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研究进展
降钙素原研究进展
降钙素原研究进展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于1981年由Jacobs等[1]发现,1993年Assicot 等[2]发现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其浓度明显升高,因此逐渐引起重视。
近几年来,临床医师尝试应用PCT作为机体感染所引起系统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并用于鉴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就PCT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1PCT基因及分子结构PCT是降钙素(calcitonin,Calc)的前体之一,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胰岛淀粉样多肽(amylin)、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降钙素及其前体均属于CAPA蛋白家族。
[3,4]该族蛋白均由100个左右氨基酸组成,含有2个半胱氨酸残基,从而形成一个二硫键。
[5,6]CAPA 家属蛋白分别由Calc I~IV基因编码。
Calc-I基因所编码PCT,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5.4,高度保守,且在不同种属动物间具有同源性。
人与大鼠及小鼠的Calc-I 基因结构相似,具有74.5%及73.6%的同源性。
[7-11]人类Calc-I基因全长约8kb,目前已克隆出约2kb(X02330,Homo sapiens mRNA)。
Calc-I基因含6个外显子,由5个内含子所分隔,外显子I~IV经转录后拼接为Calc-I mRNA,I、II、III、V及VI经转录拼接为CGRP-α mRNA(图1)。
在Calc-I基因的增强子区有TATA盒结构或Sp1结合区,转录调节因子NFκB、AP-1的结合位点,以及c-AMP反应元件(CERB)及Ras反应元件(RREB-1)结合区。
[12-14]Calc-I基因的转录水平的调节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14,15]cAMP能明显增强Calc-I基因的转录,而Ras与启动子区RREB-1结合区相互作用,可诱导细胞分化,并产生不同的PCT mRNA。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
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衰竭都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尚没有确实有效的方法阻断这一过程。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激动剂,它能够通过对血糖、血脂调节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有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现就噻唑烷二酮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噻唑烷二酮;胰岛β细胞功能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
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缺乏即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其始动因素。
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已经显示,即使接受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达标者(糖化血红蛋白<7.0%),也随着病程的进展病情逐渐恶化,而这种结果与β细胞功能衰退有关。
因此如何阻止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属于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调节糖、脂代谢平衡,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
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s)药物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已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中。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TZDs有助于减缓β细胞功能衰退。
1 β细胞功能衰退1.1 β细胞功能衰退含义胰岛β细胞功能广义是指β细胞在葡萄糖、氨基酸或化学药物等各种物质刺激下分泌胰岛素(包括分泌的数量、质量及时相等)以及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能力。
β细胞功能衰退表现为β细胞的凋亡增加、β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以及胰岛素分泌脉冲式和振幅式的改变,胰岛素原向胰岛素转变过程障碍[1]等。
保护胰岛功能及促进胰岛再生临床治疗
不同治疗方法对细胞体积的影响
细胞体积(%)
Diabetes 2003; 52: 102-110
胰岛素注射比口服降糖药及饮食控制对细胞 体积和分泌胰岛素功能的保存更加有效!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平行组研究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 时立新 朱大龙 周智广田浩明罗佐杰严励曾龙驿杨立勇 等Lancet 2008
血糖达标率和达标时间差异
达标定义: FPG<6.1mmol/L,2hPG<8.0mmol/L
达标率(%)
达标时间(天)
10 9 8 7 6 5 4 3 2 1
97.1%
5.6
9.3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β细胞K通道开放剂 抗凋亡药物 Aminoguanidine Incretin mimetics and enhancers Thiazolidinediones 其他药物 ACEI/ARB 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对T2DM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应快早使血糖达到理想控制水平,缓解高糖毒性和脂毒性,抑制炎症反应,使β细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胰岛素是作用最强的降糖药物,可使任何程度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最大程度解除糖毒性影响。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 时立新 朱大龙 周智广田浩明罗佐杰严励曾龙驿杨立勇 等Lancet 2008
0
5
10
15
20
25
30
CSII
MDI
OHA
治疗前
治疗后
p<0.05
%
CSII改善胰岛素分泌质量优于OHA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高秀莹,周迎生【摘要】【摘要】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鼠类综述·进展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IDF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3.82亿,预计至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5.92亿[1]。
在我国,糖尿病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2],其中超过9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建立一种既符合人类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又稳定、实用的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鼠类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因其体积小、生长周期短、经济易得、易于实现基因修饰等,较其他种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诱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转基因/基因敲除2型糖尿病模型。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较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构建、主要疾病特征、确立标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分类1.1 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该模型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多数采用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的近交系纯种动物,按照饲养条件喂养,自发成模,最接近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该模型可分为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和非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因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肥胖,故以前者应用居多。
