 的线性调 频[ J ] . 系统工程 与电子技术, 1 9 9 7 , 0 7 : 2 3 - 2 6 .
应用研究
( 1 —3 )
1_ f 数 字 j 技 术
性 曲线 , 如图3 ( a ) 所示。 经过 自适应预矫 正的VC O 实 际输出特性 曲 线如 图3 ( b ) 所示。 我们可以认为经过 自适应预矫正的VC O曲线基本 可 以使得雷达前端VC O的实际频率输出呈线性变化 。 以某款 测距雷达作为平台 , 对VC O矫正前和矫正后 的雷达分 别进行测量试 验 , 将得到 的频谱进行对 比。 由图看 出, 矫正前VC O 的非线性导致测量 固定 目标( 角反射器) 时得到的差频频谱展宽 , 产 生较大旁瓣干扰。 通过对VC O自适应预矫正之后 , 得到测量 固定 目 标时得到 的差频频谱如图所示 , 可以看出此时频谱主瓣较窄 , 并且 旁 瓣 比主 瓣 降 低超 过 3 0 d B。

2 0 1 2 . 0 3 : 4 4 0 - 4 4 4 .
[ 3 ] 肖玮, 涂亚庆, 李先利. V C O 扫频非线性校正技术综述[ J ] . 电测与仪
( 3 — 2 )
表, 2 0 0 9 , 1 2 : 3 3 - 3 8 .
其中, v a l u e 是评价函数值 , Ⅳ是截取 的总的谱线数 , , 为 [ 4 ] 阎高伟, 谢 刚, 谢克 明. 采用 I M E A算法优化 L F M C W雷达 的调频特性 功率达到总功率一半 的谱线数 , P为谱线功率 , p ma x 为谱线功率最 [ J ] . 计算机工程 与应用, 2 0 0 8 , 0 7 : 2 2 3 - 2 2 6 . 大值 。 [ 5 ] 王旭 刚, 夏伟杰. 一种 F M C W雷达 中的V C O 非线性矫正方 法[ J ] . 重庆 由此 , 我们提 出VC O预矫正方案 : 在 雷达系统运行之前 , 我们 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1 3 , 0 1 : l 8 2 - 1 8 3 + 1 9 1 . 通过 自适 应寻找各种可能的VC O曲线 , 根据其所对应 的评 价函数 [ 6 ] J i n g Y , H e G 。X u D . A n e w r e a l i z a b l e t e c h n i q u e t 0 i mp r o v e t h e 来 找出能使得频谱宽度最窄 的VC O矫正曲线。 V C O l i n e a r i t y . 2 0 0 3 。 2 8 ( 1) : 3 9 6 -3 9 9 .

实现移动终端USB OTG功能的方法及设备的制作流程

实现移动终端USB OTG功能的方法及设备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移动终端USB OTG功能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户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或是USB功能;若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则采用中断触发方式或线程触发方式,触发系统启动USB OTG功能,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主设备,并对外接的USB从设备进行识别,移动终端与外接的USB从设备实现数据交换;若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功能,则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从设备,为用户呈现USB功能。

实现了在移动终端的硬件不支持USB OTG功能,但CPU兼容USB OTG功能时,也能正常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克服了硬件缺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权利要求书1.一种实现移动终端USB OTG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户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或是USB功能;若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则采用中断触发方式或线程触发方式,触发系统启动USB OTG功能,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主设备,并对外接的USB从设备进行识别,移动终端与外接的USB从设备实现数据交换;其中,所述采用中断触发方式,触发系统启动USB OTG功能的具体过程为:在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后,将默认为高电平并用于识别OTG的GPIO口变为低电平,此时,移动终端的CPU检测到所述GPIO口变为低电平,则产生中断信号;CPU判断出USB从设备已正常插入后,移动终端就会调用USB OTG的函数进行处理,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主设备,并对外接的USB从设备进行识别,移动终端与外接的USB从设备实现数据交换;其中,所述采用线程触发方式,触发系统启动USB OTG功能的具体过程为:在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 OTG功能后,由上层接收到“使用USB OTG功能”广播来进行线程调度,直接调用USB OTG的函数进行处理,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主设备,并对外接的USB从设备进行识别,移动终端与外接的USB从设备实现数据交换;若选择使用移动终端的USB功能,则将移动终端配置为USB从设备,为用户呈现USB功能。

