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ad910b03d8ce2f0066232b.png)
反 复考 虑 、拖 延 和 中途 放 弃 等 。
从 “ 自我 ” 的角 度进 行 评估 。如 B ms 的完 美 主 义 问卷 u 制
焦 于 其 工 作 表 现 的缺 点 ,并 对 负 向事 件 有 过 度 类 化 的 倾 觉 到 的 失 败 ,具 有 高 度 自我 批 评 的 倾 向 。 Sa a hf n和 r
向。B r w与 Mo r 认 为 完 美 主义 是 一 种认 知 的 网络 ,其 C p r 为临 床 完美 主 义 是指 最 少在 一个 突 出领 域 内 , 自 ar o oe o e认 主 要 内容 包 含 期 望 、对 事 件 的 解 释 、对 于 自己 和他 人 的 我 评 价 过 度 取 决 于个 体 努力 追 求 和 达 到 自我 强 加 的 高 标
的恐 惧 相 联 ,恐 惧 导 致 回避 行 为 ,而 回 避行 为 意 味 着 一
这 些 学 者 皆对 完 美 主 义采 取 单 维 度 的 适应 不 良观 点 ,
个 人 必 须 不 断地 处 于警 戒 和 防 御 中 ,以 避 开 他 所 恐 惧 的 从 一 种 临 床 研 究 的角 度 描 述 完 美 主 义 者 的 认 知 及 行 为 倾
在众 多研 究 者 的研 究 定义 中 ,我 们可 以归纳 出完美 主 ( u s eetns a ,简 称 B S o此 问卷测 量 内容 主 B r rcoi S l nP f i m ce P
义 具有 以下 的核 心 特 征 因素 : 设 定 的 高标 准 ;以结 果 要 集 中在 自我 高 要 求 的 维 度 上 , 内容 强 调 对 自己 过 高 标 自我 的 成 败 和 成 就 来 自我 评 价 ;较 高 的 自我 批 评 。也 就 是 说 准 的设 定 、过 度在 意 错误 以及 对 自己不切 实 际 的高 期望 。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da325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a.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
许多人追求完美,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
然而,追求完美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与个体的心理根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定义及表现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失望。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可跨越学业、事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自我要求: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经常因小失误而过度自责。
害怕失败:深怕在他人面前犯错,因而可能逃避承担责任或尝试新事物。
对他人要求苛刻:对同伴或下属也设定过高标准,无法容忍他人的缺陷。
体验到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无法达到自我或他人设定的标准,造成情绪上的不适。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性格因素完美主义往往源于个性特征。
内向性、神经质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感到不安,从而在各种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标准来保护自己。
而神经质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他们会竭力追求完美。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个体完美主义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严厉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与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必须出色才能获得爱”的观念。
这种早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成功导向明显的时代,个体受到社会压力影响变得愈加追求卓越。
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企业也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这毫无疑问将加剧员工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
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拿自身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幸福感缺失和恐惧感。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人由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只有成功才有价值,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们不断将自己置于追求完美的压力之下。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7abf6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6.png)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质,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都是广泛存在的。
它通常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环境具有非常高的标准,并且努力追求完美和不断提高,而且常常导致一定程度的情感压力和不安。
近年来,完美主义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综述将介绍完美主义的定义、特点、影响和保护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定义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 一般理论表明,完美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过高要求的心理特质,具有对细节和一切都必须正确的刻板印象,且常常伴随强烈的自我批评和感到不安,严重制约了社交和情感生活。
2. 其次是两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分类:完美主义倾向于超出正常范围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于超过正常范围的人要求比它做得更好,他们会比其他人更苛刻,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者更关心他们的工作或任务是否达到了标准。
3. 第三种定义区分了完美主义的不同维度,包括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个人的内心严格标准;同伴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挑剔;社会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社会的过度挑剔。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 高标准和规则感:完美主义者具有非常高的标准,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是如此。
他们对任何任务都有非常明确的期望和要求,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过于苛刻。
2. 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完美主义者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在失败或未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感到愧疚、羞耻和沮丧。
3. 压力感:完美主义者常常感到严重的压力和紧张。
他们可能会努力避免其他人的批评和不接受他们完美主义的行为和标准。
4. 固执和掌控感: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努力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的结果。
他们倾向于对控制和掌控感产生更多的过度关注。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高标准和严格寻求卓越可能会带来正面成果,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1. 心理障碍:完美主义者更倾向于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92fa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b.png)
心理学观点下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的状态和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完美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然而,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完美主义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过于苛求,对自己的错误和不完美持有零容忍的态度。
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压力和自我评价不断下降。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过于敏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和自尊建立在外界的认可和成就上。
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他们可能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完美主义也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他们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能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此外,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决心,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任务有很高的自我要求。
