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
1920 年修纂的《虞乡县志》卷四《方言略》记载:筋读作根。筋是见母字,保留了舌 根音读法。 1929 年修纂的《新绛县志》卷一《方言略》用注音字母记载:瞎辖读[xa],鞋读[xai]。 三 晋方言古见系字开始腭化的时间 今晋方言尽管保留有古见系字未腭化的现象,历史文献中也有有关晋方言古见系字未腭 化的记载,然而,晋方言中古见系字腭化的时间却是比较早的。从古文献与今方言两方面看, 晋方言古见系字开始腭化的时间似可上推至唐五代。 罗常培推测,四种文献只有《大乘中宗见解》以牙音 kyin 对译穿母“称”字,已然露出 溪母腭化的痕迹,为牙音腭化的肇端。 (1961:162,22)我们的体会是:牙音注读半腭化的 穿母 c,说明牙音也读半腭化的 c,已走出腭化的第一步。这可视为见组开始腭化的最早记 载。邵荣芬认为,在敦煌俗文学中有一些精系、知系和见系相代的例子, “不能凭一两个例子 就断言当时见系字已经腭化。 何况直到十六、 十七世纪我们也没有发现见等真正腭化的方言, 就更不能鲁莽了。 ” (1963) 在唐五代见系有没有颚化这个问题上,罗常培先生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正确 与否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虽然只有“一两个例子” ,关键看它是不是事实;第二,能否 得到今方言的支持。第一点无疑是事实,因为邵荣芬先生也发现有“一些”互代的例子。第 二点很重要, 但罗先生当时没有举出相关方言。 我们发现晋方言中有见系字早期颚化的现象。 现提出来讨论。 晋方言吕梁片(并州片也有,如平遥、榆次等)有大量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字和个别蟹摄 开口一等见系字与二三四等韵一起读细音的现象,如吕梁片临县、中阳,陕北清涧、并州片 榆次等。读细音后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等见溪影母字在细音前不腭化,如临县、中阳:干 肝泔甘[ki]、敢竿杆秆赶擀[ki]、砍[ki]、看[ki];榆次话读[ie]韵母。二是一等晓匣 疑母字在细音前腭化,如临县、中阳:憨[i]、寒[i]、汉汗鼾旱[i]、岸[i],清涧: 孩[i](刘勋宁 1994) ,中阳: “小孩”叫“孩孩”[ii](胡福汝 1990:38)临县“小 53 孩儿”叫“戏儿”[ir ](李小平 1991:42,乔按:临县话的阳平单字调 44,儿化以后读同 去声调 53, 如: 牙儿[nir44-53牛儿nir44-53见李小平 1991: 14) , 比照清涧话, 其本字当为 “孩” 。 与二等晓匣疑母字在细音前腭化相同。结合上述两种情况可将见系字腭化情况用规则描写于 下: 规则 1 (见溪一等字)k、k → k、k / __ i 规则 2 (见溪二等字)k、k → t、t / __ i 规则 3 (晓匣一二等字) x → / __ i 规则 4 (见系三四等字)k、k、x → t、t、 / __ i 规则 1 表示见溪一等字在细音前不腭化,规则 2 表示见溪二等字在细音前已腭在细音前均由[x]腭化为[]。由以上规则 (2)三四等腭化比一和二等快。 (3)晓匣母一二等腭 可假设: (1)二等字腭化比一等字快。 化比见溪母一等快。一般说来,见系一等腭化的时间只能晚于二等,如果能获悉晓匣母一等 腭化的时间也就能大致推出二等腭化的时间。那么,中阳、临县、清涧见系一等字“寒汗汉 孩”的声母何时由[x]颚化为[]的呢?这就必须找到方言和历史两个参照点。 一等字的“孩”在清涧、临县等地读腭化音[i]/[i],而在今洪洞一带读[s],男孩 义,俗作“厮” 。我们认为,[s]的前身应当是[i],[s]是[i]元音高化的结果,元音高 化在晋方言是一种普遍现象。今洪洞、孝义等方言将男孩儿分别叫[sr]、[sr]。但“厮” 绝非“男孩”的本字。 《玉篇》 : “厮,贱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 “厮、役、扈、养, 死者数百人。 ”陈立疏: “其实厮为贱役之通称。 ” 近代汉语中的“这厮、那厮”即为此义。 又引申为“役使”义。 《广雅·释诂一》 : “厮,使也。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厮征伯侨
晋方言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晋方言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乔全生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
分布于山西省广大地区以及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地区,分布在五个省区的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
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1];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山西省内说晋方言的有78个县市,1900余万人。
山西省外说晋方言的有:内蒙古自治区有28个县市,700余万人。
陕西省有16个县市,200余万人。
河南省有17个县市,800余万人。
河北省有35个县市,900余万人。
晋方言在五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县份、使用人口是最多的,晋方言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方言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
其中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
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片。
