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增强语言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拓展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
4.塑造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5.培养道德观念: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词汇和句式掌握: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复杂句式,如“联军”、“远征”、“惨绝人寰”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背景认识: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举例解释:
-书信格式: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信件,明确书信的构成要素,如开头的称呼“尊敬的巴特勒上尉”,结尾的敬词“此致,敬礼”等。
举例解释:
-论证方法的分析: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他们破坏了,也就是毁灭了,一座博物馆”,通过对比和讽刺,强调了侵略者的罪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历史事件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情感共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书信写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书信表达个人立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技巧。书信是一种正式的交流方式,它包括称呼、正文、结尾敬词等部分。它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锁定问题:1.掌握本文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高尚的情操和广大的胸怀,培养学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分析】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所以,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课前准备】学生:1. 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2. 阅读课文,理顺文章结构教师:1.准备介绍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2.雨果的资料,《悲惨世界》3.课件【解决问题步骤】1.通过预习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对于本文拓展性理解具体实施:(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留下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

(这样的设计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又引起了学生对于一个外国人质疑的好奇,为这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板书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教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1)字音赃.物(zāng)箱箧.(qiè)制裁.(cái)给.予(jǐ)恍.若(huǎng) 琉璃..(fà láng) 眼花缭.乱(liáo)..(liú lí) 珐琅惊骇.(hài) 晨曦.(xī) 瞥.见(piē) 劫.掠(jié)(2)词义【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中国侵略行为。

我们将详细解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分析作者对战争态度以及其传达历史信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2. 分析作者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以及作者观点深入分析;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段,理解文章内容。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作者观点,以第一段为例,讲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事实和论述来表达自己观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某一段,分析作者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中国人,给英法联军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侵略行为愤怒和抗议。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情景引入中写信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2. 重点词汇:远征、侵略、批判、观点、爱国3. 作者观点: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尊严4. 课文结构:第一段至第三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给英法联军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侵略行为愤怒和抗议。

答案示例:尊敬巴特勒上尉:我是当时中国人,我愤怒地写下这封信,抗议你们对我国侵略行为。

你们以文明之名,行野蛮之事,破坏我们家园,伤害我们同胞。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选自《雨果文集》第11 卷的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

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珪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1856年至I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引入时事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4.增加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6.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鲁迅先生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信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书信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和生动性。
举例: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你们夺走了我们的宝藏,却想用废墟来偿还!”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反问的修辞效果,并在课后练习中进行运用。
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书信写作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书信格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历史意义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我们今天应有的启示。
举例:在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时,可以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分析列强为何要侵略中国,从而突出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
2.教学难点
-历史事件的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可能有限,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难点。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表达。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不错,但我感觉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及时巩固知识点,导致学生记忆不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在课堂上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针对以上反思,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做出以下改进:
1.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生动的讲解,增加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论证手法的识别: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课文中的论证手法,如对比、举例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不一,如何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个挑战。
-历史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1.教学重点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及事件经过: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详细讲解英法联军为何远征中国,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案_0

2、站在全人类的立场,赞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地位,表现了雨果先生对全人类文化的热爱。

(二)朗读体会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课件展示)
五、品读“谴责侵略行为”
(一)作者如何表达对侵略者行为的痛恨和谴责?
(二)体会比喻、反语等修辞的作用换词替换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教师问:把红色字体的词语对应换成“卑劣”、“罪行滔天”、“野蛮”、“谴责”等词语,效果一样吗?
教师小结:采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及漫画式的描画,使讽刺更辛辣、更尖锐,表达了雨果先生强烈的痛恨、愤怒、谴责。

六、品味雨果的高贵品质
教师点拨:无论“盛赞圆明园”还是“怒讽侵略行为”,都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

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雨果先生的高贵品质:正气凛然、心胸博大、仗义执言、公正无畏・•…
七、作业:推荐阅读,余秋雨《废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过程(主备人)
集备及个人复备
一、导入新课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三、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册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周次
时间
科目
语文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使用人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领会作者思 想感情。
2、感受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课教案_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概说课文内容。

2.通过第三自然段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赞美的艺术手法。

3.通过第五自然段探讨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讽刺艺术手法的探究。

一、背景导入出示字幕:战争――斩断文明链环罪恶的利斧!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了圆明园,中国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身为法国人的雨果对此有怎样的评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世界级大文豪。

主导思想: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简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

