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解答 2

合集下载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考试专用版第一章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6、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萨伊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 。

7、萨伊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8、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2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3重农主义?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4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5戈森定律?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

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6、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萨伊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 。

7、萨伊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8、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平价格: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比例价格:比例价格是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

要使一切产品都按比例价格交换。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的教条: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6、相对工资理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7、再生产理论: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

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8、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

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9、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经济学说史重点696人阅读经济学说史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减少货币,所有的售卖都会增加货币。

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原则。

因为只有这样,贵金属或者货币才能流入国内,增加一国的财富量。

2.贸易差额论:是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主张国家不应该禁止而是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于外国商品的购买。

但是,贸易差额论依然坚持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的原则,强调用于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即是说在总体上依然保证货币的流入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3.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纯产品:从土地取得的盈利扣除了一切支出以后,所余的产品就构成了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

5.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6斯密的教条: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

7.相对工资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8.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9.有效需求不足论: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10.萨伊定律: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道路。

经济学说史章节课后答案及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章节课后答案及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西尼尔的价值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

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

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

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

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

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2、节制论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制论。

节制是指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因此,西尼尔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3、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

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

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

”“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

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

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4、工资基金论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

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

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5、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凯里认为,在一切发展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

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答案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指在教会的学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

基本任务在于用繁琐空洞的形式主义抽象推理方法来维护基督教教条与教义,在观察生活实际的一切现象时并非观察现象的内在联系,而是观察它们是否符合圣经中的教义及教会制定的信条2.公平价格:奥格斯丁接受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定义,认为公平价格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的影响,大多数从事交易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实际上是平均价格;亚尔贝兹·马格努则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阿奎那接受了马格努的观点,同时又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所以又把公平价格说成是能使卖主获得“相当于他的等级低位的生活条件”的价格,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大小,取决于它们对人们的效用,还认为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1).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评判优秀与否的标志是能否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2).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1. 物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两种功用2. 并不反对简单商品交换的存在(3).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最重要的职业(4).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1. 认为分工提高了商品的质量2. 局限性在于认为分工不会使产品变得更便宜。

(5).不知道价值问题,但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6).了解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原因: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有用物)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一)阿奎那的封建农奴制度论1.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点论述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2.在“自然法”观念中,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东西应该受制于高级的东西,私有制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还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二)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论1.亚尔贝兹·马格努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上耗费相等的价格2.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观(1)继承了马格努的公平价格观,认为公平价格即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间均等(2)公平价格是由物品效用决定的,物品的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某种评价,取决于从物品得到的利益的大小(3)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三)阿奎那的货币论1.在货币的作用上,认为货币起辅助与从属作用,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2.在货币的起源与性质上,认为货币由交换产生,交换是人们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货币就是这种有意活动的结果,货币铸造是统治者的特权,由统治者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名目论)3.货币价值认识的二重性:既认为货币价值只是君主给予的指定价值,并为领地内的铸币贬损辩护,对货币是商品,要求有价值稳定的货币。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这个词最初由法国重农主义者米拉波在1763年创造的。

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16~17世纪的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魁奈、米拉波、杜尔阁等等。

3、古典经济学:又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4、“纯产品”:它是魁奈经济学的核心。

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并非如重商主义所言的货币,而是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中,所增加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

它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

用货币计算,就是生产者出售农产品所得货币量扣除了各种费用(包括生产资料和工资)后的余额。

5、“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6、李嘉图恶习:李嘉图擅长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解释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进行诠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 亚当·斯密的“劳动力价值论”: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力价值论。

他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劳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卡尔·马克思是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剥削的本质。

这一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不足的有效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他的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指标。

它的取值范围从0到1,数值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高,意味着少数人占有了更大比例的财富和收入,而大多数人的收入较低。

5. 隐形手: 亚当·斯密提出的“隐形手”是一种市场机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社会最大福利。

他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然会为社会利益做出贡献,就像是被一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