[2]汾河片在历史上与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实际上汾河片是中原官话到晋方言的过渡区,尤其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
据目前的研究,山西境内除晋方言外,还有中原官话汾河片、冀鲁官话广灵县一点。
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晋方言滥觞于20世纪初,此前关于晋方言的记录仅见于少数古文献的零星记载,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对晋方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晋方言的研究迎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成果斐然。
21世纪初期,晋方言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确立了共时描写与历时探源结合的研究思路。
近五年来,晋方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论著。
但下一步晋方言做什么,怎么做,也需要讨论。
本文将以20世纪及其以前的研究作为晋方言研究的历史,将21世纪初期和近五年来的研究作为晋方言研究的现状,同时,对晋方言研究未来的走向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晋东南晋语语气词调查与分析
晋东南晋语语气词调查与分析作者:刘柯佳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单用语气词的田野调查和语料分析,从共时的层面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语气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晋东南晋语语气词的特点:晋东南晋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而且基本都可以分布于句中和句末,每个语气词及所表达的语气意义并不单一,同一语气词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语气,而同一语气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
关键词:晋东南晋语;语气词;语气意义一般而言,“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根据古四声在今音的演变情况,晋语可以分为并州、吕梁、上党、五台、大包、张呼、邯新、志延八片”[1]。
本文主要研究上党片,即晋东南晋语,主要包括长治、长治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陵川、高平、阳城共16个县市。
晋东南晋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区,其内部方言语气词系统具有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晋语分区明显不同的特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正是从晋东南晋语这一整体出发,通过对这16个方言点中的语气词的深入研究,从而概括出其语气词的本质特点,建构晋东南晋语区的方言语气词系统,也可以为整个山西晋语语气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语料参考。
晋东南晋语区单用语气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语气意义也十分丰富。
经调查发现,晋东南晋语区常用的语气词有“吧”“哇”“嘞”“了”“唻”“咾”“喽”“啦”等。
一、“吧”“哇”的使用情况语气词“吧”和“哇”都可用于句中和句末,还可单独用于动词后,表达各种语气,并且所表达的语气意义相同。
只是在晋东南晋语区中使用范围上有所不同,经调查发现,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黎城、襄垣、沁县、晋城,而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潞城、阳城、平顺、陵川、长子、高平、长治县、屯留。
(一)用于句末1.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说话人对事实不太肯定,需要对方给予证实,疑问语气较弱。
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
“ 奶 奶 ,洞 门外有 个 东土 来的孙悟 空和尚 ,要 见奶奶 ,拜 求 芭蕉扇 ,过火焰山一用 。”
明 清 时期 ,有 时 也 用 “ 奶 奶 ” 指 称 那 些 年 纪 较 大 的 妇 女。例如 《 水 浒 传 》第 八 十 六 回 :
( 5)解 珍道 : “ 小人 原是 山东人 氏 ,旧 日是 猎户人
咧。 ”②表 示凶悍 ,主要指性格 方面 。如 : “ 那个人 可恬
“ 象 那 巧 姐 儿 的 事 , 原 该 我 做 主 的 , 你 琏 二 哥 糊 涂 ,放 着 亲 奶 奶 , 倒 托 别 人 去 !”后 者 如 章 含 之 的 《 故 乡行》 : “ 他 们 走 过 来 亲 切 地 握 住 我 的 手 ,用 典 型 苏 北 习 惯 招 呼 我 说: ‘ 三 奶 奶 , 家来 了 。 ’ ” 上 述 大 约 始 于 清 代 的 用 法 ,尽 管 问世 时 间 最 晚 , 却 是 目前 “ 奶 奶 ”一 词 最 为 通 行 的 用 法 。 也 正 因 为 这 种 用 法 如 此 广 泛 而 又 深 入 人 心 , 以致 于 “ 奶 奶 ”在 其 他 不 同 历 史 时
上还会加上 “ 老 ” 、姓 氏及 被 称 呼者 丈 夫 的排 行 。
( 四 ) 用 于 指 称 祖 母 或 与 祖 母 辈 分 相 同或 年 纪 相 仿 的 女 性 。前 者 如 《 红 楼梦》第 一一九 回所录 的邢夫人之 语 :
