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研究大全剖析
宣德炉浅议分析
宣德炉浅议宣德炉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
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
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
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是宣德的候选人。
喜乐云烟——明清宣德炉大赏
喜乐云烟——明清宣德炉大赏清早期蚰龙耳炉【形制】蚰耳之炉,书房清供,自古多精品也。
炉口微收,圆阔润口,深腹饱满,线条流畅,简练圆润,腹中左右耳,呈圆三角形,耳头略丰,似龙首衔炉,下根阔尖,如龙尾下垂。
身足均衡,圈底矮平,既雅亦贵。
其形虽为蚰耳,然其形比一般蚰龙,亦当胜出。
【皮色】蟹壳青色,蜡茶腰颈,古韵风雅,茶色微墨,沉实润莹,底蕴颇盛,微抚泽润,宣炉之妙色也。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铸后修刻,刀法精准,笔画高峻,字体严谨古朴,圆润而入,犀劲而出。
款底平润有刻痕,有刀笔合一之妙,斯炉当为文房之佳器也。
【铜质】黄亮密实,微注银毫,持之坠手,叩之声妙,亮丽清正,回颤有韵,凡此铜者,必为其时好炉也。
清早期狮首耳炉【形制】狮耳炉,俗称狮头炉也。
其型仿自宋代哥窑瓷器之款式也。
其口平圆而外侈,其颈缓收,圆润至底。
身高壮硕,腹下垂,圈足高而外撇。
其两侧狮首威猛强悍,高额耸阔,口露齿,鬣毛卷曲,四围重厚,重镇用器也。
宣德皇帝制此炉,赐之与高层军职要员。
以其意蕴,狮为百兽之王,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
斯炉之势,妙在狮首,收藏其炉,当细查狮首之形,之工,取其威仪神骏者为善。
明时之狮首,多严伟奇骏者,盖征战之像也。
狮首耳炉者,宣德为兵部用器,孔武威猛,沉雄霸气,取其威猛之意也。
【皮色】斯炉蜡茶古色,为古宣炉之皮色。
其色沉静,虽不平滑,却自柔润。
虽不亮丽,却自庄重,抚之滑腻,视之丰腴。
此炉不宜多动,盘抚温养足矣。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字正底平,规矩大方,当为铸后修刻,打磨置款识也。
【铜质】铜质紧密,色近银黄,虽薄但坠手。
明晚期筒式炉【形制】为素炉中,清雅高俊者也。
其口平,其壁直,其足为三,流畅如波。
【皮色】其皮黝黑,包浆润泽,厚蕴晶至。
逢光自灿,如黑夜之微曦。
细察之,潦墨掩映紫金斑,妙丽之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馆阁体楷书,为铸后修磨之款。
其妙在修,刀笔精准,起承转合,圆熟老道。
【铜质】金亮赤黄,细密间多烁金星,壁薄且坠手,轻击,有玉磬之声,袅袅悠长。
物精器美的明代宣德炉
点” 的工 艺 , 是 将 赤金 碾成 泥后 用 炽火 逼 沁人 炉 身 , 使 铜 炉周 身 布 满雨 雪点 大 小 的金 片 。除渗 金 工 艺
外, 还 有 将 赤 金 流 于香 炉 口耳 之 间称 为 “ 覆祥 云 ” , 流 于腰 腹 之间称 为 “ 金带 围” , 流 于 底 足 之 间 则 称 为 “ 涌祥 云 ” 。金 和铜 材质 相得 益彰 , 雍 容 富 贵 之 气 内
次冶炼后 , 一 斤 铜 液最 终 只剩 四两 , 也 就 是 四 分之
足 人们 对设 计设 觉 的要求 。
( 责任 编辑 晓芳 )陕西 民间吉祥 图案在现代小礼服设计 中的应用研究[ D ] .
西安美术学院。 2 0 1 1 . [ 2 ] 傅 嫒馨.陕西吉祥 图形 区域性 比较研 究[ D ] . 西安建 筑科 技大 学。
[ 3 ] 薛勇. 传统 吉祥 图案在居住 空间设计 中的运用研 究[ D ] . 河北 科技 大学, 2 0 1 4 . [ 4 ] 宋扬. 陕西剪纸意象在服装面料设 计再造 中的创 新研 究[ D ] . 西安 工程大 学。 2 0 1 3 . [ 5 ]周星. 作为 民俗 艺术遗产 的中国传 统吉祥 图案 ] . 民族 艺术。
今 一 种 文 化元 素 , 将 其运 用在 设 计 当 中 , 能 够 有 效
的提 高视 觉 表述 的效 果 , 给人 们带 来更 加 强烈 的视 觉 冲击 , 因此 , 我 们应 当结 合现 代化 的审美 标 准 , 加
强 陕 西 民 间吉祥 图案在 视 觉表 述 中 的运用 , 从 而 满
要 求越 来 越 高 , 但 是 人们 内心 中对 于机 箱文 化 的情 感 和渴 望 , 却 没有得 到 充分 的关 注[ 8 ] 。因此 , 从寓 意
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
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烧炉,一个令众多玩炉者跃跃欲试的游戏,烧坏好多原本皮色不错的炉子。
就像滑板运动,不知摔断了多少年轻人的手臂。
早就想好好谈这个话题,一直没有空来好好组织语言,今天开个头,至少是给自己一点压力来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声明的是,我虽然烧炉不少,可能不下50个,但是,我是坚决反对把有原皮的炉子打掉重新养的。
可以肯定的说,回流的光皮炉子,或者吃过大苦,皮壳辛酸的炉子,重新烧养无异于给他第二次生命。
我想,这等于是一种治疗手段,好比皮肤再植,有皮就完全不需要了。
当年烧炉,炉子便宜还是一个重要原因,烧坏了大不了几千块,心理能够承受。
有些炉子反复烧,甚至放到煤气上烧,结果真变得和瓦一样,敲上去,糠,糠,糠晕死到现在,基本可以保证炉子9成以上的成功率如今,看到有些朋友把炉子烧得火光四射,或者用茶叶水反复涂抹,我仿佛又看到了原来的自己。
当年听天一老师的,真挖了个洞,烧上烧烤碳,然后把炉子扔去。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烧炉就是在一个比较安全的高温环境下对炉子表面的铜进行快速氧化。
其关键,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和时间。
温度高,时间长,容易造成合金成分中低熔点及低沸点金属的析出和蒸腾,只有在合适的氧化环境下,合金才会按照预想的与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其他神秘物质发生反应。
有时候,或者一炉碳点着扔到厕所,他也烧出好颜色,但这是偶然情况,未必可以重复实验,如果炉壁薄或者成分中锌的含量比较高,碳的燃烧值高,等等可能未必是这个效果。
所以,我觉得没有一定的经验,最好不要用大量的碳去烧炉。
我是痴迷于研究养炉烧炉的,虽然这有争议,但这也是古人玩炉的一种文化,想弄懂玩透,就要甩几跤惨的,不小心,还要摔断骨头。
早期烧坏的就不展示了。
在学习了近观堂、天一、敬炉等众多老师的烧炉方法后,反复实验,现在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烧炉技艺现在,就是研究怎样能够将没有皮的炉子养得和老皮壳一样,就好像刚刚剪过头发,却没有任何的剪刀的痕迹。
我想,让炉回复到他最美的状态,多好大火烧是急性子的事情,可能三五个月就可以完全改变炉子的外貌,但真要褪掉火气,还是要在后面跟进很长的温养时间,好比动手术,术后康复也很重要。
宣德炉五大特征八大鉴定要点
宣德炉五大特征八大鉴定要点宣德炉,作为明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
