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禽类鹦鹉热衣原体流行情况调查
鹦鹉热衣原体诊断标准
鹦鹉热衣原体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体温可在38℃至40℃之间波动。
2.咳嗽:感染可能导致咳嗽,通常为干咳,但也可能伴有黏液或痰。
3.呼吸急促: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
4.疲劳和肌肉疼痛: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疲劳和肌肉疼痛。
5.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喉咙痛、头痛、寒战、恶心和呕吐等。
二、接触史
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时,了解患者的接触史也很重要。
患者是否与患有鹦鹉热或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动物有过接触或在疫情爆发期间与患有鹦鹉热的人有过接触,都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尿常规检查:可能显示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可以帮助诊断感
染。
抗体通常在感染后3-4周出现,但早期血清学检测可能呈阴性。
4.呼吸道样本检测:通过收集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鼻咽拭子或咽拭子),
可以检测鹦鹉热衣原体DNA,这是诊断感染的最直接方法。
5.组织样本检测:如果患者的肺或其他组织受到感染,可以通过手术或活检
收集组织样本进行检测。
结合上述临床症状、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和多器官衰竭等,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1例
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1例史兰萍;李阳【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19(019)003【总页数】3页(P309-311)【关键词】肺炎;鹦鹉热衣原体;抗感染治疗【作者】史兰萍;李阳【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南京211300;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R374.21 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
因“头痛伴发热1周余,气喘1 d”入院。
2017年2月14日患者曾至菜场购买活禽并携带活禽长时间乘车。
4 d后出现头痛,伴有发热,热峰37.8 ℃,无明显咳嗽咯痰,无胸闷胸痛,在家自服布洛芬混悬液后头痛未有明显缓解。
2月18日在当地中医院就诊,血常规:WBC 6.91×109/L,N 0.85;C反应蛋白(CRP)84.49 mg/L,予以伐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后,症状未有明显缓解。
2月20日至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急诊内科就诊,血常规:WBC 8.30×109/L,N 0.854;红细胞沉降率72 mm/h;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可疑腔隙性脑梗死。
予以银杏达莫、依达拉奉改善微循环、止痛等处理后,患者症状稍有好转。
2月23日出现气喘、呼吸困难,高热,达39.9 ℃,至马鞍山中心医院就诊,查血气示pH 7.48,PaCO2 31.00 mmHg(1 mmHg=0.133 kPa),PaO2 47.0 mmHg。
胸部CT示两肺感染(左侧较重),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2月24日病情危重转入鼓楼医院ICU治疗。
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9.6 ℃ ,脉搏107次/min,呼吸48次/min,血压103/60 mmHg,体重指数20.1 kg/m2 。
当天查血气示:pH 7.48,PaCO2 31.00 mmHg,PaO2 4.00 mmHg;头颅CT示皮层下动脉供血不足;咽拭子流感病毒核酸阴性。
初步诊断为:①重症肺炎;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讨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讨论简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该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感染人类的呼吸道黏膜。
本文将讨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例。
病例讨论1. 病例1:-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35岁- 症状:咳嗽、发热、喉咙痛、流涕-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阳性- 治疗方案:口服抗生素治疗,休息,多饮水该病例是一位35岁女性患者,出现了典型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症状。
通过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证实了感染的确诊。
患者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疗,并得到了恢复。
2. 病例2:- 患者性别:男性- 年龄:42岁- 症状:咳嗽、喉咙痛、胸闷、呼吸困难-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阳性- 治疗方案:住院治疗,静脉抗生素治疗,氧气辅助治疗该病例是一位42岁男性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症状,如呼吸困难。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确认了感染。
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和氧气辅助治疗。
3. 病例3:-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25岁- 症状:咳嗽、流涕、轻微发热- 检测结果:鹦鹉热衣原体呈阴性- 治疗方案:对症治疗,休息,多饮水该病例是一位25岁女性患者,出现了轻微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症状。
然而,检测结果显示阴性,排除了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可能。
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休息和多饮水即可。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但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过检测鹦鹉热衣原体的阳性结果,可以确诊该疾病。
对于轻度感染的患者,口服抗生素治疗、休息和多饮水即可;对于重度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采取更强效的抗生素和辅助治疗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诊断和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加重。
禽衣原体病(鸟疫)的防治
鸟疫
【临床特征】
鸟疫
精神沉郁,闭目缩颈,羽毛松乱,呼吸困难
鸟疫
病鸽排出绿色粪便
鸟疫
有 时 可 见 结 膜 炎 ( 丁 卫 星 )
鸟疫
病 鸽 结 膜 潮 红 、 流 泪
鸟疫
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混 合或继发感染,表现出严重的心包膜
鸟疫
气囊炎(雏鹅)
肺胸膜炎
鸟疫
肺胸膜增厚,肺充血、出血
鸟疫
(三十七)
衣原体病(鸟疫)
鸟疫
