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旋律电影内容构建——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16.12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实际上与我国主流宣传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去,在单向度宣传思维的主导下,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深受诟病,部分电影甚至还需要动用行政指令才可以宣发。
随着电影的发展,宣传思维逐渐更新、拓展,《湄公河行动》就是众多成功影片中较为出色的影片。
一、主旋律电影存在问题(一)内容取材过度同质化在内容取材上,偏爱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难以引起观影者共鸣。
如在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作品中,抗战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等特点,成为很多影视作品取材的一个重要源泉,但易造成内容交叉同质化现象,而且主旋律电影总是习惯于在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中抒发国家情怀,完成价值观构建。
而事实上,这些具备一定年代感的历史事件,往往会直接拉低观影者的经验程度,降低观影者的参与感与心理预期。
(二)大量的史实性错误与经验错误这是宣传思维在电影产业的一种直观体现。
在一些抗日题材的影片中,为了表达主流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常罔顾史实性错误与经验错误,“以一对百”“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剧”的桥段不绝于市,观影者的影视剧消费是基于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程度的娱乐性消费,而这种对抗性的经验性错误,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影视消费需要。
这样的作品不仅不能满足观影者的期待,还会直接降低“主旋律电影”的整体社会评价,从而影响观影者相关的经验程度,最终影响市场中其他的观影者的二次选择与消费。
(三)生硬的宣传方式影片通常利用动作、读白等方式生硬地传输一定的价值观。
如在一些主旋律电影中,“不讲人话”的方式时有发生,不尊重宣传规律,不尊重观影者的认知心理,自然无法满足他们的的心理需求。
二、解构《湄公河行动》《湄公河行动》影片是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历经艰险揭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并逮捕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真实事件。
影片于2016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后好评如潮,据猫眼票房统计,《湄公河行动》上映39天以来,票房已经突破11.7亿。
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
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形象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与国际交往、旅游和投资等诸多领域有关。
因此,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从政府、媒体、文化和品牌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政府的角色政府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角色之一。
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形象塑造:1.政治形象政治形象是国家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治活动,营造“法治”的形象。
同时,政府应该照顾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展现“人文”的一面。
2.经济形象当今世界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科学发展、开放合作,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形象。
这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体制改革、提高技术研发等方面来实现。
3.外交形象外交形象是国家形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该通过炫耀国家软实力、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来提升外交形象。
此外,国际形象的塑造还需要进行国际传媒宣传等方面的投入。
媒体的角色媒体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
传统的媒体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而现代的媒体则包括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和数字内容等。
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正面信息媒体在传播时应重点呈现正面信息,如国家治理成果、生态环保和文化传承等。
同时,媒体应该尽量避免传播负面信息,如灾难、事故和犯罪等。
2.塑造公正形象媒体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为国家塑造一个良好的公正形象。
政府和媒体应该共同合作,制定管理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呈现一个公正的媒体形象。
3.提高传播效率媒体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因此提高传播效率也是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提高传播效率包括提高传播速度、达到精准传播和提高传播质量等方面。
文化的角色文化是国家的精神瑰宝,文化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国家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形象。
浅析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湄公河行动》的成功说起
二、《湄公河行动》:类型化电影叙事的成功植入
