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自我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自我教育
作者:张龙华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03期
【摘要】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途径,而内驱力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体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并给个体以积极的暗示作用,从而达到自我教育。
所以,只有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最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内驱力自我教育成长
学生教育的基本是知和行的问题,而学生动机是教师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动机对于有效的学习是重要的。
在学生的行为动力中,所采用的基本动因是内驱力,内驱力与学生的成长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内驱力与自我教育
传统意义的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不论正确与否,一律首肯,他们对某一道德准则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事例,如对于“好”与“坏”、“对”与“错”等道德概念的理解,总是与具体的、个别的事例联系起来,注意它的直观效果。
如此看来,学生重视自我意识,学生的原始内驱力有助于增加激发或激活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原始内驱力逐渐转向为有意识的行为内驱力,试想:没有表扬的人比受表扬的人具有更大的内驱力。
由此可见,行为明显指向性,主要来自内驱力刺激和个体已学会的行为的联系,而已经学会的行为可以成为内驱力的刺激。
同样类型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类比,通过一次测验、一个口头作文比赛,让分数低的学生与分数高、奖项高的学生进行对比,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教师有目的、有方向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内驱力,对照他人,教育自己。
二、调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内驱力
语言是激发人们付出更大努力的一种有效工具,初中生个性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加强、“成人感”突出,同时萌发理想,但他们的理想带有很多的幻想色彩。
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成人的特点,性格各异。
在其品行形成之前,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对一个学生的言行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就可以明察秋毫,了如指掌。
一位失去父亲的孩子最忌讳别的学生谈论自己的父亲,否则拳脚相加。
因为在他看来,这无形中伤害了他。
针对这一由强烈自卑到强烈自尊的心理,班主任有意识地读了《父亲啊,我想再看您一眼》,结果使这位学生泪流满面,从此对同学有了爱心,收起了拳头。
其他同学也
意识到应善待同学,应对父母有爱心。
通过教师的一篇文章,各自产生了内驱力,发此推动各自的心理,达到了爱心与孝心的统一效果。
由此看来,把对个别后进生的教育与对集体的教育结合起来,对后进生的教育效果就会好起来。
三、调动受挫学生的内驱力,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人们经常强调,蔑视失败便会促使一个人做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应该试图激起学生的情绪,以便激起他们的最大努力。
对于教师,是反作用力,对学生说,却成了极大的动力。
教师的意图与学生的实际反而成了正比,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达到统一的中介就是学生内驱力发生了潜在的变化。
所以说,教师用言语教导学生,用语言勉励学生,就有可能提高内驱力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挫折可以引起具有刺激效果的反应,而这种刺激效果则可以像其他内部刺激那样起着增强内驱力的作用,挫折是内驱力的一种源泉,能增强情绪反应。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也在不断的成熟,他们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他们重要的成长环境,因为,集体的力量是由无数内驱力构成,学生集体心理受挫,内驱力的正负作用全靠教师的调动实现。
教师正确地引导集体舆论,是加强和促进集体团结的重要因素,引导愈有力,就愈能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班集体也不愈坚强,内驱力也就越明显。
一次运动会后,面对加班同学的奖状一人接一个的到手,面对冷嘲热讽的袭击,一些同学情绪低落,还有个别同学哭了。
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心里很难过,但却笑着对同学们说:“走,我们到操场上照相去。
”虽然学生们半信半疑,却真被拉到操场。
照相时,班主任说:要面带胜利者的微笑。
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日记中写道:挫折并不可怕,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和他们结成学习的对手,打个大胜仗。
可见,挫折在教师灌入了集体舆论后,将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水平,在受到阻碍时会发生足以扩大任何反应幅度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劝导气势太大,又有强制性,或者焦虑程度和内驱力水平都已很高,那么,学生的任务就完成得不好。
在培养正确舆论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的一些“闪光点”,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和推广,形成强有力的内驱力。
挫折的致动效应与集体是分不开的,内驱力的源泉在数量上很多,而内驱力与集体效应可以把它描述为行为的一种单一的、无指向的致动力。
综上所述,语言刺激、行为刺激都是形成内驱力的条件,以便引起行为、心理的动机,而这些条件可在教师的激发下,最大限量的使学生发挥其内驱力,在集体舆论与内驱力的支配下,产生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推动班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