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博苑
06-01 1252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从隐士与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认识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难点:
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二、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落实文言词句
1.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止子路宿: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
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
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丘不与(之)易也
3、翻译下面的语句,指出句式特点: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
晨门曰:“奚自?”:自奚
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
二.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一)参看孔子简历:
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
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
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
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
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
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
开始修诗书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梳理文意。
1、“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想做什么?为什么不可为?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要去做?
1)孔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出仕,从政。
2)礼崩乐坏的现实。
从文中找出依据:弑;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今之从政者殆矣
司马迁:弑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保其位者,不可胜数。
孔子的经历:游历十四年,遇上八十多位君主,没有得到重用,春秋重霸道,而非王道。
3)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A孔子沐浴而朝: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B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
鸟兽都不会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
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C使子路反见之:“荷条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
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说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张是无法实行了。
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
丈人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他懂得长幼有节,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由此子路知道。
2、结果怎样?内心有何感受?别人怎么看待他?
1)孤独,失落。
2)隐士对孔子的态度: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感情
赞美,尊重,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道不同不相与谋
3)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
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晨门、荷蒉者都一样。
3、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孔子和隐者都是不俗之人,在世间,二者可称为同一种人,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
虽然取道不同,但其不趋俗从众是一样的,双方都有惺惺相惜之意。
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
二者的处世态度却明显不同,孔子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而诸隐士则劝孔子“知其不可而勿为”。
他们
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总结: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4、“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什么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传过战国的屈原,传过宋代的范仲淹,传过明代的文天祥,一直传过“戊戌六君子”,传过许许多多抗日英雄,传到了现在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沉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传到了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依然保持宁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身上。
三、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相互交流。
1、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3、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4、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高耀洁
2003年7月,作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获得了“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
面对艾滋孤儿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本已弱不禁风、应该颐养天年的高耀洁爆发出了巨大的生命能量,但在节目录制现场,高耀洁却脆弱地在舞台上落泪,“从现在起再过55天,就是8年,我介入艾滋病已经8年,在这8年的岁月中间,酸辣苦甜不敢想,很多事情让人不敢想。
”但她是母亲、是医生、是艾滋病人心头的阳光,她还要继续宣传、写书,并抓紧时间想办法解决孤儿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77岁的高耀洁已经是一位步履蹒跚、腰背佝偻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民间防治艾滋病之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
70岁才开始做防治艾滋病工作,能做到什么时候呢?面对这样的疑问,高耀洁的回答是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常见的书面语让录制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
自1996年她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预防和救治工作,已经走访了河南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
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用在了艾滋病防治上,家里仅有的一台电脑还是别人捐赠的。
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至今已花费8万多元,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7、范美忠牺牲是选择不是美德
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掀起轩然大波。
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事后,范美忠又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并对网友的部分问题做了回答告诉学生也告诉其他人,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现代文阅读:(中考模拟题)
①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②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
“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
”安东尼说。
③“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
”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④“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安东尼说。
⑤“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 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⑥“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
”安东尼解释说。
⑦“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
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⑧“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⑨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
”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
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
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⑩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
⑾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次,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这次慈善晚宴。
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穷的孩子捐赠。
(选自《读者俱乐部》2007年第6期有改动)
1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分)
2 .第①段“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一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3 .第⑨段画线句“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
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
(不超过30字)(3分)
4 .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30美元零25美分获得本次慈善晚宴的主角?(3分)
5 .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解题思路及答案精析】
第1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在阅读原文的同时,勾画出概括故事时要提取的要点:人物、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将勾画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
依据题目要求,本文故事内容可以概括为: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慈善晚宴的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在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不但进入了慈善晚宴的现场,还成为慈善晚宴的主角。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第2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第①段,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词语所在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从词语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或态度(文中人物的或的)、词语类别、词语所属的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因此,本题答案可以是:此句属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对慈善活动虔诚、庄重的态度。
组织本题答案时语言要流畅,表述要清晰。
第3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揣摩人物语言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回到原文具体的语境中(第⑨段),分析画线句前后文语句表达的内容,揣摩人物在此处应有的语言内容。
从画线句前后巴菲特先生的语言与表情来揣摩,当时他要说话的内容可以是: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富有爱心。
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赞扬角度);他说话的内容还可以是:小女孩,别着急,我一定想办法带你进入晚宴会场,满足你的心愿(安慰角度)。
回答本题时,只要意思接近,想象合理,语言通顺,选取任一角度作答都可。
第4题考查对内容理解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回到原文第⑾段,找到题干语句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这句话所在段落表达的内容、甚至全文与小露西举动相关的语句(如第⑤、⑧段),分析总结出小露西以30美元零25美分获得本次慈善晚宴主角的原因,那就是:(1)小露西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虽然富商和名流都慷慨解囊,但只是自己积蓄中的一部分,而小露西却是倾其所有。
(2)小露西的爱心能影响更多的人来参加慈善活动。
(3)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第5段考查分析含义深刻语句、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结合全文内容,尤其是结合小女孩的动作语言,分析小女孩说出这句话的原因,以及这句话对他人的影响。
分析时注意挖掘语句表面义背后的深层含义,语言表述要清楚流畅。
因此,“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慈爱的天平上,大家是等重的,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人,只要对他人心怀善意,给予帮助,也是一样的慈善。
”(或表述为:“为别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
”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