(一)题材选择的局限 自 1987 年全国故事片创作大会上提出“突出主旋律,坚 持多样化”的要求以来,我国电影人积极创作主旋律电影,希 望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对社会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指 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国 的主旋律电影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 战争的影片,如《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二是表现历史人物或 先进模范的影片,如《周恩来》《焦裕禄》等;三是对社会现实、 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如《唐山大地震》《解救吾先 生》等。除此之外,我国主旋律电影很少再有题材上的突破。 (二)意识形态的强硬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在其进行影像传播的同 时可以加强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强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这 对于主旋律的宣扬显得十分重要。它在结合多种感官,展示 文化信息、渲染情感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更 有说服力,充分发挥出电影的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 但是任何形式的宣传都应该掌握一个度。将主流思想 根植于电影里,应当是一个潜移默化、血溶于水的过程。以 往的主旋律电影,大部分作品过分宣传意识形态,尤其是 在表现历史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无论是人物的话语还是情 节的表现,无时无刻不高举党和国家,使得影片在叙事上 流于一定的框架模板之中,从而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有 些作品为了表现人物光辉伟大的形象,甚至加入了一些空 洞不切实际的情节,如经常被人拿来吐槽的“手撕鬼子”, 这样设定反倒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主旋律电影的新包装——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THE FILM
影视
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 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 好电视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3] 电影 同样也是如此。“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 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在一个大众 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4]
在影片《湄公河行动》中,导演充 分运用动作片的视听手段,摄像机在海 陆空全方位各角度的拍摄画面,更真实 地展现战斗场面,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影片内大量使用航拍营造大场面,尤其 是行动小组执行任务和抓捕行动时,给 观众更新颖的视角。而在拍摄行动小组 进行营救和抓捕这些动作戏时,导演使 用多机位移动拍摄运动镜头,很多移动 镜头不再使用传统的轨道或者摇臂,改 为通过手持稳定器跟拍,镜头运动和转 换速度更快,让观众目不暇接,增加了
《湄公河行动》正是以这一真实事件作 为故事蓝本进行改编和创作包装。电影 是一门大众艺术,必须要具备观赏价值, 主要表现在影片本身既要有跌宕起伏, 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这是电影的根骨, 又要使用各种电影视听语言创造出影视 效果,这是电影的血肉。优秀的电影中 往往蕴涵着卓越的影视叙事因素和视觉 效果,每一位电影导演对电影语言、技 巧的运用方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往的很多主旋律电影被观众诟病,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假大空”,不 通过影片剧情去打动观众,而是一副高 高在上去教育观众的姿态。林超贤导演 作为香港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导演,大胆 运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技巧,将真实事 件进行解构重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影片不仅悬念重重, 而且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例如,影片中 毒枭的童子军去炸毁联合执法部大楼的 情节,在真实事件中根本没有发生,而 使用这种“奇观化”的虚构叙事,增强 观众的个人奇遇体验,正是好莱坞商业 类型片的惯用手段。同样的这种故事奇 观在电影中屡次出现:沙先生住在监狱 “豪华包房”,高刚为伪装身份包游艇, 行动队员与毒枭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谈判 和枪战、直升机空中吊着毒贩问讯等。 2 对电影中角色形象塑造包装 “平民化叙事,采用平民化的视角 去表现传统中需要仰视的正面主人公, 或还原为普通人的心态,从人性角度展 示平民英雄。一部好的主旋律电影应该
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292016年第23期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
2011年,承载13名船员的中国商船,于金三角附近水域全部遇难。
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颗冰毒毒品。
为查明案件真相,也为一举歼灭毒枭,我国缉毒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义无反顾跨境追捕。
“主旋律”大意是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的文艺作品精神与思想基调。
纵观全片,电影的主题为“坚决捍卫中国公民海外利益,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
作为一部按照重大题材批审的主旋律电影,对于国家形象构建来说,《湄公河行动》作为主流政治大片,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一、 国家形象的视听与叙事展现(一)国家形象的视听呈现视觉符号作为典型的影像化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表达情感、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等直观意义。
影片开场第5分钟,身着警服的公安部部长江海峰与下属依次出现,办公室会谈场景中镜头左侧构图鲜艳的五星红旗静静伫立,影片第14分20秒,画面以天安门长安街运动镜头为主体,画外音“还中国船员一个清白,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第14分42秒,镜头以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起幅,随后摇向公安部部长及随从下属,后续镜头为门前站岗门卫敬礼、国家公安部大门。
画面由运动镜头大全景到五星红旗特写摇镜头,由中景人物到全景大门,两极景别的切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巍巍中华,气势宏阔巍峨,昭示着国旗的神圣与国家尊严的不容侵犯。
影片从开场固定镜头中出现的的警服、警察人员、五星红旗等元素到影片后续出现在运动镜头中的五星红旗与缉毒警察等画面元素,开场便定下紧张威严与快节奏的视觉基调。
