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最新某重点中学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一览表.doc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1. "则": 表示假设、推论、转折、对比等关系。
- 例句:晚风摇树发宜州,则可怜横波落不休。
(《桂枝香·咏鹅》)2. "或": 表示不确定、可能的意思。
- 例句:或共山鸠高飞,天风共北斗星。
(《鹧鸪天·人道旁白》)3. "皆": 表示全部、都的意思。
- 例句:试上高台招句曲,轻移画扇坐中流,不觉香残粉影落,尽是花枝万里愁。
(《虞美人·听雨》)4. "乃": 表示结果、原因等。
- 例句:不施纶绔,陈力就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尚书·大禹谟》)5. "岂": 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 例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桃花源记·嵩阳书院记》)6. "宁": 表示表示选择、态度等。
- 例句:宁吞吴雁,无食我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 "非": 表示否定,有时也表示强调。
-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齐燕。
(《观沧海》)8. "吾": 表示第一人称。
- 例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天下篇》)9. "何": 表示疑问、反问等。
- 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何况于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10. "其": 表示指示、连接作用。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云客路思悠悠,现在地球无穷处。
(《黄鹤楼》)。
初中文言文常用25个虚词用法汇总【初中必备】
初中文言文常用25个虚词用法汇总【初中必备】1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译时应省去。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其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3以1. 用作介词(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完整word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一览表(版).doc
虚 . 用法例句常短 .( 1)【】往,到⋯⋯去 .( 2)【代】他,她,它 .耕之上(《涉世家》) .学而之(《》);策之不以其道( 3)【助】的 (有可不 ).(4)【助】用于主之,取(《》).恢弘志士之气(《出表》).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 消句子独立性,起舒气的作用。
不. .》).公将鼓之(《曹》) .( 5)【助】起音的作用,不 .宋何罪之有 (《公》 ) ;菊之(《》).( 6)【助】前置的志。
省去 .( 1)【】,以 .(2)【介】用,把,拿 .臣以王之攻宋也,与此同(《公》) .以刀劈狼首(《狼》);投( 3)【介】因,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以君之力(《愚( 5)【】相当于“而” (表承接) .(6)【通】“已”,已【以】;作。
.以 . 公移山》).无从致以(《送阳生序》).固以怪之矣(《涉世.( 7)【】接上下西往来等字 . 【以是(是以)】因此。
.家》).十年以前;北京以 .以光先帝德(《出表》);(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以塞忠之路也(《出表》).( 9)【】以至、因而 .( 1 )【介】在,到,向,从,,于,由于,在⋯⋯之于勺(《曹》);告之于帝(《愚公移山》);青,取之于,【于是】①与代相中(方面)(用在后引出象) . 而青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全性命于乱世(《出于 . 同;② ,当;在,( 2)【介】被 .( 3)【介】同,和,跟 .(4)【介】比,表》);生于患,死于安(《孟子》).不戚戚于(《五柳先从。
.. 生》).曹操比于袁(《隆中》).苛政猛于虎也 .( 1)【代】⋯⋯人;⋯⋯事物;⋯⋯候;⋯⋯的情况 . 作亭者?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或异二者之(《岳【⋯⋯者,⋯⋯也】或【者者 . 阳楼》).(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不 . 也】⋯⋯是⋯⋯.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乎 . ( 1)【助】,呢,哪,吧;啊,呀,哇 . 不亦乎?(《》).. ( 2)【通】“于”。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一览表
(1)【代】他(的),她(的), 它(的);他们(的),她们(的), 它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 生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
那里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3)【副】大概,或许,还是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 顿,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也哉】呢,吗(表 疑问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 的;从前的,原来的;故旧, 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 语》)
(5)【代】你的,你
哉
(1)【助】啊,呀(表感叹)
善哉,吾请无攻木矢(《公输》):
1-哉
(2)【助】呢,吗(表疑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
反问)
家》)
何
(1)【代】什么,哪里
(2)【副】为什么
(3)【副】多么
(4)【副】怎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
传》)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 战》)
记》)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 子》)
因
(1)【介】依照,按照,根据
(2)【副】于是,就
(3)【连】因此,于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核舟 记》)
(7)【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 其道(《马说》)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虚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词( 1)【动】往,到⋯⋯去 .( 2)【代】他,她,它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助】的 (有时可不译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马说》).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不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之.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公将鼓之(《曹刿论战》).译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时说》) .省去 .( 1)【动】认为,以为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 2)【介】用,把,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介】因为,由于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4)【介】凭借,依靠,依照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以为】认为;作为。
.以 . (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 6)【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是(是以)】因此。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以攻其后也(《狼》).( 9)【连】以至、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1)【介】在,到,向,从,对,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对于,由于,在⋯⋯ 之中(方面)(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于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2)【介】被 .死于安乐(《孟子》).( 3)【介】同,和,跟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从这。
.( 4)【介】比,胜过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 1)【代】⋯⋯人;⋯⋯事物;⋯⋯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者 .时候;⋯⋯的情况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者,⋯⋯也】或【者(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也】⋯⋯ 是⋯⋯.不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1)【助】吗,呢,哪,吧;啊,不亦乐乎?(《论语》) .乎 .呀,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2)【通】“于”。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中考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
中考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
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的17个重点虚词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四、文言虚词的用法——乎
用法
意义
例句
语气词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
“吗”“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
“啊”“呀”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表示测度或商量