这种自我要求可能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工作压力过大,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评估和干预完美主义。
对于那些完美主义倾向过高、过度焦虑和自我否定的个体,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等方法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降低对完美的追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适度的完美主义可能促使个体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并带来积极的心理健康结果。
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自我评价下降等负面影响。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7123c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b.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征,指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的倾向。
虽然完美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追求卓越的动力,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供一些对策来帮助个体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1. 成就需求完美主义者通常有强烈的成就需求,他们渴望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
这种需求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家庭或社会环境对他们高标准的期望,以及对成功的渴望。
2. 自我价值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价值与取得完美结果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表现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
这种观念可能来自于童年时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评价方式。
3.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常常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希望能够掌控一切,以确保事情按照他们的期望进行。
这种欲望可能源于对不确定性和失控的恐惧。
对策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首先,完美主义者需要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瑕疵,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缺。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减轻对自己过高要求的压力,从而减少焦虑和自我否定。
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往往设定过高的目标,导致无法达到或难以达到这些目标时感到沮丧和失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他们设定合理、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
3. 学会放松和调整心态完美主义者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学会放松身心,调整心态。
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4. 寻求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自我要求,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分享自己的困扰。
然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寻求支持是缓解完美主义困扰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来获得支持和建议。
5. 培养自我价值感完美主义者通常将自己的价值与外部成就联系在一起,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为了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建议他们培养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长。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c96e96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0.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完美、苛刻要求自己的心理特征,常常让人感到焦虑、压力重重。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不安的情绪中。
那么,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又该如何对抗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1. **自我价值感不足**: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价值与所取得的成就挂钩,认为只有达到完美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价值感。
这种心理根源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完美,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2. **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完美主义者对外界的评价非常在意,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出色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因此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进而产生焦虑和压力。
3. **控制欲强**:完美主义者往往希望控制一切,包括自己的情绪、他人的行为以及周围的环境。
他们害怕失控,因此会不断努力追求完美,以确保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4. **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和挫折,他们认为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不允许自己犯错或失败。
这种恐惧会让他们过分追求完美,以规避失败的可能性。
### 对抗完美主义的对策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并非完美无缺。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可以尝试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不要总是追求完美。
适当降低标准,接受一定的失败和挫折,学会从中成长和吸取经验教训。
3. **培养自我价值感**:完美主义者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成就和评价,更应该从内心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培养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不要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
4. **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定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平复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情绪。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e8d9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5.png)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引言完美主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表现都受到很大的关注。
而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学业拖延是两个与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的议题。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一项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完美主义是一种对于自我和他人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表现有过高要求的心理特征。
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的行为、外貌、成就等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一切完美无缺。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不足之处会被他人看到,因此会尽力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学业方面,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非常高的要求,往往为了达到自己的标准而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二、自尊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高自尊的人往往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能够应对挑战和失败,有着较好的心理韧性。
相反,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三、学业拖延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时出现的拖延和推迟的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增加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
