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
作者:徐东海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
【摘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白族属于山地白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特征,其装饰图案多姿多彩,色彩对比强烈。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将自然时令与审美要求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山地地域标识,千百年以来为当地人们所继承,同时也折射出山地白族“避凶纳吉”的祈福心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地白族妇女服饰文化内涵
云龙,地处滇西纵峡谷,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

东临洱源、漾濞县、西接泸水县、南靠永平县、保山市、北接兰坪、剑川县。

县城距大理州州府175公里,距省府昆明市574公里,东西最大跨距91.8公里,南北跨距109公里,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

云龙县人口总数20万人,其中白族有14.00万人,占总人口的70.00%。

白族在云龙县是主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白族服饰,主要由包头、衬衣、上衣、比甲、裤子、围腰、裤子、鞋子等部分组成,与洱海周边白族妇女服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为此笔者通过调查云龙县山地白族服饰的基本组成部分,概述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山地白族服饰所蕴含文化内涵。

1、服饰配饰别具一格
别样的包头,从中可以分辨出是否已婚。

未婚少女服饰包头不露顶,一次用头巾将头发盖住;已婚妇女服饰露顶,先用红绳将头发固定,然后分成两半分别盘在头顶(若头发较少可以添加一些假发,使之看起来更加饱满),然后用黑色的网状布料套住发饰,中间露顶,用双尖簪子横插,再用钗子插在其下面,在钗子上面挂一串颜色艳丽的珠子,第一次采用进行这种头饰是在过门的时候婆婆亲自动手给自己的儿媳妇改装。

头巾长2.4丈、宽1尺,两端编制成3至5个网状结构图案和留2尺左右的长须,使用时将折叠成2寸宽。

包头硕大,既可以防止强烈的紫外线对脸部的灼伤,也可以防止长期的风吹而导致头痛,更可以用这一头巾来背各种东西,是随身携带实用的索绳。

挎包是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最重要配饰,同时也是刺绣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犹为重要。

挎包在布料上的选择比衣服原料上的选择略少些讲究,据调查,衣服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麻布作为服饰的原料,因为麻布是用来做孝衣,与死亡和离别有关,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特别是父母还健在的人更加忌讳使用这一种原料。

但挎包就可以使用麻布这一种布料并与机织布一起混合使用,两侧图案先绣在一块三角形的布料上,再将其缝制在挎包的两个底侧,正面用机织布并再上面刺绣,反面采用麻布不在上面刺绣,下侧再添加颜色各异的绒球,是展示山地白族女性们心灵手巧最重要的物品之一。

家庭条件较为殷实的人家手带银镯或玉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金耳环或银耳环,在上衣右衽结纽扣处佩戴“三须”、“五须”银饰配件头饰上银器有双尖簪子和钗子,簪子和钗子都雕刻着花朵、草叶以及其他花纹,在簪子上挂一串色彩亮丽珠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身银饰配件可以增添女性自己的魅力,吸引异性的关注,同时也是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象征着自己是结婚与否以及家庭在当地的地位和经济水平,更具有一种辟邪功能。

2、服饰色彩对比强烈
服饰色彩是山地白族与海滨白族主要区别之一,洱海周边白族由于长期生存在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之中,并将“风、花、雪、月”四景融入其头饰之中,而服饰颜色是以白为主,略带红色和蓝色等,服饰整体色彩鲜艳明亮。

云龙县白族生存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服饰的实用性是当地妇女服饰最大特点,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多采用黑色、深蓝色、藏青色等布料为底布,在底布上采用颜色艳丽的红、绿、黄等线丝进行刺绣,协调好红、绿、黄等各种丝线的搭配关系,使其与底色关系浑然一体,形成强烈色的彩冲突。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刺绣图案与底布之间色彩的反差上,而下半身是刺绣的主体,主要是鞋子和围腰。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的装饰主要靠刺绣来实现,在鞋子和围腰上刺各种花朵和鸟兽,与上衣和包头形成对比,上衣和头巾上都不选择刺绣,从刺绣上可以得知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重下轻上这一装饰特征。

而形成这一装束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白族妇女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长期的劳作使下半身的服饰更加容易破损,刺绣可以延长服饰的使用寿命。

从头上的包头及包头上的发饰到上衣上的前短后长以及围腰上的刺绣在到鞋子上的刺绣,做工由简到烦。

白族妇女装饰的随意性与程式性相统一。

随意性是指服饰在个体装束上的差异,主要由于个体的差异受主观情感和自己的见闻所限制,从头上到脚上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剪裁和缝制所得,受自己缝制的技巧和个人喜好的影响,因此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图案形态、图案颜色、刺绣对象等的搭配上,由于各自对色彩美的追求不同,也就对颜色搭配的随意性,如有的红配黄,有的黄配绿、有的红配紫等等。

