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业-马克斯韦伯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价值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与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观点。
韦伯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贡献,然后详细介绍他对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在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时,我们将关注他的教育经历、主要著作及其对社会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圈中崭露头角,他的著作如《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观点。
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构建以及解释和分析等方面。
但韦伯也强调,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者应当尽量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研究对象相分离,实现价值中立。
这种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平衡,对于确保社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韦伯的价值思想进行评价,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价值观念作用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当关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努力实现价值中立,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价值关联:韦伯社会学中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体系中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关联的特点。
韦伯明确主张,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他坚信,任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都会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以学术为业 以政治为业》,《马克斯·韦伯全集(第17卷)》读后感
《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马克斯·韦伯全集(第17卷)》读后感《以学术为业》与《以政治为业》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两篇著名演讲,收录于《马克斯·韦伯全集》第17卷中。
这两篇演讲对理解韦伯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他对学术生涯和政治活动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术为业》读后感:在《以学术为业》中,韦伯深刻阐述了他对学术职业的认识。
他认为学术不应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热情或理想化的事业,而是一项严肃且艰难的工作,需要理智上的严谨、方法上的科学性和道德上的责任感。
他强调学术研究应当具备“价值中立”的态度,即研究者在探究客观事实时应尽可能地摒弃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又意识到学术工作对于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提醒有志于投身学术的年轻人要面对现实,明白学术并非避世之所,而是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职业领域。
《以政治为业》读后感:而在《以政治为业》中,韦伯探讨了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责任。
他指出政治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责任,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或应该投身政治。
韦伯区分了“卡里斯玛”领导类型和其他形式的政治领袖,并讨论了现代国家官僚体制下的政治家角色。
他提醒人们,在理性化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意味着必须承受其带来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包括牺牲个人情感和利益去追求更大的公共目标。
综合来看,《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不仅揭示了韦伯对于学术和政治的本质认识,而且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职业选择和道德实践的深度关切。
通过阅读这些演讲,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学术界与政界的定位、使命及其内在道德要求,这对于理解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具有深远意义。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和《政治作为⼀种志业》是两篇著名的演讲。
对这两篇演讲的解读有很多,这⾥我做出我对前⼀篇的解读。
韦伯在《学术作为⼀种志业》中讲的实际是两个问题。
第⼀个是告诫想从事和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把学术作为志业有⼏个必要条件。
⼀、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勇⽓的。
不管是当时的德国还是美国,年轻⼈的进⼊学术圈⼦后⾯临的都是困难的晋级现实。
课程的开设⾃⼰没很⼤的⾃由,薪⽔也很微薄,要想⾃⼰晋升到正教授,还需要把握很好的机运。
还有也许平庸同事升职更快的⽆奈现实。
要想当⼀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做⼀个杰出的学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个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先要有勇⽓⾯对这种并不怎么乐观的外部发展环境。
⼆、以学术为志业必须挤⾝专业的圈⼦中。
“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命志业⾸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
从表象与实质两⽅⾯开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横完美成果的意识。
”“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学术⼯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充分体认到,他问成了⼀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也许只有⼀次。
今天,真正确定并且重要的成就,⽆不属于专业性的成就。