宣德炉的特征和鉴定标准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宣德炉的五大特征和八大鉴定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宣德炉。
一、宣德炉的五大特征1. 古朴典雅的造型:宣德炉的造型以古朴典雅为特点,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风格,简约而不失庄重。
通常呈圆形或六角形,炉腹鼓身丰满,炉颈与腹部的转折处线条柔和,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而舒展的美感。
2. 细腻瑰丽的装饰:宣德炉的装饰十分考究,采用了细腻瑰丽的刻花和绘画技法,常见的纹饰有云头纹、凤凰纹、龙纹等。
纹饰精美而不刻意张扬,给人一种高雅而不失华丽的感觉。
3. 珍贵的材质:宣德炉所使用的原料多为上等青花料,釉料以无玛错砂釉为主。
经过高温烧制,其质地坚实且瓷体通透,釉色匀净纯正。
炉内外的釉面都呈现出青白色,给人一种洁净而高雅的观感。
4. 精湛的技艺: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制作者需要在炉体各个部位进行器物雕刻、纹饰装饰、釉料施浆等工艺。
因此,宣德炉的制作要求极高,需要工匠们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5. 独特的宣德炉款识:宣德炉的底款上通常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字迹清晰而有力。
此外,底款上还常见有“大明宣德年制”中的“大明”两字同“小明”并列的情况,这是因为当时铸造炉具时,铸造师傅会单独刻上“大明”二字,以示对明朝统治的敬意。
二、宣德炉的八大鉴定要点1. 观察造型:宣德炉的造型要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整体比例匀称。
要注意观察炉身与炉颈的衔接处,是否圆润光滑。
2. 仔细察看纹饰:宣德炉上的纹饰应细腻而清晰,刻工匀称,没有模糊或划痕的痕迹。
纹饰的线条要流畅,错落有致,不显呆板。
3. 理解釉色:宣德炉的釉色一般为青白色,要均匀一致且无杂质或气泡,釉面光滑而细腻。
注意观察釉面是否具有光泽感。
4. 视察底款:底款应清晰可辨,字迹要深刻稳健,无模糊或装饰过多的情况。
明朝小炉子(宣德炉)蕴含大智慧,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不断攀升
明朝小炉子(宣德炉)蕴含大智慧,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不断攀升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一般我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从前就呈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元末明初跟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替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炉制作的巅峰期间。
据前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一万八千余件,现居然失落得简直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保藏了四座。
其实,其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出名寺院,散布得十分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很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光失散了,甚至于毁掉,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宝贵。
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数不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
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玩,是中国古代工匠才智和艺术的结晶。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特征:1 是质料多,除铜以外,还有金、银等宝贵资料加入,所以炉质格外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二是炼次繁,通常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而炉质会愈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一样凡器的感受。
2 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度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稀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稀有。
3 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最好。
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
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4 宣德炉的底款“大明宣德”四字篆体和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炉”为皇家御用款识。
宣德炉赏析
•收藏鉴赏• Appreciation of Collections谢映明在界,宣德炉可谓是大名鼎鼎。
O,它能传承至今,并不軽德炉本身的神奇,而是般物质宣德炉之外的宣德炉精神。
据考,巫 是故宫博物院的还是民间存藏的宣德炉,无一能 确定为宣德本朝的真品,其大多为明末和清代仿制。
但历代所仿宣德炉尤其清早、中期即康雍乾 三朝亦不殊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此映见华夏艺人素有追求崇传承优秀文 化的叵心。
本期推介四件宣德炉,与®#共赏。
一、岫龙耳宣德炉口径:12厘米高度:6厘米重量:700g岫龙耳宣德炉为清中所仿,亮点是器身超扁矮(所有圆型宣德炉皆为扁矮风格,只 是扁矮程度不尽相同而已),炉体重心明显 向下,格调低调沉稳,在岫龙耳炉“氏族” 中不多见。
炉体光素无纹,线条优美流畅;胎体厚薄适中,托掌心有压手感,可见铸炉 材料炼制精细。
平口微撇,颈部徐收,炉腹 圆润得体;圈足外撇厚拙,唇口边线明快犀利,手抚之如抹刀口剑尖;底铸“大明宣德 年制”楷书款,中规中矩,气定神闲,典型 的清中书风。
炉肩颈对称位置设岫龙耳,简练利落;所谓蚊龙,乃岫蜒虫的神话也。
《宣德鼎彝谱》赞虫由龙耳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