6.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在一定限制下,最后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当消费者获得的物品或服务越多时,对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感受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为解释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7.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1. 公平价格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将交换双方耗费的相等的劳动作为商品交换的平等基础的中世纪教会学者关于价值和交换法则的一种解释。

2. 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将货币看做价值符号,并按照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认定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即“流通中的货币与市场上的商品之间的比例决定着物价的贵贱”。

3. 纯产品纯产品是扣除用于耕作的劳动费用和其他必须支出后多余的土地生产物,它构成国家的收入和获得或购买地产的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4. 水、钻石悖论水、钻石悖论指有些东西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有的东西具有使用价值却没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只有极小的使用价值却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的理论。

5. 斯密教条斯密教条指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工资、地租、利润三部分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6. 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在国家法律维持的正常秩序中,由于人们都在不伤害、不破坏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形成作为总体的社会利益的增进从而对资本主义市场与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机制。

7. 三分法三分法是指萨伊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

8. 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是以萨伊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其中生产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其所有者得到相应的报酬,从而使得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源泉,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9、萨伊定律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慾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简答:1、早晚期重商主义异同相同: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

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通过尽量少买或不买,可以将货币积累起来,国家因此可以致富;反之国家财富会流失,国家会趋于贫困。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绪论: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绪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1)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其发展中会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历史阶段就会出现和它相应的各种经济学说。

(2)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各种经济学说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统一的经济学说。

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中,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便构成那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

不同阶级的经济学说不断地发生矛盾和斗争,从而推动了经济学说向前发展。

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方法。

2、经济学说史的发展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经济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

(1)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典型的奴隶制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说。

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1.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魁奈等。

2.19世纪初期至60年代——庸俗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约翰﹒穆勒、萨伊等。

3.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的边际效用学派和剑桥学派;德国和美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俄国的列宁主义。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4.20世纪20—30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不少修改与补充,企图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

代表人物有凯恩斯等。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10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食物赶不上以几何级数速度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认为,市场上一切商品价格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均衡是稳定的均衡,即一旦经济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使经济制度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是最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家。

12.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因而竭力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发展生产力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

认为一国的生产力力可以促进该国科学、艺术和政治的发展,并能增大人民的福利,增加人口、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

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末开发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业阶段。

五个发展阶段是依次递进的。

他认为德国处于第四阶段,实行保护关税,发展生产力,向第五个阶段过度。

13.旧福利经济学?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标志旧福利经济学形成,庇古以基数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他唆研究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问题仅限于经济福利,即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度量的福利;社会总福利可以用一国的国民收入来表示;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并且没有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那么经济福利就会增加;要增加社会总福利,就必须增加社会总产品量。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的剩余产品。

休谟的货币数量论: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同样的结果——价格的起伏。

商品增加,价格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

反之,商品减少或货币减少也都具有相反的倾向。

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正如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一样,这些资本所有者常常出借他们的资金;像出租土地得到的地租一样,他们从中得到叫作利息的东西,所谓利息不过是资本的租金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专用版第一章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3、古代罗马在农学上有哪些贡献?在古代罗马,出现了一批奴隶主阶级思想家论述农业的著作,这些著作记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克优斯·加图(公元前235—前149)是古代罗马政治活动家、大奴隶主,他当过罗马的元老。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和《起源》(罗马最早的史书,已失)。

加图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8)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称为古罗马第三大人物,与西赛罗和维吉尔并列。

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

他认为,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比加图更注重维护自然经济。

珂鲁麦拉(1世纪中期)是古代罗马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12卷)。

珂鲁麦拉对农业经济很有研究,他的著作汇集了当时广泛的农业知识。

作为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已看到奴隶劳动不能使土地得到很好利用,因此,他一方面劝告奴隶主要改变对奴隶的态度,注意使奴隶对劳动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他提出把农业交给隶农经营的主张,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

