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20世纪初,Janet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五六十年代Horney[2]、Hollender[3]等人将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视作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1980年,美国精

神病学会制订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4]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此后欧美心理学界对完美主义的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

文献明显增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

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

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5]、Pacht[6]、Weisinger和Lobsenz[7]等。至90年代则重视从多种维度看待完美主义构成,并重视发展有关的测量工具。近年来此派的代表人物有Frost[8]、Hewitt和Flett[9]等人。

Burns[5]指出,完美主义者存在的两种心理歪曲:一是教条地认为消极事件将来还会

重复出现;二是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Pacht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现实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

挫败[6]”。Weisinger和Lobsenz认为,完美主义者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完美,就会觉得

失败了;如果达到了预期,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没有衡量

努力和成功的客观标准,也没有体味成功的机会[7]。

完美主义者往往采用被Burns称为“全或无” [5]、被Barrow和Moore称为“圣徒和魔鬼”[10]、而被Pacht称之为“上帝和渣滓” [6]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他们只能看到一个连

续体的两个极端,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正确”、“成功”;要么就是“错误”、“失败”。

Hewitt和Flett从完美主义的取向上区分出三种完美主义: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OP,

)、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

Perfectionism)、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SPP,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它

们的区别在于完美主义所指向的客体,但共同本质都是消极的。SOP是指强加给自我的过高

的标准;OOP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SPP是指完美主义者要去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认为自己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才能赢得

赞赏和接纳。Hewitt和Flett制订了测量这三种维度的完美主义问卷(MPS)并发现,SOP

与心理困扰的相关很微弱,OOP虽与“责备他人”等人际交往问题有关,但与焦虑、抑郁等指

向自身的心理困扰大多没有显著的相关,只有SPP才与多种心理困扰呈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正相关[9,12]。这提示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是消极完美主义的主要成份。

Frost等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多维度完美主义”的概念,并确定了六个维度:(1)担心错误(CM),即对错误的消极反应,把错误等同与失败并认为失败后将失去他人

的尊重;(2)过高的个人标准(PS),即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这些要求在自我评价中占

了过分重要的比重;(3)父母的期望(PE),即认为父母为自己设立了非常高的目标;(4)父母的批评(PC),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5)行动的疑虑(D),即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怀疑;(6)条理性(O),即对秩序、条理和整洁的强调。在多维度概念的

基础之上,Frost 等编制了“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FMPS)[8,13]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完美主义两分法——正常的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

这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Hamachek把完美主义分为

正常的和神经质的两种,他认为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促使人们为自己

设立较高的标准来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个体;正常的完美主义者允许自己在自我

评价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不期待自己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现完美,能建设性地应付自卑感;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在每种情境下都为自己设立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一直被自卑感所压迫而不是被挑战所激励[14]。

Johnson和Slaney 把完美主义既看作一个观点,又视为一种行为。他们编制了“接近完

美量表”(Almost Perfect Scale,APS),确定了与Frost的有所不同的六个维度:(1)标准,即个人标准;(2)秩序,即条理性;(3)差异,即现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烦恼;(4)亲和,即人际关系的困难;(5)焦虑,即对任务和表现的神经症性的紧张;(6)惰性,即对任务的消极逃避[15]。他们的研究发现,标准和秩序是完美主义的积极方面,与心理困扰无关或负相关,差异、人际关系的困难和焦虑是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与心理困扰正相

关[15]。

Ashby和Kottman发现有高自卑感和低自卑感的完美主义,高自卑感的人会表现出较多

的心理困扰,而有较低的自卑感的人正常、积极地追求完美,表现出的心理困扰较少。他们

把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定义为因追求完美而表现出过分的情绪痛苦的人[16]。

分析上述两派观点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定义,可以发现,第一派所说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第二派所说的“神经质的完美主义”,第二派所说的“正常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第一派所说

的“积极正常地追求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