” 三、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热情的。
研究学术的⼈的乐趣,就是那种圈外⼈嗤之以⿐的奇特的“陶醉感”。
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就要怀着“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
在韦伯看来,“凡是不能让⼈怀着热情(leidenschaft)去从事的事,就⼈作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 四、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灵感的。
在学术上,跟在艺术和其他领域中⼀样,灵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热情,有了积极努⼒的⼯作,为灵感的到来打下了⼀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并不代表灵感就⼀定能到来。
并且即使有幸到来,它到底在什么时候降临,也不是能事先预设的。
韦伯 以学术为业
参考文献
•以学术为业 马克斯〃韦伯 著 冯克利 译 •以政治为业 马克斯〃韦伯 著 冯克利 译 •反思大学的现代性---韦伯《以学术为业》研读 祝贺 •自治·自由·责任:马克斯·韦伯的大学观 易红郡 (2007) •韦伯论大学学术自由 柳友荣(2013) •学术自由与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对德国大学体制的 反思 魏娜, 金泳向(2007)
著,
Best Wishes To You
◆关于学术工作 1.学术研究的风险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学术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学术工作的实质 学术工作要求不断被‚超越‛,我们每个人取得的业 绩在10 年、20 年或者50 年内都会过时,这是学术研究 必须面对的命运,或者说这就是学术工作的真正意义。 学术工作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一方面,理智化促 进了学术的专业化,使人们能够有能力和信心在特定的 领域内取得成就;理智化使得人类文明被嵌入永恒进步 和无限之中,任何人都不会达到学术的最高点;另一方 面,理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为世界除魅‛的过程,巫 术、宗教神学失去了他们往昔的地位与号召力。
但这种传统的同僚制支配下的编外讲师制度的基础随 着资本主义工业化产生的发展和官僚行政体制的介入逐渐 被瓦解了。 大规模、体制化的教学和科研建制需要政府和工业界 提供物资、经济上的支持。而后者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加 强了对教学和科研的干预与控制。这种干预导致传统的大 学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传统的大学体制内部孕育了与 新型资本主义相对应的研究和教学设施。
以学术为业
《以学术为业》读后感罗菁婧1301060776 一战战败,德国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阴霾笼罩着这片土地。
此时,慕尼黑大学,韦伯做了这篇《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从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韦伯对学术的重视程度非常,指出学者应保持中立价值,已探寻为己任,不应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之上,甚至不能对学生提起主观看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清明的学术环境。
“有些事情虽然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为真,此乃一项常识”——韦伯借此提出,科学追求的是真,而非善。
即有些事情,即使不是善的,对人类不是有利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被科学发现,被科学提出。
这也是韦伯这篇《以学术为业》提出的“除魅”的重要观点。
这不仅是科学探寻应遵守的,也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追求的。
例如,韦伯提出美国学生对于教师的看法。
我认为这是一种除魅的方式。
老师,只是向学生出售知识产品。
学生,只是知识产品的购买者。
至于如何应用,如何理解,这是学生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这也是学术所指。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除魅的要求。
另一点对我触动挺大的也是韦伯提出的“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韦伯指出,“在科学所能建构的范围内,掌握宇宙终极规律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医学科学有责任维持生命本身,有责任尽可能减少痛苦”;“法理学所要确定的是,根据这种法律思想的原理,什么是有法律效力”。
这些科学的预设都是针对“事情”本身,预设不能证明什么。
就如文中提出一个观点,是关于安乐死的。
在韦伯那个年代,他就已经预见到了如果病人在被治的过程中,痛苦大于求生意志,医生怎么办?这是千百年来医生遇上的难题之一,而韦伯从科学预设,即科学起点上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以学术为业》这本书值得多读,他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无止尽的。
韦伯:以学术为业
以学术为业韦伯著,冯克利译前言: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著名讲演,它影响了几代人,并作为一种信仰的发源将此后更多的人集中在学术理想的旗帜下。
目录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3.理智化的过程4.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5.学术与政治6.价值的多元性7.教师不应是领袖8.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译注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诸位希望我来谈谈"以学术为业"[1]这个题目。
我们这些政治经济学家[2]往往有一种学究式的习惯,总是从问题的外部环境讲起,我也打算照此办理。
这就意味着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今天这个问题的实际含义就是,一个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他的处境如何?为了了解我们这里的特殊情况,对照一下另一个国家的情况,会对我们有所助益。
这另一个国家,就是在这方面同德国形成最鲜明对比的美国。
大家知道,在德国,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要从"编外讲师"(Privatdozent)开始做起。
在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又得到他们表示同意的保证后,他以一本著作和一次系内的考试(这通常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做基础,可获准在大学里担任一名编外讲师。
然后他会在他被允许教课的领域里选择一门课程开课。
不过除了学生的听课费之外,他并无薪水可拿。