1.1.1 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常用的肥胖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包括单基因遗传背景的ob/ob小鼠、db/db小鼠、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DF)和多基因背景的KK/Ay小鼠、OLETF大鼠。
胰岛淀粉样多肽研究进展
H# 岛淀 粉 样 多 肽 (AP ) 称 淀 粉 不 溶 素 氨基 端 主要 为疏 水 氨 基酸 ,表 现 出可穿 越 内 质网膜 = _ I P又 ( Amy i) l 或胰 淀 素 ,是 与 胰 岛素 协 同分 的特性 ,紧跟 其 后 为一 小 段 亲水 片 段 ,再后 为 羧基 n
物 利用 度分 别 达到 9 %和 1 0 9 0 %;证 明在 保持 原 有结 构 的 降糖 活性 的基础 上 ,其具 有 良好 的 体 内药 动学
性质。
参考 文献
[] Ki 1 n Aue R , em nWH Di e s ae19, l )11- 3 gH, br E H ra t a t C r,982( :441 1 be 9 4
F 【] H yeN , obtWL BzarF , a.Me C e 2 1,39:6832. 8 ans E C re t , i r Te 1 z o t J d hm,005()3 1-65 . [] F fMC WhtJ, al A, l aeooi.07 5()17-27 9 ye i RTyo ea Di tl a20.O6:2718. , e r t b g. , 【0 ht:dnclilg v t/ o NC 0 044. 1】 t / ii tas o/2s w/ T 1224 p / ar . c h
阿斯 利 康 公 司于2 0 年 报道 了经过 立体 结 构改 资料 来说 明其安全 性及 有效 性 。 06 造 得到 的化 合物 G A 0化合物 4” K 5( ) ,在雌 一Z c e I u kr  ̄ 大 鼠高脂 饮 食 O T 验 中 ,最 低 剂 量 1 mg g GT 试 . / O k 具 有抗 高 血糖 作 用 ,在 大 鼠及 犬 类动 物 实验 中其生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胰岛素在人类身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生长激素,可稳定血液糖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存储脂肪。
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本文将介绍近期几项关于胰岛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胰岛素制剂与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
一、胰岛素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的生产和制造胰岛素位于胰腺中的胰岛,以人工制造的形式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近期的研究重点是优化胰岛素制造过程,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纯度和稳定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制备了纳米级别的胰岛素球体,有望用于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胰岛素管理方案为了优化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案和提高胰岛素的效率,研究人员一直在改良胰岛素注射方法和剂量。
据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水合胶囊附着在胸部皮肤上,可以提高胰岛素使用效率和减轻胰岛素注射对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胰岛素的分泌来源于胰岛B细胞,通过胰岛素泡融合细胞膜释放胰岛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多种无线电荧光技术如单核苷酸荧光亮化,利用荧光探针探测B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胰岛素分泌机制,并有望在未来推动针对糖尿病的新方法的开发。
2. 峰值转运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胰岛素释放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
这与胰岛素释放过程存在一定的峰值转运关联,本研究为针对糖尿病新型治疗的开发又一个有希望的发现。
结论总体而言,最新的胰岛素研究一方面是向更好地理解胰岛素作用机理的迈进,另一方面是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方向。
未来,胰岛素研究的重点将更加注重胰岛素的机理和新型治疗的研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医学治疗效果。
探索新型降糖药物 改变糖尿病治疗现状
地 降低血 糖 及Hb A。 水平 ,且在 改 善B 胞 功能 、减 激 酶 激 动 剂 的研 究进 展 ,详细 介 绍 了葡 萄 糖激 酶 细 轻 体重 、减 少糖 尿 病心 血 管 并发 症 方 面 凸显 优 势 。 应 ) 良反应仍 需 引起临 床医生 的注意 。 和不
上上 主 编 寄 语
探索新型降糖 药物 改变糖尿 病治疗现状
中南大学 湘雅二 医院代谢 内分泌研 究所 廖二 元
糖
篙 萎
良好 疗效 ,特 别是 能 同时 减 轻 体重 ,因而 S T 抑 GL 2 制 剂 有望 成为 一 个新 型的 抗糖 尿病 药 物 。 郭 华和 罗邦 尧 教 授 的 ( P ARy为 治 疗 靶 点 ( P 以
严 巍 和 宋 滇 平 教 授 对 DDP I及 其 抑 制 剂 的 研 内稳 态 的 重 要物 质之 一 , 同时 由于 其 在胰 岛B 胞 — V 细 究 进 展 作 了深 入 阐述 ,从 目前 的 临 床观 察 结 果 看 , 该 类 药物 的治 疗优 势 突 出 ,疗 效 可 靠 ,使 用安 全 。 及 肝 细 胞 中 对 血 糖 的 调 节 作 用 ,有 望 成 为2 糖 尿 型 病 治疗 药物 研 发领域 的一颗 新星 。
同分 泌 的一 种 多肽 物 质 ,但 天 然 的 人胰 淀 素具 有 在
溶液中不稳定、易水解、易凝集等特点 ,因而不适
潘 清 蓉 和 肖新 华 教 授 对AMP 活 蛋 白 激 酶 激 用 于临 床 治疗 ,而 其 人工 合 成 类似 物— — 普 兰 林肽 激 动 剂的 研 究进 展 作 了全 面 介绍 ,植物 AMP 激 动 剂 ( rml t e是 一种 稳 定的 可溶 性物 质。研 究证 实 , K pa i i ) nd 是 天然 的 AMP 激 动 剂 ,具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 K 在1 型或 2 糖 尿 病 患 者 中 ,普 兰 林 肽 能 延 缓 葡 萄 型 AMP 是 细 胞能 量 的 主要 感 知器 ,也是 细 胞能 量 平 糖 吸收 ,抑制 胰 高 血 糖素 分 泌 ,减 少 肝 糖生 成 和释 K 衡 的 重要 调 节者 ,AM P 激动 剂 亦 有 可能 成 为治 疗 放 ,延 迟 胃排 空 ,减 轻 体 重 。美 国F K DA已经批 准胰
淀粉样变的最新进展
第十四页,共样变的诊断(zhěnduàn)
①是否为淀粉样变 ②原纤维的类型 ③器官受累(shòu lěi)的部位及其功能
第十六页,共35页。
淀粉样变的诊断(zhěnduàn)
是否为淀粉样变
腹壁皮下脂肪:敏感性54~82%,特异性100 %
直肠活检:敏感性75~85%
于AA和Aβ2M淀粉样变。AL和ATTR淀粉样变对高锰酸钾 具有抵抗性。 免疫组化法:应用针对λ或κ轻链、SAA、TTR的抗体进行免 疫组化染色。 ②证明存在浆细胞恶液质或变体TTR 免疫固定电泳:检测血清、尿液中有无κ或λ轻链的过度产生, 10%的患者可阴性。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识别骨髓(ɡǔ suǐ)内或局限型AL淀粉 样变组织内微少的克隆。 氨基酸测序或基因型分析:第十八检页,共测35页。变体TTR。
ATTR、 AA、其 他
胸内淋巴结病 肺实质
弥漫肺泡隔型
通常为系统性AL淀粉样变的表现
通常为组织学上的偶尔发现,明显的 临床症状和放射学异常非常少见
第十页,共35页。
呼吸道淀粉样变
喉是上呼吸道淀粉样变最常累及的部位,约占呼吸道淀粉 样变的 12%~40%。
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以弥漫浸润(多灶性粘膜下斑块)最 常见,其次为单灶结节(jiéjié)或肿瘤样肿物。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淀粉样变的治疗(zhìliá o)
系统性淀粉样变呼吸道受累
AL淀粉样变:不适合VAD和中剂量马法兰者: ① 标准口服法马兰+强的松:反应率(指血浆单
克隆蛋白浓度下降至少50%和/或受累器官功 能改善)为20%~30%,出现明显临床(lín chuánɡ)疗效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中位生存 期为治疗后18~25个月。
胰岛细胞功能评估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1、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原则及困难:对内分泌腺功能的评估不外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面: 基础体液 ( 血浆、尿或唾液等 ) 激素或代谢 ( 调理 ) 底物与 / 或产物的测定 , 配对测定与动向试验( 喜悦试验与克制试验 ) 。
对胰岛功能的评估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 但一般的内分泌功能评估原则上假设激素的作用就是正常的( 没有受体的异样 , 就就是没有抵挡的状况), 故可应用负反应体制来正确评论反应调理环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 而但恰好就是这些需要进行胰岛细胞功能评估的病人经常存在胰岛素抵挡问题且常就是主要问题 , 这就给功能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