又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冒襄《宣 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云:“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
窄边岫耳藏经 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据说岫龙耳炉是宣 德皇帝至爱,常年置放书房。
朝野文人雅士 纷纷效之,美言蚊龙耳炉具潜龙之象,含韬晦之志,以拥有为大幸、大雅。
二、鬲式宣德炉现代审美认为,人体突腹(俗称啤酒肚)视之不雅不美,而鬲式宣德炉的美点恰 恰在此,其丰圆可爱的腹体神似“容天下可 容之事”的如来佛肚,也只有深谙释迦文化 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仅从艺术角度来诠释,圆腹的圆弧线, 比之圆筒形、方形等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即更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故友宣炉最妙在 色,最神在线条之说。
鬲式宣德炉源自宋瓷鬲式炉,而宋鬲则 源于西周青铜鬲,西周青铜鬲的始祖是新石器晚期流行于甘肃、河南一带的陶鬲。
宣德炉款识大全
宣德炉款识大全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种炉具,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宣德炉款识作为炉具的重要标识,对于鉴定和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宣德炉款识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宣德炉。
一、宣德炉款识的基本构成。
宣德炉款识通常包括“宣德年制”、“宣德大明”等字样,有的还会标注制作的地点和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
这些款识是宣德炉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二、宣德炉款识的特点。
宣德炉款识的字体一般为楷书,笔画端正,线条流畅,字迹清晰。
宣德炉款识的特点还包括用料精良、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等方面,这些都是鉴定宣德炉真伪的重要参考。
三、宣德炉款识的鉴定方法。
1.观察字迹,真品宣德炉款识的字迹一般端正清晰,毫无瑕疵,而假冒品的字迹往往笔画潦草,或者字迹模糊不清。
2.辨别材质,宣德炉款识通常会刻在炉具的底部或者侧面,真品的材质一般为铜或者铜质合金,而假冒品的材质可能是其他金属或者塑料等。
3.比对款识,通过比对宣德炉款识的内容和样式,可以与已知真品进行对比,从而鉴别真伪。
四、宣德炉款识的收藏价值。
宣德炉作为明代的炉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而宣德炉款识作为炉具的重要标识,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宣德炉款识的保养方法。
1.定期清洁,宣德炉款识所在的部位需要定期清洁,可以使用软布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以免损坏字迹。
2.避免碰撞,在搬运和展示时要特别小心,避免碰撞造成款识的损坏。
3.防潮防晒,宣德炉款识所在的部位要远离潮湿和阳光直射,避免造成氧化和褪色。
六、结语。
宣德炉款识是宣德炉的重要标志,对于鉴定和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宣德炉款识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鉴别真伪,增加收藏的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赏析
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赏析文献记载古人薰香习俗最早见于商代,考古材料最早见于战国。
到了汉代,汉武帝西征,西域各国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往来也逐渐增多,国外名贵的香料随之涌人。
当时用铜制作的薰炉十分流行,又因为薰炉冒出来的烟,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所以薰炉的炉盖常常被制作成仙山“博山”的形状,称为“博山炉”。
香料的增多导致薰炉的大量制作,不过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而铜器衰弱,薰炉大多用瓷器或其他材料制成,且制作粗糙,工艺水平不高。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初,宣宗因收到当时泰国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乃思郊坛、太庙及内廷所在陈列的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乖远古制,即下达谕旨,勒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研拟利用贡铜铸制鼎彝之事,“风磨铜”即为“宣炉”的主要原料。
“宣德炉”之所以能成为后来人们热衷于收藏和玩赏的精品及民间竞相仿制的对象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皮色。
冒襄《宣德歌注》云:“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
”《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
其次是器型,“宣炉”的形制,是宣宗谕示礼部及太常寺(宗庙)礼监诸官,仿造北宋时《宣和博古图录》与《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以及内库所藏宋代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瓷器款式之典雅者,写进呈拣选,以便照依原样,勒限铸成。
宣宗原称之为“鼎”,因“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从《宣德彝器图谱》中看到的83种鼎彝图形,鼎有18种,名符其实的“炉”有38种,而其他的如兽形、鹤形、鬲、簋、篮等器型也都称“炉”,它们全属祭器,而后人看到的炉为多,就渐渐称为“宣炉”或“宣德炉”了。
宣炉造型虽参照了古代铜器和瓷器,但又创造出极其独特的风格,形式丰富多样,即细节上充分注意,对宣炉的口、耳、边、足等局部均精心为之,仅炉耳就有狮首、羊首、螭龙、冲天、朝板、竹节、双鱼等五十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宣德炉的皮色分析【转贴】
宣德炉的皮色分析【转贴】宣德炉表面氧化层颜色的分析作者:卢圣ffice:smarttags" />2006-08-02宣德炉由于其表面氧化层颜色的独特,广受各类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各类赞词不绝。
不论真物或仿品,从它的颜色分类来看,历代文人雅士,专家都给予了很全面的规类。
