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更新版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版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病毒科(),基因组长约,为部分双链环状。
的抵抗力较强,但65℃、煮沸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在细胞核内以负链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然后以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分别作为前基因组和编码的各种抗原。
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
已发现有个基因型[, ],在我国以型和型为主。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基因型感染者相比,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基因型;基因型患者高于基因型[]。
二、流行病学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亿人曾感染过,其中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万人死于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
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岁一般人群携带率为,岁以下儿童的仅为[, ]。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感染者约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例[] [] , . China. (), ().。
2010版乙肝指南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 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 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 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 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内容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十九、患者随访
一、病原学
属嗜肝DNA病毒科,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 cccDNA半寿期较长,很难从彻底清除。 A~I 9个基因型,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B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 较少疾病进展,对干扰素α应答率高于C 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 得较好的疗效(Ⅱ)。
十一、干扰素治疗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 治疗前ALT水平较高; (2) HBV DNA< 2108 拷贝/ml;[< 4107 IU/mL] (3) 女性; (4) 病程短;(5) 非母婴传播; (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 (9) HBV基因A型; (10) 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II)。 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 重要因素
三、自然史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 清除期
2010年新版慢乙肝防治指南介绍
CHB治疗的一般流程图
优化治疗
首次提出优化治疗的策略: • 优化治疗就是根据病人的基线状况、早期应答 情况,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对 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 • 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预防耐药、提高疗效和 降低医疗费用极为重要 • 依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而提出的优化治疗策 略,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利益和医生的用药经验, 符合中国国情,此次被纳入指南,意义重大。
• 肝硬化的高危因素 HBV DNA是独立预测的危险因素
嗜酒、合并HCV、HDV和HIV
• 肝癌的高危因素 显著危险因素 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104(105)拷贝/ml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3%-6%发生HCC
乙肝预防措施包括: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母亲HBsAg+的新生儿 母亲HBsAg- 的新生儿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
In 1992 9.75% 9.67%(< 5 yr)
In 2006 7.18% 0.96%(< 5 yr)
Liang XF, et al. Vaccine 2009; 27 : 6550–7
5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降至1%以下
Liang XF, et al. Vaccine 2009; 27 : 6550–7
•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后, • 至少在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 • 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 • 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
抗HBV的一线药物
• 普通干扰素 – IFN a2a – IFN a2b – IFN a1b • PEG-IFN – PEG-IFN a2a – PEG-IFN a2b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更新版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更新版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
HBsAg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HBsAg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阳性母亲能否哺乳
《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 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40-41] (III)。”
Although HBsAg has been detected in multiple body fluids , only serum, semen, and saliva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infectious(40,41)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2-4%/年 4%/年 无
< 2 x 103 阴性 正常 无炎症或仅有轻 度炎症 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很少 1-2%/年 2%/年
2 x 103 - 2 x 107 阴性 增高或者波动 中度或严重炎 症、肝纤维化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 5µg重组酵母或10µg CHO乙型肝炎 疫苗免疫”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1:9-23 11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 种,剂量为5µg或10µg重组酵母或10µg CHO乙型肝炎 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µg重组酵母或20µg CHO乙型 µ µ 肝炎疫苗。”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x -10 0 3 x
> 25.0 x ULN 10.0-25.0 x ULN 5.0-10.0 x ULN 2.5-5.0 x ULN 1.5-2.5 x ULN 1-1.5 x ULN ≤ 1 x ULN x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_乙肝博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说明乙肝博客/HBV/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版的“指南”第一次凸显了抗病毒在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随着《指南》在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应用,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明显提升,广大乙肝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为提高我国乙肝防治总体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国际上新的乙肝治疗指南/共识也已经更新。
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补充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乙肝流行病学数据。
据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关于治疗部分,本次指南继续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b和替比夫定。
同时,对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问题等。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包括了近5年来国内外乙肝研究的最新成果,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颁布必将对国内的乙肝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正文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1]
·..
406·o1年4月第3ChnJEieo,.. rl21,o.2No4
流行病学杂志2l2卷第4期.. ipdmilApi01V13,.. ...
