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北京版选修《乡土本色》教案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文化论著研读专题四《13乡土本色 费孝通》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文化论著研读专题四《13乡土本色费孝通》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乡土小说、乡土文学作品是乡土观念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以“主题交流”的方式理解乡土社会中的人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悲悯之心关注城市生活中的乡土人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生活现象开始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更强。
杨镇一中地处农村,多数孩子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只是乡土的社会性质、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靠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哪些问题,如何来解决,是否会引起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班级有新疆同学,也涉及到乡土社会变迁的问题,可以与内地学生互相技法。
3重点难点1、以“主题”交流的方式理解乡土社会中的人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2、理解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的人群困境,并能够以悲悯之心关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启发引领《乡土本色》道出了乡土社会的性质,那么,在《香雪》一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的性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乡土社会的影子?在城市文明为乡土社会打开一扇窗的时候,香雪们有什么想法呢?首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看法。
2【活动】交流探讨简录1、《村庄,不再宁静》:(1)发言简录:当“火车开进台儿沟”的时候,这里就已经开始了躁动,以“香雪”为代表的小姑娘每天盼望着火车的到来,哪怕只是听到那呼啸而过的声音都可能觉得兴奋。
当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以后,“香雪”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了,她们为了那一分钟的停留,精心打扮,看车上的人,看车上的东西,与乘务员聊天,后来就变成了“做生意”,香雪甚至爬上了火车等等。
村庄在“火车”到来的时候,就不再是以前的村庄了,以前的村庄,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一个没有“交易”。
高二语文(北京版)-乡土本色(二)-1教案
教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研读《乡土本色》的核心观点,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探究,把握文本丰富内涵和意蕴。
(重点)素养目标: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新乡土本色特点,坚定文化自信。
(难点)【教学重难点】《乡土本色》之内容探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唐僧被抓走,孙悟空最先找谁帮忙;社稷的解读。
2、阅读《乡土中国》价值何在?(1)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关系。
文本涉及了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同时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2)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
(3)让学生树立关注乡村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4)从书中作者发现问题、提炼概念、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论述的方式)(5)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特殊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修养。
(6)以作者的学术精神去启迪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注入“学术因子”。
(7)积累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学会阅读一类书。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前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
1949年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
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2、《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是由14篇文章构成的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特点进行探讨的“论文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本色【学习目标】1.理解基本概念:“乡土本色”。
2.梳理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学习准备】1.阅读《乡土中国》第1章,提出自己的问题。
2.找出文中描述的“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补充。
【学习进程】一、导入“乡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乡土中国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来进入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二、情境任务你在生活中是否被人说过土气?你是否曾经觉得别人土气?今天我们在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的基础上来探讨什么是“土气”,什么是“乡土本色”,以及“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理思路学习活动一:根据文本来总结“乡土”和“乡土本色”的概念。
(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大家总结)预设——乡土:乡,就是家乡,故乡,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土就是土地,是生产资料,是赖以谋生的必要条件。
乡土就意味着农业,更准确地说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
乡土本色: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人,因为和土地的关系而产生的各种特点。
学习活动二:用思维导图呈现乡土本色的具体内容和农业基础的关系。
(见下页)乡土(农业)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
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对外:孤立、隔膜依赖土地不流动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老根是不常动的。
小: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学习任务二:拓展延展看生活学习活动一: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谈一谈你对乡土本色的了解。
补充阅读《锄》,说说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锄 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乡土本色》教案
《乡土本色》教案素养目标1.把握基本概念,理解主要观点。
如:“乡土性”“熟悉”等。
2.梳理本章的逻辑脉络,理清论证思路,并绘制思维导图。
3.分析本章的论证特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技巧。
重难点理解本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思考。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环节(二)绘制思维导图,厘清脉络层次。
提示:通读章节内容并补全思维导图明确①乡土性;②最大多数人下田讨生活;③“土”是命根;④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⑤聚村而居;⑥“熟悉”社会环节二:精读—分析文本论证特点,学习论证技巧1.本章节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一章节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后再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特点。
2.本章节,在提出主要观点的方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在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在提出“乡下人靠土地谋生”时,用了下定义,解释“土”就是“泥土”;在提出“乡下人世代定居”时,通过“农业”与“游牧”“工业”的对比,引出观点;在提出“聚村而居”时,先分析了农业本身的分工合作的特点,通过因果分析,引出观点等。
3.本章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①举例论证,如“三条大河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②对比论证,如:“农业”与“游牧”“工业”的对比;③比喻论证,如“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④归纳论证,如“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环节三:思维延展与总结1.你对文章中的哪一个地方感触颇深,请结合生活谈一谈。