【宣炉博论】上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秋葵色、栗壳色」,所为仙桃色、秋葵色,即桃红色和金黄色。
[帝京景物略]上说「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这些述说都很正确。
铜和铜合金的器皿表面在未氧化或氧化后,还未锈蚀前都会产生类似以上的色彩,然在刚开始产生锈蚀后,也会产生以下七种锈色,即朱砂斑,朱红斑,葡萄斑,石青斑,石绿斑,淡蓝斑,黑漆古斑。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宣德炉是以铜或铜合金金属铸制,按目前分析,常见的不外乎以下几种,即主要金属元素构成的合金:①纯铜(相对比较纯)和金、银组成的合金,②铜和锌组成的合金,③铜和锌、铅组成的合金,④铜和锡组成的合金,⑤铜和镍组成的合金,⑥铜和镍、锌组成的合金等。
在自然界,元素单质有它的颜色,元素的不同化合物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是它们的化学性质所决定的。
铜是少数有颜色的金属之一,称之为有色金属,铜极易与其它金属元素形成合金,不同的合金,不同的元素含量又会产生不同的色泽,各种元素在铜中含量由少变多的时候,其合金颜色沿红→黄→青→白方向变化。
纯铜在约700亳微米波长有较高的反射率而呈现橙红色,铜中有微量的其它金属元素对铜色改变不大;铜和锌组成的合金与铜和锌、铅组成的合金称之为黄铜,随着锌和铅含量的增加,铜颜色由红变为金黄(图1),含铅后的颜色将变的更亮白(图2);铜和锡与铜和锡、铝组成的合金称为青铜,合金颜色为黄带绿色(图3);铜和镍组成的合金称为白铜,含镍超30%以上是优秀的耐蚀白铜,应用相当广泛;铜和镍、锌组成的合金称为锌白铜,有美丽的银白色(图4)。
各种金属的化合物也具有不同的颜色,不管是氧化物、亚氧化物、硫化物、亚硫化物、盐类还是金属离子,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关于宣德炉几个疑点的理解
关于宣德炉几个疑点的理解现在谈谈对宣德炉的一些理解。
宣德炉之真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现在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目前据说在台湾故宫有四个宣德炉,北京故宫两个。
就是这六个宣德炉都有专家质疑是否真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品。
依《宣德鼎彝譜》所載,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敕諭工部用暹邏所貢風磨銅冶鑄鼎彝祭器。
所製款式悉依博古圖錄、考古諸書所載,及內庫所藏宋瓷款式典雅者,共有一百十七種形制,陸續三次冶鑄,約有二萬餘件成品,以供郊壇、太廟、內廷祭祀之用,並分賜王府、功臣,或藏貯府庫。
照理来说既然原先有二万余件,又分赐各处,现在必有存品,但是恰恰相反真正的宣德炉就目前来说没有一件来历清楚的传世品。
宣德炉是一代名品,遭受过的浩劫也是空前的。
1、崇明钱祯铸之劫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2、清咸丰铸钱之劫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3、日寇盗毁之劫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疯狂掠抢我国珍贵文物,更有甚者由于战争扩大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
北京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
4、49年后三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
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
这是49年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宣德炉金属成分分析!告诉你如何鉴别明代炉文物!瓷器鉴定真知堂
宣德炉金属成分分析!告诉你如何鉴别明代炉文物!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但凡玩宣德炉的藏家都知道,藏界目前没有能确定为明宣德本朝的宣德炉。
故宫收藏的宣德炉文物数量不少,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宣德炉图片出来,虽然没有能确定哪件就是宣德本朝所制的炉子,但对于宣德炉的鉴定与研究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今天为大家点评的是一件定为明代的宣德炉。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这件宣德炉为内坛郊社双龙款。
来源:清宫旧藏(留平59082 是为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检测结果:不含金,含锌均值23.9%故宫定为明代。
并认为本件器物龙纹雄劲有力,龙发从两角间前耸,张口,龙眉向上,细脖,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龙形象。
其中一龙的龙尾似蛇尾,更加符合宣德时期龙的特征。
但另一龙的龙尾及龙爪特征有异,不是典型式样,值得进一步研究。
清宫旧藏康熙款宣炉含锌量6.3%笔者认为,此器就算是明代,依然更有可能是明代晚期嘉靖万历时期的作品,甚至更晚。
作为清代仿品的可能性存在而且极大!请看笔者的证据和理由。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此炉含锌量高达23.9%,含锌比例在故宫检测的清宫旧藏10件铜炉之中高居榜首。
3.3%一件,12%两件,2%一件以上定为明代。
康熙款6.3%,乾隆款16.9%两件,雍正款10.6%,8.2%,嘉庆收入纸条款17.6%,文物局调拨器32.1%,崇祯私家款3.5%,道光款28.3%(1959收购)。
清宫旧藏雍正宣炉含锌10.6%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检测的13件铜炉之中,10件属于清宫旧藏,3件为建国后调拨或收购的宣德炉。
应该来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那么,定为明代的宣德炉一共六件,三件锌含量都在2-3.3%之间,两件含12%的锌,只有这件内坛郊社款含锌量高达23.9%。
而检测的明确纪年清代宣德炉,则从康熙时期的6.3%到雍正时期的8.2-10.6%再到乾隆时期的16.9%,再到道光时期的28.3%,明显表露出清代宣德炉里含锌比例的逐年增加。
王向辰剖析宣德炉
王向辰.解剖宣德炉2010年10月16日 14:23《剖解宣德炉》1宣德铸炉的起因一由于国家安定各教盛大宣德皇即位后,邻邦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物质丰富,与其他各国不仅有政治上、文化上的交流、经济上也贸易频繁,因国家安定、各教盛大、经济繁荣,为宏扬宗教事业,决心铸一批鼎彝来祭神供佛,以礼制治国安民。
在《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记载【「宣德三年三月初一」】下令铸炉。
铸一批鼎彝用来供给郊坛、太庙、皇宫内苑及赏赐臣民、使节等使用,要求用[暹罗国](今泰国)上贡的这批[色同阳迈]的[风磨铜],铜液求熔炼8至12炼后方可使用,贵重金属的使用也作了详细的调整。