学业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可能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关系研究为了深入探讨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的问卷调查。
经过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果:1.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业拖延的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对任务的完成要求也过高,导致了学习任务的拖延和推迟。
结论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博弈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博弈](https://img.taocdn.com/s3/m/f68d43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4.png)
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博弈在我们的生活中,完美主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一种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的过度自责和焦虑。
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博弈,并讨论如何通过自我调整和心理干预来减轻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损害。
一、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自卑。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要求过高时,他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安,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过度焦虑和紧张。
此外,当遭遇失败或挫折时,完美主义者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自责,从而陷入抑郁情绪。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降低个体的心理弹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一方面,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降低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反应。
另一方面,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怀疑,这种怀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完美主义与自尊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个体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感到满意时,他们可能会减少对完美的追求,从而降低完美主义倾向。
然而,当个体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感到不满时,他们可能会更加追求完美,从而导致完美主义倾向的加剧。
三、如何减轻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损害为了减轻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自我调整和心理干预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我们能够识别出自己是否过于追求完美。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我们就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减轻其负面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并学会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方法来减轻完美主义倾向。
除了自我调整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减轻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损害。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d6159d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0.png)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指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对自己和他人要求极高的心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焦虑、压力和自我否定等。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心理的特点和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心理的特点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追求无可挑剔的完美状态,要求自己和他人达到极高标准。
具有挑剔性:对细节要求严格,无法容忍任何错误和瑕疵。
对评价敏感: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赞扬给予满足,批评则会导致情绪低落。
自卑感: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感受到内在的不安全感。
完美主义心理的影响高度焦虑:因为追求完美,对结果持续担忧和焦虑。
严重压力:过度追求完美使得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承受巨大压力。
自我否定:即使取得了成就也无法享受成功,总是找到不足之处而否定自己。
社交困难:追求完美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法接受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应对完美主义的策略意识到完美不存在:真正意识到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实现。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转变。
设立合理目标:设立实际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完成。
不必追求绝对的完美,这样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改变自我评价: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方式,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与他人进行合理比较。
学会放松: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休闲活动来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建立支持网:寻找朋友、家人或专业辅导师来分享问题和压力,在支持下更好地应对完美主义情绪。
结论完美主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对于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可以缓解因追求完美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感。
建立一个积极、平衡和健康的心态将有助于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aeb8b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6.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指追求卓越、无可挑剔和完美的心理倾向。
许多人认为完美主义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推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
然而,完美主义也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供对策来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是完美主义的主要心理根源之一。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主要是出于内在的动力和追求个人最高标准的渴望。
他们对细节极为敏感,经常苛求自己,并不断追求卓越。
社会压力和期望社会压力和期望是另一个导致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工作和社交圈的压力和期望。
这些压力和期望迫使人们追求完美,以满足别人的期望和获得社会认可。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望。
他们希望掌控一切,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
他们常常认为只有通过控制和完美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应对完美主义的对策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首先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完美并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并减少过高的要求,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培养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对应对完美主义至关重要。
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就和进步,而不是将目光只放在未达到的目标上。
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宽容对待自己,减轻压力,增强幸福感。
设定合理的目标设定合理的目标是应对完美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
合理的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又不过于苛刻和不切实际。
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步骤,逐步实现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进度,并减少焦虑和压力。