红色与黑色的色彩视觉反差调动起故事的情感张力,使得观众内心也随之代入起伏,国家形象与国家尊严的视觉化表达为影片开篇定调,体现出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这一既定概念。
影片中第一场悬念大戏以缉毒警察团队进入赌场营救岩多帕为主线,赌场救人环节作为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在剧作法中也可以看做整个电影宏观叙事的“发展”环节,此时的故事进度距离故事叙事最终大高潮的矛盾爆发尚有一段距离,核心矛盾解决与事情最终结果也遥遥无期,因此,缉毒行动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从电影《湄公河行动》看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倾向
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商业化倾向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影片《湄公河行动》在口碑和票房(11.8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继《建国大业》《战狼》《智取威虎山》之后,再一次引发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热烈讨论。
主旋律电影意指承载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宣传的电影,从建国初十七年电影开始直至九十年代被正式命名为“主旋律电影”,先后拍摄出各种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和英雄题材等的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焦裕禄》《百团大战》等等。
在当下商业片大行其道的洪流中,主旋律电影不仅面对着新的文化语境,同时也面临着自身模式更新的挑战。
如今国内主流观影人群早视“主旋律”为“过去一代人的记忆”,而不再是民族寓言,同时,由于经历了国产“抗日神剧”一波又一波地挑战三观,观众业已形成了对此类题材影视剧颇为敏感的抵抗,要在观众普遍反感的基础上拍摄出一部既符合商业口味又不乏潜移默化地输出意识形态的影片,必须在叙事模式和拍摄手法上进行更新。
《湄公河行动》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解构程式化传统主旋律电影,采用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将犯罪、动作、悬疑等元素融入其中,拍摄手法上也借鉴了商业大片的拍摄模式,大场面、追逐、爆破等镜头一个也不少,这些都是该片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湄公河行动》改编自真实案件,主要讲述了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颗冰毒,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为了查明真相,云南缉毒总队长高刚接受任务率领战斗小组进入泰国境内,与卧底方新武联手深入金三角,最后查明真相,还中国船员清白,同时严重打击了毒品犯罪的故事。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其对商业化模式的成功运用,即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和影像奇观的构建,与同期商业大片相比毫不逊色。
首先,在类型化叙事模式上,《湄公河行动》集犯罪、动作、悬疑等商业元素为一体,既兼顾了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趣味需求,又展现了主流意识所宣扬的文化精神。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由《湄公河行动》的突破谈起
好 的根 本 所 。
山下的花环 》 ,再到 9 O年代 的 《 人 决战 》 得N' f t ‘ 么 ”的提 问都显得缺 乏足够 的合 等,在不 同历史时期 人们看到 的都是为 法 性 。 当 然 , 更 应 该 看 到 的 是 ,新 中 围
《 洲 公 仃 动 》 的 故 事 并 小 复 杂 : I t , l K 】 通 褂
感 动 影 i J : 人们 胥到 了 闫 民尊 严 和 国 咏 婚, 紧 紧 柑 连 ,“ 家 ” 也 再 足 远
同时,影片也 充分 ( 共至 是 刻 意 ) 展 示 幅度 提 高, 也都 是新 中 国为 了 “ 个人” 主 角 们 在 个 人 生 活 状 况 上 的 拈 据 、 困 所 提 供 的 最 有 价值 的尊 严 和 权 益 。 是,
对 于 红 色 中 喇 柬 说 ,“ 爱 国主 义 ”
r I 然/ f r 1 : 衍 卜。 f I I 2 0 1 6年 国 庆 档 期 , 而 不 再 是 仅 仅 注 重 渲 染 个 人对 闲 家 无 私 的 内涵 就 在 于 强 调 个 人 为 围 家 的 付 出 。 j } 尤 小 张 扬 的 《 渊 公 河 行动 》 能 在 短 无 悔 、 甚 至 是 充 满 悲 情 的 绝 埘 奉 献 。 虽 然 而 一 个 满 腔 赤 诚 为 国 奉 献 的 人 , 何 以
林 趟 贤 演 的 电 影 捌 脚 就 是 真 刀 真 到 底 , 不 惧 艰 险 不 惜 代 价 。 影 片 的 重 心 个 人 才 能最 终 升 华 至 吊 贤之 列 。
或 者说付 I J j ) , 怆n 勺“ 馊” j“ ” , 扪 … 劲 爆 的 场 面 是 国 家 对 丁个 人 的 保 护 (
突破 T更多强调 个人 勾国家做奉献的 “ 主旋律”传统。而通过与另外两部相 关文本 《 集结号》和 《 十月围城》的比较 ,在 “ 国家认同”的理论视野
新闻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叙事探究
124刘 凌,尚晓燕:新闻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叙事探究新闻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叙事探究刘 凌,尚晓燕(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26)【摘 要】新闻改编电影在电影改编方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电影《湄公河行动》就是对“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进行改编的新闻影片。
这类电影融合了新闻与影视两者的优势,本文将从叙事观念和叙事手段两个角度对新闻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闻改编电影;湄公河行动;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24-01“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是指2011年10月5日上午,“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我国13名船员全部遇害。
事件发生后警方在商船上发现毒品,很快一场有关中国商人贩毒的舆论在国际上传播,为了还中国同胞一个清白,中国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
《湄公河行动》就是根据这一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真实感较强且观众的带入效果好,从新闻到电影,给予新闻改编电影更多的叙事内容。
一、《湄公河行动》的叙事观念(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震惊中外的“10.5”湄公河惨案使13名中国同胞惨遭杀害,毒品的出现让事件的严重性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各大媒体平台的关注,中外新闻的报道以及中外人士的关注,使事件一时间引发轰动。
