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州民歌民谣

合集下载

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生活歌谣唱唱山歌散散心唱唱山歌散散心,你当我是快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黄莲树下来操琴。

吃鱼要吃大鱼鳞【秧歌五句半】吃鱼要吃大鱼鳞,莫吃小鱼戳嘴唇。

撩郎要撩光棍汉,莫撩有妇有妻人,小妹子,一生一世名要紧。

东家的稀饭真过劲东家稀饭真“过劲”,半天涝不到白米星。

上头照见人,底下淹死人,喝得肚子圆滚滚。

锄头还没有扛上肩,一泡尿撒的光光净,狗日的再进你家门!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冰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八十一,家里盛饭外头吃,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完天九数地九,地九数完麦到手。

姑娘生来本性穷姑娘生来本性穷,找个公婆象人熊。

当了三天抱女子,挨了九回吹火筒。

说实话天上下雨打炸雷,家后挖窟就有贼;瞎闺女找个瞎女婿,一辈子谁也不认识谁。

十八姐儿九岁郎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要我抱上床。

不是看到公婆面,一脚把他踢下床。

他做儿子我做娘。

小女婿十八大姐三岁郎,夜夜睡觉抱上床。

睡到半夜要吃奶,劈头盖脸几巴掌:“俺是你媳妇不是你娘!”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天天晚上抱三趟;不是公婆在前头,两脚把你蹬下床。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把尿把屎抱上床,半夜三更要喝奶,楼住婆娘喊亲娘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怀抱小郎泪汪汪,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姐儿有个周岁郎姐儿有个周岁郎,每晚睡觉抱上床。

半夜哭着要吃奶,劈嘴给他几巴掌。

我是你妻不是你娘!小大姐害怕嫁错郎耕田的害怕黄板墒,栽秧的害怕鸡窝塘,挑担子害怕走错路,小大姐害怕嫁错郎。

小男人姐在河边洗茼蒿,眼泪鼻涕顺水漂,有红有白的好姐姐,配个小男人拳头高。

三尺麻布做件大褂子,碗大个头篷磕到腰,番瓜棵里去乘凉,鸭蛋壳里去洗澡。

(整理)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整理)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生活歌谣唱唱山歌散散心唱唱山歌散散心,你当我是快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黄莲树下来操琴。

吃鱼要吃大鱼鳞【秧歌五句半】吃鱼要吃大鱼鳞,莫吃小鱼戳嘴唇。

撩郎要撩光棍汉,莫撩有妇有妻人,小妹子,一生一世名要紧。

东家的稀饭真过劲东家稀饭真“过劲”,半天涝不到白米星。

上头照见人,底下淹死人,喝得肚子圆滚滚。

锄头还没有扛上肩,一泡尿撒的光光净,狗日的再进你家门!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冰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八十一,家里盛饭外头吃,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完天九数地九,地九数完麦到手。

姑娘生来本性穷姑娘生来本性穷,找个公婆象人熊。

当了三天抱女子,挨了九回吹火筒。

说实话天上下雨打炸雷,家后挖窟就有贼;瞎闺女找个瞎女婿,一辈子谁也不认识谁。

十八姐儿九岁郎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要我抱上床。

不是看到公婆面,一脚把他踢下床。

他做儿子我做娘。

小女婿十八大姐三岁郎,夜夜睡觉抱上床。

睡到半夜要吃奶,劈头盖脸几巴掌:“俺是你媳妇不是你娘!”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天天晚上抱三趟;不是公婆在前头,两脚把你蹬下床。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把尿把屎抱上床,半夜三更要喝奶,楼住婆娘喊亲娘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怀抱小郎泪汪汪,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姐儿有个周岁郎姐儿有个周岁郎,每晚睡觉抱上床。