寻求支持和帮助如果完美主义困扰你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要犹豫寻求支持和帮助。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可以获得理解、支持和指导。
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健康的心态,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包括内在驱动力、社会压力和期望以及控制欲望。
要应对完美主义的困扰,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培养积极的心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寻求支持和帮助来减轻心理压力。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c1496c77232f60ddcca1e3.png)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 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 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082a0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0.png)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完美主义是一种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指的是追求无可挑剔、精益求精的心态和行为倾向。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渴望一切都达到完美的标准,对于任何细节都不容忍有丝毫的瑕疵。
然而,完美主义者往往因为自己设定的高标准而在生活中感到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完美主义心理的特点、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特点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过分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倾向于把事情看得太过细致,追求完美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他们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拒绝失败:完美主义者不能轻易面对失败,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留下瑕疵,因此更愿意选择不去尝试,也不轻易放手一搏。
自我批评:完美主义者往往自我要求过高,对自己太过挑剔。
无论取得多大成就,他们总是觉得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焦虑情绪:由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焦虑情绪频繁出现。
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焦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完美主义心理成因完美主义心理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的高期望和过度保护往往会让孩子养成完美主义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苛刻的要求和严格的管教可能培养出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
社会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成功标准不断被提高,这种社会压力也会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完美,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在信念:个人内心深处对于成功和幸福有着过高期望,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得到认可和满足。
这种内在信念也助长了完美主义心态。
应对策略针对完美主义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策略:接受不完美:学会接受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不完美之处,并意识到追求完美并非唯一成功之道。
放下执念,给自己放松的空间。
设定合理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
将目标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前进,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达到最高标准。
学会放手:放弃对完美的执念,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217af7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a.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力求做到完美无缺。
然而,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常常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并提出对策,帮助完美主义者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1. 自我价值感不足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和表现挂钩,一旦出现失败或不如预期的情况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怀疑自己的价值。
2. 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完美主义者通常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产生消极情绪,缺乏自我肯定。
3. 对未来有强烈焦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未来充满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害怕失败和被他人指责。
完美主义造成的心理问题1. 抑郁和焦虑长期处于追求完美状态下的人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幸福感。
2. 自我否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个体更容易自我否定,产生负面情绪,加重心理负担。
3. 人际关系紧张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因为对他人的要求也极高,很难满足。
如何应对完美主义心理1. 接受自己并建立自我肯定接受自己并建立自我肯定是战胜完美主义的第一步。
要学会用更宽容、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这并不代表你就没有价值。
2. 放下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学会放下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接纳自己的内在价值。
不要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 设立合理目标和期望合理设立目标和期望是战胜完美主义的关键。
要学会协调自己对目标与期望的要求,并将它们与个人能力相匹配。
4. 寻求支持与倾诉在面对挑战时,寻求支持并倾诉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与亲友、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帮助,分享内心压力,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完美主义可能带来短期内获得成功的效果,但长期处于强大压力之下会使个体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不完美但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2020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
![2020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14c74514b73f242336c5faf.png)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在心理治疗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
好像完美主义是病态的根源一样,似乎一个人一旦粘上了完美主义的边就会陷入抑郁或强迫,但事实到底如何呢?完美主义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在我们身边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他们都具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而也有很多患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特点,二者的完美主义有何关系呢?为何同样的完美主义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在临床中发现,错不在于完美主义,错在于应用的方向。
就像核能一样,运用的好会改善我们的生活,运用的不好会危害人类。
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即使一个人的抑郁或强迫于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无需为了治疗而改变来访者的性格特质,就像虽然核能有危害人类的时候,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摒弃核能以保护人类。
所以重要的是把完美主义从它运用的误区中摆脱出来,而用到应该完美主义的地方去完美,这样才是最好的治疗,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完美主义之我见在临床实践中会发现很多人深受“完美主义”之苦,典型的要数“强迫症”及“强迫型人格障碍”,因为在诊断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两种心理障碍和完美主义的密切联系。
正是因为不断的追求心中的“完美”,才陷入心理疾患之中。