手机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

手机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

手机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摘要手机现今已经占据了我们现在人的主要时间,在我们生活中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当然手机的充电也成为了每个顾客必须配备的工具,随着微电子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产品不断出现在这里,智能手机的功能不能局限于此,人们可以安装自己的软件,如电影和电视,游戏,听书,办公室,社交,旅行等。

这些应用,伴随着4G/5G网络和CPU的不断更新,GPU中处理器消耗的功率不仅仅是原创的,这是可以比较的,然后人们就不满意了,所以快充技术诞生了,而今天的快充技术已经快速发展起来,这也是这些人正在学习的一项技术,所以这个任务就是研究手机的快速充电技术。

关键词:快速充电;电路切换;智能手机第1章绪论如今的世界,手机不仅仅只是接打电话的工具,人们使它变得多样多功能,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便利,从而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电子的发展,便是按着便于携带和小型轻量的方面去发展的,而且人们为了更加高效的使用这些智能产品,从此快速充电电池也得以发展。

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人们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了,所以小小的手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以及需求去下载第三方的APP,比如消费,娱乐,金融,科技技术,软件设计,设备组装等等诸如此类的需求与4G/5G的共同作用下,现今的新技术(如功能越来越强大的CPU和GPU)大大提高了移动电话的功耗。

第2章系统方案设计2.1 系统流程概要目前,快速充电模式适用于快速充电,目前有三种模式:高压直流模式,高压大电流模式和高压电流模式。

它是一种高压恒流法,主要应用于从220V充电到实际负载电压的5V,最后将5V的负载电压降低到4.2V的电池电压。

这种使用盲目提高电压的方法会导致充电器和手机的热量会产生过大的热量,散热将会跟不上产热,这种工人会对电池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种类型的低电压是高电流模式,它在之前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电压条件下增加了一些电流,并应用与门应用并联的电路。

因此,在张力恒定的情况下,每个并联闭路的实际压力将相对较小且更自由。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摘要:一、引言二、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原理与设计1.充电桩结构设计2.收线机构设计3.充电电路设计三、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实现1.硬件选型与搭建2.软件设计3.测试与优化四、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实用性分析1.充电效率2.安全性3.便捷性五、结论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充电设施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众多充电设施中,自动收线充电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设备,凭借其便捷、安全等特点,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一种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制作方法,以期为充电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原理与设计1.充电桩结构设计自动收线充电桩主要由充电桩主体、收线机构、充电电路等部分组成。

充电桩主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

收线机构则采用电动滑轮式设计,以便于收放充电线。

2.收线机构设计收线机构是自动收线充电桩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关系到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和充电效率。

在设计时,应考虑线缆的承载能力、线缆的材质以及电动滑轮的驱动方式等因素。

3.充电电路设计充电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充电控制模块、功率模块、保护模块等。

充电控制模块负责控制充电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功率模块负责实现电能的转换;保护模块则负责监测充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确保充电安全。

三、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实现1.硬件选型与搭建根据充电桩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

主要包括充电控制器、电源模块、电动滑轮、传感器等。

将这些硬件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充电桩。

2.软件设计自动收线充电桩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充电控制逻辑、收线控制逻辑等。

通过编程实现充电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及收线机构的智能控制。

3.测试与优化在对自动收线充电桩进行测试时,需关注充电效率、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

针对测试结果,对充电桩进行优化,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四、自动收线充电桩的实用性分析1.充电效率自动收线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能够实现线缆的自动收放,避免了人工操作的繁琐,提高了充电效率。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本文旨在介绍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的规范,以保证安全快速的充电体验,并为V2G等充电应用提供基础。