明确示例1:我对“迁移出去的人,守着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这一点感触颇深,虽然现在住楼房了,但是父母会在家里的花盆里,种蔬菜;示例2:我对“世代定居”这一点深有感触,中国人有钱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
2.“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
高二语文 京改版选修(二) 专题四 文学与乡土 《乡土本色》 费孝通 课件
《乡土中国》名句摘录
(9)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 于顽固和落伍。 (10)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 的事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 ,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 望是文化的命令。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 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 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 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 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 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 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 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 即是从心。
《乡土中国》名句摘录
(6)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 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 社会里的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 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7)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 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传统则是社会所累 积的经验。礼的维持和延续的基础是人对于 传统的敬畏。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 序。
•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 出一幅 令人恐 惧的画 面,渲 染紧张 气氛。 侧面表 现人物 恐惧痛 苦的内 心世界 ,与他 所向往 的温馨 的家庭 生活环 境形成 鲜明对 比。
•
2.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 挽救中 国的社 会改革 家发现 ,旧时 代的主 流意识 形态必 须改变 ,而那 些数千 年来深 入民间 社会的 精神活 力则应 该调动 起来。 因此, 大家又 重新惊 喜地发 现了墨 子。
•
7.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 ,要避 免应激 性疾病 的发生 就应该 不断降 低心理 压力。 降低心 理压力 的方法 是多种 多样的 ,正确 认识事 物,获 得积极 的情感 体验是 一个重 要的方 法。
第一章 乡土本色教案
《乡土本色》教案
一、请用一两句话概况每段的主要内容,并画出本章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有机的团结
2.机械的团结
3.礼俗社会
4.法理社会
参考答案:
1.因为生存区域彼此接近而生活在一起的人,因为生活接近和情感需求(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生活物资)而分工合作,这种情况就叫“有机的团结”。
2.因为某项任务而生活在一起的人,为了完成这项具体的任务而分工合作,这种情况叫“机械的团结”。
3.没有具体目的,仅仅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叫礼俗社会。
4.为了完成一件具体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叫法理社会。
三、请解释“土”这个字在本章的多层含义?
参考答案:
1.泥土。
2.乡村。
3.土气。
4.本土。
(熟悉、信任)
5.落后。
四、根据本章内容,分析乡土社会在现代化的转型中会遇到的问题。
参考答案:
1.乡土社会世代定居、终老是乡的文化特点可能会影响人的流动。
2.小农经济形态可能会制约基于专业分工的社会化生产方式的普及。
3.依靠礼俗维持秩序的熟人社会可能会影响法治社会的形成。
4.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熟悉的认识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五、你身边有没有“土”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六、请积累本章中你认为重要的、精辟的句子。
《乡土中国》第一篇《乡土本色》教学课件
思考与探讨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 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为什么?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 心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 、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 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 么?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人 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及 其深远影响。
原
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 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地、自然
因
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日日
第1篇 乡土本色
主旨: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
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1章
笔记问题: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记本上)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为书名?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性是什 么?为什么?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中国由 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学习内容
阅读要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பைடு நூலகம்,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乡土本色批注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本色批注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一篇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如《茶馆》、《家》等,作为教学素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乡土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第二步:预读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作品的大致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阅读框架,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三步:批注阅读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
批注的内容可以包括:- 对不熟悉的词汇、句子进行标注,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对重要事件、人物关系等进行标注和总结;- 对情节发展、主题等进行思考和评价;- 对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进行分析。
2. 学生进行自主批注阅读,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作品的内涵。
第四步: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批注和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互动交流。
第五步:写作总结学生根据对作品的批注阅读和讨论交流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这篇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总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分析,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表达方式。
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批注和讨论交流,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对学生的写作总结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清晰,语言是否规范。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
比如,在批注阅读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作品,提出更加有深度的问题;在讨论交流环节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或小组合作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展其他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学素养。