2、胰岛分泌产物的测定:2、 1 血浆胰岛素 :胰岛素就是胰岛β细胞的主要产物, 故测定血浆胰岛素就是评论胰岛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与基本方法, 以前能够说就是“金标准”。
但有几个要素影响其结果判断 : 胰岛素免疫测定的正确性、胰岛素抗体对测定的影响、四周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不可以真实反应胰岛分泌的胰岛素( 门静脉胰岛素进入肝脏被分解) 、胰岛素的降解以及遇到胰岛素抵挡的影响。
门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能够更正确反应胰岛功能 , 但属于创伤性检查 , 不适合临床应用 , 一般来讲 , 功能测定的意义还不至于大到需要进行门静脉穿刺的程度。
2、 2 血浆与尿连结肽 (C- 肽):C- 肽与胰岛素以平分子量从胰岛分泌出来 , 故理论上应与胰岛素拥有同样的意义 , 并且拥有以下长处 : 半衰期长、几乎不被肝脏摄入 , 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的扰乱等。
但测定 C-肽的前提就是代谢、排泄处于稳固状态 , 这样才存心义。
C-肽在体内分解极少 , 主要从肾脏排泄 , 故在肾功能正常的状况下测定 24 小时尿C-肽排泄量 , 可更正确反应胰岛一成天的分泌量。
2、 3 胰岛素原及与胰岛素的比值:胰岛素的前体包含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原裂解产物 , 在β细胞中前胰岛素原很快被办理为胰岛素原 , 它不被分泌出胰岛细胞 , 故血浆中没有前胰岛素原。
研究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进展
[8]高斌。杜文.苍术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8.5(3):162 (本文校对:王丽珠收稿日期:2∞8—09—11)
研究胰岛p细胞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进展
陈潇雨 王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10032) 李敬林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2号(110032)
・182・
光明中医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
CJGMCM
January 2009.Vol 24.1
骼肌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的作用。争桉叶醇还能够通过降低重复性刺 激引起的乙酰胆碱的再生释放对抗新斯的明诱导的神经肌肉障碍。另 外,Nojima等研究发现8-桉叶醇还可以增强琥珀酰胆碱诱导的神经肌肉 麻醉阻断作用。通过阻断烟碱的乙酰胆碱受体通道而起作用,且这种 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更明显。 2.9抗心律失常作用 关苍术根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
Islet p Cell Function Plays
an
Impor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1,2 Diabete Mellitus
Chen Xiaoyu
Abstract:Islet islet
on
Wang Dong
Gao Tianshu
type
Li Jinglin
cell funcfion;evaluation of
p cell
protection
of FCM.
Key
p
ceU function;application
on
3
cell
protection
of TCM
1胰岛B细胞功能 p细胞功能的定义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来讲,8细胞 功能指的是口细胞在葡萄糖的刺激下,分泌胰岛素以维持机体血糖水 平保持稳定的功能,而广义的定义应包括以下内容:胰岛的脉冲样分 泌;对各种刺激物刺激引起的反应;分泌其他多肽的能力;B细胞的新 生,增殖,凋亡。 1.1胰岛素的脉冲样分泌呈脉冲式,可分为快速(高颚)和慢速(低
β-Amyloid(1-42) β淀粉样肽(1-42)要点
S-0107R
◆兔抗人、大鼠、小鼠β-Amyloid(1-42)多克隆抗体
◆200ul/1200.00 1ml/4200.00 (100ug/200ul 500ug/1ml)亲和纯化抗体
◆WB=1:300-600 Elisa=1:500-1500 IP=1:50-150 IHC=1:300-600
抗体动物种属来源缩写:R-兔、M-小鼠、r-大鼠、Sh-山羊、H-人
Apaf-w1(C端)凋亡蛋白活性因子-1
S-0058R
◆兔抗人、大鼠、小鼠Apaf-1(CT)多克隆抗体
◆200ul/1000.00 1ml/2900.00 (100ug/200ul 500ug/1ml)亲和纯化抗体
◆WB=1:300-600 Elisa=1:500-1500 IP=1:50-150 IHC=1:300-600
◆APAF-1(Apoptosis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调节细胞色素C依赖的Caspase-9原有的自动催化活性,导致Caspase-3的激活和引起凋亡。Apaf-1在成年人的脾脏、外周血白细胞、肾脏、肺和胎儿脑、肾、肺中高水平表达。
抗体动物种属来源缩写:R-兔、M-小鼠、r-大鼠、Sh-山羊、H-人
◆血管紧张素原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和α2球蛋白,分子量为55-65KDa,广泛分布于血液循环、淋巴、脑、肾脏等组织。
抗体动物种属来源缩写:R-兔、M-小鼠、r-大鼠、Sh-山羊、H-人
◆AR(Androgen Receptor; dihydro testosteroneR)是一个由92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位于雄激素靶组织细胞中或细胞表面上的特异分子部位或结构。AR在前列腺癌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R的表达与组织分型形成一定的相关性,AR在高分化的肿瘤中表达的较多,而在低分化的肿瘤中表达较少。分子量为:101KDa。
2023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进展(全文)
2023颐高糖素样肤-1曼体激动剂的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避展(全文)摘要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为患者的治疗与管理带来新希望与挑战。
基于肠促膜素作用机制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且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
膜高糖素样肤斗受体激动剂(GLP-1 R A)真奇多重获益,笔者梳理GLP-1制剂的发展历程,阐述真对糖尿病治疗思念的影响、治疗机制、疗效与安全性等。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的数据,全球20~79岁人群中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6.43亿,到2045年将增至7.83亿,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
长期高血糖导致机体组织产生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尤冥窑易严生严重的微血管和大血筐并发症风险,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1 ]。
P细胞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2DM )进展的主要原因,而肠道L细胞分泌的膜高糖素样肤-1( glucagon-like peptide-1 , GLP-1 ) 调节膜岛素对摄食的反应,不仅能增加膜岛素分泌量,同时也对膜高糖素有抑制作用,还能剌激F细胞增殖、分化[2, 3]。
人类对肠促膜素的探索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肠促膜素最阜是指1种具有降低血糖功能但不会引起膜腺外分泌的上段肠黠膜提取物[2, 3];迄今发现的肠促膜素包捂葡萄糖依赖性促膜岛素分泌‘多肤(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 GIP )和GLP-1[4]。
肠促膜素在正常的葡萄糖耐受中起重要作用,该肠j原性激素在食物剌激下,由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通过多个途径(如促进膜岛素分泌、即制膜升糖素过度分泌及延缓胃排空等)参与调节维持机体稳定血糖状态、[5 ]。
GLP-1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探索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带来了新希望。
多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成 :基 质辅 助激 光解 吸 电离 离子源 ( MA L DI )和 飞
行时 间质量 分析 器 ( T O F) .MA L D I的 原理 是用激 光 照 射样 品与 基质 形成 的共 结 晶薄膜 ,基 质从 激光
中吸 收能量 传 递给 生物 分子 , 电离过 程 中将质 子转
移到 生物 分子 或从 生物 分子 得到 质子 ,而 使 生物 分 子 电离 .T OF的原 理是 离子 在 电场作 用 下加速 飞 过 飞行 管道 ,根 据 到达检 测器 的飞 行 时间 不 同而被 检 测 , 即测 定 离 子 的质荷 比 ( M/ Z )与 离子 的 飞行 时
确度 高 、分辨 率 高及 自动化 程度 高 、分 析速 度快 等 特 点 ,而 且能 满足 多肽 组 学和 蛋 白组 学 高通 量检测
分析 的要 求 .然而 MAL D I — T OF - MS法对 多肽检 测
综 述 ,并对 多肽检 测领 域 的发展 前景 进 行展 望 .