其标准定义,技术要求和测试指标介绍如下:一、标准定义1.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是指能够移动终端(如手机、电动车、无人机等)使用一种标准的快速充电技术,以缩短充电时间。

2. 安全:移动终端快速充电技术要满足安全性,充电完成后电池不得有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3. 节能:移动终端快速充电技术要满足节能减排要求,充电过程中电池不得发生过热等异常状况,减少能量消耗。

二、技术要求1. 充电接口:要求支持多种类型的充电接口,以兼容多种类型的移动终端;2. 充电时间:要求满足快速充电的要求,充电电流不低于100a;3. 充电能效:充电电流高效率要求不低于85%,耗能小不超过5%;4. 充电仪表:要求具备仪表功能,能够准确实时监控移动终端的充电情况。

三、测试指标1. 电压测试:在充电过程中,检查电压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 电流测试:在充电过程中,测试充电电流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 功率测试:在充电过程中,测试充电功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 使用安全性:电池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有损坏,确保电池发生漏电、短路等异常情况;5. 充电时间测试:检查充电时间是否满足快速充电要求,不超过1小时;6. 充电能效测试:考察充电电流的高效率以及耗电量,确保符合安全节能要求;7. 仪表监控测试:检测仪表的精准性、实时监控功能和显示数据信息的准确性;8. 过热测试:检查充电过程中电池是否因过热而发生损坏,保证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总的来说,移动终端快速充电技术是一项目前广泛应用于V2G等充电场景的技术,它在保证安全性与节能减排的同时,更是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升了充电体验。

把握本文我们介绍的标准定义、技术要求及测试指标,就可以支持移动终端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

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作方法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该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主移动至设备位置进行无线充电。

本文详细描述了机器人的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包括底盘设计、定位导航系统、无线充电系统等。

通过本文提供的制作方法,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制作一种具备移动和自主充电功能的机器人。

1. 引言近年来,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对电池寿命和充电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充电方式存在着充电插头过多、充电线缠绕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能够自主移动并进行无线充电的机器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制作方法,旨在满足人们对充电便利性的需求。

2. 硬件构成移动充电机器人的硬件由底盘系统、定位导航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三部分组成。

2.1 底盘系统底盘系统是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基础组件,负责机器人的移动和定位。

底盘系统一般由电机、轮子和传感器组成。

电机提供动力,轮子用于移动,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2.2 定位导航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旨在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

常用的定位导航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激光雷达。

机器人通过收集周围环境信息,利用定位导航系统确定自身位置并规划移动路径。

2.3 无线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系统是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核心部分,能够实现无需物理接触的充电功能。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无线信号传输给接收器,接收器将无线信号转化为电能供给设备充电。

3.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底盘控制程序、定位导航程序和充电管理程序。

这些程序通过工业控制器实现机器人的自主移动和精确定位。

3.1 底盘控制程序底盘控制程序负责控制电机和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通过接收定位导航程序提供的目标位置信息,底盘控制程序计算出移动路径并控制电机和轮子相应移动。

3.2 定位导航程序定位导航程序通过收集环境信息,确定机器人当前位置并规划移动路径。

常用的定位导航算法包括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和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

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邱兆美,马延武,张伏,王俊,毛鹏军,张海峰,于瑞锋申请号:CN201610392027.9
申请日:20160603
公开号:CN105958587A
公开日:
2016092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系统包括:连接用户的家用电源的供电端、若干充电插座组成的充电插座组、若干开关组成的开关组和用于控制连接各开关,控制装置还用于通讯连接智能终端设备的控制装置。

开关组的每个开关用于连接一个充电插座和对应的一个供电端,使每个用户的家用电源分别连接所有的充电插座。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通过用户在智能终端设备的操作,使控制装置控制相应开关的通断,从而实现对供电端与充电插座之间的连接控制,解决了小区因为楼层高、距离远而造成的充电成本高和不安全的问题。

申请人:河南科技大学
地址:471003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4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崔旭东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自动收线的充电桩是一种方便使用者的创新产品,下面将介绍关于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概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作为供车辆充电的设备也越来越普及。