( 刘美菊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 学院
3 1 5 2 1 1 )
( 1 o )抱 关击柝 , 晒惶奔走 ,孟子之战 国,杨雄之 新
晒惶 ” 一 词 主 要 用 于 太 原 、 忻 州 室,又不幸其时者矣。 ( 欧 阳修 《 投 时相书 ) 宋词 中的 “ 悃 惶 ” 大 多 数 都 用 在 一 个孤 独 、凄 凉 的特
太谷方言
透过太谷秧歌剖析太谷方言摘要:植根于太谷大地上的太谷秧歌在其表现上与当地的方言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我们在太谷秧歌中可以看出太谷方言的很多特点。
因此太谷秧歌也就成了反映太谷方言的一个窗口。
透过其中我们可以了解方言的文化内涵、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等。
关键词:太谷秧歌、太谷方言、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圪”“恓惶”“咥”、方言俗语的社会意义太谷秧歌是清末随着商人的崛起、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太谷县志˙民俗卷》载“阳邑民多而田少,竭来年之不足供两月,耕种之外兼善谋生,跋涉数千里路以为常,土俗殷富实由于此焉!”人多地少导致大量人口外出打工,“走西口”“下江南”等,这也便成就了驰名中外的晋商。
当太谷的“商行”“票号”高高悬挂在莫斯科的街头时,太谷秧歌着实火了起来。
太谷秧歌种类很多,基本上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演唱形式多是以方言的形式。
因此透过秧歌我们可以分析出太谷方言的种种特点。
这其中包括方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太谷秧歌是当地人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经过艺术的加工而来的。
《偷南瓜》是一部搞笑的秧歌曲目。
讲的就是村妇偷老农家南瓜被抓后二人的精彩对白。
源于生活场景。
用了“丢得丢的衣打丢”“得儿哼咳”这是太谷人表达心情舒畅时的惯用语。
与普通话中采用AAB或AABB式表强调不同。
它采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动词将它们联合起来。
这些动词是最为常用的。
比如说“哼咳”就是人们在刚起床时会发出哼咳,既是表清醒也是对新的吆喝。
对新一天的美好期望。
太谷方言地方特色很浓。
其中的“圪”就非常具有代表。
在秧歌《算账》、《送情郎》中都用到这个圪字。
“亲圪蛋蛋”意思是表扬女子漂亮。
“圪他”说的就是人长的很漂亮很好看。
另外,在太谷方言中,圪字还常常与其他语速一起,构成名词、两次、动词、形容词及四字格词语,其数量是很有限的。
比如说带“圪”的名词有“圪针”指的的酸枣树上的针刺;“圪斗”指的是室内地火的灰渣坑:“圪刷子”是锅刷的意思;“圪洞”指洞。
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山沟沟、水池池、泥猴猴、土狗狗……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
叠音词在汉语中主要作用是表示事物个体小、数量少,表达喜爱的感情,正是词语“萌”的体现。
山西方言具有“萌”特点的除了叠音词外,还有分音词和合音词。
山西方言被誉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而晋语系形成的时代,是人类发展的婴幼儿时期,那时的语言也算是人类的“萌”语。
“耐咬咬”和它的伙伴们“耐咬咬”,听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物。
其实,这是祁县的一种烧饼。
耐咬是因为烧饼为死面饼,热着吃很香,凉了,当真是“耐咬”,堪比磨牙棒。
于是,当地人用当地土语,把形容词“耐咬”读成叠音词“耐咬咬”,瞬间形容词换成了一个萌哒哒的名词。
“耐咬咬”的小伙伴在山西的面食世界中还有很多,皆是根据制作工艺或是外形特点,将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转换成叠音词,若是连在一起读出来,颇有节奏和韵律感,有点读儿歌的感觉。
不信,给您报个菜名,最好用山西方言来读,您来听听。
山西面食天下第一,来友造访,必请一尝。
拉面、剔尖、猫耳朵、刀削面这四大面食已名声在外,大多吃过了,咱来点稀罕的。
握溜溜、斜旗旗、圪搓搓、切板板、溜溜尖、圪团团、铲片片、圪瘩瘩、蘸角角(jue)、高粱面鱼鱼、荞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糊糊、土豆擦擦、莜面栲栳栳……任君挑选。
这些大多都适合午饭食用,若是早晚喝稀粥时,需来点耐饥的干粮。
那咱再说说这早晚的主食,耐咬咬、糊塌塌、油摊摊、枣窝窝、摊糊糊、红面摊摊,好面馍馍、玉米面窝窝、黄米面馍馍……估计很多人听着这些名儿就晕了。
听上去,有点像儿歌里的:“排排坐,吃果果。
”又不是幼儿园,吃个饭不用这么萌吧。
各位有所不知,这些吃喝几百年来它的“名字”就一直这么萌。
握溜溜、圪搓搓、切板板、溜溜尖、圪团团、铲片片……这些叠音词无不是从形容词或是动词直接叠加而来,如此一来,那些吃吃喝喝的东西,一下子都变得贴切,亲切起来。
因为,当你读出它们时,便能直接产生联想,隐约猜出其加工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sxty-语文
