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_訾非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303103姜明月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定义与分类、维度与测量、理论机制以及完美主义的影响因素,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把的完美主义定义为:以自我设置的过高标准界定行为成就,在个体已尽己所能的情况下,如若未能实现事前预设的极高标准,亦得出失败的心理预期。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仅可能导致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的过分期待,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②[前言]完美主义是一种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地追求完美;但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产生差异感,并进行消极自我评价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1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
刘思硕等在《研究生完美主义状况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状况整体上偏高1。
訾非对350名中国研究生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占 72.0%,非完美主义者占 28.0%。
并且研究生中存在“亚健康完美主义者”所占比例最多2。
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1.完美主义的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③。
童年期以本我为主导的自我人格,会逐渐通过父母的奖惩训练形成价值规约和心理禁忌,进而形成超我。
超我随即衍生出良知与自我理想。
进一步看,自我约束的心理动机来自于个体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自我理想则是对道德良知的自我管制基础,是为自我设立的理想镜像。
它使人确立了行为的标准与理想化的奋斗目标。
弗洛伊德还说明了超我的另外一种性质,即道德的底限性规约,及心理禁忌。
而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崇高行动的主体受到超我的潜越性干预,把控制生命的本能冲动当成了主要的行动规范,目的性价值代替了道德底线,使个体产生了追求完美的过分倾向。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
许多人追求完美,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
然而,追求完美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与个体的心理根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定义及表现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失望。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可跨越学业、事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自我要求: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经常因小失误而过度自责。
害怕失败:深怕在他人面前犯错,因而可能逃避承担责任或尝试新事物。
对他人要求苛刻:对同伴或下属也设定过高标准,无法容忍他人的缺陷。
体验到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无法达到自我或他人设定的标准,造成情绪上的不适。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性格因素完美主义往往源于个性特征。
内向性、神经质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感到不安,从而在各种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标准来保护自己。
而神经质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他们会竭力追求完美。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个体完美主义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严厉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与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必须出色才能获得爱”的观念。
这种早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成功导向明显的时代,个体受到社会压力影响变得愈加追求卓越。
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企业也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这毫无疑问将加剧员工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
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拿自身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幸福感缺失和恐惧感。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人由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只有成功才有价值,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们不断将自己置于追求完美的压力之下。
完美主义对应届毕业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完美主义对应届毕业生职业决策的影响【摘要】本文采用訾非修订的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彭永新博士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南昌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施测。
完美主义的条理性维度、个人标准维度与职业决策水平呈正相关,行动疑虑维度与职业决策水平呈负相关。
并且根据条理性、个人标准及行动疑虑程度可以预测毕业生的职业决策水平。
【关键词】完美主义;应届毕业生;职业决策完美主义能否促进个体进行合适的职业决策,为了能真正的解释清楚完美主义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决策影响,本文对南昌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实证研究。
burns将完美主义定义为:“那些把个人标准定于高于自己能力、强迫自己不断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努力、完全以完成任务量来衡量自己价值的那些人,他们对完美的追求只能导致自我失败。
”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定义为,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在工作表现上对已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
持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余地”。
职业决策是指个体面临就业或择业时所做的相应的决定。
taylor和betz经过调查研究总结了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为,决策个体(1)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2)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3)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的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4)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5)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
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他们编写了职业决策的测量量表,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的资优群体之一,在大学生中也广泛存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
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毕业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即将步入社会。
由于自身、父母和社会的原因,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自身的人格特质会在压力下,对个体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帮你摆脱消极完美主义
◆ 把 事 情 交 给 别 人 ,总 不 如 自 己 亲
自做 得 好 。
苛 求 完 美 , 却 浪 费 了 本 该 用 于 更 有 价 值 两 个 层 面 实 施 心 理 干 预 , 疗 效 果 良好 。 治 的 事 情 上 的 时 间 。 消 极 完 美 主 义 者 应 该 在 认 知 层 面 上 ,首 先 确 定 来 访 者 在
◆ 只 有 把 事 情 做 到 十 全 十 美 ,别 人
如 , 事 要 求 出色 的人 , 很 难 把 一 件 事 事 却
情 真 正 做 到 最 好 ;在 一 件 事 上 反 复 修 正 ,
在 心 理 咨 询 与 临 床 实 践 中 ,针 对 消 才 会 赞 赏 。
极 完 美 主 义 ,笔 者 结 合 认 知 和 躯 体 感 受
完美主义并非只有一种 。有的人追求完美 ,但不 害怕不完美 ,能 坦然接 受生活 .工作 中的缺陷 .错误和失败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自己的 目标 。他们 “ 追求成功” 追求卓越” 但不会过分担心失败和 、“ ,
訾 非 , 北 京 林 业
大 学人 文 学 院 心 理 系
错误 。 而有的人则更关注不完美 , 力避 免工作、 竭 生活中的不完美 , 对
如何 克服消极完美主义?
