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无法建构公众领域的原因分析
试论微博对复兴公共领域的解构
试论微博对复兴公共领域的解构[摘要] 在我国公共领域功能的显现开始于90年代,但是近年来由于商业化的渗透以及传媒自身机制的局限性,传统的公共领域尽显衰落之势。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对公民自由讨论政治,参与政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单就这些来讲,重构公共领域是当下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
而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传播的高效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都为公共领域的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公共领域;微博;解构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也有着不利的一面。
由于自身的技术特性,更因为场域中不同势力的相互作用,除去积极性的一面,微博对公共领域的复兴也有一定的解构效应。
一方面微博“去中心化”公开理性的交流和讨论公共话题,让人们看到了构建(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另一方面,“马太效应”、病毒式传播、非理性、商业利益、碎片化硬伤等负面效应却时刻威胁着这一进程。
重构与解构,孰强孰弱,还难以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微博在重构公共领域的消极作用,希望能够为公共领域的重建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微博话语空间中的“马太效应”微博世界的运行逻辑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大量粉丝。
正是因为这种“马太效应”,微博世界里的信息流动被设定了无形边界,公共讨论具有了排斥性,受追捧的话题可以被精心选择或构建。
在这个意义上,微博在固化着既有的不平等,同时又在生产着新的不平等。
①哈贝马斯说:“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
他认为公共领域概念的内核是公民精神的独立性,是独立、自由的意见表达。
长期以来,权力集团和精英阶层掌控话语权,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信息过滤等方式,以单向、强制性和垄断性的话语活动,影响社会舆论,遮蔽了其他方式的话语表达,弱势群体的声音被湮没。
在网络博客和论坛中,受众更多感受的是意见领袖的权威和力量,而微博时代的到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态,但是又面临着重新“中心化”的问题。
浅析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权 力 的 特 性 ,不 仅 在 于 它 是 一 种 即 时 的 、
个小 团体 。 通过转发 、 评论 , 微博捧起 了 个话题 , 政府 也在观察 微博 , 想通过 一
开放的媒介 , 更在于 , 在泛娱乐化时代 , 它
重 置 了 网 络公 共 领 域 的意 见 领袖 。 1 、 淘 汰 劣 者
以及 由此带来 的干预 社会公 共事务 的能
么突出 , 更多是公 民 自己筛选 与 自己利益
密切相关 的议题进行讨论。
众的广泛参与 ,会形成一种无 形的力量 ,
即舆论监督 的力量 , 推动社会公共政策朝
着 良性 的方 面发 展 。
力。 细观其 在 网络 中 的传播 特性 , 微 博是
语 表 达 平 台 。在 这 个 平 台 上 大 家 互 相 交
但开放 的交流 网络 , 信息是公共领域 的基 本构成要素 ,媒介则是信息 的连接工具。 “ 它介乎市 民社会和 国家权 力之间 , 能形 成公 民公共 意见进 而对 国家权力 产生影 响。 ” 公 共领域 的主体 是社会 的 “ 公 众”, 他们基 于对某 种共 同利益 的关 注而在一
【 关键 词】 微博
伴随着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等 门户类
微博平 台的成功运 营, 写微博 、 读 微博 、 聊 微博 已逐渐成 为国内网民的必修 课之一 。
一
现有社会 条件 和传播技 术下 最接 近公 共
领域 这一政治乌托邦的形式 , 它必定要对 网络公共 领域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 与传 统博 客相 比 , 在微博上寥 寥数语进行话题 的讨论 , 更类似 于生 活中民众在市场上 的 倾诉 , 在微博 的影响下 , 人们在 公共领 域 中的互动性 得以加强 , 无论 是状态发布者
移动微博存在的问题分析
移动微博存在哪些问题一、移动微博问题产生微博问题产生原因模型分析经过四维框架的分析,可将造成微博问题的原因归纳为环境—组织—技术—微博用户的伦理环形,如图1所示。
第一,环境方面。
国家目前没有专门的信息法,很多网络活动只能参照其他非专门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道德观念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自律意识。
此外,国家对微博行为本身并没有专门的管理规范。
另外,国家负责的主流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的滞后性以及敏感问题的模棱两可性与微博的实时性报道比较起来有所不及,也致使更多的人愿意关注微博新闻类内容。
第二,组织方面。
内部管理问题是微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些组织内部的领导在某些场合的言语可能不是很得体,被人用微薄爆料后陷入泥潭,抑或是负责组织微博的人只遑一时口舌之快跟网友激辩,而没有考虑到所代表组织的社会责任,这明显都是组织内部意识、要求和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微博这一媒体形式的发展脚步。
第三,技术方面。