太原市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评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做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舂.(chōng)米缱绻..(qiǎn quǎn)溘.然长逝(kè)稗.官野史(bài)B.趑趄.(jū)荆杞.(qǐ)嗟.(jiē)来之食天崩地坼.(chāi)C.伉.俪(kàng)崔嵬.(wěi)扪.(mén)心自问妍媸.(chī)毕露D.僭.(jiàn)称羞赧.(nǎn)宵衣旰.(gān)食疾首蹙.(cù)额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峨眉峨冠博带钟鼓馔玉口慧而实不至B.赝品义愤填膺形影相随敏于事而纳于言C.揣测惴惴不安振聋发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D.沽取怙恶不俊耿耿于怀名不正则言不顺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
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B.《诗经·斯干》那首诗里就是拿舞的姿势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
”C.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D.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②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这一节,听的人都了。
③“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
山西方言大全
山西方言大全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2021年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题库优质资料
中文听写整顿(三)1.哂笑(shěnxiào):讥笑。
2.髭须(zīxū):嘴周边胡子。
3.盱眙(xūyí):睁开眼睛向上看;此外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
4.鞍鞯(ānjiān):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东西。
5.傈僳族(lìsùzú):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印度和泰国一种跨国性质少数民族。
6.梦魇(mènɡyǎn):俗称鬼压床,指在睡眠时,因梦中受惊吓而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
惯用来比喻经历过可怕事情。
7.麻痹:身体某一某些感到不敏捷。
8.崴脚(wǎijiǎo):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情,医学上称做“足踝扭伤”。
这种外伤是外力使足踝部超过其最大活动范畴,令关节周边肌肉、韧带甚至关节囊被拉扯扯破,浮现疼痛、肿胀和跛行一种损伤。
9.讣告(fùgào):也叫讣文,是人死后报丧凶讯。
“讣”原指报丧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10.喷嚏(pēntì):鼻粘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不久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现象。
11.告罄(gàoqìng):本指祭祀礼毕。
今指财物用完或货品售完。
12.编纂(biān zuǎn):编辑,撰述13.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
14.遒劲(qiújìnɡ):形容雄健,有力量。
15.麒麟(qílín):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老式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
16.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17.皴裂(cūnliè):皮肤等因受冻而裂开。
18.奸佞(jiānnìng):奸邪谄媚。
19.伏羲(fúxī):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
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三)_0002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
. “倒插插”是指衣服上的()。
A. 口袋
B. 扣子
C. 领子
D.
子
. 家里()叫“家寒”。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最接近文言。
A. 高贵
B. 平常
C. 富裕
D. 穷困
. 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
A. 长命锁
B. 礼物
C. 礼金
D. 衣服
.
()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
A. 晋中
B. 晋南
C. 晋北
D. 晋西
.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A. 悲伤
B. 快乐
C. 洋相
D.
稽
.
山西话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有大量古汉语遗存。
如()说“我不饿”为“蒙不饥”。
A. 运城人
B. 长治人
C. 五台人
D.
同人
.
“平水韵”就是出在()。
A. 忻州地区
B. 吕梁地区
C. 太原地区
D. 临汾地区
.
因为山西方言的(),本省人都听不懂自己人说话。
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
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外不同音的现象十分普遍。
A. 艺术性
B. 严肃性
C. 多样性
D. 纯洁性
.