《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抓住这一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运用重大新闻的真实性贯穿入影视作品中,该影片的改编可以堪称十分成功的一部。
这部影片从“10.5”新闻事件入手,引出了国内外长期关注的禁毒问题以及金三角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
毒品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金三角地区也是各国关注的地区。
《湄公河行动》围绕禁毒题材和金三角地区进行创作,对于整个社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电影将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融入,也体现了该电影的独特风格。
《湄公河行动》抓住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借助重大的新闻事件刻画剧情,使影片具有感染力。
不忘过往 不惧未来——电影《湄公河行动》评析
愿 透露 丝 毫 自己组 织 的信 息 ,方 新 武用 刀 划 开 了他 的血 管 ,马仔 见 状 ,立 即 求饶 ,并将 自己头 目的所作 所 为全 盘 托 出 ,一 再哀 求 饶 命 。方 新 武 见 状 ,立 即转 身 到旁 侧 的 桌 子上 寻 找 绷 带 ,救 他 于悬 命 一 线 之 点滴 ”一稔 声 声 带着 朴 实 乡 音 的 问候 以及那 热 情 灿 烂 的笑 。殊 不 情 暖众生 知那 “ 阳光 ”满 满 的乐 观 笑 脸 背后 ,人 人 皆是 被 毒 枭 害
一
、
一
善 用 细 节 ,工 于 以小 见 大 ,无 疑是 该 片 的 一个 巨 大 得 缺 肢 少臂 ,究 其原 因竞 不过 只是 不 愿 为贩 毒 团伙 种罂 粟 罢 了。此 情 此 景 ,直 击 人 心 ,痛 莫 大 焉 。毒 枭 的无 情 亮 点 ,通 过 一个 又一个 的小 细节 ,人物 性格 ,情 节设 置 , 灵 动 尽 显 。影 片 开端 ,观 众对 人 物 设 定 、剧 情 架 构 都还 残 忍 ,伤天 害理 ,由此便 深 入人 心 。 此 外 ,影 片 中对 于 孩 童 的刻 画 占 了不少 篇 幅 ,也为 不 甚 清 晰 时 ,一 口流 利 的 泰语 ,扮 相无 不 透 露 着 痞 气 的 卧 底 方新 武 在 银 幕 出现 ,于一 个 隐秘 的据 点 审 问 着 刚 刚 观 众 留下 了极 为 深 刻 的 印象 。在 本 该 介绍 毒 枭 老 巢 混沌 成 功 抓 获 的一 个 贩毒 组 织 负 责接 头 的马 仔 ,见 那 马仔 不 残 忍 的 环境 时 ,影 片另 辟 蹊 径 ,转 而 将镜 头 指 向 了那 些
影视观察
陈志霞 ,王鹤雯 :电影 《 湄公河行动 》评析
不忘过往 不惧未来
从《湄公河行动》浅谈“讲述好中国故事”
从《湄公河行动》浅谈“讲述好中国故事”□陈盼盼【摘要】近几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个话题被人们所热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 会强调,要切实抓好新闻舆论工作,凝聚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中国媒体要讲述好中国故事。
而电影艺术作为 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更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本文将以《湄公河行动》为例,分析这部电影是如何诠释“讲述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湄公河行动》国威中国式英雄中国女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通过自身 的不断努力已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与此同时我们的对 外传播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建设“一带一路”到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理念需要媒体的传播,向世界讲 好中国故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传播 的最佳方式。
我们有责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 声音”,让中国故事 国际舆论的题,让中国声首国际理解和认同。
作一种传播媒,肩负着重塑并传播国家形象的历史命。
20169 30的, 自2011年10月5日发生的 中外的“”,讲述了 13名中国,遇同,中国,。
大 中的共鸣,带人们对 传递主 念问题的,展中国有的当。
在“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迈出了重要的一。
一、讲述好中国故事,宣扬好中国国威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 遇,13名中国遇。
发,中国要求 方理此 , 。
经过 10的,两下被警方抓获。
该当时 中外,也是中国警察第一次境外执法。
虽然境外执有很大的度,但也正因如此,更加彰显了中国的国威,彰显了中国捍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方面的坚立场。
“禁”这项行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在进 着。
片拍摄的天安门广场、安实景等方面,都到安的大力支持,体中国禁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使坚决抵制毒品的信念深入人心。
影片无论 是对史的再是对禁的,都通过画面语言彰显出了中国的国威,在世界上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得国人内深处坚爱国的信念。
二、讲述好中国故事,宣扬好时代英雄每个时代都有雄,他是正能量的身,从“红星闪闪”的潘冬子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再到当代的女 神警任长霞。
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国家形象塑造
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国家形象塑造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国家形象塑造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影像语言,它能够塑造、传播以及影响人们对某个国家的形象。
电影《湄公河行动》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和震撼人心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在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国际法治方面的决心与实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表现。
首先,电影《湄公河行动》以中国公安反毒大队成功铲除湄公河上的贩毒集团为主线,展示了中国政府的坚决态度。
在电影中,中国警方积极合作,并与泰国、缅甸等相关国家之间开展了合作行动,以共同打击毒品犯罪。
影片中,中国警方面对挑战,保护本国公民的安全,以及在国际法治框架内积极维护着地区与全球的稳定。