微博运营商为了快速注册,服务协议仅是以超链接形式附在注册页面,且注册时就默认用户已经阅读,事实是很少有人真的去点开仔细阅读,而且所谓的服务协议是一种通用性质的服务协议并非专门的使用协议。
此外,运营商对用户发布微博的内容不设门槛,而是靠大众监督举报的方式来控制。
除了特别明显的垃圾信息外,大众在面对快速传播的微博内容时很少去溯本求源地考察内容的真实性,无意识地做了虚假新闻的“二传手”,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
第四,微博行为主体即微博用户方面。
微博伦理意识、道德教育、社会微博行为规范的缺失以及因为某一事件组成临时集体后“个性的退位和集体心理的形成”是引发微博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微观方面影响1、侵犯隐私权、知识产权在微博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微博用户出于某种原因刻意曝光他人隐私,比如职务、住址、房产、家族关系、情感状况等,或者将别人不愿公开的信息以及在非正式场合未多加思考的私下言论公开并传播,引发社会争议,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等行为,这都是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探究微博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影响
探究微博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影响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对中国公共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既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舆论发酵的场所,同时也扮演着监督和反馈的角色。
微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将自己的观点和消息传播给广大的用户。
这种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渠道更加便捷和快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甚至会引发社会事件和舆论风波,将社会问题曝光并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微博也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和发声的平台。
在传统媒体中,公众的声音被局限于少数代表性人物或媒体编辑的选择性报道。
而在微博上,任何用户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
这种民众的声音传递途径的开放性,使得微博成为了一个集众多声音的大熔炉,各种观点、态度和声音在微博上交织碰撞,形成了多声音、多元化的公共领域。
微博也扮演着监督和反馈的角色,为公众提供了向政府和企业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
在过去,公众的意见往往很难被政府或企业领导层听到。
然而通过微博,公众可以通过发布微博、@相关部门和领导、转发热门话题等方式,将自己的声音传递给相关方,并引起其重视。
这种公众在微博上的监督和反馈,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透明和负责任,改善服务质量和解决问题。
微博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虽然微博可以传播各种观点和消息,但也存在信息不真实、夸大炒作等问题。
有些用户利用微博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造成恐慌和混乱。
微博上的舆论往往是片面的和情绪化的,容易出现群体性的冲动和偏激言论。
这种情况下,微博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利于公正、理性和客观的判断。
由于微博上没有实名制,一些用户可以隐藏身份进行攻击或恶意行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巨大。
论微博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龄、 身份 , 相似的话题 、 组织 、 人物 、 个性等 ,
为推动力 ,形成 了社会化 的信息发现 、 分 都 促使微博 使用者 自觉 聚集 到不 同的圈 群。 圈群活跃度越高 , 聚力越强 , 凝 外扩力
也就越强。
众 的表 达缺席转 变为 “ 众声 喧哗 ”, 众 公 拥有 了表 达 自我 和平 等对 话 的权力 。 同 时, 微博大大 降低 了信息通讯 、 传播 、 储存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应用 , 在公共领域 范式下更显 “ 微”力无穷 。0 2年 1月 l 21 6 日, 中国互 联 网络信 息 中心 ( N I 发 C N C) 布的 《 2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 况统 第 9次 计 报告 》 显示 : 截止 2 1 0 1年 1 2月底 , 我 国微博用户数达 到 2 . , 5亿 较上一 年底增 长了 2 6 %, 9 . 网民使用率达到 4 .%① 当 0 8 7 。 前语境下 , 微博在公共话语 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 的角 色。0 1 《 2 1 年 舆情 蓝皮书 》 调 查得 出 ,0 0年 18起 社会 舆情 热 点事 21 3 件 中, 微博 首次曝光 的事件 为 2 2起 , 占比 由 20 的 0 09年 %上升为 1%② 那么 , 6 。 微博 的无边 “ 微力 ” 是如何发挥的?
推m, 更是为快捷 、 时效的交互传播创造 了
条件 ; 另外 ,4 10字的限制 , 使得单 条微博 大多短小精悍 , 不仅降低写作门槛, 更加快 了更新 速度 , 这种 “ 、 、 ”的传播方 短 平 快 式, 更促进 了微博 的互动与交流。
3 裂 变 性 。 博 最 大 的特 点 是 赋 予 每 、 微
地 、 舆 沦 的发 声 场 。 多元