消极完 美主 义是一 种相 当稳 定的心
理 特 征 , 会 突 然 间 发 生 改 变 。 助 消 极 义 者 才 会 明 白 ,现 实 中 只 有 少 数 人 抱 有 否 则 就 会 造 成 混 乱 ,并 浪 费 时 间 。 不 帮 完 美 主 义 者 反 思 自身 、 生 转 变 的 关 键 , 苛 刻 的 眼 光 , 们 不会 以 “ 否 完 美 ”或 发 人 是
完美主义与强迫人格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訾非: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觉得特别荣幸,能在国图给大家讲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我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同学和同志来听演讲,其实我在的林业大学心理系,讲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时候,听众是非常少的。
因为怎么说呢?从调查来说,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经验,人群里头强迫性人格,如果达到障碍的话,最多。
如果从临床诊断上来看,是百分之一左右,当然在我们的经验里头,会觉得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会有这个倾向。
所以我们的学生大概有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对这个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可能今天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同志来的比我与其的要多的多,可能也是大家不一定对强迫性人格感兴趣,可能感兴趣的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一块的内容。
那么关于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这个概念我在前几天偶尔会跟其他人透露一下我要做一个演讲,准备做这个题目,很多我的朋友或者家人,就会说,你要讲强迫症啊,我就很奇怪,我已经做了十多年强迫性人格的研究,我周围的人还不知道强迫性人格和强迫症的区别,所以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先讲讲这个区别。
这个人是谁啊?她是叫,她是一个叫的演员演的,这个主妇被炒作叫完美主妇,这个完美主妇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就是她在做主妇的时候,她非常认同女主人的角色,然后她不管做什么事都特别地尽心尽力包括教育孩子,包括打扮自己,包括做事都是一丝不苟的。
然后他特别追求完美,对于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不能放过的。
那么结果她的生活却是一片混乱,比如说她儿子就跟她对着干,她认为好的事情,她儿子都认为是不好的。
所以她儿子特别叛逆,最后弄的不可开交,她儿子做了很多在我们诊断上看来叫品行障碍的事儿,然后这个老妈她就特别生气,就把他送到在中国大概类似于这种叫少教所,这样的一个地方,她自己把孩子送到少教所,她不能容忍自己家里面能有这样的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在家里头,其实她儿子的那种状态还不至于要送到劳教所,但是她在这方面特别地受不了。
因为她对生活的要求是很完美的,如果这个东西部完美她宁可把她扔出去,送到劳教所去不管他,最后她从劳教所里逃出来,流浪街头然后被她碰上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指追求卓越、无可挑剔和完美的心理倾向。
许多人认为完美主义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推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
然而,完美主义也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供对策来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是完美主义的主要心理根源之一。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主要是出于内在的动力和追求个人最高标准的渴望。
他们对细节极为敏感,经常苛求自己,并不断追求卓越。
社会压力和期望社会压力和期望是另一个导致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工作和社交圈的压力和期望。
这些压力和期望迫使人们追求完美,以满足别人的期望和获得社会认可。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望。
他们希望掌控一切,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
他们常常认为只有通过控制和完美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应对完美主义的对策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首先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完美并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并减少过高的要求,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培养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对应对完美主义至关重要。
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就和进步,而不是将目光只放在未达到的目标上。
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宽容对待自己,减轻压力,增强幸福感。
设定合理的目标设定合理的目标是应对完美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
合理的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又不过于苛刻和不切实际。
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步骤,逐步实现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进度,并减少焦虑和压力。
寻求支持和帮助如果完美主义困扰你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要犹豫寻求支持和帮助。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可以获得理解、支持和指导。
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健康的心态,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包括内在驱动力、社会压力和期望以及控制欲望。
要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培养积极的心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寻求支持和帮助来减轻心理压力。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
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早期研究完美主义的学者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
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如burns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种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对这些人而言,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的时候,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pacht对临床完美主义进行了描述,同样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常常超乎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与成就来做自我评价,会特别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的倾向。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力求做到完美无缺。