有时来访者会问我的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该追求完美,而什么时候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呢?我想,是否追求完美的关键是,要评估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事情,是否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努力不犯错误,如果把精力放在不犯错误这个“非人类”目标的时候,相信很容易落入强迫的陷阱;或者在社交问题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我们无法通过努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欢迎,因为这个决定权不在我们自己手里,而在于他人,而他人正是我们有一件不可控事情之一。
当我们对“不可控”事件及事情追求完美的时候,也就是离心理障碍很近的时候,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可控”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加成功!道理虽然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在治疗中很多来访者都是很聪明的人,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呢?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还刻意为之,让自己陷入困扰,作茧自缚呢?原因在于,病态的“追求完美”往往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是被逼无奈之举。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329470cc17552706220847.png)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大多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完美主义与诸多心理问题、不良的身体健康有关。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c6cbb669eae009591becb9.png)
【关键字】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篇一:完美主义研究综述c论文分类号:B84 密级:无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年级班:指导教师:学院、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XX年4月4日完美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论文分类号:B84[摘要] 文章阐释了完美主义的定义、结构、形成等几方面,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完美主义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病理学Abstract: In this paper, perfectionism is reviewed in its concept, dimensionality, reason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Based on it,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Key word: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一、完美主义之定义根据DSM-Ⅳ和CCMD-3中的分类,完美主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的定义有以下的核心组成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一)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Pacht、Weisinger和Lobsenz等。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03598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0.png)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ompeti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Perfectionism, as a personality tra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fectionist tendenc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本文首先对完美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完美主义倾向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国内外关于完美主义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某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收集他们在完美主义倾向和心理幸福感方面的数据。
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c956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3.png)
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他们追求卓越的学术成绩、无可挑剔的外貌和社交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一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的表现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业压力:大学生希望在学业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他们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高,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成绩不理想,他们会变得焦虑和自责。
2. 外貌和社交压力:大学生渴望自己的外貌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可能追求完美的身材、无瑕疵的皮肤等,同时也希望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外貌和社交能力要求极高。
3. 自我要求严格: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标准和目标要求很高,他们可能对自己要求完美的行为、态度和表现,这种苛求使他们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情绪低落。
二、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联虽然大学生追求完美主义可能带来一定的动力和成就感,但过高的完美主义倾向却对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1. 压力加剧:过高的完美主义倾向会加大大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在面对学业和生活的挑战时,他们往往感到无法放松和享受。
2. 自尊受损:追求完美主义的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无法完美地达成自己的期望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明显的伤害。
3. 情绪困扰:过高的完美主义倾向使大学生容易感到沮丧、愤怒和绝望,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可能对正常的心理状态产生长期的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但同时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过于苛求。
2. 培养积极的心态:鼓励大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 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应注意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这些都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对完美主义的解析
![心理学对完美主义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66d56ea98271fe910ef976.png)
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
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
正因为有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纷乱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有序,我们才能被文明的铁臂推送向前。
完美固然能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
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
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
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计划要实施。
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
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
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
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订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cced1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2.png)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1. 引言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卓越和完美的心理倾向。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要求极高,通常有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和不断提高的动力。
然而,完美主义也会给个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焦虑、压力和自我怀疑。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一些应对策略,帮助个体建立更健康的心态。
