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团队式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探索

合集下载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背景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研究生导师则是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主要力量。

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师素质不高、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声誉和地位。

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1.大力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开展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导师教育和科研能力;2.营造互动的导师-研究生关系,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3.探索多元化的导师评价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导师行为,规范研究生教育和导师师德建设。

实施方案一、培训计划1.针对导师队伍,开展导师培训计划,提升导师科研、指导、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2.推进教学机构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人才、研究员等,就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导师的行业经验和工作感悟。

3.重视导师队伍的外语水平,规划外语培训课程和考试机制,提高导师国际化水平。

二、互动交流1.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建立导师-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实践和应用能力;2.把申请科技项目作为导师-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3.建立“导师答疑日”制度,设立导师开放日、研讨会等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导师与无障碍交流。

三、评价机制1.探索多元化导师评价机制,按照行业标准和导师业绩考核,引导导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和教学总结;2.针对导师行为不端、不良师德等问题,加强舆论引导和批评警示;3.建立导师业绩档案和评价体系,开展定期实质性考核和绩效评估,为其提供一定的奖惩机制。

风险与风险控制1.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导师参加计划的积极性不高的风险:可以适当加强政策呼声、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减小心理阻力;2.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建立应急预案和完善风险管理标准,避免风险效应返还。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

DISCIPLINES EXPLORATION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刘战丽孙霞*郭业民杨青青(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 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1.03.017R eform and P ractice o f Tutor Team S ystem o f P ostgrad u ate T raining M od e u n d er the B ack grou n d o f In terd iscip lin 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School of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tutor team was proposed,which included"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team tutor+ tutor+ assistant tutor","intram ural tutor+ base tutor+ management personnel".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in the process of p ostgraduate training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tutor team system;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〇前言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 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

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1. 导引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是指在研究生阶段,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然而,传统的研究生导师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个性化指导、学术传承不够有效等。

为此,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

2. 创新方向之一:个性化辅导传统的研究生导师模式往往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辅导,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一种创新方法是通过设立小组或团队制,由由多名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辅导。

2.1 小组辅导模式小组辅导模式将几名相似背景或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由一名或多名导师负责指导这个小组的学术研究和综合能力培养。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互帮互助,还可以从导师共同获得指导。

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能力。

2.2 团队辅导模式团队辅导模式是在一个大团队内,由多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

每位学生除了有自己主要负责的导师外,还可以获得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指导。

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3. 创新方向之二:职业规划指导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为此,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应该将职业规划纳入核心内容,并给予相应支持。

3.1 职业咨询服务学校可以设立职业咨询服务机构,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支持。

导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长期目标,并在学术指导之外,给予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建议。

3.2 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校企合作项目,让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并获得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

4. 创新方向之三:综合能力培养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主流需求,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伴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我国原有的单导师制度无论从导师精力还是学生培养效果上都已经不适合现有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因而如何建立研究生导师团队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对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研究生团队建设的理想模式和理想方案。

标签: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一、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从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由于社会环境和人才市场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构成群体从最初的在校学生或在职社会人员经由考试选拔向多元化、多层次化转换,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素质上的良莠不齐,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已经很难保证单导师经营培养的进行。

从目前各高校的导师状况来看,一名研究生导师带十几名硕士研究生并同时带十几名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常态。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由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培养机制向大众化、常态化发展,在研究生培养上的投入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和研究生素质的降低而不断摊薄。

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将等同于或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本科生培养投入。

从教育模式上来看,目前中国的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教育模式已经从最初的单导师精英培养阶段跨越式地进入到公开教育培养阶段,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大多被不定期的答疑代替,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工作、沟通工作繁忙,答疑的頻率也越来越低。

很多高校中甚至出现研究生不认识自己的导师的情况。

出现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目前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与之前相比大幅度下降。

与学术水平的大幅度下降相比,某些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研究生成为了导师的廉价赚钱机器,答辩顺利通过和毕业证、学位证成为了这种不平衡的雇佣关系的纽带。

对于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工作而言,三年只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周期,而研究生由于其学术经验的不足,通常只从事一些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因而这种雇佣关系从表面上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际上仅仅从某个较微小的方面提供了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却限制了研究生今后的学术发展以及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学术培养。