本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 染引起的多种禽类和人的一种 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器官损 害为特征。
鸟疫
【流行特点】
鸟疫
本病能感染多种禽类,火鸡最严 重,幼禽比成禽易感。其危害程度取 决于毒株的毒力,强毒株症状和病变 明显,发病率为10%~80%,死亡率 10%~30%,弱毒株症状轻或呈隐性 感染,死亡率为1%~4%。主要通过 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破损皮肤或昆虫 传播。营养不良、环境条件恶劣和寒 冷等因素可导致本病流行。
鸟疫
轻度肝周炎,脾脏肿大, 有白色增生病灶
鸟疫
【防治要点】
本病没有有效疫苗。加强饲养 管理,控制一切可能的传染源,严 格消毒措施,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 生。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鹦鹉热衣原体重组主要外膜蛋白免疫肉鸡效果观察
鹦鹉热衣原体重组主要外膜蛋白免疫肉鸡效果观察【摘要】鹦鹉热又名鸟疫,是受到鹦鹉热衣原体病毒引起,以某些鸟类为寄宿体进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在接触病鸟的过程中均极有可能受病毒感染而引发疾病。
全世界范围内,包括鹦鹉在内的许多鸟类,如鸽类、火鸡及鸭类等禽类都可以使人类通过接触病死体或粪便等而被传染该型疾病,但发病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可知其他动物被感染的病症重度均要比被鹦鹉携带的病毒所引起的程度要轻。
鹦鹉热衣原体的首次成功分离在鹦鹉体内实现,随后,又陆续从一百余种鸟类体内进行了成功分离。
【关键词】鹦鹉热衣原体;重组主要外膜蛋白;免疫应答;肉鸡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的特性是一种具有宿主多样化形态的原生性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可以自行生成一类自有的红细胞凝集素,这一物质属于一种复合型卵磷脂核蛋白,其作用可以能凝集多种生物尤其是禽类的血红细胞,一旦血红细胞与这一物质发生化合作用结合,便会产生稳固性。
这一特殊形态具有自行抗体和钙,对其他形式的凝集会产生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来源差异使得Cps MOMP基因的同源性比较高,一项属于Cps重要的保护性抗原的形态即是Cps重组主要外膜蛋白(r-MOMP),正因如此,积极地利用r-MOMP,对预防以多宿主为传播介质的Cps病毒有较好效应(图1),在当今已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范畴,但是,关于肉鸡的全面免疫应答与r-MOMP诱导之间的关系反应方面,尚没有相关的报道。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r-MOMP对5d肉鸡进行经颈部的皮下免疫,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将使用两种方式观察肉鸡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情况下使用r-MOMP所发挥的作用,研究法分别为研究普通间接式抑制血液凝集法以及MTT法来。
同时采用鹦鹉热衣原体自身强毒对免疫肉鸡进行攻毒,以探索重组主要外膜蛋白在形成油佐剂疫苗对鹦鹉热衣原体的具体表现,以此分析疫苗对防治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的效果。
鸟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研究
鸟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研究鸟类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食用或呼吸空气中携带传染源的鸟类,传播给其他鸟类和人类的疾病。
这些传染病不仅对鸟类健康造成威胁,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对鸟类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鸟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 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前,首先要对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鉴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可疑感染鸟类的标本进行分离和培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其基因组,并与已知的病原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种类。
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受影响地区的鸟类进行采样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最终得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
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观察、采集样品、发放问卷调查以及流行病学模型的建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得病原体的分布范围、传播途径、感染率以及宿主的易感性等信息。
二、鸟类传染病的防控研究1. 疫苗研发与接种针对不同的鸟类传染病,研发相应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对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筛选出有效的疫苗株系,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最终研发出可用于鸟类的疫苗。
然后,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提高鸟类群体的免疫力,从而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2. 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除了疫苗接种外,还应制定相应的鸟类传染病防控措施。
这包括加强鸟类养殖场、鸟巢等鸟类聚集场所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以减少潜在的传染源。
同时,制定健康检疫制度,限制鸟类的交易和运输,避免传染病的跨地区传播。
3. 健康教育与公众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鸟类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向公众普及有关鸟类传染病的知识,介绍预防措施,防止人们因不了解而对鸟类感染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鸟类传染病的发生。
三、鸟类传染病的研究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鸟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研究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科普知识课件
这些职业人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降低 风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应立即就医 。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重症表现
如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应急救助。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紧急干预。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潜 在感染。