半夜哭着要吃奶,劈嘴给他几巴掌。

我是你妻不是你娘!小大姐害怕嫁错郎耕田的害怕黄板墒,栽秧的害怕鸡窝塘,挑担子害怕走错路,小大姐害怕嫁错郎。

小男人姐在河边洗茼蒿,眼泪鼻涕顺水漂,有红有白的好姐姐,配个小男人拳头高。

三尺麻布做件大褂子,碗大个头篷磕到腰,番瓜棵里去乘凉,鸭蛋壳里去洗澡。

徐州撒帐歌述略

徐州撒帐歌述略

徐州撒帐歌述略作者:苗青帝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展示了徐州四则撒帐歌谣,为撒帐研究提供了样本。

通过对撒帐歌谣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在语言上撒帐歌使用典故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新人品德和美貌的赞美,对良好姻缘的称赞,对新人多子多福的祝福。

文化观念上反映了人们求子的渴望和官本位的思想,也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审美的标准。

关键词:撒帐撒帐歌婚礼仪式喜歌撒帐歌古来有之,是撒帐人在婚礼撒帐仪式环节所唱的歌谣。

撒帐仪式则是新人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人坐在床上,撒帐人用花生红枣等物抛撒新人的同时吟唱撒帐歌谣。

《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1]撒帐文化反映了我国各地人民生活习俗和人文信仰等问题,是民间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

据统计,自1918《歌谣周刊》刊登撒帐歌谣至今,撒帐文化研究已有百年,国内外以撒帐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约150篇。

目前关于撒帐文化的研究问题涉及撒帐起源、撒帐的仪式、撒帐文化与文学关系探究、撒帐文化与民间方言、音乐领域的研究等。

撒帐文化具有地域性,撒帐的研究也呈现出地域性的趋势,不少地区着手研究当地的撒帐文化,成果层出不穷。

然而徐州的婚俗研究成果较少,撒帐歌的研究尚未涉足,所以对徐州撒帐歌的研究迫在眉睫。

撒帐歌是本土方言的宝库,也是当地的信仰与民生的融合,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撒帐是婚礼的重要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撒帐习俗。

撒帐起源于汉武帝迎娶李夫人的婚礼仪式,从而流行于民间婚礼。

《事物原始》记载:“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2]吕程玉《言鲭》“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子孙也……又唐景龙中,中宗出降睿宗女荆山公主时,铸撒帐金钱,钱径寸,重六钱,内外背面皆有周郭,其形五出,穿亦随之,文日:‘长命守富贵’,每十文系一彩绦,敕近臣及修文馆学士送婚十钱,皆作却扇诗。

民间文学歌谣优质课件

民间文学歌谣优质课件

❖ 花儿
❖ 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域,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 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旳山歌。
❖ “花儿”命名起源:男女情事称为“花事”、“缠花”、“花 案”,女情人称为“花儿”。
根据“花儿”旳发源地,分为三类: ❖ “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域,即今甘肃省临夏
县,目前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 旳流传到宁夏。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一字,划为三顿,上下 两节相对称。 ❖ “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域,即甘肃临潭、岷县、单尼一带。 ❖ “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域,即目前青海省旳西宁、湟源、 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莲花山花儿会。
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
中所唱旳歌谣。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固定套式,不即兴创 作。
(1) 诀术歌
(2)
一种被以为具有法术作用旳民间歌诀,咒语、祛病禳
灾旳歌诀
(2) 节令歌
用在与节令有关旳多种民间节日庆贺和祭祀仪式中旳歌, 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多由农事活动决定。
(3) 礼俗歌
想亲亲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 妹妹你爱不爱受苦(那个)人
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
灯锅锅点灯半炕炕明,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 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你穷
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
庵庵房房土旳炕炕
头一回眊妹妹你不(那个)在, 烂大了个皮袄伙呀么伙盖上
你妈妈劈头打我两锅盖。 雪花花落地化成了(那个)水
艺术手法多采用触景生情旳比兴手法,第一句比兴, 第二句正文。歌中大量地利用本地口语中旳叠词, 如:山谷沟、野鹊鹊、泪蛋蛋、一伙伙人、白格生 生脸脸等。演唱中还加进某些表达语气和称谓旳衬 词,如:啊、来、呀、那、亲亲等。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作者:王青青来源:《神州》2012年第27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南通、扬州、徐州三个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从语言特征、词曲结构、历史渊源等等方面对苏北民歌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苏北民歌,地方性,风格特征苏北民歌的旋律多呈直线条行腔,风格舒展,豪爽,质朴在旋律级进的基础上,调式骨干鲜明突出,音阶跳跃很大。