“团队式”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团队式”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才 奠 定 良好基 础 。
愿意 主动 与他人共享知识 。而知识共享是 “ 团队式 ” 学术型 研究 生培养 的重要 方式 , 因此 , 构建完善 的知识共享 机制 , 不仅强调 团队成员 的转移知识 的义务 ,更要 构建严格规范 的规章制度来保护知识转移者 的切身利益 , 如成果署名 、 绩 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32 评 价 与激 励 机 制 的 构 建 . 从学 生 培养 的角度 对 团队 内导师 和研究 骨干 进行 评 价 。通过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 、 学位论文的规 范和 质 量 、 赛 获 奖 级别 和数 量 、 业 和升 学 质 量 等 建 立 评 竞 就 价指标体 系, 照指标体 系对 导师 和学 术骨干进行评价 , 按 作 为制定导师招生名额 ,骨干教师晋升硕士生导 师的重要 依 据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 , 对导师和学术骨干进行奖惩。 33 科研 项 目的支 撑 . 参与科研项 目, 尤其是高水平科研 项 目, 于学 术型研 对 究生科研能力 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 , 根据 团队承担的科 要 研项 目情况分配招生名额 。并将研究生参 与科研项 目的情 况 作 为 研 究生 培养 的重 要 环 节进 行 考 核 。
23 改革 教 学 教 法 . 231依据航海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 .. 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航海专业使用的“ 础” 基 课教材是教 育部指定 的国 家统编教材。由于教材要满足对所有专业 的普适性要求 , 教 材 内容缺乏专业特点 , 限于一般 知识和基础理论 的阐述 。 仅 因 此 , 师 在 教 学 中 , 当 以 “ 础 ” 材 内 容 为 依 据 , 应 教 应 基 教 适

主义和 民族精神教育 、 人生观 和价值观教育 、 道德观教育 和 法制 观教 育等五大 “ 基础 ” 课程教学 内容之 中, “ 对 基础 ” 教 学 内容进行专业针对性的延 伸。 232 突出航海专业特点 , .. 精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 法是“ 基础” 课教学 的主要 的教 学方法 , 选择 合适 的案例是影 响教学成效 的关键 。通常 , 选择学生关注度 高并感兴趣 的典型案例教学 ,更能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和参与性 ,加深学生对理论 的理解和把握 。在 以就业 为指 向, 以专业 划分 为学 习单位 的高职航海类专业 学生中 , 普遍 关注程度较高 的社会事件 中以与其专业学 习和未来 职业 活 动相关 的事件为最 ,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 时不应局 限 于大学生普遍关注 的案例 ,还应选用一些 与航海职业相关 的典型教学案例 , 以增强教学 的吸引力。 233针对航海 专业学生实际 , .. 加强课后辅导教学环节 “ 基础 ” 课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 。理论学 习的最 终 目的在于完成对实践 的指导。因此 , 教师要强化课后辅导的 教学环节 ,运用课堂讲授 的理论 引导学生分析 跟专 业有关 的学 习、 生活 、 工作 、 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 , 如考证的难 度 给学习基础普 遍薄弱 的高职 生带来 的巨大学 习压 力 , 半 军事化管理 给学生带来 的不适应感 ,以及 基于海员职业的 高风险性 、 单调性 、 流动性等 职业 特点 产生的专业思想动摇 等等问题 ,并 运用理论指导 和帮助学 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