程式性是指在整体上的一致性,每套服饰从远处看大体相同,即从头饰到鞋子的装饰大体一致。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总结了一定的刺绣规律如:牡丹配芍药,红花需有绿叶衬,红线来绣花骨朵等等,色彩绚丽,构图饱满,形式感强。

3、浓郁的山地地域标示
服饰是一个整体的符号系统,它是历代人们意识形态的集合体。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都是这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1],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同样具有民族服饰共有的特征,是历代先民审美意志的结晶,是山地白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山地地域标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服饰是不同民族之间差别最好的物质载体,从视觉的角度直接呈现色彩、图案等之间的差异。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可以成为云龙县的“地域标识代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从颜色上直接与洱海周边白族区分,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一般以白色、粉色、嫩黄、湖蓝、淡绿为主,而白色居多”[2]。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一般采用黑色、深蓝色、藏青色、紫色为主,而以黑色居多;服饰各要素也各不相同,云龙县白族妇女围腰大而宽更实用,包头饱满而简单,上衣质朴而简洁,多姿多彩装饰图案共同构成了山地白族活的“名片”,承载着人们共同的信仰,是当地白族自我认同的基石。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将自然时令与审美要求相结合。

据神话传说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与仙鹤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过着混沌的日子,不知年月、四季更不知节令,也不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年年收成不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有一天仙鹤下凡,它赐予人们栽种的年月、四季与节令,为了记住这一切将其记录在妇女服饰上,如头巾长二丈四尺,一尺为一个节气,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包头上红、绿色绸带长三丈六尺,一寸为一天,即是三百六十天;并用服饰颜色和刺绣图案改变来记录时间的变迁。

从此,白族人按照仙鹤教的时令来种植庄稼,从此年年都有了好收成,因此也有了自己的历法,人们为了不忘记时日和年月,人们按照仙鹤给白族姑娘的服饰穿戴、打扮并将这一服饰传承下去。

4、避凶纳吉的祈福心态
云龙县自然环境恶劣,当地白族在与自然抗争中缓慢发展,对未知的自然万物赋予神秘力量,并将这些转化为图案绣在服饰上,它能使主人“避凶纳吉”。

这一观点,千百年来不断被当地人传承发展,把自己所喜欢或者认为有灵性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围腰和鞋子上,如:太阳花、蝴蝶、鱼、牡丹花、鸟等,他们希望这些图案能庇佑自己规避风险,这是人类最为原始、最为纯真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依然可以寻找到它的踪迹。

鱼在云龙县山地白族服饰中是最为常见的图案之一,由此可见云龙县白族的先民也是一个临水而居的白族,鱼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

后来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先民们告别较为优越的水边迁至云龙县山上,为了适应环境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地白族装饰。

生活的地方改变了,但是记忆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下来,因此绣鱼成为最常见的图案之一,是白族先民对鱼崇拜的缩影。

“鱼”寄托着人们对食物充足的渴望,绣鱼图案希望自己的生活年年都有“结余”,这是人们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是对物质的祈福。

“太阳花”是表现避凶纳吉的祈福心态的最直接图案,形如太阳,拥有太阳的闪烁光芒,可以扫除世界一切的阴霾与不公。

“太阳花”是当地人们面对灾难时的精神依托,希望借此能使自己受最小的伤害而渡过难关,或者经常穿戴可以使自己在不经意间规避风险。

而上衣整体的样式“前短后长的现象,象征“衣皆着尾”表示对龙的崇拜,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3],希望来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是农耕民族最纯真的祈求,也是农耕文明最典型的表征。

从上衣到围腰上的的图案都折射出当地白族妇女避凶纳吉的祈福心态,他们在选择刺绣对象时有一个念头,认为这些都拥有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具有一定的灵性,可以为自己添福增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偶然之间的选择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心理取向,并成为当地服饰文化的精
髓,同时这也是云龙县白族人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一种精神取向,是长人们期以来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

综上所述,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具有浓郁山地白族风格,是区别滨海白族的最重要的物质形式,是山地白族的“名片”,同时也是人们长期从事生产生活重要结晶,将实用性与美观性合二为一。

通过对包头、上衣、围腰、鞋子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究,结合自己长期的调查与总结,从原料入手,分析其图案的特点以及图案的分布,可以了解到云龙县山地白族妇女服饰颜色强烈对比、图案多姿多彩装饰特征,同时在颜色、款式、构成等方面总体上呈现程式性特征,在个别上呈现随意性的特点。

云龙县白族妇女服饰更加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自然时令与审美要求相结合,直接为人们生活服务,更展示最纯真的生存理念和“避凶纳吉”的祈福心态。

注释
[1]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7页
[2]赵淑琴.大理白族妇女服饰所蕴涵的美学因素[J].时代文学,2008年,(22期):第186页
[3]陈萍.大理地区白族服饰图案释义[J].大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第20页
作者简介
徐东海(1991—),男,大理人,云南省大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