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师语言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课堂教师语言的运用

作者:邹燕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03期

摘要: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常常以教师为主,或者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点评的语言过于单一等等。由此,我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语言陈述要精简;语言表达的“咬文嚼字”;增加课堂语言的幽默性;课堂语言有效的评价。美术课需要教师运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才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师语言;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7-2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一堂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老师在语言上与学生沟通的欠缺。教师往往注重画面的效果、美术技法等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交流,忽略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美术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过于简单

在课堂上,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了,没有起到层层递进,少一个嫌少,多一个嫌多这样的效果,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锻炼,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人美版第五册《面具》一课时,在创作之前,学生欣赏了许多作品,有大师的,也有其他学生的作品,接着这位老师就问:“这些作品好看吗?”学生则机械地、不加任何思考地回答“好看”。然后老师继续问学生“你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那想不想学呀?”老师继续深入地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学”。这种师生的问答看似热闹,循序渐进,问题带有明显的暗示性,其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盲目地问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真的激发,反过来说,如果不设计这些问题,学生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一样,并没有起到学生的创作思路的拓展,使学生更好的创作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二、语言设计以教师为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美术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回答踊跃,然而在语言的运用上,美术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书匠的角色,课堂上教师说得滔滔不绝,学生认真地听着,偶尔回答几个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如同教师的自我表演、个人秀而已,并没有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怎么会高呢?

三、问题缺乏层级性

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涉及范围太广,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人美版第五册《各种各样的鞋》时,在“作品赏析”这个环节中,她安排了我国古代到现代的各种鞋子的鉴赏。当她将所有的图片放完后,就直接问出了原来设计好的问题:“你认为这些鞋子有何不同的风格点?”同学们纷纷低下了头,整个教室出奇的安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风格点他们可能第一次听说,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他们的区别,那位老师一点都没提,只是一味地将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可是那位老师却忽略了她教授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问题的提出需要一层层地慢慢地递进,深入。那位教师最终无可奈何地说:“那就让老师分析给同学们听吧!”这节课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过去了。课堂上每个问题的设定都要有针对性,一层一层慢慢地深入,往往我们在课堂上忽略了问题设计的细节。

四、点评语言过于单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时时鼓励学生,可是往往在评价上语言过于单一,常常听到“你画得真好”“你真棒”“你真是太棒了”等,表面上看语言好像比较丰富,但是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呢?学生真正感受到鼓励了吗?如何让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话语更丰富、更有针对性呢?在评价时要点评的到位,比如说这位学生画好在哪里,是构图比较饱满、新颖,还是色彩搭配比较和谐等等,好的地方和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的教师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告诉大家,让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我受到表扬,这样学生作画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我们究竟怎样运用课堂语言,掌握哪些方法使课堂语言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呢?

一、语言陈述要精简

“简”是简练、生动、通俗、不节外生枝。“精”指传神,符合课堂主题,做到如古人说的“导而弗牵,强而未抑,开而弗达”。因此,一堂优质的美术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使之成为美术课的“乐之者”。例如:在美术课中常有人将短短的40分钟分成导入新授15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作业点评5分钟,其实这存在着一些问题,难道课堂一定要这样安排吗?难道不能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吗?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多花点时间在课堂的环节和各个环节语言的设计上做到有针对性、紧扣主题、层层递进的进行,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才能带领学生遨游于艺术的海洋,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语言表达的“咬文嚼字”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有特定的意思,美术也不例外。当课堂上教授学生有关美术专有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都要力求准确,每个判断的主概念和宾概念之间的关

系,也要提示清楚。教师一定要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涉及到“三原色”这个名词,“三原色”分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和美术三原色,在美术中,它是所有其他色彩知识的基础,接下来还有“三间色”,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等,如何向学生解释“三原色”的概念呢?在语言的表达上一定要表达准确,绝对容不得半点含糊。于是利用网络书籍找资料,力求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到“咬文嚼字”。“三原色”就是原来的颜色,在颜料中红色、黄色、蓝色被称作是“三原色”。红色+黄色=橙色,蓝色+红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而橙色、紫色、绿色被称作是“三间色”,这样让学生很快明白了美术中的“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概念了。

三、增加课堂语言的幽默性

风趣幽默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十种教师之一,教学幽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情绪饱满地学习创作,而且还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更和谐,更流畅。可见,语言的幽默性多么重要。

一般美术课在课程安排上都是排在比较后面的,学生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教学,小脑袋已经多少有些疲惫感。如果再用严肃、死板的语言教学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增加学生的困惑。相反,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这样的氛围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足之处,明确修改的方向。

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说者在笑声中引导,听者在趣味中顿悟,师生的互动在欢笑声中有效地进行着。

四、课堂语言有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这样真实感受的表达是对学生贴切而又得体的评价。

课堂上,总有些学生是三分钟的热度,刚开始信心满满,可是随着创作的深入,问题的出现,在屡次修改无果后,草草收场,敷衍了事。针对这样的学生,“你的作品画得真有意思,如果你愿意,可以把这一部分再细致地修改一下,老师帮你去投稿,让全市的小朋友都欣赏到你的作品。”“真的吗?老师说话一定得算数哦!”说完这位学生兴致高昂地决定再修改起来。经过一番修改,这位学生的作业有了明显的提高。几次下来,他的绘画越来越优秀,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学生的作品终于在苏州日报的教育周刊上发表了。

总之,在教学手段、媒体课件层出不穷的今天,部分美术教师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略了原本该生动的语言,而这些语言的表达才是美术课堂上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作为美术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不断提高语言修养,教师只有精心组织和设计语言,做到精挑细琢,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