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反思三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1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1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需预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健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
诗歌文辞很简洁,但含义却不简单领悟。
《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妙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太阳的暖和、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静。
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漂亮,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
(由于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识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欢乐和盼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教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育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许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看到全体学生。
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
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
这可能是阅历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对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觉了什么时,(由于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竟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
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熬炼自己。
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
备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
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
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
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
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
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1)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效果好。
学生学习汉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时,如果单一地教识字,会感到枯燥。
如果把识字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因为游戏能给学生快乐,在游戏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生的情绪是放松,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出现汉字,学生不会有负担,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游戏中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争冠军的游戏:每一组选几名学生当猜字的选手,大家当裁判。
老师指一字,哪名选手第一个读出,该组得一分。
学生都屏住气,精神集中地注视着生字卡片,大家为选手担心、焦急……这样做,不但能巩固认读效果,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学生学得也很投入。
(2)在教学中,注重听的习惯的培养。
“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
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
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
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
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及时鼓励。
从听入手,这对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对入学儿童早期思维的开发也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学校这一主题来展开,因为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熟悉的环境,学生和小伙伴们的活动都在学校中进行,我让学生始终围着学校转,而且是感兴趣的转。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没有虚构。
我在上课中,也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抛开课本,只是以课本为依据,为资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
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通过抓住树的内心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延伸快乐。
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难受”渴望长大;在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种子的感觉是“很好”;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动“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当做成手推车、椅子后,大树感觉“真舒服”;最后大树做成木地板时“满意地舒展”。
了解了大树的内心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这一主题。
这时,我提出:“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
2.多方法识记生字。
现在语文基本上是一天一课,而且每课的识字量又很大,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呢?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很重要。
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种是“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第二种是“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第三种是“谜语”:“一日”谜底是“旧”。
二、成功之处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
首先我让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分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谁干什么+心情怎么样”,按照这个例句,请学生仿写。
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出示句子:“我(什么地方)(干什么或看什么),心里。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赶海》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的情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
难点在于凭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抒发自我情感。
在教学中,我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以读促思,以演促读再促思,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一、感知文本引出“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词句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句积累,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还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别是和“海洋宝宝交朋友”的环节,既让学生复习了词语,训练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强烈地阅读课文的愿望,可谓“一举三得”。
二、与文本对话紧扣“趣”,辐射全篇。
1、《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仔细读第2—4自然段,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读中交流: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导读重点场景。
捉海星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
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海星给我带来的乐趣。
导读捉螃蟹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1《太阳》这篇__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此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来。
如本篇课文共分了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重点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为4——8自然段,写了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__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
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
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
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
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
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时,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
其实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
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
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共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美丽:地理位置、物产丰富、景色迷人。
再逐段理解,体会每个部分所介绍的特点。
其中第二部分物产丰富所用时间较长,不仅要理解“蕴藏、贮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点或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感知本段总——分式段落结构的特点。
以及为什么称南沙群岛为“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总领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达成了这一段的教学目标,不过我感觉引导讲解的多了一些,学生接受的比较多,但自主理解、体会还不够,特别是“海洋动力”中的潮汐能,尽管花了时间描述和讲解,但是学生还是没有一个深层的认识,今后在这方面还要抓一抓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准备另外再找时间补充些视频资料,将这一块补上去。
第三自然段与第二段结构相似,因此在写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较顺利,用时也不多,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篇)【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秋天的雨》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七、八岁的孩子很难直接透过抽象的语言体会秋天的完美,理解那么有诗意的语言。
所以,一开课,我让学生闻橘子,让他们体验秋天的气味,将生活带入课堂,使他们在课堂中感受生活。
理解“秋天的雨,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时,学生透过谈生活感受,并用收集到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解释了其意,将生活和语文,将书面语言与生活语言结合起来。
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让学生回想扇子、寄信的经历,田野的景色,以及见到的菊花的色彩,理解本段的几种修辞手法,学生因为有了生活经验,谈起来有话说,自然理解文意也不难。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让他们闻着各自带来的水果,学生不但仅闻到了橘香,还闻到了菠萝的甜味,葡萄的酸味……孩子们有了感性理解后,对课文中“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的理解不攻自破。
之后我请学生谈自我在水果摊前看到喜爱的水果时的表现,这样将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突破了对这段的难点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的理解。
理解最后一段中“欢乐的歌”时,让学生回忆自我在秋天里搞笑的生活来体会快乐,理解文意。
孩子们兴奋地谈着:秋天里去秋游;去看菊展;吃螃蟹;吃各种新鲜美味的水果……在交谈中,他们回忆着秋天的生活,感受着秋天的快乐,理解了课文的含义,实现了“三维”的统一。
能够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忙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使“晦涩”变成了“通俗”。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感悟诗意教学过程一、看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
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二.初步感知古诗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
(行:走的意思)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
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
(远、下、寒、黑、无)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
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
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所以在教学《风筝》一文时,我自己先读几遍,让自己有对__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
因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在此基础上,我深深体会到作者怎样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
那么在教学中,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体会这一点呢。
最后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
这就是在“读”上下功夫了。
第一课时教学比较简单,就是引导学生识生字词,然后反复练读课文,当然读课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至于使学生厌烦。
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意。
所以第一课时重点放在“读”上:读生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复杂多了。
除了各段落的自由读、齐读,还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
而且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找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同时也积累了语言:①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的意思,以此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②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③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在这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有关心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细心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不过也有不足之处,如__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教学的有些环节不是很连贯等。
这些都须要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与反思第【1】篇〗《那一定会很好》教案1会认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
3能发现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感悟种子蓬勃向上、勇于前行、甘于奉献、追寻梦想的品质。
重点1.会认7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感悟童话形象。
难点通过比较,能发现本文与《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本,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树》吗?我记得同学们当时说到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树的砍伐,才让鸟儿找不到它的.朋友了。
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的这篇童话将会颠覆大家的思维和看法,一起来学习吧。
二、默读课文,认识生字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同桌互认生字。
3.全班交流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把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交流。
4.说一说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四、品读“那一定会很好”交流教师小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梦想,有行动,这不就是我们该有的生活状态吗?五、回忆比较,求同存异师: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与反思第【2】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走过了一段神奇的历程。
故事的表层,是由种子到大树,由手推车到椅子,再到木地板。
故事的深层,蕴含着不同境遇下不同的追求,以及在不同阶段都要幸福和快乐的思想。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借助自主阅读、情境再现、自由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三年级语文下册每课教学反思(优秀5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每课教学反思(优秀5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篇一《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中透露着美好的人性。