1860年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3.字词积累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 )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三、整体感知过渡:对于这样的暴行,巴特勒上尉却想借助雨果的名气,为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歌功颂德,而雨果是怎样回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是一封_____的信”。

话题:“这是一封______________的信?”(内容、情感、结构、写法……)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发言交流。

3.教师总结。

PPT……这是一封前面尽情铺排渲染盛赞圆明园,后面极尽辛辣讽刺侵略者的信。

这是一封前面描绘如梦一样美的圆明园,后面谴责破坏圆明园的强盗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章,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CAI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CAI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0月,英法联军在焚掠圆明园。

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3、圆明园CAI三、品味赏析(正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个别朗读),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齐读文中第三段: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教师提问)明确:代表性句子有:(CAI演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雨果【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

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2、通过学习感受“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被欺凌的命运”,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爱。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游戏摸鼻子游戏。

(先用右手中指指着自己的鼻尖,当老师发出“头发”、“眉毛”或别的面部的器官时,学生要能迅速指到老师发出指令的器官部位,1分钟内老师快速发出15个指令让学生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以便在以下的幻灯展示中能认真观察图片。

)二、看一组3D复原的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图片。

1、导入语:师:“想一想:这些画面我们有印象吗?还记得小学时我们曾学过的一篇什么文章中就有过类似的图像?”(《圆明园的毁灭》)师:“看到图上的这些图像,你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词语呢?”请2-3位学生说说。

师:“那大家想知道原来如梦似幻的圆明园是什么模样吗”出示有原来美景与现今落魄相比的对比照。

2、看视频《火烧圆明园》,让学生再次感受这段屈辱的历史。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介绍圆明园:
背景介绍:在火烧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走近雨果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揭露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第四部分(最后三段) :
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法兰西把从圆明园劫掠的东西还给中国;指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窃贼行为。
2.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对中国遭受的浩劫寄予深切的同情。
四、自主阅读,体会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积贫积弱的国家,腐败无能的政府,坚船利炮的 侵略者,曾经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多少灾难,而最令人感到耻辱和痛心记忆莫过于当时英法联军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劫掠与毁灭。如今,圆明园早已 面目全非,我们也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来了解那段历史。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教案_3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质教案_3

极丑极美反语讽刺阅读内容:课本:《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丛书:《<巴黎圣母院>片段》学习目标:1.品读,深入理解作者使用美丑对照表现主题的方法,深刻理解反语的表达效果。

2.了解并学习作者的美学观点和人文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品读,了解作者使用美丑对照表现主题、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学习其人文情怀。

课时:1课时同学们,我们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我们学着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就像法国的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作家雨果的脚步,走进他的一封书信,看看对于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他有怎样的看法,他又如何剖析这其中的两面性的?二、学习过程(一)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感受文美。

1.速读全文,用一句话叙说你的阅读认知。

这是一篇_________的文章。

学习方式:学生自读全文,用句式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2.欣赏极美细读第三段,完成:(1)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提炼中心词。

(2)说一说,你从雨果的文字中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我读出圆明园美在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

学习方式:学生自由感情朗读—自学—小组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总结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圆明园的美”,感受到作者对它的高度赞誉,明白这是“美丑对照”中的“极美”,为之后把极美的东西毁灭的极丑行径做铺垫。

3.过渡:但是这样的圆明园如今却只剩断壁残垣。

观看视频,直观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卑劣行径,之后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力求读出悲愤、惋惜之情。

4.品悟极丑思考:作者写出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哪些丑态,是通过什么写法表现出来的?试做分析。

我从______(这个词/这句话)中看出了英法联军___________的丑态,作者对这种丑态是_______(反对、批判、嘲讽、谴责、斥责……)的,这里使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有一天,有两个强盗潜入一座富丽堂皇、恍若月宫的大花园,他们将园中的无数珍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这座美丽的园子。

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劳动,被誉为“万园之园”,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现在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当年参与抢掠的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抢劫”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其实,巴特勒就是想借助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们的所谓“胜利”歌功颂德。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写的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展示文题)二、破题感知,了解背景1.读题,弄清写信缘由资料助读1:题解、作者简介课件出示:(1)题解: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指出了写信的目的——雨果借写信的机会,要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2)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资料助读2:圆明园介绍、书信格式课件出示:(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于1772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建成150余处各具特色的景区,园内收藏有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