而在美国,学术生涯通常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始,他先被任命为"助教"。
这大体上类似于德国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机构里发生的情形,在这些地方,只有一部分助理人员能得到编外讲师的正式职位,而且这种任命经常跚跚来迟。
两国间的这种差别,在现实中表现为德国学术职业完全是建立在金钱支配(Plutokratie)的前提上,因为一个并无钱财以抵御任何风险的年轻学者,在这种学术职业的条件下,处境是极其危险的。
至少在几年之内,他一定得有维持生计的能力,同时他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谋得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位。
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
近百年前,在科学与宗教、民主与专制之间高下似已分明的文化语境中,马克斯·韦伯分别以“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为题,发表了在德国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的演说。
就严格意义而言,韦伯在此所谓的“学术”主要是指客观性的“科学”,以“学术为业”即指涉以客观性科学为业的学术人,而不涵盖人文知识分子;他所谓的“政治”,如他所言,则是指“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一种支配权,“以政治为业”就是指把政治作为“事业”,以“人类行为的整体道德安排”来行使支配权的政治家。
尽管在两篇演说中,韦伯并没有对“学术”与“政治”、“学术人”与“政治人”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阐释,但是,从演说中,我们不难理解他的基本观点或者不妨说是他对两个角色的期待:学术人因为不涉终极关怀,不应过问价值,更不应该卷入政治,而政治家则不同,他们必备三种“前提性”素质,即“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这种素质其实比对学术人的要求要高得多,因为他们不仅要遵从“信念伦理”(不在意于行为的后果),而且要恪守“责任伦理”(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世事难料,百年之间,二战、冷战、苏东解体、全球化、反恐和金融危机等足以引发全球政治格局震荡的事件频频发生,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和贫富分化等一系列关涉人类生活甚至生存的问题频现,且不对这世界的变化是向好还是向坏做价值判断,但至少可以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向坏也好,向好也罢,百年间的风云流转、世事变迁,大凡由人所带来的变故,也多与韦伯所提到的这两类精英脱不了干系。
也就是说,韦伯所期待的学术人,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精英,即使真的实现了韦伯的期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阎光才待,因为其秉持所谓的价值无涉原则,也很可能是在无心中做了好事或者坏事(以后果来评价)。
这种无心的行为后果之于人类福祉自不待言,正如当代社会中人们所体会到的技术便利、生活安逸和物质上的富足;不过,无心也有可能办成坏事,如贝克尔和吉登斯通过对专业化的科学人所建立起来的抽象知识系统的后果分析,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十分令人不安的当代风险社会图景。
以学术为业读书笔记
关于读《以学术为业》的几点感想虽然将韦伯这篇稍短的演讲只看了几遍,但其内涵之丰富,仍令人感到只触到了冰山之一角,我就怀疑当时台下的学生听到这份演讲能体悟到多深。
从总体上说,韦伯的这篇演讲分了八部分,也就是韦伯有侧重的讲了八方面的内容。
不然,他也不会经过一番修订后作如是划分以出版。
下面即我对这八方面所作的一点认识:首先,谈一下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韦伯提到了决定献身学术的学生,其化的趋势,其认为这是不合历史氛围的。
运气和机遇是以学术为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遴选制度及集体意志选择的规律也是人才得不到选拔的重要条件。
还有就是一个人在授课与研究两方面都优秀的情况是很少的,这就导致了单方面才能优秀的学者被埋没的危险。
这些因素统合起来使韦伯不得不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反观当代中国的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虽不能成为富者,教师却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有些情况却也值得深思。
其次,谈一下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在专业化时代,欲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
一、热情,如韦伯所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热情是“灵感”的重要前提。
二、工作方法也很重要,是区分业余与专家的重要尺度,然而工作也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三、一个人是否具有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更取决于“天赋”的有无。
四、运气,有时运气真的很重要。
韦伯还讨论了“个性”与“个人体验”,个性即只有会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才能达到,而个人体验只是娱乐,亲身感受而已。
政治领域是例外于个性本义的。
还有,科学和艺术实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科学受进步过程约束,艺术则不受;科学与艺术都需奉献自己,但科学只能向前,而艺术却不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现在其进步与超越上,而艺术的价值则体现在对美的表达上。
从事科研的目的可分为:①纯粹使用的目的(为己),②为了科学(追寻意义本身)。
第三,谈一下理智化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的一部分,理智化即意味着为世界除魅。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寻求得救之道-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教育学原理孙景景 21303002《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编成的一本著作。
关于这篇演讲发表的日期,各种文献的说法不一。
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在1918-1919年间。
我所读的《学术与政治》是收录在一套《韦伯作品集》中,这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
与85年版由张汉裕先生节译本和钱永祥先生编译的《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Ⅰ)》更有可读性。