它赞扬了淳朴的山民那种为人着想、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精神,学习本文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细读教材,我想:搭石本是无情物,是乡亲们的所作所为,那种谦让、敬老、心中有他人,相亲相爱,让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纯真的情感。
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间真情。
可是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这浓浓的乡情之美、人性之美呢?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从“问中哪写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出发铺开文章的教学。
如果说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把握这一问题的脉络,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我根据本文特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句话和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找有关的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写老人心细的句子,写年轻人尊敬老人的句子还有人民走在搭石上那肿美的'节奏的句子,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
学生能够感受到山村里的人们那种为人着想、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情感。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所写的那种人性的美以后,再让他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课文,那自己的感情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也从汇总受到了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的教育。
联系生活“发现美”去延伸课文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一想说一说,使他们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身边的美。
通过批改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了。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六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六篇1.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
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是为了干什么?剪枝有什么学问?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且提出读书要求。
包括坐姿、包括声音、包括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再加以修改,我觉得在课堂中提出这些要求,往往要比单独的提出这些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
这一部分学完之后,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
第四自然段写得很美,可以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
学习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
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生产劳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
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你平时的观察,你还知道了一些什么样的学问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坚定了: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从在生活中发生的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只要让学生从读悟中理解孔子与老子的优良品质。
本文我采用了变序的方法进行教学,先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入手进行解决,让学生先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根据概括出来的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不过我在理解课文时,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铺垫,从复习入手,针对前一节课出现的容易出错的进行复习,其二是让学生找近义词,为下面的词语区别作好铺垫。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书符号进行学习,如找反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的用“__”划出有关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诲人不倦的句子用“﹋﹋”划出有关句子,而且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品读、齐读,读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课下来,发现在教学时方法较单一,读得还不够充分,在区分“等候与迎候”时,还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够深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时,有点牵强,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教师过于草率地解释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环节有些拖沓,时间显得较仓促,以至于没有时间进行分角色朗读了。
这些不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篇二: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
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
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版(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刻地反思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我发现,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差异化。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引导不够,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首先,我反思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减弱。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课堂上,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小组合作探究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其次,我的教学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往往缺乏趣味性。
我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探索。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问题。
有时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缺乏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
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标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通过目标拆解和细化,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可量化的小目标,让学生在每个阶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另外,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引导不够。
有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往往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
例如,我可以提供更多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综上所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反思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和标准;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积极性。
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够提升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版(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语文的三年级教学反思范例【三篇】
学好语文,将对你的一生有莫大的好处。
【篇一】做为一名才踏上教育岗位三四年的教师,这学期接手三年级的语文,大家都明白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
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透过整体感知,我感觉三年级教学在教材的编排上有这四大重一是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练习形式多样,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三是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四是重学生潜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为了使新教材真正发挥作用,我对具体实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构想一、建立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资料形式多样化。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
老师讲课的时候务必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这就反思得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
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
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潜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是主角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理解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忙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到达目标的途径;明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潜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我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潜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我看过的书;又能帮忙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资料——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优选3篇)
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第【1】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本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
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
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
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引用课文插图中直观形象的,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设计本课时,我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去寻找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让文本走进学生心中。
不足之处是没有完成对课文相关阅读知识的处理,如了解各民族的服装特点等。
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三上〖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1.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等。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文题目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让学生仔细观察上少数民族的特点,与此同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第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
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细细反思这堂课,我有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句、段,谈自己的体会。
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
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
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反思三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反思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但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
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但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
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长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
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
不用太多的表白,仅仅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协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篇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反思陶行知先生以前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即使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个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
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
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
”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能够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
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
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
因为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
“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
”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个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
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
整堂课上,学生由理解、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水平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篇三】《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
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
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即时打在电脑上,表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
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很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
不过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
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不过我又想不住即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理解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
这篇文章能够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
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持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的地质学家。
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能够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
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
唉!怎么没早点发现。
而且这归段的水平,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
朗读能够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
比如个别指名读能够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齐读能够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
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
所以,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习: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
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水平。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表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
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水平,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协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