“吧”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和”“同”“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吗”或“啊”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十一、文言虚词的用法——者
用法
意义
例句
助词,表示人、事、物、时间等
“……的人、事、物、时间、原因”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表示停顿或判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表示并列关系
“并且”“而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七、文言虚词的用法——然
用法
意义
例句
代
词
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这样”
然后施行《出师表》
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
“……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二、文言文虚词用法——“以”
用法
意义
答: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例句
介词
“用、靠、凭、凭借、根据、因为、拿、把、按照、在、从”等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止增笑耳。
(《狼》).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 记》).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安敢轻吾射!.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岀师表》).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1) (2) (3) (4) 的样子. 【助】……地; 【代】这样. 【连】然而. 【动】认为……对。
(表肯定、 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然而】这样,是 .... 。
.【然则】既然如此,那 么 ...... 。
.【若……然】像……一般(样子)。
.(1)【代】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谢庄遂安(《冯婉贞》).(1) (2) (3) (4) (5) (5)【介、 [副] 【介】 【动连】和、跟、同. 给、替. 比,和……比较. 给予、授予. 全.欤”,句末语气词.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 输》);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吾孰与徐公美?(1) [副] 于是、就(2) [副]却,竟然, 居然,反而(3) [副] 才.(4) [副] 是,就是 (表判断) (5) [代】你的,你乃入见。
(《曹刿论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家祭勿忘告乃代翁.(1) 【副】虽然.(2) 【副】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虽然】虽然如此,即使 这样。
.(1) 【代】 有人、有的、某人 (2) 【副】或许、也许、可能 3)【副】或者,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重点中学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复音虚词或常用短语
之(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这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
作用。
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时省去
(7)【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
其道(《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
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
(《爱莲说》)
马之千里者(《马说》)
以(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
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
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
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
(《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
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
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1)【介】在,到,向,从,
对,对于,由于,在……之中
(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
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
帝(《愚公移山》);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
语相同;②这时,当
时;在这,从这。
其(1)【代】他(的),她(的),
它(的);他们(的),她们(的),
它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
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
生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推测) (4)【副】岂,难道(表反问) (5)【助】调节音节,无义 其真无马邪(《马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而
【连】①表并列:“和、又”。
可不译 ②表递进:“并且” ③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④表修饰:不译? ⑤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⑥表因果:“因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为
(1)【动】w éi ①“做”(根据句子活译) ②“作为、当作、成为” ③“认为” ④“是” (2)【介】w èi ①“替、给(表替代); ②向、对(表对象)” ③为了、为着(表目的) ④“被”(表被动) 并自为(题)其名(《伤仲永》);以径寸之木为(雕刻)宫室、器皿(《核舟记》) 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项为之强(《童趣》)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为……所……】被……。
乃
(1)【副】于是、就 (2)【副】却,竟然,居然,反而 (3)【副】才 (4)【副】是,就是(表判断) (5)【代】你的,你 乃入见。
(《曹刿论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家祭勿忘告乃代翁 哉
(1)【助】啊,呀(表感叹) (2)【助】呢,吗(表疑问、反问)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何
(1)【代】什么,哪里 (2)【副】为什么 (3)【副】多么 (4)【副】怎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以】为什么。
【何许】何处。
【何如】怎么样。
【何其】多么,怎么这样。
【何尝】并非。
【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极】哪里有穷尽。
者
(1)【代】……人;……事物;……时候;……的情况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者,……也】或【者也】……是……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不译(《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乎(1)【助】吗,呢,哪,吧;
啊,呀,哇
(2)【通】“于”。
“在,从,向,
给,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醉翁亭记》)
也(1)【助】啊,呀,呢,吧,
可不译(表判断、肯定,表疑
问、反问,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
顿,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也哉】呢,吗(表
疑问或反问)。
故(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
的;从前的,原来的;故旧,
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
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
(《陈涉
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
马生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则(1)【连】于是、就(表承接)
(2)【连】可是、却(表转折)
(3)【副】是,就是(表判断)
(4)【连】如果,那么(表假
设)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
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记》)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
子》)
因(1)【介】依照,按照,根据
(2)【副】于是,就
(3)【连】因此,于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核舟
记》)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
柳先生传》)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
序》)
所(1)【名】①处所、住所、地
方
②恰当的位置,应有的归宿、
结果。
(2)【助】①在动词或动词性
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即
“所”字结构,表示“……的
人(事物、地方、情况等)”②
组成“为……所……”的格式,
表被动
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
涉世家》)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
师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
阳马生序》)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活板》)
【所以】⑴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
⑵表示手段或凭借、
目的,相当于“用
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