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i书名:学术与政治作者:(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9-1版次:1页数:340字数:267000印刷时间:2010-9-1开本:大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 S B N:9787549500529包装:精装21090795(二)作者简介1、韦伯的生平和性格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ii《学术与政治》导论一就是韦伯小传,出生在爱尔福特城的韦伯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名训练有素的法律家,并且担任参议员,母亲是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教徒,韦伯居住之地所比邻者都是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
这些文化资本iii无疑对韦伯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
但韦伯父母对许多社会问题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日益疏远的夫妻关系也对其矛盾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的思考——基于学术人的使命与规约的视角
2 O 1 4年 5月
M ay .2 01 4
韦伯 以学 术 为 志 业 的 思 考
— —
基 于 学 术 人 的使 命 与 规 约 的视 角
张 伟
(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山 东 济 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 韦伯 在《 学术 作 为一种 志 业》 中将 学 术 的作 用 归结 为帮助 人 类实现 理 性化 的生 活、 构 成
在 既不 陷 于纯粹 精神 思索 亦不 流 于世俗 纷扰 的层次 上, 其 价值 担 当和 个 体 意 义 进 行 了一 次 “ 专 家 式 解
学 术研 究为 本职 的教 师 群体 , 这 一 群体 在 当前 对 于 学 术工 作 的态度 问题 成 为本 文思考 的立足点 之 一 。
一
答” , 韦伯 的 目的则 是帮 助这批 未来 的学者 们养 成清 明、 负 责 的学术 “ 天 职观 ” 。
学” , ” B e r u f ” ( 英译为” v o c a t i o n ” 、 ” c a l l i n g ” ) , 在 德语 中 指“ 职业 ” 、 “ 工 作” , 后 因马 丁 ・路德 在 翻译 《 圣经 》 时
观 理论 研究 的 高屋 建 瓴 , 也 服 膺 其关 于个 体 微 观 问 题 思 索 的细致 入微 。在《 学 术 作 为 一种 志业 》 中, 韦
了思想财 富 。
关 键词 : 学术 ; 志业 ; 学者 ; 学 术人 ; 使 命 与规 约
中图分 类号 : G 4 0 — 0 9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0 1 4 ) 0 3 — 0 1 0 4 — 0 5
从“以学术为志业”到“以真理为标准”--韦伯与雅斯贝尔斯高等教
都曾倍受疾病困扰,但是仍然坚持读书治学与著书 立 说,堪 称 学 术 人 的 楷 模 与 典 范;三 是 作 为 西 方 社 会
享有盛誉的思想家,韦伯与雅斯贝尔斯的学术视野 都 具 有 超 乎 一 般 思 想 家 的 包 容 性.二 者 的 研 究 旨 趣
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古典教育是重视礼节和古典 学 术 的 世 俗 教 育,主 要 面 向“传 统 的 官 僚 制 度 的 实
用问题和地位利益”[2]97 .雅斯贝尔斯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以自己的哲学思想来把握中国古代思想,
他严谨地将孔子视为处于人类历史开端的“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老子是“原创性形而上学家”;四是更为
位思想家虽然都有未完成的德国大学学术生涯,但都 以 追 求 独 立 与 自 由 的 学 术 研 究 为 志 业;都 主 张 以 大 学
制度和学术权威来捍卫传统大学理念和引领大学发展;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方面坚持以教学与 科 研
来激发学生追求精神成长和成才;在学术价值观和学术职业发展的理解与认同方面遵循以真理为 标 准. 因
以比较,是因为作为德国学术思想传统举足轻重的创造者与承继者,二者的学术思想研究取向具有相关
性与共通性:追求独立与自由、教育是为了解放人而非窒息人等共识,具体体现在:一是韦伯与雅斯贝尔
斯具有共同的海德堡大学求学和担任大学学术职业 的 共 同 经 历,雅 斯 贝 尔 斯 将 韦 伯 视 为 其 精 神 导 师 并
西方理性主义在西方文明中的特 殊 重 要 作 用 [3]264 .韦 伯 的 学 术 思 考 致 力 于“为 个 人 的 基 本 价 值 寻 找 新
《以学术为业》解读
《以学术为业》解读《以学术为业》是马克思·韦伯的一篇重要演说,它反映了韦伯对他所处的时代思潮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化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以学术为业”的“业”具有两种核心含义:首先,它指的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即通过教学和研究来传播知识和培养下一代;其次,它也代表了一种天职或灵魂的信仰,这意味着对于学术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知识的专业化和分工化,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和价值的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承担起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但是,学术作为一种天职,更需要有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意义和价值。
韦伯进一步指出,学术作为一种天职,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学术研究需要有系统性和深度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和简单的归纳总结上;第二,学术研究需要有创新性和独立性,不能仅仅依赖于前人的成果和权威的意见;第三,学术研究需要有责任感和社会关怀,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兴趣和利益。
此外,刘擎教授对《以学术为业》也有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如何拯救现代人的意义危机以及如何克服现代社会多元主义挑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二十世纪引发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热烈辩论。
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和理解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以学术为业》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韦伯对于学术的思考和认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学术的视角和方法,更为我们指明了学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者,我们都应该以学术为业,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不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
学术值得献身吗?