新媒体“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困扰性因素分析
公共平 台实现了任何时空 的信息无缝共享 。由于微博上 的用 户一般是匿名发布信息 ,这样 的安全感保护更容 易让人们 在 轻松 的交流环境下真实表达意见 ,而不必心存现 实利 益冲突
( 二) 公 共 舆 论
、
微博时代
微 博( mi c r o — b l o g g i n g ) 是 由博 客演变而 来 的~ 种新媒体 ,
能被淹 没在 大量 的无 用信 息 中。
关键 词 : 微博 ; 公 共领域 ; 困境
中图分 类号 : G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3 _ 0 2 6 2 — 0 3
2 0 1 0年因为我 国微博井 喷式发展而被称 为微博元年 , 艾
台。 调查 显示 , 2 0 1 0年 3月一 2 0 1 0 年 6 月, 国内微博市 场月覆 盖人数从 5 4 5 2 . 1 万增长到 1 0 , 3 0 7万 。微博 的开放性 、 交互性 和实时l 生, 使其成 为草根人群发表言论的聚集地。 作为一个 社
是一个基 于用户关系 的信息分享 、 传播 、 获取 和互 动的新 型平 方 面的顾虑 。
二、 期待 与现 实
哈贝马斯 1 9 6 4年提 出 : 所谓 公共领域 , 首先意指 我们 的
个体 , 草根舆论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 激发 了草 根讨 论公 共事务
发表多元意见 的热情 。
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 域 ,某种 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
其 中形成 。 微博 的兴起给“ 公共领域” 带来更为贴近 的诠 释。 在 微博上 以寥寥数 语进 行话题的讨论 ,更类似于生活 中民众在 市场上的倾吐 , 更接近公共领域的性 质。
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
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摘要:公共领域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平台。
微博时代如何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微博;构建;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9-02微博在中国面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它的流行度恐怕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最早的微博是美国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它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随后,微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09年8月,国内首家“新浪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
2010年初,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腾讯、搜狐、人民网等也相继推出微博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微博的蓬勃发展。
如今微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机构、官员、名人和百姓等争先恐后开通微博。
与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微博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微博的兴起为我国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公共领域理论阐释“公共领域”是一个西方舶来品,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后经尤根·哈贝马斯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
哈贝马斯考察了公共领域的历史范畴、揭示了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领域的蚕食,并提出了重建理想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1]125。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32。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公共领域在欧洲历史上存在过很短暂一段时期。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新闻窗2011年第二期NEWS WINDOW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 ),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
“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开放平等。
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性,“不是主体性的,是相互主体性的”,交往行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主体性”的体现(陈弘毅),二、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
对社会普世价值和公共问题的关注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为学之本”,而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完善也要依靠知识分子的努力。