然而,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常常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出对策,帮助完美主义者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1. 自我价值感不足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和表现挂钩,一旦出现失败或不如预期的情况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怀疑自己的价值。
2. 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完美主义者通常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产生消极情绪,缺乏自我肯定。
3. 对未来有强烈焦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未来充满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害怕失败和被他人指责。
完美主义造成的心理问题1. 抑郁和焦虑长期处于追求完美状态下的人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幸福感。
2. 自我否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个体更容易自我否定,产生负面情绪,加重心理负担。
3. 人际关系紧张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因为对他人的要求也极高,很难满足。
如何应对完美主义心理1. 接受自己并建立自我肯定接受自己并建立自我肯定是战胜完美主义的第一步。
要学会用更宽容、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这并不代表你就没有价值。
2. 放下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学会放下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接纳自己的内在价值。
不要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 设立合理目标和期望合理设立目标和期望是战胜完美主义的关键。
要学会协调自己对目标与期望的要求,并将它们与个人能力相匹配。
4. 寻求支持与倾诉在面对挑战时,寻求支持并倾诉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与亲友、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帮助,分享内心压力,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完美主义可能带来短期内获得成功的效果,但长期处于强大压力之下会使个体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不完美但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完美主义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研究
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通过分析现有的 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完美主义与自恋在自尊、人际关 系、攻击、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大学生 完美主义与自恋相关显著。积极完美主义与显性自恋关系 更为密切,消极完美主义与隐性自恋关系更为密切。
完美主义与自豪感、羞愧感的关系
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 (SPP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Parker,1997年用FMPS对800多名资质优异的 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归纳了三类完美主义者:
功能障碍性完美主义者 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非完美主义者
Dunkley指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反映一种消 极的自我认知倾向以及防御性的人际关系取向, 适应性完美主义则反映个体对高个人标准和成 就的主动追求。2000年建构了完美主义与心理 困扰及其中介、调节变量的结构模型。他将完 美主义区分为关注评价的完美主义和自我设定 标准的完美主义
中文的Fros t 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訾非 周旭 2006年 中文版Frost 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由五个维度(担心 错误、条理性、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的疑虑) 组成。中文FMPS 与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困扰 也有显著的相关。结论:中文FMPS 的维度结构与 其英文原问卷相似, 且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 适合 在中国文化环境下使用。
方新等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 “温暖理解”与完美主义的条理性维度呈 正相关,但与訾非不同的是,父母教养方 式的其他维度与条理性维度基本上不相关。 冯辉的研究也同样表明父母教养方式 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 与积极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条理性和果决 性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完美主义与抑郁、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怖的关系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 166-
明,大五人格性格维度与完美主义各维度间存在相 关,而 A 型性格各因子与完美主义不同维度间也 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一些研究者认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种自 下而上由刺激驱动的自动化.在注意实验中,具有 情绪含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从 而引起注意偏向.目前关于情绪障碍注意偏向的研 究表明抑郁个体对悲伤词存在注意偏向,焦虑个体 对威胁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对情绪等问题的调节可 以人格特质为基础.进行注意偏向研究的实验范式 有情绪 Stroop 实验,点探测实验,Cue 的实验等.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035)
摘 要:本研究采用中文 Frost 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对济南大学大二心理系 80 名学生进行施测,根据 问卷结果区分出积极完美主义与消极完美主义维度高分组各 13 人,采用情绪 Stroop 范式,考察不同类型 完美主义个体对不同类型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在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和行动疑虑两因子上,女生得 分显著高于男生,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及条理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积极完美主义个体与消极完美主义个 体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词不存在特定的注意偏向.