为了提高充电桩的使用便利性,自动收线的充电桩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动收线的充电桩可以通过电机自动卷绕电缆,使得用户在使用充电桩时不再需要手动处理充电线,从而更加方便快捷。

二、零部件准备1. 电机:用于控制收线装置的卷线和释放线动作。

2. 电缆:用于连接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电缆。

3. 收线装置:包括卷线轮和卷线盒等零部件。

4.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机的开关和动作。

三、制作过程1. 制作收线装置a. 制作卷线轮:选择合适的材料,如塑料或金属,制作直径适中的卷线轮,确保其表面光滑,能够有效收放电缆。

b. 制作卷线盒:按照设计要求,制作一个能够容纳卷线轮并具备防尘、防水功能的卷线盒。

2. 安装电机将选择好的电机安装在充电桩内部,通过控制系统连接电源和控制器。

3. 连接电缆将电缆连接到卷线轮,并安装在充电桩的底部或其他合适位置。

4. 调试和测试a. 调试电机和控制系统,确保电机能够正常的收放电缆。

b. 测试充电桩的实际使用效果,确保自动收线的充电桩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安全可靠。

四、注意事项1. 电缆的选用要注意质量和耐久性,选择符合标准的电缆材料。

2. 收线装置的设计要考虑到电缆长度、直径等因素,确保能够完全卷绕电缆并能够有效防止电缆打结。

3. 安装电机时,要确保内部结构合理布局,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五、结语通过以上制作方法,我们可以成功制作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自动收线的充电桩将会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自制超简易无线充电器

自制超简易无线充电器

自制超简易无线充电器1 引言无线电技术用于通信,已经在全世界流行了近一百年。

从当初的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报,发展到现在的卫星和微波通信,以及普及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个人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GPS等。

无线通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无线通信,信息化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议的。

然而,无线通信传送的都是微弱的信息,而不是功率较大的/能量。

因此许多使用极为方便的便携式的移动产品,都要不定期地连接电网进行充电,也因此不得不留下各种插口和连接电缆。

这就很难实现具有防水性能的密封工艺,而且这种个性化的线缆使得不同产品的充电器很难通用。

如果彻底去掉这些尾巴,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也易于实现密封和防水。

这个目标必须要求能量也像信息一样实现无线传输。

能量的传送和信号的传输要求显然不同,后者要求其内容的完整和真实,不太要求效率,而前者要求的是功率和效率。

虽然能量的无线传送的想法早已有之,但因为一直无法突破效率这个瓶颈,使它一直不能进入实用领域。

目前,这个瓶颈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如果对传输距离没有严格要求(不跟无线通信比),比如在数cm(本文称微距)的范围内,其传输效率就很容易提高到满意的程度。

如果能用比较简单的设备实现微距条件下的无线传能,并形成商业化的推广应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的移动电子设备将有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变革。

2 工作原理将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然后通过没有任何有有线连接的原、副线圈之间的互感耦合实现电能的无线馈送。

基本方案如图1所示。

本无线充电器由电能发送电路和电能接收与充电控制电路两部分构成。

2.1 电能发送部分如图2,无线电能发送单元的供电电源有两种:220V交流和24V直流(如汽车电源),由继电器J选择。

按照交流优先的原则,图中继电器J的常闭触点与直流(电池BT1)连接。

正常情况下S3处于接通状态。

图2无线电能发送单元电路图当有交流供电时,整流滤波后的约26V直流使继电器J吸合,发送电路单元便工作于交流供电方式,此时直流电源BT1与电能发送电路断开,同时LED1(绿色)发光显示这一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源装置、充电座和移动终端,所述电源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充电座,所述移动终端可连接至所述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板,所述电源装置包括ADAPT插头、充电线和USB公座,充电时,所述USB公座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或者,所述电源装置包括USB数据线,所述USB数据线包括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的USB公座和USB接口,本技术采用独特的终端结构和充电结构,既可以如无线充电那般直接放在充电座上就可以充电,无需精准对位,发热量小,安全方便。