()无论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A. 晋煤。
优雅的山西方言
龙源期刊网
优雅的山西方言
作者:明灯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年第04期
提起方言,人们的第一感觉总是有些粗俗不堪,甚至对其有些鄙夷。
殊不知,山西很多方言都是古老而优雅的。
譬如“恓惶”——咱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
“恓惶”意为烦恼不安的样子,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恓惶”是奔忙不定的意思。
元人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阁不住两眼恓惶泪,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恓惶为委屈不安之意。
这些流传千年的词语,至今仍在三晋大地的乡野阡陌间焕发着生命力。
山西方言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比较复杂。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
“那年月,日子过得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
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要饭的如果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会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
看来,方言背后代表的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去发掘呢。
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
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通过对山西方言“恓惶”一词的词义分析,归纳出“恓惶”词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山西方言的常用语研究提供材料。
标签:山西方言恓惶词义“恓惶”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地方方言的常用词。
主要分布在山西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和甘肃。
但是该词在这三个地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山西和陕西方言中的“恓惶”都有“可怜”义。
在甘肃方言中,“恓惶”则为“思念、想念”义,且多用于父母和儿女之间,好朋友和情侣之间往来也可用。
例如:“恓惶你哩,有时间多回来看看。
”在这里面,“恓惶”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本文研究的“恓惶”主要来自山西方言。
一、山西方言中“恓惶”的词义山西方言中的“恓惶”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各不相同。
在山西太原方言中,“恓惶”有两层意思:①表示可怜。
如:“他是个孤儿,真恓惶咧。
”②表示艰难。
如:“他赌博把家都输没了,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恓惶。
”在山西忻州方言中,“恓惶”也有两层意思:①表示痛苦,悲伤。
如:“这娃娃的父母刚死,现在正恓惶咧。
”②表示凶悍,主要指性格方面。
如:“那个人可恓惶哩,村子里没人敢惹他。
”在山西万荣方言中,“恓惶”除了有上面几个意思外,通常和动词“哭”组合成另外一个词,叫“哭恓惶”,也有两个词义:①表示奔丧。
如:“这娃的母亲今天埋,他赶回来哭恓惶咧。
”②表示出殡时子女在棺材后面哭。
如:“巷子里吹起了唢呐,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看哭恓惶。
”在山西方言中,“恓惶”一词主要用于太原、忻州和万荣这三地的方言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恓惶”的解释也比较简单:“①〈书〉惊慌烦恼;②〈方〉穷苦。
”①因此,很有必要对该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恓惶”词义在古文献中的历史演变(一)唐代古文献中的“恓惶”“恓惶”始见于唐代,在《全唐诗》中收录“恓惶”一词的有:(1)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
(《全唐诗·高适·同群合题郑少府田家诗》)(2)所叹谬游东阁下,看君无计出恓惶。
山西方言保存至今的古语“活化石”王瑜薇
山西方言保存至今的古语“活化石”王瑜薇方言是人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如果这个地区的人口历史上没有大的流动,那么,这个地区的方言就是存古的。
山西的人口历来是输出的,外来人口很少,所以山西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语言成分。
现代晋方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从语音上看,汉语语音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的语音是什么样子,仅仅依靠书面的传世文献已无法复原,语音是一发即逝,不留痕迹的,今天活的方言口语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语音的材料。
古代有入声调,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山西的晋中、吕梁、忻州、长治等地方言均保留了入声调,如“不、国、十、六、德、色”等。
读这些字时调子读得很短,这就为汉语入声的演变提供了“活化石”。
再如:古代的平声只有一个,今天太原话平声也是一个,“天”与“田”读音一样,保留的正是古代平声面貌。
从词汇上看,山西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宋元以来的汉语词。
如:山西方言(年时、明朝、年下、外后个、厮儿、厮跟、解不下)普通话(去年、明天、过年时、大后天、男孩、相跟、不懂)有的词反映的时代则更早,如晋南的“树”叫“儿”,反映的是汉代时的叫法,山西普遍将“杆”叫“圪栏”,“摆”叫“不莱”,“妯娌”叫“先后”等,反映的时代可能更早。
保留在山西方言里不同层次的语音和词汇特征是汉语研究的珍贵的“活化石”。
这一特点已经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
上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第一次调查研究晋方言八个县的方言以后,晋方言早已为日本、法国、美国等国众多学者所引用。
近年来美、法、日、韩以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不断有学者多次来山西调查研究方言,不断有成果问世。
