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学案1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新-2018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精品
3.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应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 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 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 率,降低能源需求; (2)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 采取措施保护煤炭的安全生产; (4)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 源丰富的优势; (5)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 油气供应。
核心点三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破坏程度不断加大, 防灾、减灾的任务越来越重。复习时,一方面要掌握各种自 然灾害的成因,另一方面要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 原因。 (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 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 发生灾害,受到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大。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 入相对不足。
【预测演练】
3.(2010·长沙一中模拟)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检测显示,截至
高频考点突破
核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机制及其影响 1.大气的受热机制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可以总结出温原因可用表格表示如下:
后果
表现
原因
海平面 改变海岸线;沿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
上升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命题角度1
-4-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C.Βιβλιοθήκη 地D.寒漠命题角度1
-10-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北冰洋有部分区域冰雪消融,北极熊站 在浮冰上,应为北极地区的暖季,即北半球的夏季。第2题,全球气候 变暖的大环境下冰山会消融,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 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命题角度2
-26-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促进和制约甲乡镇发展的区位分别是( ) A.地形和交通 B.交通和地形 C.气候和地形 D.河流和气候 4.下列关于甲乡镇首条对外公路选线的选择,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角度2
-27-
命题角度1
-9-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下图是某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抓拍到的一只北极熊生活照片。科学
家预计,到2050年,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30%。据此完成第1~2题。
1.照片拍摄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北极熊数量将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被淹死 B.气温寒冷,被冻死 C.食物缺乏,被饿死 D.市场需求,被杀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4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18-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近百年来,丹麦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气温升高,降水变少 B.气温降低,降水变多
C.气温升高,降水变多 D.气温降低,降水变少
(2)对照图乙,丹麦气温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3)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人类应该( )
-7-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
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升高
关闭
第((12))题乞,力乞力马马扎扎罗罗山山( 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 球气A.候所变在暖区,气域温河升流高主,蒸要发为量山增地加冰,山川地融针水叶补林给带分布海拔升高。第(2)题, 二氧B.化该碳山属地于是温在室地气垒体构,排造放的量基增础多上,会形导成致的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乞力马
思维导图
-4-
一
二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 间
特点
地质 时期
距今 1 万年前
冷暖干湿 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 不一; 温暖期 较长,寒冷期偏短
历史时期 距今 1 万 年以来
理(1的)AC.。①(②2)D③ (3)A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答案
-19-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PPT
[知识梳理]
1.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_动__植__物__分__布__带___的迁移。
2.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活动领域 影 响
农业 工业
有利 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 _热__带__半__干__旱_____区,作物产量下降;__中__纬__度________“谷物带”,粮 食生产潜力降低;植物___病__虫__害_______爆发,农业受害范围扩大
C.波动上升
D.2019年平均气温比1986年高0.6 ℃
2.图示气温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最不可能的是( )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C.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D.改变原有生态系统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读南极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线性变化趋势图可 知,1986—2019年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升高,A项错 误,C项正确。读图可知,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89年,B项错误。读图可 知,2019年平均温度约为-1.8 ℃,1986年平均温度约为-3.3 ℃,两年的温差约为1.5 ℃,D项错误。第2题,图示气温变化表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全球陆地降水量 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半球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中纬度亚热带 地区有减少趋势,并不是全球各地降水减少,A项符合题意。全球变暖通过极端 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全球变暖使得雪盖和冰川大量融 化,导致高山冰川普遍退缩;全球变暖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改变原有 生态系统。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能源 _减__少___________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 利用 _低__纬__度_________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技术 _节__水__节___能______技术、耐高温耐__干__旱__________的培育等技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4 第1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长时间无降水 北 地 区 的 春 季 ( 春
或少降水,大 旱)、长江中下游地 人 畜 饮 水 困 难 、
气和土壤中严 区的夏季(伏旱),副 农作物干枯死亡
重缺水
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的地区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气象 灾害 台风
寒潮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热带、副热带 洋面强烈发展 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 北太平洋、孟 加拉湾、墨西 哥湾等地
第二页,共42页。
本讲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生产活动联系较为紧 密。在高考考查中将侧重以下几点:
(1)资源问题中特别以水资源、能源资源为背景考查相关 区域的特征可能成为2013年高考的重点,其次随着人类经济 活动的扩展,海洋资源也可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另一个方 向。
(2)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较大,体现了自 然灾害的群发性、破坏性等特点,而防灾减灾是我们研究自 然灾害的意义(yìyì),因此今后对于各种灾害的考查仍然是今 后高考的着眼点。
( )。
A.海啸、龙卷风
B.地震、台风
C.寒潮、沙尘暴
D.干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洪涝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解析 (1)受冬季风和山脉分布影响,日本海沿岸地处迎风 坡,冬季降水多。与乙地相比,甲地纬度更高,气候寒冷, 因此(yīncǐ)雪灾更为严重。(2)日本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 壳活跃,地震多发;四面环海,离太平洋台风源地近,台风 灾害严重。 答案 (1)A (2)B
第十三页,共42页。
(1)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时,该地吹________风,污染 空气首先飘往________洲;被日本福岛核泄漏污染的海水 将首先流往________洲。 (2) 世 界 核 电 站 分 布 的 主 要 特 点 (tèdiǎn) 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
•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 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精选版ppt
17
• 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高原 山区
平原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
多呈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 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 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 条带状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 沿河聚落带;有的沿 海发展,形成沿海聚 落带
精选版ppt
20
• 【例1】 (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 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 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 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1)~(2)题。
• 图1
精选版ppt
21
• (1)上图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普遍
风力 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
风蚀蘑菇等地貌
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侵蚀 作用
流水 侵(溶)蚀
“V”形谷、河湾、槽形谷等; 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 河流影响地区 柱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9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八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B.工业企业技能改造严重滞后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思路分析】2.常见误区要避免某能源消费总量和某能源消费比重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的原因分析(1)青藏铁路: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方式,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改变,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水源不被截断等。