1 质谱 法及其联用方 法
时 ,它仅 对含 精氨 酸 的多肽 有较 高 的精确 度 .2 0 0 0
年 ,Ha l e课 题 组提 出将 赖氨 酸上 的 £氨 基修 饰 0一
甲基 异脲 ,使 其变 成 高精氨 酸 ,这样 使 得赖 氨酸 也
很容 易被 检测 到 ,此方 法 大大提 高 了检测 胰 蛋 白酶
作 者 简介 :栾 崇林 ( 1 9 6 5) ,山东 人 ,博士 ,教 授 ,主要 研究 方 向: 电化学 传感 技术
间成 正 比.MAL DI — T O F — MS法 具有 灵敏 度 高 、准
Exendin-4对hIAPP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刘辰,梁倩雯,赵济全
Exendin-4对hIAPP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刘辰,梁倩雯,赵济全摘要:目的探究Exendin-4对人源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INS-1E,加入2.5、5、10、20µmol/L的hIAPP培养48h,建立hIAPP诱导细胞凋亡模型。
20、50、100nmol/L Exendin-4预处理24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有效的药物剂量。
随后实验分为空白组、Exendin-4组、hIAPP模型组、hIAPP+Exendin-4组以及阳性对照组。
LDH释放检测法分析膜通透性变化;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水平;JC-1荧光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以及Bad的表达。
结果20µmol/L的hIAPP可以明显抑制INS-1E细胞增殖,增加LDH的释放,增加细胞内ATP的消耗,增加去极化线粒体膜电位比例,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和Bad的表达(均P<0.05)。
与hIAPP组相比,hIAPP+Exendin-4组能够显著提高细胞活力,减少LDH释放,缓解ATP消耗,降低去极化线粒体膜电位的比例,上调Bcl-2并下调Bax和Bad的蛋白表达(均P<0.05)。
同时单独应用Exendin-4不会对细胞的生长产生影响。
结论Exendin-4对由hIAPP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关键词:胰岛淀粉样多肽;胰岛素分泌细胞;细胞凋亡;Exendin-4;胰岛β细胞;线粒体凋亡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12648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xendin-4on hIAPP-induced apoptosis of pancreaticβ-cellsLIU Chen,LIANG Qianwen,ZHAO JiquanDepartmen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the Eighth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Shenzhen5180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xendin-4on 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hIAPP)-induced pancreaticβ-cell apoptosis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Methods INS-1E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2.5,5,10,20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030313766)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医务部医患关系科(邮编518033)作者简介:刘辰(1988),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抗糖尿病药物机制方面研究。
32-2016胰岛肾上腺
Content
Insulin(胰岛素)
Glucagon(胰高血糖素)
Other hormones : Somatostatin (生长抑素); Pancreatic peptide (胰多肽);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胰岛淀粉样多肽)
3
胰岛素( Insulin )
胰岛的内分泌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PUMC Email:sunlanpumc@
1
胰腺的分泌功能
Exocrine: acini and duct: pancreatic juice A (α) cell:胰高血糖素(Glucagon)
Endocrine: pancreatic islet B (β) cell:胰岛素(Insulin) D (δ) cel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pp cell: 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H (D1) cell: 血管活性肠肽(VIP)
①促进戊糖旁路→NADPH; ②促进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柠檬酸
12
胰岛素生理功能
2.脂肪代谢(合成↑、分解↓)
(1)促进脂肪合成: 脂肪组织:合成甘油三酯
肝脏:促进肝细胞利用糖合成脂肪酸;
(2)抑制脂肪分解: 抑制脂肪酶,减少脂肪分解和动员; 拮抗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脂解作用; 促进循环血液中甘油三酯清除。
C肽
C肽与胰岛素合成与释放同步,测定C肽含量间接反映B细胞分泌功能。
6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血糖生理浓度 (3.9-6.1 mmol/L, 70-110mg/dl)
血
糖
血
的
糖
来
多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多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栾崇林;蒋晓华;金刚;代建国【摘要】本文对质谱法(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法、光谱分析法等在多肽检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质谱检测多肽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重现性好,准确性高。
采用色谱或电泳分离技术与质谱联用可解决相同氨基酸组成但序列不同的多肽的检测。
光谱技术检测多肽,通常无需样品预处理分离,且光谱技术设计的多肽传感方式灵活多变,但光谱技术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才可对多肽进行定性分析,因此该方法不具有普遍性。
%In this paper, a review was made on study of mass spectrometr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CE-MS), spectroscopic method and other approachesin detection of polypeptide. Mass spectrometry approach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stability,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LC-MS or CE-MS can detect polypeptide with the sam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but different sequence of amino acid. Spectrometry can detect Polypeptide with great flexibility to transduce the detecting signals without sample pretreatment and separation, but it cannot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olypeptide, which limits its wide application.【期刊名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多肽;质谱;色谱;荧光;检测【作者】栾崇林;蒋晓华;金刚;代建国【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88;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88;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88;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6.31多肽通常是指由10~100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也有文献将2~1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寡肽,10~50个氨基酸的组成的肽称为多肽,5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蛋白质[1].多肽种类繁多,几乎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免疫、新陈代谢等各个环节,如促进矿物质吸收的肽(CPPS)、酶调节剂(如促胰酶肽)、激素肽(如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S)等[2].多肽作为生物标志物还涉及到某些疾病的病理研究,如β淀粉样肽在脑中的沉积与阿尔兹海马病密切相关[3-6],血清多肽对于一些恶性肿瘤的诊断也很有帮助[7].除此以外,某些动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大量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这些多肽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有的还可杀死肿瘤细胞[8],这类特殊的多肽被称为抗菌肽,目前并已被应用于食品、饲料添加剂及药物的开发等.本文根据检测技术的分类,对检测多肽的新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多肽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用质谱所检测出的多肽质量谱图,通常被称为指纹图谱.质谱检测的多肽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重现性好,准确性高.