研究生多导师模式的构建及实践初探

研究生多导师模式的构建及实践初探

Vo_ 9 No 3 J n 2 1 l2 . u e 00
研 究 生 多导师 模 式 的构 建及 实践 初 探 *
林 洪 赵 中辉 汪 东风 周德 庆 李 来好。 , , , ,
(. 国海洋 大学 , 1中 山东 青岛 2 6 0 ;. 国水产 科学 院黄海水产 研究所 , 60 32 中 山东 青 岛 2 6 7 ; 6 0 1 3 中 国水 产科学 院南海 水产研 究所 , 东 广 州 5 0 0 ) . 广 1 3 0
中图分 类号 : G 4 6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7-66 (000 -08-0 6 1 0X 21)3 04 3
研究 生是 中国现代 化建设 的高层 次人才 。目前 , 得力 不从 心 , 而使 单 导 师 模 式 的很 多 问题 暴 露 出 从 中 国研究 生 的主要 培养模 式是单 导师 制 , 即一个 研究 来 : 师指导 学生 的平 均精 力 减少 , 究 生 因科 研 难 导 研 生 只有一 个导 师 , 个 导 师指 导 多个 研究 生 。] 年 点长期 积 累而 丧失研究 兴趣 , 一 [近 1 有些 导师 因公 长年在 外 来, 随着研究 生人 数 的扩 招 和导 师 队伍 建设 的缓 慢 , 导致某 些学生 长期处 于“ 放羊 ” 状态 等 , 这些 都严重影
师 的学术 思想 、 研方 向指导着 研究生 专业知识 的学 科
习, 导师 的人 品人 格 和 道 德 修养 熏 陶着 研 究 生 人 生 业 、 高等院校 、 研单 位 、 理 部 门等 专家 组 成 的“ 科 管 产 , 观、 价值 观的建立 。在 中 国, 研究 生 的 主要 培养 模 式 学研 管导师组 ” 导 师组 共 同指 导所 有 研究 生 。根 据 是 单导师 制 。近年 来 , 随着 我 国研 究 生 每 年 以 3 O 对 研究 生指导 责任 的不 同, 师们 分 为 责任 导 师 、 导 副

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与培养研究

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与培养研究

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与培养研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学术导师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指导者,还是研究生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引导者。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应重视学术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

一、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水平学术导师能够提供更好的学术指导。

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导师的学术实力和资源。

有实力的学术导师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支持,帮助研究生提高论文水平,发表高水平论文。

其次,学术导师团队的建设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团队的共同合作和协作,能够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理性和规范化。

此外,团队合作还能够减轻研究生导师的工作量和压力,更好地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最后,学术导师团队的建设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术导师团队通常具有较强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这些导师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高校学科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导师选拔和培训、团队建设和协作、人才引进和交流。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和培训。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高校必须对导师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并且不断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和协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要所有导师形成紧密的团队协作和合作。

这样的团队能够相互交流、分享资源、协作研究,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最后,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

高水平学术导师通常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

高校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拓展研究生教育的视野和国际化程度。

高校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学术导师。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背景与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 大学和学科。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 统的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因 此,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的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构建科 研团队,研究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单一导师制中知识结构的不足。 同时,团队式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这对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 的意义。
四、总结与展望
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制定全面的培养计划、以及加强团队管理,可以 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 地完善和优化。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跨学科的优势、如何提高团队成员的积 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3、加强团队管理
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有效的团队管理。这包括对团队成 员的职责划分、科研进度和成果的考核、以及团队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通过加 强团队管理,可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序进行,同时也能激发团队成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实践与效果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 著的效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01 一、背景与意义
目录
02
二、构建团队式研究 生培养模式
03 三、实践与效果

探索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

探索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

探索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索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1. 引言研究生导师团队是由导师、联合导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组成的一个集体。

他们在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设和管理一支高效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导师团队可以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并相互促进,提高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团队协作可以减轻单个导师的工作量,提高研究生的指导效果。

因此,建设和管理导师团队是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3. 导师团队建设的要素(1)明确团队目标和任务:导师团队应该确定既能够满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方向,又能够与研究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工作任务。

(2)合理分工和协作:导师团队内部成员应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研究生导师关系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良好的协作与互补。

(3)定期交流和研讨:导师团队成员之间应定期召开会议,分享研究方向和经验,以便于交流和研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4)激励机制的建立:建设和管理导师团队必须考虑到导师的激励机制。

激励可以包括经济奖励、学术荣誉、职称晋升等多种形式,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导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生培养中来。

4. 导师团队管理模式(1)制定明确的导师团队管理责任和权力:对导师团队的管理,应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力,使得导师在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2)建立规范的研究生导师工作制度:根据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导师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责、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研究生毕业要求等方面的工作细则。

(3)创建和维护导师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探索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探索