三、政策制度的保障。
真正的公共领域要求检验个人是否为政治群体的充分成员,是否行使公民责任和义务,也要求相应的政治制度方面的资源支持。
二、微博对公共领域的解构1.公共事务的弱介入群体动力学认为,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团体)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时,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以此观之,假如当这个群体的共同价值标准是抛除意义、回避公共事务的反思和讨论时,理性也会在集群行为中黯淡下来。
微博提倡信息的碎片化生产,就必然导致信息产量的极速上升,同时整体品质出现不可避免的滑落,《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断言:“在微博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是4%”。
微博并非必然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并且很多时候是一种卖弄小聪明的语录体。
中国媒介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娱乐化,享受、寻欢逐乐、个体化的释放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批判的力度和直接性。
同时媒体又将这种私人事件的公共化(伪公共化)放大,这是消费时代的媒体通病。
反映在中国本土微博上,与国外相异,关注者数量靠前的微博名人中,很少有政要(如奥巴马)或知识分子(如奥普拉),更多的是演艺明星(如姚晨)或新媒体当普通人通过在掌媒上安装SNS软件就可以拥有媲美网站服务器的计算及通信资源时,我们将会发现,现在的互联网中,作为客户端的我们只能通过服务器才能行动,而SNS 则可以让用户去创造和控制自己的信息。
微博视域下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困境及原因透视_王晶
政治与社会
们有效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渠道和平台。沟通与交往的重要 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冲突和矛盾,而且还 能有效地改变双方的状态,促进共识的达成。从近年来国 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来看,以微博为载体搭建的网络公共话 语空间和公共领域已现雏形,微博成为了公民选择“发声” 的重要通道,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进行对话、沟 通、协商的场所,其反映民声、批判监督的功能日益显现 出来,凸显了网络公共领域的优势和特征。但需要注意的 是,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与阿伦特和哈贝马斯论域中的 公共领域存在着本质差异,传统人际沟通环境下形成的公 共领域理论能否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是值得我 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理论 进行改造和创新,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合理地扬弃,构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领域发展之路。
却也让自己更孤立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仅仅由于这一原因, 这就种下了极端化的因子,对社会和民主都是潜在的危 险。”[9]48其原因在于“人们在面对新信息时,无论是相信或 是不相信,都各有不同的基准点。当那些比较容易相信的 人,也就是基准点较低的人,对信息采取相信的态度并起 而行动时,那些基准点较高的人就会随后加入,进而形成 一个赞同该想法的较大团体。等到具有更高基准点的人也 加入了,这个团体就更为壮大。那个‘引爆点’因此有可 能扩大到大众层次、社会层次,甚至国际层次。这样一路 演变的过程最后导致雪球效应或串联效应,使得大批群众 相信某件事———不管事实是否为真—— —而他们之所以相信, 只是因为和他们相关的其他人也看起来都相信该事件为 真”。[9]58尤其是面对本身就存在错误的信息时,民众的非理 性情绪和盲从性、从众性就会致使谣言、不实的信息及被 夸大了的情绪产生滚雪球效应,传播和扩散范围愈来愈广, 最终导致“舆论绑架”的形成和“伪公共性”、“伪民意” 的产生。
微博时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地位上 的均 衡 , 而是 指单纯 作为 “ 人 ”的
平等 , 亦即抽取 掉贫富和身份差距而仅仅 作为 自然人的平 等。 同时 , 公共 领域 原则
上 向所 有 公 民开 放 。 四、 强 调 公 众 意 见 和
博具有强烈 的 自媒体属性 , 为公众提供 了
、
哈 贝马斯 关于公 共领 域 的主要观 点
李佃来的 《 公共领域 与生活世 界—— 哈贝马斯市 民社会理论研 究 》 中认为哈 贝马斯定 义的公 共领域具有 以下 几个基
本特征 : 一、 推理性 和讨 论性。 公共领域是
一
当前 的微博语境 , 是否 已经具备 了构 建公
共领域 的条件 , 我们可 以从 以下几个方 面
了构建公 共领域的条件。 研 究发现 , 现今 的微博语境并 不能达到哈 贝马斯 公共 领域的理想状 态, 但 不可 否认 的是 , 微博确 实为民众的
言 论 表 达提 供 了一 个 更 为开 放 的 平 台。
【 关键词 】 微博
公共领域
公共舆论
当前 , 我 国社会 正处在转 型期 , 各 个 阶 层 都 希 望 表 达 自己 的 利 益 和诉 求 。 We b 2 . 0时代所倡导 的 自媒体概念越来 越 被公众所推崇 , 人们的交互性 和参与意识 逐渐增强 。作为时下热 门的传播载体 , 微
放性 。 所谓平 等 , 不 是 指 社 会 地 位 和政 治
此外 , 微博还带有转发功能, 信息 可以实现 及时转载 , 从而让更 多人就同一话题 , 各抒 己见。 同时, 网民还可以创建或参与 自己感 兴趣的讨论组 , 就像论坛的楼 主帖一样 , 如 果他的群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 ,就可