关于《乡土本色》阅读教学设计
关于《乡土本色》阅读教学设计在当前促进文科学习及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下,《乡土本色》阅读课设计师首先应特别注重学生在文艺艺术领域的兴趣,以及对乡土文学的兴趣和侧重。
为此,我们在设计《乡土本色》阅读教学时,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首先,重视背景知识的引导和介绍。
教师应把握文本的背景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进而把握文本的特点、主旨和作者的题材意图等关键性内容,并对此进行引导和介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背景知识,教师可以提供复习资料,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了解文本背景知识。
其次,重视双语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仅仅孤立训练学生的词汇和语法使用能力,以及句子理解能力是不够的。
《乡土本色》文本双语认知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其中文和外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本熟悉度等方面的能力。
再次,应注重鉴赏学生所认可的文本,以及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被要求更细致地观察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与环境的表现,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意义及传达的意蕴,以及文本的艺术特色等,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学艺术鉴赏力的目的。
最后,应注重点围绕作者的写作策略及文本的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教师应抓住这些重点,提供案例,创造性使用作文练习、组织口头练习、写文章练习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深认识,深刻体会乡土文学特色。
通过以上介绍,关于《乡土本色》阅读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注重背景知识的引导和介绍、双语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训练,把握作品艺术特色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而围绕作者的写作策略及文本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等要点。
希望教师在阅读,写作,理解各类文献文本及进行乡土文学的鉴赏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激励和训练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进而全面发展。
乡土本色批注阅读教学设计
批注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批注阅读的定义: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标注、解释、总结和评价,以加深理解和思考。
批注阅读的方法:可以采用符号标注、文字注释、表格整理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的步骤: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再细读文本,标注重点、难点和有疑 问的地方;然后整理思路,总结文章主旨;最后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文本内容、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分享阅读心得: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表达对文本主题、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 的理解和感受。
批注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笔记,分享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见解。
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讨论交流的收获和不足之 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
学生发言次数和时间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讨论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对于乡土本色理解的进步评价
学生能够理解乡土 本色的主题和意义,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和表达。
学生能够深入挖掘 乡土本色中的细节 和情感,并能够与 同学进行交流和分 享。
目的:通过自 主阅读和批注 实践,加深学 生对乡土文学 作品的理解和
感悟
实施步骤:学 生自选乡土文 学作品,进行 独立阅读和批 注,记录阅读
心得和感悟
教师指导:教 师提供阅读指 导和建议,引 导学生深入理 解作品,提高
批注质量
成果展示:学 生分享自己的 批注成果,交 流阅读心得, 共同提高阅读
水平
讨论交流阶段: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批注成果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研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研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知何处来,思何处去一一《乡土本色》研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共14章,《乡土本色》作为第一章,起着总论的作用,学习本章可以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把握全书整体框架。
本课将通过引导圈点勾画,厘清乡土性、地方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人社会等核心概念的含义,借助作者信手拈来的“接地气”的事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勾勒全书框架。
最后引导学生思索乡土社会的“根"在何处,我们从何处来,究竟该往何处去。
学情分析必修上册共八个单元加古诗词诵读四篇,需要背诵的篇目与旧版教材相比增加了很多,教学任务重。
据我所知,六盘水各学校高一语文每周课时为5-6节,因而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几乎不可能。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阅读也极难实现,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著作,阅读时不得其法,书中论述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较大隔膜,他们“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二于是,本课以《乡土本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关键概念,梳理文章思路和作者观点。
在此基础上,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框架体系。
最后引导学生立足于当下,思索我们学习《乡土中国》的意义一一知何处来,思何处去!教学重点及目标素养目标1.通读全文,抓住文中关键概念,梳理文章结构脉络;2.理解乡土本色的基本特征,能够迁移转化,运用文中知识思考分析问题;3.以乡土本色为基础勾勒全书框架,明确学习《乡土中国》的意义。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概念、关键语句,理解“乡土本色”的特征,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在“乡土本色”的基础上勾勒全书框架,清楚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
教学过程(一)先学任务检测观看《山海情》节选视频,此处选取的是第22集,在马德福工作受挫埋怨村民们是“刁民”后,马喊水给他讲述了涌泉村马家与李家先人的往事。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之《乡土本色》课件
“乡下人”的行列之中,当然其中也很可能 包括他自己。所以,在读费孝通先生论述乡 下人“土气”时,能读出的是平静而体贴的 口气,其间没有夹杂任何的不敬和居高临下。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3、乡下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的 聚集方式、聚集原因及这种方式 产生的结果各是怎样的?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2、费孝通先生在第二段一开始提出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 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 好”。“藐视”这个词的确道出了相 当多的人对乡下土气的态度,那么, 字里行间,费孝通先生对带着“土气” 的乡下人的态度如何?
• (10)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 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 (11)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 为的事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 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 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 有着“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即约 定俗成。
• 形成了“最可靠也没有了”的信用。
• 懂得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的物象的 “手段”和“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法因“熟悉”而 自然简单。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5乡土中有文学,文学中有乡土的特 点是怎样体现的?