约相当于10拷贝/m1),但血清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
显异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
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②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丁作
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
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冈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
一
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
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HBVDNA滴度>20
000IU/m1($1当于10拷贝/m1),伴有AL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
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③非活动
或低(非)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一HBe阳性,HBVDNA持续低于最低检测限、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
的各种抗原。c
cccDNA半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
型为主。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与IFNa治疗效果有关。与
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冈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
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69。HBeINa)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态有关。免
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无肝纤维化进展,而免疫清除期是
2010年乙肝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中华医学会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HBV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HBV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 代偿期肝硬化
– HBeAg+:BV DNA ≥104拷贝 拷贝/ML (103 IU/ML) ) – HBeAg-: HBV DNA ≥103拷贝 拷贝/ML (102 IU/ML) ) – ALT正常或升高 正常或升高
再3针 针
1针60µg酵母疫苗 针
无应答
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中华医学会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临床诊断
慢性HBV感染的定义及临床类型 感染的定义及临床类型 慢性
实验室检查
生化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 病毒学、 病毒学、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影像学检查
目的及方法(B超 目的及方法 超、CT、MRI、肝脏弹性测定的优缺点 、 、肝脏弹性测定的优缺点)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版更新要点
2005第一部中国乙肝防治指南编写背景 2005第一部中国乙肝防治指南编写背景
• 背景: 背景:
–中国乙肝感染率高,危害严重 中国乙肝感染率高, 中国乙肝感染率高 –治疗乙肝的药物和疗法种类繁多 治疗乙肝的药物和疗法种类繁多 –各种广告宣传严重误导患者和公众 各种广告宣传严重误导患者和公众 –近年抗乙肝病毒药物发展很快 近年抗乙肝病毒药物发展很快 –专业人员也亟需更新观念 专业人员也亟需更新观念
中华医学会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α治疗 干扰素 治疗
普通干扰素 PegIFN加大篇幅 加大篇幅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解读一、总体印象:与2005年指南比较,2010年更新版表达更简洁,条理更清晰,对抗病毒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更重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更具临床操作性。
尽管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二、大致内容:2010年更新版目录共有19章节,2005年指南为21章节。
绝大部分章节编排沿用了2005年指南的顺序,前10章节完全相同。
删除了原来的第11章节“抗病毒治疗应答”,改为附件2“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删除了原来的第16章节“关于联合治疗”。
删除了原来的第20章节“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流程”,并修改了附件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一般流程图”予以替代。
将原来第17章节“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中的第8条“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独立成章为2010年更新版的第16章节“特殊情况的处理”。
三、细节变动(以2010年更新版章节为序):1.病原学:2010更新版更为简洁,删除了2005年指南中“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P基因变异”等描述,尤其是P基因变异的描述,与现在的认识相距甚远,删除比较合适。
关于基因型,2010年更新版指出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2005年指南中是8个基因型。
并指出“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2.流行病学:2010更新版的亮点是加入了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05年指南中广为传播的“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就此成为历史。
2010年更新版明确指出“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虽然文字内容与2005年指南无差别,但态度更坚决,有利于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和反对乙肝歧视。
2010年版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二)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并严格遵循标准防护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 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 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 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 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 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 母血的机会。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 HBV 态有关。 态有关。免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没有 肝纤维化进展, 肝纤维化进展,而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 高发时期。 高发时期。 肝硬化患者中HCC的年发生率为3% 6%。 HCC的年发生率为3%肝硬化患者中HCC的年发生率为3%-6%。 HBeAg阳性和 阳性和/ IU/mL( 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 2000 IU/mL( 相当于10 拷贝/mL 是肝硬化和HCC /mL) HCC发生的 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 显著危险因素 。
六、实验室检查
(一)生化学检查
- ALT、AST: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 - 血清胆红素(BIL):通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 胆碱酯酶(ChE):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 白蛋白(ALB):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 甲胎蛋白(AFP):出现明显升高主要见于HCC,但也可提 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版 2010年版
潜江中心医院感染科 彭 浩
国内外慢性乙肝指南陆续更新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 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 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 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 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38] (Ⅱ-
3)。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 (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 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 传播的效果[37, 38] (Ⅱ-3)。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 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39]。新生儿在出生 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 亲的哺乳[40, 41] (III)。
免疫耐受期:其特点是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 ( 常常 > 106 IU/mL,相当于107拷贝/mL),但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 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22],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 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 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非活动或 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 出 (PCR法)、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 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 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 DNA转 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 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
【免费下载】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更新版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前言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检测