微博、微信作为公共领域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共领域 ,将二者相提 并论本 身就是一个需要 质疑的伪命 题 ,而且 ,不经推敲便将公共领域理论视
为理 想社 会 蓝 图也 是 不 可取 的 态度 。
【 关键词】微博 ; 微信 ; 公共领域
一
、
文献回顾 : “ 新视角”的出现
= 解构 神成 了 微 信 中 通过 网友 爆 料 获得 信 息 人或缺 席 ”的观 点 。“ 微博 小秘 两个对立的阵营,然而他们实际
成为常态 ,这在形式上 非常符合 书 ”和敏感词过滤的存在实际成 上持有相 同的价值预设 。他们 首
题 ,论证 两微 与公共 领域之 间的契合关系 。这类文
献共 4 8篇,占总体的 3 7 . 8 0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 2 0 1 0年 被 称 为 “ 微博元年 ” , 2 0 1 2年 被 称 为 “ 微 是将 两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公共领域作为背景 信元年 ” ,关于这组新兴 媒介的研 究这几年一 直如 性理论 出现 ,主要用于界定两微作为媒介所具有的 火如 荼。在这一研 究热潮 中,“ 公共领域 ”逐渐成 公共性 ,或者用 以说明两微传播特性可能产生 的社
( 一 )整体性描述 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并逐渐成 为一种新的理 会影响 。此类文献共 4 4篇 ,在总量 中占 3 4 . 6 5 %。 论视角 。在 C NKI 中国知 网资源主 站中, 同时 以“ 微 而在最后一类研究 中,两微和公共领域都 不是主要 博 、微 信 ”和 “ 公 共领域 ”作为 关键 词 ,可 以搜 的研究对象 ,只是分别作 为技术背景和理 论背景 出 索 到的条 目共 1 3 2个,其 中除去 同作 者相似作品 1 现 。这样的文献共 3 5 篇 ,占总体的 2 7 . 5 6 %。 篇和 发表于 文献 尚未统计 完全的 2 0 1 6年 的 4 篇, 无论使用 哪一种 关联方式 ,这 些文献在将 两个 有效样本共 1 2 7 个 。这 些文 献中“ 微博 、 微信 ” 与“ 公 概 念相 提 并论 时,都 需要 回 答一 个核 心 问题 :微 共 领域 ”两 个概 念的 关联 方式 不尽 相 同,但 大致 博 、微信能否成 为公共领域 ,或者 是否有 利于网络 可 总结 为 以下三 类:第 一类将 二 者视 为平 行的 主 或现实 中公共空 间和公共舆 论形成 ?问题 的叙述 虽
微博构建公共领域困境探析
贝马斯认为 , 公共领域介 于私人领域 与公 共权力 领域之 间, 是由 “ 私人 集合而成 的 公众 的领域 ”, 公 民在这一领 域对社会事 务进行 公开讨论 , 并形成公共 舆论 。 公共 领域有 _ 一大组成要素 : 一是 由独立私人组 成的公众 , 成 长于公 民文化健全 的公 民社 会, 具 备公 民意识 , 能够就普 遍利益 问题 进行 自由、 公开、 公平 的讨论 , 并 进行理性 交往 ; 二是独立于公 共权力领域和商 业领
成 了微博特 色和 “ 微力 ”所在 。 我们 就用 “ 公共领域” 这一理性沟通语境为研 究范 式, 探讨微博构建公共领域中的困境。
一
基 于普遍 价值选择 而达成 共识 。共 识减 少, 势 必降低社群 的凝 聚力 。 可 以毫不夸 张地说 ,当微博使 用者普 遍选择 抛弃深
度、 回避公共事 务时 , 公共 领域便 无从谈 二、 注 意 力 承 载危 机
属于市民社 会 , 它是市 民社会 与国家 间的
中间地 带 , 是平等独立 的私人个体 聚集在 起 。
一
1 3, 中国互联 网络信 息 中心 ( C N N I C) 发 布的 《 第 3 1 次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 况统
起进行 公共交 往和集 体表达 政治意愿
的话语 空间。 陶东风教授认 为: “ 所谓 ‘ 公 共性 ’ 有两 个基本 含义 , 一个是 可见 性 , 二是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 。 ”  ̄ 1 4 0 字 的微 博被称 为 “ 碎片 之链”, 许多人 用这链 条 串起的是 日常生活 的碎片 , 还有大量诸如
第一 , 注 意力 的螺旋效 应。 稍微 翻翻 微博就 能看到 , 微博 上讨论 最热 、 最 吸引
1 3 8 2 o l 3 年 第9 期
关于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几点思考
论 随意性更强 ,主观色彩 更加浓厚 ,相应地对其 言论 自由的 与者 变成了他 的粉丝 ,也就变成 了信 息消费 ,当变成信息消 把握 尺度也更 宽川。但微博上 公私领域其 实依然是 比较模 糊 费的时候 ,看 似公共领域 ,实则在 消减 公共领域的理性精神 的,微博也可 以是 ~个会客 厅,变成 一个 公共 场所 。2 0 1 0年 和批判精神 。而微博上一些娱乐化 的表达 ,用威尔伯・ 施拉姆
碎片化 的,或现场记录 、或 灵感突现、或 自言 自语 、或 情绪 联 网观察 员洪波 说: “ 国内微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走 向娱乐 宣泄 。而当下 的微博 中大量 的都是情感宣泄 ,是一 个狂 欢的 化” 。 当本应成为草根 自由表达 的平 台的微博被大量的娱乐化 广场 。虽然 ,微博 的特 点是分享 自我 的感性平 台而 非追求理 信 息 占据 时,大众会 陷入无 意义的信息语境 中,此时 的微博 性公 正的官方媒体 ,因此相 比正式场合的言论 ,微博 上的言 又 怎能扮 演公共领域 的角色 ?此 外,当某些明星的微博让参
社会事件 中成为 了 传播 的起 源点和 舆论 的酝酿平台。微 博影响力 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 系也产 生了现 实的影响 ,微博 问政也逐 渐成为新 的趋势 。那 么这是否 意味着微博 已经扮 演着 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 域的角色呢?对于此 ,应该看 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 的