学术值得献身吗?作者:车祎来源:《大学生》2020年第09期一百年前的今天(1920年6月14日),肆虐欧洲两年之久的西班牙流感即将结束,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却因染上流感引发肺炎而不幸逝世。
就在韦伯去世前两三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先后以“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为题,发表了两场演讲,影响深远。
中译本韦伯文集之《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9)就是这两篇演讲稿的合集。
时逢韦伯逝世100周年,作为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生,重读《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两次演讲发生在1917-1919年,这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向前看,20世纪初,德国迅速崛起,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向后看,一战中德国战败,经济萧条,内外交困。
现实大起大落,思想领域波诡云谲——旧的价值被打碎,而新的价值还未建立起来。
学术圈内,人们普遍自视为“表演事业”的“经理人”;政治界里,“心志政治家”们陶醉于“浪漫的感动”之中。
此时的青年应该何去何从?韦伯的两次“志业演讲”就这样应运而生。
两次演讲均属“精神工作作为志业”系列演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指导青年学子将学术或政治作为人生的“志业”。
可以说,韦伯赋予了学术与政治在世俗职业之外的一种超然价值,那就是出于信仰而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学术作为志业”演讲发表于1917年冬季。
当时在人头攒动的斯坦尼克艺术厅里,学生们迫切地希望这位学术巨擘能够为他们即将开始的学术生涯指点迷津。
然而,韦伯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不仅没有一句劝勉,反而是泼冷水一般的“劝退”。
一方面,他列举了“青椒”(高校青年教师)们进大学教书之始所面临的各种外在条件:收入微薄、开课受限、生活缺乏保障、评职称靠运气、教学科研难兼顾……韦伯把学术生涯比作“一场疯狂的冒险”。
韦伯还抛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灵魂拷问:“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亦无创痛吗?”另一方面,韦伯指出:“学术从传统到现代,一步一步地背离着它的初衷,它沿着追求真理的路线前行,最终卻通向了‘怀疑’,我们不再迷信任何神秘莫测的力量了。
世界名校励志演讲——让尊重学术成为一种习惯
世界名校励志演讲——让尊重学术成为一种习惯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的讲演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年-1920年),德国颇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最初,韦伯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领域公认的重要创始人,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特别是有关学业的话题,作为一种励志信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成为年轻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正文:各位同学希望我来谈一谈如何尊重学术的话题。
我们这些政治经济学家往往有一种学究式的演说习惯,总是从问题的外部环境讲起,我也打算如此。
这就意味着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将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今天这个问题的实际含义就是,一个决心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他的处境会怎样?为了理解我们这里的特殊情况,对照一下另一个国家的情况,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这另一个国家就是美国,它在这与方面与德国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众所周知,在德国,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首先要从编外讲师做起。
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得到专家表示同意的保证,然后以一本著作和一次系内的走走形式的考试作为基础,获准编外讲师的资格。
然后,他会在他被允许教课的领域里选择一门课程开课。
不过,除了学生的听课费之外,他并无薪水。
而在美国,学术生涯往往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始:他先被任命为助教。
从总体上来看,这类似于德国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机构里发生的情形,结果只有一部分助理人员能得到编外讲师的正式职位,而且这种任命通常来得太迟。
德国与美国之间的这种差别,在现实中表现为德国学术职业完全是建立在金钱支配的基础之上,因为一个没有钱财以抵御任何风险的年轻学者,在这种学术职业的条件下,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韦伯 以学术为业
( Max Weber, 1864-1920 )
以 学 术 为 业
1870年,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政治逐步加强对 大学的干预,尤其是一战以后,大学几乎完全沦为政府 的工具与附庸,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传统受到严重破 坏。 “以学术为志业”(Wissenschaftals Beruf)是1919年韦伯 在慕尼黑大学向学生联合会做的一场演讲, 这是他在痛惜 科学和学术局限的同时, 对科学价值信仰做出的一次最深 刻、最动人的告白,表达了他深深的忧虑和对一个逝去 的时代的怀恋,同时也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能 够“以学术为业”,认同学术的这种使命,积极承担起 作为一个学者的职责,实现内心积极的学术自由。
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臵。 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教师如果不尽 自己的职责,而是‚乘机渔利,‛向学生兜售自己的政 治见解,‚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一名科 学工作者,在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 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做到价值中立就是在讲课时只教给学生事实,而不 涉及党派政治、价值信仰,也就是韦伯所说的‚讲坛禁 欲‛,‚不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 给学生‛。