目前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形成即 前因变量、与其他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及与其他病 理性心理或行为的相关研究上. 已有研究结果表 明,完美主义的适应性维度,即条理性维度与父母 的“温暖理解”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 分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因素呈负相 关.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完美主义在心理病理 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 当个 体过度追 求 部一 致性 系数 为 .5~ .2 7 8 ,重测信度为 .l~.l 6 8。犹豫迟疑
高标准而不顾严重 的消极 后果 时,就会导致情 绪、社会、身体 维度测量做事犹豫不决、不善于处理意外事件等行为特征 ; 害
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 对个体人格 的塑造十分不利。万黎 (0 5 [ 怕失败维度测量即使发生很小的错 误和失败也会体验 到灾难感 2 0 )4 1 的研 究表明,人格特质与 自尊存在紧密的关系,作为人格特质 的不正常的情绪体验 ; 过度谨慎和仔细维度测量过于追求精确、 的完 美 主 义 与 自尊 关 系 的探 讨 也 引起 了 一系列 学 者 的研 究 。 l J 注重细节 ; J_ 6 过度 计划和控 制维度测量过分追求计划性、秩序和 但这些研究多是使用 F o t rs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进行 的,我国学 可控性 ,要求事情必 须按 自我期望 发展 的动机倾向 ; 极高 目 标
者訾非认为 F ot rs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本身存在某些缺 陷,同时 和标准维度测量极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标准。
外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量表不太适合我国研究使用,因此编制 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
研究工具二是 R s n e g编制的 自尊量表 ( E )中文修 oe b r SS
了消 极 完 美 主 义 量 表 。本 文 拟 以 消极 完 美 主 义 量表 为工 具 ,对 订版 ,该 量表 的重 测系数 为 0 8 ,内部一 致性 系数 为 0 8 。 .2 .4
问卷施测采取作者本人和委托代理人两种方 式,代理 人为 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 问题和心理障碍。 …此后学者们对 完美 主义 学 院各系学生。所得全 部数据 采用 S S 1. P S 10软件包进行 统计 的定义基本都是在阿德勒研究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多用该 处 理 。 词描述负面现象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完美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但 研 究工具一是訾非编制的消极 完美 主义量表 ( NP ) Z Q ,包 其核 是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 我评价过于依 赖成功和成就、较 含五个维度,分别为 : 犹豫迟疑、害怕失败、过度谨慎和仔细、 高 的自我批评和恐 惧失败。2自 (efE te [ 尊 S l sem)作为个体人格 过 度 计 划和 控 制 、极 高 目标 和 标准 ,共 3 1 - 8个项 目。 量 表 采 用 4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作者:杨磊王尧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1期摘要: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并且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心理学家已越来越关注完美主义的研究。
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完美主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等。
关键词:完美主义形成机制心理健康1.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AlfredAdler。
Adler认为,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
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
但同时,他也提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在完美主义的研究历程中,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完美主义不适应的方面。
但自80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学者认同完美主义的二维观,认为完美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从研究结果看,不管从什么角度区分完美主义,最后都发现完美主义有的维度是积极的,有的维度是消极的。
因此,可以认为,完美主义的积极、消极之分是比较公认的观点。
2.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王敬群回顾了国外的研究,总结出五种展模型,这五种发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完美主义形成的机制,不同的模型选择了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不同要素进行研究。
社会期望模型主张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是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学习模型强调模仿父母完美主义的作用;社会反应模型探讨严酷教育环境的影响;焦虑抚养模型认为父母对不完美的过分关注和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会促使子女发展完美主义倾向;整合模型结合内外因素对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分析。
3.完美主义的影响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社交回避及社交恐惧、酒精依赖等,大多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Hewitt等人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心理倾向能预测抑郁症状水平的增加,社会取向完美与抑郁有最显著的关系。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1 美 主 义 的 两 种 理 论 .完 2 0世 纪 初 ,a e 指 出 , 迫 型 人 格 Jnt 强 准 , 没有 体 味 成 功 的 机 会 。 也 的 批 评 ( C) 对 父母 过 分 批 评 自 己 的 一 P , 种 知 觉 ; 5 行 动 的 疑 虑 ( , 对 自 己 () D) 即