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1 2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 ;媒介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4)0 2 — 0 0 2 5 — 0 2
画 家赵庭景美” 选 择在微博上直 播其丈夫“ 北京 陈青 蓝” 和第 自2 0 0 9年 8月新浪开办微博平 台, 微 博逐渐在 中国普及 “ 三者“ 爱伺机摸 人” “ 捉奸在床” 的过程 ,迅速 引起 了网友的 围 至今 ,微 博便开始产生 了全 面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 从郭美美 捉奸在床” 无论如何 都是私人 领域,而将其放入 网络炫 富引发 国人对 中国红十字会的追 问到 陕西安监局 局长 观和 评论 。“ “ 表 叔” 杨达才 的落 马,微博可谓功 不可没 。正是 由于微 博将 微博 ,也就将其带入 了公共领域 。这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伤 网民之间的社会 网络连接起 来 ,构成一个庞大 的传 播网络 , 害,而且它的进入也挤 占了公共空间和资源 ,使那些更加值 才使微 博在不少热 点事件 中成了传播 的起源 点和 主要的舆论 得关注 的社会 问题 、与 公共 利益相关的事件减少 了被关注和 酝酿平 台。也正如此 ,微博 形成的舆论和微博 中的事件 也会 公开透 明的机会 。这也使得 公共 领域对公共权力的批评会削 与现 实互 动,并影响着事件 的进 程,对社会价值体 系产 生影 弱 ,乃至 消解 。因此 ,哈 贝马斯 说,公共 领域和私人领域 的 响。鉴于此 ,不难看 出微博 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公共领 混杂 、混 同是 一种伪 公共领 域。 域 的建构 。
微博时代的公共领域建构
微博时代的公共领域建构作者:郑绩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4期口郑绩微博上曾经非常流行一个段子:“早晨起来看微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幻觉。
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微博把人的这种情结激活了……”这个段子不但在微博上被数十万次转发,还出现在各种论坛中,甚至被编选人手机报。
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极具典型性。
早上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从床头摸到手机,上微博,躲在被窝里评论转发的大有人在。
微博现象里反映的东西很丰富,本文只想讨论其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
既然提到了公共领域,不得不对这个提法作出一定的说明。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公共领域在不同的学者那里都有不同的界定。
最著名的当属哈贝马斯,阿伦特的学说中国人也较熟悉。
但是本文所借用的这个词汇与欧美各学派所说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全然重合。
本文所说的公共领域,是指公共言论能够自由发布,公共议题相对集中,公共意志可以得到较集中体现,并且追求公共利益,遵循公共伦理的空间或场所。
当然,这些公共场所和空间都可以是虚拟的,比如网络。
这个概念与哈贝马斯的资产阶段公共领域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对于传播工具的重视。
日常科技的发展使得平面媒体的先锋地位被电子媒体取代,全新的微博时代来临。
中国的公共领域建构,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有关微博所体现的公共言论精神,到底能不能实现上段所言的几种情况,许多人抱有质疑。
首先,微博到底是否言论自由?众所周知,微博小秘书其实亦是删帖小秘书。
许多帖,不待小秘书动手,作者本人也会删除。
对于有关方面将整顿微博,关闭某些微博的传言一直在微博界被频繁转发。
越是在公共议题集中的阶段,这些传言越是传播得厉害。
还有公共议题。
微博在今年夏天极为火爆,温州动车事件等一系列议题得到广泛的议论。
有许多从不用电子媒体的老学者,亦为此开通微博,以发其声。
微博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与规范
微博是基于即时、 共享信息形成的双向动态信息传播 网络。2 1 0 0年是我 国的“ 微博元年 ” 微博 ,
的用 户群 体及 影 响力 1 3益壮 大 , 官员 坦言 :现 在不 是权 势 而是 粉 丝时 代 ” 有 “ 。根据 新 浪公 司 2 1 0 1年
8月 1 8日发布的财报 ,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 已突破 2亿大关 。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的微博 内 容 已达 70 50万条 。 …微 博 以其 开放 的 A I P 兼容 模式 , 变 了人 们获 取 信 息 以及 交 流 信息 的 方 式 。基 改
中图分类号 : 2 6 Go
文献标识码 : A
作者简介 : 党雷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 男, 宪法学、 法理 学。
微博 , 是指基于移动终端上的交互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进步 , 用户通过有线或无线互联 网终端 , 发布通常限于百余字符以内的短信息 , 网络用户分享和评论 的信息网络系统。微博的产生, 供 改变了 个体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系统 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 使得能够连接互联 网的每个个体都掌握 了“ 麦克 风 ” 可 以随时 随地针 对社 会事 务发 表 意见 , , 为信 息 时 代在 网络 空 间 建构 公 共 领 域 提供 了新 的渠 道 。
域应 当具备如下因素: 主体为公民, 讨论 向所有公 民开放 , 每个有想法愿 意表达 自身感受的人都可以
