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概述知识点总结1

合集下载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关于教育的最古老的观点②、生物起源:沛西能、利脱而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③、心理起源:孟禄(遗传性)④、劳动起源2、原始教育的特征:①、教育水平低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痒,序,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骄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5、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学校: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7、终生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欧洲。

法国人保罗.朗格郎提出8、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相对独立性③、时代性9、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倡导仁的学说。

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10、柏拉图——《理想国》11、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科学之父)14、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16、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活1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杨贤江——《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2、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行善的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3、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4、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的紧密联系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5、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的明辨是非的能力6、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到高层,但可以逾越)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②、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④、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人力资本论:舒尔茨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选择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①、科学技术能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③、科学技术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对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推动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与教育目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工作阶段时,希望受教育者应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结果5、教育方针: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6、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7、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①、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洛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②、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8、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③、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历程④、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9、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的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水平提高②、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逐渐分离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④、国家机器产生2、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产生于:夏代称作:校3、学校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4、学校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深化发展阶段6、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清末开始。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主张主动去教;重视实践,类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还提出量力原则,即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长期不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老子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道法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文献资料)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说明:所有教育学书籍凭借本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以简单好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借鉴。

《教育学基础》目录: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读懂目录,目录共十二章,可分为三大层面:国家层面: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层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个人层面: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课程、教师的教育研究概念层面: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一、广义的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比如你看了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你感觉自己升华了,其实就是教育,只不过是这样的方式存在)二、狭义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得是社会想要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综合以上,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的活动。

(意思是通过教育你变成社会人,同时你也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形式和内容。

三要素相互独立,不可分割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1、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演变而来,由专门人员、机构运行。

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天、地。

(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需要。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幼儿教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概念1.1 幼儿成长的定义:指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过程,是指人体各器官和系统逐渐发育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生理方面的发展外,个体还在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2 幼儿发展的概念:从出生开始到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之间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性、社会学根据幼儿阶段发展过程,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等。

二、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特点2.1 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2.1.1 生理发展规律:从出生到2-3岁,婴儿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以后速度逐渐减缓,到12岁生化发展完毕。

2.1.2 心理发展规律:从出生到3岁,婴儿的大脑逐步发展完善,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大脑处理事情的方式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2.1.3 社会性发展规律:从出生到3岁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自制能力等能力开始逐渐形成。

三、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遗传因素:3.1.1 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父母的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3.2 环境因素:3.2.1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幼儿成长与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3 生理因素:3.3.1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4.1 幼儿身体的生长与发育4.1.1 幼儿身高、体重和头围的发育规律从出生到3岁,婴儿的身高体重在不停的增加,随着年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缓。

4.1.2 幼儿牙齿的生长发育随着儿童整体发展,牙齿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同的,对于孩子的饮食也有一定的影响。

4.2 幼儿大脑的生长发育4.2.1 幼儿大脑的生长发育规律从出生到3岁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也会逐渐完善。

4.2.2 幼儿大脑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幼儿大脑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一、概念1、广义:凡是教书+育人、三结合教育:社会、家庭、学校2、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3、古文记录:《孟子·尽心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媒介)包括:教和学的方法、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设备和仪器))三、教育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质的规定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由教育本身职能决定);历史性:不同时期,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语言、文化等)。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超前”“滞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体现阶级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宋】宗教、最古老的观点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性)、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性)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古代中国)夏朝:最早出现学校形态(萌芽)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分科教学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稷下学宫:建于齐国;官家举办私家支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为一体。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概述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广义的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4、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5、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有考古依据为商朝。

西汉太学,东汉郡国学,郡县学。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目标8、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为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9、学制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苏联)10、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1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3、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组成14、课程评价之父:泰勒15、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6、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赫尔巴特完善,凯洛斯形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学发展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第二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形成】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教育学重点归纳

教育学重点归纳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含义和属性1.(一)教育的含义●《孟子•尽心上》—孟轲,最早使用●《说文解字》—许慎,最早解释●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2.社会属性●民生恒长阶独史继3.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超前于,落后于●三、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功能1.教育功能的概念2.教育功能的分类●根据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提纲补充)●社会流动功能●文化传递功能●社会改造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教育形态1.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教劳结合●没有阶级性●内容很简单,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物质条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专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传递—间接经验的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对知识分子的需求●中国●夏:庠●西周: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代●明代●清末●西方●古埃及●印度●古希腊●雅典●斯巴达●西欧●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接班人,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世俗教育●教区学校●骑士教育:家庭教育●宫廷教育●古代教育学校的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知识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偏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法国仪式”●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教劳结合●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科学化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世界教育改革趋势(了解)1.“全民现身多个星球”●第四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的教育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8条)●《学记》●地位●教学原则●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墨子:兼爱、非攻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培根2.夸美纽斯3.卢梭4.裴斯泰洛齐5.赫尔巴特6.洛克7.杜威●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知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教育学在当代的发展1.布鲁姆2.布鲁纳3.瓦•根舍因4.赞可夫5.苏霍姆林斯基6.巴班斯基●中国近代教育家的思想1.蔡元培2.陶行知3.晏初知4.陈鹤琴5.梁漱溟●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制约着教育结构发生变化3.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技术与教育1.人力资本论●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促进作用●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构成●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2.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教化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规律●人身心发展的含义●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1.社会化功能2.个性化功能●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原因●主导作用的表现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关于人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调和论●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现代学制的沿袭●教育制度的含义1.广义2.狭义3.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4.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旧中国的学制1.壬寅学制2.癸卯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4.壬戌学制●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两个必须教育方针●我国的现行学制1.纵向:学前、初等、中等、高等2.横向: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制●第二节:义务教育概述及其特征●义务教育及特征1.产生2.特征●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第三节: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向综合同一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普通化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3.教师的教育目标4.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确立的价值基础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3.教育准备生活说4.教育适应生活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1.主观依据2.客观依据●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观依据)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概述2.关系●第六章:教育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历史法●第二节: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模块二:中学课程理论●第七章:课程与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含义●课程内涵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内涵1.广义2.狭义3.最狭义●课程理论1.课程理论的萌芽2.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3.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2.过程模式3.情景模式●第三节: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2.●活动中心(经验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第八章:课程的组织●第九章: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务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是教学活动主体)(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选择和试用教育媒介的依据,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三对基本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

四、教育功能分类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代表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来自动物本能。

(忽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还年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三方面特点:①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③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1、非形式化的教育形式化的教育2、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五、教育的发展历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3)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1)中国①夏的教育夏代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概述知识点总结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和手段)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等。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下产生。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而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所以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1. 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方法简单;
2.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融为一体;
3. 原始的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现两河流域的马里城已出现学校,比此前人们认为的最早的学校——古埃及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年左右(仍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古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

学校教育的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答)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古代教育的特点:
1、古代学校教育的专门化;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三)现代教育
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性;
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4.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5.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6.逐步开始了终身教育。

六、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 *
(三)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四)从(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