维普资讯
Chn s na at  ̄u a, l iee Me tlHe l h m lVo 21, NO. 2 0 3 07
,
・
心理治疗与咨询 ・
完 美 主 义 心理 研 究
方 新 ①② 钱 铭 怡① 訾 非 ①
【 关键词】 完美主义; 父母教养方式; 综述
此派在早期 的研究 中重视 挖掘 完美 主义 的定义 及 内涵 , 中的 代表人 物 有 其
Bum s 、 a ht J We ig r Pc i ne 和 s
、
求和期望 , 为 自己必 须 达到 这些 期 望 认
才能赢得赞赏 和接纳 . e i 和 Fet .H wt t l 制 t
是指强加给 自我 的 过高 的标 准 ; O O P足 指向他人 的“ 完美 主义” ——对 他人抱有 过高的 、 不切实 际 的要求 ;P S P是指 完美 主义者要去迎 合社会 或他 人对 自已的要
以两分法 看待 完 美 主义 , 为完 美 主义 认
既有 消极 的一 面 、 有 积 极 的一 面 。 也 1 1完 美 主 义 消极 特质 论 。
不同的研 究者对完美 主义 概念 的内 涵有 不同的 理解 , 理 论和 研究 结 果 上 在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黄希庭曾指 出: “ 每个人都希望 自己是完 美的 , 也都不 同 程度地追求 自 我完美。但在追 求完美 的过程 中 , 如果对 自己 的要求过于严格 , 自己完美无 缺, 希望 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
碍。 ” 并特别提 到大学生 在进行 症状 自评时 , S L一 0 在 C 9 上 有些超标 , 尤以“ 迫” 强 一项 较为严 重 , 因此 指出“ 强迫意 向的
第 2 卷第 3 l 5 期
21年 9 0 0 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 C n zo ec es’C l g o ra agh u Ta h r o ee l
V0.6N 3 12 . o. S p.00 e 2 1
国内外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孙 颖, 廖 星
( 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天津 312 1) ) 7
作者简介 : 颖 ( 一) , 孙 1 9 , 山东荣城人 , 女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硕 心理学博 士, 研究方 向: 应用心理学; 廖 星( 8 一 , 河北石家庄人, 1 6 )男, 9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3级在读型, 这五种发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为切人点 , 探讨完美 主
错误在中下水平 , 男生的父母批评 比女生高 ; 成绩好的学生 比 成绩差的学生个人标准高。
Shl 的研 究还 指 出 , 质 优异 和成 绩 出众 的学 生 cue r 资 中, 完美主义者的比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
完美主义、 被动完美主义 、 我批评完美 主义、 自 个人标准完 美 主义等。J _ l 王敬群等通过对完美主义文献的分析 , 归纳 出完 L 2 J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老师
訾非(1970年生),男,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兼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主讲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课程。
1988年9月-199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1999年7月-2003年5月: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教育心理学博士(Ph.D.)2003年4月-2005年6月: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研究领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方向:完美主义心理、审美心理、表达性艺术治疗。
主要研究成果:著有《生活适应与健康》和译著《心理勇气》多部。
在国内心理学核心期刊发表《大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权威的畏惧感、对他人否定评价的惧怕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等论文10余篇。
雷秀雅(1962年生),女,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
主讲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2002获日本山口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学校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3月获日本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博士(PhD)学位。
研究领域:发展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咨询;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专攻特殊儿童心理。
主要研究成果:著有《认识人生、再创人生辉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译著《家有顽童》等多部著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关于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教育观与孩子心理压力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个纬度》等论文20余篇。
主持2009年国家教育规化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
吴建平(1966年生),女,中国共产党员,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
主讲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著有《内蒙古的社会现代化之路》、《社会心理学》及译著《环境心理学》等著作多部。
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应用于教室环境的自我报告的心境量表的修订》等论文20余篇。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研究调查
表 1 被试 的基本 组成 情 况( 一7 1 n 0)
最 为敏感 的预测 因素 。国 内外研 究证 实 , 由追求完 美 而 导致 的抑 郁 者 中 的 自杀 和 准 自杀 率极 高 , 约 占 大
在 意 度” “ 、 父母 责难 度 ” 行 为的迟 疑 度 ” 较好 地 和“ 能
预 测 自杀 念 头 。 此 , 展 这 项 研 究 , 期 为 国 内大 学 因 开 以 2 测 量 工 具 .