如何继承和弘扬苏北民歌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首先必须研究苏北各个地区民歌的不同特点。

一、南通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

南通民歌主要有:南通号子、海门山歌、海安花鼓、吕四渔号和南通僮子戏。

南通号子地方色彩较浓,音乐清朗婉转,抒情性强和节奏感强,带有小调体裁因素,演唱为一领众合。

情绪愉悦、形象纯朴,节奏与挑担的脚步相吻合,固定的节奏型贯穿为主,旋法进行以级进为主,旋律线随着感情的发展而起伏,从词曲的结构来看,它的编唱带有较多的即兴性。

南通号子数量之大,题材之丰,是其他音乐种类所无法望其项背。

还有热烈欢快的迎亲号子,铿锵激昂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行船号子,粗矿短促的搬运号子,以及各具特色的行业和劳动号子,其音调、旋律风格和韵味纷呈异彩,各臻其妙。

海门山歌既有海的咸味,又有江南小调的幽雅、婉转的特征,海门山歌的歌词有句式结构,自由发挥加句头的歌较多。

歌词不受拘束、容量很大、变化多端,比喻确切形象生动。

歌词长用夸张装饰的手法,增加歌词的瑰丽色彩。

海门山歌的曲调以小调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流畅、平和、圆润的特点全面体现了海门山歌的旋律风格。

海门山歌的旋律依音装饰润腔。

在级进中增加同音进行,使旋律更加委婉。

海门山歌中采用“滚调”和“垛句”等手法,节奏灵活多变。

吕四渔号原始阶段的风貌和形态特点是:多四声音阶、音域窄,曲调以羽类三音齐列为主,乐思多即兴,没有明确的调式,也没有稳定的结构。

此阶段的号子表现出音乐萌发期的随意性,难以让人品尝到音乐的美感。

海安花鼓的曲调来自当地民间小调,各小调均有“曲牌”,如“花鼓调”曲调哀怨抑郁、“莲湘调”热情奔放、“穿心调”抒情流畅等,曲调优美,诸曲调常用七度音程的大跳,成为海安花鼓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还记得你上学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你拉我扯、嬉戏打闹,说的那些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的童谣么?又或者在炎炎的夏天,弯弯的月亮高高的悬挂在天上,村子里的老奶奶坐在槐树下、碾盘边,怀里抱着亲孙子,手里摇着大蒲扇,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星,低头唱出的那古老的歌谣……月姥娘,八丈高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板菱;板菱板,切黑碗;黑碗黑,切粪堆;粪堆臭,切腊肉;腊肉腊,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小板凳摞摞小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磕头里头坐个毛猴毛猴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蛤蟆蛤蟆咕呱、咕呱要吃面疙瘩捞拉拉,捞拉拉捞拉拉,捞拉拉一捞捞到干娘家干娘不给饭吃给个驴屎蛋子驴屎蛋子臭给个蒜瓣就蒜瓣辣捏着鼻子哭到家家来没有人哭到南老坟南老坟有个放牛的单打恁个秃头的小白鸡儿,挠草垛小白鸡挠草垛没娘的孩跟谁过跟狗过狗咬我跟猫过猫挖我给我娶个坏婆婆又掐我又扭我不要你个浪老婆!说瞎话,啦瞎话说瞎话,啦瞎话,窗台上种了二亩瓜。