同时还要求参照《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书籍,再加上皇宫内库所典藏的各式由柴、汝、官、哥、钧、定各名窑制作精美的炉形及器物的实物样式,且绘制出炉谱及所需哪些材料一并上报,经审阅调整后开铸样炉,样炉合格后正式开铸。
二传说在宣德年间宫内佛殿失火(也有说内宫、内库失火的) 由于失火造成宫中大量的铜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象牙、丝绸、漆器、珍珠、玛瑙、字画、书籍、木器、文房及娱乐用具(如:朱砂、古墨、石砚、云南的云子 [围棋])等,被大火烧尽的烧尽,熔化的熔化。
这些财宝意外地与大量的铜液熔为一体,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将它们中的金银分离已无意义,因为贵重的不止是金银,所以便将它们一起熔炼铸炉来祭天、地、神、仙,以求平安。
铸成后的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意中的产物---宣德炉的颜色,愈发地美丽与众不同,炉面如瓷似玉,色彩如诗似画,体重赛金,宣德皇如获至宝。
而这一铸炉技术其效果,已超过了永乐年间一直沿用的烧斑技术,受此启发,在《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记载【「宣德三年三月初一」】宣德皇降旨命令工膊淮而我的看法则不同如下:历史在记载的过程中,有的需要记录、有的则不见得记录、有的即使记录了也会有不慎焚毁及遗失的可能,也会有人为有意销毁的可能。
中国境内大明宣德炉如何鉴定分析
中国境内大明宣德炉如何鉴定分析宣德炉少收藏者认为宣德炉中含金。
有些人认为有些铜炉表面的"雪花金"斑点就是铜质中含金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宣德炉若比重超过铜,就一定有金的成分。
"雪花金"是一种色斑,不是铜质中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
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
但凡玩宣德炉的藏家都知道,藏界目前没有能确定为明宣德本朝的宣德炉。
故宫收藏的宣德炉文物数量不少,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宣德炉图片出来,虽然没有能确定哪件就是宣德本朝所制的炉子,但对于宣德炉的鉴定与研究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宣德炉不仅仅指宣德三年所铸的炉,同时也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制作精良的铜炉。
有成交记录显示,款识“宣德五年吴邦佐造”楷书款的铜象耳宣德炉成交价极高,真品以及制作精良的宣德炉的收藏热度还是很高的。
好的宣德铜炉存世量非常稀少。
一来中国的铜炉经过战争年代被熔来做子弹、破四旧那么多劫难,存世量本来就少;二来买宣德铜炉的人文化层次普遍都比较高,欣赏得了这种美的人,需要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而能够达到他们这种审美需求的宣德铜炉数量少之又少,所以他们买下之后很少再出手,市场上买一件少一件。
再加上很多藏家现在对铜炉的品位已经越来越高了,对铜炉的品鉴已经接近古代文人了,所以造成了宣德炉价值年年提升。
2010年迎来了北京匡时五周年秋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即为宣炉界及各界藏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拍卖现场爆棚,竞争非常火爆,全场成交率100%,成交总金额达9844.8万元。
其中有三座铜炉竟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顺治款冲天耳三足炉以1176万元成交,“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马槽炉以1456万元成交,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1512万元成交,夺得本场头筹,刷新了当时铜炉的成交纪录。
宣德炉底款工艺探究(王向辰)
宣德炉底款工艺探究(王向辰)一、印款“真宣”中几乎大部分全部采用“印款”,即“铸制印款”与“热冲印款”。
而且款多数为长方形楷书阴印阳文,不同款式而同等级别的炉,其款均大小一致。
“铸制印款”在10倍放大镜下观看印款,其字笔画的边缘除了有“字刀”留下的痕迹外几乎无刀痕。
(注:“字刀”为整理字和镌刻款的工具)1、“热冲印”款特点。
“热冲印”款四框的立面与字都均有向下的斜坡,只是字微低于“镌款”的字,也很象“铸制印款”,有章、印的效果。
既没有修补痕迹,也没有铸模痕迹,只有热冲印的痕迹。
2、“铸印”款特点。
“铸印”是铸制形成,明显没有“热冲印”的痕迹及镌刻痕迹,只有铸模痕迹。
另外在官方仿宣中,印款也是主流,但多为硬篆与本年年号。
官方不仅没有必要,也不敢照抄及“仿真宣”的印款。
制炉水平高的民间高手及名家可能也有印款,可能有与“宣德”字样相似的印款,只是款的大小、款字的风格与“真宣”的印款有区别,但几乎不明显。
民间的仿宣中(除高手及名家)没有“印款”。
3、印款的落制方法及落制过程大致有两种:一是“铸制印款”形成的方法。
“铸制印款”是印款的其中一种,落制方法为铸制,多用于制炉的早期。
虽然炉与款是一同铸成,但与“普通铸款”形成的方法不同。
“铸制印款”形成的方法步骤为:用印章(正字阳文)翻出“泥印片”(反字阴文),“泥印片”烧成“陶泥片”后放置在“型腔”落款位置的凹槽里,并固定好。
其陶泥片的厚度大于凹槽的深度(凹槽是由模具上固定款位置的凸体而形成)。
陶泥片其大小与章印相同,仅长短有别。
另外,陶泥片需研磨,否则印地是不会平整的。
这种印款的落制方法虽然复杂,但非常可靠,也很难被仿制。
同一级别而不同款式的炉,款不仅能够达到标准一致,而且字体清晰、平整,依旧有印、章的效果,所以官方是非常信赖的。
《炉谱》里,有的把“印款”解释成“刻款”,这是毫无道理的。
“印”字丝毫没有镌刻的意思,更谈不上有“薄薄地刻上”等意思。
但把《炉谱》中“底有长方匾印”这样的话语解释成“刻款”可能是正确的,其“长方匾印”是否有“长方扁印”之意,也就是长方形,但是否一定为刻款需待议,而其他的解释就有些离谱了。
“精妙绝伦“大明宣德炉鉴定赏析
“精妙绝伦“大明宣德炉鉴定赏析明清以降中国历史上经历诸多大劫难,损失惨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炉已成凤毛麟角。
也造成了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明朝中期许多商贾、收藏家开始以重金求购宣德炉。
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炉的价格已被哄抬的很高。
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
这尊冲耳乳足炉器型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包浆厚重自然,采用古老的失蜡法铸造。
明代皇帝明宣宗嗜香如命,对香炉的执着程度完全不亚于执艺几十年的工艺大师,宣德年间他下令设计制造的一批香炉举世闻名。
这批香炉用料极度奢华,大概花费上万斤黄铜,若干金、银等贵金属。