生 的心理 健 康教 育 和 自杀 意 念 的防 治提 供 更具 针 对 性 的理论支 持 。 二、 象和方 法 对
大 学 生 完 美 主 义 和 自杀 意 念 研 究 调 查
常保 瑞 , 建 东 方
( 仁学 院教 育系 , 铜 贵州 铜仁 5 4 0 ) 5 3 0
摘
要: 目的 : 解 大 学 生 的 完 美 主 义 、 了 自杀 意 念 状 况 , 分析 影 响 大 学 生 自杀意 念产 生 的 主要 因 素 。方 法 : 用 完 美 主 采
级 计分 , 得分 越高表 明越 有完美 主义倾 向 。在本 研究
本 研 究在 河南 省 7所 大 学 随机选 择 大 学 生进 行
收稿 日期 :O 8 4 1 2 O 一O — 2
作者 简 介 : 保 瑞 (9 3 ) 女 , 南 林 州 市人 , 教 , 要 从 事心 理 健 康 的研 究 。 常 17一 , 河 助 主
义量 表 、 自杀意 念 自评 量 表 对 河南 省 7 高 校 8 0名 大 学 生 进 行 统 一 问 卷 调 查 。结 果 ; 同家 庭 类 型 大 学 生 在 完 美 主 所 0 不
从心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从心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演变和发展。
一、历史回顾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健康”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然而,直到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兴起心理健康运动。
在此期间,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随着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状分析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课程。
此外,许多企业和组织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然而,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也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三、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将逐渐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综上所述,从心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通过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征,指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的倾向。
虽然完美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追求卓越的动力,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供一些对策来帮助个体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1. 成就需求完美主义者通常有强烈的成就需求,他们渴望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
这种需求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家庭或社会环境对他们高标准的期望,以及对成功的渴望。
2. 自我价值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价值与取得完美结果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表现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
这种观念可能来自于童年时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评价方式。
3.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常常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希望能够掌控一切,以确保事情按照他们的期望进行。
这种欲望可能源于对不确定性和失控的恐惧。
对策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首先,完美主义者需要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瑕疵,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缺。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减轻对自己过高要求的压力,从而减少焦虑和自我否定。
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往往设定过高的目标,导致无法达到或难以达到这些目标时感到沮丧和失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他们设定合理、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
3. 学会放松和调整心态完美主义者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学会放松身心,调整心态。
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4. 寻求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自我要求,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分享自己的困扰。
然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寻求支持是缓解完美主义困扰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来获得支持和建议。
5. 培养自我价值感完美主义者通常将自己的价值与外部成就联系在一起,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为了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建议他们培养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长。
完美主义量表含有详细评分标准哦
本研究主要采用北京林业大学訾非2006修订的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做为测量工具;訾非的完美主义量表以中国内地大学本科生为样本,在前人重复修订的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以后的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共有五个维度:担心错误6、9、10、15、16、18、条理性2、4、5、20、22、24、父母期望1、7、14、19、27、个人标准3、8、12、13、17、23和行动的疑虑11、21、25、26, 5个因子、27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评分,把“不同意”至“同意”,记为1 一5分;本量表全部是正向计分题,总分及各维度分为条R分之和,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越高;前4个因子被归为积极完美主义的维度,最后一个因子被归为消极完美主义的维度;5个维度都有满意的内部一致性信,中文版Frost完美主义量表的结构模型是稳定和可靠的,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其中各维度之间的CronbaclTs a系数分别为担心错误、条理性0. ;775、父母期望、个人标准、行动的疑虑;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题目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能确定有点同意同意1我的父母曾给我定下很高的标准 1 2 3 4 5 2做事有条理有系统对我是十分重要的 1 2 3 4 5 3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最高的标准,我很可能沦为次等的人 1 2 3 4 5 4 我是个整洁的人 1 2 3 4 56如果我在工作、学习中失败,这说明我整个是一个失败的1 2 3 4 5 人7我的父母曾希望我在各方面都是最出色的 1 2 3 4 58比起大多数人,我定下更高的目标 1 2 3 4 59若有人在工作或学习比我强,我会觉得自己整个地失败了 1 2 3 4 510 