2007年8月,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第三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充分说明山西方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方言俗语是挂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到了凝固作用,晋方言的俗语中保留了不少的古音。
某些古音遗迹只保留在个别方言的个别俗语之中,如:洪洞、临汾方言中表示人脸部浮肿的“胖(读po)”这个音就保留在“胖眉处眼”这个方言俗语中。
太原小店话中的词缀“任”
太原小店话中的词缀“任”太原小店话中“X+任[z??24]”这一结构表示事物的性质或人对事物的感受(后者居多),表示现在进行时或过去进行时的持续状态。
本文从意义角度对这一结构分类,分别为味觉类、触觉类、心理活动类和其他感官类四大类。
并对一些较特殊的词例进行构词分析、语用环境分析、“圪”字头分析。
标签:太原小店话“X+任[z??24]” 持续状态一、引言太原小店方言中有“X+任①[z??24]②”的结构,“X”一般为表示感官类或心理活动类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憋任”“心烦任”等。
这一结构在语义上表示人的感受或物的性质,在表示人的感受时,多指状态持续比较久,可以前加“还(是)、老(是)、越来越、再、更(是)”等。
在口头表达时一般指这个状态正在进行中,在某一时间段内一直保持这一状态。
在性质上属于形容词,在句子中多充当谓语,也可作定语、补语、主语,可以在结构前加程度副词修饰,如“真、可1[k???1]、太、怪、这来、有些、圪有些、可2[k???53]”,其中“有些、圪有些、可2”表示程度较低(“圪有些”比“有些”的程度更低);也可以后加补语“得不行”表示程度深。
关于这一结构中“任”非“人”的判断主要基于一下两点:其一,音值问题。
“人”在小店话中为平声字,调值为低平[11];这一结构中末字几乎全是升调,除少数前字为去声时,发生连读变调,末字变读为高平调[55],如“晃任”。
其二,性质问题。
不少“X+任”结构中的“X”可以和“人”搭配,构成动宾结构,且语义与持续状态的“X+任”大相径庭。
例如:“咬任[?i?o53z??24]”和“咬人[?i?o53 z??11]”以及“扎任[?a?1 z??24]”和“扎人[?a?1 z??11]”。
(1)夜来叫蚊子咬咾给下,这一片可1咬任了。
(昨晚被蚊子叮了一下,被叮的那一片很痒。
)(2)这家的狗儿可是下口咬人了,路过得躲得远些了。
(这家的狗真的咬人,路过时要躲远点。
)(3)[这个]③毛衣穿咾多少回咧,还是扎任得不行。
《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词语校释商榷
·聊斋杂著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7)02⁃0121⁃09《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词语校释商榷董淑慧(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71)摘要:蒲松龄著《日用俗字》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张树铮《蒲松龄〈日用俗字〉注》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注本《日用俗字》,填补了学术研究空白。
但该注本在部分词语的解释上存在瑕疵。
对照现在河北、山东等地方言材料,对“食嗓”“细犬”等方言词进行重新考释,补《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之不足。
关键词:日用俗字;方俗词语;食嗓;细犬中图分类号:H312文献标识码:A. All Rights Reserved.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所著《日用俗字》是一部七言歌谣体、日常使用字词汇编,全面反映了18世纪鲁中地区农村从生产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情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日用俗字》一书用蒲松龄先生的家乡方言淄川话写成,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方言,根据钱曾怡先生《中国官话方言研究》(2010)对北方官话的分区,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
[1]11因而《日用俗字》一书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书中词语大都保存在现代淄川方言乃至冀鲁官话中,但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该书记录的一些名物、方俗逐渐消失,这给人们理解该书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该书使用了不少冷僻字、异体字、俗字等,《日用俗字》一书成为蒲松龄所有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
收稿日期:2016⁃09⁃07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框式结构研究及其教学”(项目编号:14YJA740007)作者简介:董淑慧(1971-),女,河北孟村县人。
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迄今为止,研究《日用俗字》的成果不多,仅有不到10篇。
张树铮(2009;2012;2014)、李焱(1999)校正蒲松龄用字之讹误;雷汉卿(2004;2006)、王珏(2012)、李彬(2012)、何茂活(2013a;2013b)考证和注释该书的方言词语。
山西黎城西井话的“X慌”
山西黎城西井话的“X慌”摘要】黎城西井话的“X慌”和普通话中的“X得慌”结构及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异,“慌”字在这个结构中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法标记。
本文主要介绍“X慌”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和语法特点。
【关键词】西井话;X慌Shan Xi Li wells west of the city, then the "X panic"Feng Ziwei【Abstract】Li wells west of the city, then the "X alarmed" and the Mandarin in the "X much and feel uncomfortable,"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are very different, "Panic," the word in this structure has become a special syntax not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X alarmed" structure forms, semantic features and syntax features.【Key words】Nishii words;X panic“慌”字在普通话中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本文暂不讨论其作动词的情况。