参与; 以对 话交 流 为基本 活动 方式 , 与者 之 间 充 分进 行 理 性 沟 通 ; 参 以社 会公 共 事 务 、 治 事 务 为 主 政 题; 立 、 独 平等 、 不受 公权 力干 扰地 自由交流 ; 以形 成对 社会 产生影 响 的公共 舆论 为 目的 。
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
微博最重要的特点还是在于它 的快速更新。每一条微博的发布都 是即时的,不需要深思熟虑,而书写 微博也变得异常的迅捷和便利。这 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符 合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了 人们的窥视欲。正是这些种种与现 代社会相契合的特点才使得微博的 发展势头异常迅猛。我们期望微博 带给我们惊喜,但是也不要忽视这 种碎片式的语言会扼杀我们思维的 深度。微博问政的效果取决于我们 对生活的态度,技术带来了平台,制 度的变革才能真正使这个平台发挥 作用。
微博问政与建构公共领 域思考
微博问政给普通民众直接参与 两会提供了机会,几十位代表委员 的微博互动给今年议题较为平和的 两会增添了亮点。对比博客问政的 理性批判和互动的缺失.微博问政 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但构 建公共领域,光依靠媒体传播形式 改变肯定是不够的,其最核心的要 素还是社会制度建设。由此看来,微 博问政也只能作为推动构建我国公 共领域的一个因素和表现形式而 已。
浅析微博的公共性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一
( )微博信息传播 的方 式特点与 二
共领域 的理论 框架 ,对于微博是 否在 构 分 ,如个人用户 和组织用户 。组织用 户 公 共 性
根据 夏 雨 禾博 士 的论 文 《微博 互 证研究 》 “ 注模 式是微博互动 的主要 关
韵闯知 2 1  ̄第0 期 5 02 8 5
新 媒 体
翳鬟 弹 秘谩 三 戆 识 张 辨 一 瓣 瓣雄辩
受 到相应的削弱 。被移除 的粉丝不再拥 而且与传统的博客写作相 比 ,微 博信息 动 。 “ 共 领 域 ” 最 深 层 的基 础 是 对 公 有 对原关注者微博 内容 的转发 和评论 的 由于其短小 ,几乎对写作水平 没有任何 个社会 中的所有 成员开放 。如果 大众
以及 存 在 的诸 多 问题 。
【 关键词 】微博信 息传播 ;公共性 ;网络公共领域
根据新 浪财报显示 ,新浪微博注册 公共性 由互动 的对话构成 ,并且与具体 其在微博 中发布的信息类型也发挥着 至 而 用户在 2 1 年末 已经 突破 3 01 亿大关 ,用 的时空相 联系 。① 在大众媒 体作 为信 关重要 的影响 。比如公共知识分 子 、媒 户每 日发博量 超过 1 条 , 日活跃 用户 息传播 主要承载工具 的今 天 ,这种直接 体从业人 员以及各领域 的专业人 士 ,这 亿 比例为9 微博这样一个 特殊平 台的 发生 的公 共性 已经改变 为被媒体 中介化 些用户通 过后 台认证或者前 台实名认 证 %。 出现 ,在短时 间内为众 多公共事件 的讨 后 的公共性 。以下将从微博 信息传播 的 成 为信 息发布和评论较 为活跃 的群体 , 这些 用户对公共话题 的讨论 程度 超出对 论提供 了空 间 ,并从 多个角度为事件 的 基本 特点人手来简要分 析其与公共性之 解决提供具备参考 价值 的意见 。但无论 间的关 系。
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了一 个 更 加 开 放 的 话语 平 台 ,公 共领 域开 始 出现 了 新 形 络 环境 中 ,对 公共 权力进 行理 性批 判 以及传播 主体 基于 相
态 。新 兴媒 介凭 借低 门槛 、易操 作 的特点 ,赋 予 了公 众 更 互理解进行 理 l生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 ,微 博 自身携 带的
型 》中对这 一概 念进 行 了充分 阐释 。哈 贝马斯 认为 ,公 共 读 等现 象的 凸显 ,都在 时刻提 醒着与私 人领域 之 间的一 块 中间地 带 ,公 共领 域相 差甚远 。
众 在此 基础 上对 带有 普遍 利益 的公共 事 务展开 理性 讨 论与
知识 结构 与 自身 素质 方面 水平 参 差不齐 ,使得 其在 面对 一 余饭 后所 谈 论的 大部 分 话题 都与娱 乐 圈有 关 ,讨 论话题 的
个社 会 事件 时无 法轻 易认 同彼 此 的观点 、得到 相对 一致 的 公共 性 逐渐 减少 ,公众 对 于 公共 利益 的关 注不 断丧 失 。这
些言 辞激 烈 、不 负责 任 的言论 。另外 ,群体 极 化现 象 日益 判 的平 台变 成 了追逐 利益 的 商业领 域 。微 博近 年来 的关注
严重 也增 加 了微 博在 公共 领域 实 践 中的难 度 。微博 用 户在 热点 逐渐 由社 会 事件 转变 为娱 乐 话题 。在 微博 上 ,人 们茶
大地 贴近 了 “公 共领 域 ”的概 念和特 点 ,导致很 多技 术 乐 于 匿名性 以及 网络 言论 自由程 度 的扩大 ,微 博用 户可 以随
观 者对 微博抱 有 高度 自信 ,乐观 地认 为微 博为社 会提 供 了 意 发 表 观 点 ,并 不 承担 任何 言 沦责 任 。另 外 ,网 民知 识
论地方政务微博在政府公信力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博的诞生颠覆式地打破 了传受双方的 服务的政府形象在公 隔阂 ,降低了传播者准入的门槛 ,营 默化 的影 响。 ’
造 了多 元 、即时 、平 等 的公 共 话语 空
戴海 波 , 台湾政 治大 学传播 学院2 O 1 4 级 博 士生 ,淮 阴师 范 学院传媒 学院副教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2 0 1 5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 微 时代”政务微博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构研究》 ( 2 0 1 5 S J B 6 8 9 ) 和 《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化抗争及其议程设置研究 》 ( 2 0 1 5 S J B 6 9 0 )的阶段性成果。
j I 嘲 知 识匡 互 亘 囹
5
本 刊 特 稿
0 曩 1