这种坚持原则、积极合作的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其次,电影《湄公河行动》通过全景式的镜头展示了中国公安力量的强大和高效。
电影中,中国公安反毒大队展现出了高超的反恐战术和紧密的协同作战。
他们运用尖端的情报技术和优秀的阵地战斗能力,将罪犯逐个绳之以法。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中国警方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协助下横跨国界开展调查,打破了国界限制,有效地打击了跨国犯罪团伙。
这一形象展示了中国公安力量的优秀和高效,令世界对中国警方的实力和能力刮目相看。
第三,电影《湄公河行动》通过展示中国警方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强化了中国形象。
电影中,中国警方不仅仅是简单的执行者,更展现了他们对贩毒集团背后被剥夺自由的生命感到关切和同情。
影片放大了警方在抓捕过程中对受害人的保护,并以人道的态度对待贩毒分子,充分显示了中国警方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
这一形象的展示,将中国塑造成一个有同情心、责任心和人权意识的国家,为中国的形象树立了积极的形象。
最后,电影《湄公河行动》通过真实的事件和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始终秉持着为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负责的态度。
在电影中,中国通过大力打击贩毒活动,为世界社会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以《湄公河行动》为例谢海南;汪怡慧;覃芳兵【摘要】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湄公河行动【作者】谢海南;汪怡慧;覃芳兵【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异军崛起,发展势头迅猛。
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
时至今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逐步模糊,二者相互交融。
2016年国庆期间,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后,票房突破10亿大关,而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可谓名利双收。
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当前中国主旋律影视剧处于“娱乐至死”的观念包围中,处于“票房决定一切”的喧器中,商业性、多样性成为主旋律影视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强势输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成为迫切任务。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建国后,我国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纵观学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史论分析、商业营销模式分析、文化分析、叙事策略分析。
其中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为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
早期主旋律电影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推动。
说服传播视角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与进路
说服传播视角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与进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被他人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标识。
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其中说服传播视角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说服传播视角出发,探讨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和进路。
一、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国家形象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塑造的。
从说服传播视角来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肯定国家优势和特色国家形象的构建首先需要找准国家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此为基础进行形象塑造。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崇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强调创新和科技领先;中国强调和谐、稳定、发展,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等。
通过肯定国家的优势和特色来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强调国家形象的一贯性和真实性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强调一贯性和真实性,即国家形象的建设不应是一时的、表面的美化,而应该是真实的反映国家的本质和特点。
这就要求国家在对外传播中要遵循事实真相,不断完善国家形象,使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国家的可塑性和影响力。
3. 不断优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要构建国家形象,就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比如国际媒体、国际会议、国际交往活动、外交宣传、国际形象广告等。
通过不断优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扩大国家形象的传播范围和深度,提高国家形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引导公众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和认同国家形象的构建还需要引导公众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和认同,在国内外不同领域推动国家形象建设,增强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教育引导和宣传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国家形象的正面评价和认同,提高国家形象的积极度和可持续性。
二、国家形象的进路国家形象的进路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国家形象塑造