早期发现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预防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
如何预防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卫生措施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与通风,定期清理鸟类 的排泄物。
使用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及其粪 便。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 调整治疗方案。
与医生保持沟通,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避免密切接触
对于不熟悉的鸟类,尽量避免接触,尤其是 在公共场所。
在鸟类市场等场所应特别小心。
如何预防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疫苗接种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疫苗,但 保持其他常规疫苗接种很重要。
健康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各种感染。
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方 法是什么?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2. 谁容易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5. 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定义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肺部感染。
由家燕引起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
临床肺科杂志2021年6月第26卷第6期971•病例报告!由家燕引起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王开金邱菊病例资料者程X,女,57岁,因“、纳差7天,伴有发热2天”于2020年7月7日入院。
7者疲劳纳差、,热、,、急、尿痛,无腹、腹痛,患者诊治,遂到重庆市江石门镇卫生院行DR检查:能,并输液2天,缓解不佳,并于2发热,体温40r,异,伴有纳差、、腹,潮热、,诊,门诊以“获得性”入院。
发病以来,神志,精,腹泻,小便如常,体重降。
、人、婚育、月经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36.9r,P:89次/分,R:20次/分,BP:132/89mmHg,胸廓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或变窄。
呼吸,节律规则,以胸式呼吸为主。
语,无胸摩擦及皮发感'音,呼吸音,及湿啰音。
及腹阴性。
胸CT:1) •左肺下叶,实变为主,复查(图1、2);2)j小囊肿可能,。
图:、完全支滞。
白介素6 31-78pg/mL+,血沉77-0mm/h+,降钙素原0.18 ng/mL,白细胞6.97X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ol:10.3969/j.issn.1009-6663.2021-06-036作者单位:402260重庆,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83.5%+,淋巴细胞百分比0.62%,,酸碱度7.46 +,二化碳分压29mmHg,,氧分105mmHg ,,超敏C反应蛋白>200my//t,AST46u/L,白蛋白28.8y/L。
入院后给予患者氟氯西林1y GdCp q8h联素0.5y ivdCp qd抗,48小时后,患者仍髙热不退,体温41r,血:阴性,分枝酸未检出,阴,九项呼吸病体LgM抗体检阴,时病史:有家燕及其粪便接触史。
行支灌洗术(bronohoalveolarlavaya, BAL),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lvy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时将抗生素改为左氧氟沙星0.5y ivdCp qd抗。
二代测序技术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8例
·9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FEB. 2024,Vol.31, No.2, Total No.175【第一作者】郑文川,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罕见疑难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E-mail:*****************【通讯作者】张淇钏,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罕见疑难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E-mail:135****************·论著·二代测序技术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8例*郑文川1,2 吴敏丹2 庄 嘉2 吴树瀚2 周琪鹏2 蔡俊福2 郑泓斌2 张淇钏1,2,*1.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00)2.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广东 汕头 515000)【摘要】目的 探索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随访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经mNGS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8例患者中男1例,女7例,年龄为33~81岁。
4例有鸟类/家禽的接触史。
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8/8)、咳嗽(8/8)、咳痰(4/8)、神经系统症状(3/8)。
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升高(4/8)、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8/8)、淋巴细胞比例均降低(8/8);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升高伴有低蛋白血症(8/8);谷丙转氨酶(8/8)、谷草转氨酶(8/8)、肌酸激酶(4/8)、乳酸脱氢酶(6/8)升高;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实变(7/8)、团块状实变(1/8),累及单侧居多(7/8)。
所有患者均由肺泡灌洗液mNGS确诊,确诊后调整为多西环素(4/8)或奥玛环素(2/8)或莫西沙星(2/8),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临床诊断仍然困难。
mNGS检测快、准确性高,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尽早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改善预后。
运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早期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
运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早期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运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早期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症状与传统细菌感染相似,但常常无法通过传统细菌培养和PCR检测得出确诊结果。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介绍了一例运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早期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案例。