给传统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方 式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2 . 单一导师制不适应学科交叉的要求 目前科 学研究 中学科 交叉 的趋势 越来越 明显 , 笔者所在的 仪器科 学与技术学 科就是- -I ' ] 典 型的交 叉学科, 其 具有与众多 相关学科紧密交 叉与融合 的特点 。 重庆理工大学仪器科学 与技
究生 。 另外, 由于一些 导师既需要承担较重 的教学科研 任务又需 要承担重要部门的行政职务, 即使没有师生比例失调情况 出现, 导师仍存 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 作为学生 的唯一导师 , 由于 诸 多客观原 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 自己的研究 生, 这样 势必会导致人 才培养质量下降。 因此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 ,
导师团队的建立、 培养方案的制定、 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 团队导师制中师生的考核等方法。 经过小范围内的实践改革 , 提高了研究生的创
新能力、 科研能力、 团队 合作能力 等,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 大幅提高。
关键词: 团队导师制 ; 研究生教育; 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 冯济琴 ( 1 9 7 3 一 ) , 女, 四川雅安人 , 重庆理工大学机 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副教授 。( 重庆 4 0 0 0 5 4 )
是一 位导师指导2 ~ 3 名研究 生, 现在一位导师需要指导更多的研
位教师, 以知名教授或资深导师为 团队主导师, 团队吸收部分导
师和未取得 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优秀 副教 授与讲师 , 形成研究 生 培养梯 队, 也可吸收个别 企业导师加入团队, 且每位教师 可加人 多个 团队。 另外, 也可加强校内导师合作 , 与学 科相关学 院的导 师合作 , 同时还可将校 外兼职导师 引入团队 。 这样每 个 团队 的 各 位教 师专业特长各有侧 重, 研 究领域 不尽 相 同, 有 的理论研 究功底深厚 , 有 的工程 经验丰富, 从 而形成了年龄结 构合理 、 特 长优势互补、 专业知识强强联合 的团体 , 研究生则可根据 自己的 特 长和需求选 择不 同方 向的团队导 师, 这样可 以得 到团队多位 教 师的指导 。 因此 , 以学 科方 向组 建 的紧密型导师 团队为研究 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 对导师团队下的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研 究生在加入 团队之前先 选择方 向, 当方向确定后 已基本 确定所在导师 团队。 研究 生根据 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导师团队,

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国家 特 色专 业 负责 人 。从 事 射 频 集 成 电路 与 系统 方 面 的教 学 与 科 研 工 作 。
收稿 日期 :0 l 9 9 修 稿 日期 :0 1 l -2 2 1 —O —2 21一 1 0
传 统 的 研 究 生 导 师 制 是 单 一 导 师 制 , 一 名 导 由
索 , 给 出了笔者 单位 导师 组制 的初 步成果 。 并
培 养 中 所 出 现 的 种 种 问 题 , 大 减 轻 研 究 生 培 养 中 极
“ 多 师 少 ” 象 对 教 学 、 研 的 压 力 ; 利 于 学 生 吸 生 现 科 有 纳集 体 智 慧 , 采 众 长 , 识 与 技 能 得 到 全 面 发 展 , 博 知
导 师 组 具 体 构 成 如 表 1所 示 。
生 数 量 不 多 的 情 况 下 , 可 行 的 。 近 几 年 , 国 研 究 是 我
以 笔 者 所 在 的 先 进 通 信 技 术 湖 南 省 高 校 重 点 实 验 室 为 例 。 目 前 , 重 点 实 验 室 有 研 究 生 教 师 l 该 5
生 教 育 快 速 发 展 , 生 规 模 的 扩 顺 应 了 高 等 教 育 招

人 , 中 包 含 通 信 电 路 方 向 导 师 5人 , 号 处 理 方 向 其 信 导 师 5人 , 信 网 络 方 向 导 师 5人 。 每 个 方 向 上 有 通
教 授 2人 , 教 授 2人 , 师 1人 , 龄 3 ~ 5 岁 不 副 讲 年 3 0 等 。 按 专 业 方 向 、 龄 、 位 及 职 称 进 行 导 师 组 构 年 学 建 。 每 一 个 导 师 组 中 包 含 本 方 向 的 导 师 3 人 ( 中 其 教 授 在 本 方 向 ) 其 他 方 向 导 师 各 1人 , 外 , 个 导 、 另 每 师 组 吸 收 计 算 机 学 科 导 师 1人 。 这 样 构 成 , 教 师 从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