3.学术自由与价值中立
---学术自由 国家对大学内部事务的干预、学术的专业化对学术自 由的破坏。 在韦伯看来,真正的学术自由有三层含义:一是审批教 师资格时,不能以任何信仰方面的理由加以歧视和区别对 待;二是允许教师在大学以外的公共场所从事政治活动;三 是教师在大学讲坛上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有所自制。
韦伯将美国大学与德国大学进行了对比,认为两国大 学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别。韦伯希望 德国大学能像美国大学那样在一个比较好的学术氛围中 保持自治,而且更多地保护自己最神圣的价值观;唯此,面 对政府的强大力量,大学自治才能保持得更加完美无缺。 韦伯认为,学者可以在内心为自己营造一个充满意 义的世界,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寻找意义,使自己获得自 由。
学术研究的条件和目的——读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
学术研究的条件和目的——读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最近,有学生向我咨询考研的事。
其中有学生说,想以后再考博士,然后到高校教书。
我虽然也指导过研究生写论文,获得过优秀的成绩,但自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所以不敢妄言,在此推荐社会学大师、德国人马克斯·韦伯的一篇演讲《以学术为业》。
那是他1919年应学生之邀所做的演讲,第二年就去世了,因此,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一次总结。
以此为参考,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有没有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有没有做学术研究的条件。
第一个问题:一个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他的命运会怎样?韦伯说,他所处的时代,大学变得越来越官僚化。
一些占有大量科研经费的名教授成了企业式的老板,而众多的助理、学生则成了严重依赖于老板的打工仔。
大教授与小教员、导师与学生,跟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似乎没什么区别。
这导致学术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古典的学术研究着眼于灵魂的追问和宇宙人生的探索,研究人员也不需要那么多实验设备和现代化的手段;而现代的学术研究则专注于对物质世界的分析,这样的研究必须依赖大量的经费支持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本身沦为别一目的的工具。
韦伯认为,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一位青年教师或者学术新秀,要想出人头地,晋升高级职称或当上学术带头人,纯粹受机遇的左右,与个人有没有才干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若想同时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和一名教师,只能靠机遇和运气。
鉴于此,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你得有最好的心态,并做最坏的打算。
第二个问题:一个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按照韦伯的分析,现代大学中,很多人的学术地位的高低与个人才干不一定成正比。
那么,那些青年学术才俊们要想继续坚持走学术研究之路,你得问自己:“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亦无创痛吗?”一方面是组织严密、冷漠无情的官僚体制,使很多青年学术才俊上天无门,只能栖身其中,任由剥削。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节选自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三)本课文在整篇演讲中的地位
一、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三、理智化的过程 四、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五、学术与政治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勇气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理智 ??? 大学没有政治的位置 二、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以学术为志业需热情与灵感
六、价值的多元性 以学术为志业不鼓吹价值立场 七、教师不应是领袖 以学术为志业应远离政治 八、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专业训练
1.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是否意味着否定终极关怀? 2.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何在?托尔斯泰对这个问题有一
个简洁的回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托尔斯泰有关观点的 认识。
三、写作题
将课文缩写为一段话,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控制在
500字以内。
遇难者的尊严
给妻子最后的尊严
相关评论
在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同学们做的这次 重要演讲中,韦伯以一位严肃学者的身份,科学地、 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理想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品 质和职业伦理。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启迪过 20世纪几代伟大的学者,其魅力经久不衰,今天仍 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经典 之一。这篇演讲着重要论述的问题是学术的价值 何在。韦伯本篇演讲中的关键词是:世界的理智 化,也即世界的除魅(祛魅)。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8.艺术品与上帝是否有关的问题为什么不是艺术科学所只关注艺术品产生的条件; 不涉及艺术品是否应该产生。 9.历史文化科学如果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存在价值,那么它 的价值在哪里? 在于研究者通过研究,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
课文层次