技术要求1.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源装置、充电座和移动终端,所述电源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充电座,所述移动终端可连接至所述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板,所述充电PCB板一侧设置有USB母座,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正极顶针和负极弹片;所述正极顶针设置在所述充电PCB板中部,所述PCB板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置有负极弹片;所述充电座还包括负极连接件,所述负极连接件为圆环形的不锈钢圈;所述充电PCB板上的正极顶针穿过所述充电座的中间部位,所述圆环形的负极连接件的圆心位于所述顶针的轴线上;所述电源装置包括ADAPT插头、充电线和USB公座,充电时,所述USB公座与所述USB 母座相配合;或者,所述电源装置包括USB数据线,所述USB数据线包括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的USB公座和USB接口,所述USB接口可连接于电脑或者手机充电头;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用塑料圈绝缘;所述内壳通过顶针一与机芯主板正极相连,所述外壳通过顶针二与机芯主板负极相连;所述机芯主板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时,将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充电座上,使所述内壳与所述正极顶针接触,所述外壳与所述负极连接件接触即可实现充电;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底壳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充电PCB板安装在所述封闭空间中,所述面壳上设置有一容置所述USB母座的通孔一,所述通孔一的形状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所述负极连接件穿过所述面壳且可与所述负极弹片接触;所述正极顶针穿过所述面壳中心的通孔二后可与所述内壳接触;所述面壳包括左、右侧壳、顶壳和前、后侧壳,所述通孔一开设在左、右侧壳的其中一个侧壳上,充电时,所述电源装置的USB公座穿过所述通孔一与所述USB母座连接;所述顶壳从上往下看为圆切掉前后两边的形状,包括左、右弧形边和前、后直线边,所述左、右弧形边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壳连接,所述前、后直线边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壳连接,所述左、右弧形边左右对称,所述前、后直线边前后对称且平行;所述顶壳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面,所述凹陷面为利用比上述圆直径小的圆柱向下切上述顶壳所形成的凹陷面,向下切时,所述圆柱的圆心与所述通孔二的圆心同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圆柱形,该圆柱直径小于所述凹陷面的直径,且小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内圆的直径;所述外壳为圆台侧面壳,该圆台侧面壳的小直径端通过所述塑料圈与所述内壳连接,所述圆台侧面壳的小直径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内圆的直径,所述圆台侧面壳的大直径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外圆的直径;所述正极顶针为弹性顶针,当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所述充电座上时,所述内壳与所述正极顶针接触,所述正极顶针收到所述移动终端的重力带来的压力而收缩,所述外壳与所述圆环形的负极连接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PCB板具有充电保护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充电保护电路连接至所述USB母座,在所述保护电路中,充电电源输入口正极串联自恢复保险丝,所述自恢复保险丝在电流超过其门限值时断开;在充电电源输入口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单向TVS管,当输入电源不稳定,出现瞬态脉冲时,所述TVS管可以将所述瞬态脉冲钳位在一安全电压下,保证电路安全;当充电电源正负极反接时,单向的TVS管就相当于短路,即通过一个大电流,该电流必然超过所述自恢复保险丝的门限值,保险丝断开,从而起到了保护电路的作用。

技术说明书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可穿戴的移动终端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智能穿戴手表与传统的机械式手表不同,需要电力驱动,传统的可更换电池后的手表在更换电池时非常麻烦,需要精细拆卸,而且,拆卸时有可能使得原本配合较精密的部件过多磨合,导致进尘或者进水。

在可充电的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常用的设置是在设备本身上设置充电口(如手机的USB口),或者采用无线充电。