声屏世界2022/10中国电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性、商业性统一的基础上成功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其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早在论述艺术的本质时就涉及到这个问题。
马克思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认为“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它的最根本特性应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结合”,①《湄公河行动》的上映刷新了观众的经验。
在艺术性方面,《湄公河行动》凭借扎实的视听语言抓住了观众的心灵和视觉,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在商业性方面,《湄公河行动》依托前期的强势宣传和电影商业元素的精良制作,在上映以来长期霸占电影榜单,以11.84亿元票房的商业成绩雄踞2016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第6名,这对于一部主旋律电影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更重要的是,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统一的情况下,《湄公河行动》还在意识形态上把握得非常到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榜样。
中国电影中意识形态的渗透纵观中国百年电影史,电影中的意识形态都占据主导部分。
从电影发展初期到新世纪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便一直干预、介入电影艺术当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元素、政治元素渗入其中,甚至成为上层建筑的意识传播媒介,如“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甚至“鸳鸯蝴蝶派电影”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渗透。
这也是电影艺术的发展规律,因为“由于其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和表达意识形态功能的存在,电影不可能离开社会政治而独立生存、发展”。
②但在具体的电影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强势的意识形态入侵让电影的艺术性明显削弱。
而电影艺术其商业性也是重要属性之一,过于制度化的意识形态,会大幅度降低电影的商业价值。
虽然新世纪以来,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在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寻找到平衡,逐渐抢占了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辐射范围,三者慢慢走向和谐;但人们仍然能看到一个现象,主旋律电影在票房上始终敌不过娱乐片和商业大片。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代性特征——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一 方 面 ,电影 以重大 的社会 事件 为蓝本 有着 天 然 的题 材 优 势。现 实题 材 的回归 ,成 为 《湄公 河 行 动 》得 以在 虚 浮 的市场氛 围中异 军突起 的一个 关键 因素 。公 众高 度 的关 注度 与激 荡 的家 国情1怀 ,拓 宽 了传 统 警匪 片的受 众局 限 。出品 方选定 2016年 国庆 档 上映 ,适 逢 事件 发 生 的五 周年 纪 念 目,也是 基 于 同样 考 量 作 出的决 策 。另外 ,创 作 团队 通 过前 期 大 量走 访 、实地 考 察,充 分了解事 实与 细节 ,为改 写剧 本夯 实 了基 础 。以独 特 的视 角 、翔实 的细 节刻 画 为
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些主旋律影片由于先验的道德化主题生存现实很难不是一种被道德净化的自我封闭的符号世界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权力较量人们实际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都被淡化社会或历史经验通常都被简化为冲突解决的模式化格局相当一部分影片不仅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相对单调和陈旧而且人物形象由于被道德定位其内在的人i生困惑以及必然要面对的外在环境对人格的压力在影片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物被先验地假定为既不受来自本性的个人利益驱动也不受来自外界的利益分割的诱惑的天生好往往缺乏立体性而成为一个平面化的伦理符号
《湄公河行动》掀起的主旋律审美波澜
《湄公河行动》掀起的主旋律审美波澜作者:高雪洁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4期⊙高雪洁[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湄公河行动》在激烈的商业片电影市场中,坚守对叙事风格和人物个性高度忠实的追求,同时凭借大胆尝试在动作场面中加入国际化叙事符号,以及在不经意间触及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刻主题,更重要的是影片高度写实地塑造了日常英雄的群像,最终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电影市场的岁末盘点中,它因高举和平年代的英雄旗帜,令人赞不绝口。
《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其主题格调高,更因为其艺术品位不俗。
关键词:写实化叙事日常化英雄普遍性主题国际化眼光2016年国产电影《湄公河行动》收获一片喝彩,在影片上映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高调赞扬了影片对主旋律声音的完美呈现。
然而这次主旋律的呈现并不是超越电影叙事、电影人物、形而上的刻意表达,《湄公河行动》的主旋律融合在影片叙事和人物塑造之中,如同盐溶于水,可以称得上是商业片与主旋律最完美的一次相遇。
当然论及影片的成功,追根溯源是该片的取材以及导演对素材处理的独特定位。
“湄公河惨案”骇人听闻,但要将其呈现在大荧幕上该如何处理主题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关键。
导演曾说:“如果我们纯粹编一个故事,就丧失了这个故事本身的魅力,正因为湄公河的案子是金三角最有名的,是没有办法编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真实呈现它。
”既然惨案本身就令人震撼,所以电影无须渲染,只要能贴近事实的叙述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才有了影片叙事从始至终遵循的写实化叙事总体风格。
一、写实化叙事创造的超值效果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创作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给2016年的电影市场一个惊喜。
所有看过此片的观众都认可在电影叙事、镜头语言、人物形象和剪辑手法、场面调度,以及主题阐释等众多层面此片所获得的成功。