并参照历代经典瓷器款式,参考无数史籍,经过大批工匠的艰苦努力,于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问世,史称宣德炉。
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研究明白,尤其是大明宣德炉的制造。
工艺上非常繁复,后来有很多人仿造宣德炉,怎么仿造也不像。
他光知道原料,不知道详细具体的工艺,其他东西怎么处理,每道工艺上又加了哪些。
比如说12炼,每次往里加什么,它肯定是次序上有区别的。
包括咱们现在人仿制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知道它的做法,知道它的原料,但是就是不知道它的程序。
宣德炉是明宣德时期的铸造工艺经典杰作、是后世铜香炉的统称,它独特的造型、精湛的铸工、考究的用料成为后人追逐和研究的对象,它的存世量最为世人所关注。
“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明宣德炉孤品横空出世
大明宣德炉孤品横空出世大明宣德炉孤品横空出世,揭开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对它悬而未解的神秘面纱,而今现身于春拍的现场,可谓是当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此炉何为精中之极,极中之孤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1,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寸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少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罕见。
2,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最佳。
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
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3,宣德炉的底款“大明宣德”四字篆体和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炉”为皇家御用款识。
流传至今标准的鉴别方法如下:大字撇硬直到腰,明字日月横同高,德字心上没有横,宣字日圆年肥腰,制衣横不越刀。
此炉底款如上所示,无一差迟,实属难得。
孤品惊现,增值无限。
据说,明代宣德皇帝嗜好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汝窑、哥窑、钧窑、定窑等所产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铸造香炉。
为保证香炉质量,宣德皇帝要求铜的精炼次数不能少于十二次,铸造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精心冶炼,在宣德三年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无出品,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少数被赏赐给皇亲国戚近臣和一些庙宇。
对于这些宣德炉,普通人只知其名而未见其形。
据载,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
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像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叫仿宋烧斑色;比朱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以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
明朝万历年间大收藏家、画家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明代宣德炉及其艺术文化闲谈
明代宣德炉及其艺术文化闲谈炉,是大家所熟悉的,现在有火炉,煤炉、锅炉等等。
是取暖、生活、冶炼重要设备。
而在古代时,炉是指焚香烧炭的器物,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
宋代陆游写过一首《香炉诗:“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香炉,崔巍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
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连。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般。
朱火然其中,青烟扬其间。
顺入君怀里,四座莫不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古人还有许多咏炉的作品,更多的是与炉相关的成语。
如“炉火纯青”“官法如炉”“冬扇夏炉”“红炉点雪”“踞炉炭上”等等。
而在收藏与鉴赏中的炉是一番新气象。
□炉的历史炉的历史起源比较早,商周时就有青铜器炉,到了春秋,炉的使用就更多了,最有名的是出土于河南新郑的王子婴炉。
1923年8月,在这一年,新郑县遇到大旱,南街李家楼有个叫李锐的人,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开始打井,发现了一些青铜器。
后来,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来到现场进行考古发掘。
通过发掘,发现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没有受到盗掘的春秋大墓,墓深有十多米,出土了大量的、大型的青铜器,乐器百余件,是二十世纪初我国尚未进入科学性考古之前发现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青铜器群。
后来这批器物运到开封文庙内进行保存,河南博物馆成立后又将此批器物送入博物馆进行收藏,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镇馆器物。
在这批青铜器中有一件王子婴次炉。
器物的造型简单大方,状似圆角长方形平底大盘,口沿外撇,腹部较浅,腹侧两宽边有小钮衔环,两窄边环上有3节提链,器底有泡形足一周23个,可能为铸空圈足的残迹。
没有繁缛华丽的纹饰,仅在腹部外侧饰细线方格纹及乳钉纹,腹部内侧则光素无纹饰。
器有7字铭文,见于器壁内侧,释为“王子婴次之燎炉”。
这件王子婴次炉也成为炉中十分重要的器物。
在汉代的墓葬中,常常出出一些陶制的博山炉,这个时期的炉已经成为一种给空气进行添加香气的工具。
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香炉。
也是在汉代的以后,我们大家常见鼎有了新的用途,成为宗庙前,或者是在神庙前的焚香的用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德炉探究大全宣德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个谜。