使用传统地充电口,第一是设备上需要专门配备USB接口,使得设备较难防尘防水;第二是影响设备的美观。

而采用无线充电的形式虽然方便,但是目前的无线充电充电效率较低,而且使得设备本身发热较大。

本技术综合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充电的解决方案,采用独特的终端结构和充电结构,既可以如无线充电那般直接放在充电座上就可以充电,发热量小,安全方便。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内容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该系统采用独特的终端结构和充电结构,既可以如无线充电那般直接放在充电座上就可以充电,发热量小,安全方便。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源装置、充电座和移动终端,所述电源装置可连接至所述所述充电座,所述移动终端可连接至所述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包括充电PCB 板,所述充电主板一侧设置有USB母座,所述充电PCB板上设置有正极顶针和负极弹片;所述正极顶针设置在所述充电PCB板中部,所述PCB板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置有负极弹片;所述充电座还包括负极连接件,所述负极连接件为圆环形的不锈钢圈;所述充电PCB 板上的正极顶针穿过所述充电座的中间部位,所述圆环形的负极连接件的圆心位于所述顶针的轴线上;所述电源装置包括ADAPT插头、充电线和USB公座,充电时,所述USB公座与所述USB 母座相配合;或者,所述电源装置包括USB数据线,所述USB数据线包括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的USB公座和USB接口,所述USB接口可连接于电脑或者手机充电头;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包括内壳3001和外壳3002,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用塑料圈绝缘;所述内壳通过顶针一与机芯主板正极相连,所述外壳通过顶针二与机芯主板负极相连;所述机芯主板3003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3004;充电时,将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充电座上,使所述内壳与所述正极顶针接触,所述外壳与所述负极连接件接触即可实现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包括面壳1和底壳2,所述面壳1与底壳2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充电PCB板安装在所述封闭空间中,所述充电PCB板一端设置有USB母座,所述面壳1上设置有一容置所述USB母座的通孔一,所述通孔一的形状与所述USB母座相配合;所述负极连接件穿过所述面壳1且可与所述负极弹片接触;所述顶针穿过所述面壳1中心的通孔二后可与所述内壳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1包括左、右侧壳、顶壳和前、后侧壳,所述通孔一开设在左、右侧壳的其中一个侧壳上,充电时,所述电源装置的USB公座穿过所述通孔一与所述USB母座连接;所述顶壳从上往下看为圆切掉前后两边的形状,包括左、右弧形边和前、后直线边,所述左、右弧形边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壳连接,所述前、后直线边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壳连接,所述左、右弧形边左右对称,所述前、后直线边前后对称且平行;所述顶壳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面,所述凹陷面为利用比上述圆直径小的圆柱向下切上述顶壳所形成的凹陷面,向下切时,所述圆柱的圆心轴与所述通孔二的圆心同轴。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为圆柱形,该圆柱直径小于所述凹陷面的直径,且小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内圆的直径;所述外壳为圆台侧面壳,该圆台侧面壳的小直径端通过所述塑料圈与所述内壳连接,所述圆台侧面壳的小直径段的直径小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内圆的直径,所述圆台侧面壳的大直径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负极连接件的圆环的外圆的直径;所述正极顶针未弹性顶针,当将移动终端防止在所述充电座上时,所述内壳与所述顶针接触,所述正极顶针收到所述移动终端的重力带来的压力而收缩,所述外壳与所述圆环形的负极连接件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PCB板具有充电保护电路。

进一步地,充电保护电路连接至所述USB母座,在所述保护电路中,充电电源输入口正极串联自恢复保险丝,所述自恢复保险丝在电流超过其门限值时断开;在充电电源输入口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单项TVS管,当输入电源不稳定,出现瞬态脉冲时,所述TVS管可以将所述瞬态脉冲钳位在一安全电压下,保证电路安全;当充电电源正负极反接时,单向的TVS管就相当于短路,即通过一个大电流,该电流必然超过所述自恢复保险丝F1的门限值,保险丝断开,从而起到了保护电路的作用。

通过本技术的充电座,一是可以使得在制造移动终端时,不需要单独设置充电口(整个后盖的内外壳就是充电的正负极连接端),可以使得智能终端的防水防尘级别增大。

二是充电器设置有安全电路,防止完全事件的发生。

三是使用方便,与无线充电方式一样,只需要将智能终端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无需精准对位,充电发热量小,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系统的炸开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座的主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座的附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座的右视图。

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座的立体图。

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充电座的爆炸图。

图7是本技术的充电保护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

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

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技术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