病例概述:某男性患者,36岁,每日接触鹦鹉众多。
近期出现咳嗽、胸闷、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经常感觉出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常规病原学检查未检出传统致病菌。
鉴于患者有鹦鹉接触史,医生怀疑可能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炎。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痰液进行分析。
样本采集与处理:患者在按正常呼吸时,用病人的牙签迅速刮取鼻腔、口咽或痰液样本,尽可能避免采集到口腔表面的菌群。
将样本快速置于0.5mL脱水酒精中,振荡均匀,置于-20°C保存。
样本离心并用无菌的RNase-free20μL ddH2O溶解后,进行次生PCR扩增反应。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DNA文库制备: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文库制备,包括末端修复、连接适配体等步骤,并通过PCR扩增获得最终的文库。
高通量测序:将DNA文库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获得原始测序数据。
结果分析:将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通过基因组流程进行分析和过滤。
首先,将序列比对到已知细菌基因组数据库,检测是否存在已知的鹦鹉热衣原体。
然后,对未比对到已知细菌基因组的序列进行组装,获得未知细菌的参考序列。
最后,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和注释。
结果与讨论: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我们成功诊断出该患者患有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通过对未知细菌参考序列的比对和注释,我们发现该株病原菌与已知的鹦鹉热衣原体高度相似。
同时,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病原菌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等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摘要】“鹦鹉热”即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主要由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及鸭等禽类传染给人,患者多表现为高热、畏寒、咳嗽气喘、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等。
饲养鹦鹉等鸟类者需加强卫生防疫意识,避免传染。
【关键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症状;预防姻张知白刚上小学的乐乐最近在浏览网络时,无意中看到了许多关于宠物鹦鹉的视频,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便央求着爷爷为他买两只。
几天后,爷爷给他带回了一对可爱漂亮的鹦鹉,两个新成员的到来给家里人带来不少欢乐,全家人每天都会去阳台逗逗鹦鹉。
可没过几天,鹦鹉开始不吃不喝,拉起了肚子,最终相继死亡。
乐乐还没来得及伤心,家里人又开始陆续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的症状。
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之际,他们急忙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一家人先是被收入隔离病房治疗,核酸初筛阴性后转至呼吸内科。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做胸部CT检查等,怀疑他们感染了“鹦鹉热”。
最终通过痰液NGS检测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又称“鸟疫”,为人畜共患病,由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及鸭等禽类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近几年喜欢在家养鹦鹉等鸟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需引起警惕。
一般认为,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途径有2种,一是吸入被鸟类(家禽)分泌物、粪便、羽毛等污染的空气而经呼吸道感染,多见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鸟类粪便,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时。
二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多见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也可以引起全身其他肺外表现。
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患者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气喘,伴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食欲不振。
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也是常见症状,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
三种方法对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疑似病例病原的流行调查
三种方法对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疑似病例病原的流行调查张畅;曹金元;杨君敬;何诚【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18)4【摘要】目的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法、PCE-ELISA、PCR法分别检测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疑似病例的病原,以了解和评价该病原流行状况.方法收集临床疑似禽衣原体的父母代、商品代家禽、SPF鸡喉头拭子、气囊组织、子宫黏膜,组织标本固定后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衣原体包含体;喉头拭子、子宫黏膜处理后以PCE-ELISA定量测定衣原体;以衣原体保守性高的序列设计CTU/CTL引物扩增病料组织的omp-1基因片段.结果直接荧光染色法显示家禽衣原体平均阳性率为38.7%,组织检出率依次为子宫黏膜、气囊、喉头拭子;PCE-ELISA检测显示平均阳性率为58.7%,其中SPF鸡阳性率为10.0%,健康肉鸡达到30.0%;PCR法检测家禽衣原体平均阳性率为71.6%, SPF鸡为10.0%.样本的目的基因与标准禽衣原体6BC同源性超过99%.结论种禽场和商品养殖场均发现疑似病例中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感染情况较为严重.荧光抗体染色、PCE-ELISA可用于临床实践中进行快速、准确检测.【总页数】5页(P39-43)【作者】张畅;曹金元;杨君敬;何诚【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相关文献】1.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特异性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冯悦;张忠华;龚福明;柳陈坚2.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感染SPF鸡和污染相关疫苗的初步调查 [J], 陈曦;袁吉磊;张圣;曾汶曙;陈慧;何诚3.鹦鹉热嗜衣原体CPSIT_0018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在Hela 细胞中的定位 [J], 贺庆芝;曾怀才;陆春雪;胡艳群;陈芝喜;王川;吴移谋4.鹦鹉热嗜衣原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J], 唐国梁5.北京市及周边省份家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流行状况的调查 [J], 曹金元;杨琪;杨利;刘哲翔;何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鹦鹉热的爆发与流行病学