尽管此片的出品人于冬曾说,他们从一开始就要拍一部商业片。
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r——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r——以电影《湄公
河行动》为例
郭柳剑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6(000)023
【摘要】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
2011年,承载13名船员的中国商船,于金三角附近水域全部遇难。
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
颗冰毒毒品。
为查明案件真相,也为一举歼灭毒枭,我国缉毒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义无反顾跨境追捕。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郭柳剑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主旋律电影中景观呈现与国家形象传播——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J], 涂玉洁
2.主旋律电影对国家形象的表达r——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J], 李梦洁
3.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旋律电影内容构建r——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J],
汪昊
4.国家形象构建中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的共谋——以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为例 [J], 张璠
5.论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的范式创新
——以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为例 [J], 张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ldSaying】《湄公河行动》‖大国崛起的优秀形象宣传片
【OldSaying】《湄公河行动》‖大国崛起的优秀形象宣传片【编者按】: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乃是我国政府的第一要务。
近日上映的湄公河行动是根据湄公河惨案事件改编的,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只能算刚刚够格的警匪动作片,不管是从情节编织上还是台词上都有些显得生硬和刻板,甚至有些桥段连纪录片都算不上。
虽然从场景、武打戏以及实力派几个演员的加盟上来说,可以加分,但是主要在吸引好评的还是其核心的主题。
看过美国战争片的影迷想必是绝对不会忘记《黑鹰坠落》的这部片子的,虽然美国在国际上率受诟病,被人们指着嘲讽为国际警察,但是美国人却因为这部片子而挽回了不少国家形象。
可见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网上每次曝出国外中国人受到欺负的新闻的时候,网上的键盘侠便拿起键盘一直对着国家骂其懦弱,甚至屡屡拿出我国表示遗憾等情况来戏谑一番。
那么如今可以说,《湄公河行动》这部片子多多少少在文化宣传上替中国人争了口气。
当然对于具体抓捕糯康的情况和电影有些出入,但是毕竟从湄公河惨案发生到最后的糯康归案是事实,因此这部电影的宣传力度也是十分可观的。
电影讲述了2011年10·5湄公河惨案的发生,由于湄公河三角洲区域处于边境地带,基本上周围三国都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再加上贪污腐败,形成了一个灰色地带。
当时两艘中国货船在该区域遭到劫持,并且船上成员全被残忍杀害,最后船上还搜索出大量毒品,由此这些中国同胞被泰国方面诬陷为走私毒品。
原本键盘侠已经准备好再次集体随着国民怒火嘲笑国内的妥协姿态的时候,突然国家高度重视,并且直接派禁毒总局组成专队前去调查,所谓大国之怒,现在也不是这些国家能够编几个小谎话来搪塞的了。
于是一方面国家使用外交策略联合湄公河的三个邻国进行会谈和协商,从各国的政府着手给毒贩施加压力,并且在国际上推动联合国的力量加强对该区域的重视,这次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际派出警力来实施打压。
当然这里不是在宣扬军事主义,但是面对这些嚣张的外籍毒贩,口中喊着杀中国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2016年第23期
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
2011年,承载13名船员的中国商船,于金三角附近水域全部遇难。
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颗冰毒毒品。
为查明案件真相,也为一举歼灭毒枭,我国缉毒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义无反顾跨境追捕。
“主旋律”大意是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的文艺作品精神与思想基调。
纵观全片,电影的主题为“坚决捍卫中国公民海外利益,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
作为一部按照重大题材批审的主旋律电影,对于国家形象构建来说,《湄公河行动》作为主流政治大片,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一、 国家形象的视听与叙事展现
(一)国家形象的视听呈现
视觉符号作为典型的影像化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表达情感、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等直观意义。
影片开场第5分钟,身着警服的公安部部长江海峰与下属依次出现,办公室会谈场景中镜头左侧构图鲜艳的五星红旗静静伫立,影片第14分20秒,画面以天安门长安街运动镜头为主体,画外音“还中国船员一个清白,给全国老百姓一个交代”,第14分42秒,镜头以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起幅,随后摇向公安部部长及随从下属,后续镜头为门前站岗门卫敬礼、国家公安部大门。
画面由运动镜头大全景到五星红旗特写摇镜头,由中景人物到全景大门,两极景别的切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巍巍中华,气势宏阔巍峨,昭示着国旗的神圣与国家尊严的不容侵犯。
影片从开场固定镜头中出现的的警服、警察人员、五星红旗等元素到影片后续出现在运动镜头中的五星红旗与缉毒警察
等画面元素,开场便定下紧张威严与快节奏的视觉基调。
红色与黑色的色彩视觉反差调动起故事的情感张力,使得观众内心也随之代入起伏,国家形象与国家尊严的视觉化表达为影片开篇定调,体现出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这一既定概念。
影片中第一场悬念大戏以缉毒警察团队进入赌场营救岩多帕为主线,赌场救人环节作为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在剧作法中也可以看做整个电影宏观叙事的“发展”环节,此时的故事进度距离故事叙事最终大高潮的矛盾爆发尚有一段距离,核心矛盾解决与事情最终结果也遥遥无期,因此,缉毒行动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前途尚且未卜,赌场救人场景光线多使用室内侧面光,无论是室内毒枭反面人物还是我国缉毒警队等正面形象,多采用室内侧面光塑造人物,人物脸部轮廓清晰,明暗对比强烈,同时,室内救人场景影调控制也使得色彩对比强烈,人物形体突出,在突出人物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双方人物此时复杂的内心活动与飘摇不定的正邪两方对抗局势。