做事或学习的时候如果有部分的失败,我会觉得自己完1 2 3 4 5 全失败了11尽管我小心翼翼地做事,还是经常感到自己做得不太正确 1 2 3 4 512我厌恶做事不能做得最佳 1 2 3 4 513我有极高的目标 1 2 3 4 514我的父母曾经期望我做得特别出色 1 2 3 4 515假如我犯错误,人们很可能会轻看我 1 2 3 4 516如果我不能做得跟别人一样好,说明我是个低人一等的人 1 2 3 4 517比起我,别人似乎比我更能接受低一些的标准 1 2 3 4 518如果我不能始终表现山色,我就会失去别人对我的尊敬 1 2 3 4 519比起我,我父母对我的将来经常有较高的期望 1 2 3 4 520我尽力成为一个整洁的人 1 2 3 4 521我经常对一些日常小事也犹豫不决 1 2 3 4 522整洁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 2 3 4 523比起大多数人,我要求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好1 2 3 4 5 的成绩25我的学习、工作进度缓慢,因为我常重复那些学习、工作 1 2 3 4 5 26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我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1 2 3 4 5 27我从不觉得自己能达到我父母为我定下的标准 1 2 3 4 5。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
关于完美主义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
1. 《完美主义研究》:作者訾非,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 《幸福,超越完美》: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
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作者斯蒂芬·盖斯,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曾经自嘲是个天生的懒虫。
为了改变这一点,他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认为坚定地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不再坚持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就能抛掉了人生的枷锁,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以及更好的工作表现,健康有序地实现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4):943-945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訾 非(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 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 SM-III)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
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 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1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之渊源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推源其始,可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1]。
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她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
但是他也认为[2],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Adler提出[2],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
除了社会型代表着一种将追求完美的动机妥善地导向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其他三种生活方式则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
Adler是唯一一位将“追求完美”看作人类天生动机的主要心理学家。
其后的心理学家大多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
Horney用“完美主义”指陈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3]。
在她看来,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
荷妮指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
这类个体相信,人类生活是按照绝对可靠的公正和正义的机制运行的。
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
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Hollender[4]则描述了另一种完美主义者类型,这种完美主义者虽然缺乏创造力,却是一类辛苦工作,务求做事尽善尽美的人,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存是重要的。
他们与Horney 指出的那类以努力创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以体验自恋式的满足的完美主义者是不同的,通常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心理问题,因而不应当被看作神经质类型的完美主义者。
由此,Hollen-der[4]认为有两类完美主义者,一类是Horney提出的那些追求外在的评价,追求完美的“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类是辛苦工作,务使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的人。
Hollender还提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其中父母的批评和期望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为关键的。
2 测试完美主义心理的量表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心理学家为主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开始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Burns[5]设计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完美主义量表》,并把完美主义定义为:“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
”Burns的这个由十个问题组成的采用莱科标度(Likert Scale)的量表开创了对完美主义进行实验研究的先河。
但是他把完美主义看成单一维度的心理机制,此假设后来受到广泛质疑。
Hewitt等人[6]经过研究发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完美主义心理可以看成一个三维度的结构,即:自我导向的(self -oriented)完美主义,指向他人(other-oriented)的完美主义,和社会决定的(socially prescribed)完美主义。
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ultidi mensional Perfectionis m Scale;简称MPS)[6]即用来测量这三个维度。
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努力将所有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则是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人完美无缺,对他人的错误和不尽力完美之处感到不安;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体尽力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生怕别人对他失望[6]。