光腚的揪了一裤兜,穿坎甲的揪了两袖筒。

瞎子看见了,聋子听见了,哑巴就喊,瘸子就辇,说俺诌,俺就诌,大年五更立了秋。

东西胡同南北走,出门遇见个人咬狗。

摸起狗来砸砖头,一下叫砖头咬着手。

大妮二妮夸婆家从那边来了姊妹俩,坐在树下夸婆家。

大妮说,俺婆家他有两顷地;二妮说,俺婆家也有一顷八。

大妮说,俺婆家喂得骡子马;二妮说,俺婆家喂的散尾巴。

大妮说,俺婆家住的瓦屋楼;二妮说,俺婆家住的楼和瓦。

大妮说,俺丈夫是个黄白净;二妮说,俺丈夫有个浅皮麻。

大妮说,俺丈夫是个武状元;二妮说,俺丈夫是个武探花。

要问喜坏哪一个,喜坏了树上的老头力柳芽,老头喜的抱不住树,扑塌掉到树底下。

大妮二妮就要打,老头说不要打,我喜的是您没过门的闺女夸婆家!鹡鶺翎扛大刀鹡鶺翎扛大刀你那边的仅俺挑挑谁挑二雷二雷没呆家挑个木疙瘩木疙瘩死了那就挑你吧拉大锯拉拉拉大锯姥娘门上唱大戏唱的什么戏白毛女红灯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来得快骑着毛驴拿着鞭穿着破鞋露着尖........杠当杠,走姥娘杠当杠走姥娘姥娘不管饭给个驴粪蛋驴粪蛋里一个虫(chuo)咬的妞妞歪歪脖一歪歪两歪歪歪到地里逮蝈蝈(guaiguai)跑了一个蹦了一个跑到妞妞肚肚里一个。

论徐州民歌民谣

论徐州民歌民谣

论徐州民歌民谣摘要:徐州民歌民谣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徐州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是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和生活歌谣。

这些歌谣体现了徐州人民的智慧,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徐州民歌民谣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徐州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民间文化更是一道闪亮的奇葩。

作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更是与普通人相伴相随,我们从年少时便听爷爷奶奶唱或念那不知其意的歌谣,到大后细细品味真是回味无穷。

我们中国每个地方的民谣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而徐州作为一个古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谣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

徐州的民谣非常的多,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能体现徐州的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谣有这么几种,首先是反映徐州战争历史的战争歌谣,其次是煤矿歌谣,还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以及其他等。

徐州,古时称彭城,位于我国南北腰部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徐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使徐州不仅是古战场,而且在现代也曾作为战场。

因此,徐州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歌谣。

下面的几首歌谣就反映了徐州的战争历史。

“《九里山前作战场》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①“《打丰县二首》一弹弹,二玩玩,庞三杰,打丰县。

打开丰县进当典,进了当典要盘缠,要了盘缠向西南。

大毛二毛单扁担,六月初一打丰县,打了七天单八夜,拉起队伍向西南。

”②“《国恨家仇不能忘》火熊熊,炮隆隆,天昏地暗烟云濛。

日寇肆淫威,铁蹄逞穷凶。

尸横抛阡陌,血殷野草红。

家家尽逃难,十室九已空。

老人长叹小儿哭,叹声哭声干苍穹。

扶老携幼人拥挤,摩肩接踵路不通。

敌机忽冲来,轰炸何猖狂,俄顷尸成堆,血肉乱飞扬。

一妇被炸死,二子呼亲娘。

一翁仰天号,全家俱死亡,痛哭肝肠断,撞死在道旁。

民歌经典三十首

民歌经典三十首

民歌经典三十首民歌是一种民间音乐,因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经典的民歌作品,这些歌曲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民歌的生动体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民歌经典三十首。

一、《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中国民间歌曲,广为人知,被人们誉为“东方之花”。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几乎每一个国家级的演出团体都一定要演唱这首歌曲。

它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的浓郁的南方地区的风情。

二、《走进新时代》这是近些年来走红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充满着对新时代的赞颂和对未来的期许。

它提醒我们,新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期待和追求的时代。

而这首歌也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复兴之路。

三、《卡路里》《卡路里》这首歌曲是源于蒙古族传统民谣,它展现了蒙古族生活的真实面貌,歌曲的旋律特别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非常清新动听的一首歌曲。