(2)京沪高铁: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线路基础稳固程度。
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2.框图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地理环境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标准答案] B
命题角度一 全球变暖状况及原因分析
1.(2015·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
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
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波动上升,故 A、B、C 错误。这种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
下的产物,所以可能与其他地区环境变化有关。选 D。
(2)造成这种变化的地理现象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故 C 正确。
答案:(1)D (2)C
[押题 2] 下图示意全球能量盈余区与亏损区随纬度 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2)题。
暖,冰川融化造成的,故 A 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流域冰川面积 变小趋势不变,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 项错误。冰川面积 减小,水资源减少,流域内绿洲面积也会减小,B 项错误。 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干旱程度会加剧,C 项正确。 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冰川面积变化关系不大,D 项错误。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 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
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
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
答案:(1)C (2)A
考点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第讲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教版
地表形态和全球(quánqiú)气候变 化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页,共20页。
1
2010届高中总复习(fùxí)·第一轮 (语文)
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形 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页,共20页。
2
民居 西双版纳的竹楼
东北地区的暖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华北的四合院 华南的行人廊
第十三页,共20页。
13
例2: (2010•安徽卷)《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tiǎo zhàn),必须加快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 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
第十四页,共20页。
14
(1) 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
经济:(1)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农作物生长期延 长,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增加;(2)导致蒸发量 发生变化,中低纬度地区可能会变干,影响农作物生 长,产量降低;(3)对林业、牧业、渔业等都会产生一 定影响;(4)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和海岛(hǎidǎo) 上居民的生存;(5)出现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从变暖带来的影响思考。(2011·江苏卷)下图是1992年和 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19
Image
第二十页,共20页。
第十页,共20页。
10
气候变化(以全球变暖变例) 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 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 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qìtǐ)增加,大气的保 温效应增强,出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时人类过度地 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吸收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板块第二组第三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高三全册地理课件
[知能升级] 1.地形对交通影响 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 “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 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 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 设的影响呢? 第一步,以型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 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 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 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
12/10/2021
2.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 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 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 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 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 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 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 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12/10/2021
[题组冲关] 土地利用强度直接反映了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
响程度,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
重要驱动力。如图示意 2000 年
12/10/2021
(3)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 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 甲烷等。 ②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 用固碳技术。 ③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设计思路】目前高中地理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有专门的关于“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的章节,有些版本没有安排专门章节;全球气候变暖是高考热点内容。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的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课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本课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变暖的典型案例等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构建】本课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并能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学会分析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形成的地形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能否因地制宜综合认识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请学生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在导学案中设计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的问题与练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状况。
在认真批阅导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
1.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2.完成导学案中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练习,主动查找自己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运用地图册,分析世界和我国城市及交通线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归纳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影响。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中国地形图与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1)分析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1。
表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特点地形区地形区环境特点典型例证
聚落分布特点
高原
地区
河谷地势相对低,气候相
对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
肥沃,水源丰富。
分
布
特
点
成
因
青藏高原高原面上聚落少。
热带地
区城市多在高原
地势高亢,气候寒冷。
热
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
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
和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聚
落分散,
规模小)
我国西南
山区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
河流两岸
平原
地区(聚
落集中,
规模大)
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
网密布,内河航运、海运
便捷。
长江中下
游平原,东
部沿海地
区
(3)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读中国地形图和主要铁路线分布图,分析地形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读图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表2
表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交通方式 注意事项
线路 形态
交通方式 原因 平原 少
大
多种
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聚落的关系。
网 状 分布 山区 多 小
首选公路,
其次铁路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探究活动3: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1)回忆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读必修一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分析从何时开始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幅度开始不断变大,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列举全球变暖的现象,读世界地形图,分析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
(4)讨论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
【典型例题】
1. 图2为北非简图,图3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年新课标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知识结构】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图3
图2
【重点图像1】
图4 图4 【重点图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