作形容词讲时,《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表示难以忍受(用作补语,前面加“得”)[1],不仅解释了词汇意义,还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说明。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为“①慌张。
②动/形+得+慌。
'慌'轻读。
表示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
”[2](下划线是原书就有的)从形式来看,吕叔湘先生也把“慌”字位于“得”字之后,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黄伯荣和廖旭东两位先生把“慌”字认定为程度补语,他们在《现代汉语》中讲到“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en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an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1(意思是“哪当然啦1)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作者:李奂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山西方言“恓惶”一词的词义分析,归纳出“恓惶”词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山西方言的常用语研究提供材料。
关键词:山西方言 ;恓惶 ;词义“恓惶”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地方方言的常用词。
主要分布在山西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和甘肃。
但是该词在这三个地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山西和陕西方言中的“恓惶”都有“可怜”义。
在甘肃方言中,“恓惶”则为“思念、想念”义,且多用于父母和儿女之间,好朋友和情侣之间往来也可用。
例如:“恓惶你哩,有时间多回来看看。
”在这里面,“恓惶”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本文研究的“恓惶”主要来自山西方言。
一、山西方言中“恓惶”的词义山西方言中的“恓惶”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各不相同。
在山西太原方言中,“恓惶”有两层意思:①表示可怜。
如:“他是个孤儿,真恓惶咧。
”②表示艰难。
如:“他赌博把家都输没了,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恓惶。
”在山西忻州方言中,“恓惶”也有两层意思:①表示痛苦,悲伤。
如:“这娃娃的父母刚死,现在正恓惶咧。
”②表示凶悍,主要指性格方面。
如:“那个人可恓惶哩,村子里没人敢惹他。
”在山西万荣方言中,“恓惶”除了有上面几个意思外,通常和动词“哭”组合成另外一个词,叫“哭恓惶”,也有两个词义:①表示奔丧。
如:“这娃的母亲今天埋,他赶回来哭恓惶咧。
”②表示出殡时子女在棺材后面哭。
如:“巷子里吹起了唢呐,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看哭恓惶。
”在山西方言中,“恓惶”一词主要用于太原、忻州和万荣这三地的方言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恓惶”的解释也比较简单:“①〈书〉惊慌烦恼;②〈方〉穷苦。
”①因此,很有必要对该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恓惶”词义在古文献中的历史演变(一)唐代古文献中的“恓惶”“恓惶”始见于唐代,在《全唐诗》中收录“恓惶”一词的有:(1)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
(《全唐诗·高适·同群合题郑少府田家诗》)(2)所叹谬游东阁下,看君无计出恓惶。
(《全唐诗·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3)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
(《全唐诗·元稹·遣行十首》)(4)恓惶老梗泛,凄断倦蓬飘。
(《全唐诗·骆宾王·晚泊河曲》)(5)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
(《全唐诗·骆宾王·上安州李长史书》)(6)若不困顿于林野,必凄惶于道路。
(《全唐诗·元结·问进士二》)其中“凄惶”与“恓惶”是相通的,“凄惶”义为“悲伤、痛苦不安”。
例(1)中“凄惶”是指“悲伤”,例(6)中指“匆遽不安”。
例(2)“看君无计出恓惶”中的“无计”结合全诗应理解为“生计”义,因此,“恓惶”一词应为“生活艰难、困苦”义。
例(3)中的“恓惶”可译为“生活艰难”。
例(4)中“梗泛”指“漂泊不定”,“恓惶老梗泛”则可以翻译为“生活艰难,漂泊不定”。
因此,这句诗中的“恓惶”也应理解为“生活艰难”。
例(5)中“席不暇暖”指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的样子。
因此,“迫于恓惶”中的“恓惶”一词则为“忙碌不安”义。
总的来看,唐代古文献中,“恓惶”主要有三层意思: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
第二层意思在文献中比较常见,这说明古代文人通过借诗抒情,表达自己的生活艰辛或怀才不遇。
(二)宋代古文献中的“恓惶”宋代词作家用“恓惶”一词的较少,具有代表性的词句有:(7)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全宋词·辛弃疾·一剪梅》)(8)黄昏院落,恓恓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全宋词·无名氏·行香子》)(9)为伊家,终日闷。
受尽恓惶谁问。
(《全宋词·欧阳修·怨春郎》)(10)抱关击柝,恓惶奔走,孟子之战国,杨雄之新室,又不幸其时者矣。
(欧阳修《投时相书》)宋词中的“恓惶”大多数都用在一个孤独、凄凉的特定环境中。
例(7)和例(10)中的“恓惶”都表示“匆忙、忙碌不安”义。
其中例(7)中的“恓惶”表达了诗人思乡、孤独的感情。
例(8)中的“恓惶”使用的是叠词“恓恓惶惶”,“黄昏”与“恓惶”相组合,烘托出词人孤单、彷徨的心情。
这里的“恓恓惶惶”义为“凄凉和孤单”。
例(9)中的“恓惶”义为“苦难、艰难”,和现在山西太原方言中的“艰难”同义。
(三)元朝古文献中的“恓惶”在原曲中,常常可以看到“恓惶”这个词,大多数都表示“痛苦、悲伤”。
例如:(11)不信好人言,必有恓惶事。
(《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第十二出[哭相思])(12)(生)夜来不听妻言语,果有恓惶处。
(《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13)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
(《全元杂剧·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油葫芦])(14)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恓惶泪。