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管理导言:研究生导师团队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立一个高效的导师团队,不仅有助于培养优秀的研究生,还对推动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导师团队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导师团队建设1. 确定团队目标导师团队的建设应该以明确的目标为基础。

团队的目标可以包括培养高水平研究生、推动学术研究或者提高团队的学术声誉等。

确定了目标后,团队成员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团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 吸引优秀导师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首先需要有一支出色的导师队伍。

为了吸引优秀的导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硬件设施;- 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和激励机制;- 注重导师的职称评定以及晋升渠道的建立。

3. 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在导师团队的建设中,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可以增加团队的学术多样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科间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团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 建立导师培训机制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因此建立导师培训机制是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一环。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科研方法与技巧、教学理论与实践、学术道德等。

通过培训,可以提升导师的能力水平,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二、导师团队管理1. 优化管理结构一个高效的导师团队需要一个优化的管理结构。

管理结构应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可以设置团队领导或负责人,负责统筹和协调导师团队的工作,确保团队的目标顺利实现。

2. 建立交流平台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是导师团队管理的关键。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团队会议、讨论学术研究进展和问题、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方式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团队共享平台,方便成员之间的资料和信息交流。

3. 激励与奖励机制建立激励与奖励机制是管理导师团队的重要手段。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如 生师 比例 失调 ,学科知 识局 限,导 师 队伍 发展 不平衡 等 。这 些都严 重影 响 了研 究生创 新 能 力的提 高。建设 研
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既可以提 高研 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提升研究生导 师 自身学术水平提供 良好平 台, 又是 实现 学科 交叉 ,产 生新 的创 新 点 的有 效途径 。通过 建 立 完善 的导 师 团 队结构 、健 全 导 师 团队 的 管理 制度 、 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科学处理 团队学术分歧等措施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 关键 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保障措施
创 新 能力 的提 高 。
3 导 师 队伍发 展 不平衡 .
近 几年 ,我 国大 力 发 展研 究 生 教 育 ,研 究 生 的
招 生规 模 以每 年 2%一 0 0 3 %的速 度在 增 长 。很 多高 校
高 教 探 索
2 1 年 第 5期 02
H i he uc to pl r to g r Ed a i n Ex o a i n
建 设 研 究生 培 养 的导 师 团 队模 式
刘 彩 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我 国的研 究生教 育规 模 大幅度增 长 ,传 统 的单 导 师制 的研 究 生培 养模 式 日益显 示 出它 的局 限性 ,
生 师 生 比为 13 ,2 0 :. 0 4年 ,师 生 比为 1 . [ 到 了 8 :7 1 7 1 ,
收 稿 日期 :2 1— 5 1 02 0 — 0
作者简价: 刘彩 红,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处助理研 究员,硕士研究生。

1 4・ 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建设研 究 生培 养 的导师 团队模 式 生 之 间 、研 究 生 与研 究 生 之 间 的 感情 沟 通 和 交 流 , 而 且可 以梳 理 团 队 内研 究 生 自身 的研 究 思 路 ,促 使 研 究生 对 某 些 问题 做 深层 次 的思 考 ,扩 大培 养 团 队

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经验分享

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经验分享

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经验分享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对于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至关重要。

一个强大的导师团队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还提供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文将分享一些研究生学术导师团队建设的经验。

一、精心选择导师成员导师团队的核心是导师本人,因此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精心选择导师成员至关重要。

首先,导师应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其次,导师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最后,导师团队中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

二、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一个成功的导师团队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资源和机会。

这可以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学术会议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拓展学术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个成功的导师团队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导师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研究项目、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同时,导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如郊游、团建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一个成功的导师团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计划。

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定期的一对一会面,了解学生的学术进展和困难,并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五、注重学术道德和规范导师团队应该注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培养。

导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并要求团队成员始终遵守学术规范。

导师团队可以组织一些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的研讨会,加强团队成员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导师团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项目或者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

双导师队伍建设应用于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双导师队伍建设应用于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都是在较为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这不仅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赋予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内涵。

然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教师是培养研究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双重复合型人才,仅仅依靠高校的单一导师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为此,国内诸多高校先后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与实践,如加强学科建设,寻找不同的教学模式或导师制模式等[1]。