鹦鹉热的爆发与流行病学形势概述2024年2月,奥地利、丹麦、德国、瑞典和荷兰通过欧盟预警和反应系统报告称,2023年和2024年初观察到鹦鹉热病例增加,自2023年11月至12月以来尤为明显。
已报告5例死亡。
大多数病例报告接触过野禽和/或家禽的情况。
鹦鹉热是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鹦鹉热嗜衣原体是一种经常感染鸟类的细菌。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鸟类的分泌物发生,并且大多与那些工作中涉及宠物鸟的人、家禽工人、兽医、宠物鸟主人和鹦鹉热嗜衣原体在本地鸟类种群中流行地区的园艺工人。
有关国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以查明潜在暴露情况和聚集性病例。
此外,已实施的措施包括分析提交进行禽流感检测的野禽样本,以核实野禽中是否发生了鹦鹉热嗜衣原体流行。
世卫组织继续监测形势,并根据现有信息将该事件构成的风险评估为低。
疫情描述奥地利2023年,奥地利9个联邦州中的5个州报告了14例确诊鹦鹉热病例,而过去8年每年的中位数为2例(范围:1-4)。
2024年,截至3月4日已报告4例鹦鹉热,最早发病日期为2024年1月24日。
2023年和2024年通报的这些病例之间无关联,没有人报告出国旅行,也没有提到野鸟为感染源。
奥地利要求疑似和确诊鹦鹉热病例以及因鹦鹉热导致的死亡都必须报告。
该国未报告或可解释鹦鹉热报告病例增加的诊断程序变化(目前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丹麦丹麦报告称,2023年末至2024年1月中旬鹦鹉热病例显著增加。
截至2024年2月27日,有23人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为鹦鹉热嗜衣原体阳性。
报告的大多数病例来自丹麦北日德兰大区、西兰大区和首都大区。
17例(74%)住院治疗,其中15例患肺炎,4例死亡。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1个病例与经检测呈鹦鹉热嗜衣原体阳性的家禽有关。
在其他15例有暴露信息的病例中,12例(80%)表明接触过野生鸟类(主要通过喂鸟器)。
3个病例没有关于鸟类接触的信息,其余4例未报告直接接触鸟类。
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李静;王开金【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24(53)8【摘要】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早诊早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收治的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的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Fe 2+、AST、ALT、脑钠肽(BNP)、尿白蛋白]、影像学表现、mNGS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并总结归纳。
结果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47~90岁,中位年龄57.5岁;主要表现为发热10例(其中5例高热),咳嗽7例,相对缓脉7例,头痛5例,咯痰4例;80%的病例有明确鸟类或家禽类接触史。
8例WBC正常,7例LYM降低,8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CRP升高(5例>200 mg/L),6例PCT正常,10例血Fe 2+降低。
9例肺部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斑片实变影,1例表现为反晕征,所有患者病灶均累及胸膜,但胸腔积液者仅3例。
10例患者均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为标本,经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经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均有发热且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除呼吸系统症状,常有肺外表现,发病前有鸟类或家禽类接触史及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可以提示诊断,尽快采集BALF进行mNGS检测,可及早明确诊断。
【总页数】6页(P1231-1236)【作者】李静;王开金【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8.1【相关文献】1.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2.9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3.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1例临床特征分析4.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分析5.老年患者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8例临床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禽衣原体病流行情况及防制措施
我国禽衣原体病流行情况及防制措施
周继章;邱昌庆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2007(29)10
【摘要】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
实际上,
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
AC是一种全球性疫病,几乎所有的禽种均可自然感染衣原体。
【总页数】2页(P26-27)
【关键词】衣原体病;禽类;防制措施;流行情况;交叉感染;接触性传染病;鹦鹉热;自然感染
【作者】周继章;邱昌庆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8
【相关文献】
1.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制措施 [J], 李新华
2.当前我国禽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控新理念——2010年中国禽病防制高峰论坛在洛
阳成功召开 [J], 叶志刚
3.建立禽病防制工程控制鸡新城疫流行—试论非典型新城疫流行特点与防制 [J], 李柏奇;邓伯台
4.湖南省禽病流行情况与综合防制措施 [J], 曾德年;宋跃军
5.禽衣原体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诊断防治措施 [J], 但琨;杨学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关于鹦鹉热病的研究以及治疗方案介绍
国内外关于鹦鹉热病的研究以及治疗方案介绍鹦鹉热病(Psittacosis)是一种由鹦鹉热病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最初在鹦鹉身上发现,后来发现还可以感染人和其他动物,在人类中表现为类似肺炎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国内研究方面,对于鹦鹉热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现代PCR技术已成为检测鹦鹉热病衣原体的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方法。