• 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和抗-HBc-IgM。 HBe,抗-HBc和抗-HBc-IgM。 • 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 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c-IgM阳性提 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c-IgM阳性提 示HBV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但亦可见 HBV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 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总抗体主要 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总抗体主要 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 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 被清除, 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四、预防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 切断传播途经,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 切断传播途经,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 •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 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 IU/mL者,可不进行特 IU/mL者 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 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 炎疫苗,但抗炎疫苗,但抗-HBs <10 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 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 即注射HBIG(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并 即注射HBIG(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并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g),于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g),于1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20g)。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g)。 •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慢性乙型肝防治指南共30页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治疗部分
适应证,药物选择,疗程和监测
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
前言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2010年指南中删除了2005年指南的“消除HBV”提法。 目前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慢性乙肝的治
替诺福韦
目前抗病毒药物特点比较
干扰素
✓ 疗程相对固定 ✓ 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 疗效相对持久 ✓ 无耐药变异问题
• 需要注射给药 • 不良反应较明显 • 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核苷(酸)类似物
✓ 口服给药 ✓ 抑制病毒作用强 ✓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 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 疗程相对不固定 •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 • 疗效不够持久 • 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 • 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 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 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 减少复发。
治疗乙型肝炎药物
拉米夫定
聚乙二醇干扰 素- 2a
聚乙二醇干扰 素- 2b
IFN-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USFDA 1991 1998-12 SFDA 1992 1998-12
2002-9 2005-3
2005-5 2005-5
2005-3 2005-11
2007-2
2006-12 2008 2007-2
亚洲研究
100
80
60%
60
40
37%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_2010年版_
【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年12月10日【关键词】 肝炎,乙型,慢性;治疗;预防;指南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639(2011)01-0001-15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chronic hepatitis B(2010version)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JIA Ji-dong,Liver Research Center,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LI Lan-juan,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3,China【Key words】 Hepatitis B,chronic;Treatment;Prevention;Guidline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更新版全网发布:2011-09-14 18:10 发表者:闫明先 2127人已访问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科闫明先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 (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10-12]。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Ⅲ)。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 (产) 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18]。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Ⅰ)。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 传播[19] 。
三、自然史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20] (Ⅰ)。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21]。
免疫耐受期:其特点是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 ( 常常 > 106 IU/mL,相当于107拷贝/mL),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22],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出 (PCR法)、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 DNA转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
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但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3],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发性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和HBV DNA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良好。
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HBeAg阳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状态如接受化疗时)。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新生儿时期感染HBV,仅少数(约5%)可自发清除HBV,而多数有较长的免疫耐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
但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自发清除HBV(约90%~95%),少数(约5%~10%)发展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ALT升高以及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发生率较高[21, 24]。
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25]。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态有关。
免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没有肝纤维化进展,而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高发时期。
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HBV DNA是独立于HBeAg和ALT以外能够独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26-28] (I)。
非肝硬化的患者较少发生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
肝硬化患者中其年发生率为3%~6%[29-31]。
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8, 32-35]。
大样本研究显示,年龄大、男性、ALT水平高也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25, 33]。
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毒载量更为重要[36] (Ⅱ-3)。
四、预防(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37],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
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38] (Ⅱ-3)。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37, 38] (Ⅱ-3)。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39]。
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40, 41] (III)。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42],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43](Ⅲ)。
(二) 切断传播途经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dard Precaution)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三)意外暴露后HBV预防[44]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