四、《葫芦兄弟》《葫芦兄弟》是一首儿童民歌,广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歌曲的轻快的旋律和朗朗的歌词,成为了儿童们心中的经典之作,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

五、《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是一首老少皆宜的民歌,这首歌的旋律非常动听,寓意也非常美好,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无论遭受多少挫败,前方总有一片光明等待着我们。

六、《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戏曲歌曲,歌曲描绘了西汉末年项羽和虞姬的故事,旋律非常婉转动听,引人入胜,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七、《马蜂儿》《马蜂儿》是一首源自于云南普洱的民歌,这首歌词优美动人,歌曲的旋律和歌声传递出了淳朴、自然和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央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八、《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爱情歌曲,旋律如流水般柔美动听,而且歌词也非常温馨动人。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爱情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来感知,才能把爱情的美好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

九、《小白船》《小白船》是一首非常活泼的儿童民歌,歌曲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州民歌民谣摘要:徐州民歌民谣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徐州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是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和生活歌谣。

这些歌谣体现了徐州人民的智慧,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徐州民歌民谣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徐州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民间文化更是一道闪亮的奇葩。

作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更是与普通人相伴相随,我们从年少时便听爷爷奶奶唱或念那不知其意的歌谣,到大后细细品味真是回味无穷。

我们中国每个地方的民谣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而徐州作为一个古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谣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

徐州的民谣非常的多,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能体现徐州的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谣有这么几种,首先是反映徐州战争历史的战争歌谣,其次是煤矿歌谣,还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以及其他等。

徐州,古时称彭城,位于我国南北腰部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徐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使徐州不仅是古战场,而且在现代也曾作为战场。

因此,徐州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歌谣。

下面的几首歌谣就反映了徐州的战争历史。

“《九里山前作战场》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①“《打丰县二首》一弹弹,二玩玩,庞三杰,打丰县。