目前将质谱技术应用于多肽检测主要有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以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方法.MALDI-TOF-MS法所用仪器主要由2部分组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离子源(MALDI)和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TOF).MALDI的原理是用激光照射样品与基质形成的共结晶薄膜,基质从激光中吸收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电离过程中将质子转移到生物分子或从生物分子得到质子,而使生物分子电离.TOF的原理是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过飞行管道,根据到达检测器的飞行时间不同而被检测,即测定离子的质荷比(M/Z)与离子的飞行时间成正比.MALDI-TOF-MS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高及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能满足多肽组学和蛋白组学高通量检测分析的要求.然而MALDI-TOF-MS法对多肽检测时,它仅对含精氨酸的多肽有较高的精确度.2000年,Hale课题组提出将赖氨酸上的ε氨基修饰O-甲基异脲,使其变成高精氨酸,这样使得赖氨酸也很容易被检测到,此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胰蛋白酶分解的多肽片段的灵敏度,并对于含有很高的(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比值的多肽的检测非常有效[9].2010年,Wu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将半胱氨酸修饰的 Mn2+掺杂 ZnS纳米颗粒(即Mn2+-doped ZnS@cysteine NPs)作为基质,用MALDI-TOF-MS检测多肽的方法[10].与其他的基质相比,如ZnS NPs、Zn@Cyseine NPs以及α-氰基-4-羟基肉桂酸(CHCA),在水相中合成的该Mn2+-doped ZnS@cysteine NPs纳米基质在检测小分子多肽方面以及在检测灵敏度方面更具优越性,并且此方法成功应用到了尿样中多肽混合物的检测.随后,2011年Lie课题组研究出了简单、灵敏、高通量的用MALDI-TOF-MS检测多肽的新方法,他们通过将量子点加入基质中使其得以改善,检测多肽及混合物时,灵敏度大大提高[11].以上2种方法均是通过改善基质来提高多肽检测的灵敏度.也有研究者通过改善样品前处理过程,以达到提高检测灵敏度的目的.2012年,Nadnudda等人设计了一种非常灵敏的用MALDI-MS法检测血清中多肽的新方案,他们利用正电或者负电两性均聚物形成反向胶束,对预先除去HSA和IgG的血清中的低丰度多肽如血管缓激肽、C4a、ITIH4等以及生物标志物前列腺抗原(PSA)分别进行选择性的预富集处理,再利用MALDI-MS对经过预富集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检测,灵敏度大大增强,检测血管缓激肽、C4a、ITIH4检出限分别为0.5、0.08、0.2 ng/mL,PSA的检出限为0.5 ng/mL[12].2013年,Lai课题组着重于改善MALDI-TOF质谱法的免疫共沉淀的预处理步骤,设计了一种非常灵敏的检测淀粉肽β1-28的新方法,并实现了其在人血浆中灵敏度低至6.14 pm的检测[13].他们通过提高抗体与小分子多肽的亲和力,对其在复杂的人血浆基质中进行预富集.合成含有6E10和4GB两种淀粉肽β1-28单克隆抗体组合而成的F(ab’)-(PEG)24小球,通过两种抗体对目标多肽的共同的亲和作用力将其分离,使得检测灵敏度大大增强.除以上的一些方法以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些含有特殊氨基酸的多肽进行了检测.有数据表明97%的蛋白和17%的多肽片段都含有半胱氨酸,因此若能提高半胱氨酸的检测灵敏度便能提高质谱低丰度蛋白、多肽检测灵敏度.2012年Shimada等人设计了 6种半胱氨酸的标记物,大大提高了MALDI-TOF-MS检测含有半胱氨酸的多肽的检测灵敏度,从而也提高了亲水性多肽、低丰度多肽的检测灵敏度[14].然而,质谱在检测具有相同氨基酸组成但序列不同的多肽时,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量,给出等同的分子离子峰,因此不能满足多肽结构的解析工作.采用色谱或电泳分离技术与质谱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2003年,Thomas等人将液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实现了血管紧张肽Ⅱ、铃蟾肽、缓激肽、黑化诱导神经肽、神经降压肽和P物质等多种多肽的检测,检出限低至1 ng/mL,线性范围1-100 ng/mL,并随后用质谱实现了含氯水中的多肽氧化产物的定性检测[15].2005年,Karine等人发展了一种将高场非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FAIMS)与纳米液相色谱-质谱(nanoLC-MS)结合的方法,即nanoLC-FAIMS-MS,该法可从复杂的胰蛋白酶水解物中灵敏而选择性地检测多电荷的肽离子.FAIMS技术作为一种气相离子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噪音,增强多肽的检测信号,与传统的nanoLC-MS技术比,信噪比提升了6~12倍,可检测出的多肽的数量提升了 20%[16].2006年,Mario等人利用LC-MS技术实现了人类尿液中兴奋剂胰岛素类似物的灵敏检测,他们将固相微萃取技术与免疫亲和纯化技术结合,从而实现了人类尿液中目标物的浓缩富集和分离,随后利用在线质谱进行定性,然后再通过LC-MS技术对赖脯胰岛素(Humalog LisPro)、门冬胰岛素(Novolog Aspart)以及赖谷胰岛素(Apidra Glulisine)进行了定量分析,检出限低至0.05 ng/mL (9fmol/mL)[17].2009年,Andreas等人也利用LC-MS实现了人类尿液中二十四肽促皮质素的检测,他们用表面覆盖抗体的磁性小球对目标物进行磁分离(免疫亲和纯化技术)预富集处理,随后用L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实现了尿样中目标物二十四肽促皮质素的检测,检出限低至3 pg/mL[18].2009年,刘丽红等建立了一种氨基酸组成相同序列不同的多肽的LC-ESI-MS分析新方法.在反向色谱模式下,2种小分子三肽Gly-Phe-Ser和Gly-Ser-Phe实现了较好的分离,实验证实,流动相组成及pH值对分离行为及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影响,在以20mmol/L乙酸铵-水-乙腈(50:45:5,V/V/V)作为流动相在pH7的条件下洗脱,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此方法的建立对其他此类氨基酸组成相同序列不同的蛋白质及多肽的分离分析具有参考意义[19].与HPLC相比,毛细管电泳(CE)的分离效率更高、上样量更少,是一种灵敏的多肽检测方法.周国华等以血管紧张素Ⅰ、Ⅱ、Ⅲ、P-物质和生长激素抑制剂混合物为测定对象,用CE-ESI-MS法分离鉴定了5种生物活性肽.pH为5.0和4.5的NH4Ac缓冲液能在LPA涂层柱和胺涂层柱上很好地分离上述5种肽类混合物.在选择的离子检测模式下,检出限(3δ)分别约为193、240、804、153和185 fmol,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0.015、-0.067、0.064、-0.031和0.074[20].Varesio E.等建立了一种测定人血浆中 amyloid-β肽(Mr=4330.0,40个氨基酸)的CE-MS方法.并利用柱切换技术克服了毛细管柱底灵敏度,不易进行体内低浓度样品测定的缺点.采用HP1100 MSD单级四级杆质谱,选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检测,采用SIM模式.最低检测限为50ng/mL[21].荧光光谱多肽分析法通常通过体系中多肽的含量所引起的体系荧光强弱的变化而实现多肽的检测.2009年,Hamachi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针对双磷酸化多肽的荧光探针 1-2Zn()Ⅱ,实现了 10-6mol/L双磷酸化多肽的检测.现有的2-2Zn( )Ⅱ探针对于不同位点磷酸化(i, i + n)的多肽都能检测,但选择性较差,而 1-2Zn()Ⅱ探针专门针对双磷酸化位点为(i, i+1)的多肽,因此与现有的双磷酸化多肽探针 2-2Zn()Ⅱ相比,性能更优越,选择性更好[22].2010年,Lim等人合成了一种选择性检测半胱氨酸或者含 N-端半胱氨酸残基多肽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为不饱和醛基功能化的发色团,该物质与含巯基的半胱氨酸或者半胱氨酸残基反应后的生成物,可产生强烈的荧光,即产生与目标物相关的“turn-on”模式的信号响应[23].近些年,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火热发展,FRE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类生物和化学物质的分析检测之中[24-27],多肽的检测也不例外.2012年,Takahashi等人设计出了一种可检测淀粉体多肽Aβ1-42的蛋白,并将其命名为CPYAB4,由荧光供体蓝绿色荧光蛋白 CFP、荧光受体黄色荧光蛋白YFP以及连接序列GGS三部分构成.体系中不含目标物情况下,CPYAB4发生分子内的FRET效应,CFP荧光有效猝灭,荧光强度极弱;当体系中含有目标物淀粉体多肽Aβ1-42时,CPYAB4与其发生反应,结构发生变化,CFP与YFP之间距离发生变化,于是阻碍了CPYAB4分子内的FRET效应,CFP的荧光不能被有效猝灭,体系荧光大大增强,其增强程度与Aβ1-42的浓度密切相关[28].除了上述利用荧光方法检测多肽以外,其他的一些光谱技术也逐渐深入到多肽检测的领域中来.例如,在2005年Xie等人用拉曼光谱来表征氨基酸,通常磷酸化的氨基酸和多肽由于–OPO32-与–OPO3H-的存在随着体系pH的变化而变化,而拉曼光谱中,980 cm-1和 1080 cm-1处的磷酸丝氨酸带(–OPO3H-)和磷酸苏氨酸带(–OPO32-)容易受临近基团的影响,从而为磷酸化的氨基酸和多肽的表征带来了困难,于是 Xie等人利用 drop coating deposition Roman(DCDR)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顺利地对不同pH体系中的磷酸质子化的多肽和氨基酸进行了表征[29].另外,在 2010年,Mustafa等人利用椭圆偏振光谱测量的内部全反射模式(TIRE)检测β-淀粉样肽Aβ(1-16),在该法中,利用Aβ(1-16)以及其单克隆抗体DE2直接免疫反应而形成的复合物静电吸附于金表面,从而实现了β-淀粉样肽(1-16)在0.05 ng/ml ~ 5 ug/ml范围内的免标记检测[30].随后在2011年,Wang等人设计了一种共振光散射检测β-淀粉肽1-42的方法.基于纳米金聚集后产生更强的光散射信号,目标分子的出现会引起纳米金的聚集状态.