此外,饲养环境的改善、保健管理和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预防和控制鹦鹉热病传播的核心。
国外方面,鹦鹉热病在欧美国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养殖业中更是重视。
现在,为了预防和控制鹦鹉热病的传播,已有大量的措施和预防方法被采用。
例如:检疫、隔离病鸟、消毒、首次引进新鸟种时进行必要的检测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鹦鹉热病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和进步,为预防和控制鹦鹉热病的传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鹦鹉热是一种致命性的病毒疾病,主要影响鸟类,特别是鹦鹉、鸚鵡等宠物鸟。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呼吸系统症状:鸟类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打喷嚏等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鸟类出现食欲不振、食物停滞、拉黄便等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鸟类出现抽搐、瘫痪、眼睛发红、失明等症状。
针对鹦鹉热的治疗措施包括:1.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减缓病情,但并不能根治鹦鹉热。
2.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提高鸟类对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3.给予支持疗法:维护鸟类的生命体征、饮食、洁净等方面。
4.防止传染:对于已经感染鹦鹉热的鸟类需要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5.消毒隔离:在疫区内进行消毒隔离,避免鹦鹉热病毒传播。
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疫苗研究现状
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疫苗研究现状
杨琪;何诚;朱虹;端青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年(卷),期】2004(25)5
【摘要】鹦鹉热衣原体为多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衣原体免疫学机制研究表明其主要引发Th1细胞调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发病率.基因工程疫苗,如重组亚单位苗、核酸疫苗、细茵载体苗等也都在深入研究中.同时,人们也在筛选特异性的抗原,构建各种疫苗载体及选择免疫佐剂和免疫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杨琪;何诚;朱虹;端青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94;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7;S852.5
【相关文献】
1.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免疫羊抗体产生动力曲线 [J], 李岩伟;杨凤宝;宋立华;马桂花;朱虹;端青
2.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感染SPF鸡和污染相关疫苗的初步调查 [J], 陈曦;袁吉磊;张
圣;曾汶曙;陈慧;何诚
3.鹦鹉热衣原体外膜抗原特性的研究:鹦鹉热衣原体不同纯... [J], 段跃进;帅永玉
4.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J], 严专强;魏晓娜;周庆丰
5.绵羊肺炎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J], 张静;李敏;高强;杨茹;刘少蓉;张伟;段跃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禽衣原体病病原学的最新研究与进展
禽衣原体病病原学的最新研究与进展
程文胜;谢三星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1992()4
【摘要】一、值得重视的问题禽衣原体病(Fowl·Chlamydiosis)又名鹦鹉热(Psihaeosis)或鸟疫(ornithasis)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haci)引起的人和鸟类及家禽的一种传染病,通常为隐性感染。
本病流行范围很广,已发生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0多个国家,感染禽类近140多种,同时禽衣原体还是人衣原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及急性肺炎等。
本病不但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公共卫生上带来严重的危害。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禽;衣原体;病原学
【作者】程文胜;谢三星
【作者单位】安徽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05
【相关文献】
1.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中英禽病最新研究进展研讨会 [J],
2.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J], 杨守锋;邢红方;彭远义
3.禽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J], 邱昌庆
4.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禽病防控研究迈上新征程——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中英禽病最新研究进展研讨会隆重举办 [J], 吴荣富;吕玲;张帅帅
5.禽白血病病原学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汪宏才;王红琳;罗玲;张蓉蓉;卢琴;罗青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疫与防治探究
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疫与防治探究摘要:文章介绍了衣原体病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列举的部分动物和人的衣原体感染症状、病理变化,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实验室检疫方法,最后就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合理化防治做了分析。
关键词:鹦鹉;检疫;热衣原体前言所谓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是因病症发生于鹦鹉这一野生动物身上而得名的。
但实际上,相同的衣原体病原,可致多种生物出现显见病征,其主要包括人、野生动物。
而发生了衣原体感染的鹦鹉本身,也成为相关病原的传播者。
当然,鉴于人或不同野生动物的机体各有差异,其对于衣原体感染的病征表现也是不同的。
本文对部分野生动物、人的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检疫的分析,旨在提高现代人的衣原体防治认知,使人们以更加客观的态度面对衣原体感染的检疫。
一、衣原体病原介绍被衣原体所成功感染,并引发病征的,即可统一称作衣原体病。
该病可归类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一般多发于节肢动物、人类、哺乳动物、禽鸟类动物等的身上。
当其病原感染了野生鹦鹉,致使其患病,就表现为鹦鹉热病,或简称之为鹦鹉病;当其病原感染了禽鸟类动物(不包括鹦鹉),致使其患病,该病就被叫做鸟疫;当其病原感染了普通家禽,致使其患病,该病就被叫做禽衣原体病。