Hewitt等人[7]的研究还发现,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和很多种类的神经症相关,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仅与一些神经症有微弱的相关[7]。
似乎比较明确的是,完美主义者的神经症主要是由个体能力与他们所认定的外在标准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受外在强加的标准左右,把它们看成非此不可的“必须,”因而在标准不能达到时缺乏灵活性,难接受较底一点的标准,从而容易导致神经症。
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给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和期望,但当标准和期望不够现实不能实现时,能够及时调整,因而较少发生神经症。
Frost[8]等人则从完美主义心理的产生原因方面归纳出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六个特征,包括“对错误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为的迟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父母责难度”(parental criticism),并设计出了反应这六个特征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rost's Multidiment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FMPS)[8]。
“对错误的在意度”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
“行为的迟疑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时,常感到不能满意,犹豫不决,不能真正结束已完成的工作。
极高的和不现实的“个人标准”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
这种个体遇到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时,不能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的标准,始终期望完全胜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过别人。
Frost等人在设计量表时曾认为,个体943作者简介:訾非,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博士。
E-mail:zi fei@ DOI:10.16719/ ki.1671-6981.2004.04.046心 理 科 学做事过度追求条理化和组织化(“条理组织度”高)也是完美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这种追求会导致强迫行为。
但事实上,用该量表与强迫行为量表的相关研究表明[8],这个方面与强迫症只有极微弱的相关。
Frost等人的研究也表明[8],个体成长期间来自父母亲的较高的期望和指责与神经症也有相关,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怕犯错误、行为迟疑不决、过高个人标准等等这些负面心理的来源。
从完美主义心理的行为表现方面,Slaney等人[9]设计了一套Almost Perfect Scale(APS),把完美主义心理看作由四个方面的行为表现组成:标准与秩序(Standards and Orde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焦虑(anxiety)、和拖延(procrastination)。
这套问卷出现较晚,应用尚不广泛,在信度与效度方面尚有待更多经验研究的考察。
总的来说,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PS)和Frost等人设计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是现在最为常用的对完美主义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工具。
3 完美主义心理的定量研究 从1980年代末开始,关于完美主义心理与人格结构和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Lask&Bryant-Waugh[10]),强迫型人格障碍(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Ferrari[11]),和抑郁症(depression)(Cheng,et al.[12])都被证明与完美主义心理有关。
在资质优异教育(gifted education)领域,许多研究者(例如,Schuler[13];Silverman[14])根据他们的观察与临床经验发现,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academically talented)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一系列定量的经验研究(例如,Oran ge[15];Schuler[16])也支持这个观点。
并且,Orange[15]和Schuler[16]的研究都指出,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完美主义者的比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另外, Kline和Short研究发现,资质优异的女性青少年倾向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更为完美主义化[17]。
近来,在临床心理学和资质优异教育心理学领域内,愈来愈多的学者(例如,Schuler[16];Parker&Adkins[18];Parker[19]; Silverman[14])指出,完美主义心理不应简单、一概地视作破坏性的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可大致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是有可能存在的。
4 完美主义者的类型 Parker[19]使用Frost等人设计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对八百二十名资质优异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利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 ysis)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这些学生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健康的完美主义者(healthy perfectionists),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ts),和非完美主义者(non-perfectionists)。
统计结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占所有被试的41.7%,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25.5%,非完美主义者占32.8%。
在三类完美主义者中,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对错误的在意度、行为的迟疑度、父母的责难度都是最低的。
同时,健康的完美主义者的条理组织度比其他两类人都高。
功能障碍完美主义者较诸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有最高的对错误在意度、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度、父母责难度、和行为迟疑度。
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的条理组织度居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之间。
非完美主义者的对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父母责难度高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但低于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但是其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度和条理组织度都是最低的。
总体上说,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有极高的个人标准,但是又特别怕犯错误、做事做决定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