上海交大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推进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2],扩大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项目规模,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最初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已转为在共建实验室、开展学科领域集群式发展等应用领域的合作。

在培养模式上,还将通过“先期介入”的模式,使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直通”企业,让学生们能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山东大学博士生实行双导师制[3]。

要求双导师之一须为校内人员,另一人可以是校外(含境外)人员,也可以是校内非同一学科(跨二级以上学科)人员。

合作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预答辩和答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

研究生“双导师”建设制度就是在这种企业与社会的需求下产生的,它是由高校理论与学术型指导教师和企业具有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专家共同培养“双导师”培养机制。

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

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
为散 装 型人 才培 养模 式

个样 【。 2 ]
( ) 导 师 制 二 双

现 有 导 师 制 的模 式
在 理论 型导 师为 基础 的原则 上 . 加上 实践 型导 再 师 , 同辅 导研究 生 。 共 目前 , 国正在 对研究 生教 育 的 我
( ) 一导 师 制 一 单
定 位进 行转 型 . 主要表 现在 硕士 阶段 以专业 技术应 用
国际上 着名 的两 大研 究生 培养 体 系 . 是 以德 国 一
的 大学 及 英 国 的牛 津 、 桥 大学 为 代 表 . 是 以美 国 剑 二 的大学 为代 表 … 德 国 的研 究生 教 育模 式 被 称 为“ 学 徒 式 ” . 徒模 式 讲 究 的是 在 研 究 生教 育 中师 生关 的 学
外. 还应 根 据各个 学科 的专 业特 点 , 党政机 关 、 从 企事
业、 科研 所 或其他 机构 聘请 具有一 定 的理论 基础 和丰 富实 践经 验 的专 家 或 管理 或 技 术人 员作 为 兼 职研 究 生 的校外 导 师 .一 般 要求 具 有 高级 专业 技 术 职称 。
关 系 . 是 一种情 感 关 系。导 师 的学术 水平 直 接决 定 也
这就对 硕 士阶段 的研 究生 培养提 出了更具体 的要 求 .
即需要 增 加应用 型 的培训 双 导 师 制度 是 除 了原 有 的 校 内导 师 的理 论指 导
选择 .每位 导师 可招 收一 定数 量 的博 士生 或硕 士 生 ,
双 选后 . 师将 指导 学生 的学 业 、 导 生活 , 生在 导师 的 学 指 导下 制订 个人 培养 计划 。 行科研 , 进 发表论 文 . 行 进 毕 业答 辩 , 到顺 利毕 业 。经过 3 5年 的共 处 , 师 直 — 导 对研 究 生 的影 响很 大 . 已经不 仅仅 是 一个 简单 的师 徒

研究生教育的团队合作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团队合作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团队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团队合作可以帮助研究生培养综合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就研究生教育中团队合作培养的重要性、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

一、团队合作培养的重要性在研究生教育中,团队合作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研究生期间,通过参与团队项目或实验室研究,学生可以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借鉴经验,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其次,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充分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在团队中,学生有机会担任团队领导者,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和任务分配,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最后,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广泛吸纳各种意见和建议,激发创新思维。

这对于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团队合作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开展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是在项目课程中组建团队。

在研究生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团队完成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组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是开展实验室合作研究。

实验室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通过在实验室中合作开展研究,学生可以共同解决科研问题,相互学习和借鉴,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三是进行团队讨论和研讨活动。

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学生可以就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进行深入讨论,分享经验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和团队凝聚力。

四是开展团队项目竞赛。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并与其他团队进行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导师组”培养博士研究生模式研究与探索

“导师组”培养博士研究生模式研究与探索

“导师组”培养博士研究生模式研究与探索发表时间:2017-05-26T09:54:23.1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4期作者:李旭徐碧琳[导读] 摘要:针对目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单导师”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重点研究了“导师组”模式的建立、培养方法及模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并给出结论。

天津财经大学摘要:针对目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单导师”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重点研究了“导师组”模式的建立、培养方法及模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并给出结论。