当体系中没有Aβ1-42时,预先存在的Zn2+首先会引起生物素修饰的Aβ1-16聚集,亲和素修饰的纳米金也因表面的亲和素与生物素间较强的作用而产生聚集,因而产生很强的共振光散射信号;体系中含有Aβ1-42时,Zn2+与Aβ1-42 作用力更强而优先与之发生反应,使得之前的纳米金聚集反应无法顺利进行,共振光散射信号明显减弱,其信号减弱程度与目标物Aβ1-42的浓度密切相关[31].总之,利用光谱技术检测多肽,通常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分离技术,且光谱技术设计的多肽传感器灵活多变,适用于各种不同体系下的多肽检测.Hou等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超灵敏的检测生物素修饰的多肽的方法[32].该方法首先将生物素修饰的多肽固载于硝化纤维膜上,通过抗体与生物素之间的反应,抗体修饰的纳米金发生反应后形成红点,红点的强度通过Quantity One(一种定量分析软件)记录.检出限低至100 amol,检出范围是1pmoL~1μmol.随后用银进行信号放大,灵敏度低至100 zmol,检出范围100 zmoL~100 fmol.再如,Brambilla等人将毛细管电泳与激光诱导荧光结合(CE-LIF),有效地检测并监控了β-淀粉样多肽与聚合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为CE-LIF法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33].Kawulka 等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以13C、15N 标记化合物的核磁共振(NMR)新技术测定了一种分离自一种细菌Bacillus subtilis 中新的抗微生物多肽Subtilosin A的结构,最新出现的HPLC-MS-NMR联用集合了HPLC-MS 与HPLC-NMR 这两种联用技术的优点,使得在线获得更多的多肽产物样品的结构信息成为可能[34].Louden 等以D2O 为流动相在线联用HPLC-UV-IR,-HNMR-MS技术分离分析了Sileneotites,Silenenutans,Silenef rivaldiskyana的提取物中的20 种蜕皮激素和蜕皮类固醇[35].杨茜璐等建立了一种非探针标记型磷酸化多肽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以N,N-二(羧甲基)–L-赖氨酸(Lys-NTA)和Fe3+修饰的金电极作为磷酸化多肽的捕获和传感界面,利用磷酸化多肽能够与之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电极表面修饰层通透性改变等特点,采用铁氰化钾作为电化学指示剂,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磷酸化多肽的结合进行表征和检测.磷酸化多肽浓度在5~75 μmo l/L时,循环伏安图中峰电流随着磷酸化多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非磷酸化多肽不能引起峰电流变化[36].研究者已经开发出多种依赖不同的检测技术的多肽检测方法,并已经成功实现了多肽超高灵敏性,高选择性的检测,并为生物医药、临床病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很多多肽片段因其分子量小,结构普通,对它们的在复杂基质中(如尿液,血浆等)超痕量的检测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多肽检测方法的开发仍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电化学方法作为新兴的多肽检测方法,具有所用仪器简单、灵敏、快速等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分析技术.【相关文献】[1] 杜晓宁,宋明鸣.多肽类物质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09,34(11):6-11.[2] Barroso O, Handelsman DJ, Strasburger C, et al. Analytical challenges in the detectionof peptide hormones for anti-doping purposes[J]. Bioanalysis, 2012,4(13):1577-1590.[3] Takahashi T, Mihara H. FRET detection of amyloid betapeptide oligomerization using a fluorescent protein probe presenting a pseudo-amyloid structure[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48(10):1568-1570.[4] Hardy J, Selkoe D J. 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to therapeutics[J]. Science, 2002,297(5580):353-356.[5] Qiu W Q, Folstein M F. Insulin, insulin-degrading enzyme and amyloid-beta peptide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view and hypothesis[J]. Neurobiology of Aging, 2006,27(2):190-198.[6] LaFerla F M, Green K N, Oddo S. Intracellular amyloidbeta in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7,8(7):499-509.[7] Ahn S, Simpson R J. Body fluid proteomics: prospects for biomarker discovery[J]. Proteomics Clin Appl, 2007(1):1004-1015.[8] David W. Hoskin , Ayyalusamy Ramamoorthy. Studies on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8,1778:357-375.[9] Hale J E, Butler J P, Knierman M D, et al. Increased sensitivity of tryptic peptide detection by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is achieved by conversion of lysine to homoarginine[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0,287(1):110-117.[10] Kailasa SK, Wu HF. Interference free detection for small molecules: probing theMn2+-doped effect and cysteine capped effect on the ZnS nanoparticles for coccidiostats and peptide analysis in SALDI-TOF MS[J]. The Analyst, 2010,135(5):1115-1123.[11] Liu CW, Chien MW, Chen GF, et al. Quantum dot enhancement of peptide detection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83(17):6593-6600.[12] Rodthongkum N, Ramireddy R, Thayumanavan S, Richard WV. Selective enrichmen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eptide and protein biomarkers in human serum using polymeric reverse micelles and MALDI-MS[J]. The Analyst, 2012,137(4):1024-1030.[13] Kaneko N, Yoshimori T, Yamamoto R, et al. Multi epitope-targeting immunoprecipitation using F(ab') fragments with high affin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enhanced detection of a peptide wit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85(6):3152-3159.[14] Shimada T, Kuyama H, Sato TA, et al. Development of iodoacetic acid-based cysteine mass tags: detection enhancement for cysteine-containing peptide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12,421(2):785-787.[15] Bjellaas T, Holm A, Molander P, et al. Trace determination of peptides in water samples using packed capillar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and MS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ptide oxidation products by M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4,378(4):1021-1030.[16] Venne K, Bonneil E, Eng K, et al. Improvement in peptide detection for proteomics analyses using NanoLC-MS and high-field asymmetry waveform ion mobility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77(7):2176-2186.[17] Thevis M, Bredehoft M, Geyer H,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ynacthen in human plasma using immunoaffinity purifica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RCM, 2006,20(23):3551-3556.[18] Thomas A, Kohler M, Schanzer W,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ynacthen in urine for sports drug testing by means of nano-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RCM, 2009,23(17):2669-74.