(《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15)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确实今生罢(《全元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叶梧桐雨》第三折[鸳鸯煞])(16)阁不住两眼恓惶泪,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全元杂剧·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七兄弟])这几个有关“恓惶”的例句只是元曲中的一部分,但是都很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元朝元曲中“恓惶”一词词义的趋势。
以上6个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例(11)、(12)更偏向于俗语方面,与现代生活中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相似,这两句中的“恓惶”一词,都可以解释为“痛苦”或者“悲伤”义,因此,“恓惶事”“恓惶处”可以理解为“痛苦的事”或“悲伤的事”。
第二类是例(13)~(16),“恓惶”都与“泪”相对应,和“泪”相关的“恓惶”很明显也表示“痛苦”和“悲伤”义。
(四)明朝古文献中的“恓惶”明代的小说和话本中,常用到“恓惶”一词。
例如:(17)赵子龙单骑救主:“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18)八戒捆在旁边,与王父子、唐僧,俱攒在一处,恓恓惶偟受苦。
(《西游记》第九十回)(19)是我不听好人言,今日果有恓惶之事。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20)刘秀才念着郑氏,叹息不已,不觉泪下。
正在凄惶间,忽见这个养娘走进来。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21)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
(《鼓掌绝尘》第四回)(22)白龙精吵白龙江:“昨日下午推到这里,今日又日西,肚子里虽是水灌的饱,心里其实是凄惶。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九回)(23)我怎为他乱了方寸,灰了军心?身为将,怎顾的私?任恓惶,百无悔。
(《牡丹亭》第四十六回)以上7个例句都是有关“恓惶”一词在明代小说中词义解释的经典片段。
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句中“恓惶”的词义,可以判断出“恓惶”一词在明代词义的演变趋势。
在唐代的古诗中,“恓惶”与“凄惶”一词是相通的,在明代的小说中,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因此,例(17)、(20)、(22)中的“凄惶”亦为“恓惶”义。
例(17)是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典故,这里的“凄惶”为“惊慌”义;例(18)中的“恓恓惶惶”按照书中注解也是“惊慌烦恼”义。
我们认为,这里的“恓惶”的重叠式“恓恓惶惶”一般都兼具“凄凄惨惨”和“可怜”之义,因此,把例(18)中的“恓恓惶惶”理解为“可怜”更为合适。
例(19)~(23)中的“恓惶”,词义相同,都可理解为“悲伤”。
其中例(19)中的“恓惶之事”与元代元曲中“不信好人言,必有恓惶事。
”中的“恓惶事”用法相同,都为“悲伤事”;例(20)、(21)中的“恓惶”都与泪相关,义为“悲伤”,这一点,也与元曲中的用法一致;例(22)、(23)中“恓惶”也是“悲伤”义。
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明代小说中,“恓惶”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悲伤”,二是“惊慌烦恼”。
(五)清朝古文献中的“恓惶”(24)眼前又不能去一望,真令人凄惶迫切之至。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25)说着,不觉凄惶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26)看见晃夫人怪哭,晃夫人不由得甚是恓惶。
(《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七回)(27)晃源孙儿,你不听老人言,定有恓惶处。
(《醒世姻缘传》第三回)(28)当初亲戚故旧,一个一个的,听说前后死去,都有许多伤感,现在不知不觉的我也死了,凄凄惶惶的,我也不知道往哪里去的是好。
(《老残游记》续第九回)(29)其实正是一部民族灭忙的伤心史,说来好不凄惶!(《孽海花》第三十二回)(30)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
说着,便不胜凄惶,以后便常常说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清代小说中,也常出现“凄惶”(“恓惶”)一词,例(24)中的“凄惶”与“迫切”表达了当时人物的心理特点:悲伤急切。
因此,“凄惶”一词可以理解为“悲伤”。
例(25)中“凄惶”的内容是“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了,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取得一个孙媳妇,今天已十八岁……将来我这几根老骨头,却是叫何人送终?”结合前文,“凄惶”可理解为“悲伤”义,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悲伤。
例(26)中,“恓惶”与“哭”结合,有“悲伤”义。
例(27)中“恓惶处”与明代小说中出现的“恓惶事”相同,义为“悲伤处,悲伤事”。
例(28)中的“恓恓惶惶”与例(18)中的意义相同,指“可怜”。
例(29)中的“凄惶”与“伤心史”相对应,义为“悲伤、伤心”。
例(30)中的“凄惶”主要解释“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想到自己的处境,便感到悲伤、伤感,因此,这里的“凄惶”也指“悲伤”。
三、结语在唐代的古文献中,“恓惶”有三层语义: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
其中表示“生活艰难”义更为常用。
在宋代的古文献中,“恓惶”有“忙碌不安”“凄凉、孤单”“艰难”这三层意思。
可以看出宋代和唐代古文献中的用法相似。
在元明清的古文献中,都把“恓惶”解释为“悲伤”之义,且用法相同。
通过分析古文献中“恓惶”一词的词义演变,可以看出现在山西方言中“恓惶”一词的词义自古就有。
注释: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第1391页。
参考文献:[1]吴鹏程.“小子”词义的历时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0).[2]郭芹纳.“恓惶”义辩.[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李奂莹 ;浙江宁波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