以期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单导师”模式;“导师组”模式;博士生导师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博士研究生是大学人才培养队伍中的较高层次,而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一名博士生只由一名导师指导,而一位导师可以同时指导多名学生,且由导师独自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并独立指导其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近几年,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导师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博士生的培养需要,成为制约博士生创新能力发展与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提高博士生导师队伍的质量,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博士生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开展协同创新,建立“导师组”培养模式是当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由相近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发挥团队的知识互补优势,使博士生能够博采众长,吸取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思想,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从而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博士研究生“单导师”模式的弊端1.“单导师”模式不利于博士研究生的管理目前,一位博士生导师通常指导多名博士生。

这种单导师模式已无法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与需求。

随着博士生的扩招,这种矛盾日益突出。

导师组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导师组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导师组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关注。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角色十分重要。

然而,目前导师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过多,带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导师时间不足等。

因此,如何创新导师制度,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生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导师团队制度建立导师团队制度是解决导师过多、参差不齐的有效途径之一。

导师团队由多个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导师组成,共同指导一批研究生。

导师团队依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全面和专业的学术指导。

通过此举,可以避免单一导师的局限性,避免过多导师带来的管理难度,同时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推行“导师制-导师班组制”双轨制相对于传统的“单导师制”模式,实行“导师制-导师班组制”双轨制,既可以发挥单一导师的专业性,又可以增加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

单一导师制是指研究生由一名导师负责指导,而导师班组制是指研究生同时有多位或多组导师指导。

这两个制度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各有优势,在操作时,可以根据研究生个人的需求和导师资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行。

三、加强导师凝聚力的建设导师团队是多个导师共同为一批研究生提供指导,因此要加强导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可以通过加强导师组织的常规会议、学术讲座、讨论磋商等方式,建立较为紧密的导师群体,促进导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使得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更具全面性,加快研究生研究进度。

四、优化导师评价机制优化导师评价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导师的工作优秀,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晋升机会,让他们倍感肯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而对于导师的工作表现平庸的,应当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辅导,以期提高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导师的进一步发展,增加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空间。

总之,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成长道路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导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发展速度和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导师制度,为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 艳 波①NI Y a n — b o : 张 妍 霞①Z HAN G Y a n — x i a ; 张 立 霞②Z HAN G L i — x i a ;
金 昌洙①J I N Ch a n g — z h u
( ①滨 帅 I 医学院基础学院 , 烟台 2 6 4 0 0 3 ; ② 滨州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 烟台 2 6 4 0 0 3 ) ( @B i n z h o u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u n d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 Y a n t a i 2 6 4 0 0 3 , C h i n a ; @B i n z h o u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i n e&P h a r ma c y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 Y a n t a i 2 6 4 0 0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C h i n a S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e n d a n d t h e s o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i c t r e n d . t h e s c Me o f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h a s e n t e r e d t h e l e a p i n g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g e ,a n d t h e s i n g l e s u p e r v i s o r p o s t ra g d u a t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mo d e l ' s l i mi t a t i o n s b e c o m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p r o mi n e n t a f t e r s e v e r a l y e a r s o f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e n r o l l me n t .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a b i l i t y i s t h e

2 4 2・
价 值 工 程
构建 团队式导师制研 究生培养模 式之探 索
Ex p l o r a t i o n o n Co n s t r u c t i n g Po s t g r a d u a t e s Tr a i n i n g Mo d e wi t h T e a m S u p e r v i s o r S y s t e m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4) 1 8 - 0 2 4 2 — 0 2
1 我 国研 究 生教 育 的现 状
关 键词 :团队式导师;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Ke y wo r d s : t e a m s u p e r v i s o r ;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p o s t ra g d u a t e s ; i n n o v a t i v e r o v e 出e q u a l i t y o f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o n l y t o f o r m t u t o r t e a m t o ma k e i n s t r u c t o r s c o mmu n i c a t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d i s c i p l i n e s , d i f f e r e n t a r e a s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 t o r e n e w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 c a n c u l t i v a t e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s i n a c c o r d a n e e w i t h t h e s o c i a l n e e d s .
摘要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政治经济走向的发展 , 经 历几年 的研究生扩招之后 , 我 国研究生教育规模 已进 入 了跨 越 式的发展 阶段 , 单导师制研 究生培养模式的局 限性 日 益 凸显。培 养创新 能力是提 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 只有组建导 师团队, 使 不同学科、 不同领域、 不同专业的导 师交流互补, 才能使知识更新 、 研究创新 , 从而培 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 型、 复合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