北京版选修之《诗歌·散文·小说》 之《乡 之《乡 土本色 》课件
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教案
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教案《乡土本色》任务一把握主要内容全文共17个自然段,请标注后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
3.“土”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5.世代定居/黏着性/农民粘着土地,人口相对固定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6.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8.聚村而居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11.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12.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
13.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15.人与人彼此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流弊。
任务二明确核心概念1.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2.法理社会: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3.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4.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任务三学以致用,分析现象1.阅读《呼兰河传》选文,结合《乡土本色》内容,阐述挂了大牌子广告的牙医最后“生活没法维持”的原因。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
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关于《乡土本色》阅读教学设计
关于《乡土本色》阅读教学设计
崔天琪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22()2
【摘要】一、设定学习目标1.学习并运用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用思维导图法、梳理归纳法,精读《乡土本色》,梳理其论述框架,阐释其核心概念,积累阅读经验。
2.探究乡土内蕴。
围绕自读学习任务,结合对老家及周边村镇的走访、对家中长辈的访谈,深入理解本章观点,深度激发阅读兴趣,探究乡土社会的现状和变化。
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现代意义及历史局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总页数】2页(P40-40)
【作者】崔天琪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古越本色乡土沉淀绍兴博物馆设计
2.例谈阅读教学话题设计策略——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案例研读
3.庐山地区乡土木本色叶植物资源调查
4.浅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5.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专题任务单:认识中国乡土本色(第三课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认识中国乡土本色(第三课时)
情境任务
阅读学术类文本,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读进去”,也就是读懂文本,重点在于梳理文本内在逻辑,理清观点与理由之间的关系。
包括概括主旨,分出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列出主要概念等基本环节;二是“读出来”,就是跳出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文本,考察观点与理由之间的合理性,对比其他学者不同观点,做出独立判断。
读懂文本,弄清文本内在结构是基础;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我”与“他人”的对话,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你对于前三篇的结构关系有了解吗?
活动目标
1.通过提炼概念内涵、概括各章各节观点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
2.把握前三章的逻辑关系,概括作者主要观点。
活动任务
任务一、阅读《乡土中国》前三章内容
阅读《乡土中国》前三章,完成下表。
任务二、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在任务一的基础上,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并写一段解说词,向同学介绍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
任务三、把握前三章的逻辑关系
阅读完前三章,这三篇文章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本色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3.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资料
费孝通(1910-2005),生于江苏吴江。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
此间费孝通以调查资料为基础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自此便开始了其“志在富民”的人生追求。
费孝通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由于在社会学、人类学学术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先后荣获过“马林诺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及“霍英东杰出奖”等诸多大奖。
四、写作背景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1948)中的一篇,《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至于后记,简直就是一篇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甘苦,无论对理解这本著作还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都很有帮助。
《乡土中国》问世的年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数千年乡土社会正在蜕变,崭新的社会即将临盆。
“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才能迎接新的社会生活。
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呢?
费先生和许多进步人士一样,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
他虽然没有正面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却认为,苏联实行的是一种“时势权力”,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也不是由社会授权,或根据传统决定的,而是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
如果用“功能”概念即“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来看这种权力,那么,“社会工程”、“社会计划”对现代社会生活就有大得无可比拟的作用。
这种进步的学术观点固然得自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费先生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人士,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1946年连续发生李公朴、闻一多事件后,
他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期望着“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来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瘫痪”的残局,使之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
”(均见《乡土重建》)这就是他写作《乡土中国》的动机之所在,也真切地反映着作者的憧憬和追求。
五、课文讲解
1.预习课文
2.课文分析
本文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具有总领全书的意味。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
“乡土性”正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文末):作者接着指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
而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第二至三段:概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泥土”、“土气”、“土地”。
第四至十段:土地与游牧民族比较,说明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
第十一段:人与人在时间上的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
形成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至十七段: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所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礼俗社会。
3.课文概述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财富是土地,所以费孝通先生将自己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品格的著作称为《乡土中国》,将怎样建设的著作称为《乡土重建》。
费先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以出色的文笔,中国乡土社会的性格简直可以说是活灵活现,韵味悠长:“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里曾说,中国社会的基层特色,是“村落性的”、“乡土性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先生平实、恳切的描述里,蕴含着一怀对乡土的脉脉善意和温情。
“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
”(《乡土重建》)
全文采用了当时社会学前沿的“社区分析”,从乡村社区进行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在社会学比较研究领域堪称典范。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首先是在一定时空中区描画出某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能发现每个社会结构有它的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
《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
正是对比于游牧和工业社区,才得以提炼出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作者既重视一时一地的田野调查,同时兼具宏阔的视野,因此能够举一反三,窥其一斑而知乡土中国之“全豹”。
六、研习与思考
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
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
1.选择题
(1)本文《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A)。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费孝通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C)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填空题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况为“”。
(乡土性)
3.简答题
(1)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