该类病目前被定义为我国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2]。
其中,带有病原性属性的衣原体要属沙眼衣原体与鹦鹉热衣原体。
前者的感染多发于人类身上,致使人患上沙眼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及直肠炎、淋巴肉芽肿性病、包涵体结膜炎等,乃至会发生鼠肺疫;而后者的感染范围巨大,能够致使几乎全部哺乳动物、人、禽鸟类患病。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3]。
鹦鹉热衣原体病传染的源头方面,凡是已发病或者带菌动物的羽毛、排泄物、分泌物,甚至其接触过的尘埃,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
例如,一些人工喂养的外表仍旧精神良好、身体矫捷的金丝雀、鹦鹉等,只要已经感染衣原体并开始排菌,其就应当属于衣原体传染源;而由此推理,一些鸟类集散市场、家禽交易场所、屠宰车间与冷库、转运工具与场地、养殖场等,均有成为衣原体传染源头的可能。
鹦鹉热衣原体及感染的表现
鹦鹉热衣原体及感染的表现
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染色阴性,属于衣原体属(Chlamydia),专性胞内感染,在宿主细胞内以原体或网状体繁殖,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激活JNK/ERK 信号通路等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所致鹦鹉热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通常源自与受感染鸟类的密切接触,最常见的是鸡、火鸡等家禽以及鹦形目动物。
根据鹦鹉热嗜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将鹦鹉热衣原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生物型(15型):A到F、E/B、M56和WC共9种基因型。
随后,在鹦鹉和野生鸟类中发现了另外6种基因型,分别为1V、6N、Mat116、R54、YP84和CPX0308。
所有这些基因型都可以传播给人类,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鹦鹉热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也可吸入受患病动物或无症状带菌者呼吸道分泌物、眼部分泌物、尿液或干燥粪便污染的气溶胶而间接传播,被鸟类咬伤而受感染者极少见,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潜伏期为5~14d。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畏寒、缓脉、头痛、肌痛以及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还可累及呼吸道以外的器官系统,导致包括心内膜炎、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角膜结膜炎、脑炎和眼部附件淋巴瘤等疾病。
有时可观察到体温脉搏分离(体温升高但脉率下降)、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泻、心动过缓、脾脏肿大和非特异性皮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分析
2.1 IHA 试剂盒检测 Cps
对 400 份血清样品的进行 IHA 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样品 157 份,阳性率为 39.3%(结 果见表 1)。
2.2 IHA 检测出的阳性血清对应的组织样品的 PCR 检测
对 IHA 检测出的 157 分阳性血清所对应的 157 份组织样品,经 PCR 检测,共检出 146 份 阳性样品,IHA 检出样品的阳性率为 93.0%(结果见表 1)。
60
26
43.3
26
24
92.3
40
13
32.5
13
13
100
-2-
总 计 Totals
400
157
39.3
157
146
93.0
2.4 重庆市 5 种禽类 Cps 的感染状况
在各区县采集鸭的 10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43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41 份阳性 样品,感染率为 41.0%;在采集珍珠鸡的 8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35 份阳性样品,PCR 复 检确定 30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37.5%;在采集肉鸡的 10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29 份阳性 样品,PCR 复检确定 26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26.0%;在采集蛋鸡的 100 份样品中,IHA 检 测出 41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40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40.0%;在采集鹦鹉的 20 份样 品中,IHA 检测出 9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9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45.0%。说明在重 庆地区的观赏鸟类鹦鹉中,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最为严重,达到了 45.0%。在重庆地区的家禽 中,除肉鸡的感染率略低外,鸭、蛋鸡、珍珠鸡的感染率均较高(结果见表 2)。
97.6
20
9
45.0
9
9
100
400
157
39.3
157
146
93.0
3. 讨论
3.1 Cps 在重庆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
通过 IHA 和 PCR 方法对重庆市 6 个区县的不同养殖环境下的 5 种禽类的 400 份样品的检 测结果发现阳性率约为 39%,远远高于我国 1987~1989 年全国 Cps 阳性率的 10.96%[7]。表明 重庆地区 Cps 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不同地区和种类的样品阳性检出率都较高,对整个重庆地 区的禽业养殖有着严重威胁。本次采集的各种样品涵盖了肉鸡蛋鸡的集约工厂化饲养;珍珠 鸡、鸭的人工放养;鹦鹉的个体饲养等几种饲养环境。发现衣原体在重庆地区禽类中的整体流行性。Cps 主要引起禽类腹泻和慢性感染,造成肉鸡的生长缓慢或生长不良;对蛋鸡影响就更大,直接 影响到产蛋率,此次采集组织中主要为输卵管黏膜组织,其中通过 PCR 检测得出的阳性率相 当高,如果是种禽通过母子感染,情况将难以控制。各种饲养环境下的高阳性率,表明了个 体间的交互感染严重,特别是鹦鹉作为观赏鸟类和人接触紧密,人被感染的具体情况还不清 楚。根据美国一项研究揭示,当禽衣原体病的流行率达到百分之几时,30%养有病鸟的家庭 成员会感染上该病[6]。因此,鹦鹉热衣原体对重庆地区居民健康也具有相当大的威胁。鹦鹉热 衣原体感染人后将造成人类非正常性流产,支气管炎,心肌炎等[8]。有必要对与禽类接触紧密 的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做进一步的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特别是有可疑症状的人员。而禽类产
IHA 检测
PCR 检测
样品
阳性
阳性率%
样品
阳性
阳性率%
Sample Positive Positive rate Sample Positive Positive rate
100
43
43.0
43
41
95.3
80
35
43.8
35
30
85.7
100
29
29.0
29
26
89.7
100
41
41.0
41
40
参考文献
[1] Fukushi H, Hirai K. Proposal of Chlamydia pecorum sp. nov. for Chlamydia strains derived from ruminants[J]. Int J Sys Bacteriol. 1992, 42 (2): 306-308.