2. 心理根源2.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完美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优秀和成功往往被高度重视。
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中的竞争压力常常造成了追求完美的需求。
家庭教育、同辈压力以及广告和媒体等各种渠道传递的信息也加剧了个体对完美的追求。
2.2 自尊心感受完美主义者通常将个人价值与自我表现绑定在一起。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达到高标准和完美表现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自尊心的满足。
因此,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往往格外苛刻,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
2.3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控制欲望。
他们希望能够控制自己和周围环境,以确保一切都能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式进行。
然而,事实上,无法掌控一切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事情未达到他们设定的标准时,他们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3. 对策3.1 明确目标与价值观完美主义者通常无视自己真正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
为了摆脱完美主义心态,个体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准确评估行动结果所带来的意义。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有意义、更灵活并且少一些苛求的标准。
3.2 学会宽容和接受个体需要学会宽容并接受自己与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包括自己在内。
接受自己并给予自己同样的宽容,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并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3.3 设定合理标准并认可进步将标准设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可以减少对完美结果的追求,同时鼓励对改善过程中发生的进步给予肯定。
关注绩效改进而不是结果本身可以帮助个体降低追求完美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3.4 培养自我信任建立内在自信是摆脱完美主义心态非常重要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20世纪初,Janet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
五六十年代Horney[2]、Hollender[3]等人将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视作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
1980年,美国精
神病学会制订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4]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此后欧美心理学界对完美主义的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
文献明显增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
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
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
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5]、Pacht[6]、Weisinger和Lobsenz[7]等。
至90年代则重视从多种维度看待完美主义构成,并重视发展有关的测量工具。
近年来此派的代表人物有Frost[8]、Hewitt和Flett[9]等人。
Burns[5]指出,完美主义者存在的两种心理歪曲:一是教条地认为消极事件将来还会
重复出现;二是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
Pacht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现实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
挫败[6]”。
Weisinger和Lobsenz认为,完美主义者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完美,就会觉得
失败了;如果达到了预期,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他没有衡量
努力和成功的客观标准,也没有体味成功的机会[7]。
完美主义者往往采用被Burns称为“全或无” [5]、被Barrow和Moore称为“圣徒和魔鬼”[10]、而被Pacht称之为“上帝和渣滓” [6]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他们只能看到一个连
续体的两个极端,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正确”、“成功”;要么就是“错误”、“失败”。
Hewitt和Flett从完美主义的取向上区分出三种完美主义: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OP,
)、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
Perfectionism)、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SPP,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它
们的区别在于完美主义所指向的客体,但共同本质都是消极的。
SOP是指强加给自我的过高
的标准;OOP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SPP是指完美主义者要去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认为自己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才能赢得
赞赏和接纳。
Hewitt和Flett制订了测量这三种维度的完美主义问卷(MPS)并发现,SOP
与心理困扰的相关很微弱,OOP虽与“责备他人”等人际交往问题有关,但与焦虑、抑郁等指
向自身的心理困扰大多没有显著的相关,只有SPP才与多种心理困扰呈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正相关[9,12]。
这提示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是消极完美主义的主要成份。
Frost等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多维度完美主义”的概念,并确定了六个维度:(1)担心错误(CM),即对错误的消极反应,把错误等同与失败并认为失败后将失去他人
的尊重;(2)过高的个人标准(PS),即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这些要求在自我评价中占
了过分重要的比重;(3)父母的期望(PE),即认为父母为自己设立了非常高的目标;(4)父母的批评(PC),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5)行动的疑虑(D),即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怀疑;(6)条理性(O),即对秩序、条理和整洁的强调。
在多维度概念的
基础之上,Frost 等编制了“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FMPS)[8,13]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完美主义两分法——正常的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
这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Hamachek把完美主义分为
正常的和神经质的两种,他认为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促使人们为自己
设立较高的标准来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个体;正常的完美主义者允许自己在自我
评价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不期待自己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现完美,能建设性地应付自卑感;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在每种情境下都为自己设立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一直被自卑感所压迫而不是被挑战所激励[14]。
Johnson和Slaney 把完美主义既看作一个观点,又视为一种行为。
他们编制了“接近完
美量表”(Almost Perfect Scale,APS),确定了与Frost的有所不同的六个维度:(1)标准,即个人标准;(2)秩序,即条理性;(3)差异,即现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烦恼;(4)亲和,即人际关系的困难;(5)焦虑,即对任务和表现的神经症性的紧张;(6)惰性,即对任务的消极逃避[15]。
他们的研究发现,标准和秩序是完美主义的积极方面,与心理困扰无关或负相关,差异、人际关系的困难和焦虑是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与心理困扰正相
关[15]。
Ashby和Kottman发现有高自卑感和低自卑感的完美主义,高自卑感的人会表现出较多
的心理困扰,而有较低的自卑感的人正常、积极地追求完美,表现出的心理困扰较少。
他们
把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定义为因追求完美而表现出过分的情绪痛苦的人[16]。
分析上述两派观点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定义,可以发现,第一派所说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第二派所说的“神经质的完美主义”,第二派所说的“正常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第一派所说
的“积极正常地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