这反映了罗马社会内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和发展。

4、评述“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

他说,我知道有这样的人,当他购买抄本时,看见卖主不知抄本的价值,而他却自然而然地给卖主以公平价格。

他的公平价格思想后来为中世纪教会作家所继承和发展。

阿奎那接受了马格努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确定商品的“公平价格”时,他提出要考虑成本,而同时又把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需求情况、风险等作为“公平价格”的因素,还提出售价应照顾出售者的身份和生产水平。

5、简述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尼科尔·奥雷斯姆(1320—1382)是14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教士之一,他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在书中,他分析了货币的起源、性质及规律。

他认为,货币是为解决交换中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能直接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是用以交换自然财富的人为手段。

供铸造货币的材料不应使用合金。

货币应统一并加盖印记。

他认识到金币与银币之间有一确定的交换比率,这种比率也会有变化。

他还意识到货币具有自身的稳定价值,由此他提出了反对任意贬损货币的思想。

卡罗律斯·莫利诺斯(1500—1566)是法国法理学家。

他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论契约与高利贷》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他尖锐地批评了经院神学家禁止和谴责高利贷的观点,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

他详尽地列举了中世纪有较大影响的神学家,包括阿奎那、斯科特斯等人的观点,并一一加以评价、批判。

他认为,高利贷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这种必要性类似于使用货币的必要性,只不过不如使用货币那样迫切罢了。

他还论证了高利贷利息。

认为从广义角度来看,高利贷有两种:一是商业性的,始终要通过订约手续严格遵行;二是惩罚性或补偿性的,到期不还应加以惩罚,延期的利息应给以补偿。

第二章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

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

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应大力支持其发展。

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

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它们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平衡论,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公式中的“少买”。

并极力主张通过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以增加货币财富。

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平衡论,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多卖”。

认为要使一国财富迅速增加,不仅应多卖,而且要大量地买,只有买得多,才可能卖得更多。

为此,他们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并在大量购买基础上实现更大量的卖,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上应用贸易平衡方法,力争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外销的本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从而实现出超和顺差。

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励输出和限制输入,即使用各种奖励措施,增加国内产品的输出,同时以关税及其他方式尽量减少或禁止本国能够生产的消费品的输入,特别是奢侈品的输入。

2、简述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出现于14世纪30年代。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代表作为1581年出版的《近来我国各界同胞常有的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

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

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

作者还主张振兴农业,而办法是力图减少放牧的收益和提高农业的利益。

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1621年发表了《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答对这项贸易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一书,该书成为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

托马斯·孟在该书中较全面地反驳英国国内对东印度公司的反对意见,并阐述了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3、为什么说托马斯•孟的书是一步划时代的著作?托马斯·曼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托马斯·曼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

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

斯·曼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外贸出超,增加本国货币积累的目的,国家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

托马斯·曼在所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详尽阐述了重商主义关于保护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和意义。

强调保护关税的作用,主张对出口商品和从外国输入并再出口的商品,在关税上给予照顾,对要在本国消费的进口商品,课以重税。

4、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1)塞拉的国家积累金银学说安东尼奥·塞拉是17世纪意大利重商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

整部著作论述的是商品丰裕所依赖的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效率—其含义是,如果整个经济过程运行良好,则贸易差额会自行调整,不需要任何具体措施。

在这种图式里,货币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征兆性的,本身并不重要。

(2)霍尼克的国家富强论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1638—1712)是17世纪末奥地利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奥地利富强论》(1684)和《奥地利享有特权的历史渊源》(1708)。

像其他重商主义者一样,霍尼克是从国家立场上,通过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论述自己的经济对策的。

他说:“就总的国民经济来说,这时它应当考虑的是,怎样使这种物资充裕,使这种鼓励和享受可以持续存在,而无须仰赖别国,如果这样做不能处处行得通的话,也应尽可能地少依赖外国,竭力节省国家自己的资金。

”为此,他提出使奥地利富强的9条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