随着影片故事的不断进展,双方拉锯战渐渐由地下转到地上,斗争空间也由暗室转向商场,丛林(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开放空间)。
光线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光意味着能量与光明,胜利与正义,希望与成功。
随着斗争的进展,正义之师的力量逐渐壮大,故事的结局也将渐渐眀豁,因此,胜利趋势在电影空间的表达上是一个渐渐获得自然光线的过程。
光线变化也由对立、压抑、阴暗到柔和、明快、自然,隐喻了“此行凶险,师出无敌,胜利在望”的故事发展路径,隐隐渗透出导演利用光线对于国家形象的视觉化勾勒。
(二)国家形象的叙事展现
在电影叙事层面,根据格雷马斯符号学分析中
【作者简介】郭柳剑,女,山西长治人,中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国家形象的构建价值取向与构建策略分析
——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郭柳剑
新片锐评Acute Viewpoint of New Film
的“矩阵理论”进行分析,以主人公高刚为主的中国缉毒团队与以毒枭糯康为首的犯罪团队构成某种尖锐的对立,即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光明与黑暗的对立,而毒枭一方对于中国缉毒警察来说,价值观上则存在着“生”与“义”的对立,即毒枭的“个人存在”与世间“正义”的对立,而“非生”与“非义”价值观的对立则存在于以方新武/高刚为代表的追求正义与光明,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缉毒警察与唯利是图,作恶多端,以毒枭糯康为代表的贩毒团伙身上。
影片通过主人公对犯罪团伙的强烈打击剿灭与对民族正义与尊国家严的强烈捍卫传递出了明确而强烈的国家意识,从而体现与维护自身的国家形象,宣示国家主权。
二、 符号聚合理论对国家形象的构建策略分析
厄内斯特·鲍曼与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次在传播学领域中提出“符号聚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这种引导以及人们对事物看法的反映,是在小规模范围内的符号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的“故事链”。
[1]符号聚合理论的两大概念为“想象性主题”和“修辞性视野”。
而《湄公河行动》的成功则来自于观众对电影中“修辞性视野”的有效运用。
于电影本体而言,电影观众既是对于电影本身的独立观察者,也是电影故事的参与者。
不一样的角度和视野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不同的“修辞性视野”。
“想象性主题可以被看做更大范围内的修辞性视野——人物、场景、情节线索、公认的中介。
‘修辞性视野’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事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状态的看法。
“修辞性视野”构建着我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2]
《湄公河行动》中的故事叙述模型偏向于“战争胜利”类型叙述模式,故事主体偏向于展示战斗过程,突出情节,强化矛盾冲突。
在剧作法中,《湄公河行动》也更偏向于“壮举”式情节模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电影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展现,《湄公河行动》中的故事就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符号聚合理论作为研究传播中如何使用叙述手段的理论,根据人们利用想象性主题的思维方式来创立叙事结构,从而使得受众更加具有社群意识,将主题合理运用并融入故事,从而形成被大众所接受的修辞性视野,让观众在故事中对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念产生理解并达成共识。
《湄公河行动》中的部分想象性主题及构成元素如
下表所示:
30
31
2016年第23期
电影《湄公河行动》剧照
参考文献:
[1][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湄公河行动》中的人物性格与人物行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想象性主题,并且通过想象性主题形成修辞性视野,从而渗透国家形象的建构价值取向。
影片主角我方警察智勇双全,奋不顾身,与毒枭战斗到底,置之生死于度外,令观众揪心而感动,人物形象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崇高而伟大的正能量主题油然而生,缉毒团队分工合作,虽然各成员自身特质各不
相同,但每一位缉毒警察身上都渗透着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完成任务、抓捕毒枭是缉毒团队的首要责任。
每一个想象性主题都在激发群体意识,达成社会共识,凝聚正能量。
在影片中,缉毒团队最终英勇完成任务,但凯旋归来的背后却是牺牲、截肢、负伤的惨痛代价。
想象性主题中的人物与情节环环相扣,正反两派激烈对战,险象环生,人物个性特质与双方矛盾突出,故事叙述节奏紧张明快,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民族热情与爱国热忱,引发观众共鸣,使观众认同影片主题,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暗暗勾勒出影片中国家形象的轮廓。
正、反两派想象性主题分别集中于一体并形成对比,“邪不胜正”的普适性价值观既点明了世间道义,又引导受众生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核心价值追求。
从而形成修辞性视野——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影片并非与娱乐时代的观众需求背道而驰,观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理应被激发继而相互感染,国
家主权与人民权益不容侵犯,家国危难,挺身而出。
而《湄公河行动》这一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也从传统的单向度主旋律宣传说教电影变为让观众内心自发真诚接受与认可的主旋律电影。
结语
《湄公河行动》作为新类型的主旋律政治大片,通过情感充沛饱含感染力的政治叙事,既阐释了其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价值,又完美地缝合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与审美情感。
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使得受众在观影之后达成一致共识——保家卫国,维护正义,国家与公民权益不得侵犯。
作为新类型的榜样主旋律影片,影片在想象性主题的基础上形成修辞性视野,正能量的国家形象价值导向贯穿于视听语言与叙事结构等各个环节,使得影片国
家形象构建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