“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判 断,“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 “逻辑”起点。 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 使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学、 宗教的文化形式。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中“der alte Mill”考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中“der alte Mill”考
李睿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6)004
【摘要】对马克斯·韦伯著名演讲《以学术为志业》中的“der alte Mill”,流行的英译本、日译本和汉译本将之译为“the old Mill”、“老ミル”和“老密尔”,并均认为韦伯所指是詹姆斯·密尔.通过查找W.G.Runciman专著《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哲学批判》,并引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有神论》原文,说明应将“der alte Mill”译为“年老的密尔”,其中的Mill实际上是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即俗称的“小密尔”.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李睿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C04
【相关文献】
1.韦伯论学术志业危机及其出路 [J], 熊华军;马大力
2.韦伯以学术为志业的思考——基于学术人的使命与规约的视角 [J], 张伟
3.Studie über eine alte Leiche von der Zeit der Streitenden Reiche aus dem Grab Nr.1 am Guo-Jia-Gang in Stadt Jingmen der Provi [J], 武忠弼;官阳;周泽斌
4.从“以学术为志业”到“以真理为标准”——韦伯与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J], 常艳芳
5.论马克斯韦伯志业选择中的学术、政治与价值中立 [J], 付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3 “ ”[20]
22
“
”
“
” [21] “ ” ”---“ ”
----“
“ “ ”
”
“
”
7. “ ”
examination candidate ---“ ”
“
” Weltanschauungen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
----
---[7] “mania” “ ” “ ”
“
” Erleben “ “ ”
”
“ “
” ” erlebnis -------“
”[8]
“ ” [9] “ ”---” “ “ ”
“ “ ” 10 “ 20 “ ” 50 ” “ “
”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
----
----
16
“
” [13] [14]
“
”----
[15] [16]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18]
“ “ “ ---” “ ” ”
”----
----
----
“
”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19]
“Wissenschaft als Beruf” “ “ ” ” “scientia” “ ” “ ” “ ” “ humanities “ ” ” Kulturwissenschaft “ ” “ ” “ ” “ ” “ ” “ “Wissenschaft” “ “ ” ”
“ ” ” Kunstwissenschaft “ “ ” ” “ ”
“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Beruf” “Wissenschaft” “ ” “ ” 1987 “ “ “Beruf” “ ” “Beruf” “ ” “ “ [2]“ [3] ” Volkswirtschaftler----“ ” “ ”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19 Leopold von Rank 1795-1886 “ 10 [5] [6] [7] “ Robert Mayer 1840 “ ” Karl Theodor W.Weierstrass 1816-1897 ” “ 1634 ” immort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eruf”
“
” Eugen Diederrichs Ferdinand “ ”
[23] [24]
[25] [26]
Upanisad Gesamm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1920-1921 “ ” Sain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21 11 12
[4]
[8] “ ” [9] [10] Hottentot [11] ----“ ” Entzauberung der welt H.H.Gerth C.Wright Mills [12] 22 25 17 175 [13]“ ” Natur “ ” [14] Jan Swammerdam 1637-1680 [15] [16]“ [17] [18] 18 [19] [20] [21] “ James Mill 1773-1836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 1857 ” “ pietismus ” ” Freemasonry 17
From Max Weber
45
15
55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22] Avenaius Rudolf Steiner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1. 2. 3. 4. 5. 6. 7. 8.
1. “ ”[1] [2]
“
” Privatdozent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 ”
3.
------“ ” [10]
[11] “ ”
“
” “ ”[12]
“
”
“
”
“
”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
PD
H F-XC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pneuma “ 20 ”
“
”---“ ”
“ ”[26]
“
”
[1] “Wissen” “ ” science,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tr a c k
c u-tr a c k
.c
[22] 100 99 “ ”
8. “ “ ---” ---”
“
”
“
”
“
”
“
”
o
m
w
w
w
w
PD
H F-XC A N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