打开丰县进当典,进了当典要盘缠,要了盘缠向西南。

大毛二毛单扁担,六月初一打丰县,打了七天单八夜,拉起队伍向西南。

”②“《国恨家仇不能忘》火熊熊,炮隆隆,天昏地暗烟云濛。

日寇肆淫威,铁蹄逞穷凶。

尸横抛阡陌,血殷野草红。

家家尽逃难,十室九已空。

老人长叹小儿哭,叹声哭声干苍穹。

扶老携幼人拥挤,摩肩接踵路不通。

敌机忽冲来,轰炸何猖狂,俄顷尸成堆,血肉乱飞扬。

一妇被炸死,二子呼亲娘。

一翁仰天号,全家俱死亡,痛哭肝肠断,撞死在道旁。

断腿一老人,疼痛不能语,挥手示儿孙,逃难他乡去。

凄绝人世间,惨怛悲中肠。

入地恨无门,呼天徒悲伤。

莫啼哭,莫彷徨,国恨家仇不能忘,煌煌轩辕胄,岂作任人宰割之牛羊!要抵抗,要救亡,拿起刀和抢,杀敌上战场。

消灭日寇讨血债,中华儿女斗志昂。

”③“《大炮歌》英勇向前,把大炮的技术练熟,快开到前方火线。

同志们!放出我们的开花弹,打到敌人的身边。

轰轰轰!叫日本强盗胆寒,叫日本强盗溃散,叫日本强盗滚蛋。

轰!”④《解放军扛大炮》解放军,扛大炮,一夜打通陇海道。

陇海道,一扫光,打完八集打碾庄。

打了碾庄向西走,一炮打到徐州府。

徐州府,先攻占,打完江北打江南。

打过江南吃大米,占据江北吃白面。

打倒老蒋放鞭炮,全国人民得团圆。

”⑤“《打淮海》(小五更)一更里,月亮渐渐高,八路军共产党的队伍过来了。

打临沂,把兵交,国民党,吓跑了;打到那窑湾里,收俘了真不少!二更里,月亮照正东,八路军打碾庄全使大炮轰。

黄伯韬,挨了崩,国民党,吃了惊;收复了陇海道,军民多有功。

三更里,月亮照天河,八路军的同志又来打运河;国民党,开汽车,洋桥以下死成窝,还有那未死的挤下了运粮河。

四更里,月亮照正西,八路军的同志又攻到徐州里;得汽车,得飞机,得了炸弹和武器,打得那国民党军死在江北地。

五更里来天大明,八路军攻下了徐州城。

打萧县,打砀山,蚌埠国军一扫干,八路军的队伍才把营盘安。

”⑥上面的五首歌谣我们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它把我们从古战场带到了现代的战场。

第一首歌谣很简短,仅两句话就概括了九里山作为古战场的壮观场面。

九里山在徐州的北郊,这里的山东西连绵九里,故得名,相传这里是楚汉鏖兵的古战场。

民间传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便是在此。

九里山前在唐朝末年也曾摆下战场。

第二首民谣也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两首歌谣分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九日和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初一这两次攻打丰县城后流传的。

第一次庞三杰率领革命军攻克丰城,推翻了清政府的丰县政权。

第二次在民国,大毛、二毛,就是毛思忠、毛思玉,单扁担就是单世友的外号,他们是地方民军领袖,为了反对张勋复辟,推翻丰县政权,他们率领民军攻打丰县城,打了七天八夜。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徐州都经受了战乱的洗礼。

第三首歌谣就是邳州人冯昌和所作,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时,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徐州人民也在列;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们受到日寇侵略时的无助,惊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家仇,号召人们要奋起反抗。

这样的歌谣在当时不止这一首,它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徐州人们,后来徐州的人们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

第四首歌谣就是人们在抗击日寇时所作,我们读起来很是振奋。

日寇终于被我们赶出了中国,然而我们并没有盼来和平,尤其是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迎来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第五、六两首歌谣便是反映当时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战争。

徐州经历了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从第六首歌谣中我们便可看到当时打淮海的一些情况。

自然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役肯定有不少的伤亡,也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民间的歌谣却让我们看到似乎一夜之间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其实民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去伪存真”,只突出一点,强调淮海战役时我解放军的英勇无敌,人们口口相传,这样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的志气。

同样第五首歌谣也用了这样的手法,“一炮打到徐州府”,解放军真是神了,一炮就能打到徐州府。

这些有关战争的歌谣徐州流传很多,它们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战争史。

至于它们的作者很多我们无从考证,但它们一定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徐州的战争史是辉煌的,那么徐州的煤矿工人则经历了从悲惨到幸福的路程。

徐州的煤矿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煤矿的发展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歌谣。

“夏桥、韩桥肩并肩,青山泉,大黄山,曲里拐弯到萧县,徐州转圈都是碳。

”⑦“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到老出尽牛马力,伴块黄土倒荒郊!”⑧“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贾汪不让干,山后干八路。

”⑨“筒子屋,阎王殿,十人进去九人亡;活着出尽牛马力,死后扔进乱尸岗。

”⑩“丈夫下窑妻讨饭,井上井下受煎熬;儿女冻饿打颤颤,卖人市上哭声惨。

”11“下煤窑,苦处多,白天黑夜受折磨;窑下是个活地狱,窑户血泪流成河”12“一九四八年,解放见青天。

政治有保障,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13“一九五0年,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工人见青天。

上井斗把头,下井搞生产,淋水往下流,工人不低头。

”14“鞭炮响,锣鼓敲,大井架上红旗飘。

解放那天插上去,矿工从此直起腰。

”15上面的这些歌谣短小精干,我们读一读几乎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个别地方有些方言,或者有一定的背景。

徐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炭。

第一首歌谣就说明了这一点,夏桥、韩桥以及青山泉,大黄山等都是徐州的煤矿区,其实这首歌谣只是列举了徐州部分煤矿区的名字,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写出来呢,比如徐州的旗山矿、夹河矿、权台矿等等。

