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厦门市高三省质检考试地理科目(厦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厦门市高三省质检考试地理科目
质量分析报告
一、考试范围及依据
1.考试范围
2.命题依据
二、试卷内容分析
1.试卷结构
(1)试卷的考试形式、时间及卷面情况
(2)命题规范细目表
注:红色代表难度小于0.6的小题(难题)
(3)试卷的题型及所占分值
(4)考试内容分布及占分比例
2.试卷试题的主要特点
3.试卷试题的创新点
(不要全面罗列,只要求分点描述试题突出的创新之处,并结合试卷实际或例题加以佐证说明) 4.试卷试题的不足之处
(分析试卷的主要不足,涉及到具体题目时应举出题例并剖析)
三、成绩的统计数据
1.厦门市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及成绩总体情况
2.厦门市选择题实测数据
注:红色代表得分率小于0.6的小题3.厦门市非选择题实测数据
4.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1).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2)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图(柱状图)
5
(1)各区考试总体情况表
(2)各区考试总体情况图
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注我是没有40A选答考生典型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37(1)
本题要求答出甲河流域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属于看图说话,但要有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答案只要答出“北高南低”,或“西北高,东南低”都为正确,判断理由写成依据河流流向也可。均分3.62。
存在问题
1.对地势特点的答题要求不清楚,胡乱作答
如:海岸线曲折;甲河流域的地势较为弯曲;地势高而弯曲;南临黑海,东临俄罗斯,地势平坦广阔,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支流多,水源充足,交通便捷,航运优势大,含沙量小;上游地势起伏大,下游平坦等。
2.把地势特点与地形特征混为一谈。
如:河流上游地势高,起伏大,中下游地势低平,起伏小;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上游地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中游地势平缓;地势起伏大,落差大;以平原,山地为主;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势北高南低;甲河流域地势以平原为主等。
3.无关信息堆积,答题与要求不一致。
如:因为甲河流域有大面积黑土区,同时干流有多个梯级水电站,说明该地域平原分布广泛,能大规模种植粮食;甲河流域不属于河流源头,地势较低,又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所以为盆地;位于中位度之间,因为大面积黑土区,说明地势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广,土壤肥沃,干流有多个梯级水电站,说明水源丰富;降水海拔越高夏季降水越多,有冰雪融水;
地势低平,是众多河流交汇处,有大面积黑土,土壤肥沃,以河谷为主,流量大;地势平缓,依据:纬度偏高,地形舒缓平坦,水流量正常,因为地势原因,较少发生自然灾害;年降水量60MM,夏季降水大,位于城市边;盐碱地、低洼地广布;降水丰富,环境好,水源丰富,因为靠近河流等
4.不会判断河流流向
如:北部支流密集,数量多,应为上游,南部支流少,河流径流量大,应为下游;因为河流流向较为直顺;河流自西向东流;甲河源头为黑海,北部纬度高于南部等。
5.没有审清题目
没有搞清甲河与甲河流域有什么区别,答成:甲河以北地势高,甲河以南地势低。
6.错别字
北部高,南部地;河流自北向南河;北部起势高,南部起势低;
7.表述不清
河流流向:由北向南走向
教学建议
1.搞清基本概念,明确答题要点。让学生明确地形特征与地势特点各自的答题要点,形成规范。
2.教学生一些技巧。地势特征的描述较为混乱,不同的人表述都不一样,但最根本的技巧就是根据河流干流流向判断地势特征,这点必须让学生清楚。
37(2)
本小题问的是“说明甲河(第聂伯河)径流量主要(81%)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考查的实质是比较上、下第聂伯河对河口水量贡献的差异。
存在的问题
⒈审题不认真。本小题只要求分析“自然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如“下游城市多,人口多,用水量大”等。
⒉答题不规范。本小题是一道间接比较的试题,但不少学生答题缺少“主语”,或只论述“N 市以上河段”自身怎么样,如“支流多”、“降水量大”等。
⒊比较对象选择不明智,导致得分不高。部分学生虽然明白本小题要进行比较分析,但把“N 市以上河段”和整条“甲河”进行比较。应该说,这样的答题思路也是有一定道理,但很难展开分析形成正确的表述。如从降水的角度,N市以上河段的平均降水量高于全流域的平均值,但降水总量却低于全流域,在答题过程要注意这些的差别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其次,这样的比较选择与主流答案不同,在改卷时很难获得高分。
⒋分析思路存在严重偏差。本小题比的是年径流总量的差异,部分学生却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角度来论述,认为“上游河段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另一典型错误思路是认为“上游的积雪量较大”,忽视了“积雪量大小”的本质是降雪量的大小。不管是“积雪融水”还是“降雨”,其实质都是降水,而“积雪量大小”只是影响了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⒌知识结构混乱,答题不完整。对影响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因素考虑不齐全,即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结构,导致出现一些与径流总量无关的因素出现,如“含沙量小”、“上游流速快”等,
而影响较大的“蒸发”因素却很少学生考虑涉及,导致高分学生偏少。
⒍答题技巧差,逻辑关系混乱。本小题已给出降水量的差异,但还是有些学生对降水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的分析非常好,但有的分析逻辑关系混乱。
教学建议
⒈通过对比分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可选择比较“干流”和“流域”,可干流的不同河段,选择差异明显的两条河流(长江和尼罗河)等。
⒉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试题考查的是时间分配还是空间变化。
⒊引导学生规范答题,提高答题技巧。
37(3)
存在问题
本小题评分关键词:水源、降水量、土壤、科技、基础、交通、风沙危害等(写出6点给12分)。
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需加强。
如材料给出降水量柱状图,有些学生并没有将“降水量”作为比较项目。
⒉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答不全,只讲自然因素,不讲人文因素。
⒊只说不评。
如考生只写出:“有粮仓、有大面积黑土地、曾是原苏联的粮仓、有水库、湖泊”等现象,没有用“农业区位因素对这些现象进行评价”。
⒋说错或评错。
如考生写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丰富”;“靠近海洋,水源充足”。
⒌用词不当或无效词语。
如考生写出:“水源便利”、“有降水量”、“自然条件优越”;“优秀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更适合种植”;“气候适中”;“气候和降水的协调程度好”等。
⒍错字别字。
如考生写出:“土形平坦”;“地型平坦”;“冲击平原”;“交通遍地”;“地壤肥沃”等。
⒎概念不清。
如考生对“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水电资源”混为一谈。
⒏几乎没有学生将风沙危害少等自然灾害列入农业生产条件。
教学建议
1.加强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训练。
可以先列区位因素再提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对农业各区位因素的解读。
各因素的含义及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如“水源”是指什么,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3.加强答题规范。
包括审题步骤、专业术语的准确和逻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