似乎越搞不清楚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争论,越争论也就越是个谜。
困扰大家的既不是宣德炉怎么鉴定,也不是有多少样式和款识,而是到底有没有宣德炉。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史料和实物的脉络,探寻一下宣德炉的踪影。
真伪书之争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
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
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
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尊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
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
宣宗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谕旨,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
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共铸有3000多座。
史称为宣德炉。
就是这样两本内容的书,后来被一部分人疑为明末文人臆造的伪书,宣德炉则成为他们认定的弥天世纪太谎。
那么吕震何许人也?《明史》有关章节记载得很清楚。
吕震,字克声,临潼人。
明朝大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不错,确实是礼部尚书。
再查:吕震洪武十九年以乡举人太学。
时命太学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贡赋。
震承檄之两浙,还奏称旨,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
人为户部主事,迁北平按察司佥事。
燕兵起,震降于成祖,命侍世子居守。
永乐初,迁真定知府,人为大理寺少卿。
永乐三年迁刑部尚书。
六年改礼部。
皇太子监国,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
帝闻之怒,下震及蹇义于锦衣卫狱。
已,复职。
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宣德元年四月卒。
“宣德元年四月卒”,那么宣德三年吕震奉旨铸炉又著书的记载就很荒唐了,起码说明当时即便有其事,也和吕震搭不上关系。
但仅凭此一点,将《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疑为伪书,进而将宣德炉也全盘否掉,似乎也有些武断。
关于铸造用料一、风磨铜与精铜在《宣炉彝器图谱》的记录中,其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是“风磨铜”。
另外“洋铜”“精铜”两种材质的铜在炉谱(二十卷谱)中写得也十分清楚。
每一座炉谱旁都标有“用八炼精铜”“用十炼精铜”“用十二炼精铜”铸成,或“用六炼洋铜”“用八炼洋铜”“用十炼洋铜”“用十二炼洋铜”铸成等字样。
这样看好像就出现了三种材质的铜。
根据中国冶铜行业发展阶段来看,当时只有青铜和红铜(纯铜)两种。
考古发现证实,明代嘉靖年间才开始大批冶炼黄铜(制造铜钱)。
黄铜之所以在中原地区出现较晚,是因为形成黄铜台金需要锌,而锌是很难单独提炼的。
此前中国历史上在平原地区也偶尔出现过黄铜制品,但那是得益于铜锌共生矿,而非有意识地对锌的单独提炼。
“风磨铜”其实就是一种黄铜,是一种黄澄澄的铜锌合金。
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宣德皇帝龙心大悦。
但是“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
关于铸造宣德炉时在铜料里添加金银,不只是《宣德鼎彝谱》里有记载。
青海瞿昙寺有一对宣德皇帝赏赐的铜钹(现藏青海省博物馆),高10厘米,直径43.2厘米。
黄铜合金,体量较大,形制规整。
两只顶部均刻有双龙戏珠纹及“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锻造”铭文。
铸造工艺精湛,音响效果极佳。
从使用功用上看,铜钹用料属于响铜系列,而晌铜的历史始自青铜时代。
以这对铜钹来看,至少在宣德五年,响铜材质已转变为黄铜合金,并与《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宣德三年所铸铜炉用料加入金、银等相吻合。
二、洋铜至于“洋铜”,多半指的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红铜(出山铜)。
根据《宣炉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所述,供炉及大型炉用“洋铜”铸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炉则用“精铜”铸的多。
同样还是以宣德皇帝馈赠给瞿坛寺的一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为例,高79.2厘米,口径28.6厘米,腹径46.1厘米。
红铜鎏金,器形硕大,造型规正,鎏金厚实且成色高,束颈,重腹,圈足,颈部双耳云形,联套活环。
直口处阳铸“大明宣德年施”款。
据《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记载:“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内,钦建隆国殿,赐予宝器极多。
……瓶、炉、香案,皆宣德佳制也。
”此为其中一件。
制作工艺精良,汉铭文书体,显示出皇家铸造的雍容华贵之态,为研究明宣德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充满了浓郁的青铜器元素,如口部造型来源于战国早期的扁壶,双耳套环、内收的高圈足及肩部凸起的火纹又与西周早期的几无二致。
虽然该器成型略早于宣德炉的铸造时间,但其所用材质和铸器风格,与一年后用“洋铜”铸造的宣德炉可谓一脉相承。
“大慈法王”缂丝唐卡画面中的宣德炉“大慈法王”缂丝唐卡是西藏拉萨罗布林卡收藏的一幅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原来一直供奉于色拉寺,是色拉寺的镇寺之宝。
“大慈法王”即释迦也失(1355~1435年),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作为宗喀巴的代表赴内地讲经传法,是黄教在内地的第一个传播者,被永乐皇帝授予“妙绝圆通慧慈普英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的封号。
宣德九年(1434年)又被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昭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据西藏有关专家考证和《佛寺游》记载,“此幅唐卡应该是于宣德九年皇帝赏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时赐予他的”(张春燕:《大慈悲法王像缂丝唐卡》,《中国西藏》2010年第3期)。