[19] 刘丽红,陈子林.氨基酸组成相同序列不同的小分子多肽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中国科学 B辑:化学,2009,39(8):800-805.[20] 周国华,罗国安,周克玉,等.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肽和蛋白质混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19(3):353-358.[21] Varesio E,Rudaz S, Krause K H, et al. Nanoscal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oupled to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ction of amyloid-βpeptide related to Alzheimer’s disease[J]. J Chromatorgr A, 2002,974:135-138.[22] Ishida Y, Inoue M A, Inoue T, Ojida A, Hamachi I. Sequence selective dual-emission detection of (i, i + 1) bis-phosphorylated peptide using diazastilbene-type Zn(II)-Dpa chemosensor[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20):2848-2850.[23] Lim S, Escobedo J O, Lowry M, et al. Selectiv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cysteine and N-terminal cysteine peptide residue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46(31):5707-5709.[24] Shaner N C, Patterson GH, Davidson MW. Advances in fluorescent protei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7,120(Pt 24):4247-4260.[25] Tadross M R, Park S A, Veeramani B, et al. Robust approaches to quantitative ratiometric FRET imaging of CFP/YFP fluorophores under confocal microscopy [J]. Journal of Microscopy, 2009,233(1):192-204.[26] Kotera I, Iwasaki T, Imamura H, Noji H, Nagai T. Reversible dimerization of Aequorea victoria fluorescent proteins increases the dynamic range of FRET-basedindicators[J]. ACS Chemical Biology, 2010,5(2):215-222.[27] Miyawaki A, Llopis J, Heim R, et al. Fluorescent indicators for Ca2+based o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calmodulin[J]. Nature, 1997,388(6645):882-887.[28] Takahashi T, Mihara H. FRET detection of amyloid beta-peptide oligomerization usinga fluorescent protein probe presenting a pseudo-amyloid structure [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48(10):1568-1570.[29] Xie Y, Jiang Y, Ben-Amotz D. Detection of amino acid and peptide phosphate protonation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5,343(2):223-230.[30] Mustafa MK, Nabok A, Parkinson D, Tothill IE, Salam F, Tsargorodskaya A. Detection of beta-amyloid peptide (1-16) an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770) using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 and QCM techniques: a step forward towards 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tics[J].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0,26(4):1332-1336.[31] Wang C, Liu D, Wang Z.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beta-amyloid peptide by gold nanoparticle probes[J]. Chemical Bommunications, 2011,47(33):9339-9341.[32] Hou SY, Chen HK, Cheng HC, et al. Development of zeptomole and attomolar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biotin-peptide using a dot-blot gold nanoparticle immunoassa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7,79(3):980-985.[33] Brambilla D, Verpillot R, Taverna M, De Kimpe L, Le Droumaguet B, Nicolas J, et al. New method based 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CE-LIF) to monitor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the amyloid-beta peptide[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82(24):10083-10089.[34] Kawulka K, Sprules T, McKay R T, et al.Structure of subtilosin A,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from Bacillus subtilis with unusua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linking cysteine sulfurs to alpha-carbons of phenylalanine and threonine[J]. J Am Chem Soc, 2003,125(16):4726-4727.[35] Louden D, Handley A, Lafont R, et al. HPLC analysis of Ecdysteroids in plant extracts using superheated deuterium oxide with multiple on lin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UV, IR,H-1,NMR, and MS) [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74(1):288-294.[36] 杨茜璐,朱微,张冬梅,等.电化学检测磷酸化多肽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1,30(3):2011-2013.。
淀粉样蛋白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淀粉样蛋白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何剑为;陈应广;王禹;宋有涛【摘要】淀粉样纤维是一种富含β折叠的高度有序的由淀粉样蛋白前体聚集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淀粉样蛋白较普通蛋白具有不稳定、易于聚集的特性,此类蛋白的表达和纯化与常规方法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更为严格的技术和过程要求.基于近年来淀粉样蛋白分离纯化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总结淀粉样蛋白的分析和制样方法,为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淀粉样蛋白;提取;分离;纯化【作者】何剑为;陈应广;王禹;宋有涛【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迄今为止,已发现有20多种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Ⅱ型糖尿病、疯牛病和亨廷顿病等[1,2]。
蛋白质沉积疾病很大一部分具有高度的致死性,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蛋白质纤维化聚合物成为细胞内含物或细胞外的淀粉样物质[3]。
研究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分子机制对于阐明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和更多相关疾病的病理学分子基础和生化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获得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高纯度的淀粉样沉积前体蛋白是完成以上研究的前提和必要保证。
近年,已被证实的人体淀粉样物质的前体蛋白已超过30种,其中比较常见和著名的有Aβ肽、Tau、朊病毒、α-突触核蛋白、胱抑素C、亨廷顿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溶菌酶和胰岛素等[4]。
这些前体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形聚集成淀粉样纤维。
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水平的提高,有关淀粉样蛋白聚集分子机制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分离纯化的蛋白才能实现,而除了个别的淀粉样前体蛋白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提取外,大部分淀粉样前体蛋白都不能直接分离得到。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徐萍;刘超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5(011)006