根 据 鸟 源 鹦 鹉 热 衣 原 体 标 准 株 设 计 上 游 引 物 Cps-1 :
5’-ATGAAAAAACTCTTGAAATCGG-3’ , 下 游 引 物
Cps-2 :
5’-CAAGATTTGATTCATCTTGTT-3’,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采集组织的 DNA
提取采用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的 DNA 提取试剂盒。经预试验优化的 PCR 反应体系为:Taq
区县 District
潼 南 Tongnan 沙坪坝 Shapingba 白市驿 Baishiyi 壁 山 Bishan 荣 昌 Rongchang 渝中区 Yuzhongqu
表 1 重庆市 6 个区县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
Table 1 Detection of avain Cps in poultry in six districts of Chongqing
摘 要:对重庆市 6 个区县不同养殖环境下的禽类随机采集血清样品 400 份和相对应的组织 样品 430 份,利用 IHA 诊断试剂盒初步检测筛选出可疑样品,然后采用标准鸟源鹦鹉热衣原 体引物通过 PCR 反应对可疑样品进行进一步检测,以评价重庆市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的流行情 况。结果表明,IHA 检测的阳性率为 39.3%,PCR 复检阳性样品的阳性率为 36.5%;6 个区县 的 5 种禽类中均检出了衣原体阳性,各个地区和种类间的感染率介于 26.0%-45.0%。说明重庆 市地区的禽类均有较大比例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通过对 IHA 检测的阳性样品进行 PCR 检测 表明,PCR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更高,所建立的鹦鹉热衣原体 PCR 检测体系可用于禽类鹦鹉热 衣原体检测。 关键词:重庆,禽类,鹦鹉热衣原体,调查
聚合酶 2 U,DNA 模板 3 µl,引物(100 ng)各 1 µl,10×缓冲液 2.5 µl,dNTP(2.5 mM) 1 µl,
1.5 mmol MgCl2,无菌水 15.5 µl。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反映条件为 94℃ 5 min,94℃ 30 s,
56℃ 30 s,72℃ 30 s,30 个循环;72℃延伸 5 min。
-3-
品在流通过程中造成的 Cps 感染将促使其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有必要加强监控。
3.2 Cps 诊断方法对 Cps 流行的影响
Cps 诊断方法在对 Cps 流行的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快速准确的 Cps 诊断方法才能对 Cps 的感染流行情况提供可靠的数据,是控制 Cps 流行的基础和采取对策的根本依据。本研究利 用 PCR 方法对 IHA 检测出的阳性样品进一步复测,PCR 检测中的阳性率为 93.0%,有着较高 的一致性,证明了 PCR 方法的可靠性,同时也发现了 IHA 检测中的部分假阳性。本实验没有 利用 PCR 方法对整个样品进行检测,对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整体比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PCR 技术在 Cps 诊断上已经有一定应用,其准确性较高,但是它制样繁琐、耗费时间较长,尚难 以在养殖场或生产中大规模快速检测。不过,随着 PCR 检测技术的逐渐普及,建立一套快速 可靠的样品 DNA 快速提取方法及 PCR 检测技术体系,将对 Cps 的监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血清学检测方法
IHA 的判定标准:在对照孔成立的情况下,各待检孔达到 1:16 孔及以上凝集情况者为
本课题得到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CSTC.2007AC1002)的资助。
-1-
++,判定为阳性;1:4 孔及以下者为++,判定为阴性。
1.4 PCR 检测方法
2.3 重庆市 6 个区县 Cps 的感染状况
在潼南县采集的 12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48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45 份阳性样 品,感染率为 37.5%;在沙坪坝区采集的 4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16 份阳性样品,PCR 复 检确定 13 份,感染率为 32.5%;在白市驿采集的 6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23 份阳性样品, PCR 复检确定 22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36.7%;在壁山县采集的 8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31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29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36.3%;在荣昌县采集的 60 份样品 中,IHA 检测出 26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24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40.0%;在渝中区 采集的 40 份样品中,IHA 检测出 13 份阳性样品,PCR 复检确定 13 份阳性样品,感染率为 32.5%。 说明重庆各个地区的鹦鹉热感染情况都较严重,感染率也较相近(结果见表 1)。
种类 Species
鸭 Ducks 珍珠鸡 Guinea fowls 肉鸡 Broilers 蛋鸡 Layers 鹦鹉 poll parrot 总计 Totals
表 2 重庆市 5 种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
Table 2 Detection of avian Cps in 5 kinds of poultry in Chongqing
重庆市禽类鹦鹉热衣原体流行情况调查
吴东海 1,李应国 1, 2,杨迎伍 1,邓伟 1,王国民 1, 2,李正国 1*
1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2 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庆 (400041)
E-mail:zhengguoli@
1880 年 , Ritter 发 表 了 最 早 记 载 鹦 鹉 热 的 文 章 [1] 。 1882 年 , Morange 提 出 使 用 “pneumotyphus”这个词来描述此疾病,即鹦鹉热[2]。鹦鹉热衣原体(Chalmydiae psittaci, Cps) 主要引起禽类的腹泻或慢性感染。研究发现,观赏鸽和信鸽中也有到鹦鹉热衣原体的存在, 甚至在进口的种山羊中也发现了 Cps[3]。人与病禽接触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非典型性肺 炎。Cps 的主要宿主是禽类,传染源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内的诸多鸟类,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 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人类有无原发性的鹦鹉热感染,尚存争 论。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人感染禽株鹦鹉热嗜性衣 原体后,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同时还常见严重的肺炎、心内膜炎、脑炎[4][5]。在 德国,平均每年通报的人鹦鹉热病例约 100 例,其中数例死亡。美国一项研究揭示,当禽衣 原体病的流行率达到百分之几时,30%养有病鸟的家庭成员会感染上该病[6]。为了评估 Cps 在重庆地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主要应用了间接血凝试剂盒(IHA)对随机样品进行了初步检 测,然后采用标准鸟源鹦鹉热衣原体引物通过 PCR 对可疑样品进行进一步检测确诊。以期为 重庆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病的发生与控制奠定基础。