权 、监 督权 。” 通过微博进行政务 理 民主地解 决 。 处理与信息公开 ,已然成为我国政务
处 理 的一 种 主要 方 式 ,这 是 当下 互 联 2 . 发 布者 的公信 力指 数 高
博 予 以高 度关 注 。加 之微 博 全 天候 滚
对 于政 务微 博 的概 念 ,学 界 并 没 政 务 微博 便 是 地方 政 府 为 了更 好地 为 京 ” ,受众 基 于个 人 利益 对 发 布信 息 有 统一 标 准 的说 法 ,存 在 人言 人 殊 的 公 众服 务 ,构建 文 明民主 的区域 ,更 的转发 、点赞 、评论使得公民意识得 现 象 。复 旦 大学 刘 骡认 为 ,政 务 微 博 是政府形象管理 的主阵地 。因此 ,具 以唤 醒 并且 将 民主化 进程 推 向一 个 新 是 以政 府 机构 和 官员 为 代 表 、 因公 而 有高度权威度与公信力便是政务微博 的高度 。 设 的微 博 ,其 最 显著 的特 征是 多 项互 区别于其他微博 的显著特点。在鱼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对 公 共 领 域 的 概 念进 行 了 充 分 的 论 述 。 哈 贝 马 斯 认 为 公
共 领 域 指 的 是 以 公 共 舆 论 为 代 表 介 于 国 家 和 社 会 之 间 相 对
外 露 哈 贝 马 斯 的 理 性 交 往 理 论 在 涉 及 交 往 行 为 时 包 含 三 。
个 方 面 一 是 当 语 言 涉 及 客 观 世 界 时 要 求 真 实 性 二 是 当 语 : ;
言 涉 及 社 会 领 域 时 要 求 正 确 性 三 是 当 语 言 涉 及 主 观 世 界 ;
独 立 的 中 间 地 带 公 众 能 够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公 共 事 务 进 行 公 ,
开 的 、 理 性 的 批 判 和 讨 论 , 自 由 的 表 达 意 见 参 与 社 会 公 共 事
务的管理
批判性
,
是公共领域 的 本质特征
。
一 微 、 博 的 发 展 与 公 共 领 域 的 建 构
难点 。 微 博 对 于 信 息 的 传 输 速 度 达 到 了 实 时 的 程 度 无 论 何 ,
时 何 地 何 人 都 可 以 通 过 微博 发 布 信 息 一 些 社 会 热 点 事 件 ,
就 能 迅 速 传 遍 网 络 引 发 全 民 关 注 。 知 乎 上 更 多 的 传 达 的 高
二 微 博 理 性 批 判 能 力 的 缺失 、
哈 贝 马 斯 所 说 的 公 共 领 域 的 大 一 特 点 就 是 理 性 理 性 ,
也 是 建 构 公 共 领 域 必 不 可 少 的 要 素 非 理 性 一 般 是 指 单 纯 。
的 情 感 表 达 采 取 犀 利 偏 激 的 言 语 进 行 主 观 情 感 的 宣 泄 和 ,
力 和 道 德 绑 架 。 网 络 暴 力 主 要 是 指 两 个 群 体 之 间 的 骂 战或 者
是 一 个 群 体 对 个 体 的 语 言 攻 击 在 微 博 上 网 络 暴 力 在 明 星 身 ,
上 比 较 常 见 比 如 王 宝 强 离 婚 案 中 全 网 攻 击 马 蓉 属 于群 体 对 ,
微 博 就 是 微 型 博 客 其 原 型 是 推 特 推 特 创 始 人 的 初 衷
,
,
是 方 便 员 工 间 进 行 互 动 并 不 是 为 了 公 民 创 办 。 20 1 8 年 上 半
年 中 国 微 博 用 户 规 模 为 3. 3 7 亿 人 在 整 体 网 民 数 量 中 微 博 ,
俱
来的
“
非
理
性”的
特
点
导
致微
博
成为
伪 “
公共
领域“ 。
关 键 词 公 众 领 域 新 媒 体 哈 贝 马 斯
[
]
公 共 领 域 的 概 念 一 般 认 为 是 由 德 国 的 思 想 家 汉 娜 ? 阿
伦特 在二 十 世纪 五十 年 代 的 著 作《 人 的 条件》 中 最早 提 出 ,
用 户 数 比 例 达 到 4 2 . 1 % 。 微 博 的 诞 生 打 破 了 以 往 网 络 在 影
响 力 上 对 传 统 媒 体 的 依 附 话 语 权 变 得 相 对 独 立 并 且 可 以 , ,
为 传 统 主 流 媒 体 设 置 议 程 成 为 替 代 性 的 公 共 领 域 w 微 博
精 尖 的 信 息 对 于 一 些 普 通 大 众 来 说 身 边 的 社 会 热 点 更 能 ,
引 起 自 身 的 关 注 微 信 的 私 密 性 更 强 传 递 的 速 度 和 范 围 相
,
,
对 于 微 博 较 弱 微 博 更 多 的 关 注 于 社 会 大 众 最 为 关 心 的 社 ,
/ 媒 介 融 合 /
微 博 无 法建构 公 众领域 的 原 因 分析
◎ 王静
摘要
以
微
博
为
代表
的
社
交媒体
为
公
众
构
建
了一
个
自
由讨论 的 网络空 间
微 博 的 开 放 性 、 平 等 性 、 交 互 性 、 去 中 心 化 等
,
[
]
特 性 使 得 微 博 具 备 了 哈 贝 马 斯 笔 下 公 众 领 域 的 雏 形 , 因 此 有 人 认 为 在 中 国 具 备 了 实 现 公 共 领 域 的 可 能 性 , 但 是 微 博 与 生
会 事 件 或 者 说 是 每 个 人 生 活 中 都 可 能 会 遇 到 的 小 事 比 如 ,
红 蓝 黄 幼 儿 园 事 件 、 北 京 颐 和 酒 店 女 子 遇 袭 事 件 等 对 于 社 ,
会 事 件 的 关 注 使 得 微 博 似 乎 具 备 了 形 成 公 共 领 域 的 特 性 。
时要求
真诚性 。
根据哈
贝
马斯的 批判 性交
往理论来看
微 博
,
不 具 备 理 性 的 批 判 能 力 。
微 博 的 匿 名 性 一 方 面可 以 使 用 户 更 加 自 由 不 受 约 束 的
发 表 自 己 的 见 解 而 无 后 顾 之 忧 另 一 方 面 也 容 易 导 致 用 户 丧 ,
失 责 任 感 做 出 一 些 失 范 ;
户 的群体 的广泛性 , 但是同 样 的也造成 了用 户 的 良莠不齐 ;
缺 少 把 关 人 一 方 面 可 以 使 讨 论 的 话 题 更 加 广 泛 另 一 方 面也 ,
会 降 低 讨 论 话 题 的 水 准 微 博 的 这 些 特点 很 容 易 导致 网 络 暴 。
,
。
这 些 的 特 性 以 及 在 公 共 事 务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看 似 具 备 了 构 建
公共领域 的 要素 有 人认为 微 博构建 了 中 国 的 公共 领域 ,
但
,
是 无 法 忽 视 的 是 微 博 的 些 一 特 性 是 建 构 公 共 领 域 的 痛 点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