歌谣中也说“徐州转圈都是碳”,这里的转圈就是周围、四周的意思,可见徐州确实有许多的煤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徐州这么多的煤炭应该养育这儿的人民了,然而在解放前矿工的生活却是很凄惨的。

我们虽不曾亲眼看见当时矿工的生活有多么凄惨,但我们能从歌谣中体会的出来。

第二至六首歌谣便是反映解放前矿工的生活状况的。

解放前徐州的煤矿曾经被日本人霸占,(据说好多日本老人现在还知道徐州贾汪25路汽车终点站,那儿曾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

)许多工人当时在日本人的矿上劳作。

当时的条件很差,矿工辛勤的劳作却不能养活家人,正如歌谣中说道“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丈夫下窑妻讨饭,儿女冻饿打颤颤。

”不仅如此,矿工自身的命运也是令人担忧。

本来矿工的工作并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是还算有份工作,而有些人却连这样的工作都保不住,歌谣中说“贾汪不让干”,就是徐州的贾汪煤矿不让一些工人再干下去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工人已经是无路可走了,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醒悟了说了句“山后干八路”,善良的徐州人觉醒了,然而还有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1943年,贾汪煤矿从河南省招募来了几百名工人。

这些工人被集中在贾汪矿北宿舍的大筒子屋里。

他们的命运更是坎坷,住在这样恶劣的地方,他们能安然无恙吗?后来这儿发生了瘟疫,很多人都死了,正如歌谣中说“十人进去九人亡”。

他们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悲惨至极。

矿工们在解放前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到了解放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从第七到第九首歌谣中,我们就能发现这种改变。

矿工们自己当家做了主,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这里的“钻了坛”是方言,就是完蛋了的意思,矿工们有了地位,不再做牛做马,吃穿不愁,正如歌谣中说“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从此徐州的矿工(全国的矿工)直起了腰杆。

在农村矿工们一度成为香饽饽,谁家的女儿嫁给了矿工,都觉得掉进了福窝,再也不是解放前的唱的那样“有女不嫁下窑郎”。

徐州的煤矿被开采了上百年,到了现在好多矿区的煤炭已经枯竭了,也造成了矿区百姓很多的生活不便。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些资源,也为了使徐州矿区尤其是贾汪矿区不再仅仅依赖煤炭资源而生活,在好几年前,贾汪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小煤窑。

贾汪的经济倒退了好多,但是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贾汪成功的走向了煤炭经济的转型,好多矿工都转岗了。

于是民间又流传了这样的歌谣“关了小煤窑,我们进工厂,继续把我们的工人当到底。

关了小煤窑,我们照样活。

哪一样也不缺,生活越来越好过。

”这些朴实的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至此我们能够看到徐州煤矿发展的整个历史,也能看到一代代煤矿工人的生活面貌,这些歌谣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画卷,让我们的后辈能够铭记于心。

前面两种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地域特点,那么徐州又有哪些歌谣反映徐州的风土人情呢?我们来看看几首这样的歌谣。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卖膏药歌》“我的膏药好,有朱砂,有狗宝。

天棚草,地棚根,九条仙女裤腰带,王母娘娘洗脚水,正宫娘娘脚后跟。

苍蝇心,蚊子肺,蚂蚁鲜血两三盆。

能管割破利破,刀砍斧剁;蝎蛰狗咬,马踢牛舔;贴在身上,贴多暖和。

”16这首歌谣是卖膏药的小商人在夸赞自己的膏药,他很会用词,天上地下的他都能用上,让人听上去这膏药好得不得了。

其实小商贩几乎都很会说,尤其是夸自己的商品,活的能说死,死的能说活。

徐州地区的小商贩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徐州地区的民俗方言。

这首歌谣里的“能管割破利破”就是徐州的方言,这个“利破”的意思就是“刮破”的意思,但它比刮破要来的重。

其实徐州的这样的民谣有很多,最能体现徐州民俗方言的地方是在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