同批御赐的还有佛经、佛像,法器、金银等。
受赏物品中未记载有宣德炉,也许当时并没有“宣德炉”这一称谓,只是归入法器一类同赏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唐卡画面的一侧,也就是“大慈法王”像右侧的几案上,摆着一些物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只体型较大的香炉。
圆鼎式造型。
平口外侈,收颈,鼓腹圜收,三乳足较高,足根部有如意头装饰。
颈下部有一周弦纹。
朝冠耳较大,起自颈部。
盖钮为一硕大的狮子造型,神秘生动,引人注目。
盖外沿饰一周莲瓣纹。
器形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
从该唐卡的来源和受赏时间分析,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当时宣德炉的真实写照了。
名称之辩有关宣德炉的争论可谓贯穿古今,似乎一直存在。
比如有人认为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极为罕见,即便在当时也十分珍贵。
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后期仿造的,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有停止过。
甚至还有人认为从未有过什么宣德年间所造的香炉,所谓“宣德炉”只能称为具有“宣德”款识的铜炉,或者泛指和“宣德”款炉形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其实“宣德炉”是一种泛称比较合适,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
这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蓝”,并不是专指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而是对一种特有工艺器物的泛称。
据记载,宣德三年铸铜炉,合计数千余件。
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
分布得非常广泛,以至现在宣德炉随处可见,而真正流传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
从清宫旧藏器看,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锕炉都是明中叶以后铸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艺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虽然尚不能确认哪件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宣”,但是宫廷旧藏器中宣德炉作为一类器物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
所以到底有没有宣德炉的争论可以就此而止了。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炉来盖称这一类旧藏器是不准确的。
原因在于还有很多的鼎、簋、鬲、尊、壶等各式,这些器物明显借鉴或模仿了青铜器的造型。
根据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的记载来看,本来也是参照《博古图》等书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等样式铸器的。
当然,若据此以“鼎彝”或“彝器”统称也不太适合,因为还有更多的炉式造型,是为同理。
另外还有更多的非宣德款的此类铜器存在,如“大清雍正年制”款铜炉,一律称之为“宣德炉”也已经有专家提出了异议。
那么有没有一种科学的名称来概括这些铜器的定名呢?这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物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古籍和档案,我们发现有一种称谓,无论对于明造还是清造的宣德款铜器来说,都是非常适宜。
非常科学的,这就是“宣铜”。
“宣铜”一词最初见于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和文震亨《长物志》,清代《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也有出现。
指铸器时以明代宣德炉的用料和冶炼方法为本,也即黄铜工艺的代称。
“宣铜”器用料丰富,质地细腻,色泽莹润,造型精致,不仅代表着宣德时期铸器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我国铜器铸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清官旧藏器来看,明代的“宣铜”器宫中也有留存,非常难得。
但清代铸造的占多数,其中康雍乾三代的官款是当然的清造“宣铜”标准器。
当然,目前把宣炉一律称之为“宣铜”器,大家接受起来暂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妨仍约定俗成叫做“宣德炉”好了。
样式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之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
清宫旧藏宣德炉式样也很繁杂,虽经尽力归纳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
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名称的订定,首先考虑以器形来划分,同时参照原有名称,如青铜器造型中的鼎式、簋式等。
其次从《宣德鼎彝谱》等古籍所录名称,如冲耳乳足炉、桥耳乳足炉等。
其他数量比例较小或无法归类的各式,则一律列为杂式,如钵盂式,盘式等。
具体见下列:一、炉类炉类多仿瓷器造型,其下可分为11大式、21小式。
1、冲耳炉:冲耳乳足炉(图二)、冲耳三棱足炉。
2、朝冠耳炉:朝冠耳乳足炉、朝冠耳兽蹄足炉(图三)。
3、桥耳炉;桥耳乳足炉、桥耳低脚炉(图四)、桥耳锥足炉。
4、蚰龙耳炉:蚰龙耳乳足炉、蚰龙耳圈足炉(图五)。
5、戟耳炉:戟耳圈足炉(图六)、戟耳乳足炉、戟耳委角长方炉。
6、鱼耳炉:鱼耳圈足炉。
7、象耳炉:象耳圈足炉、象耳象足炉。
8、狮耳炉:狮耳圈足炉(图七)。
9、无耳炉:无耳乳足炉、无耳蹄足炉、无耳柱足炉。
10、兽耳衔环炉:兽耳衔环低脚炉、兽耳衔环平底炉。
11、盖炉:盖炉可以是很多种器形,方炉、圆炉、椭圆炉。
鼎式炉、海棠式炉等等都有出现,完全视当时铸造时的设计而定,随机性很大。
因其配套完整,故单列一类。
有些炉原本配有盖,后来散失了,这种情况虽有不少,但不在此列。
二、彝器类彝器类多仿青铜器造型,其下可分为8大式15小式。
1、鼎式:三象鼎式、狮耳鼎式、绳耳四足鼎式、冲耳鼎式(图九)。
2、鬲鼎式:绳耳鬲鼎式、鬲鼎蹄足式。
3、鬲式炉:无耳袋足鬲式。
4、簋式:狮耳圈足簋式,蛐龙耳圈足簋式。
5、尊式炉:嵌银丝蕉叶兽面纹尊(图十)、石榴式尊、螭耳兽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