【摘要】尸体解剖发现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个胰岛中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无糖尿病的老年人(60岁以上)只有15%尸体解剖发现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这种淀粉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胰淀粉样多肽(IAPP),亦称胰淀素,还含有至少其他两种物质:载脂蛋白E和类肝素硫酸蛋白聚糖。
正常可溶性的胰淀素形成病理性淀粉样纤维沉积的原因还不清楚,研究发现胰淀素可形成β片层结构和原纤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含有一种与胰淀素有着相似结构的Aβ肽,它可能通过与胰淀素相似的机制形成大脑斑块。
【总页数】3页(P500-502)
【作者】徐萍;刘超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J], 戴芳;倪安民
2.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李楠;李昌臣
3.血清胰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J], 李欣宇;高政南;卢林娜
4.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 [J], 田景琰;张宏利;顾燕云;李风英;徐佳;王晓;骆天红;李果;罗敏
5.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胰岛细胞内Ca^(2+)信号调节机制 [J], 薛耀明;周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研究进展
王华苏杭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蛋白质或多肽淀粉样变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蛋白/多肽错误折叠或结构改变,从而发生异常聚集,最终形
成富含-片层结构的纤维化的聚集体,沉积在病灶部位。
蛋白质淀粉样变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如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病、亨廷顿症、糖尿病等。
作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糖尿病中存在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的异常聚集。
本文综述了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胰岛淀粉样蛋白研究进展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目前尚未被攻克的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病之一。
Ⅱ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它占了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的90%。
由于患病人数之多,且尚无治疗方法,Ⅱ型糖尿病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并着力寻找引起细胞凋亡的真正原因。
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胰岛淀粉样多肽(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hIAPP)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引起关注。
1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合成
胰岛淀粉样多肽是由12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并由89个编码氨基酸通过多种酶的剪切加工得到。
含有8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在跨内质网膜运输过程中切掉信号肽成为69个氨基酸残基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
此后,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被前体蛋白加工酶PC2从氮端切割掉13个氨基酸,生成含有56个氨基酸残基的中间肽。
接着碳端被前体蛋白加工酶PC1/3切割去16个氨基酸,得到含有40个氨基酸残基的中间肽。
接下来,羧基肽酶-E将碳端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去掉。
最后由甘氨肽酰化单氧化酶将碳末端氧化和酰胺化得到成熟的胰岛淀粉样多肽。
2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生物功能
胰岛淀粉样多肽是胰岛素的协调伴侣,它与胰岛素由胰
岛细胞按照1:100的比例共同分泌。
IAPP具有很多独特的生理功能,其在维持葡萄糖稳态,控制胃排空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肥胖信号,IAPP还参与控制饱腹感,进而帮助减少进食,在肥胖大鼠和人类中已经发现了由IAPP诱导的体重减轻效应。
还有研究提出IAPP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近几年基于母鼠的研究发现,胰岛淀粉样多肽可能与母体效应有关。
因为在产后的前一段时间,它在丘脑下部视叶前被上调。
3胰岛淀粉样多肽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
在Ⅱ型糖尿病中,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使得胰岛分泌了过量的胰岛素,进而导致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过量表达。
在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它与Ⅱ型糖尿
病和胰岛细胞的损伤有关。
有报道称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启动了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聚集过程。
因为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胰岛素多肽前体和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的过量分泌,而两者都需要通过酶的切割作用才能生成胰岛素和胰岛淀粉样多肽。
但是在Ⅱ型糖尿病中,酶的表达量并没有上调,因此单位时间内,机体内会产生过量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致使局部蛋白浓度升高,从而引起蛋白非正常聚集。
另外,胰岛淀粉样多肽前体的聚集体又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聚集提供了模板,从而加速了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聚集。
4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抑制剂
已报导的hIAPP聚集抑制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白藜芦醇、姜黄素、水飞蓟素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属于天然产物,并含有芳香基团,研究显示芳香基团能与胰岛淀粉样多肽的核心疏水片段20-29的苯丙氨酸通过-作用结合,从而抑制其进一步纤维化聚集。
另一类比较常见的抑制剂是多肽类抑制剂,此类抑制剂往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度特异性,并且无免疫原性,例如全右旋的hIAPP22-27短肽和将hIAPP第24位甘氨酸和26位异亮氨酸甲基化得到的多肽都能够对hI-APP的聚集和毒性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第三类抑制剂主要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具有尺寸较小、比表面积大、能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等特点,目前包括金纳米球、量子点纳米粒子、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离子等纳米材料都已用于开发抑制纤维化聚集。
5总结与展望
本文我们就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合成和生物功能,糖尿病与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关系以及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的抑制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性的介绍。
随着Ⅱ型糖尿病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高发疾病,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在逐年攀升,然而各种药物的实际表现却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hIAPP聚集形成的寡聚体和聚
集过程是破坏胰岛细胞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研发抑制hIAPP聚集的抑制剂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华,男,1994年4月生于山东省聊城市,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硕士三年级学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二作者:苏杭,女,1994年8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硕士三年级学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分子生物学。
理|论|广|角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0期/7月(中)—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